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受戒讀後感(通用17篇)

受戒讀後感(通用17篇)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受戒讀後感(通用17篇),歡迎大家分享。

受戒讀後感(通用17篇)

  受戒讀後感1

汪曾祺通過描述自己的夢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像桃花源一樣的地方。那裏擁有原汁原味的風土人情。縣城裏滿街都是小磨香油的香味,街上賣絨花的,賣絲線的,吹糖人的,熱鬧極了,小英子家的院子裏牛屋、碓棚、豬圈、雞窠,還有個關鴨子的柵欄,房檐下一邊種着一棵石榴樹,一邊種着一棵梔子花,都齊房檐高了。夏天開了花,一紅一白,自給自足的人們和美麗的風景構成了我們嚮往的世界。

他以講故事的方式將發生在這個世界中的事件一一展示在我們眼前,沒有很強的邏輯性也沒有很強的敍述性,有的只是藴含在其中的樸素的人性人情。書名為《受戒》,但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們都沒有受到束縛。小明子通過舅舅走關係成為和尚理所應當,和尚將來攢夠了錢還俗娶親可以,和尚在廟裏打牌也可以,和尚把妻子帶到廟裏住也在情理之中,等等這些事情讓我們感受到一個可以自由自在生活,不收拘束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所有人都可以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過活。

書中幽靜寺廟中小和尚明子青澀拘謹少年的影子,農家女小英子水鄉里養出來的率性天真,譜出了一段純美得驚世駭俗的初戀故事,兩個單純的小孩子之間的戀情讓我們看到了存在於我們想象中的純真的愛情。

作者在文中營造了一種輕鬆活潑、讓人賞心悦目的情感基調,這與他幽默清麗的語言風格和筆下的單純的人物是分不開的。他用優美又帶着點不以為然的筆調來敍述這些我們無法想象的事情,給一直生活在城市中的我們污濁的心頭吹來一陣清風,讓人感受從頭到腳的舒服。而他筆下的人物也是這樣的輕鬆活潑:大師父、二師父、三師父靠着各自的本事攢錢,小明子和小英子相互照顧,活靈活現的人和沒有心計的人讓我們心馳神往。

文章從第一句話開始慢慢抽絲剝繭,讓我們熟悉這個陌生的世界,在這個背景中,形形色色的人們進行着他們的故事。在我們驚異於那些有悖常理的事情時越過道德的誤區開始反思這個浮躁喧囂的塵世裏是否還存在這樣的美好世界?作者通過簡簡單單的文字暗示我們沒有爾虞我詐、沒有追名逐利、沒有市儈的世界需要我們去保護。

在反思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要珍惜還沒有被世俗所磨滅的,還擁有至純至美的生活。珍惜自由的人性,珍惜還為被帶上面具的真實的表情,珍惜世間的最後一塊淨土。

  受戒讀後感2

在我的印象中,和尚——守着孤燈寡影,清規嚴律,敲度一生,和尚的世界裏,萬物皆空。雖説落地生根,逢根生源,但何嘗不是如浮萍般漂浮於空暝之中,生於塵世之間,卻又苦苦追尋境界,是真忘我還是假忘我?真亦假時假亦真,吃齋唸佛,豈不是虛度光陰?

《受戒》並不是傾訴和尚苦行的載體,也不是道明受戒苦旅的讀本。明海已經出家四年了,使我不禁以為這唄世人推崇的名篇不過是和尚枯乏生活的絮絮唸叨。我懷着閒讀的心情往下看,不知不覺被其中的字眼所吸引。恬靜閒適的村莊,樸實憨厚的村民,美麗純樸的英子,助人為樂的明子,構成了一幅最為和諧的景圖。

這是一個關於愛與美的故事,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是孔子眼中的大同世界,是唐玄奘心中的極樂世界。在這個小小的村莊裏,我們看到的是一畝畝良田,一座座青山,一個個人家,而不是險惡的人心,利益薰心的村民。這兒有一座小小的寺廟,和尚不用受清規戒律,可以喝酒吃肉,可以娶妻生子,活似神仙。彷彿到現在,我還能看到舟山的英子和明子,聽見山間英子優美的歌聲。村民之間相處融洽,而不是如今的近鄰不識;人們互相幫助,而不是如今的冷眼旁觀別人的悲慘;人們之間無私奉獻,而不是如今的追名逐利。在這裏,我看到了人性,久違的人性之美,陌生的人性光輝。

其作者汪曾祺將這個愛情故事譜寫得淋漓盡致。他的文字並不華麗,卻盡顯文致。他的語言美,但不是矯飾。他寫的愛情純,乾淨的如溪水一般,並不像外國多數作家那樣露骨,明子與英子並沒有經歷什麼風吹雨打,卻讓人刻骨銘心。他們的愛情不像是張愛玲説的,經得起挫折卻經不起平凡。他們的故事是那些在一起以及不在一起的時光,他們的故事在我們的眼裏,在他們的心裏。那份淡淡的卻又濃厚的愛,沉澱在文中的每個字裏,在那小舟上方昇華。

再看現在,人與人之間隔着一層紗,彼此看不清,識不透。再看社會,處處宣傳構造和諧社會,可是食物毒加工,貪官污吏的現象屢見不鮮。社會不和諧,是人心亂啊!正如韓寒所説,社會不和諧就是兩種人給鬧的,一種是吃不飽餓的,一種是吃飽撐的。人人都在道和諧,但還有多少人不明白和諧也是需要從身邊做起的道理。政府時時倡導和諧,人民盼着和諧。政府出台政策,是靠人民去構造和諧的,強有力的宏觀調控,只能盡微薄之力,真正的力量在於人民。和諧也是一種人性美。

人性之所以偉大,就在於人類能夠超越功利與得失,懂得悲憫、敬重和寬容。

  受戒讀後感3

文章開篇就用緩慢的文筆描述了一個獨特的世外桃源,與其説獨特更不如説荒誕。庵趙莊的人們太寬容了,在他們心中,和尚就是一個普通的職業,像是郎中,書生,當鋪,商人之類的職業,沒有區別。和尚可以喝酒吃肉,可以還俗,可以近女色,唱淫歌,可以賭博打牌。

和尚不用守清規還是和尚嗎?_這樣光怪陸離的生活,和人生的苦澀全然無關,完全不符合中國人傳統的觀念。

再説小英子一家,趙大伯是田場上樣樣精通的好把式,不僅脾氣好,身體也結實的像一顆榆樹;趙大媽也是精神的出奇,她不僅家鄉菜做得可口,而且剪的花樣子也是眾家嫁閨女的稀罕物;兩個寶貝女兒更是漂亮,大英子文靜,已有人家,小英子活潑,成天嘻嘻哈哈,像只喜鵲。由此村莊獨特的幸福生活可見一斑。

汪曾祺淡淡的文筆描述了這樣一個地方,沒有苦澀,沒有勾心鬥角,可以不包容一切原始慾望的世外桃源。荸薺庵裏,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裏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然而卻沒有人指責,這一切的荒誕在村莊裏是如此和諧。

在我看來,和尚本身不是一種職業,守清規也並不是對人性的壓抑。對於那些看破紅塵的人來説,選擇出家反倒是解脱。給心靈困惑的人們一個遠離塵世的機會。而文章中,和尚變成職業,用來賺錢,是對佛教信仰的侮辱。

