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5篇)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5篇)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

《穆斯林的葬禮》敍述了北京城中兩代人的命運,交叉描述,最後匯在一起。

在這本書中,我對樑君璧的印象非常深。

她的父親樑玉清是位手藝高超的琢玉匠人,收留了孤兒韓子奇。在一夜之間,樑玉清因琢玉而逝,此時的樑君璧是堅強而有主見的。她在仇人面前不卑不亢,安葬了父親,以賣茶撐起這個家,照顧妹妹與母親,後又解開誤會,嫁給韓子奇。

但後來發生的種種變故,使得中年的樑君璧成了一個固執、專權的人。

為了為兒子辦一場風光的婚禮,她逼着韓子奇賣玉;為了掌控兒子的命運,樑君璧設計拆散了兒子與他所愛的人,使他娶了自己選的姑娘;為了宗教信仰,她寧願女兒(實際上是她妹妹的女兒)死,也不讓女兒與愛的人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光。

我認為,樑君璧後來變成一個獨斷專行、心思深重的人,與她遭遇的背叛有關。在戰爭期間,她的丈夫韓子奇與妹妹樑冰玉遠赴英國,多年後回來時,他們卻已組成了自己的家庭,並生下了女兒韓新月。最後樑冰玉留下女兒,獨自去了英國,樑君璧爭回了丈夫,但那時,他們的婚姻便已變了味。樑君璧對韓子奇漸漸失去了應有的'尊重,越來越害怕失去,便想盡方法去佔有。

最終她的兒子意外知曉了母親當年的謀劃,但為了這個家,只好痛苦地獨自承受一切,而她的丈夫臨終時還是想見樑冰玉。

也許一開始,作者便暗示了樑君璧後來的做法,畢竟當初年僅十五的樑君璧便已是那般堅強和敢愛敢恨。“她相信,即使父親喪生在荒郊野外,她也會把父親的遺體背到祖墳上,按照穆斯林的葬禮,把亡靈送入天園。”她説:“咱娘倆兒幾個就是喝西北風,也得挺起腰做人。”當初她的剛強救了一個家,沒料想多年後也是她的做法毀了親人的幸福。

許多時候,我們並不能太強求。屬於自己的便當好好珍惜,失去時可以挽留,但該放棄時也可以放棄,該成全的也可以成全,而不因太過看重自己的意願,硬生生地拆散了別人,還讓親人與自己都不幸福。

《穆斯林的葬禮》中的樑君璧既讓人敬佩,又讓人感到惋惜。只希望像她一樣的女子仍那麼剛強,卻又更懂得放手。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2

就在近日,我從圖書館借閲了一本小説——《穆斯林的葬禮》,是作家霍達的作品,讀過之後,改變了我對中國人骨子裏的匠人精神和氣質的看法。

如今,我們經常談論起一個詞——工匠精神!而説到這個話題,經常就有人會對我們自己的國家進行毫無保留的批判,認為中國是沒有工匠精神的,而我卻持有不同的`觀點。比如,當你閲讀了《穆斯林的葬禮》之後,就會發現這裏面就是對大國工匠這樣一種精神的描寫。

小説描寫了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在小説中,回族手工匠人樑亦清一直穿插在其中,讓我們看到了主人公的起起落落和不懈奮鬥的精神面貌。

曾經我在一篇文章中讀到這樣一則消息:説全世界有5000多家經營超過200年的企業,其中日本一家就超過了3000家,讓我們讀之非常觸動。沒錯,現在的中國處於製造業階段,確實需要工匠精神來彌補我們的不足,對產品進行精益求精的完善和提升。不能讓我們自己的優秀文化和傳統喪失,也失去了我們骨子裏的精神食糧。

穆斯林的葬禮讀書筆記好句摘抄及賞析:

1、當我讀到“滿懷希望的人往往易於衝動,一旦失望了,反而倒冷靜了。”這樣一句話時,心裏充滿了崇拜感,這簡直是至理名言,是對人們心理過程的完美解析。百家筆記網也是提醒我們在讀書和學習的過程中或者完成一件產品時,應該抱着希望,也需要出處謹慎,不能因為衝動而失去了機會。

2、“時時想到可能會被別人超越,才會用雙倍的時間和精力去超越別人。”沒錯,每個人都應該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態度,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嘛,我覺得作者解釋的很好,用很通俗的語句就表達出了很有哲理的內涵。

3、“只有謊言才拼命鼓吹,唯恐別人不信。”是的,我還很信奉戈培爾的一句話“將謊言重複100遍,就變成了真理”。這就可以解釋一些社會現象了,我們不能人云亦云,應該要有自己的主觀判斷,思考其中的細節。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3

