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遊戲力》讀後感(精選12篇)

《遊戲力》讀後感(精選12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遊戲力》讀後感(精選12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遊戲力》讀後感(精選12篇)

  《遊戲力》讀後感1

孩子的成長是要給予自由,但這種自由是規則之上,只能遵循規則才能腳踏實地的成長。

自由的漫天行空只會讓孩子恐懼,失控的感覺讓他們如坐山車,玩遊戲也是如此,有時需要父母的主導,才能更好的引導孩子進行遊戲。

遊戲中的基本原則是:“先跟隨,後主導”,在跟隨孩子一段時間後,才能找到介入遊戲並加以引導的機會。

  01

主導孩子的關鍵:輕推一下

這裏的輕推一下:如建議一個遊戲主題,或者僅僅製造一些身體的碰觸,然後觀察孩子如何反應。

輕推一下可以是:“我們來玩吧,“如果孩子喜歡看電視,你可以説:”我們去踢球吧”,對於存在無力感的孩子,建議來一場摔跤比賽;如果發生了什麼事,那就試試角色置換,給女孩更多力量,給男孩更多聯結。

輕推的另一種形式,是加入孩子的遊戲,然後再把遊戲進行一些改變,如果孩子在蹦跳時沒笑哈哈,那麼你可以先跟他們一樣跳起來,然後邊跳邊唱等;如孩子玩玩具,總是拿一個丟一個的,這時最好不要講一通專注力道理,而時撿後一起給他,讓他從頭開始。

儘可能的在遊戲中找些樂子,比如看孩子沒精打采的坐在那兒,就説我來給你當毯子吧,然後倒在他身上。

有時孩子們遊戲時不知從何開始,有時是孩子一個人不知如何提議遊戲,這時需要我們家長輕輕推時一下,便會引入遊戲,或讓遊戲玩的更有效果啦!

  02

主導孩子的時時法則:聯結

孩子在嬰兒時期,經常會做“可愛狀”和“可憐狀”,讓父母情不自禁地去安撫和照顧他們,所以聯結是時時都在,但隨着孩子的長大,需求超來越隱晦,有時也不願意於與父母對視、擁抱這些動作,與父母的聯結可能會出現斷裂等問題。

為人父母多年,有時確實感覺到與孩子的距離感,比如出差一段時間,或者錯怪了孩子等,只是那時不懂,只是為了孩子與自己的生分而焦慮,為曾經親密無間的親子關係,卻被推遠而無措。

原來孩子的認知不足,他在感到孤獨、憤怒、委屈時無法用語言告知,只有在行為上表現出來,這時我們應該注意,遊戲是孩子的語言,在遊戲中孩子會釋放自己的情緒,也恢復了自信,找回了安全感,與父母的聯結也能重新建立起來,所以主動聯結是為人父母的重要任務。

讀懂了遊戲力後,才知孩子表面的對抗與不端言行,其實他內心深處,是渴望更多的關懷和撫慰,如作者中文中舉例:

他妹妹黛安去曾經一個學生的家裏,這個小朋友和黛安關係非常親近,只是現在小朋友從幼兒園畢業了。當黛安去看她時,小朋友媽媽就告訴她黛安來了,但小朋友還是專心畫畫,還淘氣的問:“誰是黛安呀?”一陣嬉戲談笑之後,兩人很好地重建了聯結。那個淘氣的問題,包含了小朋友如此多的含義:我想念你,但我不知道你會不會再回來,我不知道該不該親近你,因為我又會想念你,所以我要捉弄你。

這個例子也説明了平時孩子內心渴望我們的關注,可我們放下一切同他玩時,他卻拒我們與門外,這是為什麼呢?原來他是由於之前的孤獨感而生我們的氣,當我們關注時,他就把內心的感受呈現給我們看。這時的我們要耐心,堅持陪在孩子周圍,用温和的力量推動聯結。

有時温和的推力不起作用時,我們需要進一步的介入遊戲,可能會導致孩子哭泣、尖叫、或拳打腳踢來釋放痛苦情緒,這樣的釋放父母不要着急哄逗,而是讓其發泄,冰凍三日非一日之寒,我們只需靜靜的擁抱他或陪着他,等他掃清了障礙,也會與父母重建了聯結,更重要的是獲得了自信!

聯結是個抽象的詞,執行時主要是與孩子的擁抱,而且是緊緊的抱住,一段時間後可能會要掙脱,建議家長試着多抱他一會兒。

當然也要以實際情況而定,溝通、對視、擁抱、遊戲都是聯結的重要方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個法則用到親子教育中,也是受益匪淺,養兒育女中,不再是你授業解惑,而是如《阿凡達》中男女主角,在最美的意境中説:“Iseeyou!”