再説全文的主線,明海和小英子,二人兩小無猜的感情倒是讓人動容。也只有在庵趙莊這樣寬容的環境裏才有可能成長髮芽的戀情。這也是全文唯一讓我覺得像世外桃源的地方。

文章題目是受戒,而受戒卻放在結尾,被淺淺一帶而過。作者是故意讓人錯覺離題,然後再體味作者的用心良苦。受戒後,和尚本身就應該是過着平淡的清修生活的,可是他們不正經,於是題目與正文便產生了反差效果,而這種反差效果恰恰是表達了作者心中想諷刺的現象。

  受戒讀後感4

《受戒》篇幅不長,卻寫得十分有畫面感。我讀着似乎都能想象到文中所描繪的場景,故事性很強。雖然沒有什麼驚人的場面描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僅是白描的筆觸卻也寫得生動。

故事中的人物都很飽滿,是完整的人。比如寫明子受戒時,有一個山東和尚受戒燒戒疤太疼,山東和尚罵人了:“俺日你奶奶的,俺不燒了!”簡直就是村野俗夫!這和尚的反應讓人覺得十分的真實,直爽的山東漢子的形象躍然紙上。雖寫的是和尚,卻不是超脱世俗的和尚,境界很高,只知吃齋唸佛,不食人間煙火。和尚也在那個世外桃源過得瀟灑,能夠自給自足,靠着自我的本事獲得吃穿,那裏的和尚能夠偶爾吃肉,甚至能夠娶妻。還有小英子家房子獨村獨落,有田沒有全拿來種糧食,而是有半畝種了小英子喜歡的荸薺。這種有些理想化的社會生活,在當時就應是有些超凡的。

故事中明子和小英子之間的感情純純的。從開始到結尾,兩人之間的關係總有些微妙。開頭埋了伏筆,將兩人從空間上拉近,到之後兩人之間不斷的交集。似乎只是孩子間,玩伴間的情誼,沒有明確的錯綜複雜的感情,一向簡簡單單,似水長流,一點一點滲透到故事中,一種朦朧的感情,直到最後的真情流露才把故事推到高潮。最後,文章用一個省略號結尾,

  受戒讀後感5

找來《受戒》這本小説集,挑戰心無旁騖3小時讀完。

汪老散文很出名,第一次系統讀他的小説集。我讀的過程中順着感覺不時寫下一些詞語,它們包括樸實、真誠、沖淡、聲音感(生活)、親近感、風俗、地方話(語境),此外還順手寫下“紀錄片旁白”,意思是讀來有種紀錄片旁白的感覺。

這本小説集幾乎都是取材於生活,或者説幾乎是在記錄生活。有些看似客觀陳述,無甚評價,但也會有一些一筆帶過的隱形評價。如《大淖記事》中簡單一句“街裏的人説這裏“風氣不好”。到底是哪裏的風氣更好一些呢?難説。”

最令我驚喜和感動的是汪老的語言風格,好幾處我忍不住寫下“妙!!!”或者“妙絕!”《大淖記事》裏對巧雲和十一子的描寫,我讀到的時候心裏一酥,怎麼會有這麼恬淡又沁脾的文字。

如:都到歲數了,心裏不是沒有。只是像一片薄薄的雲,飄過來,飄過去,下不成雨。”

如十一子被保安隊一通毒打只剩下一絲悠悠的氣時,要按着土方子要喝尿鹼湯救命,奈何十一子牙關咬得緊,巧雲喚他。

此處寫到:“十一子微微聽見一點聲音,他睜了睜眼。巧雲把一碗尿鹼湯灌進了十一子的喉嚨。不知道為什麼,她自己也嚐了一口。”

讀到這裏時幾乎立刻落淚的感動和驚喜,為着乾淨的感情,為這純粹的語言。

再如《受戒》裏的小英子與明海,小英子真是一個活潑、天真、善良的女孩子,璞玉一般。作者:感官退潮

  受戒讀後感6

《受戒》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如同品了一杯淡淡的清茶,口有餘香。總體來説,無論文筆還是故事都寫得很美,有點沈從文小説《邊城》的感覺。小説裏世界彷彿夢裏桃源,只是裏面人並非為了避世,而是本來就生長在那裏,俗世中人有的他們都有,甚至比俗世中人更自由,更快活。

文章採用的是回憶式開頭:“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他是十三歲來的。”這與法國作家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開頭“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都是早早就躺下了。”頗為神似。不知道汪曾祺先生創作此篇時是否受到了這位法國文豪的啟發。如果是,那麼此作可以説既有中國傳統文學作品中的詩情畫意,又有西方意識流的不拘一格,堪稱是一篇中西合璧的文學佳作。

在《受戒》中,明海的家鄉管“出家”叫“當和尚”,感覺就像我們今天去“當老師”、“當記者”、“當編輯”似的。只是一種可以賺錢的職業,並沒有太多神聖的味道。而且明海出家是早就計劃好了的,因為他家田少,老大、老二、老三就足夠種的了,他是老四。於是在他七歲那年,家裏人便決定讓他當和尚。當和尚也是靠他舅舅的關係。文中説道:“當和尚有很多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哪個廟裏都是管飯的。二是可以攢錢,只要學會了放瑜伽焰口,可以按例分到辛苦錢。積攢起來,將來還俗娶親也可以;不想還俗,買幾畝田也可以。”換做今天的話來説就是“包吃包住,收入不菲,工作不累。”這樣好的工作,就連明海自己也覺得在情在理。這是小説的第一部分,也可以説是“受戒”的緣起。

到了小説的第二部分,女主角登場了,文章寫道:“到了一個河邊,有一隻船在等着他們。船上有一個五十來歲的瘦長瘦長的大伯,船頭蹲着一個跟明子差不多的女孩子,在剝一個蓮蓬吃。明子和舅舅坐到船裏,船就開了。”這個女孩子就是小説中的女主角,這一段描寫確實很容易讓人聯想起《邊城》中那隻渡船上的老爺爺與翠翠。也許這篇小説起初就是汪曾祺向其恩師沈從文的敬禮之作吧。

在船上,女孩問明海是要去當和尚嗎?明海點頭。女孩問明海當和尚要燒戒疤,怕不怕?明海含糊地搖了搖頭。女孩又問,你叫什麼?明海。在家呢?明子。小明子,我叫小英子!我們是鄰居。我家挨着菩提庵。——給你!小英子就把吃剩的半個蓮蓬扔給明海,小明子就剝開蓮蓬殼,一顆一顆吃起來。這就是小明子與小英子的第一次邂逅。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小女孩的懵懂愛情就此泛起了漣漪。

汪曾祺後來在關於《受戒》的感言中寫道:“因為我的老師沈從文要編他的小説集,我又一次比較集中,比較系統的讀了他的小説。我認為,他的小説,他的小説裏的人物,特別是他筆下的那些農村少女,三三、夭夭、翠翠。是推動我產生小英子這樣一個形象的一種很潛在的因素。這一點,是我後來才意識到的。在寫作過程中,一點也沒有察覺。大概是有關係的。我是沈先生的學生,我曾問過自己:這篇小説像什麼?我覺得,有點像《邊城》。”