看完這本書,我心裏竟有些悵惘。從樑亦清到韓子奇,從樑冰玉到新月,從天星到清萍、結綠……四代人的恩恩怨怨交纏錯雜,似水中生出蘆葦蕩。水下糾結的根,水面微風輕撫漾起漣漪層層,潔白的蘆花飄飛似夢,卻緩緩落入池沼,不復往昔。

《穆斯林的葬禮》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韓新月,一個小姑娘。她被牽扯進父輩的愛恨情仇,失去生母,至死未見。她短暫的一生也因此增添許多坎坷,更是因養母的宗教偏見未能與楚雁潮完婚,遺憾離世。

新月有着屬於她那個年紀的少女的活潑嬌俏、天真浪漫,也有她所特有的恬靜、懂事與詩意。她容貌清秀典雅,似水中粉荷——“細膩雪白的膚,瑪瑙珠般的脣,黑中微藍的眼眸……”,當真是一彎新月,象徵着生命的美,象徵着幸福,聖潔而充滿希望。

然而,天意弄人。在這豆蔻年華,新月卻換上心臟病,最終早早辭世。一朵柔嫩的生命之花還未完全綻放便已夭折,一輪彎彎的月兒還未迎來黎明變為烏雲所蔽、霜霧所掩。她從未失去希望,她頑強地站起又倒下,她一點一點爬出黑暗的“魔窟”,追逐光明。因為她知道,在這個世上還有人在為她祈禱;她明白,自己還有心願未完成——她想再見一見楚雁潮,她想和父親、哥哥繼續幸福地生活下去,她想重回燕大校園,她想獲得家人對她愛情的支持與祝福……這個嬌弱的少女爆發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生機與力量。她是脆弱的,亦是堅韌的。她是新月,以銀白的.月光感染着身邊的每一個人;她亦是小草,以稚嫩的身軀對抗可怕的病魔。

正如書中所説:“人,最可怕的不是疾病,而是喪失了意志與信念。”

史鐵生雙腿癱瘓,他寫下了一篇篇文章,出版了一部部書籍,用筆將自己的失意與樂觀、不幸與堅強傳達給每一位讀者;霍金全身癱瘓,他探索着未知的宇宙,在人類史上譜寫傳奇;海倫·凱勒雙目失明的同時是個聾啞人,她看不見世界,也無法聆聽世界的聲音,但她用心感受世界,成為了不起的作家、慈善家,激勵了無數人……這些,難道還不能説明什麼嗎?

“在黑白裏温柔地愛彩色,在彩色裏朝聖黑白”,讓我們用心去感受世界,讓我們以愛來回贈生活。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4

看了快一半了, 竟喜歡得不捨得看下去,這種不捨得在看三毛時常常體會到。有的書好看,讓你一口想把它吞下去,像是喝到姥姥自己釀的米酒一樣。但比這更好的是你覺得難得遇上的好書,不僅是看着讓你目不轉睛而且能勾起你內心的情感,和你的心貼在一起。這時你看的就不再是一個故事,一些文學了,你看的是生命。你可能會看到過去的自己和過去的環境,也可能會幻想到另一個時期另一個地方,更可能會把自己當作書中的角色,不知不覺誦讀起書裏的台詞。看着看着就置身於故事裏那個年代,感覺到那四合院中青色牆壁的陰涼;感覺到初進大學校門時那滿腔的激情;感覺到講台上熱情授課和在校園中漫步的那個年輕老師在牽動着自己的心……

這樣的`書能讓看上去已經顯得痴迷的讀者內心隨着書的情節快樂着,悲傷着,暗戀着或是傾訴着。故事被寫活了,這本書就是這樣。從那第一句開始“清晨,她走來了。”這個故事就從皮影畫上走進了現實,着上了色彩,立體了,活動了。

我記起了另一本讓二十出頭的我沉迷於其中的小説,《沒有名字的身體》。感覺自己把那個女主角從還不知道什麼是例假的青春時期演到了看着自己從那時起就不知不覺愛上的他在自己身邊死去,已是年過中年。這個過程,外界的,內心的,都讓我跟着體驗了一回。

我説不準是什麼讓這些作家的文字變得這樣的生動。她們的語言很簡單,文字上並沒有驚人之處,但這些分開後普普通通的文字由她們排列組合在一起就活了。看她們寫那扇四合院的硃紅大門,你就能看到門後那不算很亮也不算很大的蔭涼院落;看她們寫出現在女主人面前的一個大方正直的青年你便感覺到他們內心同時閃亮的那些火花;看她們寫大學宿舍中的木板牀鋪你就能看到四個正是美好年華的女孩子揣着各自的心思在歡笑聊天……

不知道這更多該歸於她們文字的靈氣還是因為我容易被她們筆下的環境和人物感動。《穆斯林的葬禮》中描寫北大校園的段落尤為讓我心動。我雖未在國內上過大學但卻是從小在武漢大學校園裏長大。那種特有的氛圍已經像溶進我血液裏那樣熟悉和親切。

