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電影 >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電影《親愛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1

鑑於對演員鄭爽的喜歡,觀看了綜藝《演員的誕生》,喜歡這個綜藝的排版,讓我看到演員這個職業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力。以前的我,對於“演員”,並沒有太多的概念,可能只是覺得這僅僅是一種職業,只是許多人的夢想,並沒有覺得,也沒有感受到它所帶給我們,以至於這個社會的影響力。然而,通過這個綜藝,雖然很多人都覺得它只是一種炒作,一切都是前期彩排以及安排好的,但是通過這個平台,我確實觀看到一個演員的成長史,同時發現了很多很好的電影,如《親愛的》。

在《演員的誕生》這個綜藝裏,影后級演員黃璐和80後演員劉芸將《親愛的》這部電影的部分片段重新展現在觀眾面前,片段裏那種母親對孩子的愛讓我深受感動,於是我將電影完整的看了一遍。

有時候,一切就是很巧然。電影講述了一對離異的夫妻因為孩子被拐走而苦苦尋找的故事。主人公田文軍因為生意失敗,妻子魯文娟和他離婚,但兩人有一個特別乖巧的孩子田鵬。但是由於田文軍對兒子田鵬的疏忽,以致於被拐走。事後的倆人為了兒子的下落,茶飯不思,父親田文軍更是風餐露宿,找遍了中國的各個角落,因為他知道,兒子是他的生命,甚至更重於生命。母親魯文娟因為尋找兒子,忽略了當前的家庭。我不知道這是一種怎樣的情感,但是我能感覺到,這是一種無法言表的心情,那種撕心裂肺的感受。三年,整整三年,兒子失蹤了三年,他們夫妻倆就尋找了三年。這三年來,他們每一天都沒有睡眠,只能通過藥物來控制自己的睡眠。終於,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好心人的幫助,他們在安徽省的一個小村莊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當時他們看到兒子之後的那種表情,彷彿這三年過了一輩子一樣,時間那樣漫長,過程是那樣艱辛,但是當看到兒子的那一刻,過去的那些苦彷彿煙消雲散。看到這裏之後,我突然很想念我的家人,真慶幸我們一家人在一起。

電影里人販子的妻子李紅琴其實挺無辜,結局其實有點諷刺。只有國小文化的李紅琴因為聽信自己丈夫的話,以為自己不能生育,於是同意收養丈夫從深圳帶回來的小孩。可能在一些小村落,由於貧乏的教育,還深深的保留着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男強女弱的思想。從來不敢質疑自己丈夫的行為,只能一味的聽從。如果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站在李紅琴的角度,我覺得她是沒有錯的。畢竟人相處久了是有感情的,更何況李紅琴以為自己不能生育,已經將自己丈夫的“孩子”當成了自己的親生骨肉,作為一個母親,從小將孩子養大,那種母親和孩子的感情確實是無法割捨,並且她已經認識到丈夫行為的錯誤,這最起碼值得原諒。其中有一個特別感人的片段,那就是當她在深圳申請撫養“棄嬰”楊吉芳的路程中,在公交車上看到自己曾經的“兒子”--吉剛(田鵬)時的那種發瘋似的行為,即使在交通繁雜的大馬路上,不顧自己的人身安全,只為見“兒子”一面。即使被許多丟失孩子的家長打罵,但至少可以見到吉剛一面,那就是值得的,並且她也一直承認自己錯了。

可作為丟失孩子的家長來説,畢竟找到孩子的人不多。想到自己的親生骨肉被人販子的拐賣,他們的那種憤怒表現得淋漓盡致,彷彿將所有受盡的委屈全部發泄在人販子妻子李紅琴身上。

這部電影取材於生活,也來源於生活,並且真真切切的發生在我們身邊。一部對社會有積極影響的電影,非常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整個社會反思。科技的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我們所有人的願望。可是這個社會的有些現象所帶來的浮躁之氣同時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在利益的驅使下,在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許多人為了金錢,違法行為越來越多,同時也給我們的生活以及身心都帶來了不利。

希望中國的電影行業可以多拍一些這些有積極影響力的作品,能夠在社會中傳播正能量。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2