但是我覺得,《受戒》雖然脱胎於《邊城》,但卻比《邊城》更貼近現實的生活,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邊城》裏的世界幾乎完全是如詩如畫的,是脱離了現實世界的另外一個世界,裏面無論人物還是景物都是那麼唯美。而《受戒》裏的人即使入了佛門,也根本不受清規戒律的約束,打紙牌、吃水煙,吃肉不瞞人,年下還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只是殺豬時多了一道儀式,要給即將昇天的豬念一道“往生咒”,並且總是老師叔念,神情很莊重:“……一切胎生、卵生、息生,來從虛空來,還歸虛空去,往生再世,皆當歡喜。南無阿彌陀佛!”這是當和尚嗎?拿着善男信女的錢,卻做着吃喝玩樂的事。難道是作者在小説中孕育着莫大的諷刺嗎?我不敢想,又不能不想,經歷不同則感受不同,也許每個讀過這篇小説的讀者心中都會有自己的一番認識吧。

  受戒讀後感7

今日,拿起早就讓我開了封的汪曾祺集。剛剛才讀完了小説《受戒》。這篇讓汪老先生獲得全國性聲譽的作品,曾引起那時文壇震動。此刻,我讀完,引起了我內心的震動。大師不愧是大師,寫至情至真的人性那麼自然順暢,毫無做作之筆。

語言之美自不必説,大家畢竟是大家,除了稱讚羨慕敬佩的份,學是學不來的,連摹仿都是摹仿不來的。

“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

他是十三歲來的”

看似閒句,實則不閒。明海十三歲來,過了四年的出家生活,到此刻已經是十七歲了,正是情竇初開的好年景。哪個少男不鍾情?雖然過了四年的和尚生活,最終受了戒,但情愛之心難戒,該萌發的時候還是萌發了。少男少女至純至潔的感情在汪老的筆下清新自然。讀全文就像在手心裏捧着一滴晶瑩欲碎,搖來晃去的露珠。每晃動一下,心頭總要忍不住顫慄一下,惟恐那顆露珠掉下去碎掉,碎成一沱水。從此不再晶瑩透亮,從此不再牽人心魄。

明海看着她的腳印,傻了。為啥?太美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缺了一塊。”寫到蘆葦蕩子那一段,説:“蘆葦長得密密的,當中一條水路,四周不見人。”這一句又為下文做鋪墊。小英子接上明子,不讓明子當方丈,亦不讓明子當沙彌尾,而要給明子當老婆。説完兩個少男少女跳到船上,飛快地划起來,划進了蘆葦蕩,划進了先前所描述的密密的,四周不見人的蘆葦蕩。之後“驚起一隻青樁,擦着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意境神祕,想象無限,讀的我心裏竟然也是甜蜜蜜,喜滋滋,癢酥酥。有種像一向在擦火柴,擦來擦去,擦了那麼幾下,最終哧的一下,發出亮光,火柴着了。

  受戒讀後感8

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汪曾祺的作品多反映了自己曾經生活的地區,那鄉、那人、那事。作為汪曾祺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之一,《受戒》講述了受戒和尚明海和普通農村少女英子的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故事,向世人展示了一個至美、至善、至純的庵趙莊。

小説開篇點題: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通過描述這個村莊的奇特,如住得散,非叫莊;明明住的是和尚,卻叫庵;庵雖小,但整個村莊以此為名,叫庵趙莊;此中種種奇特、反常的環境描寫,就為下文重筆寫和尚的不守常規、明海明快個性打下了不反常之伏筆。

這裏不叫“出家”,叫“當和尚”,在常人看來,和尚是超脱於世、看破紅塵、沒有七情六慾的,但一個“當”字,就體現了在這裏,和尚是一種職業,與宗教信仰和人生超然追求,沒有必然關係:只要有職業操守,生活相關的事宜就不用“管”了:這個庵裏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所以,和尚有老婆也是正常現象,公開殺豬吃肉也無可厚非,會唱情歌還算加分項,而明海有七情六慾更是理所當然。

在這羣和尚中,明海顯然是最有立體形象感的。他天真活潑,陽光活力,甚至連他的聲音,隔着文字都能感受到那種爽朗透亮。這個人物形象充滿靈與肉的人性美,跟苦大仇深(如法海)、心如止水(如各主持)等和尚形象是截然相反的,在他身上,能感受生命的張力與年輕的激情。

作品通過一件件小事,來突出明海與傳統意義的和尚與眾不同。比如繡花事件,通過英子、大娘之口,以及描述:她把花掐來,明海就照着畫,把一個懂生活、會觀察、擅繪畫的明子形象躍於紙上。

明子的與眾不同還在於,他作為和尚,卻有常人有的情慾,從他與小英子之間朦朧、純真的愛情就能看出來。明子與小英子的情感,是通過一次次對話昇華的。初識是在去當和尚的路上,兩人略顯陌生的對話,有點“一見傾心”。玩銅蜻蜓時的對話,是情感的朦朧,因為從此之後,明子老往小英子家裏跑。而燒戒疤前路途的對話、燒完戒疤的對話,是你情我濃的情感昇華,所以,接明子回家路上,小英子要嫁給明子的話,一點也不突兀,反而水到渠成,自然而美好。

看起來反常的事情,在庵趙莊卻顯得這麼自然、美好,這與當地社會環境、風土人情的純美無不相關的:最自然的,才是最美的。

小英子的家像一個小島,三面都是河,西面有一條小路通到荸薺庵。……島上有六棵大桑樹,夏天都結大桑椹,三棵結白的,三棵結紫的;一個菜園子,瓜豆蔬菜,四時不缺。院牆下半截是磚砌的,上半截是泥夯的……簡單幾句,一個生活富足、民風淳樸、環境優美的農家小院形象躍居紙上。而有這樣一户農家的整個鄉村景象,也可從中豹窺一斑。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裏的人性都是至善至美的:小英子活潑純真,大英子知足常樂、趙大娘質樸善良、趙大伯勤勞能幹……特別是小英子,口直心快,心地善良,淳樸浪漫,文中通過重點描述對話,將她略帶“小潑辣”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她與明子的情感中,她沒有矯揉造作,而是主動大方,特別是“扌歪”荸薺那段描寫,“故意踩明子的腳”的細節,把一個情犢初開少女對愛情的熱烈和農村少女純真、大膽的性格展露無疑。而明子看小英子腳印的心理描寫,展示了一個懵懂少年情絲波動的過程。

《受戒》在營造一個至善至美至純的庵趙莊時,還通過語言美的形式,來營造一種明快氛圍,給人以順暢、歡快的閲讀體驗。比如,在對民俗、民風的細節描寫時,特別注重俗語和口語化,劁豬的、“扌歪”荸薺,就帶有濃重的地域色彩。眼睛長得尤其像,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散文化、詩歌化的行文,不僅加強了節奏明快感,更有利於營造一個如詩如歌如夢般的“理想烏托邦”:這是一個異域的,童真的、充滿人性美的、不被常見的“邊城”,汪曾祺思想境界中的淨土——庵趙莊。

  受戒讀後感9

《受戒》出現於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潮湧之際,卻沒有政治話語的痕跡,沒有濃烈的杯具意識,沒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可是卻為文學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作者汪曾祺用清新淡雅自然的文筆講述了山野之間的所見所聞。