我懂你是至高至真的理念,對父母、對愛人、對孩子,皆是如此!

  《遊戲力》讀後感2

昨天因為是端午小長假第一天,雖然我們照常上課,但請假的孩子也挺多的(以後節假日還是放假比較好),讀書會也很少人蔘加,大家很快就分享完了,我也和他們一起分享了一個繪本故事,快下課了還有家長沒來接,我在想再講個什麼故事呢?這時,孩子們自發的想到了玩遊戲,就一個“老狼老狼幾點鐘”,他們也玩得很開心!我想起了《遊戲力》一書裏寫的,孩子並不需要特別的遊戲,他們只是需要玩得更多而已。只要孩子能在一個安全有趣的地方玩個痛快,那麼不少所謂的行為問題就可以立刻得到解決。

書中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他們全家去參觀一個歷史古蹟,正要離開時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幾個家庭就被困在一個小穀倉內。別家的幾個孩子開始無聊,動手要把牆上的泥灰刮下來。他們的父母怒氣衝衝地吼叫着威脅他們。這些孩子沒有電視和玩具來娛樂,只能不停地抱怨和找麻煩,而他們的父母也只知道用大吼、威脅和懲罰來應付。而作者的朋友建議他自己的孩子們開始玩猜動物的遊戲,並邀請其他孩子加入。很快每個人就都玩得開心起來,他們需要的只是遊戲而已。我要補充的是愛畫畫的孩子也會把畫畫當成一種遊戲,他們通常不會太無聊。繪畫通常是與自己內心的聯結,自我情感的表達,有抒發和排解才不會壓抑,不會造成心理不健康,所以繪畫其實有療愈的作用,所以才有藝術治療的課程。

孩子畫完這幅畫,情緒也好些了。

説到聯結,《遊戲力》一書很清楚地表達了一個觀點:多數“行為問題”的根源,實際上都只是聯結的斷裂。聯結感良好的孩子更願意與他人合作,更能為他人着想。懲罰只會加深親子之間的斷裂,體罰會使孩子更具攻擊性,更具有反社會的傾向,長大後更可能蹲監獄,或者產生嚴重的情緒問題;另一類懲罰的殺傷力堪比體罰,包括:羞辱、斥責、挖苦、威脅,這些手段所造成的心理傷害比肉體上的傷口更難癒合。看到這,我想起李躍兒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書裏提到的“棍棒之下出逆子”,3個殺人惡魔的父親都是採用了可怕的打罵教育,導致了與孩子之間沒有充分的愛的聯結,付出了沉重的代價。還有某些社會案件起因就是不堪羞辱,所以溝通和聯結的方式很重要。我們都要好好學習一下游戲力,讓世界多一些笑聲,少一些憤怒。

遊戲是建立聯結的好方式,現在請大家想一想:上一次與孩子擁抱是在什麼時候?上一次和他一起的遊戲時光是什麼時候?當你注視他的眼睛時,有沒有覺得漠然無物?他們的裝情感的杯子是不是空了?怎麼才能蓄滿?你自己的杯子怎麼樣?(書中第15章為我們自己充電中提到建設遊戲力互助社團,成人的遊戲小組,是個不錯的主意)重建聯結的方式有很多:一個擁抱,靜靜的一起坐一會,一起畫一幅畫,做個手工,玩一會打鬧遊戲,到户外跑跑跳跳,吃一塊點心,一次聊天等等。

孩子折了一隻小鳥送給媽媽,媽媽記錄下了孩子的表達:

昕宇媽媽把日記畫當成了特別棒的母子聯結,孩子畫,她寫,一起完成,充滿樂趣。

昕宇的日記畫。

孩子的畫面和媽媽的文字共同記錄了美好生活,若干年後拿出來看會是滿滿的幸福回憶

書的譯後記很有意思,我也引用一下。所有的父母故事都有着一個共同的結尾:讓孩子走。到了那時,假如有人問我們:“當初遇到麻煩時,你和孩子曾經怎樣?”對此,我們希望選擇哪個答案:

