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傾城之戀讀後感7篇

傾城之戀讀後感7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傾城之戀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傾城之戀讀後感7篇

傾城之戀讀後感1

深色的天,幾顆星子孤寂的掛在那,一閃一閃的,清冷的月光懶懶地透過玻璃窗,似不經意間映出桌上的那本《傾城之戀》,白流蘇的命運便在這略帶傷感的意境中漂浮。張愛玲,那個生活在最繁華的地方,又最優雅的女作家……我輕歎一口氣,向窗外看去,星光點點的天空之下,豔俗的霓虹燈光和熙熙攘攘的人羣慢慢地流動,恍惚間,那動盪的上海劃過眼前……

一直覺得張愛玲是一個清冷的人,用一雙冷寂的眼看待着世間所有的繁華,總是毫不留情面地剝開感情温情的外表,露出醜陋的本質,正如《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那句話:“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致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短短几十個字,暴露了男人無情的本性,這個女人就是這樣,總是在不經意間説出人世間最殘忍卻又最真實的話語,在她面前人與人之間最為温暖的感情,只不過是利益的表達,冰冷的交易,各取所需罷了,冰冷,又讓人無法掙扎。

那《傾城之戀》也應是愛玲冰冷的筆下,唯一真實而又瑣碎的愛情吧。但,這段愛情的背景,卻也是在那個動盪不安時代,那個生死未知的年代。

故事從香港開始,來自上海的封建時代的白流蘇,經歷了一次讓人窒息的婚姻,身無分文,無依無靠,在親戚間備受譏諷,早就看盡世態炎涼的她,無意間認識了黃金單身漢或者在現在稱為“鑽石王老五”的範柳原,為了自己的利益,流蘇孤注一擲拿自己的青春當做賭注,奔赴香港,為了博取範柳原的愛情,要爭取一個真正平等的婚姻。兩個自私的人在不斷地進行較量,最後誰先動心?我不是很懂。但是我知道,故事的最後,流蘇和柳原結婚了,兩個原本沒有心的人走到一起了,他那所有的俏皮話也説給其他女人聽了。

這可能是這個故事的一個完美的結局了吧,但不知為何,我的心裏仍然有着無名的悲涼,可能是因為書中那時不時的景色?還是那蕭蕭的古琴?無從回答。

對於流蘇,不知該如何形容她,只知道她是美的,正如書中形容的那樣:”那嬌脆的輪廓,眉與眼,美得不盡情理,美得渺茫。但最讓範柳原動心的不是她的美貌,而是流蘇有着東方女性那一低頭的温柔。”在白流蘇身上,我更多地看到的是她對範柳原的經濟依附關係,流蘇的再嫁,結果也無非是換了一個枕邊人,這與她第一次的婚姻沒什麼不一樣。這其中的原因,我們都明白,流蘇從小生活在那個“男人為天”的環境裏,這樣的理念讓她不得不想着依附男人,流蘇明白,女人只不過是男人的附屬品,所以她小心翼翼,步步為營,這之間,卻又透露出民國封建時期女子那無盡的悲哀。

範柳原,他是個著名的風流浪子,但誰都不會想到,在他那風流的外表之下,他又是一個孤獨地的人,他有着更為寬闊的思想深度,表面看似的無情,但是這只不過是他在這個聲色犬馬的社會的一個偽裝。他實際上也對於“一生一世雙人”的愛情故事有着無限的嚮往,他的人生的態度只不過是他面對這無情無義,荒誕社會的一種諷刺和挑戰。作為社會的“逆行者”,他不被塵世所困擾,彷彿是魏晉南北朝“自由戀愛”的續寫,穿越了時光的隧道從魏晉到達民國,然而卻遭遇了更為糟糕的回報,他的四處留情彷彿是對女性卑微性格的嘲諷,更像是對於無法得到而“毀天滅地”的報復。

這是一個動聽而又庸俗的故事。在《傾城之戀》裏,從腐舊的家庭裏走出來的流蘇,戰爭的洗禮並不能將她感化成為革命聖人,但是戰爭卻影響了範柳原,他轉向平凡而又充實的生活——結婚了。但結婚並不使他變為聖人,放棄以前的作風和生活。因而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圓滿的,但卻仍舊是庸俗的;但,這也是生活的發展必然趨勢。換句話説,這,就是命。

喜歡愛玲帶着宿命的味道説着: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這更讓這個女人身上披上了神祕的面紗。

柳原曾對流蘇説道:”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白流蘇和範柳原這對庸俗而又真實的男女,在戰爭兵荒馬亂中,命運的齒輪轉動把他們聯繫在一起,一堆普通的男女,卻在此時懂得了“愛”。當看到柳原在電話裏對流蘇説出:”死生契闊,與子成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時我忍不住哭了,這不是一份現在小説裏的曠世奇戀,生死相依,它很真實,真實到讓人心碎,沒有那麼多甜言蜜語,更多的.是一股揮之不去的淡淡哀愁。

小説中,一句經典的話如今被人引用:“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但就是這一對自私的人兒,成就了一段愛情。或許,這就是張愛玲期待的愛情吧,“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過着如同閒雲野鶴般的日子,做一對“平凡的夫妻”,與心中的那個他。“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但也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要求,對愛玲來説,也只是奢望,不過是鏡花水月罷了。她是一個清冷孤傲的女子,但她也有愛的時候,雖然,這一切只是那小美人魚那翩翩起舞的舞步,雖看似美麗、輕盈,但卻每走一步都有在刀尖上行走的痛。最終化為泡影……後來呢?後來啊,在大難來臨的時候,為了自己的命,胡蘭成跑了,他不要張愛玲了。

緩緩低下頭,脖子竟有些痠痛,滿眼炫目的光晃得我睜不開眼。我還是在窗前,《傾城之戀》仍然放在桌上,我走過去,發現書的下面有着我謄抄的一句話“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蝨子。”能寫出這樣的話,得是多大的悲哀啊!生命有着美麗的外表,但內層卻讓人失望透頂……我抬頭望,天邊只有那和90年前一樣的月亮,冷冷的面向人世間的一切悲歡離合。但願,愛玲在其他的世界,能夠遇到那個真正懂她愛她的人吧!