這篇小説如果從語言上來説,是文學上的一大創新與挑戰,作者在這篇小説中,不管是敍述事件還是描繪事物,是寫對話還是描述人物,都顯示出靈動清逸的風致。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就感覺語言上很清新自然,使人在心靈上就感到莫名的愉悦之情,例如,小説中,在描述小和尚明海對英子最初動情心裏產生愛慕之情的情景的描述中寫道“她挎着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腳印,明海看到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都搞亂了”那裏,這座雖然沒有用太多的筆墨來揭示明海的心理活動,可是,這種直接的敍述與明海的視覺的描述相結合出來的效果更佳形象地展示出了主人公明海的內心的一種情感的變化,不得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影響。除此之外,小説中,小和尚明海與英子之間簡短的對話,給人以乾淨簡單自然之感,作者採用這種一問一答式的對話,為文章增添了清逸之風。

讀完《受戒》這篇文化在那個,我覺得,在這篇小説中的和尚們與我想象中的和尚有很大的出入,在我的腦海裏,和尚基本上都是吃齋唸佛的,並且是沒有媳婦的,可是,在這篇文章中的和尚卻並不是這樣,他們不經常唸佛,並且還經常打牌,經常吃肉,在他們看來,吃肉是不足為奇的事情,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他們竟然有老婆!二師父仁海不僅僅有老婆,並且,他老婆每年的夏秋之間還會來庵裏住幾個月,種種的一切使我大吃一驚。我由此深深感覺到,在那個時代,似乎“當和尚”是在拿一種“文憑”的!

在這篇小説中,真的沒有過多的情節,如果真的有的話,就是明海與英子由兩小無猜到春情萌生再到相互表白的一個過程,作者在《受戒》這篇小説中更多的是描述和尚們的一下生活之事,風俗民情,例如,寫和尚們的風俗人情,寫庵裏的一些事情,以及英子她們家的事情,除此之外,還有明海幫忙英子她們家勞作時的場景以及大家一齊聊天閒談時的場面,充分展示出了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純情互助與人性的善良!

  受戒讀後感10

高中的時候,與別的省不一樣,作為一個理科重點學校,我們花最多時間的科目除了數學就是語文,江蘇的大學聯考卷,時常被戲稱為全是風花雪月的浪漫情懷,在一片思辨的考卷裏顯得十分特立獨行。我也是在那個時候接觸到汪曾祺。同期也正好在讀一些日本的文學,日本文學躲不開物哀美學這個特點,文章讀完時常讓人覺得遺憾而壓抑,但汪曾祺的文字讓人置身於他為你構畫的另一個單純質樸的世界,彷彿是陶淵明筆下的那片桃花源,那一畝三分地,種着所有的桃李春風。

本來理所當然地想寫汪曾祺筆下的故鄉,畢竟我自己也是那塊水土養育出來的,但想起汪曾祺的《受戒》,又重新去讀了一遍以後,決定要寫《受戒》。汪曾祺寫《受戒》時期的創作靈感來源自少年時期跟隨祖父在故鄉高郵的生活經歷,當時正處在文革後他重新提筆的時期,作為一個六旬老人,在經歷了人生的跌宕起伏後,筆下的故鄉和角色仍然帶着温情和天真爛漫,我私心折服於他的柔軟,決定要寫《受戒》。倘若描寫故鄉風土人情的作家排名,沈從文不管哪個方面來説都應榜上有名,沈老作為汪曾祺的老師,也深深地影響了汪曾琪。但汪曾祺另闢蹊徑,在同樣伴着愁苦的歲月裏,用一腔化不開的柔情,像是清煦和風下,朔月也沾染上清華,萬物繾綣芸芸眾生都是帶着善意的模樣,在蓮花舟中,水波光搖曳,那些兩小無猜的情愫也緩緩搖曳着。兩者可能無法比較出高下,但我私以為,在這個時代,可能更缺少汪曾琪的這種平靜如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敍述,它看似缺乏雕琢,但卻帶着通透,雖然不夠力量,但又四兩撥千斤。高中的時候我尚且只領悟出兩三分其中的難得,大學後我重讀這篇文章,像是一份禮物砸在眼前,字句裏都是一個人極盡的温柔,它有自己獨特的文字肌理感,有那種清澈的質樸的,與《邊城》有着不同感覺纖維的氣質。

我上大學後深刻地感受到,鋭利不是困難的事情,柔和與單純才是,因為人鈍化和被打磨的過程是不可逆的,受到的傷害是難以化解的,所以小英子和明海那種温潤的甚至在快餐愛情下顯得温吞的愛情才迷人,周圍那些平平無奇的善良的人才動人。李鋭評價説,汪曾祺先生用漢語完美、生動地表達了豐富深刻地文學命題,他告訴大家,我們不一定非要托爾斯泰化,不一定非要變成卡夫卡。而我想可能汪老本來也不是想討論什麼深刻的話題,也許他只是人至知天命的年歲,追憶起年少的那種愜意的生活,莊周夢蝶般,就像他結尾所寫,“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他只是懷念起那個充滿自由空氣的一切美好宛若夢境的桃花源,他只是慨歎那時塵世間令人動人的美好,他或許只是懷念起自己年輕時單純戀過的某個姑娘,想起那時天真無邪的朦朧的心動。

有關和尚的愛情,歷史上最有名的便是高陽公主和辯機和尚,“只要這春日未盡,我便永世愛你”的愛情固然為人所津津樂道,但《受戒》裏描寫的愛情卻打破了愛情題材下亙古不變的外力糾纏和阻隔,既不是“父皇誤我我誤辯機”的求不得,又不是同樣質樸民風湘西桃花源意境下“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的傷感和迷茫。事實上,《受戒》甚至沒有一個完整的,沒有起承轉合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散文化的敍事大多以第三人稱的客觀敍述為主,但在描寫主要人物的時候,則更多地運用了明海和小英子自身的視角,用主角的觀感去呈現故事發生的環境,通過這種視角的結合,主角的性格展露無遺,不運用具體人物形象描寫而側面刻畫出主角的形象特點,和整片文章反而更加渾然天成。與其説它是小説,或許它更像是一種隨意地生活化地,像是我們稀疏平常的那些小記錄,充滿了生活的盎然。儘管這種不拘一格的描寫在表面上看起來有些許的結構鬆散和無序,但其實遵循了正常生活的內在秩序,營造出了一種恬淡詩意的氛圍。汪老筆下,佛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清淨感和生意盎然的世俗生活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人間的煙火瀰漫在寺宇內外,宗教對人的異化並沒有被着墨,似乎佛教那種孤寂虔誠的膜拜和神祕玄妙的氣氛反而被俗世染上了一點無傷大雅的色彩,也是在這樣理想化的和諧中,超然出世的生活原則和積極入世的精神底藴也得到了順理成章的平衡,就像是小英子和明海的愛情。煙火世俗與民間生活,淺淺盪漾着,像是一副鉛筆的素描。