今天我看了【親愛的】這部電影。這是一對即將離婚的夫妻,可是孩子鵬鵬突然不見了,為了尋找孩子他們遇到了不平凡的事情。

當父親在網上發佈了尋子視頻以及自己的電話號碼時,許多人因為錢,而頻頻打電話給他。但是每一次打電話的人都是騙子。當父親帶着希望去見“兒子”時,卻又失望的迴歸。我覺得,當一個人騙自己孩子在身邊時,那自己心裏沉重的石頭就不會墜落,也會讓自己覺得尋找孩子還有希望。到了後面沒人騙自己了,就覺得大海撈針,不知從哪找孩子。這時,自己將會沒有動力。

當他們找到孩子時,心裏百感交集,當他們得知,因為自己的孩子已經離開自己三年,所以因為時間的消磨,孩子已然不認識他們了。孩子對父母説的第一句話就是,“警察叔叔,快把他們抓起來”。他們三個熟悉的陌生人就這樣對視着。

出了警察局,這位堅強的父親瞬間淚流滿面,已經找到了孩子,孩子卻又不認識父母了,這對每一個父母來説是殘酷的。

而鵬鵬的養母為了要回身在福利院的吉芳,曾多次找到福利院的校長,要求見一面吉芳,可是都被婉拒了,就為了見一面吉芳,她爬上了電線杆,與自己的“孩子”通話。

雖然這位養母不是一位真正的母親,但是她已經做到裏一個母親的責任。

這部電影讓我感受到了那一對“夫妻”和那一位養母對孩子的窮追不捨的偉大的愛。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3

上週末我和玉林晚報的小記者們在神舟影院觀看了一部感人的電影《親愛的》。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田文軍和魯曉娟一對離異的夫妻,他們的孩子田鵬跟隨爸爸生活。一天,他的兒子田鵬獨自外出玩耍不慎丟失被拐,他的爸爸媽媽就開始了一場漫長的尋找孩子的旅程。

故事情節一波三折,讓人感動,令人流淚。影片中最讓我感動的是,田文軍為了尋找孩子想盡了辦法:報警,藉助媒體,張貼尋人啟事,到處尋找... 只要有一點信息,一線希望,他都不會放過,哪怕是假的,他也要試一試。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是父母的全部希望。田文軍為了找到孩子,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但他還是不放棄找到孩子的希望。

每一個父母都是愛自己孩子的,我的爸爸也不例外。爸爸為了給我們安穩的生活,到了外地工作,平時他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每天晚上都會打電話回家跟我和妹妹聊天,詢問我們的情況,告訴我們要聽話,要好好學習。每個月都會坐火車從幾百公里回來陪我們過週末,帶我們到郊外遊玩。有時候媽媽對爸爸説“太遠了,坐車辛苦,不用經常回來的”,這時爸爸就會説“現在是孩子需要父親陪伴的時候,我要多陪陪他們,不想錯過他們的成長”, 聽到爸爸的話,我的.心裏很感動,我一定要好好學習,珍惜爸爸媽媽的愛,長大孝順他們。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4

剛和閨蜜、朋友看了一場《親愛的》電影,回家就聽見隔壁小孩在哭天搶地鬧着找媽媽,我和丹子出門一看,是隔壁家小女孩媽媽把孩子鎖在家裏出去了。我和丹子隔着她家的柵欄窗户安慰小女孩給她糖吃,等着她媽媽的回來。今晚去電影院之前還在跟一位同事媽媽和一位同事準爸爸討論生小孩的問題,然後就去看《親愛的》,朋友閨蜜都驚詫我怎麼會哭的那麼稀里嘩啦。孩子被拐走的父母,那種錐扎的痛苦還不是父母的我自然無法體會,影片中黃渤為了尋子傾家蕩產、前妻郝蕾也是形容枯槁。