愛玲啊,祝福你!

傾城之戀讀後感2

我想許多女人都喜歡張愛玲的文字吧。走進她的文字,如同進入千年古井。幽深,寧靜,只是深井冷清,寒意太盛,悲涼得讓靠近的讀者都不禁沉重。

高中時有一陣,隔壁文科班的女同學每次見了面都問:最近看了張愛玲的書沒有?好奇之餘,去書店買了兩厚本。文字確有大家之風,簡煉,華美,冷靜的張揚,浸透骨子裏的悲涼。十多年下來,時常翻着卻一直沒有看完,也懼於這種悲涼不想看完。

張愛玲的文字總是於鮮活華麗中透着悲涼,她筆下的生活有時是一襲華美卻爬滿蝨子的衣袍,有時如同她筆下的茉莉香片,鮮活的冒着陣陣熱氣,熱鬧的飄着淡淡香氣,喝下一口卻是濃濃的苦澀。而傾城之戀,該是這眾多苦澀的茶中較可口的一杯,或許更像紅茶,有着濃濃的香味,少了鐵觀音的苦味,香醇無澀,在寒冷的冬日是可以暖胃暖心的。

這一篇是張愛玲的小説中為數不多的以喜劇結尾的愛情故事,雖然透着蒼涼的質疑和無奈的唏籲。秋日下午,啜一口清茶,又捧起這本多年前的舊書,翻到寫有“傾城之戀”的這一頁。一頁翻下去,再翻下一頁,如同翻動着張愛玲筆下的人生。突然想起在文字裏老道深刻否定愛情的張愛玲在現實中卻還是中了胡蘭成的毒,成為低到塵埃裏歡天喜地的一朵小花。低到塵埃裏開出的花該是卑微而脆弱的,所以張的內心應該是非常柔軟的,本人也並不像她的文字中表現的那麼練達老道,所以,所以這篇傾城戀事也許是比較接近現實中她的愛情背景和理想愛情吧。

沒有人懷疑張愛玲的文字是一朵豔麗到極致的花朵,它的光芒和神彩足以令其它的花朵黯然。她的文字像是呈現給讀者的一場紛呈話劇,即便是其中的一兩句話,一兩個詞語所呈現的藝術火花和人生哲理也足以令人震憾,令人回想思索良久。傾城之戀也不例外,在張的描述下,這不是一場簡單的愛情故事,她以獨特的視角看着這場戰火之戀,以獨有的筆調在愛情的長線中編織着每一個展示人性的結,以人情刻畫世情。即便只把它當成一個純粹的愛情故事,也不是不可以令人感動的。

多年前看過邵氏拍的黑白電影《傾城之戀》,文藝氣息太濃,台詞經典唯美卻不夠生活化,繆蹇人扮演的女主角平淡得有些木訥,柔順內斂有餘,嫵媚精明不足。流蘇流蘇,本就是一種漂亮的裝飾物,隨風飄擺,不安份的,動盪的,卻也是精緻美麗的,引人遐想的。這樣的流蘇確是少了很多韻味。後來看陳數和黃覺的電視版《傾城之戀》,有幾分驚喜。電視版的要好看得多。少了文藝氣,多了電影中沒有演繹出的人物的精明和人物之間的曖昧。陳數也給白流蘇增添了一份嫵媚靈動和知性優雅,外在的嬌柔風情,內心的迂迴婉轉,都展現得淋漓盡致,沒有辜負我們這些看過數遍原着的觀眾。此劇後來拿了大獎,似乎在我意料之中。

淪陷一座城,成就一段情,這是一個足以打動世間女子的愛情故事。愛情的力量與傾城的力量擰在一起,又因為在一座城淪陷的出口處才找到愛情的活路,又怎能不讓人震憾。性格怪癖放蕩不羈的.範柳原,對塵世的一腔熱血已隨摯愛洪蓮的香消玉殞而成為死灰,當遇到嫵媚優雅卻會低頭的白流蘇時又確是動了真心。起初,不過是兩個平凡的男女,一個害怕失去自由的精明的有錢男人,一個經濟不能獨立想抓牢一個男人讓自己一生無憂的聰明的離婚女人,在半明半暗中試探,走近,曖昧,各自獨立而各懷算計,互相吸引卻並未將真心交付對方。

然而,在香港淪陷之時,在特殊的時期兩人無所顧慮的我心換你心,兩心徹底靠攏。當範於戰火紛飛之中向白大聲求婚時,這種真心得到了最響亮的確定。這就是很多人所渴望的幸福吧,或者説是所渴望的愛情。一邊是戰火紛飛,一邊是兩不相棄,從此不必猜忌,從此一切瞭然於心,坦然相見。兩個人之間的絲絲温情,在那一瞬間滿溢,從此時間成為永恆。那一瞬的美好讓讀者如我也感動和連流不已。很多人説白是幸運的,在當時那個年代,這種幸運更加明顯。幾乎是帶了一點女權主義色彩的幸運。