A、我們會激烈爭執

B、我們會經常冷戰

還是……

C、我們曾一起遊戲

  《遊戲力》讀後感3

《遊戲力》分為上下兩本,利用碎片時間讀完一共用了三週。相對來講,第一本重方法,第二本更側重心理學理論的.解讀。科恩博士在出版了第一本書之後,應該受到了不少質疑,於是他在第二本書中將遊戲方法和背後的心理學理論進行了完美的結合。半年前,我曾試圖越過《遊戲力1》一次性讀完《遊戲力2》,讀到一半便放棄了,因為我總是分不清到底誰才是“第二隻小雞”。時至今日才明白,父母就是孩子身邊一直存在的“第二隻小雞”,父母鎮定,作為“憂天小雞”的孩子才能打敗過度焦慮的侵擾。這是鏡像神經元在起作用——它們無處不在,打哈欠會傳染,憤怒會傳染,焦慮會傳染,但是,不要忘了,淡定也會傳染,它會帶給孩子安全感。

完全接納孩子在遊戲中的情緒,不論輸贏,甚至遊戲規則也讓孩子制定,讓孩子的情緒在遊戲中得到全部的釋放,這讓某些“嚴肅”的父母完全接受不了。記得半年前,兒子的自我意識發展的非常迅速、強烈。每次和我在街上走路,總和我比賽快慢;每次在牀上玩力量遊戲,必須是他贏。我和他爸爸感到一種隱隱的危機感,這孩子承受不了挫折,我們必須讓他意識到挫折無處不在,世界並非圍着他一個人轉(回想起來,是我倆過度焦慮了)。所以當他興致勃勃的和他爹賽跑時,他拼勁全力還是沒有贏,哭的在坐在地上不願起來;他在牀上和我比誰的手腳力氣大時,使上全身的力氣,瞪着眼睛、全身顫抖、青筋暴露,還是我贏了。那一瞬間,我被他孤注一擲的勇氣嚇了一跳,我是不是太殘忍,有些後悔不應該和一個孩子較勁。是的,母親的直覺總是那麼神奇,孩子的情緒崩潰了,大哭着説:媽媽總是不讓我贏,媽媽總是不讓我贏……他憤怒、無助的情緒持續了一個小時。孩子和大人比賽體力,大人贏乃天經地義,你個熊孩子為啥理解不了?我苦口婆心的跟他講道理,希望他能明白這是個客觀存在的事實,但他渴望自己和父母一樣強大,崇拜我們卻始終想挑戰我們,這也是個事實,而且總有一天他會超越我們。

當然,從此之後我們改變了遊戲策略,他漸漸的習慣了競爭這東西有輸有贏,但是那兩次撕心裂肺的哭泣像鞭子一樣在我心裏狠狠的烙下了痕跡。我總覺得哪裏不對勁,這僅僅是遊戲而已,不是絕對的競爭,但我們不知不覺的把遊戲變成了對抗,卻忘記對手只是一個四歲的孩子。

《遊戲力》中,科恩博士將“不能把遊戲變成實質上的對抗”這條原則貫穿整本書,這條原則的目的是保持孩子和家長之間的聯結,而非對立。聯結帶給孩子安全感,讓孩子敢於將積壓的情緒在遊戲中釋放出來,真實生活中和兄妹的爭吵、父母的嚴厲、學習中的壓力以及社交的失敗,都可以在遊戲中再現。在遊戲中,孩子扮演強勢角色,父母通過滑稽誇張的表演扮演愚蠢的怪獸、軟弱的敵人、嚴厲的老師,孩子的自信心在遊戲中爆發。那麼,問題來了,這會帶給孩子自大、狂妄和不切實際的胡思亂想嗎?NO。

讓我們梳理一下游戲中的情感過程: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制定遊戲規則,父母投入的表演帶給孩子的是接納和滿足,即安全感,這是雙方感情的聯結;孩子通過遊戲釋放現實生活中的挫敗經歷帶給他的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遊戲中勝利帶來的力量讓他有勇氣不斷回想起當時痛苦的感受,但和現實不同的是,在遊戲中他有機會反擊,反擊的武器就是勝利帶來的勇氣。

人們在潛意識中,對痛哭的回憶是屏蔽的,但情緒是客觀存在的,就像是大腦的信使,當他敲打我們身體的大門時,逃避不是辦法。如果過多的負面情緒被拒之門外後積累在門口,時間久了,這些情緒垃圾像石頭一樣緊緊的堵住我們的情緒出口,好的情緒不知如何表達,壞的情緒仍舊源源不斷的被送過來。怎麼辦?感知它,接納它。情緒的通道應該是流動的,接收到負面情緒的信件時,研究研究,信是何處寄來、什麼時候寄的、寄信人是誰、內容是什麼。感知情緒的過程,也是“系統脱敏”的過程,將事件和情緒重新還原,掰扯清楚它的來龍去脈,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但是,感知情緒這件事情並非所有人都可以坦然接受。因為這時候理智腦在起控制作用,對感性的人來講,這似乎有些“費腦子”,對敏感、焦慮的人更難嘗試。沒關係,多數人的理智腦在25歲時才會發育成熟,更不要説孩子。所以,某些讓我們抓狂、崩潰的行為並非孩子故意而為,完全是因為他們的腦袋沒發育好,這是生理規律。比如當孩子睏乏時愛發脾氣,此時他的理智腦基本上不起任何作用。看到這,你有沒有覺得自己的理智腦離發育成熟也差那麼一點火候。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我們可以放任孩子焦慮、恐懼、憤怒等負面情緒的任意宣泄,畢竟我們都是社會人。負面情緒的發泄父母可以接納,但接納後要引導,如何引導才是父母最重要的工作。