後來一羣有着共同尋子目標的父母聚在一起形成團隊,同樣的遭遇,不同父母或撕心裂肺或悲靜的外表表現,內心是同樣的痛。而同樣是受害者的趙薇面對兩個都是拐來和撿來的一雙“兒女”,為了自己曾撫養過的“兒女”牢獄之苦、不得已為之的犧牲對於一位母親來講都是那麼合情合理。而扮演玩世不恭律師的佟大為也在接了趙薇想撫養孩子的案子終完成了自我救贖,亦是更加理解自己因為患病情緒無常的媽媽。最後的結局趙薇懷孕才知道自己並不是丈夫生前告訴她的不孕,耐人尋味的結局,當然這不過是電影手法。更讓我覺得這部電影今晚影院座無虛席的理由之一這不是為了滿足大眾口味的編劇的杜撰,而是有現實的藍本為依據編寫的電影劇本,片尾的影片原型故事再現更讓我感覺電影值得收藏,更讓我覺得今晚的眼淚沒有白流。

黃渤和郝蕾去安徽農村找已經長大卻不認識他們的、完全是一個農村娃的在院子裏餵鵝的田鵬,他倆把孩子抱走,後來和趙薇撕打起來的時候,我哭了;趙薇因為福利院院長不讓見女兒,夜裏爬到二樓空調上隔着玻璃見女兒的時候,我哭了;趙薇隔着公車玻璃看見兒子在作為尋子成功的展示的時候,不顧其他尋子父母們的撕打和辱罵,拉着黃渤的袖口跪在地上求饒的時候,我哭了;所有尋子父母在田鵬的生日宴會一起“鼓勵”合唱《隱形的翅膀》的時候,我哭了。

不記得還有哪裏讓人催淚了。哭不重要,重要的是親情美好、親情又是如此不易,看了電影,我想起自己年僅七歲的弟弟;看了電影,我想自己將來不出意外也必將是一位母親,從別人的故事裏體會親情對自己也是種成長;看了電影,更愛自己的媽媽了。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5

還是先甩出結論:可以觀看。

整體來説,陳可辛這部電影在爛片如雲的國產電影裏,算得上是十分有誠意的作品,也是用心良苦之作。整個電影看起來並不像是在敍述一個故事,如果是講一個丟失與找回的故事,我想,在找到的那一刻,這個故事已經結束了。但是這個故事在電影裏,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所以,這個電影講了不止一個故事,而是以一個故事為切入點,講了一個社會上被忽視的羣體的事,這個羣體有着各種各樣的心酸苦難,卻不知道何以救贖。説陳可辛良苦用心,確然如此,當一個導演把攝像機的鏡頭放置於的社會苦難的本身,他已經成功了好大的一部分,這種用心帶着對眾生的憐憫,對遭受苦難的無可奈何。

深圳這座用摩天大樓與金錢堆積起來的城市,出現在電影裏,是城中村那些錯綜複雜的街巷,骯髒迷亂如頭頂交錯的電纜一樣,這是對於一個繁華的國際大都市不可見的一個角落,這個角落如同這個故事發生的羣體一樣,不被重視,被忽視而又無可奈何的一再發生。黃渤丟失了自己的孩子,在尋找孩子的過程中,他遇到的不是陽光正義的救助,而是一個接着一個的騙局,這些趁人之危的騙局,讓人咬牙切齒,而卻又令人真實相信這才是最可能的結果,那就是,這個社會陰影不被我們所察覺,直到我們走進陰影本身。

當黃渤帶着錢進入一個騙局,他在最後一刻逃跑的時候,騙子去追他,要搶他的錢,他在前邊跑,騙子在後邊追,卻喊前邊的是搶包的,這個情節,着實觸動人,令人頭皮發麻,這就是傳説中的角色翻轉,慘嗎,還不夠,已經被苦難踩到腳下了嗎,不,還要粉身碎骨。——悲慘的世界!

陳可辛當然給黃渤一個美好的結局,自己的孩子找到了。黃渤遇到了一羣同樣經歷的人們,他們組成了一個不為社會所熟悉的羣體,他們為所知,卻一直在為那個悲傷的經歷奔波,一載又一載。電影美化了好多,韓先生是個有錢人,在尋找孩子的路上幫了黃渤不少,黃渤也不過是中彩票的一個人。而故事外另一個羣體呢,是趙薇角色羣體,他們本身是沒有原罪的,一心想要收養一個孩子,卻在整個過程中遇到各種壁壘。這並不是為了同情,導演也沒有絲毫同情,但是最令人心酸的時候,是在世界之窗公交站那個場景裏,一羣人將失子的痛苦的憤怒,一股腦撒向了這個有點無辜的女人,她哭着伏跪在地上,但是依然無法被原諒,這個水火不容的矛盾無法調和。正如電影裏高律師所抱怨,世人缺乏相互理解,換位思考。這似乎也印證着一個事實,世界如此,那麼似乎有些痛苦,就必須要被一些人心酸的承受下來,不會因為他本身已經很苦難。

