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雕塑 >

亨利摩爾的雕塑藝術論文

亨利摩爾的雕塑藝術論文

內容摘要:亨利·摩爾是現代雕塑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在吸收眾多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對現代雕塑藝術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革新。尤其是他的大型室外雕塑,既遵循了人文主義的道路,又把作品完全融合到現代的環境中去,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亨利摩爾的雕塑藝術論文

關鍵詞:雕塑 材料的真實 空間 主題 環境

20世紀的世界雕塑藝術可以説是西方人的天下,同其他藝術形式一樣,在這漫長的100年裏充滿了變革與傳播。在眾多的藝術家中,英國雕塑家亨利·摩爾在這一時期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説19世紀羅丹打開了現代雕塑的大門,那麼亨利·摩爾則把現代雕塑推到了另一種高度。摩爾的雕塑藝術以其獨特的個性語言將雕塑完全推向室外,達到了一種與自然、與人的共語狀態,具有深遠的藝術影響力。

亨利·摩爾1898年出生在英格蘭北部約克郡的卡索福德鎮礦工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摩爾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並在16歲時獲得了劍橋高級證書。“一戰”爆發後,摩爾應徵入伍,後在法國作戰中因毒氣所傷回國治療,1919年退伍並被錄取到利茲藝術學院學習雕塑藝術,第二年獲得了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的獎金。在皇家藝術學院求學期間,摩爾得到校長威廉·羅森斯汀爵士的賞識和大力支持而成為皇家藝術學院的一名雕塑教師,這對於摩爾成為一名優秀的藝術家起到了推動的作用。20世紀30年代初期,摩爾的一次展覽給他帶來了莫名的攻擊,他的頂頭上司利用這些流言迫使摩爾離開了皇家藝術學院,後來摩爾去了切爾西藝術學院重新開始雕塑教育一直到1940年。摩爾於1986年逝世。在摩爾長壽的一生中,創造了大量的雕塑作品,母與子羣像和斜倚的人物是他創作的基本主題。就形式和材料而言,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

在摩爾早期的藝術生涯中,他從大英博物館、國家藝術館等藝術寶藏中吸收大量的養分,受到米開朗琪羅、喬託、馬薩西喬等大師作品的深刻影響。1926年至1930年之間,他的作品明顯受到前哥倫比亞雕塑的影響。1929年至1930年摩爾創作的《斜倚的人物》是他最早的雕塑傑作之一,其原始的靈感應源於後古典時期墨西哥瑪雅文化與托爾特克文化相融合的雨神洽克摩爾像。在這件作品中以及其他的斜倚的人物、軀幹包括1920年代後期摩爾所創作的母子羣像中,基本確立了他作品的程式、風格和基本主題。他在繼承古代文化原始風格的同時更多地給他自己的作品注入了力量和精神,在這一時期的創作中,摩爾對於石頭的厚重感的熱愛體現了他對於材料的真實追求,這也是他一生的目標。用他自己的話説:“這是藝術的首要原則之一……藝術家必須具有一種本能,充分理解材料的特性,正確地使用它,並儘量地發揮材料的可能性。”他對石頭、木頭等這些硬質材料懷有濃厚的興趣,並且充分發揮這些材料的原始形狀,以保持它們的完整性,最終和他的創作初衷相融合。

20世紀的前50年裏,西方各種重要的現代藝術思潮和現代哲學流派紛紛登場。30年代裏摩爾同其中的超現實主義有一些短暫的來往,雖不能將這一時期的摩爾劃為超現實主義流派之中,但其創作思想還是受到了超現實主義的影響。比如變形,對於抽象形式的探索。這種抽象形式有別於野獸主義、立體主義、達達主義等怪誕的虛無的表達,而是對大自然界中有機物的概括和提煉。他在觀察大自然中有生命的或無生命的這些形態時,從中悟出空間、形體的虛實關係。在創作時,他吸收、提煉出這些自然形的精髓運用到他的雕塑之中,表現出一種超乎尋常的內在真實,這一時期他對於雕塑空間的研究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他大量地在他的作品中加入了空洞作為虛空間,和實體形成富有節奏、韻味無窮的變化,生動而微妙,有力而温存。如作品1936年的《母與子》和《兩件形體》等。在摩爾專注空洞和實體的關係,用內部的形式來表現雕塑的個性語言的同時,又對他的雕塑形式進行了革新:用弦來連接雕塑的兩端使雕塑更具立體感。例如他的《弦卧像》《弦體》《母與子》。

