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童年》讀後感【推薦】

《童年》讀後感【推薦】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童年》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童年》讀後感【推薦】

《童年》讀後感1

每個人都有童年,有的是純潔天真的,有的是幸福美滿的,有的是平淡無奇的,也有的是艱難困苦的。我相信,大部分的人的童年一定是前兩種,可以無憂無慮的在家人的愛中成長。但還有一部分人的童年是第四種,挫折不斷,困難重重,生活在一個冰冷,沒有愛的世界裏。於是他們便學會了在艱苦的環境中頑強的生長。如果不相信,那麼就去《童年》這本書中尋找答案吧!

本書講述的是阿廖沙三歲到十歲這一時期的童年生活。從阿廖沙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阿廖沙去“人間”混飯吃結束。他的外祖父開了家染坊,但隨着家業的衰落,他變的吝嗇、貪婪、專橫、殘暴。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狠心地剝削手下的工人。有一次,阿廖沙因為染壞了一匹布,竟被他打的昏死過去。再這樣一個瀰漫着殘暴和仇恨的家庭裏,幼小的阿廖沙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的痛苦和醜惡。

儘管這盡人激憤和狂怒的童年以及身邊這些層出不窮的暴行和醜事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但阿廖沙並沒有被這些黑暗的醜事和腐蝕人的惡勢力所壓倒。他反而被錘鍊成了一個堅強、勇敢、正直的人。因為在黑暗的現實中,還有善良、正直的種子,而這些種子,則是阿廖沙那個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的外祖母種下的。是她讓阿廖沙看到了光明,看到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而現在的我們,遇到一點兒小挫折就放棄了,就停止了奮鬥和前進。當今網絡上有一句話“在哪裏跌倒了,就在哪裏多趴一會兒。“很多人看到後都是一笑而過,卻沒有一個人真正思考過這句話,因為這句話説的就是現在的我們。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沒有追求,經不起生活的大風大浪,遇到困難就怨天尤人,還沒開始奮鬥就覺得自己一定不行,一定辦不到。但是隻要我們努力奮鬥,為了夢想堅持不懈、執着拼搏,再大的風浪也算不了什麼。失敗是留給膽怯懦弱的人,他們不應該也沒有資格享受成功的喜悦。

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雖然童年沒有像阿廖沙那樣辛苦,但我們更要成為像阿廖沙那樣勇敢、正直,堅強和善良的人。

《童年》讀後感2

高爾基在《童年》中寫出了許多美麗的人物形象:樂觀、純樸的小夥子茨岡,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裏。每逢節日的晚上,雅科夫就會彈吉他,奏出動人心絃的曲調。外祖母跳着民間舞,好像又恢復了青春。

外祖母給我的印象最深。文中外祖母説過“好人啊,祝你們長壽!阿廖沙,我的心肝,你看,我們過得多麼安寧!多謝天上的聖母,一切都變得多麼好!”表現了沒有兩個舅舅的終日爭吵,外祖母雖終日勞作,但心情愉快,也使下文自然過渡描寫她樂於助人的美好品質。這表現了外祖母為人善良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勝惡。同時她知道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這些故事都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了正義和光明。

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粧而不斷爭吵。在這個家庭裏,阿廖沙同時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瀰漫着仇恨之霧。阿廖沙一進外祖父家就不喜歡外祖父,害怕他,感到眼裏含着敵意。“交春的時候,舅舅們分家了;雅科夫留在城裏,米哈伊爾搬到了河對面。外祖父在田野買了一所很氣派的大宅子,樓下的石頭建築是一家酒館還有一間幽靜的小閣樓,從後花園下去就是山溝,這裏滿是光禿禿的柳樹條子。”僅兩句話就交代清了故事發展的新階段:舅舅分家,外祖父置新房。單寫“柳樹條”作環境描寫,承上啟下,也暗示了外祖父對我施暴仍將繼續。

雖父親早年去世,但他也是一位不可磨滅的正面形象。“在昏暗的小屋裏,我父親躺在靠窗的地板上,他穿着白色的衣服,神自身的老長,他的光腳板的腳趾頭奇怪的張開着,一雙可愛的手安靜的放在胸前,手指也是彎的;他那一對快樂的眼睛緊緊閉着,像兩枚圓圓的黑銅錢,他和善的面孔發黑,呲着難看的牙,嚇我一跳。”開場時的細緻描寫勾畫出一個讓讀者好奇的人物形象,恰恰是“我”已亡的父親。全文的感情基調一開始就奠基了。

外祖父的兩個房客:一個是進步的知識分子,綽號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個優秀人物,他給阿廖沙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另一個是搶劫教堂後偽裝成車伕的彼得,他的殘忍的和奴隸習氣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童年》這本書講述了許多正面人物形象和反面人物形象。給人以啟迪,它使我受益終身。

