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元宵節 >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彙總(4篇)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彙總(4篇)

在生活、工作和學習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家鄉的元宵節作文4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彙總(4篇)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 篇1

我的家鄉是河北肅寧縣,她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曾造就出許多位名人,像中國最後一位狀元劉春林,就是從這裏降生的;也有許多傳統的風俗習慣,其中最典型的就算這元宵燈會了。

農曆正月十五為上元節,又叫元宵節。其他地方到了這天都要逛廟會,而這裏卻要逛燈會,所以我們這裏又管元宵節叫燈節。

談起燈會,要從距今一千二百多年的唐朝説起。當時社會長期穩定,經濟文化高速發展,玄宗為過盛世之年,便決定在每年正月十五將各種花燈懸掛在樹上,竹樓上。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燈節。而當時在我們家鄉最盛行。

在我們家鄉,大到百歲老人,小至剛入學的孩子,都有一手扎燈的.好功夫。也許是受了傳統風俗的影響,即使在平時,每天晚上家家户户也要掛上彩燈,相互攀比,誰家的燈最漂亮,就會受到其他人的茸重和羨慕。到了正月十五那天,更熱鬧非凡,設燈於正街東頭四排路、柳蔭路北口、大牌坊及城隆廟前。席彩栩、木雕花玻璃栩高一丈八尺,長三五十丈,父老鄉親將精心製作的花燈掛在上面,紗燈、玻璃絲燈、走馬燈等等,各式各樣,形狀各異,上下左右連成一片,猶如白晝。更有那高蹺、娜子、龍燈、早船等民間藝術隊伍從燈棚下穿過,雜以鞭炮,此起彼伏,好不熱鬧。觀燈者扶老攜幼,笑逐頗開,歡動雀躍,直到午夜方散。近年來,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發展,燈會中又新添了電動燈,如金魚吐泡、孔雀開屏、紅樓夢、西遊記等等,並配以音樂,使數以萬計的觀者接踵而來,流連忘返。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 篇2

説到我國傳統的元宵節,各地各有所不同。今天我説我們的元宵節,家鄉的元宵節日五彩繽紛,像一個顏料盤。

一到廣場你就可以看到五顏六色的禮花,有藍的、紅的、綠的禮花形態各異,有的像從天而降的瀑布,有的像一朵綻放的花朵,還的像一顆顆星星。

還有就是那形態各異的花燈,有的是豬八戒背媳婦,有的.是武松打虎,還有的是鯉魚躍龍門。

假如你饞了就繼續往前走,前面有美味的炸串,好喝的餛飩任你挑選。這説是我家鄉的元宵節,怎麼樣,你喜歡麼?

我家鄉的元宵節就這樣了,是不是很精彩呢?你們家鄉的元宵節是什麼樣的呢?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 篇3

我的家鄉在湖北荊山山麓,地屬襄樊管轄,是個版土面積三千八百五十七平方公里,總人口六十萬人的小縣城。原名思安,因境內有漳河,故改思安縣為南漳縣。

國小時有篇課文叫《西門豹》,講的是西門豹治河投巫的故事。課文裏西門豹治的那河叫漳河,那時年紀小,以為這漳河便是這打從家鄉門前流過的小河,竟高興得手舞足蹈。後來才曉得此漳河非彼漳河,那漳河在河南安陽,比南漳縣城都有名。

南漳這小縣也終於沒負了“思安”這名諱,絕不樹大招風,恐怕出了湖北就再沒人知曉襄樊有個南漳了。但又何必天下皆知呢?這畢竟絲毫不影響這小縣城的與樂。淳樸的.家鄉人,就如此安定地在這塊山清水秀的土地上,一代一代生活着。老人們三兩聚在樹下閒聊,大人們起着自行車在不太寬敞的馬路上來回穿梭,孩子們專心地坐在講堂聽老師講解。街道或許並不繁華,沒有繁弦急管,也沒有火樹銀花與燈紅酒綠,卻安詳而端莊。歲月就在小巷厚厚的落葉上慢慢流淌。

滿月象徵着團圓、美滿。正月十五之夜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滿之夜,自然被這個一心祈求平安的小縣所看重。

提起元宵佳節,除了湯圓,我想更多人會想起賞燈。而在我地家鄉,正月十五上午地遊街“鬧元宵”卻更被人們看重。

清早五點多鐘,便有大批人馬在水鏡廣場聚集。老人,小孩,還有其他各式各樣地人都在隊伍裏滿面春風。打腰鼓、劃旱船、扭秧歌,無人不迫切地表達着自己地歡喜。遊行隊伍從大街小巷走過,路邊觀看地人摩肩接踵。調皮地小孩,拿出過年沒放完地鞭炮,“刺啦”一聲擦燃往人羣裏一丟,吐吐舌頭跑掉了。只剩下母親無奈地苦笑、抱歉地賠罪及眾人寬容地笑聲。獅子在街上上躥下跳,長龍在人海中上下翻騰。夾雜着震天撼地地鑼鼓聲,歡樂地氣氛沸騰到了極點。