我看這篇文章的時候總會感覺動容,因為汪曾祺寫得太有畫面感了,雖然是理想的美好狀態,但那行雲流水的問候清澈與空靈,是真實的。我知道這樣籠罩在煙霧裏的景色是真實存在的,我感受過船在水波里盪漾,我感受過耳邊吹來的風,我感受過這種存粹的快樂,我在童年時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長大的,我在很小的時候和朋友在蘆葦蕩裏度過了一整個夏天和秋天,我也吃過剛從水裏撈出的菱角,那個時候我也遇到過天真的純粹的靈動的水鄉姑娘,甚至我自己也是從那種眼睛裏滿是精光的笑着奔跑的小英子的年齡和性格過來的,我是江南人,我讀《受戒》的時候,總會回想起我的小時候,我身邊的人善良而真誠,直到現在,我寫小時候的回憶錄,都覺得自己的心被化得軟軟的,所謂愁苦,肯定有不順心的小事,但現今再追問,一問三四五不知。就像汪老先生六旬的時候寫童年的時光,雋永的都是那些遙遠的真摯的性靈靈魂。

米蘭昆德拉説,美是編年的廢除。汪曾祺用他的筆觸,跨越了時間,好像永遠他都是那個懵懂的孩童,而他筆下的人,永遠懷有着人性最美好的光輝,平凡但不染薰心的利與欲。他寫得那麼坦誠,江南水鄉的柔情被他不動聲色地藏匿進字句裏。

於是,就好像一部電影的結尾,攝影機從描繪着兩個人對話的主觀鏡頭輕輕一搖,轉換至船行途中兩個人眼中所見之景的客觀鏡頭——明海更加賣力地划着槳,船行伴着嘩嘩水聲和耳旁風的聲音,他們看到蘆花蕩裏蘆花和蘆穗,看到蒲棒和菱角,看到蘆葦蕩裏晚秋如醉。水鳥樸落落地飛出了蘆葦蕩,至善至美,讓人想起李叔同,大概就是我認知中的汪曾祺了。我永遠記得在高三我覺得有些山窮水盡的時候讀到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他説“我們有過各種創傷,但我們今天應該快活”。

  受戒讀後感11

汪曾祺老先生的作品我讀得不多,記得我在自學中山大學的漢語言文學課程中,第一次讀到《受戒》一文,一口氣我接連讀了三遍,感覺僅有兩個字:純美!

文章講述的是一個小和尚——明海和一個和尚廟——荸薺庵的零碎瑣事,信手拈來,不事雕琢,平常之極。整篇文章沒有深奧的人生哲理;沒有轟轟烈烈、可歌可泣的事件;沒有高大光輝的人物形象,卻處處充滿濃濃的鄉土氣息和人情味。清新雋永、悠遠綿長!

和尚出家不是因為貧窮、走投無路才遁入空門,當和尚也要有關係、要有必須的門檻:“當和尚也不容易,一要面如朗月,二要聲如鐘磬,三要聰明記性好。還要認得字讀過書”,當和尚還能夠賺錢,經營產業、娶老婆,甚至包小妾。説白了當和尚其實就是一種職業,並且是好職業!

沒有僧人的苦行修持,沒有出家人的清心寡慾,“他們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殺豬就在大殿上”,“三師父仁渡一刀子下去,鮮紅的豬血就帶着很多沫子噴86。出來”,“能夠收租、放債”,“能夠賭錢、能夠有相好的,並且不止一個”,“不興做什麼早課、晚課,這三聲磬就全都代替了。然後,挑水,餵豬”。乍一看來有點離經叛道,有違清規,卻是世俗人情,人間煙火,飲食男女。和尚們過的是一種慵懶閒適的生活,與世無爭,率性隨意,自給自足,不是世俗人家,勝似世俗人家!

我不明白這種情狀是不是汪老心目中的世外桃源,小説中沒有如詩如畫的情景描繪,沒有千迴百轉的情感糾葛,更多的是人物細膩的語言、動作描述,可是我能夠強烈地感受到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同時又充滿温馨寧靜、樂天安命的生活境界。文章的末尾汪老寫道“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更感受到作者在那種戰爭動盪時代對完美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對人性真善美的深刻感觸。正如作者自我是這樣説的,“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

  受戒讀後感12

整篇文章讀完後,好像幸福地自我釋放了一次。簡單的佈景,簡單的情節,簡單的心境——人性就是很簡單的,順其自然,從心所欲,可是比較我們不簡單的現實生活,這份温暖顯得有些無力。

小説的主人公小明子,從小就註定要出家,出家成為他們故鄉人謀生的手段,而並不是出於對人生的感悟等等。“跟爹孃磕個頭,就跟舅舅走了”;學名直接變成法名,一切看起來都很隨性。出家受戒,忽然有了種簡便自然的感覺,之後便開始了在“荸薺庵”的生活。看起來主要描述了兩點——小明子和英子的交往與寺廟中的生活。作者筆下的和尚令人瞠目結舌——每一天只念三聲南無阿彌陀佛,幾個大師父根本沒有吃齋的規矩,甚至帶着家眷一齊管理荸薺庵,打牌、抽煙、唱酸溜溜的歌,無所謂什麼清規,他們只是在做自我願意做的事,悠閒自在,更談何壓力、鬱悶?這些和尚的生活看似會不恥於人世,可是他們活着只是為了那種寧靜,又管世人怎樣想呢?異常值得一提的是,三師父殺豬的場景,眼前出現猩紅的血濺在和尚袍袖上的場景,好是詭異,卻也隱約有一種快意。念着“往生咒”殺豬,帶着家眷出家,這些可愛的和尚讓人眼前一亮。

嘴角不自覺地泛起笑意,我的心境在慢慢沉澱着。小英子聰明靈巧,活潑善良,似乎她的世界永遠不會有悲傷。當她為小明子參謀畫什麼花,當她好奇受戒是什麼樣貌,當她留下那一串美麗的小腳印,我看到了人性的純潔——哦,是聖潔。那一串腳印,既描繪出小女孩的純潔爛漫,又預示着小明子和小英子感情的發展。當他們兩人在一齊時,鏡頭總是如此唯美,他們簡單得有些幼稚。小英子看流星雨時忘了在褲帶上打一個結,她會許什麼願呢?作者又用省略號引出無盡的遐想。有了他們兩個,佈景都活了起來,就像是兩個天使,我不禁莞爾。

其實初讀這篇文章,很難體會到最深層的東西。參閲一些資料,才對主旨有了大概的把握,有兩個字不斷的出現——人性。我不禁思考,什麼是人性。如果説是和尚們對自我的心靈、慾望的坦誠,恐怕我還不敢苟同。這當然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用真善美來形容人性(當然這很俗),那麼還缺少最重要的美。於是來到文章的高潮部分,兩個人都直面自我的內心,把握住最單純的幸福,這才是人性最巔峯的部分,它是這樣的幸福和惟美,一瞬間我像是變成了故事中的主人公,這自然成了作者的昇華。小明子英俊多才,小英子温柔可愛,他們互相傾慕,也明白對方的心思。人性指引着他們勇敢地説出來,勇敢地尋求愛。於是他們便這樣做了,於是他們得到了人性中最美的東西。