《童年》讀後感3

莎士比亞説過:“書籍是全人類的營養品。”陳壽曾説過:“一日無書,百事荒蕪。”毛澤東也説過:“飯能夠一日不吃,覺能夠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人們對書的評價如此之高,書的優秀也是不言而喻的。今日,我在高爾基的《童年》中暢遊了一番。

這本書講述的是十九世紀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態。故事中的主人公阿廖沙年幼喪父,跟隨母親與外祖父一齊投靠外祖父。暴力的外祖父是一個冷酷無情的人,每次打阿廖沙都如同一個凶神惡煞的魔鬼。阿廖沙還有兩個冷血自私的舅舅,他們常常為分家產的事情大打出手。他雖然沒有一個很好的家庭環境,卻有一個慈祥的外祖母。外祖母性情温和,百般呵護着阿廖沙。外祖母經常給他講故事,對阿廖沙的文學生涯有了很大的幫忙。最終,他的母親去世了,阿廖沙也走向了社會。

這本書從而也揭露了當時社會的腐敗與落伍,當初的沙皇專制制度是多麼不公平。看完這本書,我也對自我的行為產生了反省。如今,我們的童年與高爾基的童年根本無法相比。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將我們捧在手中生怕掉了,含在嘴裏生怕化了,對我們的照顧用無微不至形容都不足為過。而高爾基的童年卻是黑暗的,他沒有一個好的家庭,他幼年喪父,十一歲喪母。有一個脾氣暴躁的外祖父和兩個只顧自我利益的舅舅。雖然我們有這麼好的生活條件,卻總是嫌這嫌那,一看到別的同學有新奇的玩具就要父母掏血汗錢買。十一歲的高爾基以已獨自闖蕩社會,而我們卻還依靠着父母,挑三揀四。甚至連廉價的東西都不要,只想用昂貴的東西與他人攀比。我們有父母愛着,有家人疼着,卻覺得這份愛本來就屬於我們,我們必須擁有的。在苦水中長大的高爾基沒有樣式繁多的玩具,沒有父母的疼愛,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但他卻不向命運妥協,用自我的努力成就了文學盛典。

看完這本書,我不再抱怨自我的不幸福,比起高爾基他有的我都有,他沒有的我也有,我只沒有他的那種努力。所以,我要以高爾基為榜樣,不懈的努力才能追逐夢想。

《童年》讀後感4

《童年》高爾基的作者,原名阿廖沙。彼得斯科夫。在他艱辛的人生歷程中,完成了舉世聞名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其中《童年》是我最喜歡的作品。19世紀俄國沙皇專制的黑暗時代,殘酷和血腥充斥其中,再現了俄羅斯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狀態。

童年應該是每個人記憶和珍惜的最好時光。然而,偉大的作家高爾基,他的童年是在一個充滿殘酷和仇恨的家庭中度過的。他3歲時,父親去世了。作為一個年輕人,他不知道死亡意味着什麼,所以他只關注他認為有趣和奇怪的事情。失去丈夫和父親的母親和作家跟隨她善良的祖母在專橫和破產的主人的祖父的房子裏度過他們的日子。但是,他經常遭受那位殘忍兇殘,無緣無故沒有好感的爺爺的折磨,經常被他的樹枝打。即使是温柔善良的奶奶也逃不過他的魔掌。兩位大叔也是“從父輩那裏繼承來的”,和父輩一樣殘忍不人道。他們毆打併折磨死了我姑姑。一整天,她為了自己的私利爭吵不休,貪圖可憐的寡婦母親的家產。幸運的是,作者在她的生活中有祖母的角色,她把作者帶到一個光明的地方,給他無限的温暖和愛。這個故事生動地展示了一個充滿殘酷、野蠻、無知和骯髒的令人窒息的生活。讓我們深切感受到沙皇專制的腐敗醜惡,人民在黑暗中麻木無助。以及年輕一代對黑暗的反抗和對自由光明的追求。

與高爾基的童年相比,我們就像生活在天堂一樣幸福。我們的童年是明亮清澈的,沒有任何雜質的空間,所以我們無憂無慮。我們甚至不知道“打”是什麼意思。我們從小就被捧在手心裏,根本無法想象高爾基痛苦的一生。況且我們的生活中也沒有什麼貪得無厭,惡毒的事情,比如家人之間的勾心鬥角,爭奪財產。無辜的人被毫無理由地折磨致死是不會發生的。

讓人深深佩服的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高爾基,從小就有一顆善良的心。在祖母的悉心指導下,她產生了一個善惡分明、不怕暴力、敢愛敢恨的靈魂。他用自己的艱苦生活使自己成為一個意志堅強的人。就像那句老話“天將為斯里蘭卡人民負大責任,所以他們首先要苦於頭腦,疲勞筋骨,餓死身體和皮膚”。