回到遊戲中來,在父母包容的前提下,孩子有了強大的安全感在遊戲過程中釋放情緒、感知情緒,通過遊戲得到的自信有力量去面對以後的挑戰,這就是遊戲對孩子的完整治癒過程。而父母得到了什麼,是愛的聯結,是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是家庭的默契,是高質量的親子陪伴。

至於到底有哪些類型的遊戲,買本《遊戲力》的書看看吧,體會一下久違的紙質書香,説不定能讓你的理智腦再次發育一下呢。

  《遊戲力》讀後感4

這本書我買回來放到書架上已經有很長時間了,長到我忘記入它的原因了,而且我已經好有沒有看育兒方面的書了。最近翻看的緣由是,大壯語言的豐富、性格的變化讓我措手不及,情緒頻頻失控,這讓有很大的挫敗感,我想要去尋找原因。

這本書一旦拿起,就沒有放下,讀過的句子用黑色的鉛筆圈圈點點的做了很多記號,似乎回到了初讀《無條件養育》、《父母效能手冊》的心潮彭拜,句句入我心。書裏面講述的理論知識遵循兒童發展規律與遊戲方法簡單可行具有借鑑意義,這裏就不一一贅述了。現在來説説,我印象最深的倆個詞語“愛之杯”與“聯結”。

“愛之杯”,每一個孩子或者每一個人有有一個杯子,這個杯子被爸爸媽媽或者其他的人蓄了愛,我們把它成為“愛之杯”。有些孩子一直被尊重、理解、愛護,他的“愛之杯”就是滿的,他理解的世界也是善良温暖的;有些孩子呢,可能因為某次呵斥杯子裏的“愛”灑到外面一些,可又會因為父母的一次暢快的遊戲,把杯子裏的愛注滿了;可有些孩子呢,他的杯子是空的,剛開始他可能還想通過調皮搗蛋、暴力來獲得父母的關注,加滿他的“愛之杯”。可是一次次的失望,他再也不願相信任何人會向他的“愛之杯”注入愛,對這個世界也充滿了敵意。我們可能做不到讓孩子的“愛之杯”一直滿滿當當,但當杯中之愛灑了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及時續杯。

“聯結”,我理解為高質量的陪伴。和孩子在一起,不僅僅指的是時間空間,而是你倆有沒有互動,聯結,不需要太多,一場全身心的投入遊戲即可。當孩子向我們發出邀請的時候,就是他想要和我們聯結的時候,迅速做出迴應“我願意進入你的世界”。有的人家長説,“孩子大了,回來房門一關,我們都不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大概是孩子之前一次次的嘗試聯結,大人沒有迴應,孩子退回了自己的塔樓,安全而又孤獨。

書上説,當孩子生氣的時候,不能讓他一個人呆在房間,這樣他會感到孤獨不容易釋放情緒,要努力和他聯結。這和我之前讀到的育兒觀點不太一致,想試一下,機會很快就來了。大壯從幼兒園回家因為一點小事暴跳如雷,回到房間,“碰”的一聲,房門鎖住了。我腦海中閃現“聯結”倆個字,於是,從門縫塞進去一張畫,畫上一個怒髮衝冠的小男孩,説“大壯,媽媽給你寫了一封信”。門隔了一會兒打開了,我抱了抱他,出乎意料的他沒有推開我。我説“媽媽不知道你生氣的原因,但媽媽想一直抱着你……”他“哇”的大哭起來,哽咽得説出原因,那是個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原因,卻在困擾着他。很快,他平靜的去玩了。