離開這篇文章,我還是想問,什麼是人性?荸薺庵當然不可能存在,那種生活也只是個夢想。而我們的生活呢?是在疲勞時看一看窗外的風景,還是在壓力下釋放呢?我們有天性,可這種現實的生活,早已忽略了它。無奈的、遺憾的,我不想呼籲誰重拾天性,因為這不是我們能掌控的,只是期望我記住我自我還有天性,有對它的嚮往。所以,能像明海等人一樣幹着自我享受的事是一種可望不可及的幸福。

多謝這篇文章,讓我在這段時間內找到天性。

  受戒讀後感13

《受戒》是一篇寫佛門生活的作品,文中的荸薺庵紀事,以平常人的角度寫幾個和尚,甚至是以輕喜劇的姿態闖入讀者的視線,為故事的順利展開墊定了基調:作者是用人的天性看世界,用人的感覺來説生活,現實和傳統中的宗教戒律和遊戲規則是完全不適用的。

我們看到的就是生靈活現的人和人們,只可是沒有爾虞我詐的心計,沒有追名逐利的慾望,沒有太多的瑣碎和市儈,怎樣是最透明的它就是怎樣。這種全新的意境已經足夠讓人心怡神往了,那男女主人公更是集中了這種並不是説作者有意要作一篇“借佛反佛”的小説,也許作者的傾向遠沒有這樣的'激烈,這正如作者對佛門清規的篤信也並不激烈一樣。荸薺庵裏的僧侶生活就更令人嚮往了,86。完全沒有一般佛門寺廟裏清規的羈絆。那裏的和尚只要會一點做法事的基本功如放瑜伽焰口,拜樑黃懺之類,從此就能夠吃現成飯,能夠賺錢,能夠還俗,能夠娶親,還能夠買田置地,過優哉遊哉的神仙日子。庵裏的教師傅終日枯坐唸佛,不問世事,在那“一花一世界”裏沉醉。

大師父仁山是“當家的”,管着經賬,租賬,債賬三本帳簿,平日在庵裏從不穿袈裟,經常是披件短僧衣,袒露着他那黃色的圓肚皮,光腳踢踏着拖鞋;其他兩位師傅也是各有千秋,二師父在俗世是有家眷的,甚至每年還把他老婆接來避暑納涼;三師父更是人不僅僅漂亮,有一手“飛鐃”的絕活,甚至每場法事之後,村裏就會有大姑娘或小媳婦驀然失蹤。最讓人詫異的是他們吃肉從不瞞人,甚至過年的時候就在大殿上殺豬,那裏的和尚過着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祥樂時光,這哪裏是一個“佛門淨土”,分明就是一個現代版的“桃花源”。

  受戒讀後感14

浸染於世俗,被瑣事纏繞,為現實所傷,突然讀到汪曾祺的小説《受戒》,一種似曾相識、久違的感動始終縈繞在心頭,難以釋懷,是啊,我們美好的童年已經逝去太久,我們平靜的村莊已經變得喧鬧,我們原本寧靜、被夢想充盈的心也因為成長而變得世故。幽靜的鄉村,淳樸的風俗,不諳世事的年紀,飄着蘆葦香的沼地,讀汪曾祺的小説彷彿故地重遊,而那心中沉睡已久的夢想也似乎被悄悄喚醒。

《受戒》恣意渲染着民情風俗,醉心於那獨到的風光和那羣不被世俗束縛的人。在英子把船划進了蘆花蕩時,小説接着寫到:

"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着銀光,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着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檫着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恍若夢境的田園風光,雖常見於鄉下故土,然從作者筆下流淌出來,卻令人神往。

小説雖名為《受戒》,卻張揚着自由。無拘無束的和尚,和善的村民,充滿趣味的儀式,還有一段朦朧的愛情,在濃郁的鄉土風情裏,作者歡喜那自由的人性和樸實的寧靜,歡喜那真性情的人和若有若無的感覺。整篇文章清淡委婉、渾樸自然,讀後卻讓人慾罷不能,久久回味於那夢裏桃源。

汪曾祺學貫古今,深諳“絢爛之極歸於平淡”的哲學,其敍事娓娓道來,漫不經心、卻不乏生花之妙筆,《受戒》是一篇散文化詩意化的小説,平淡卻直逼人的內心,以人之共性引人共鳴,如春雨潤物悄悄地觸動人內心的軟處,平淡,卻絢麗,動人心絃卻不着痕跡。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也集中體現了汪曾祺的創作理念,他力求淡然,努力構建起自己的藝術世界,讀汪曾祺的小説,你不要奢求會驚心動魄,但就是那種平淡把所有的震撼都比了下去。驚濤駭浪都只是瞬時,汪曾祺的小説卻像炊煙或是淡香一樣雋永悠長。汪曾祺説,我要對小説這個概念進行一次沖決:小説是談生活,不是編故事;小説要真誠,不能耍花招;小説當然要講技巧,但是修辭立其誠。

中國的小説從誕生到汪曾祺為止,都只是在半邊的天地裏轟轟烈烈,汪曾祺給我們打開了另一扇門。可以毫不吝嗇地説,汪曾祺是劃時代的,因為他,我們的小説世界才完整。

  受戒讀後感15

《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是一篇極美的小説。寫一個小和尚和一個叫小英子的小姑娘清清爽爽,朦朦朧朧的愛情。全篇有一萬二千多字,幾乎沒有什麼故事情節,但卻極富詩情地展現了三十年代蘇北裏下河的田園風光。小和尚明海與農家少女的初戀被作家描繪得如詩如畫,醉人心田。文章發表之前,有人問汪曾祺:“你為什麼要寫這樣一篇東西呢?”汪曾祺説:“我要寫,一定要把它寫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詩意。”寫成後,汪曾祺宣佈:“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這些話,我們都可以把它看做是汪曾祺創作這篇小説的初衷,也是作家通過文章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受戒》。

一、詩意和諧的生活空間

《受戒》表面上的主人公是明海和小英子,實際上作者追求和張揚的應該是種“桃花源”式的自然純樸的生活理想。作者特地選擇混亂時代極為難得的“人不生病,牛不生災,也沒有大旱大水鬧蝗蟲,日子過得很興旺”的幾年時間,以促成這個桃花源的生成。這個桃花源中諸多的人物不受清規戒律的約束,其情感表露非常直接而且質樸,他們雖然都是凡夫俗子,卻沒有任何奸猾、惡意,眾多的人物之間的相互自然的愛意組成了洋溢着生之快樂的生存空間。作者以一種通達的甚至理想化的態度看待這種生活,沒有絲毫的冬烘頭腦與迂腐習氣,他塑造的這個空間是詩意的,而又充滿了夢幻色彩。不過明海和小英子雖然不能完全算作這篇小説的主人公,他們那種純潔、樸素、自然而又有一點苦澀的愛情卻確實可以給這種理想賦予一個靈魂。

在汪曾祺筆下,小和尚明海是聰明的、善良、純樸的,小英子是天真、美麗、多情的。他們之間朦朧的異性情感,呈現出浪漫的、純真的色彩,在人生的旅程中奏出了一曲美的旋律。這種情感發自還沒有受到俗世污染的童心,恰恰股以成為這個桃花源的靈魂的象徵,所以作者把它表現得特別美。譬如,明海受戒後,小英子接他回來時,問:“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子先是大聲然後是小小聲説:“要——!”英子把船划進了蘆花蕩,小説接着這樣描寫:“蘆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蘆穗,發着銀光,滑溜溜的,像一串絲線。有的地方結了蒲棒,通紅的,像一枝一枝小蠟燭。青浮萍,紫浮萍。長腳蚊子,水蜘蛛。野菱角開着四瓣的小白花。驚起一隻青樁(一種水鳥),檫着蘆穗,撲魯魯魯飛遠了。……”