他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是他的理想和成就,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必將光明。也是他帶領俄羅斯勞動人民走向新生活的方式。

我們應該以他為榜樣,努力學習,學習廣博的知識,努力實現崇高的理想。

《童年》讀後感5

苦難就像一杯熱咖啡;你快樂了,這杯咖啡就格外香甜;你膽怯了這杯咖啡就格外苦澀。

——題記

19:39:11阿列克謝早年喪父,隨母親到外祖母和外祖父家。在外祖父家,他、母親、外祖母,常常遭受外祖父的毒打,他每天都過着非人的生活,時刻受着。黑惡勢力的摧殘,家庭環境的黑暗時刻困擾着。但他依然堅強地活下來了。無可厚非,作者在展示和批判落後、野蠻、腐敗的醜惡現實,但也讓我清楚地看到主人翁阿列克謝的頑強和樂觀精神,並展示出自己頑強的生命力。讓我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識。從外祖母身上看到最光輝的人性: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確,生活總是向我們襲來更多的苦難與困惑,但我們不應該做的是逃避、膽怯,而是應該迸發出自己內心一種堅強的信念和樂觀的態度,《童年》中有這樣一句:“無疑,從這層土壤裏仍然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生長出善良——富有人生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對光明的人性的生活必然甦醒這一不可摧毀的希望。”作者以犀利的文筆,更加激起我們心中無比希望,給予我們人生更多的啟迪。苦難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態度。

魯迅,為喚醒人們快死去的靈魂,不甘屈服用自己手中的`筆作刀槍與舊社會作鬥爭;杜甫,因為厭惡當時腐敗的政策和封建制度,辭官歸家,用犀利的詩篇抨擊當時社會……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但它們卻明明白白向我們闡述了一個莫大深刻的哲理:不要因為一時的苦難而悲傷,我們應該在苦難中成長,在困難面前鼓起勇氣,經受考驗。讓樂觀主義精神不斷地洋溢在我們心中。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穿梭在人生的驛站。

苦難、挫折難免會困擾着我們,當困難,挫折到來時,我們不應該垂頭喪氣,我們不應該怨天尤人,面對痛苦,挫折,關鍵的不是天神,而是你自己……記得亞米契斯在《愛的教育》中説過:“要堅強、勇敢,不要讓絕望和庸俗的憂慮壓倒你,要保證偉大的靈魂在經受苦難時的豁 達與平靜。”的確,當我們在被困苦所纏繞的時候,不要讓心中燃燒的一團頑強的烈火熄滅,應該燃燒,燃燒,再燃燒,照亮這一片苦痛的黑暗。苦難成就了人,人造就輝煌人生,樂觀直面困難,讓挫折為之動容。勇敢追求,成就人生!

《童年》讀後感6

眾人皆知,高爾基先生的自傳體三部曲響譽世界,其中《童年》一篇,更是絕世佳作。在一個星期天的晚上,我翻開了它,情緒也隨着書上一行行的字忽上忽下……14天后,我終於讀完了這部偉大的作品,內心久久不能平靜,主人公阿廖沙那悲慘、令人憐憫、令人同情的童年生活像幻燈片一樣在我腦海裏一遍一遍放映。

可憐的阿廖沙(高爾基)4歲就喪父,失去了父愛,跟着母親和外祖母,來到了外祖父的一個小染坊。從此,黑暗的生活就降臨到阿廖沙的頭上。為了一點不起眼的小事,外祖父鞭打阿廖沙使他失去了知覺,一連躺了幾天;兩個舅舅是魔鬼,歐打自己的老婆,還天天鬧着要分家產,常常打的頭破血流......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但是在這個黑暗的家庭裏,有一個勤勞、善良、堅強的外祖母,她常常給阿廖沙講好聽的神話故事,也潛移默化地教他做一個不向醜惡現象屈膝的人。

特別喜歡書中的一段話“我把自己的童年時代比喻成蜂巢,形形色色平凡又普通的人們如同蜜蜂,把各自採集到的生活和知識的蜂蜜源源不斷地輸送給我,為我的成長提供豐富的養料。儘管這養料又髒又苦,但只要是知識,它就是蜂蜜,雖苦尤甜。”阿廖沙的童年如同地獄一般混亂,但是他卻樂觀的比喻成蜂巢,生活的困苦並沒有使他退卻,他堅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將會一片光明。童年裏慈祥仁愛的外祖母聰明能幹,熱愛生活,對誰都能忍讓,有着聖徒一般的寬大胸懷。她撫慰了阿廖沙心靈上的創傷,她總是用她的温存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關愛教育阿廖沙。外祖母如一扇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內心,把阿廖沙引到了光明的地方,她的愛使阿廖沙充滿着堅強來應對苦難的生活。愛讀書的阿廖沙受外祖母的影響,在艱苦的環境裏尋找一切機會讀書,通過讀書打開了他與世界的大門。有人説:“環境可以造就一個人,也可以毀滅一個人。”正是這一次次的風風雨雨為他走向成功打下了堅毅的基礎,造就了他的一生。在如此邪惡和污穢的天地裏,他那顆光明和博愛的心沒有變,沒有變得骯髒,而變得越加開闊、光明。也許,這就是他成功的祕訣!