陳可辛的誠意還在於,客觀的描述了這個生態,政府相關在裏邊出現了沒有多少次,一次是24小時之後才給立案,一次是韓先生找了6年之後決定再要一個孩子時候,政府人員要他前一個孩子的死亡證明。這倒不是在黑誰,可能當時這個情況就是如此,但是陳可辛並沒有對社會完全失望,他沒有把所有責任都推卸給政府,畢竟在關鍵時候,還是警察開着車,一槍示警終止了村民對黃渤等人的圍毆。

陳可辛把鏡頭搖到社會的這個角落的時候,他已經成功了好多,這種題材,只要能客觀些表述,就不會出大問題。這個電影,説不像一個單純的故事,因為已經有點紀錄片的味道,而這種帶着對世界憐憫的眼觀,在一片浮華空洞無物的國產電影中,能找到他的位置。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6

電影的主題是尋找丟失的孩子,這樣的主題,無論如何都會讓觀眾流淚。因為觀眾只有兩類:為人父母或者為人子女,從哪個角度都會迅速的融入劇情,這類題材幾乎毫不費力就會贏得觀眾的“移情”。

影片由兩個很分明的段落組成:失而不見——黃渤找孩子,見而不得——趙薇要孩子。 在第一段落裏,陳可辛沒有過多的編排情節,電影常用的巧合、轉折幾乎不見,用的是電影原型尋子的一些經歷,這一段全靠黃渤和郝蕾的情緒和演技撐起來。難得的是,陳導刻意的淡化了幾幕本來很有戲劇衝突和張力的情景,比如黃渤遇到騙子團伙搶錢那一段,只用了奔跑和跳河幾個動作來串連,簡潔明瞭。

由此也可以看出陳可辛用最簡單的原始情節,不加工、不修飾來講述故事。這尤其難得,把一個家庭失去孩子的痛苦以及尋找孩子的執著,直接傳遞給觀眾,最樸素的最簡單的,最打動人。黃渤的幾次流淚,讓人印象極其深刻。 如果電影只用這一種方法,難免會讓人厭倦。悲傷的情緒不可重複再三,如果這部電影只用這一個手法,那還不如去看倪萍主持的《等着我》,那裏面任何一個尋子的故事,只用講述,都會讓你淚流滿面。

所以有了第二個段落:趙薇飾演的人販子的老婆,執意要回女兒(棄嬰或者丈夫拐的)的故事。在這個章節裏,陳可辛加了很多料。比如趙薇為求丈夫的工友作證,不惜犧牲肉體;比如佟大為飾演的律師,表面刻薄內心熱情;還有就是影片最後開放式的結尾:一直以為不能生育的趙薇突然發現自己懷孕了,而此刻她正為要回原來的女兒在努力。身為一個農村寡婦,趙薇飾演的形象也是令人同情的,對於丈夫的行為毫不知情,一直守在閉塞的農村照養農忙和孩子的她看起來愚昧卻也是受害者,她只是一個單純想保護自己孩子的淳樸的女人,不該用人販子的罪名對她加以拳打腳踢。相對於第一段黃渤尋子的多番遭遇,遇騙、加入尋親團、學校門口擺攤,趙薇撐起的這一段相對來説要弱,嚴格來説情節只有一個:跟福利院打官司。所以這一段的點都集中在趙薇一個人身上:農村打扮、素顏、捱打,不惜形象的賣力演出等等。但是這一段開始趙薇卻儼然開始進入這部電影的主角,不得不説,這算是趙薇出道以來最用力走心的一部電影。作為演員,有這樣的一部電影,應當是很幸運的一件事。