不過,總會從故事中走出來。再回到校園也不會有十八歲時的情懷,但只是片刻變會十八歲,用那時的心靈和眼睛感受初夏校園裏的清新和靈韻也是難得的享受啊!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5

合上書,心裏是滿滿的悲傷,魯迅先生説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破壞給人看,所以悲劇更加令人震撼。的確,《穆斯林的葬禮》就是如此。韓新月,那個才華卓然、聰穎善良的女孩,就像一塊真正的玉,瑩瑩的散發着難以演示的光潤,卻早早地隕落了。當這個年輕、美好的生命離去的時候,留給她身邊的人,不是悲哀,不是哀痛,而是空白,因為她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

這是月和玉交織的一個世界,如此美好的兩件東西,他們代表着生活中的真、善、美。有韓子奇對玉藝術的孜孜以求,追逐玩思之真;有玉兒對愛情奮力爭取的情之真;有新月對人寬容待人的和善之美;有楚雁朝墓前拉小提琴的意境之美。月是虛無縹緲的,是陰晴難測的,但卻是恆久不變的、亙古長存的。玉是真實可及的,是可以擁有的,卻是脆弱易碎的。生活中哪一個更重要,是短暫的擁有,還是永恆追求?

生活往往復雜的多,真與假、短暫與永恆、是與非並不是那麼清晰地按照它本來的面目呈現在我的面前。新月的媽媽為了兒子的幸福,竟然親手拆散了兒子與其女友的美好愛情。雖然她為兒子挑中了媳婦——新月的同學,是一個温柔賢淑的女孩,兒子成親後的生活也算幸福,但是這樣的窮盡計謀、舍近取遠的做法是正確還是錯誤?生活是不是有另一條更平坦的路可以走呢?新月的爸爸——韓子奇,那個玉石界的傳奇人物。他穆斯林的身份不容置疑,他對玉的執着追求無可否認,但是他卻完全不是什麼穆斯林,令其執著一生的玉器也聚聚散散。人可以成為暫時玉器的主人,一年、兩年、甚至十年乃至幾十年,但是玉文化,那是一條流淌的.河,他不語於某個人。楚雁朝、韓新月,這兩個可愛的人,他們是師生、戀人,更是知心朋友。楚雁朝知道新月的病情,他不顧世俗的眼光、舊禮法的約束,依然決定付出自己全部的愛,給予愛人短暫的幸福與甜蜜。新月,那個純真聰慧的女孩,頑強地活着,為了親人 愛人努力的與病魔戰鬥,幸福和甜蜜是短暫的,年輕的生命一閃而過,但是他們的愛情卻成為了永恆。

當新月年經的身體被埋入深土,似乎所有人的心都被狠狠抽了一下,絕望的氣息彌散在人羣中,當楚雁朝幾十年孜然一身,獨自守候着愛人的墓碑,拉動小提琴,琴聲如泣如訴,某種欣慰、希望、温暖的温情又重新注入到每個人心中。

或許生活本來就是捉摸不定的;執著一生的東西會在某個瞬間釋然;畢生守候的東西會在霎那間放棄;煎熬中等待的東西會成為永久的紀念;痛苦中掙扎的東西會成為真正的美好。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6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各式各樣的電子產品的出現豐富、娛樂了人們的生活,卻使人們忘卻了那些底藴深厚的書,遠離了那些真誠質樸的文字。其實,在安靜的午後,喝點好茶,捧一本書,細細讀,慢慢品,何嘗不是一件樂事?原先的我亦是無法體會這種樂趣的,直至讀了《穆斯林的葬禮》,是這本書,帶我乘上斑駁的輕舟,徜徉書海,體味樂趣。

書中的真摯情感,豐富容量,深刻內涵,作者均以冷峻的文筆展現,寫了六十年間的興盛衰敗,三代人命運的沉與浮,交錯糾葛的愛情故事,個性鮮明的人物角以及悽美動人的`愛情悲劇,皆使我銘心刻骨。但我最有感觸的,是書中每個人的信仰。書中人物,個性分明,但都有他們自己的信仰,或是對於宗教,或是對於玉,或是對於愛情,又或是對於理想……

韓子奇,他對玉有着深深的信仰。他的一生,琢玉、賣玉、護玉、守玉、愛玉,視玉如命。而他的妻子,樑君璧,則是一個真真正正信仰的穆斯林,每天都很虔誠的禱告着,老實寬厚、仁愛、簡樸便是她的所信所仰。可君璧的妹妹,冰玉不似他姐姐那般腐朽。她嚮往純真的愛情,相信相濡以沫才是真。

然而,韓子奇與冰玉的女兒——新月,和她的媽媽一樣,充滿對愛情的嚮往,信仰最真誠的感情。韓新月是書中令我最心疼,也是令我最難忘的,她與楚雁潮的悽婉愛情實實令人惋惜,在他二人心裏,皆有對於愛情與理想的信仰。