《童年》這本書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堅強勇敢、正直自信。面對任何困難和挑戰都積極面對,勇於拼搏!美好的工作和生活必須有所付出,才會長久,有所爭取,才會得到。

《童年》讀後感7

讀罷,蘇聯無產階級文學和蘇聯文學奠基人瑪克西姆·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之一《童年》。《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在3歲時,父親就去世了,隨母親寄住外祖父家,度過了極其艱難的童年歲月。

在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裏,他備受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和教誨,外祖母教會了阿廖沙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外祖母是一位對上帝虔誠,對人善良、忠厚,對丈夫容忍、體諒;她聰明、能幹、健談,會跳舞,會講童話;她火災裏指揮鎮定,火災後為舅母接生;她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相信善良總會戰勝邪惡;她知道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和藹可親,與人為善的;她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阿廖沙敏感而孤獨的心;她慈祥善良、聰明能幹、熱愛生活、胸懷寬大、善於忍讓;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婦和頂樑柱,是阿廖沙最貼心最親愛的朋友。外祖母的慈愛、開朗、樂觀、堅毅、勤勞能幹鑄就了阿廖沙無論在何時何地,都仍然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都常懷一顆慈悲善良之心,都常懷一顆感恩之心的高尚人格。

在外祖父家,他親眼目睹了瀕臨破產的小染坊坊主外祖父的專橫、貪婪、自私、吝嗇和殘暴小資產階級形象和兩個舅舅的自私、貪婪和狠毒。

《童年》這本書,通篇都交織着善與惡、愛與恨的糾結,這在我幼小的心靈深處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今天,和阿廖沙相比,我們的生活是快樂而幸福的,我們的童年是燦爛而多彩的。每天都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中學習,還有父母接送;回到家中母親都要給我們做香甜可口的飯菜;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服裝;與同學和小夥伴發生矛盾時,父母會事先問清情況後,給我講做人做事的道理……擁有着這些,我們似乎並不知足,總是奢求更多。因為,在我們幼小的心靈深處,父母掙錢是那樣輕而易舉、不費吹灰之力。多天真啊!我們不用像阿廖沙那樣才十一歲就到“人間”為生計獨闖江湖。讀過《童年》之後,我將真心悔過自己曾經的不該。

今後,我將倍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努力學習,做一名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都優秀的少先隊員。

《童年》讀後感8

這些天,我讀了高爾基的《童年》感慨萬千。

這本書的大意是這樣的:主角阿廖沙因喪父而被母親和外婆帶到外公家住。臨近破產的外公貪婪殘暴,整個家庭都充滿背叛自私。雖然生活環境差,但是他卻在他外婆、朋友、其他長輩的薰陶下。讓主角阿廖沙擁有了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抗醜惡的反抗精神。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他第一次被殘暴的外公打後,心裏並沒有屈服。感到了恥辱感,使他內心強大起來。對一切屈辱和痛苦都變得異常敏感,不論自己還是別人。

這一段我覺得他的童年很悲慘。儘管他是一個小孩子,但卻沒被外公放過。周圍環境,充滿貪婪、醜惡、殘忍、愚昧。但是他並沒有淪陷。反而在這種環境中,擁有一顆正義,光明的心。這是我做不到的一件事。

使阿廖沙出淤泥而不染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心。還有那位與他一路扶持,引導他前往光明之路的外婆。

外婆的樂觀、善良、慈祥無一不打動着我的內心。

外婆她愛所有人。她正如一盞指路明燈,指引着阿廖沙。使阿廖沙擁有一座幫心靈慰藉的場所。再在染坊失火時,她那冷靜與機智,也讓我默默反省自己的應對能力。對於家暴她總是對此樂觀。如果是我,我一定會瘋掉的。

和阿廖沙相對比。我的童年是那麼幸福;那麼快樂;那麼無憂無慮,接受着大家的寵愛。沒有那種被鞭子抽打的殘忍,只有被細心呵護的温暖;沒有爭奪家產的糾紛,只有和睦幸福的家;更沒有因仇恨而殘忍的殺害某人,只有靜下心調解的安全。