可是,我以為,愛情終究是一時一刻的產物,再震憾人心,再堅定與強大,也許,仍然與永恆無關。用超越時間來要求愛情,也是一種過度的索求。曾經以為公園裏牽手漫步的白髮老翁和老嫗是因為愛情的力量才如此天長地久。生活告訴我們,並不是。清韻自生清歡,但即便經歷過傾城之戀也未必可以相守到老。如果能夠相守到老,只有那種化學質變的短期的兩情相悦也遠遠不夠。從現實而真實的角度來説,範柳原和白流蘇在傾城之際,執子之手,成説生死之時,傾城之“戀”其實已經到此為止。如同物理學中的能量轉換,機械能轉換為內能,愛情之“戀”於其時已得到昇華,以另一種感情而存在,成就了愛情之後的另一種幸福。這已經是一種的結局,也是一種盛極而淡的規律。如同我們看着太陽東昇西落,海潮潮起潮落的時候,會驚覺世間一切都一如尋常,從來都如此規律,不曾改變。

即使是這樣感天動地,曲折迂迴才完成的愛情,張愛玲也是固執的悲涼着。她在結尾輕輕的説: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_的收場!胡琴還是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説不盡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這樣讓人感動讓人震憾的傾城之戀,驚世的愛情傳奇,在世間是非常罕有的。而在張愛玲看來,這樣的經典傳奇仍然是不安全不確定的,還有着許多未知的蒼涼的可能。温暖的故事之後,張愛玲仍然覺得人生是無奈的,世態是炎涼的,有很多地方需要質疑的,大有一言難盡之感,於是索性説,不問也罷。

她始終忘不了人生的悲涼,始終一邊在平凡的熱鬧中冷靜的祈禱着温暖故事,一邊在想象和等待着人生中無數場將要到來的悲涼。這是張獨有的深刻,正是這種深刻與異常的冷靜讓她的文字有着獨特和非凡的藝術魅力。何況花開花落,陰陽盈虧原本也是人生的一種真實和客觀。我突然想到,如果,如果洪蓮死而復生,範與白又會是何種結局呢?我想那一定不是一個好的愛情故事了。範與白的愛情是靠着一場千年難逢的傾城事故來成全的,也許是經不起那一種最直接的考驗。誰又知道呢。那是另一個故事了,悲或喜,又是另一場冷暖了。

今時遊走在張愛玲筆下民國的時空裏,那種悲涼與無奈的氣息仍然濃烈而真切自另一個時空悠悠傳來。不過,時代在變着,今時的女人們只需要記着傾城時的那份真就好,我們珍惜着人生中每一場_的收場就好。翻過了一頁,自然會有下一頁。“死生契闊,與子相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傳奇也在傾城之時真實的存在着。那個渴望温暖的滄桑的聰明男子,那個善於低頭的含蓄的風_女子,在一份以傾城巨大代價換得的幸運與平靜裏相守着,相伴到老,當然是一場不壞的人生。幸運不外如是。男人與女人大概也就如此,人生大概也就如此。

傾城之戀讀後感3

一直以來都很喜歡看小説,不過比較喜歡看言情小説,我喜歡跟着筆者去經歷主任給的那些愛恨情仇,體驗他們的喜怒哀樂。看到主人公快樂,我會比他們更快樂,看到他們難過,我會比他們更難過。沉浸在那些美麗的愛情故事裏,自己也會變得很快樂。

初看《傾城之戀》是八年級的時候,那個時候剛剛開始迷小説。那個時候看《傾城之戀》什麼都不是很懂,就只是看故事,只知道女主角是白流蘇,男主角是範柳原,白流蘇是個離了婚的女人,她在守舊的白公館裏沒有地位,後來為了替自己爭一口氣,白流蘇便搶走了原先要介紹給妹妹的範柳原,後來兩人在一起,可是他們對愛情抱持着不同的看法,在沒有繼續下去的動力時,由於戰爭踏上婚姻這條路。之後隨着年齡增長,慢慢的懂得了很多,後來了又看了幾遍這本書,也漸漸的看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東西。

關於這篇文章有幾個部份我先講一下:像白公館代表的是舊日的一切,包括生活方式。像書一開始就有提到像他們的時鐘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從這邊就可以看出來它是一種很守舊、很舊日的。跟當時的中國其實是很像的!另外,張愛玲在描寫男女感情是很含蓄美感的,和現在的文學所描寫的是差異很大的,例如像在描寫範柳原的動心時。從三奶奶講的話可以看的出來:三奶奶歎了口氣道:“跳了一次説是敷衍人家的面子,還跳第二次第三次!”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説範柳原對白流蘇有一見鍾情的感覺,我跟你跳了一次舞還會想跟你跳第二次第三次,就表示我對你其實是有感覺的。這種寫法多麼的含蓄,一個“愛”字都沒有提到,可是,從一些事件的敍述卻可以描寫出人心中感情最細膩的部份,真的是很令人佩服!