有些家長總忍受不了孩子發脾氣,連我也要抓狂,“為什麼成長環境這麼寬鬆了,陪伴這麼多了,還是要不停的暴怒”。這本書給了很好的答案,兒童在家庭還是其他環境,會受挫出現焦慮,有的當場發泄出來,有的隱忍會在一個安全的地方因為一件小事發泄出來。所以,有時候一個孩子因為一個莫名其妙的小事,哭鬧不止,大人百思不得其解,認為是“無理取鬧”。處理兒童的情緒問題,就是釋放情緒,平靜的陪伴着他徹底的發一痛脾氣吧。

最後提一下,這本書提供的遊戲方法也很不錯,我們一起玩過“脱襪子游戲”,大壯快笑瘋了。看着他那笑眯眯的眼睛,聽着那停不下來的笑聲,感覺他的“愛之杯”有了蓄“水”的聲音。

  《遊戲力》讀後感5

説到《遊戲力1》,我這次是第三次讀了,前兩次都是跟着圈媽在讀,這一次再讀的時候,對於很多問題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小疑問,同時我也在帶領我們本地的讀書羣在讀這本書。

首先我要説的是,跟着圈媽的讀書會這幾年,似乎思維模式有了新的定義,讀書不僅僅是讀書,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實用性,而且我這次帶領的10個人,通過第一天心得我發現一個問題,很普遍的問題,很多人讀書學習,是因為我需要去解決一些問題,所以我來學習一下,把讀書學習當做一個工具。但是我想説的是讀書學習從來都不是一個解決問題的工具,而是為了讓我們更好,或者説讀書學習是為了改變命運?也不盡然,只有我們內心有了覺察改變,你會變的更好,或者説讀書學習是為了讓我們更好的瞭解自己,再去了解別人吧。

遊戲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溝通方式,是成人,蹲下身體伸出手和孩子聯結的一個表態。

對於孩子我們是愛,但是有時候會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一種掌控,很多時候我們會覺得孩子一定要聽我們的,一定要聽話,這才是我們心目中的好孩子,不知不覺的時候,孩子被我們塑造成為我們想要的樣子,這種溝通的方式,不是平等的,我們應該尊重孩子,尊重自己,讓孩子成長為他自己的樣子。

  遊戲的主角是兩個,一個主導者,一個跟隨者

潛意識裏我們更想做那個主導者,覺得孩子小,再者我們成人會覺得,我們的人生之路已經走了快過一半,我們有大把的經驗,成功或者失敗的經驗可以給予孩子,這對於孩子來説是一筆不笑的“財富”,可是對於孩子來説,他更喜歡自己的探索,自己的體驗,自己得來的經驗,對於你給予的這筆“財富”,對他來説或許是雞肋。

有的媽媽會説,不希望孩子受傷,能多幫點是點吧,可能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扶上馬再送上一程”的想法,包括我。上個月我去參加安安幼兒園的親子活動,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可以獨立完成,安安卻習慣性的來找我,那一剎那我想,我平時是不是做的太多了,很多時候,我應該學會放手。是的,在這一生中,孩子會經歷挫折,失敗,受傷,更甚至天災人禍,總有一天是我們無法替他擋在前面的時候,那個時候孩子又要怎麼辦?他會怨恨你把他的探索機會剝奪了嗎?多給孩子點機會,讓孩子為自己的世界主導,或許也不是件壞事情。

  遊戲是讓我們更好的瞭解自己和別人的過程

孩子生下來即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和孩子之間是相互依賴又彼此獨立的關係,沒有誰會陪誰一輩子的時間,沒有虧欠,父母能夠給予的不會吝嗇,孩子能夠接納的不會慷慨,父母和孩子是緣分的聯結。有的媽媽總是在內疚,怕給的不夠好,縱使你把最好的給了孩子,在心裏也覺得是不夠的,人生在世,沒有完美無缺,有的全是遺憾,這才是真正的人生,我們也要傳遞給孩子這樣的觀念,只有遺憾才會更珍惜現在,珍惜擁有的生活,讓自己變的更好。

  《遊戲力》讀後感6

首先,這是我第一次在上發佈書評,這些年陸陸續續看了N多本書,很少有輸出書評的,以後可以在豆瓣平台用起來。

《遊戲力》有第一本還有《遊戲力2》,這本書的副標題是“笑聲,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真的很合適額這種育兒焦慮症的麻麻。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是我們的閲讀項目有一個家長課堂,我想給家長鼓勵一點什麼,於是,想了這個題目“從繪本中獲取育兒智慧”,當時就是想,通過一些好玩的繪本,讓家長跟孩子在家裏玩,以更方便與親子之間的溝通。後來我覺得需要一點理論的支持,於是讀到這本書《遊戲力》。