和“外婆”對比。我並沒有她臨危不懼的心,只有享受滋潤的手;我並沒有冷靜思考樂觀的心,只有懦弱怕事的心;也沒有受傷害後還能安慰他人的強大,只有只會躲在羽翼下的弱小。

我們從小便躲在父母安全的羽翼下,被浸在蜜罐下享受着。根本沒有阿廖沙童年的殘忍。我們享受慣了無愁無慮,卻沒想過長大後的憂慮忡忡;我們習慣躲在安全下,卻沒想過失去後的生死爭奪。完全沒有“外婆”的心態。我們不會應對突發事件,只會一昧逃避;沒有樂觀強大的內心,只有懦弱等死的自己。

我不應該要更珍惜現在嗎?從現在開始,我應該學會拒絕奢侈,體諒父母。不要再虛幻中享受,要走進現實接受挑戰。我應該滿足現在的生活。我要走出羽翼,翻出蜜罐。勇敢的去創造,努力的學習。為了我來到“人間”的一天。

《童年》讀後感9

俗話説:“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在我的記憶中,有一本書令我印象十分深刻,那就是由蘇聯著名的作家高爾基創作的自傳體小説《童年》了,讀完後令人意猶未盡。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阿廖沙小時候失去了父親,和母親瓦爾瓦拉在外祖父家生活所發生的故事。在這個家庭中,小阿廖沙看到了人與人之間瀰漫着厚厚的仇恨之霧,看清了人心的險惡,看懂了世間的各種糾紛,而外祖父也經常毆打他,阿廖沙就如同是那隻嚮往自由的小鳥,被關在了狹小黑暗的籠子中度過那可怕的童年,雖然小阿廖沙從小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中,但是這卻鍛鍊了他,讓他成長為一個勇敢樂觀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黑暗中度過的,而外祖母的存在,給了小阿廖沙生活的希望。外祖母就如同是黑暗中的那盞明燈,指引着他前進的道路。在每個人的記憶中,總有令自己十分難忘的事情。

有件事,也令我印象深刻。記得有一次,我有了一輛自行車,媽媽便教我騎。她先讓我握住車柄,眼睛平視前方,然後踩着踏板,慢慢地開始騎。之後我越騎越順,便讓媽媽不要保護我。可是,媽媽剛鬆開手,自行車就開始搖晃。此時,一塊小石子突然出現,把我和自行車一起絆倒了。媽媽見了連忙跑過來,把我扶起來,用信任的眼神看着我並説:“加油!再試一次,我相信你一定能行的!”

聽了媽媽的話後,我又試了一次,這次車身還是有些搖晃,可是突然,車身猛地搖晃了一下,自行車又帶着我摔倒在了地上。當我想放棄時,媽媽卻對我説:“只有在風雨中磨礪,才能取得進步;只有在泥濘的道路上走過,才會留下腳印;只有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才會到達勝利的彼岸!”

媽媽的這番話,深深地觸動到了我的內心深處,於是我又試了一次又一次,摔了一次又一次,終於學會了騎自行車。

這就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童年記憶了。阿廖沙的童年是十分黑暗的,但是他正直、勇敢,有着一顆堅持不懈的心,才能在如此惡劣的家庭環境中生活下來。而我們現在是生活在幸福中的,更應該珍惜眼前的生活,珍惜眼前的親人,珍惜我們的“金色的童年”!

《童年》讀後感10

苦難就像一杯熱咖啡;你快樂了,這杯咖啡就格外香甜;你膽怯了這杯咖啡就格外苦澀。

——題記 19:39:11

阿列克謝早年喪父,隨母親到外祖母和外祖父家.在外祖父家,他、母親、外祖母,常常遭受外祖父的毒打,他每天都過着非人的生活,時刻受着。黑惡勢力的摧殘,家庭環境的黑暗時刻困擾着。但他依然堅強地活下來了。

無可厚非,作者在展示和批判落後、野蠻、腐敗的醜惡現實,但也讓我清楚地看到主人翁阿列克謝的頑強和樂觀精神,並展示出自己頑強的生命力。讓我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會和認識.從外祖母身上看到最光輝的人性: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

的確,生活總是向我們襲來更多的苦難與困惑,但我們不應該做的是逃避、膽怯,而是應該迸發出自己內心一種堅強的信念和樂觀的態度,《童年》中有這樣一句:“無疑,從這層土壤裏仍然長出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生長出善良——富有人生的善良,這些東西喚起我們對光明的人性的生活必然甦醒這一不可摧毀的希望.”作者以犀利的文筆,更加激起我們心中無比希望,給予我們人生更多的啟迪。