有人説張愛玲的小説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結尾。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悲劇更像悲劇。

白流蘇,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個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是要受道德譴責的。而白公館無疑屬於守舊的那一派,“他們家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淨盡之後,她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多餘。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恐怕再無其他了。

範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愛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

愛情總是發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間。就這樣,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希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一個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個安穩於是兩人各自為了捍衞那一點自由或者追逐物質上的算計,相互不妥協。當終於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尋不到現實的依託時,兩個人方始彼此親近。

在連續的試探之後,流蘇沒有尋到半點進展,索性有些氣急敗壞,遂惱了起來:“你乾脆説不結婚,完了!還繞得大彎子!什麼做不了主?連我這樣守舊的人家,也還説‘初嫁從親,再嫁從身’哩!你這樣無拘無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誰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賭氣狠下心來從香港輾轉回到上海。家裏是早容不下她的,這次又加上了“x蕩”的惡名。可見她不惜為爭取婚姻冒了極大的險。此時,心跡更是表露無疑,思忖再尋個職業,也怕自貶了身價,被柳原瞧不起,“否則他更有了藉口。拒絕和她結婚了。”權衡的結果是:“無論如何得忍些時”。這是在和自己打賭。她並不見得有多大勝算的把握。如果柳原還再來找她,就算贏了一步,這是她此時的底線。果然,過了些時日,香港來了電報。她心裏自然安定了許多,也將自己放開了些,同他上了牀,雖然不見得是主動,但也並沒有拒絕。然而,此時,“他們還是兩個不相干的人,兩個世界的人”。

在《傾城之戀》中流蘇只是一個生長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離了婚,在一個特定的機會下結識了範柳原。在日常世界裏,他們間存在一場征服的戰爭,他們內心明爭暗鬥。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她只喜歡他用更優厚的條件前來議和。我一直很喜歡這段話,大概意思是一個女人勾引一個男人會被人説成x婦,被男人勾引便是該死,如果勾引一個男人,男人還不領情不上鈎,那麼便是雙料的該死。充滿了洞悉一切的淋漓盡致的明快。後來戰爭爆發,打破了浮在日常生活中表面的東西,成就了他們的感情。最感動的是最後他們默默握着彼此的手的那夜,剎那間的瞭解和感動也夠他們一起生活十年八年。這樣的結局,即便是合,温暖之外更多的是荒涼。末一段中張愛玲説:他收起了他的甜言蜜語把它們留給別的女人,這是好現象,説明在他眼裏已經把她當作自己人,名正言順的妻子。如此悵然的結局不無對愛情的挪揄嘲諷。

在張愛玲看來,所謂言情,不過在講一場風花雪月的傳奇,無情的言情。每個人都在追求什麼,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虛幻的,在世情和言情間,多半讓世情的虛無吞沒言情。愛恨離愁僅僅是一出演着演着忘記了對白的悲喜劇,靜默中説與別人聽,賺了別人的歎息,忘記了自己的眼淚,回頭看看“本是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脱不了鏡花水月罷了。壓抑,蒼涼,絕望,空虛,恐懼——全部全部的感覺中只有這些荒涼是真實而且長久的,感動自己的人已走遠,或者從來未曾出現過,在滾滾紅塵中,等了很久,遇着了,不早不晚遇着了也不過如此。交錯後便是支離破碎的感傷,長久長久欲説還休的沉寂。連最初等待的熱情也失去了。只覺得冷,無邊無際的空虛如潮水般陣陣來襲。人性軟弱,在她看來也是一種罪,張愛玲對人性惡的興趣表現在塑造人物時不遺餘力赤裸裸地刻畫上,她的筆下沒有完人,有的只是男人和女人,充滿慾望,把握不住自己的男人和女人。同時,他們又是最堅強的——沒有什麼比絕望中的情色男女更堅強或者説麻木

《傾城之戀》的結尾是這樣的:

“傳奇裏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啞啞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有拉過去,説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胡琴聲似在耳旁響起,卻又是充滿未知,只道是我年少無知吧。也許過了些年,在捧起《傾城之戀》時,千頭萬緒又是不同。只是淡淡憂傷……

一個有着圓滿結局但透着悲涼的成人童話,體味生存於人世的艱辛和命運的荒謬無常。

傾城之戀讀後感4

這些天看完了張愛玲的小説《傾城之戀》,好像這是我第一次接觸張愛玲的作品,她的那些作品多多少少聽説過,甚至耳熟能詳,可是卻也一直沒有買她的書來看,一是在那之前很少看小説,我書架上大部分的書都是些名人傳記,小説沒有幾本,基本上全是偵探類的小説,二也是因為對她不瞭解所以也沒有多大興趣去拜讀她的作品。

之前有朋友批評過我看書的方法,他説我看書之前都沒有去了解一下作者,這樣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書裏面的內容了,要想了解一個人的作品,首先就得了解寫這個作品的人。所以在此之後,我每閲讀一本書,就會先了解作者的事蹟,以及他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下寫下的這本書,很多時候,書中的人物形象都會有作者的影子。

其實在此之前在瞭解陸小曼、林徽因、胡蝶、李香蘭、蕭紅等人的時候就已經瞭解了一下張愛玲,只是時間久了,僅存的記憶少之又少,只是約摸記得有個被稱為漢奸的人叫做胡蘭成,張愛玲不顧他的漢奸身份,也不管他有家室,就這樣和他在一起。這次翻看起她的書,才又重新去了解了她一下。

胡蘭成和他的妻子離婚,成就了和張愛玲的婚姻,沒有法律的保護,就只有一紙婚書。白落梅曾在《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的封面上寫過這樣一段話: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到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好説,唯有輕輕一問:“噢,你也在這裏嗎?”當張愛玲遇到胡蘭成,遇到那個懂得她的人,她便奮不顧身地追隨了。