正當花樣年華的新月,在大學開學之初錯把教師楚雁潮當做了同學,兩人相遇、相識,相知,漸漸互生情愫。但是,他們的愛情卻是阻隔重重。楚系漢族,樑家自是反對,但他二人卻愈加熾熱。只可惜,天也不遂人願。紅顏薄命,新月患有心臟病,不久人世,在人生最後旅途裏,楚雁潮陪着她一起走過,給予了她温暖,滿足了她心中的信仰。最終,新月病逝,從此二人,陰陽相隔。

是對於真誠的嚮往,是對於信仰的執着,才使他們擁有了這段銘心又刻骨的愛情和温暖又美好的回憶,就如歌中所唱:“愛是一種信仰,把你帶回我的身旁。”

信仰,即心中所相信的,是精神的寄託。它是存在你心中的一把尺,一杆秤,更是一盞明燈,給你做事做人的準則,給你無窮的力量,給你堅定的信念,為你指明方向。作為高中生的我們,每個人的內心也應有自己的信仰,這樣才能勇敢、執着,才能不懼任何困難,直達理想的彼岸。

心有信仰,人生美麗。向着心中的信仰,奔跑,追趕去吧!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7

掩卷長歎,仍縈繞在心頭的悲傷,揮之不去。

我聽到一聲深深的歎息,來自九天之上。來自九泉之下,來自天地之間,其實只來自於書中,幾乎一口氣讀完《穆斯林的敬禮》的我,在掩上最後一頁的時候,心中的複雜情感,説不清,道不明,只隱約感到一絲悲涼。記得魯迅先生説過: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們看。在這本書中,我似乎明白了那麼一點。

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遠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形態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這部五十餘萬字的長篇,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深情回望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提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整合中的心路歷程,以及在特定的時代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整本書含蓄藴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曲終掩卷蕩氣迴腸。

讀完這本書,我只能用“震撼”兩個字形容自己的感觸,也就難怪冰心稱“這是一本奇書”,真是不讀不知道,一讀難釋手,書中韓子奇,樑君璧、樑冰玉,以及他們的下一輩韓新月,楚雁潮的愛情悲劇、牽扯着我的情思、不忍、同情,到最後卻只能悲歎。我欽佩韓新月與楚雁潮的敢愛敢恨,追求自由,我喜歡他們的坦蕩與執著,欣賞他們的才華,感歎他們的不幸。這樣的悲劇,到底是誰造成的呢?樑君璧?還是樑冰玉?還是説,這是一個時代的悲劇?也許誰也無所謂對錯,無所謂幸與不幸,畢竟時代是無法改變的。

記得劉白羽先生這樣評價樑君璧:“也許因為我是北京人,我生長在曾經富極一時而終又淒涼零落的`大家庭中,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使我懂得樑君璧,她表面上顯露着壓人的威勢,其實內心隱藏着一腔悲痛。”也許時代不同,也許是我們看問題的深度不同,也許是他有一般這樣的經歷,而我只是一個聽故事的人,所以我是探不到樑君璧的那一腔悲痛的,我覺得她對樑冰玉的愛極恨極,很是不應該地用在了無辜的韓新月身上,拆散了她與朾雁潮這對苦命的情人,也斷送了她本就不長的生命。我無法理解樑君璧的所作所為,只是為了韓新月感到着涼。

從書中,再折射到現在,又會有多少這樣以悲劇收場的愛情呢?還有多少人這追求靈魂自由的呢?

用心去感受,用心去傾聽,用心去審視,我眼中的《穆斯林的敬禮》,是一個家庭不幸的命運,一個時代悲劇的收場。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8

《穆斯林的葬禮》是霍達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説,該小説以回族手工匠人樑亦清的玉器作坊奇珍齋升沉起伏為主線,將回族幾百年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幾次大劫,融匯進了六十年中“玉器樑”一家三代人的命運之中,通過樑家的興衰變遷與樑家人的命運沉浮,表現了主人公為追求理想和事業,為完善自身素質所發出的蓬勃不息的命運意識。

該小説於1990年獲建國四十週年北京市優秀文學獎。1991年獲中國作家協會第三屆茅盾文學獎,中國作家協會、國家民委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優秀長篇小説獎。20xx年9月23日,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説典藏”。

古都京華老字號玉器行“奇珍齋”的樑亦清,原是回族底層的琢玉藝人,他家有兩個女兒,長女君璧和次女冰玉;本書主人公韓子奇則是因摔碎了樑亦清做的碗而決定留下當他學徒。

小説開篇師徒兩人為專做洋人買賣的“匯遠齋”定做“鄭和航海船”,經三年的'精雕細刻終於在中秋佳節完成作品,不料樑亦清突然暈倒在轉動着的玉坨上,寶船被毀,人也喪命。

為了抵債,樑家將奇珍齋轉給落井下石的匯遠齋老闆,韓子奇則為了報仇潛伏到“匯遠齋”當了學徒,三年後,他學有所成,回到奇珍齋娶了長女君璧,決心重振家業,十年之後名冠京華。