苦難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態度。魯迅,為喚醒人們快死去的靈魂,不甘屈服用自己手中的筆作刀槍與舊社會作鬥爭;杜甫,因為厭惡當時腐敗的政策和封建制度,辭官歸家,用犀利的詩篇抨擊當時社會......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太多了,但它們卻明明白白向我們闡述了一個莫大深刻的哲理:不要因為一時的苦難而悲傷,我們應該在苦難中成長,在困難面前鼓起勇氣,經受考驗。讓樂觀主義精神不斷地洋溢在我們心中。

我們有幸來到這個世界,穿梭在人生的驛站。苦難、挫折難免會困擾着我們,當困難,挫折到來時,我們不應該垂頭喪氣,我們不應該怨天尤人,面對痛苦,挫折,關鍵的不是天神,而是你自己……

記得亞米契斯在《愛的教育》中説過:“要堅強、勇敢,不要讓絕望和庸俗的憂慮壓倒你,要保證偉大的靈魂在經受苦難時的豁 達與平靜。”的確,當我們在被困苦所纏繞的時候,不要讓心中燃燒的一團頑強的烈火熄滅,應該燃燒,燃燒,再燃燒,照亮這一片苦痛的黑暗。

苦難成就了人,人造就輝煌人生,樂觀直面困難,讓挫折為之動容。勇敢追求,成就人生!

《童年》讀後感11

“在她沒來之前,我彷彿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她馬上成為我終生的朋友,成為我最瞭解、最珍貴的人——是她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定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這是高爾基筆下主人公阿廖沙處在困境時,對幫助他的外祖母的盛讚之詞。外祖母像縷縷陽光,照亮縫隙中阿廖沙的身影,給他温暖和明亮,引領他邁向善良和堅強。

讀着讀着,我深深地被作者所吸引,高爾基,這位前蘇聯無產階級作家,的確在這一本偉大的人生之書中,折射出黑暗中不屈不撓的人性光輝。此書講述的是阿廖沙幼年時期,從三歲到十歲的生活片段實際就是自己童年生活的縮影。

讀着讀着,我進入了一個灰色的世界。幼年的阿廖沙遭受貪婪、殘暴的外祖父的毒打,失去知覺,大病一場;他的外祖父還曾瘋狂毆打他外祖母的腦袋,致使頭皮受到髮針傷害;阿廖沙的爸爸由於財產之爭被他舅舅推進冰窟,舅母則被他舅舅折磨得遍體鱗傷,而徒工小茨岡更是死於非命。這一幕幕,讓人覺得心寒,但又忍不住那麼一股強烈的火焰湧上心頭。

即使在這樣惡劣的生存環境之中,阿廖沙卻從未放棄對讀書的熱望,對求生的堅持,那是因為外祖母對他無比疼愛,是祖母讓他領悟人性的魅力:祖母每天給他講光明、勵志的故事,一步步引導他走出這個被黑暗圍困的世界,告訴他人生的真諦,如天使般給他教導、關愛和鼓勵。

我想,童年本該無憂無慮,可遭遇黑暗並不能夠就此沉淪,因為只要有一絲狹縫中的愛存在,就應該享受每一天。並不是每個人都用有幸福快樂的童年。重要的是面對苦難的態度。

我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經歷,很小時候父親因與母親的不和離我而去,是我的外祖母,不像父親那樣嫌棄我是個女孩,對我關愛備至,每天早晨在菜市場奔波,下午不厭其煩地挑菜、洗菜,為的只是我的一頓可口的晚餐。一句句多穿些衣服、多吃點飯、要抽點時間休息一下的嘮叨,為的是我的温暖和安心……我不禁慶幸自己的幸福,我比阿廖沙幸福多了,衣食無憂,母親疼愛,老師關心,長輩呵護……我有什麼理由感到悲傷和痛苦呢?

感謝《童年》,感謝外祖母,感謝身邊所有關心過我的人,是他們給予我那麼無瑕的童年!是他們給予我那麼快樂的時光!

《童年》讀後感12

如今我們坐在家裏,享受着生活的同時,殊不知高爾基的童年是多麼黑暗。

他就是《童年》的主人公阿歷克謝,生活在一個烏煙瘴氣的家庭,沒有了父親,外祖父非常殘暴無禮,同時又非常吝嗇。在這個黑暗世界中,唯一的一點曙光是他的外婆。主人公的成長沒有被污染,很大一部分是外婆的上帝在淨化了他的心靈,而他自己的上帝也能是他不被沾染黑暗。

很難想象主人公是如何保持心靈的純潔的,可能是他太過於天真,但他的外祖父不買賬。起初我對外祖父的看法很單一,暴力、吝嗇、冷漠。因為他一言不合就打他的外婆和阿歷克謝。阿歷克謝也習以為常了,後來甚至還掌握了避免捱打的方法。但後來我逐漸改變了對他外祖父的看法。