後來胡蘭成身陷囹圄,逃竄到其他地方,竟愛上一個比他長兩歲的寡婦,後來張愛玲萬里尋夫,找到了他,他竟沒有半分的喜悦,滿是驚訝和震驚。在那裏張愛玲為那個寡婦畫像,發現她的五官越來越像胡蘭成,好不震動。她覺得她在那裏就像一個小三,他們兩才是“一對”,在那裏她好不落寞,只得選擇離開。她明白,這段“低到塵埃裏,從塵埃裏開出花來”的愛情結束了,她決定離開那個心裏裝着幾個女人的男人。他們的那段“傾城之戀”已然謝幕了,她給胡蘭成寫了一封訣別信:“我已經不喜歡你了,你是早已經不喜歡我的了。這次的決心,是我經過一年半長時間考慮的。彼惟時以小吉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難。你不要來尋我,即或寫信來,我亦是不看的了。”張愛玲曾對胡蘭成説:“我將只是萎謝了。”萎謝的不僅僅是愛情,還有她的文采,此後張愛玲的創作也進入了低谷。在她的《色戒》裏面,雖然是寫的是丁默村與鄭蘋如的故事,但寫的卻是她自己真實的內心,是她自己和胡蘭成的內心世界。

《傾城之戀》算是我看過她的小説裏面結局比較温馨美好的了吧。最初我以為的“傾城”以為是女主人公有着傾世的容貌,亦或者是段轟轟烈烈的愛情,然而當我看過了之後,才明白這個“傾城之戀”是指他們的愛情是發生在城傾的時候。  “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似是在寫白家,這個沒落的貴族,因循守舊,死要面子。但是白流蘇,白家的六小姐,卻是一個思想先進的人,她在那個保守的時代學交際舞,也敢於和自己不幸的婚姻説再見。但是自私的白家人為了自己的日子好過,要流蘇為死去的丈夫守寡,即使被安排在祠堂,一輩子吃穿也不愁了,哥哥也將她的錢都花光了,卻説離了婚在白家白吃白住,飯錢也很貴。白流蘇想要逃離,但是她一個人能逃到哪裏去呢?她需要一個男人幫她脱離這個現狀。

直到她遇到了範柳源,一個“嫖賭吃着,樣樣都來,獨獨無意於家庭幸福”的.海歸浪子,他“把女人看成他腳下的泥”,她才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他喜歡流蘇,甚至想方設法把流蘇帶到香港和他相處,但是卻沒有想過給流蘇一段婚姻。

流蘇身上有一種古典之美,柳源曾對她説過:“你知道麼?你的特長是低頭。有人善於説話,有人善於笑,有人善於管家,你是善於低頭的。”他想過他們的未來,她想帶她去馬來西亞,“回到自然”,他不能想象她“穿着旗袍在森林裏面跑”,也不能想象她“不穿着旗袍”,因為在他眼裏覺得她“不應當光着膀子穿時髦的長背心,也不應當穿西服,滿洲的旗袍倒合適一些,可是線條又太硬了”。可見柳源是愛着流蘇的,能夠把一個人觀察得這麼細緻,不是愛又是什麼呢? 

可是他卻沒有帶點真心,他們都在彼此試探。柳源曾在牆下對流蘇説道:“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侯在這堵牆根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在流蘇離開香港的最後一晚,柳源給流蘇打電話:“流蘇,你的窗子裏看得見月亮麼”。他終究沒有説出“我想去你房裏看月亮”這句話。而流蘇,覺得這一切似真似夢,如果不是在自己的腦海裏想過了千萬遍,又怎麼會是夢呢。他們之間在這次香港之行中,終究沒有彼此敞開心扉。

流蘇回到上海後,收到柳源的電報:“乞來港。船票已由通濟隆辦妥”。流蘇收到之後,還是“忍無可忍”來到了香港,不僅僅是為了柳源的風姿卓茂,還有家庭的壓力,那是她最痛苦的成分。那天晚上,柳源到了流蘇房間“看月亮”,因為那邊看的“更清楚一些”。最終香港的落寞成全了他們之間的愛情,面對兵荒馬亂,他們能做什麼呢,也許就只能相愛,“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城市傾覆了”。“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他們真的戀愛起來了,婚姻將他們捆綁在了一起,再也掙脱不開。

從此“死生契闊——與子相悦,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傾城之戀讀後感5

有人説張愛玲的小説除卻《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尾巴。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悲劇更像悲劇。

愛情總是發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間。各自為了捍衞那一點自由或者追逐物質上的算計相互着不妥協。當終於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尋不到現實的依託時,兩個人方始彼此親近。但究竟與愛情不大相干了。這時候各自面對的人兒都成了種類物,可以替換的。若是換了些時候,換了個光景,他對面興許是另一個女人,她對面也興許是另一個男人。

白流蘇是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樣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恐怕還是要受道德譴責的。白公館無疑是守舊的,他們“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館有這麼一點像神仙的洞府:這裏悠悠忽忽過了一天,世上已經過了一千年。可是這裏過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淨盡之後,她在家裏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多餘。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再無其他。寂寞倒是其次。

範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愛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

這樣的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希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一個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裏必定會沉潛下來很多東西,也就是白流蘇期翼的那一點點“真”,或許仍是無關愛情的。

這便是她為何一再矜持,不想經他的激將,“自動投到他的懷裏去”的原因。在連續的試探之後,流蘇沒有尋到半點進展,索性有些氣急敗壞,遂惱了起來:“你乾脆説不結婚,不完了!還繞得大彎子!什麼做不了主?連我這樣守舊的人家,也還説‘初嫁從親,再嫁從身’哩!你這樣無拘無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誰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賭氣狠下心來從香港輾轉回到上海。家裏是早容不下她的,這次又加上了的惡名。可見她不惜為爭取婚姻冒了極大的險。此時,心跡更是表露無疑,思忖再尋個職業,也怕自貶了身價,被柳原瞧不起,“否則他更有了藉口。拒絕和她結婚了。”權衡的結果是:“無論如何得忍些時”。這是在和自己打賭。她並不見得有多大勝算的把握。如果柳原還再來找她,就算贏了一步,這是她此時的底線。果然,過了些時日,香港來了電報。她心裏自然安定了許多,也將自己放開了些,同他上了牀,雖然不見得是主動,但也並沒有拒絕。然而,此時,“他們還是兩個不相干的人,兩個世界的人”。