順便提一下,影片裏出現的機構和制度,相對於個體的焦慮和情感,表現的過於冷漠和機械。無論是24小時以後報警(這是個典型的錯誤,按説影片不應該出現),還是具體承辦案件的警察、辦理户口的户籍警、福利院院長、不解電話的律師、法院法官,他們所刻畫的形象始終如一:不解疾苦,跟制度一樣刻板,甚至有些無情。這些人物的刻畫也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現實,自私本來就是人的本性中一大缺陷,人情冷暖在中國更能令人體會深刻。當然,這裏也隱約揭示出中國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之處,很多不法分子諸如人販子容易鑽法律的漏洞,而對於生長在農村的大部分沒有接受過法律教育的半文盲,他們的法律意識淡薄,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或者想自我保護卻無從下手或者無路可走。

人大多都會在感情上,在親情上,堅持過,失望過,絕望過,痛苦過,失眠過,走不出來過。之前看評論,很多人説電影很收斂,其實編劇一點都不收斂。尤其在我看到黃渤和赫蕾拼命地想把自己的兒子從農村帶走擺脱村人的追趕宛若自己才是人販子時,黃渤終於把鵬鵬領回家,連扔垃圾都要抱上兒子生怕再弄丟的一愣,黃渤安慰赫蕾説,鵬鵬要多久才能叫趙薇媽呢這句話時,赫蕾跟鵬鵬説要把妹妹也帶回家時鵬鵬主動牽起媽媽的手,這些細節無不觸動人心。編劇是在表層的親情上收斂,而在深層次的堅持和換位思考,這兩個人性的問題上大放光彩。所以,每一次電影裏勾起觀眾哭的地方,都是勾起你人性向善的迴歸,才如此讓人潸然淚下而又心悦誠服。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7

影片《親愛的》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講述的是田文軍的孩子被人拐走之後,一些同樣經歷的父母聯合起來去尋找被拐孩子的故事。

隨着影片的上映,“打拐”就成了社會議論的話題。失去兒子的田文軍十分後悔,因為沒有看好孩子。之後他便開始走上了尋親的艱難之路。後來發現不僅僅是隻有田文軍一人有這樣的遭遇,其他的父母的孩子也被人拐走了。於是他們組成團隊,一起尋找失去的孩子。但好事多磨,在一次尋找過程中田文軍差點被騙,甚至還跳到河裏,這時導演給了一個慢鏡頭,仔細刻畫田文軍入水時的狀態,於是乎一個父親對孩子深深的愛便凸顯出來。孩子被人拐走已經是十分痛苦的事情的,沒想到社會上還有人會騙田文軍的錢。社會是十分複雜的,有些人們為了利益甚至會不擇手段,比如説,欺騙他人等等這些違法犯罪的事。人的慾望是無法田足的,就好比一個有漏洞的木桶,灌再多的水也灌不田。所以我們應該試着去填補那塊漏洞。這時道德和法律成了我們約束自我的手段。

雖然尋找孩子十分艱難,田文軍身上的錢也花光殆盡。於是他便在路邊擺起了攤,並在自己的攤車上貼上尋親的廣告,一邊攢錢一邊找孩子。城管對田文軍非法流動攤子也作出了寬容處理,可見社會上好人還是有的。城管在人們眼裏是十分不好的形象,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城管打人傷人的事件,但我覺得這些不能代表全部,城管作為城市地方的執法者,與社會底層的人接觸,由於百姓的不配合,執法難度大,一些城管難免會做出衝動的行為。但他們也是出於維護社會秩序的原則,他們也會保護社會的弱勢羣體,像影片中同情田文軍一樣。

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田文軍和他離婚的妻子在偏僻村落找到了兒子田鵬。壞消息是兒子田鵬已經不認得親生父母,他只認拐賣人妻子李紅琴為媽媽。經過幾年的辛苦尋找,兒子與父母之間的親情已經疏遠了,如何將失去的愛再彌補過來成了田文軍的又一難題。村婦李紅琴其實不知道自己是丈夫拐來的,她在失去丈夫的艱難歲月裏依然堅持把孩子拉扯大,足以可見她是善良的,我們應該同情她的遭遇。李紅琴為了能見孩子一面,背井離鄉,不惜一切代價甚至出賣自己的身體。她被那些受騙的父母當街暴打,承受着她不應該承受的傷害,真是個可憐的農村婦女!之後李紅琴意外的發現自己懷孕了,影片在又一矛盾中結束,留給觀眾無限聯想。到底李紅琴會把孩子生下來,去過自己的農村生活,還是把孩子打掉,繼續走上鬥爭之路……

