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節日範例 >中秋節 >

中秋節的泉源與習俗 中秋節吃什麼「月餅由來」

中秋節的泉源與習俗 中秋節吃什麼「月餅由來」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聚節,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流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首要節日之一。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度尤其是餬口在內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時在夏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處所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度法定節沐日。2014年的中秋節在9月9日,禮拜一。

中秋節的泉源與習俗 中秋節吃什麼「月餅由來」

中秋節不得不提的月餅是久負盛名的漢族傳統小吃,深受中國人民喜歡的傳統節日特色食物,月餅圓又圓,又是閤家分吃,象徵着團聚和氣,在中秋節這一天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聽説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於唐朝開始。北宋之時,在宮廷內風行,但也傳播到民間,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成長至明朝則成為全民配合的飲食習俗。時至今天,品種越發繁多,風味因地各異。箇中廣式、京式、蘇式、潮式等月餅廣為中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節日別稱

按照中國的.曆法,夏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以是稱“中秋”。

中秋節有很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以是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首要勾當都是環繞“月”舉辦的,以是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玉輪圓滿,象徵團聚,因而又叫“團聚節”。

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規則月”。

關於“團聚節”的記實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説:“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聚之意”。《帝京風景略》中也説:“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聚節也”。

泉源與傳説

中秋節的傳説長短常富厚的,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傳播甚廣。

中秋傳説之一——嫦娥奔月

相傳,太古時辰天上有十日同時呈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好漢,孔武有力,他憐憫耐勞的黎民,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定時升降,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黎民的尊敬和愛慕,后羿娶了個瑰麗善良的老婆,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打獵外,終日和老婆在一路,人們都傾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伉儷。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崑崙山探友求道,巧遇由此顛末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聽説,服下此藥,能立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老婆,只好暫且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粧枱的百寶匣裏,不意被小人蓬蒙望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本身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打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冒充抱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世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衝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本身不是蓬蒙的敵手,危機之時她當機立斷,回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因為嫦娥掛念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世最近的玉輪上成了仙。

黃昏,后羿回抵家,侍女們哭訴了白日產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壞人,蓬蒙早逃脱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哀欲絕,瞻仰着夜空呼喊愛妻的名字,這時他詫異地發明,本日的玉輪分外雪白豁亮,並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冒死朝玉輪追去,然則他追三步,玉輪退三步,他退三步,玉輪進三步,無論奈何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若何,又忖量老婆,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歡的後花圃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常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着本身的嫦娥。黎民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動靜後,紛紛在月下放置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利安全。

以後,中秋節拜月的風尚在民間傳開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jr/zhongqiu/qyqp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