在開家長課堂的時候,有家長提及到一些育兒難題,我用這本書的一些遊戲方法給建議,獲得理解和回去嘗試的心態。比如有個家長説到大女兒一直埋怨自己重弟弟輕姐姐的情緒,我跟家長分享了,有些時候得單獨跟姐姐在一起,給一個完整的愛給她,在只有姐姐的當下,父母是全身心給予姐姐的,姐姐滿足了,就不會那麼多抱怨;再舉個例子,我正看着《遊戲力》,女兒跟我分享她在學校的班主任的嚴厲情況,模仿得惟妙惟俏,如果按平時,我就會説“老師對學生都是嚴厲的”來頹唐過去,我讀了遊戲力,我何不好玩表達呢?於是,我抱着女兒,害怕地説“你的老師可怕啊,你要好好表現,以免她叫家長,我不想去面對可怕的人啊”。女兒開懷一笑,我也開懷一笑,就漂亮結束了這一次溝通。我印象很深刻,女兒的話語得到我的迴應,而且我的迴應對她來説,既是明白了她的表達重點也遊戲化地表達出來,大家都快樂。

  《遊戲力》讀後感7

最近在看《遊戲力》,書中有幾百個方法,告訴我們如何以遊戲的方式和孩子相處,讓孩子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而我,突然想到了前陣子看過的經典高分電影《美麗人生》,這樣的父親才是將遊戲力詮釋到最高境界的爸爸。

二戰時期,猶太人被送往集中營,在路上,爸爸告訴喬舒亞,這是一趟旅行,我們要玩遊戲。

  《遊戲力》讀後感8

讀這本書就像是走過我喜歡的地方,隨處都是美麗的風景,讓人流連忘返。看這本書的速度特別慢,用了大半年才看完,因為幾乎每一段話都能讓我感歎,都能產生共鳴,也能讓我反思自己,有更多的想法。就像是書封面上説的:一次神奇而充滿啟示的閲讀之旅。

孩子的世界是純淨的,他們不會像成人一樣有心思去愚弄別人,他們只是需要愛,只是不懂得怎樣向成年人去獲取愛,他們以為遊戲是最好的方式。然而我們這些成年人,在長大以後,以及完全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孩子時的渴求。總是想以成人的言行去要求孩子,一次又一次地遊戲邀請被拒絕,只能使孩子封閉在自己的世界中,拒絕與父母溝通,父母有效關愛的缺乏,使得孩子行為問題的出現。

在我們懂得孩子的同時,孩子也更加懂得父母,我們也更加懂得自己。

其實,這也是一場自省之旅。

  《遊戲力》讀後感9

今天受一個帖子的啟發,開始琢磨起倒騰一本時光書。文字照片什麼的素材平常一直在積累,往模板裏填就是了。然後一鍵成書,哈,好像也挺像那麼回事。只是再仔細回味這件事,又覺得處理太草率。

曾幾何時,出書成了這麼簡單一件事了。不説媽媽們出於愛心只是給自己孩子記錄的小片段,有點碼字愛好的人在幾個公共平台上堅持寫上一陣子,似乎就能接到各種媒體邀約。於是豆瓣上多了好多自由撰稿人。前一陣子關注的極簡小組裏,一個生活在美國的小姑娘介紹了幾篇國外關於極簡生活的方式和博客,就接到了某個媒體轉載邀請。當然,相比組裏其他人單純的打卡扔東西記錄,她的文章非常有誠意,顯示出了經歷國外大學洗禮每門課必須產出大量論文才能畢業的寫作實力。相較於其他人的文章,她的語言簡練,條理清晰,很好地印證了她正在努力極簡生活的事實。

又想起最近電視劇流行改編網絡小説。每出一部新劇,我總是等不及劇終就迫不及待地找出在線閲讀,匆匆讀完。讀完之後也常常有個困惑,這就是紅到能改編成電視劇的網絡小説?也許因為我多年不讀書,對小説的概念還停留在巴黎聖母院那宂長複雜的環境描寫當中,覺得論及小説必定隨附很多根本沒法正常組織起來的句子,只能看到無數詞組和關鍵詞在眼前跳着跳着,一本書就這麼跳着看完了。

出書變簡單了以後,怎麼挑選書就成了個考驗。豆瓣首頁推薦的書我也追過。但是經驗常常是,酒肉穿腸過。新書一遍翻完,什麼印象都沒留下。這是不是就是電子書流行起來的一個原因?不用花太多的錢,也不用尋找放書的空間,就可以先檢閲一遍一本新書是不是值得看。