小説中的少女小英子保存着最為自然的本性——透明的性情,由這一帶清秀山水培養起來的水一般的陰柔性情。她有着本乎自然的慾望,純真的情愛。在她身上,似乎找不到焦慮或受壓抑的陰影。她的焦慮與慾望被掩藏或裝飾了起來,恰如那一片密密的蘆葦蕩子。小英子生存的空間是桃源式的環境。這一片空間裏的人,與自然是充分混溶的。他們幾乎沒有受到任何“忌諱”的約束。小英子初次見到明子,就很自然地把半個蓮蓬扔給他吃,以後就熟如一家人,明子也老往小英子家裏跑。小英子的母親斥責明子時,徑直叫他“兒子”,後來乾脆把他認作了乾兒子。明子幫着小英子姐妹畫繡花,幫着做田裏的農活,一起踩水,一起採荸薺……“男女授受不親”的秩序被徹底打破了,少男少女在一種親密無間的關係裏滋養起了一種最自然的相互依戀的情感。在這裏,性愛被表述為一種如水一般流淌的、再自然不過的事情。小説自始至終渲染的這種古樸淳厚的民風得到了昇華與深化。“受戒”與“情愛”這兩個看似對立的命題在這裏奇特地統一起來了。

二、純樸自然的生活方式作者在小説裏敍述的是一種獨特的生存環境中奇異的人情風俗及其人羣的生活方式。這個世界中人的生活方式是世俗的,然而又是率性自然的,它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同時又有一種超功利的瀟灑與美。首先,故事的行為“空間”——“這個地方的地名有點怪,叫庵趙莊”。“庵趙莊”這一符號,指稱着兩重涵義:莊上大都姓趙,莊上有一個庵。莊以族為名,是中國傳統社會注重血緣聚居的一種反映;莊以庵名,則可見這座小小的菩提庵對莊上人家的重要性。“出和尚”便是這個地方的一大特色。例如,在當地,出家僅僅是一種謀生的職業,它既不比別的職業高貴,也不比別的職業低賤,庵中的和尚不高人一等,也不矮人三分,他們照樣有人的七情六慾,也將之看作是正常的事情,並不以之為賤:“這個庵裏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他們可以娶妻、找情人、談戀愛,還可以殺豬、吃肉,唱“妞兒生得漂漂的,兩個乳房翹翹的,有心上去摸一把,心裏有點跳跳的”這樣的酸曲。人的一切生活方式都順乎人的自然本性,自由自在,原始純樸,不受任何清規戒律的束縛,正所謂“飢來便食,困來便眠”。廟裏的和尚是如此,當地的居民也是如此,英子一家的生活,男耕女織,温飽無虞,充滿了一種俗世的美:“房檐下一邊種着一棵石榴樹,一邊種着一棵梔子花,都齊房檐高了。夏天開了花,一紅一白,好看得很。梔子花香得沖鼻子。順風的時候,在荸薺庵都聞得見”

小説中自然、純樸的民俗世界實際上是汪曾祺自然、通脱、仁愛的生活理想的一個表徵。他説:“有評論家説我的作品受了兩千多年前的老莊思想的影響,可能有一點。……我自己想想,我受影響較深的,還是儒家。我覺得孔子是個很有人情味的人,並且是個詩人。……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我覺得儒家是愛人的。因此我自詡為‘中國式的人道主義者’”

《受戒》中表現的就正是這種傳統文人追慕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這種“生活境界的美的極致”。他對人的關心、尊重和欣賞,超越了政治、形態等功利層面,直指人的生命形式和生存形態,這便是他塑造這些人性完全被釋放了的和尚形象的原因,也是他淡泊和諧的審美追求得到的進一步落實。

  受戒讀後感16

小説的標題叫《受戒》,開頭的第一句話是"明海出家已經四年了",讀者一開始就會以為這是一篇寫佛門生活的作品,它也確實描述的是出家人的故事,只是讀着讀着,你會漸漸覺得小説中的人與事雖然未離佛門,但作者真正要表現的東西卻與佛的本意相去甚遠,讀者感受到的並非佛寺的森嚴和佛徒生活的單調與清冷,而是與之相反的濃郁的世俗生活的情致與意趣,人們實在看不出作為小説主人公的明海在這裏到底受了什麼戒,反倒是他和他的老小夥伴們在這裏盡情享受着日常世俗日子的温馨與快樂,。

並不是説作者有意要作一篇"借佛反佛"的小説,也許作者的傾向遠沒有這樣的激烈,這正如作者對佛門清規的篤信也並不激烈一樣。小説也寫了凡人得以出家的條件、佛門弟子日常必備的功課以及明海最後也終於要到善因寺去燒頭上的戒疤,看得出作者描寫這些,同樣是饒有趣味,一點沒有輕蔑和褻瀆的神情,但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作者雖然表面上也涉及到這些佛門的"程式",但並沒有探究這些"程式"本身的意義,也沒有通過人物在"程式"中的感悟來實現小説創作的真正意圖,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要表現的是人性的天然和率真,而上述"程式"就成了必要的反襯和烘托,又由於作者表達其心儀的人生境界的温和與樸訥,因此讀者並不感到"程式"的存在與日常生活的對立和緊張,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讀者在這種世俗生活畫面中感受和體味到的只是日常生活的詩情與温馨,佛門的戒律倘若並不妨礙這種詩情與温馨,有與無其實也都無所謂。這裏的人選擇出家本身就帶有世俗的色彩,小説中甚至把出和尚和出織蓆子的、出畫匠和出whore相提並論,完全是謀生意義上的職業選擇,根本沒有任何宗教皈依的含義。與其他職業相比,當和尚的好處一是可以吃現成飯,二是可以攢錢。它的條件也不在於內心是否篤信教義,而是"面如朗月"、"聲如鐘磬"和"聰明記性好"。至於出家以後,也不像人們想象的有諸多清規戒律,而是"這個庵裏無所謂清規,連這兩個字也沒人提起"。

俗人們可以做的事情,和尚們幾乎也都做得,像拐人媳婦、殺豬吃肉,不同的只是捅殺豬刀之前有口無心地念幾句"往生咒"罷了。看得出來,作者完全是在凡人的意義上來理解和表現這些僧人的,佛的身份和庵的環境不過是提供他們生活的手段而已,這種身份和環境別想也沒有必要改變他們享受世俗的濃烈興致。因此,明海之所以去當和尚並且還有望當一個好和尚,就是非常好理解的事情了。他不僅嗓子好,而且記性好、相貌也好,更值得提及的是,他出家以後連名字也不用改,還叫"明海"。出家了的明海被大家喜歡着,但似乎從來不因為他當和尚的"本職工作",而是因為會畫畫、會唱歌、幫人幹農活。這個小和尚,好像也沒有被佛事的儀式和佛教的經文真正感動過,這也許與那位馬馬虎虎的舅舅的教導不無關係。舅舅説:"唸經,一要板眼準,二要合工尺。"説的都是不關內容的形式方面的要求,因此小明海唸經又怎麼會去關心經文本身的涵義?值得注意的,倒是他看見小英子的腳印,"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覺得心裏癢癢的"。那每天本來就出於應付而不得不敷衍的經文恐怕早就忘到九霄雲外去了。最讓人感受到作者表現生活的美麗與和諧的地方,當屬小説中所描繪的那種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融洽與和睦。不論是明海周圍的寺裏的人,還是小英子周圍的莊上的人,他們之間都是那麼友好相處、無猜無忌,無怪有人稱之為現代的"桃源"景象。

