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讀《秋天》後感

讀《秋天》後感

《秋天》選自何其芳早年創作的詩集《預言》(1931—1933),秋天 讀後感。它不像那個時期的詩人們那樣愛用象徵手法,寫得神祕莫測,或愛尋味哲理,顯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的詩作拘守個人狹小天地,纏綿悱惻於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難得這位詩人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一派明朗純淨的詩意詩風。詩作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表面看來似乎簡單、直白,缺少象徵的奧義,實則意味情味既深且長。詩中透出那麼一種氛圍,那麼一種神韻,這是最能勾住讀者心魄的東西。

讀《秋天》後感

所謂氛圍,在文學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體性的情境、風神、氣韻。它與嚴羽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的氣象有所類似,又有所不同,氣象所指更為廓大,包括內容、形式各個方面;氛圍似乎主要關乎內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圍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圖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難狀。”亦如唐人所言:“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但讀之有感,瞭然於心,也應能言追心意,形之於文。

在《秋天》裏,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複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

第一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這裏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置於篇首,丁丁之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真是一片世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邈遠的印象,《詩經》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讀後感《秋天 讀後感》。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之句嗎?“飄”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不過那都是寫虛的,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而這裏卻是寫實的,別有一番情韻。伴隨背瓜果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欣然、笑盈盈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這節詩的末尾,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裏的狀況,將虛無的東西(秋天)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閒靜的氛圍。

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其中“霧”“霜”這些表現環境氛圍的詞(還有上一節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的,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畫面還包括一系列活動:撒網,收漁,搖槳。這些平常活動的畫面,在詩人筆下都藴含着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輕輕”一詞常在何詩中出現,彷彿“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這麼寧靜、悠遠。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這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得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一角落開始萌動起來,真是“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裏震動泥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一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一節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裏”這一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裏面的清純、明淨,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較這三節詩我們可以看到,前兩節主要寫外在的景物與人事,這第三節真正寫入心靈深處,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不這麼寫,難以入情、入神,詩就“飄副起來了。

總之,《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造了一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這一氛圍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它寫的是繁忙夏天之後的農閒景象,所以具有清靜的氛圍;它寫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見農家些許的艱難苦恨,所以具有清遠的氛圍;它寫的是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圍;它像何其芳其他詩作一樣專用輕柔之詞寫清麗意象,避開喧囂的景境,避開拙重之詞,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圍。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裏的各個意象,無不和-諧統一;因而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一不達於極致。技蓋至此,非高手不能為。可是何其芳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

標籤: 後感 秋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2vp9w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