現在我對一本好書的判斷標準是,如果書裏能有一段能夠引起我共鳴的,或是讓我醍醐灌頂的,或是相見恨晚的,那就值得看。

終於,我説道正題了。

其實,我是想來説説最近正在看的一本書《遊戲力》。

這本書我看的很累。因為覺得太多內容需要消化,最好反覆揣摩然後牢記在心,種種跟孩子過招的招式能時時就運用上去。

就這麼讀着讀着,熬到了第七章暫停現實,置換角色。

其中作者認為,每個孩子都會有不良情緒,甚至包括大人。所以孩子會表現出攻擊性,對他人的惡意。這時大人需要做的是,尋找某些途徑幫助孩子們去排遣這種不良情緒,而不是一味制止。只有當不良情緒發泄出去以後,孩子才能善意地面對他人和這個世界。不然,惡意情緒一直累積而得不到發泄,必然在成年後以更極端的方式反應出來。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咬人、攻擊別人的樣子時,不如把孩子的攻擊對象引導到物體上來,比如一個玩具,或者一個幻想遊戲。

這不就跟大人生氣時想狠揍一個沙包嗎?

這個想法確實給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觀念。或者説,是我從來沒有意識到的一個觀念,即使我之前曾經有過相同的引導方法。

比如,不去制止丁丁的破壞行為。我確實知道這個行為是不受歡迎甚至不被允許,或許會在以後和小朋友相處過程中被其他家長抱怨投訴,但是我也發現,如果讓孩子反覆去實施這個行為,他很快也會感到厭倦,很快就忘了,轉頭去發現別的玩法了。

同時,我們很多時候也在無意識地阻止孩子排遣情緒。

每次當丁丁有意或是無意地摔了一個玩具時,爺爺奶奶,偶爾也包括我,會勸阻道,啊呀,玩具從那麼高的地方摔下來會疼的啊,好疼啊好疼啊。以後不許隨便扔玩具了。更嚴重的時候,爺爺的這種嘮叨會持續上很久。甚至在丁丁已經轉身去玩其他玩具時還在不斷教育。後果不是丁丁生氣地更用力地摔玩具就是爺爺的威信一降再降,無論説什麼丁丁都不會放在心上。

我想這時候,更高明的做法時來一個幻想遊戲。幻想玩偶從高處摔落時摔斷了腿或者胳膊,需要送到醫院好好護理一番。這時候也許孩子還願意來個角色扮演,出演護士或者醫生的角色。

男孩對攻擊類遊戲的偏好也難以避免。作者也建議與其一味阻止,不如大人一起加入進來。就像小獸在玩耍時也會相互進攻玩耍但是又不會真正傷及對方,這也是孩子們在不斷探索演練自己的真正力量的一個過程。大人蔘與進來正好能夠保證在真正有攻擊性行為發生時能即使阻止。

這聽上去確實比單純訓斥要有效吧,而且也能拉近去孩子間的距離。

  《遊戲力》讀後感10

才讀到第四章

雖然沒有真如封面上宣傳的醍醐灌頂——效果神奇,但是不得不説這本書為我心中苦悶已久的難題找到了一定解答。

還沒有自己的孩子,但卻常常不滿足和父母溝通互動的形式。父母都是比較傳統的中國父母,特別是父親,平時溝通很少。父親如山,從小給着依靠,可交流的很少,也許是因為爺爺奶奶也沒有教會他如何和孩子互動。他用其他形式表達着對我的愛,例如,懂事起的每個六一兒童節,父親都會特意陪我去新華書店買書,去買新衣服。父親願意儘量花時間陪我,也捨得花錢買我想要的東西,可是卻不知道如何與我互動。而我一直也是“乖乖女”,不會讓他頭疼到要怎樣挖空心思去想想如何更好地和我想出。可是,我能體會到心裏總有一塊是缺失的。正如書中所説的親子間的連接,或者稱之為依戀。在未成人前,和父母形成的物質上的依戀會緊緊抓住我;在經濟獨立後,物質上依戀逐漸薄弱,更渴望的是情感的依戀。

這種情感依戀不僅僅是父母對孩子本能上的照顧,還需要像書中所説的讓父母學會尊重孩子的視角和思維和孩子互動。一起玩!

這裏的玩,不是非得到户外玩多長時間,或者去遊樂場、動物園陪孩子,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通過“玩遊戲”,進入孩子的世界,以孩子很容易懂得和喜愛的方式引導孩子,懂得孩子行為背後真正的含義。也許只需要父母説話從嚴厲的呵斥,變成降低幾個聲調和分貝,用孩子喜歡的卡通人物的語調述説他的指令;也許只是讓父母睡覺前陪孩子一起躲在被子裏,通過講鬼故事讓孩子明白一些道理;也許就是讓孩子和父母互換角色,玩一段過家家……而孩子惡毒地説我討厭你,只是變相地説媽媽我不想你離開,多陪我玩一會兒……

總之,這本書裏的確有很多值得領會和實踐的地方!