由牽連出一系列的社會問題,讓我看到人心的複雜性,社會的複雜性。社會的功利性讓人心變得扭曲,婦女,販賣事件比比皆是,我們唯有用道德法律約束自己,才能讓着個社會變得美麗一些,和諧一些。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8

為人母后,深感孩子成長每一步的不易,以及做家長的責任。每次看到有關孩子失蹤、遇難、受虐的新聞,總能感同身受當事母親的痛苦。所以,《親愛的》這部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反映打拐題材的電影,吸引我走進了電影院。

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叫田鵬的3歲小男孩失蹤3年後被找回,對原家庭和收養家庭帶來的影響。演田鵬親爸田文軍的黃渤,田鵬親媽魯曉娟的郝蕾,田鵬養母李紅琴的趙薇,情感拿捏都相當到位,表演也非常自然,完全沒有演的痕跡。

劇中的淚點很多。其中最觸動我的有三個點。

第一個是魯曉娟在萬里尋親會的分享上猶豫許久後首度承認田鵬的丟失和田鵬追趕自己的車有關,內疚得痛哭流涕,情緒崩潰的一幕。魯曉娟和田文軍離婚過上了衣食無憂的好日子,一週來看一次田鵬。田鵬丟失後,她一度把責任全部推給田文軍,扇他耳光,罵他弄丟了孩子。但她知道真相,這種內疚壓得她幾乎抑鬱成疾。一直到她這次痛哭,她才有了痊癒的希望,因為她終於敢面對現實了。

第二個點是田鵬找到後,田文軍獨自蹲下,抱緊自己,放聲大哭。過去的3年裏,他找不到田鵬心急如焚,各種嘗試都沒用,他沒哭;他因為尋子遇到各種騙子,甚至差點喪命,他沒哭;他道聽途説各種田鵬可能的結局,又驚又怕,他沒哭;田鵬找回來卻不認識他,當他是壞人打他臉嚷着要找自己媽媽,他沒哭……然而,他終於哭了。三年來,經過極度的內疚,各種尋子的努力,無數次的絕望,他終於見到歷盡艱辛才搶回的孩子,他付出的一切終於有了回報,他終於可以看到孩子生龍活虎的在他面前,他終於可以補償自己當年對孩子看管不力的過失,他終於有機會再好好的愛孩子一次……這是條漢子,一直堅強的獨自承受着一切。千萬情感,只能宣泄在自己抱緊自己的痛哭中。比起魯曉娟,他更勇敢,更能面對現實。在後來田鵬對他和魯曉娟一直生疏敵視時,他也一直忍受着,做好自己該做的,用愛去融化孩子心頭的冰塊,心疼孩子遇到的一切,問魯曉娟“鵬鵬當初被拐,過了多久才叫別人媽?”

第三個淚點是李紅琴偷偷去看田鵬,被田文軍趕走時,李紅琴説“他吃桃子過敏,別給他吃桃子。”在電影一開頭田鵬丟失,田文軍錄尋子廣告時就説過,請買了他的家庭不要給孩子吃桃子,因為田鵬吃桃子過敏。3年前田文軍在視頻裏叮囑的,和3年後李紅琴在離開田鵬前叮囑的,都是一樣的話,都帶着“雖然我不在孩子身邊,但請照顧好孩子”的絕望,也帶着父母對孩子深切的關注和愛。李紅琴叮囑這句時,田文軍明顯愣住了,他知道李紅琴和自己當七年級樣,深愛着田鵬,但他不能讓孩子留在過去的回憶裏,所以還是趕走了李紅琴。

可以咀嚼的情節有很多,淚點也遠不止上面提到的3點。張譯演的尋親會的韓總,佟大為演的家有精神病母親的失意律師,都很精彩。韓總尋子6年仍杳無音訊,終於決定放棄尋子,重新生孩子時,內心裏感覺拋棄和背叛了丟失的孩子,但又無法承受尋之不得、無數次失望和煎熬的痛苦,在田鵬生日宴會上的一段戲,也非常催淚。