有一次,“我”把桌布染成了藍色,外祖父知道後狠狠地把“我”毒打了一頓。以至於“我”好幾天都不能動。不過後來外祖父竟然到“我”的房間來了,不過這次是帶着和善的面孔來的,還帶了了許多糖果。外祖父好像善良了許多,還和“我”講他年輕時候的許多故事呢。“我”覺得他不是那麼兇了。在他的敍述中得知,他年輕時是個縴夫。這個職業非常苦,要用人力拉大駁船,他拉着船走了上千俄裏。他的敍述是如此的動人,我自己也被他的故事感動了,他變成這個樣子,難道不是生活的壓力把他壓成這樣的嗎?

第二次改變看法是在染織坊失火後,外婆和外祖父就分開住了。失去了染坊的外祖父能幹什麼呢?他賣了許多外婆的東西來維持生活。看到這裏肯定很多人會罵他吧。但我卻不這麼認為,我漸漸認為外祖父很可憐的。年輕時做縴夫這一職業已經很不容易了,好不容易當了一個小業主,卻被人燒了店。這個可憐的人還有什麼可以失去的呢?兩個兒子天天爭吵,還打罵。自己的女兒也不讓人省心。這樣的生活,脾氣怎麼好得起來呢?我相信,外祖父那猙獰的面孔後面肯定藏着一張和善可愛的臉龐。

高爾基的童年是個不堪的回憶,但哪個名人的童年不是這樣過來的呢?這樣的童年教會了他很多東西,比如堅強正直等優秀品質。他的外祖父從某種方面是否還幫助了他呢?

那些惡人的表面是壞的,但他們也不一定是自己要變成這個樣子,他們的內心都住着一個可愛的小天使。

《童年》讀後感13

小説中的主人公阿廖沙的生活環境是讓人心酸的,他三歲上父親生病去世了,便跟着媽媽來到外婆家。外公是一個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兩個舅舅也同樣是粗暴、自私的人,甚至他們的兒女也是這樣。阿廖沙就在這樣的家庭中飽受欺凌:外公經常痛打外婆及孩子們,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得失去了知覺,結果大病了一場。在這樣黑暗的的環境下,誰能不覺得恐慌和不安?!

我讀了之後心情非常壓抑。生活在這樣的家庭裏,阿廖沙的心靈會不會也被玷污?但幸好這世界也不都是醜陋不堪的,他的身邊還有外祖母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着,他們給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並相信黑暗終將過去,未來是屬於光明的。其中,外祖母就是他的太陽。外婆總是用她的温存用她的寬容給予阿廖沙愛的種子,種子發芽了,長成了參天大樹,有了羽翼的保護,阿廖沙的世界就不會再任憑風吹雨打了。

外婆用她的愛撫慰了他心靈上的創傷,而真正教他做一個正直的人的是老長工格里戈裏,當然那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小茨岡”也同樣教會了阿廖沙如何面對生活的艱難。但他卻被兩個舅舅給害死了。

高爾基在作品的開頭就寫到:“有時連我自己也難於相信,竟會發生那樣的事。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辯駁、否認,因為在那‘一家子蠢貨’的黑暗生活中,殘酷的事情太多了。”但是,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在這黑暗的另一面,還有一種叫做光明的東西在那隱隱發光。所以高爾基又感慨地説:“她(外祖母)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領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斷的線把我周圍的一切連結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的。”

當我們告別童年,走向少年的時候,回首自己在童年時候的朝朝暮暮,難免有些留戀。我們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護,但年幼的我們那時卻還身在福中不知福。當我讀完高爾基的童年時,相比之下,我才發現原來我就是那隻在蜜罐中長大的蜜蜂,從小就不用對生活擔憂,長輩會給你採蜜,而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好好的吃完這些我自以為已經吃厭了的父母的呵護。而我所要説的就是不要對任何不堪的現實失去信心,難免會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絕望,但請你相信,黑暗過去之後,太陽總會出來!只要你仍能保持不滅的信心,即就是你眼前可能還是黑暗,即就是你的生活還有悲傷,但你堅持讓自己做一個善良、樂觀、富於同情心的人,那麼,你一定會迎來生命的輝煌!