之後日寇侵華戰爭爆發,韓子奇擔心玉器珍品被毀,隨英商亨特來到倫敦,而妻妹冰玉因情感受挫,亦不顧姐姐反對,執意與姐夫一起前往英國,最終冰玉在孤獨、傷心的情況下愛上了韓子奇,並生下私生女新月。

戰後,他們三人一同回國,姐姐君璧卻不容冰玉母女倆,冰玉選擇留下了女兒自己遠走他鄉,而新月在樑家的照料下逐漸長大成人,還以優異成績考上北大西語系。

上學後,新月與班主任楚雁潮產生愛情,但因楚雁潮是漢族,遭到樑家的反對,他們的愛情卻在阻撓中愈加熾熱,不幸的是,新月紅顏薄命,因嚴重心臟病逝世,楚雁潮及新月一家都悲痛欲絕。

多年以後,新月的母親冰玉回到樑家,但這裏的一切都早已物是人非......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9

就像冰心奶奶所説的,《穆斯林的葬禮》真的是一部奇書。用巧妙的方式將一個橫貫半個世紀的家族故事貫穿起來,從時間的兩端開始行進,最終匯聚成一個完整的圓。用一個玉器家族的幾代興衰,唱出一曲人生的詠歎調。在中國博大精深的玉器文化長河中唱出一曲關於命運、關於人生的悲歌。 《穆斯林的葬禮》中的章節目錄的每一章的名字也很特別。全是兩個字,而且第一個字是用“月”、“玉”來互換。那兩個世界,一章章地輪番出現,其中一個世界是上一代的,是新月的爸爸那一代的世界,另一個世界時下一代的,是新月這一代的。剛剛在這一個世界發現動情處,這一章卻完了,輪到另一章中的另一個世界,調整好自己的心情,深深地吸一口氣,重新投入另一個世界,也帶着上一章的感情讀,兩個世界就這樣相互交融,最終匯聚出故事的答案。 當然,每本小説中的人物都和美,但是那種美式小説中醜的形象來襯托出來的。

《穆斯林的葬禮》中大部分人物的'美是很自然流露出來的。琢玉高手樑亦清在沙沙的磨玉聲中的那種“心中只有玉”的專注很美;兩姐妹壁兒和玉兒拿着綠茸茸的盛着瑪瑙似的櫻桃的鮮荷葉,很美;易卜拉欣捧着清涼的滑膩的玉婉,失了魂的陶醉很美;新月在北大的未名湖畔上的石階上坐着凝神閲讀很美。 小説的主人公新月與一種別開生面的美,那是一種“不必特別地打扮自己,便有種天然去雕飾的樸素的美”,這種美含有簡愛的剛強。她自信:大學聯考時,新月自信地只填了第一志願那是破釜沉舟般的勇氣。新月憑着她的努力及自信考上了北大,當新月畢竟不成熟,她也有不自信的時候,面對對手會感到不安,擔心被打敗,同時又不甘心落後,這樣新月這個形象才豐滿,真實。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花季少女,卻又心臟病,但病魔帶來了愛情。我想,這就是《穆斯林的葬禮》一書中飽含的悽美,它埋葬的不僅僅是少女年輕的生命,還有悲傷的過往。開篇上的“穆斯林的葬禮上的祈禱”所説的“寬恕我們這些人”中的“我們”是指全世界吧!穆斯林為着全世界祈福。讓存在着民族歧視的都埋葬了吧!這一場葬禮後,全世界的人沒有了障礙,天下一家親。在新月的葬禮上,不是有漢人(楚雁潮)參加了嗎?而且他還為新月試坑(試坑—穆斯林向亡人最好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這一規定的打破,不正是作者心中的呼聲? 故事的結尾似乎不是結束而是開始,那是“玉器樑”的又一代人,訴説這下一個新月,下一個希望…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0

“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間的興衰,三代人命運的沉浮,兩個發生在不同時代、有着不同內容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一道門,隔着兩個世界。”——一個是玉的世界,一個是月的世界。霍達用穿插的筆法,寫下了如此震撼人心的一部作品,為我們展示了穆斯林獨特的風俗習慣和人生歷程,描繪了回族人民在“人生的舞台上,悲劇,喜劇,輪番演出,不捨晝夜,無盡無休……”的“演出”,體現了他們生生不息的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全書五十餘萬字,以獨特的視角、真摯的情感、豐厚的容量、深刻的內涵、冷峻的文筆宏觀地回顧了中國穆斯林漫長而艱難的足跡,揭示了他們在華夏文化與穆斯林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塑造了樑亦清、韓子奇、樑君璧、樑冰玉、韓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豐滿的人物,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作品含蓄藴藉,如泣如訴,以細膩的筆觸撥動讀者的心靈,曲終掩卷,迴腸蕩氣,餘韻繞樑。作品用樸實的語言描述了穆斯林與穆斯林之間的純真厚愛的感情,用婉轉的字跡書寫了楚老師和新月之間的師生之情和催人淚下的師生戀情。故事最後的情節跌宕起伏,一些難以面對的事實層層呈現在了世人面前,讓讀者真實的感情都融進了作者的心血之中,氣勢高昂、感情悲壯。