篇幅關係,就只説這麼多了。總之,這部電影值得去電影院去看。珍惜我們擁有的一切,勇於面對發生的一切,用愛去化解一切隔閡與傷害……親愛的,我愛你。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9

《親愛的》是我今年在影院的最佳體驗。看這片的時候,周圍沒有喜劇片時放肆的毫無節制的笑聲,沒有動作片時我X我X的大呼小叫,沒有懸疑片時討論和賣弄的高談闊論,沒有爛片時手機亮起一片、人人都在聊天的茶話會氣氛,只有不間歇的抽泣聲、偶爾的輕笑,這點噪音渲染羣體情緒足夠,又不至於影響心情,剛剛好。

我沒有想到《親愛的》是這樣一部電影,它和陳可辛近年的任何一部作品都不一樣。去掉一水兒的大腕臉孔,再在鏡頭語言上做點“樸實無華”的加工,立刻就能改換成一部半紀錄樣式的新聞片。這裏沒有誰是戲劇核心的主角,誰都可以獨自面對鏡頭,誰都可以偷偷跟觀眾交流一下心聲的設置,就像那些被譽為特定領域教科書的小説一樣,非得有詳實的資料蒐集,精確的人物肖像,一絲不苟的背景調查,才搭得出來這樣的故事結構。這種結構裏,角色重心的不斷遊移,不會讓人覺得怪異,反而能加深自然主義的印象。一切都是現實的一部分嘛,生活中誰也輪不到始終當焦點、做主角的。到結尾一看,果然取材自真人真事,這樣留給編劇的活兒相對輕鬆了,只要精心做減法即可。

現實色彩的弊端是,對體制內人員的描繪,有點讓人齒冷。無論警察、法官還是福利院院長,均予人墨守成規,不近人情的印象。當然,從邏輯上衡量,這並不是負面描寫,他們恪守法律法規,不徇人情,是應盡的職務。但電影作為激發感情的文藝作品,尤其是這樣以瞄準並擠爆觀眾淚腺為己任的悲情片,觀眾在同情主角之餘,格外容易對他們產生反感。陳可辛拍這樣一個劇本,是非常冒險的決定,他大可以妥協一點,把這羣親情的阻撓者塑造成兩手一攤、滿口抱歉、不那麼吹鬍子瞪眼的。但他就是要維持現實骨架的剛度,其創作立意是勇敢的,他的前作《中國合夥人》為三個大亨立傳,偏要把他們早年市儈鑽營、投機倒把的劣跡抖一大堆,都是一脈相承。

沒看到一半,兩邊的姑娘都哭成狗了。我從頭到尾都沒掉淚,倒不是説電影不夠煽情,其中多場催淚戲,每一場都足夠給一部常規的劇情片做壓軸了。只不過我年幼時候去影院看了一部《媽媽再愛我一次》,極大幅度提升了親情戲的淚點閥值,不太容易被這種骨肉分離、久別重逢的情節逼出淚來,只在臨界點七八成的位置持續徘徊了好久。陳可辛的這個煽情境界,已經足夠把許多姑娘的紙巾耗得跟宅男一樣快了。考慮到完全可以拉伸到20集電視劇的情節被大幅度簡約化,淚點頻度的設置還是合理的,畢竟你要給每個角色同等的、合適的展現酸楚的機會嘛。不過我估計,這些煽情戲碼很快會被許多影評人稱為電視劇哭法,等着吧。我比較意外的是,本期待結尾轟轟烈烈煽一場,它卻抖了個現實與虛構的置換,把高潮盡在不言中了。這樣的處理方式還是遵循了生活的邏輯,有光明的希望,也有崩塌的預兆,誰也無法預料會邁向哪一個方向。

影片星光熠熠,鑑於我不是任何一個主演的粉絲,免不了給好感度排個名。最後還是佟大為的痞子律師最得我心。這個角色放在這個劇本里,其實是帶點抽離的。皆因其他所有人都是立足於真人真事,或是脱胎於那個世界觀的,唯獨這個傢伙是戲劇化的,他也是唯一一個用發飆而不是流淚展現高光瞬間的。劇本為了把他和其他人放進同一個悲慘世界等同視之,必須安插了一個精神不穩定的母親。否則我們太容易將這個傢伙視作置身事外:別人都那麼慘,你憑什麼不開森。

