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國小生作文孔孟讀後感

國小生作文孔孟讀後感

(一)

國小生作文孔孟讀後感

讀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之孔孟有感:

正如文中所説,孔子生活在一個安逸的時代,貴族式的戰爭、騎士般的精神,至今讓我們有些人遐想不已,而孔子本身也是貴族,儘管已經沒落,但猜想在彼時的大環境下,想必也比孟夫子好得多,因而孔子更為關心的是“禮”,是一種統治秩序的維持,是“小資”的心態,因而他才能悠然自得地“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他不會也不能過多地關心社會的底層,這點似乎與西方的貴族一樣,頂多只是居高臨下的施捨,當你一展身姿要與他平分財富爭奪地位之時,彼時的善良與同情也就消失地一乾二淨!

而孟子呢?卻全然不同,人性的貪婪與傾軋讓他看到的是一個不安全不穩定的時代。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年輕人他能沒事出去旅遊散心對着飯菜挑三揀四混入小資嗎?他為什麼提倡“革命性”?那是他的那個社會已經瀕臨崩潰已經沒有前途,那是因為他長期混跡於底層(孟子沒落貴族,此時照孔子的説法已經徹底“禮崩樂壞”了,很多方面可能享受不了孔子那個待遇),已經見識了太多的罪惡與淒涼。他為什麼主張“性善”,那是因為在那個大環境大背景之下,唯有“性本善”能夠給當時的大眾,當時的有志青年一絲希望和曙光!我想,孟子在這方面也許與錢穆先生撰寫《中國曆代政治得失》的目的一般。他為什麼提倡“低水平平等思想”,這固然與他當時的視界侷限有關,也與其對人生的終極意義的思索有關。

這些也許與黃仁宇先生以“經濟的角度”來觀察中國大歷史格格不入,但他們共同產生的一個話題就是:人,活着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是哲學地看待人的存在抑或其他?我想這才是孟子思想的起源地之一,也是人類不得不探索和深究的重點!

研究歷史,正如黃仁宇先生所説,“一定要考究他們的歷史背景”,但是仍有一點黃仁宇先生沒有提出的就是考究他們的位置!粗俗的我們常説“屁股(位置)決定頭腦”,莫不是如此?!

(二)

孔孟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同時,孔子提倡和讚揚“敏而好學,不恥下問”的學習精神,體現了孔子嚴謹的治學態度。

關於學習的方法。孔孟在和弟子的交談中多處提及學習方法問題,最着名的莫過於“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與此同時,孔子還特別強調學思結合,勇於實踐。他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精神疲殆。要求人們把學習積累和鑽研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

關於學習的內容。孔孟主張學習要博,要廣,不能偏頗單一。他提出要用四種東西作為自己的學習綱要,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識,品德修養,忠誠篤厚,堅守信約。這四項內容對於自己和別人都具有重要意義。

課文的幾則語錄,體現《論語》的文學特點。首先,它們全是用當時的規範口語寫成的,明白如話。其次,語言自然流暢,簡約樸實,不事雕琢,不求辭采,卻能表達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們有一種從容不迫、多方啟發的風格,體現出所謂“文如其人”的文章規律,使讀者如同親眼目睹“循循善誘”的師長。最後,《論語》偶爾也有生動的比喻,使讀者耳目一新。

《孟子》也屬語錄體。《孟子》善於論辯,《孟子》的比喻,有故事,有情節。課文中“弈秋誨人”的故事,就是一例。這種故事往往成了寓言。這樣的寓言是為了説理,為了辯論。《孟子》的寓言,多有民間故事色彩。《孟子》裏許多寓言至今仍然家喻户曉,如“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長”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012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