猶記得第一次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我還只是高一,我的一個朋友因為看這本書而落淚,也是因為好奇,我翻開了這本書。

很厚的`一本書,拿在手上,感覺沉甸甸的。

很厚的一段情,讀完之後,心裏沉甸甸的。

讀罷此書,讓人不禁為成熟、漂亮、處處透漏出現代女孩兒特點的韓新月和才華橫溢、賦有責任感的楚燕潮的愛情悲劇而深深的惋惜,為樑君壁事事追求完美,吝嗇的毀掉兩對人命運的行為而遺憾。但一方面,也覺得她很可憐,畢竟韓子奇曾給予過她傷害,她有權利為所欲為。樑冰玉呢?我覺得他因該是本書中最值得同情的人。因為那個曾經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個性的女孩兒,最終卻成為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獨自漂泊他鄉。

或許只有真正讀過此書的人才能體會到他們幾代人糾結的心酸與無奈,也會因此而留下心痛的淚水……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1

《穆斯林的葬禮》這本書,作者霍達以愛情為線索,以一種似隱似現、似全似殘的寫作方法,令人深入文中。韓新月和楚雁潮找到自己的愛情了嗎?好象找到了,又好象沒有。

讀過他們,令人有一種由衷的欽羨,又有一種揪心的疼痛。醫院中,《梁祝》樂曲在春蠶吐絲的節奏中淡淡遠去。留下一片純淨,一片空靈,熾烈的詩句脱口而出:“請讓我叫你相信,我只盼一件事情,給你獻上我的心靈,和這心靈中藴藏的全部感情。”當兩顆心經歷了長久的跋涉而終於走到了一起,像鏡子一樣互相映照,彼此如一,毫無猜疑,當它們的每一聲跳動都是在向對方説:我永遠也離不開你!那麼,愛情就已悄悄地來臨,沒有任何力量能把他們分開了。剩下的只是在清醒的狀態中等待死亡。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愛情不是同情,更不是感激之情。所以韓子奇和碧玉的結合是痛苦的,更是韓子奇和樑冰玉尋找愛情的最大障礙。而樑冰玉憑着“一個活着的人,有權利生活,有權利愛”的信仰闖入了他們平靜的生活。現實永遠是現實,樑冰玉艱難的`愛情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她告訴人們的是:“我付出了愛,也得到了愛,享受了作為一個人的權利,死而無憾……

天地間有一個人理解我,愛着我,我滿足了……”行者總要承受我們無法想象的苦難。不知暮年回來的樑冰玉在荒園中連自己女兒的墳墓都找不到時有沒有悲哀、後悔。在書中作者沒有出現爭取自由的正面描寫,但所有人物的奮鬥、掙扎,無不是在爭取自己的自由。自由地去愛,自由地去生活。付出了,努力了,有的人得到了自由,有的人沒有,更多的人有了階段性的自由,某一方面的自由。而對於美的描寫,則是全方位的。

人物美,心靈美,環境美等等。追求美是人的本性,人們本能地而並非理智地嚮往純美純情的意境。美不必強迫人接受,不然,“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樣的名句也不會這樣傳之久遠,深入人心。當然並不是人間處處都有這樣的意境,所以人們才需要這樣的意境。還有對玉的栩栩如生地描繪,對博雅宅庭院的繪畫,甚至嚴教授在《讓我們不再一起漫遊》的朗誦中閤眼而去的敍述,無不讓人有一種美的震撼。人是本能的追求美的。如果我們用愛、自由和美來抗拒暴雨、抗拒狂風、抗拒霜刀雪劍,我們就有了必勝的信心!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2

最近讀完了《穆斯林的葬禮》,我感動於韓子奇對玉的痴迷,韓新月與楚雁潮的浪漫悽美的愛情,敬佩於樑冰玉對愛情無畏的追求,然而給我感觸最深的,確是那個一開始讓我氣憤,後來讓我同情和敬佩的女人——樑君璧。