但我喜歡他的原因不在這裏,而是很離奇地,他讓我想起《海扁王2》的結尾那句台詞,現實的世界需要現實的英雄。這個刀子嘴豆腐心的小律師最符合這個定義。佟大為這個演員

很有意思,《金陵十三釵》裏演了一個以一當百的漫畫式英雄,這裏又詮釋了一個沒有壯舉的草根英雄,全都似模似樣。我不太懂得評價演員的表演,但至少這兩個形象的塑造,佟同學叫我心服。

更深層的原因是,我在這個律師身上看到了自己以及周圍許多同齡人的影子,事業失敗,地位卑微,愛耍小聰明,愛裝腔作勢,在現實面前忍氣吞聲,熱血上頭也會怒髮衝冠橫一次,更重要的是,勢利冷漠的保護殼底下,裹着的都是柔軟和善良。他會在村婦當街受辱時,男子氣概十足地挺身當一回俠士,也會義薄雲天地拒絕金錢的饋贈。他和我們分享許多缺點,卻做了許多我們羨慕而沒有機會或勇氣做的事,這實在令人很振奮。現實主義電影情節平實,卻比戲劇化的大起大落更具勵志意義。比起在一個誇張的世界裏目睹超級英雄,我更享受在一個樸素的世界裏,被真實可觸的善良人所鼓舞。

電影《親愛的》觀後感10

“你説孩子被拐到那家,他是多久才叫她媽的?”樓梯口,他終於問出口,有點怯。他們是離婚夫妻,丟失了孩子,共同奮力尋找。三年後,終於找到,但孩子卻忘記了他們。她回頭看了一眼,千言萬語都在這一眼,憤怒、悲傷、絕望、怨憎,還有無盡的哀傷,終於她什麼也沒説,轉身下樓。連背影也都滿是疼痛。

第二遍看《親愛的》,依舊被這個細節深深打動。比起這部電影裏更為尋常的聲嘶力竭和痛哭流涕,我更偏愛黃渤和郝蕾這節制的表演。看起來很是平常,細細想卻是大慟。

雖然電影把一多半的篇幅給了丟孩子和找孩子,甚至曾用名是“打拐”,但正如導演所説,劇情真正開始其實是在找到孩子之後。只那一眼,就精準地刻出,被拐兒童重新與親生父母建立情感的艱澀。又好像,電影用最後幾十分鐘,直視了被拐兒童對身為人販子妻子的養母難以割捨的“親情”,討論了人販子的妻子是否有領養孤兒的權利,並剝開了為生二胎要給丟失的小孩開死亡證明的疼痛……

有人批評導演把苦難當情懷,提筆很重卻落筆太輕,説《親愛的》避開了拐賣的真實罪惡,轉而選擇以親情化解社會醜惡。我卻很為陳可辛涉獵這一現實題材的誠意,感動。哪怕有限,但通過演員精湛的表演,我們還是觸摸到了丟失孩子的絕望,觸摸到了當代中國的碌碌眾生相。哪怕電影並不能完全直面司法的灰色地帶,也未必可以清楚探討道德困境,但起碼它能讓我們對路邊乞討的孩子再多一點關注,對這個社會多一點點暖。這便已很好。

就好像,用近乎紀錄片的口吻講述三十年代的文壇舊事,《黃金時代》在商業上潰敗了,但我依然敬重許鞍華的勇氣,因為她以儘可能尊重歷史的態度,描摹了那個時代。這兩個香港導演的情懷,讓人覺得寬慰,至少又願意相信國產電影不全是商業大片和胡鬧惡搞,或者脱離現實的青春故事,儘管那樣更有機會刷新票房紀錄。

想及此,不免有點難過。跟大多國產電影一樣荒誕滑稽的,還有假惺惺的真人秀、灑狗血的電視劇、很勵志的暢銷書,和很多。

標籤: 觀後感 電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ianying/kkpn6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