她決不會就此放棄,因想:“沒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長期抓住一個男人,是一件艱難的、痛苦的事,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此時柳原給了她房子和花費錢財,至少她可以真正地脱離了白公館。物質上的滿足,讓她對婚姻的追逐暫時置後,且説“管它呢!”。到底她是不愛他的,她只承認“柳原是可愛的……她跟他的目的究竟是經濟上的安全。”長久以來的疲於應付,也只是為了“取悦於柳原”。如今目的已經實現了大半,至少實現了曲線救國。

範柳原早猜準了白的心思。開始就問“你愛我麼?”流蘇的回答他自是不肯相信。“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如果我們那個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對生活,他比她看得通透。愛情原不是你我能做得了主的。虛偽的東西來得並不可靠。“我犯不着花了錢娶一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管束我”,這話聽起來再直接不過。如此犧牲了自由和金錢換來的婚姻代價太大,對他來説“那太不公平”。在他看來,結果只能有一種,那就是要等到地老天荒的時候才能有分曉。然而流蘇並不懂得他,因此他才説“我要你懂得我!”。

也有人説,範柳原同白流蘇調情不過是為了男人的征服欲,因為她善於低頭,容易掌控。這種説法是立不住腳的。憑範柳原的經驗,玩弄女人於掌骨之中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更何況他從來不缺少女人。薩黑荑妮就是一例。他並不滿足於這些,他在長久的遊戲中早將生活堪破。煙花雖然極盡絢爛,總是稍縱即逝的,隨後是更廣闊的岑寂。他渴望安穩,渴望實在的温暖。這是他的理想,儘管此時並不切近。因此,他可以不在乎流蘇的過去,不在乎她是否完美,單隻看到她“善於低頭”。但是,這遠遠不夠。

終於,那場戰事催化了結果的到來。“流蘇擁被坐着,聽着那悲涼的風。她確實知道淺水灣附近,灰磚砌的那一面牆,一定還屹然站在那裏。風停了下來,像三條灰色的龍,蟠在牆頭,月光中閃着銀鱗。她彷彿做夢似的,又來到牆根下,迎面來了柳原。她終於遇見了柳原。”“在這動盪的世界裏,錢財、地產、天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裏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此時,她終於真正的靠近他,有些懂得他了。一瞬間,他們達到了某種契合。“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剎那的徹底的諒解,然而這一剎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這種彼此妥協終究是短暫的,後面掩着的平淡、瑣碎、粗鄙的生活留給觀者的是一串省略號。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這裏只強調了“她”,範柳原依然堅守着自己的生命哲學,這一場轟炸不過是炸燬了他心中的浮躁和他的煙花夢。生死契闊,在死亡邊緣存活下來的人,也許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強烈地意識到,沒有比一雙手更實在的東西了。

“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原是這樣無奈的選擇。

“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裏,誰知道是什麼因,什麼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是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也許流蘇是幸運的,一場陷落讓她等到了一個男人,一段婚姻。然而這終究是偶然的,正如張愛玲所説“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一個女人,把命運當作賭,想來沒有什麼比這更可悲的了。

範柳原到最後一刻也還是清醒的,“現在你可該相信了:‘死生契闊’,我們自己哪做得了主?……”一個善於低頭的女人,也許終會成為一個安分的妻。讓他在勞累和放縱之餘有一個去處。男人的歸宿最終只是一個女人。初讀《傾城之戀》時,總覺得悲劇是女人的。現在方覺得,悲劇是女人的,也是男人的。

傾城之戀讀後感6

有人説張愛玲的小説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結尾。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悲劇更像悲劇。

白流蘇,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個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是要受道德譴責的。而白公館無疑屬於守舊的那一派,“他們家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淨盡之後,她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多餘。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恐怕再無其他了。

小説寫於一九四三年,是一個動亂的年代,也因如此,平淡,愛情更顯奢侈。正如作者在文中寫道:“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子,她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子。在這個兵荒馬亂的時代,個人主義者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那當然也容得下白流蘇和範柳原這對平凡的夫妻。

文章開頭便介紹白公館,它給人的印象是落後地區,沒有生氣的,“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女主人公將從這裏狼狽地出場。白流蘇是個已離婚七、八年的女人,當時也該有二十八、九歲了(根據後來徐太太要為她介紹對象時透露)離婚後一直在孃家住着,受盡了兄嫂的冷嘲熱諷,錢財早已被騙光了。及至有人報信説前夫死了,她兄嫂不顧親情對她下了逐客令,一副虛偽算計的面孔説什麼“就是撥你看守祠堂,也夠不死你母子。”毫不考慮自己妹妹的終身幸福。

白流蘇此刻對這個無情的家庭充滿了憎惡,可是無能為力,而一次陰差陽錯的相親讓白流蘇與範柳原結識了。

範柳原,三十三歲,“他不把女人看成他腳下的泥”,也許是因為厭倦了風月場的浮華,終於想要找個真正的女朋友了。

徐太太牽線,有意將白公館的七丫頭寶絡介紹給範柳原,寶絡只是一個道具,儘管她戴上了珍珠耳墜子,翠玉,手鐲,綠寶戒指,穿得花團錦簇,可是反倒是會跳舞的白流蘇勾起了範柳原的注意。