元宵是團圓地日子,自然少不了一頓豐盛地午宴。宴席通常在中午十二點開始,萬家鞭炮齊鳴,當滿城地地面都被喜慶地紅色鋪滿時,人們便開始吃飯了。湯圓當然必不可少——每逢元宵,奶奶地湯圓最令我掛念——奶奶不會夾餡,所以總是把湯圓揉成一個個小團。但這一點都不影響它地味道:煮好後盛起來,一人面前一碗湯,加上白糖與炒好地芝麻,絕不亞於蔣雯麗代言地那“味美香甜甜”地“三全凌湯圓”。

南漳不是個富裕的小城,沒有太多的財力來舉辦燈會。可這並不影響家鄉人賞燈的情趣。小巷裏,小販擺弄着各式各樣的花燈,牢牢拽着媽媽衣角的孩子睜大眼睛望着花花綠綠的閃光物,央求着。大人無奈地望着孩子,掏出錢交給滿臉笑容的小販。孩子得了心愛的玩具,高興得手舞足蹈。

每看到這些,我都會想起自己那如夢般乾淨淳樸的童年——

提着哥哥的舊燈籠,在家裏各個角落晃悠,唱着奶奶教的童謠:

“照啥子啊?照蟲蠅兒螞蟻。照死老(了)吧?照死老(了)……”

家鄉的元宵節作文 篇4

我的家鄉有一座始建於明朝弘治丁巳?14xx年的龍泉古寺。自龍泉寺建成後,附近的村民每年都要舉辦元宵節的龍泉盛會,壩子中的關索戲、龍燈、獅子、花燈、打秧佬、般打等古老的文藝表演都要在山上表演。龍泉盛會期間,立在龍泉寺大門外的兩炷大香可稱得上“世界之最”。大香高6米,頂口最大直徑為1.3米,底部直徑為0.33米。兩炷大香如倒錐形插在專門用青石打製的香座上。由於制好的大香彩繪得五彩繽紛,又高又粗,遠遠望去,猶似兩座倒立的'彩塔,蔚為壯觀。

大香的製作要經過幾十個人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其做法是:先選一棵碗口粗、6米長的樹幹為支撐,除留出約一米長的幹做插香用外,用篾圈按圓錐形往上編扎,並每隔一米左右用橫木做一十字架將樹幹固定於中心,同時也為在香內裝香面的人好上下,兩炷香的骨架編扎完後,表面用白紙糊好,由民間藝人繪圖、扎花或貼上民間繪圖。香面要待兩炷香在龍泉寺門外豎立起來後再裝,因為大香是在新街編扎,新街離龍泉寺還有近三公里的山路,若在山下就裝香面,送上山時就抬不動。並且送大香時還要舉行隆重的送大香儀式才能起抬,從新街起抬送大香的日子為正月十五日,兩炷香一炷在前,一炷壓後。抬大香是用木架支撐,每炷香由四人抬,還有四人用拉繩在四周平衡。這天,送大香時關索戲、龍燈、獅子、花燈、打秧佬、般打等文藝隊伍開始表演,鑼鼓聲、鞭炮聲、龍舞、獅舞、花燈的崴步,關索戲、般打的表演,包括穿紅戴綠送香的羣眾約兩三千人的隊伍,塞滿行進的大道,長達一公里多,氣氛相當熱烈,大香一直要送到龍泉寺大門外。待兩炷大香插入堅硬的青石香座豎穩後才息鼓、停舞。繼後,選派十幾名青年抬上竹梯,分別爬上兩炷香的頂口,鑽入香內,裝填已準備好的香面。香面為一層細鋸木,一層柏枝面,一層碎樹葉、一層薄細砂?主要防止燃明火 。按此順序將兩炷香裝填到頂口。中午開始點香。由青年人從梯子爬上大香,把點燃的小香插入頂口香面上,大香隨着燃起來。這時廣場上的演出開始進行,這天也即是盛會的高潮。這兩炷香一直要燃一個月,每天有四方八面的羣眾不斷來參拜慶賀。大香燃完也正是當地備耕春耕開始,故而據傳,龍泉寺盛會點大香是為了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現在已變為當地羣眾以娛樂為主的民俗活動,並且這一民俗活動一直相沿至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yuanxiao/vwgg0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