願自己以後比自己的父母更會和孩子互動~

  《遊戲力》讀後感11

讀完這本書,縈繞在我腦中的就是兩個字:聯結。

與時下大熱的親子閲讀相同,這本書中所提到的親子游戲,其實也是聯結的一個方式。

不管是親子閲讀,還是親子游戲,都是藉由一個方式,一個載體,來達到與孩子從身體、語言通往心靈的聯結。

而聯結,是人類最寶貴的關係。

忘了從哪兒看過一個統計,決定人生是否幸福的關鍵不是金錢、不是大房子,而是與家人、與朋友良好的聯結關係,我相信這個統計結論。為什麼沒有金錢房子大家會覺得不幸福,我認為是因為這些東西的匱乏,讓人的心靈被物質缺乏堵塞了與家人朋友聯結的通道,所以不幸福。

豈止與孩子之間需要聯結,與愛人之間,與父母家人之家,同樣需要聯結。只是針對不同的對象,聯繫的方式不一樣。對於孩子來説,最好的聯結就是遊戲,這是由孩子的天性決定的;而與愛人,可以共同看完然後討論一部電影,可以共同看完然後討論一本書,可以共同做一頓飯,可以共同手拉手逛一趟街,可以來一場酣暢的性愛,這都是聯結;而與父母,討論他們喜歡的電視劇,討論他們關心的菜價肉價,這也是聯結。

即使面對談判對手,面對上司同事,找到可以聯結彼此的點,也會讓你的生活好過很多。

所以,聯結,這兩個字是我看完這本書之後最大的收穫。

  《遊戲力》讀後感12

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在當州長時,閒暇時做什麼?答案是:陪着雙胞胎女兒打電子遊戲。小布什是美國曆史上第一個擁有MBA文憑的總統,而且是耶魯大學的。

小布什不諱言,在耶魯課堂上,他經常昏昏欲睡,所有功課都是C,在中國訪問時,一次和大家聊起中國孩子壓力太大時,他問:學習成績真那麼重要嗎?為了拿出令人信服的證據,他衝着一個部下喊道:你在耶魯時成績是不是都是A?可你不還得聽我的嗎?

這是一種完全不同的教育觀,成績如何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玩好。

中國人重視考試,因為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社會資源靠考試來分配,所以家長們有緊張感。中國學生到了海外,往往能考入名校,“像中國人那樣考試”已成美國俗語,如今,一些美國家長也開始逼孩子複習,陪他們做作業,請家教老師。

然而,更多美國家長堅持寓教於玩,為了讓孩子玩好,幾十萬美國家庭甚至選擇不讓孩子上學,自己教育他們,或織成互助式的教學團隊,他們認為,孩子們需要的不是課堂,他們需要的是玩。

為什麼玩這麼重要?

因為玩是人類認識世界的必然方式,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規則的世界中,每天擠在擁堵的路上,在格子間裏打拼,身心疲憊地聽着領導與客户的訓斥,這一切,真的有意義、有價值嗎?它不就是一個遊戲嗎?

現代人人已很少能被大自然所感動了,已很少能體會到土地的芬芳了,因為我們被隔離在城市中,但我們能體察人際之間微妙的變化,能被一場電影所感動,為一段情感而沉醉。如果沒有足夠的社會訓練與心理訓練,我們如何把握這一切?我們怎麼融入呢?

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是按劇本生活的,他給自己定製一個劇本,把慾望放置其中,這個劇本不斷與外部世界磨合,當遭遇困境時,他會主動修改這個劇本。當劇本與外部世界完美契合時,那麼,他就找到了生命的意義。而這個劇本的修改與寫作,只能在玩中實現。

然而,有多少成人已經忘掉了內心的這個劇本?又有多少人為劇本與生活之間的落差,而感到羞愧?生活是內心與世界之間的博弈,玩是最好的潤滑劑。

充滿遊戲的童年,將塑造開放、温和、理性的人格,而缺乏遊戲的童年,將形成專制、急躁、情緒化的人格,當這些性格聚合起來,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底色。

好世界從當下做起,從每一位父母做起。本書嚴謹、專業,邏輯緻密,為讀者提供了有價值的建議。

標籤: 讀後感 遊戲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0vq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