於是,兩人便開始了漫長的猜疑,試探,鬥智,最終結合到一起的一系列的.過程。

何嘗不是呢?從他們第一次見面後,雙方的猜疑就一直存在着。

白流蘇,心裏想,“範柳原真心喜歡她麼?那倒也不見得。他對她説的那些話,她一句也不相信”,白流蘇是個無依無靠的人,前夫有許多對不起她的地方。金錢被親戚騙走,在那個沉悶的家庭裏呆了這些年,心也冷了。

而範柳原明明在意白流蘇費盡心思安排徐太太帶她來香港卻有時裝作漠不在乎。

白流蘇決定為她的命運做一次努力了,那時女人的地位太低了,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只能悲劇性地依靠男人。“如果賭贏了,她可心得到眾人虎視眈眈的目的物範柳原,出淨她胸中這一口惡氣。”這時,接近範柳原只是為了改變她的命運。

在香港呆的那段日子應該是他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吧。

因為,在這裏,沒有家庭的壓力,少了世事的紛擾和流言蜚語,“他每天伴着她到處跑,什麼都玩到了,電影、廣東戲、賭場、格羅士打飯店、思豪酒店、青鳥咖啡店、印度綢緞莊、九龍的四川菜……晚上,他們常出去散步,直至夜深。”範柳原説和她在一起的時候就喜歡做各種的傻事,心裏是甜蜜的,説這話的時候,他們好像真的戀愛起來了。

白流蘇一直猶疑着,範柳原也是,他是真心喜歡白流蘇的,當他説:

“是的,都怪我。我裝慣了假,也是因為人人都對我裝假,只有對你説過句把真話,你聽不出來……”

“是的,都怪我。可是我的確為你費了不少心機。在上海的第一次遇見你,我想,離開了你家裏的那些人,你也許會自然點……”

這時的範柳原是柔情的,他對白流蘇有真心,一心對她特別,想要呵護她的。而白流蘇更多地只是為了擺脱家庭,她希求的只是一種安穩和踏實吧。

開仗了,更使白流蘇和範柳原走進了。“在這一剎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

患難中,兩人相互扶持,心靈相互慰藉。

他們最終結合在一起了,可是張愛玲卻不説是愛情發展到婚姻的自然結果,反而説: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這其中充滿了悲劇意味。

“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着玩了,她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説給旁的女人聽。”也許他對她有過一點真心,可是卻永遠地停留在那一特定的時期,他厭倦浮華,渴望平淡,之後又恐怖平淡,迴歸喧囂,而她,也只不過從一座黑暗的城遷到另一座荒蕪的城,終是不得自由,有了婚姻也沒能抓住一個男人的心,唯有這遷城的過程中有一二處風景讓她記念一輩子吧。

張愛玲的語句,總是充滿悲涼的,一如世界在她的眼裏,只不過是一個“蒼涼的手勢”。

“你年輕麼?不要緊,過兩年就老了。”

“你就是剃了頭髮當姑子去,化個緣罷,也還是塵緣,離不了人!”

張愛玲是高傲的,她的筆毫不留情,寫家庭的黑暗,世人的虛偽,所謂愛情自私的本質,對女的奴隸性思想的提示也毫不留情。

“一個女人,再好些,得不到異性的愛,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女人們就這麼賤”

還有一句”況且,所有的女人都是同行。“

也許她的文章在不知不覺中為女的奴隸性改選中起了一些作用。

在張愛玲看來,所謂言情,不過在講一場風花雪月的傳奇,無情的言情。每個人都在追求什麼,但真正的感情不存在,即使有,那也是虛幻的,在世情和言情間,多半讓世情的虛無吞沒言情。愛恨離愁僅僅是一出演着演着忘記了對白的悲喜劇,靜默中説與別人聽,賺了別人的歎息,忘記了自己的眼淚,回頭看看“本是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脱不了鏡花水月罷了。壓抑,蒼涼,絕望,空虛,恐懼——全部全部的感覺中只有這些荒涼是真實而且長久的,感動自己的人已走遠,或者從來未曾出現過,在滾滾紅塵中,等了很久,遇着了,不早不晚遇着了也不過如此。交錯後便是支離破碎的感傷,長久長久欲説還休的沉寂。連最初等待的熱情也失去了。只覺得冷,無邊無際的空虛如潮水般陣陣來襲。人性軟弱,在她看來也是一種罪,張愛玲對人性惡的興趣表現在塑造人物時不遺餘力地刻畫上,她的筆下沒有完人,有的只是男人和女人,充滿慾望,把握不住自己的男人和女人。同時,他們又是最堅強的——沒有什麼比絕望中的情色男女更堅強或者説麻木

《傾城之戀》的結尾是這樣的:

“傳奇裏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麼圓滿的收場。胡琴咿咿啞啞拉着,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有拉過去,説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胡琴聲似在耳旁響起,卻又是充滿未知,只道是我年少無知吧。也許過了些年,在捧起《傾城之戀》時,千頭萬緒又是不同。只是淡淡憂傷……

一個有着圓滿結局但透着悲涼的成人童話,體味生存於人世的艱辛和命運的荒謬無常。

傾城之戀讀後感7

書中一對守舊的男女,雖然有難能可貴的愛情,因為太自私精明算計的緣故,不太可能走向婚姻的,卻因為一場戰爭成全了那段戀情。男男女女,彎彎繞繞的精明與機心,因為生死苦難的危機關頭,倒成全了他們,成全他們不再變得自我保護精於算計,精於打算環境,而難能安實走進平常的婚姻。柳原也不再在流蘇耳邊説俏皮話了,他留着説給別的女人聽。他將流蘇當自家的女人看待。