《童年》讀後感14

這個學期,我讀的第一本書就是《童年》,它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一部,講述了主人公阿廖沙三歲至十歲這一段時間的生活。在阿廖沙三歲喪父後,由母親帶到外祖父家,這個家裏瀰漫着仇恨,而阿廖沙卻沒有染上仇恨的毒素,反而成長為一個光明的人。這本書反映了俄國社會的諸多問題。

在書中,首先反映的就是當時社會中男尊女卑的現象。雅科夫舅舅打死了自己的妻子,外祖父不止一次暴打過外祖母,母親因自己做主結婚而被扣留了嫁粧,這些都是因為當時女性地位偏低,不能反抗男權的欺壓。文中寫到:“他媳婦兒偏偏軟得像塊涼粉”,正説明了當時女性社會地位的低下,造成了她們性格上的懦弱。

其次,小説反映了當時巨大的貧富差距。在那時,工廠主以糧票的方式代替薪酬發放給工人,藉此盤剝工人的工資,減少他們的應得收入,貧窮之人甚至形成了偷竊的風氣。大部分財產掌握在少量的富人手中,而窮人甚至連解決温飽都十分困難。貧富的“兩極分化”使得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因此,“解決温飽”成了窮人一生的奢望。

最後,小説也反映了當時民眾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的狀況。積極投身於科研的“好事情”,竟成了房客們討厭的人。當時的學校也以教導《聖經》的內容為主,人們過度信教,死守教條,不接受這世間的真理,多少人都固執地堅信上帝就是一切,而忽視了一些基本的科學原理。正是因為人們不重視科學,才使“好事情”被大家視為“異類”。而民眾文化程度的低下也是導致社會一直停步不前的原因之一。

回想一下中國,我們也有過這些狀況並存的時代。在封建社會,我們也一樣“男尊女卑”,在舊中國,我們也曾經是貧富懸殊,老百姓沒有受教育的權利。而在新中國,男女地位平等、機會均等,女性也頂半邊天。封建社會常常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現在我國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北京、上海等已經成為國際化大都市。曾經我們因閉關鎖國而錯過了多次工業革命,而現在,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已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

在我看來,男尊女卑、貧富懸殊、教育落後是阻礙當時俄國社會發展的絆腳石,因此我們必須追求公平、重視教育、發展科技,才能不斷推動社會發展。

《童年》讀後感15

世界上總有那麼一些人得不到幸福,卻在不斷的追逐幸福。從高爾基的《童年》開始,小阿麗莎用一生追求幸福。黑暗的社會,自私的大叔,貪婪狡猾的爺爺,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但同樣的,也有樂觀善良的老奶奶,刻板可愛的保姆,還有直爽快樂的小茨剛,也給了他幾分温暖。讓我們重温那個時代的喜怒哀樂,痛苦與悲傷。

——銘文

阿麗莎的父親馬克西姆和他剛出生的弟弟一起早逝,只留下他的母親和阿麗莎。這時,我奶奶出現了。她像一個胖胖的老天使,可愛開朗,給阿麗莎帶來快樂,卻有看透一切的滄桑。她帶阿麗莎去了她祖父的家,一個每個人都別有用心、殘忍自私的地方。雅科夫大叔和米希加爾大叔故意想多拿一點錢,老是打罵老婆孩子;他們也以取笑格力高麗大師為樂,以小慈幫能偷東西為榮;祖父貪得無厭到了極點,總是想着多掙錢,多掙錢,毫不猶豫地用盡一切手段去收錢,還不忘為兩個兒子辯護;晚年甚至要和一起工作幾十年的奶奶算賬,不肯多花一分錢。這樣的家庭能給阿麗莎帶來多少快樂?

然而,我的祖母就像黑暗中唯一的光,照亮了阿麗莎的心。她的善良、善良、開朗無疑是阿麗莎的最愛。阿麗莎小時候失去了父親的愛,很快就失去了母親的愛。祖母的愛取代了母親的愛和父親的愛。她寵愛阿麗莎,但不寵愛她。她願意替阿萊莎擋爺爺的鞭子,但阿萊莎犯錯時她就罵他。她有她母親的温柔和她父親的嚴厲。正是這盞燈照亮了阿萊莎不再清澈的雙眼,阿萊莎傷痕累累的心,阿萊莎荊棘叢生的未來。她的光芒是阿麗莎心中唯一的信念。

正如高爾基在《童年》中所寫的那樣,“似乎我周圍的一切都有一種安靜的、堅不可摧的悲傷滲入我的內心。悲傷和快樂幾乎總是不可分割地共存於一個人的心中,只是以不可預測和不可理解的速度交替出現。”

那個時間可能離我們很遠,無法驗證《童年》記錄的內容是否真實,但是從《童年》開始,我們感受到的喜怒哀樂都是那麼真實。真正好的文學作品總是讓人很容易感受到情感的流露,彷彿就在那裏。阿麗莎所經歷的一切似乎都和我們親身經歷的一樣,包括快樂、悲傷、悲傷和興奮.

只能説我們做了一個真實而殘酷的夢。

標籤: 讀後感 童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21g35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