她用愛的名義用計拆散兒子的愛情,替兒子做了自以為正確的選擇,讓他一生活在痛苦之中;她用刻薄尖鋭的嘴臉對待丈夫,讓丈夫過得如行屍走肉;她還堅守着所謂的不與漢人通婚的宗教信條,阻隔了兩顆年輕的熾熱的心相互靠近,更是斷了在重病中女兒的最後一絲念想,加速了這個美好生命的消逝。她自私、刻薄、自以為是,開始的時候我簡直對她痛恨至極,我覺得一切的不幸都是因她而起。

但是到了小説的最後,我完全改觀了。她是個可悲可憐的女人,一生都不曾得到過愛情。幼時,她忙裏忙外為家操勞;少女時順理成章的嫁給了"奇哥哥",他是親人,也是一個少女的夢。戰亂時,丈夫把家業丟給她,自己帶着他心愛的玉遠渡重洋。一個沒有文化,一直躲在男人身後的女人,是怎樣一邊撫養孩子,一邊守着這日漸衰弱的家業!是靠着這對丈夫的期盼,對這個家的`愛,和對生活的希望。然而讓丈夫歸來,還帶着一個女人和一個孩子,女人還是自己從小百般疼愛的親妹妹!她心裏的痛心裏的苦又該向誰去傾吐!可是為了這個家,她忍。她忍住痛,嚥下苦,也封住了自己的心。

她真的是個可憐的女人,她也有過夢,可是被現實打碎;她也有過光,可是被現實撲滅。她心裏的苦,又有誰能懂呢。她也是個可敬的女人,在丈夫不在的時間裏,她展現了巨大的勇氣和魄力,才堪堪保住偌大的家業;面對親情和愛情的背叛,她展現了一個女人所擁有的巨大的隱忍,為了讓家庭完整,寧願讓自己痛苦。可她畢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如何做到完全不介意,即使把痛苦壓在心底,總有一些時刻會忍不住的噴薄而出。

她愛丈夫,但也怨恨他;她愛這個家,也埋怨命運的作弄。她終其一生在守望丈夫,守望這個家,她承受了太多太多,我為她心疼,更對她欽佩。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3

不治之症的早逝少女,悽美無奈的愛情,生離死別的親生母女,生世之謎,一見鍾情,終生不渝,中學生言情小説的主要元素都齊全了。

不用去查作者的生平便能猜出,她必然是女性,穆斯林,北京人,且是玉器業內人士。

自傳性質的小説也有很成功的。但此書一看便是......

在這部小説裏,穆斯林只是畫布背景,換幅別的也沒什麼區別。

蘇曼殊至少還曾寫過“還卿一缽無情淚,恨不相逢未剃時”。

書中的玉器行也類似。

核心情節都與信仰或行業無關。

突然而起的.昏厥、受傷、疾病、死亡,都表明了作者情節構造的無力。

男女主人公的戀愛是源自象牙塔裏的校園生活,什麼翻譯魯迅更是標準的中學生文青情懷。與回民家庭、經商家庭、玉器行家庭背景無關。

決定全小説的重要情節轉折,都是世俗人情而已。

韓子奇與冰兒相好,首先是大房不能容得丈夫出軌,再次是丈夫與自己親妹相好更添刺激,最後才是“再説了,不可同娶姐妹二人”。

韓子奇感到的為難與愧疚,首先是無法與髮妻交代,然後是為了那安逸的世俗生活,又轉投髮妻懷抱,任由冰兒出走。如果真感愧對真主,一開始為何無愧疚?臨終寫到愧對真主,愧不愧又怎麼樣呢,反正就是死了而已,與劇情無關。穆斯林不是可以取四個老婆嗎?但是要對四個老婆平等相待。這怎麼沒寫呢?對冰兒有愧嗎?有愧又怎樣,隔了那麼多年才想去打聽一下下落,信被天星燒了,燒了也就燒了。

男女主人公的戀愛被阻,是源於母親的強勢控制慾,覺得師生之戀有傷風化,教門相隔正好是個拉來用的現成藉口而已。作者啊,你這樣寫有辱信仰啊?

女主出殯,男主去“試坑”,其實現場除了哥嫂,別人都不知道男主是漢人。作者自己放棄了信仰衝突的情節。

看看偉大的小説,《復活》、《巴黎聖母院》,信仰是怎樣地改變人的生命,改變人的命運?

還不如説,當時的時代背景,更配得上當一張畫布,至少對劇情是有影響的。老北京琉璃廠的商業格局,橫跨亞洲與歐洲的二戰年代,老侯後人的反撲導致了家族的徹底敗落。鄭曉京那個角色也挺有意思的。但是這些都和穆斯林信仰無關。建議書名改為《北京往事》之類的稍微相稱些。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4

掩卷,歎口氣,小説的情節在腦海中慢慢回味。真主啊!雖然我不是穆斯林,但是您為什麼這樣戲弄了韓子奇。 當還是漢人孤兒的小奇子遇到吐羅耶定巴巴,他不是存心去欺騙一個虔誠的回族巴巴,他只是為了生存!