雖然打牌賭錢會有輸贏,但絕不會傷了感情、誤了和氣,因為他們都是"正經人"。甚至把一個"偷雞的"也稱作"正經人",不知道作者衡量人用的是什麼標準。好在這問題與本文關係也不大,也就不去深究了。作者不可能不知道上述"其樂融融"的景象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存在,他這樣寫,無非表明此時此刻的他,着意要尋求的,就是這樣一幅充滿仁愛和温馨的民間生活畫卷。小説的最後,作者更是把這種日常生活的詩情和温馨渲染到了極致,那就是明海和小英子的戀情在回家途中的瓜熟蒂落,那一段優美的文字令所有還具備正常人性的讀者讀後無不悠然神往。本來,明海剛剛受了戒,等於在出家人的人生中完成了一個重要儀式,沙彌頭、沙彌尾的前景開始在他的眼前浮現,這可不是每個出家人都能企盼得到的,因為它不僅要有主觀方面的條件,而且還要通過寺裏的人來選的。殊不料小英子對所謂的沙彌頭、沙彌尾毫無興趣,她不要明海去當,她所想的,是給明海當老婆,而且要他馬上回答要不要。這真是有點戲劇性的場面了,明海頭上的戒疤餘痛未消,當沙彌尾的希望也已呈現,此刻卻要馬上回答這樣的問題,也許這在別人會是一個小小的考驗,至少要掂量一下它與自己"事業"的影響,從長計議也不為遲。但我們看到,明海似乎很快就被小英子給俘虜了,回答了"要"以後,兩人的小船就划進了既充滿詩意、又引起人不盡聯想的蘆蕩,小和尚這會兒頭上的戒疤恐怕是什麼感覺也沒有了吧。

也許有人要問,戒律森嚴的苦僧生活對於擅寫日常生活的詩意與温馨的作者來説非興趣所在,但凡人的日常生活,其實也並非始終温暖如春,何以作者筆下的人間卻總是如此夢幻般的甜美,連出家人也如此眷戀於世俗?這正是我們解讀汪曾祺小説的一大關鍵。也許這與作者的生活態度和文學態度密切相關。汪曾祺對人的本質的理解,取着一種與海德格爾"詩意地棲居"相一致的精神向度,為了突出人性與人生中富有詩意的本質,他對現實進行了儘可能的過濾,他不是不知道現實生活中存在着醜與惡,只是他不允許它們進入他所創造的藝術世界。對現實世界裏的醜與惡,他無能為力;但藝術世界的構成,卻只能依據他的願望來鑄就。為此,汪曾祺的小説就多用回憶,多采取童年的視角。豈止是深深佛門的清規擋不住人們對日常生活的眷戀,在作者的其他許多小説中,作者同樣描寫了各色人等唯有在最尋常的日常生活中才感覺得到依靠和踏實,像《鮑團長》《故人往事》等等。

具體到本文,作者在小説最後説,這是"寫四十三年前的一個夢",可見從那時起,汪曾祺對於人生的理想和憧憬就已顯現這樣的特徵,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在後來的人生旅途中,雖然歷盡坎坷,其中不乏與醜惡為伴,卻始終不改初衷。也許正是因為這份堅持,才成就了他後來能在適宜的環境裏實現其創作的輝煌。汪曾祺的小説算不上主流,就因為他不僅沒有對社會歷史進行評判的政治考慮,也不屬於對民族文化進行或是批判或是守成的啟蒙和維護,他是一個按照自己的藝術和審美理想來創作的作家。這個理想就是他自己所説的:"作家的責任是給讀者以喜悦,讓讀者感覺到活着是美的,有詩意的。生活是可欣賞的。"這其中的"美"和"詩意"自然都帶有作者個人對生活的理解。他為自己這種創作理念的堅守付出過代價,但似乎正應了"苦心人、天不負"那句老話,在許多曾經大紅大紫的應景之作被人漸漸遺忘的今天,汪曾祺的小説卻以它特有的個性和魅力依然受到讀者的青睞,我們現在這樣饒有興趣地欣賞和品味《受戒》不就是一個證明嗎?

  受戒讀後感17

《受戒》出現於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潮湧之際,卻沒有政治話語的痕跡,沒有濃烈的悲劇意識,沒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但是卻為文學帶來一股清新之風,作者汪曾祺用清新淡雅自然的文筆講述了山野之間的所見所聞。

這篇小説如果從語言上來説,是文學上的一大創新與挑戰,作者在這篇小説中,不管是敍述事件還是描繪事物,是寫對話還是描寫人物,都顯示出靈動清逸的風致。我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就感覺語言上很清新自然,使人在心靈上就感到莫名的愉悦之情,例如,小説中,在描寫小和尚明海對英子最初動情心裏產生愛慕之情的情景的描寫中寫道“她挎着一籃子荸薺回去了,在柔軟的田埂上留下一串腳印,明海看到她的腳印,傻了。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了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都搞亂了”這裏,這座雖然沒有用太多的筆墨來揭示明海的心理活動,但是,這種直接的敍述與明海的視覺的描寫相結合出來的效果更佳形象地展示出了主人公明海的內心的一種情感的變化,不得不給人留下深刻的影響。除此之外,小説中,小和尚明海與英子之間簡短的對話,給人以乾淨簡單自然之感,作者採用這種一問一答式的對話,為文章增添了清逸之風。

讀完《受戒》這篇文化在那個,我覺得,在這篇小説中的和尚們與我想象中的和尚有很大的出入,在我的腦海裏,和尚基本上都是吃齋唸佛的,而且是沒有媳婦的,可是,在這篇文章中的和尚卻並不是這樣,他們不經常唸佛,而且還經常打牌,經常吃肉,在他們看來,吃肉是不足為奇的事情,更讓人不能理解的是,他們竟然有老婆!二師父仁海不僅有老婆,而且,他老婆每年的夏秋之間還會來庵裏住幾個月,種種的一切使我大吃一驚。我由此深深感覺到,在那個時代,似乎“當和尚”是在拿一種“文憑”的!

在這篇小説中,真的沒有過多的情節,如果真的有的話,就是明海與英子由兩小無猜到春情萌生再到相互表白的一個過程,作者在《受戒》這篇小説中更多的是描寫和尚們的一下生活之事,風俗民情,例如,寫和尚們的風俗人情,寫庵裏的一些事情,以及英子她們家的事情,除此之外,還有明海幫助英子她們家勞作時的場景以及大家一起聊天閒談時的場面,充分展示出了那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純情互助與人性的善良!

標籤: 讀後感 受戒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4w6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