“二戰”爆發後,摩爾作為戰時藝術家出入火線,畫了幾千幅倫敦地方防空洞的素描。對戰爭的再一次認識讓摩爾更加堅定了人文主義的道路,他創作了一系列的充滿温情的家庭羣像和肅穆、尊嚴的基督教作品來表達他內心的感想。1943—1944年,《聖母瑪麗亞和孩子》誕生,這是一件帶有拜占庭和文藝復興藝術時期風格的作品,作品中聖母置於矮凳上,雙膝有角度地微微抬起,用大腿兜護住嬰兒,雙肩低垂,臉部微傾,優雅的氣質之中透出絲絲的悲涼。

“二戰”後不久英國重建工作引起了民眾對雕塑的興趣,1950年左右摩爾製作了幾件雕塑,其中有《家庭羣像》和《着衣卧像》,這兩件有着濃郁親情和反戰情緒的雕塑立於倫敦街頭,為英國民眾贏得了榮譽和光榮。同一時期,摩爾又進行了新的形式探索,1952—1953年創作了著名的《國王與王后》,這是他扁平造型的代表作,人物細薄,是簡練的平片狀,頭帶梭角,骨瘦如柴。儘管沒有寫實性雕塑的優美,但強烈的視覺衝擊、誇張的變形,對於空間形體的大膽表現把國王的尊嚴和王后的氣質表達得完美無缺。對於這件雕塑,摩爾説:“王的頭部是冠、鬍鬚和顏面的綜合體,象徵王權和動物性的潘神氣質的混合。”“國王看上去比王后更加輕鬆、自信,王后則直立表現出王后的風範,當我製作手和腳的時候,它們使我有機會通過更為現實的製作它們來表達我自己的思想——將人類的優雅和權威的概念進行對比。”1950年以後,摩爾受別人委託製作了大批直立的母體,同樣受到了極高而廣泛的讚美。

20世紀50年代後,摩爾成為英國最著名的雕塑家,也成為享譽世界的藝術名士,由此他接到了大量為建築、博物館或商業公司做雕塑的任務,這種大型的藝術活動使摩爾的雕塑更多地走向了室外與環境融合在一起,作品也愈加成熟。

他繼續着他斜倚人物和母與子主題的探索,把每一件作品昇華到與大自然相統一的'境地。60年代的作品更加概括和簡練,從這些作品中仍然可以看出他對主題以及給予他靈感的骨形的迷戀,如1962—1965年的《刀刃兩件套》、1969年的《兩件套卧像:觸點》等。這些大型的室外雕刻在整體的效果上更加宏偉,讓人聯想更加豐富。他所探求的實體與虛空間在這一時期更加成熟與老練,在這裏負空間起到了非常顯著的作用,他把遠處的風景吸納到雕塑之中來,達到了風景融於作品,作品融於風景的完美關係。

和50年代以前的母與子主題雕塑相比較,50年代以後的這一主題作品摩爾做得更為大膽和簡潔,他去掉一切不必要的所謂的細節來突出主題的形象,讓母體這一形象深深地紮根於大地和風景之中,為了讓嬰兒更為舒適和安全,他把嬰兒置於更合適的位置,在粗放的同時更加細膩,既有人性的温暖,又有探尋宇宙和生命奧祕的哲學意味。

對於雕塑所依賴的材料的運用和探索,摩爾在早期曾強調和追求“原料的真實”,發揮原料最大限度的美感,這種思想基於他最初對於大自然之中具有生命力的物體上,如石頭、骨骼、貝類等,這種原始的自然的形是摩爾一生創作靈感的源泉,他把這些天然造型昇華到理性的高度,給人們精神的享受。在大多數摩爾後期的雕塑作品中,摩爾使用青銅作為他的材料,這樣看來似乎他早期所追求的堅持原料的真實不再是主要目的了,但青銅的鑄造過程所具有的特殊的可塑性和豐富的色澤變化同樣給他的作品注入了無窮的韻味和魅力。傳統意義上,青銅作為主要的媒介大量運用到雕塑上,但眾多的青銅雕塑和藝術家只是停留在材料的使用上,而摩爾把雕塑的形式、肌理、青銅鑄造後期所產生的色彩變化等因素統一到一起,尤其把色澤的變化發揮得淋漓盡致。

亨利·摩爾是20世紀英國最著名的雕塑家,他的成功有着歷史的必然性,他在世界雕塑史上所做的貢獻是巨大的。他在創造保持他獨有的風格的同時,大量用線和空洞來探索新的雕塑空間,他對於現代環境中合理解決雕塑和環境的關係做了很多創造性的探索,極大地推動了現代藝術的發展。他的人文主義創作道路也給我們深深的啟示。

 參考文獻:

[1]《繪畫·雕塑·建築·西方現代藝術史》 H.H. 阿納森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86年第1版

[2]《外國美術簡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

[3]《世界美術史》 第十卷山東美術出版社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iaosu/mk7v4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