他以自己的才智和隱忍重振奇珍齋,為回報樑家,娶了樑君璧,挑起了樑家的重擔,他是個真正的男人。可是命運總是多舛的,當他離開了舊中國,離開了妻子和兒子,來到了沒有穆斯林氛圍的英國,真主和他開了個天大的玩笑!我們一心痴迷玉石的玉王在將近40年的人生中,竟然收穫了自己小姨子的愛情。一個是追求自由民主的燕京女高材生,一個是自幼學徒出生的玉王,他們的愛情之花在英國開花結果。他們沒有“古瓦西”,也沒有穆斯林的祝福,可我們難道能説,這不是愛情嘛,這不是成年男女出於天性的必然結果嘛?! 韓子奇的愛情是美好而短暫的,當他面對妻子責難時,當他面對早己不認識他的兒子時,他在愛情與家庭之間已經做了選擇,但他不知道苦難的`隱患已經埋下。中年喪女,晚年喪玉,真主讓他失去了他最珍愛的人與物。他的堅持,他的執着,在命運面前竟然如此的無力。他能責怪誰,是怪真主的不公,還是責怪妻子的偏心。在我看來,韓子奇怪因為對妻子的虧欠自責,過早的把人生的舵放開,他已不能再像年輕時一樣改變自己的命運了。 我相信很多人對樑君璧一定非常厭惡,認為她是整個故事中的壞女人,冤枉忠心的掌櫃,對善良的新月的冷漠。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她自己也只是個玉匠的女兒,但她更看不起賣糕家的女兒。她愛自己的兒子和丈夫,可是他們卻也因她而受到傷害。她以教門為理由,拒絕了楚燕潮對新月熱烈的愛,她自己卻嫁給了一個漢族的“卡斐爾”。

這個女人是個一天要做5次朝拜的虔誠的穆斯林教徒,可是真主同樣的沒有給她好的命運。 也許有人更愛新月那純真的愛情,可是我卻更迷戀於韓子奇那從谷底到谷底的人生之路,讓我想起《金剛經》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即使在最困難的一刻,他也沒有拋棄穆斯林的身份,我想真主應該能接納這位漢人穆斯林的子民,讓他的不幸隨着歷史而灰飛煙滅把。

穆斯林的葬禮讀後感15

且不説穆斯林的生活與信仰,只想談談穆斯林的愛情,嗯,其實就是愛情,以書中人物為例子,談談愛情而已——反正閒着也是閒着。

韓新月和楚雁潮的愛情真的非常打動我,或許是因為我總是期望自己能有這樣純潔的愛情吧,而且這悲劇的結局也令我也很喜歡,新月的死亡與楚雁潮的至死不渝讓這愛情變得神聖而美好,令人神往卻又望而卻步。

沒有人不期待愛情,卻不是誰都有勇氣去追逐。因為隔着教門的關係,這段有緣無分的姻緣陰陽兩隔難道不是更容易被世人接受?他們的愛愈是熱烈悲壯才愈是顯得難能可貴,動人心魄。

恰恰是他們悲慘的愛情與人生,反襯出了當時環境的殘忍與極端。在那樣的年代,本是活着就已經不易,愛情相比婚姻應是比玉更珍貴的東西,因為珍貴,所以誰有誰翻車,都要翻進現實的陰溝裏。

對比裏面林林總總的幾對人的婚姻與感情,我倒覺得韓新月死亡為她和楚雁潮的感情添了幾分“寧為玉碎”的動人色彩,雖然悲慘,但死亡已是最好的結局,人亡情還在,逝者已矣生者如斯。韓子奇與樑冰玉、楚雁潮與韓新月兩對愛情來的確實有點突兀,可是換種説法,感情是需要一個爆發的,唯有爆發才能體現出與其他人的'不同!唯有爆發出來的感情才是強烈而炙熱的!

戰爭之下,人們為了活着,就已經失去了大半理智。

《梁祝》如此深情的曲子若是不能勾起人們對愛情的感想,那怕是世間又多了一首莊嚴的生命讚頌曲,而少了不少佳人知音。

令人遺憾的是,最後一面沒有見到。一個抱憾而亡,一個遺憾終生,死去的那個在我這個漢人的眼裏永遠都解脱了,活着的那個卻要永遠緬懷,永遠承受着愛而不得的痛苦。

當然,作者給的結局已是最好的結局,雖然我曾抱有皆大歡喜的幻想,可那是不可能的,時間的長河下,人會死以及歷史被遺忘這都是必然的,可是活着的人總會寬容死去,心中有愛的人總會紀念亡者,這便是於我這個讀者最大的安慰。

戰爭之下,人們為了活着,就已經失去了大半理智。

《梁祝》如此深情的曲子若是不能勾起人們對愛情的感想,那怕是世間又多了一首莊嚴的生命讚頌曲,而少了不少佳人知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62de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