戰亂時期,香港淪陷的日子,他們講究不起來。每日去菜場買菜,過緊緊巴巴的油鹽日子。是在一位落難的訪客來臨,柳原才突然介紹説,他娶了流蘇作太太呢。他不過是一個自私的男人,她也不過是一個自私的女人,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個人主義是無處容身的。可是總有地方容得下一對平凡的夫妻。

白流蘇是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恐怕還是要受道德譴責的。白公館是守舊的,他們“用的'是老鍾。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館有這麼一點像神仙的洞府:這裏悠悠忽忽過了一天,世上已經過了一千年。可是這裏過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點。當她的錢財被盤剝淨之後,她在家裏的存在成了拖累和多餘。為了逃脱守寡的命運,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再無其他,寂寞倒是其次。她希望得到一紙婚約。她覺得一個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裏必定會沉潛下來很多東西,也就是白流蘇期翼的那一點點“真”,但或許仍是無關愛情的。

範柳原是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愛情和婚姻。但他的內心深處卻渴望安穩。他知道白流蘇不愛他,卻仍不只一次的問:“你愛我嗎?” 面對白流蘇的反問,他冷冷的説“我不至於那麼糊塗,我犯不着花了錢娶個對我毫無感情的人來管束我……”愛情在他眼中成了一種“遙不可及的想望”他渴望得到卻吝嗇付出,他甚至認為 婚姻就是長期賣淫

在淺水灣一邊山的高牆下,範柳原對流蘇説:“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愛情總是發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間。各自為了扞衞那一點自由或者追逐物質上的算計相互不妥協。當終於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尋不到現實的依託時,兩個人方始彼此親近。但究竟與愛情不大相干。

流蘇的狀況是當時社會背景下女性的代表,流蘇算是有點覺悟的女性。她意識到這家不能呆下去了,意識到再也不能靠任何人了——包括不能靠柳原,“範柳原真心喜歡她麼?那倒也不見得。他對她説的那些話,她一句也不相信。她看得出他是對女人説慣了謊的。她不能不當心——她是個六親無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她也想去找點事做,憑自己的能力養活自己,為自己撐一邊天。但是“了個低三下四的職業,就失去了淑女的身份。那身份,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尤其是現在,她對範柳原還沒有絕望,她不能先自貶身價,否則他更有了藉口,拒絕和她結婚了。因此她無論如何得忍些時”。她是個有點覺悟的女性,只是覺悟得不夠徹底。她有了獨立的思想,卻沒有行動的勇氣。只敢想想而已,而不敢行動的原因是什麼呢?原因在於:社會給一個女人的社會地位社會價值下定義的準則是她身邊的男人。身邊男人地位高,對她好,那麼女人則華貴幸運;女人沒地位獨獨對她好,那麼女人則面上很有光彩;男人地位高,對她不提也罷,就是女人活該如此(此種女人一般賤,至少還有點綁住男人分家產的成就)至少表面上還是光彩的;若男人又無能又得倒貼又對她不好,那就怪女人活該命太賤。所以,流蘇除了以柳原為目標,又怎麼敢輕舉妄動呢?

可惜,柳原是個精刮的人。沒有帶給她多大的滿足感。只是讓她掉進了一個別人看似美夢的惡夢。

柳原先是唯恐別人不議論他們,讓流蘇百口莫辯無法説清楚他和柳原的實際關係,只管人喊了“範太太”。又給了她甜蜜的諷刺。讓流蘇愛着他又恨着他,更恨自己不爭氣。於是,她提出回白公館。回了家才意識到:什麼是爭氣呢?離開他不是為自己爭氣,反倒變成“殺了她還嫌髒刀”的女人。只有呆在柳原身邊,只有如此。不管他多惡毒,只有如此,才能昂頭做人。於是,她屈服了。“固然,女人是喜歡被屈服的,但是那隻限於某種範圍內。如果她是純粹為範柳原的風儀與魅力所征服,那又是一説了,可是內中還攙雜着家庭的壓力——最痛苦的成份。”在最痛苦成分的配合下,她連思想都屈服了,她的覺悟完全消失。接着是爭取進入她和柳原圍城。雖然是空城,但至少她當上了社會上那種至少表面上挺有面子的女人了。於是她值得大家羨慕、值得大家效仿。

因此。我覺得《傾城之戀》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愛情故事,它沒有纏綿悱惻,濃豔香麗的情節,這是一篇小説也是一篇傳奇,而它的傳奇色彩充分體現在白流蘇和範柳原在情場上真假莫辨,亦虛亦實的感情糾葛中。他們一個是舊式大家族中的新式女人,想要創造自己的命運;一個是現代風月場上的偶露真情的調情高手,範柳原對白流蘇有一點愛意,但這點愛意不足以讓他承擔起婚姻的責任,白流蘇只要一紙婚約,她知道愛情不能長久,而婚姻卻能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她只是想生存,生存得好一點。在綿綿情話營造成的甜膩的氣氛中,展開的卻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他們各自設了精妙的陷阱,期待能獵獲對方,卻都不能如意。雙方既有愛的真意又有相互算計的精明,在張愛玲的筆下他們這對自私的男女終於因為戰爭這個非人力因素而走到了一起。

標籤: 讀後感 之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1e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