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8篇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8篇

當閲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歡迎閲讀與收藏。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8篇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1

這是一個血淋林的復仇故事。故事源於《列異傳》與《搜神記》,魯迅先生以白話寫文言,在簡短的篇幅中加入自己深沉的思考和強烈飽滿的反抗力量,使簡單的復仇原型表現出人物的個性以及事件本身的張力。

故事一開始還原了一個十六歲男孩應有的狀態:天真、單純,對這個世界談不上熱愛也説不上厭惡。他會害怕老鼠,他會貪玩地捉弄老鼠,看到老鼠在水中痛苦的樣子,他會去拯救,更會在老鼠死後產生罪惡感。“他又覺得很可憐,彷彿自己作了大惡似的,非常難受。他蹲着,呆看着,站不起來。”這是眉間尺最真實的本性,但這是他的可貴之處亦是他的致命之傷,“你就是十六歲了,性情還是那樣,不冷不熱地,一點都不變。看來,你的父親的仇是沒人報的了。”是的,因為他是一個有殺父之仇的少年,所以天性再怎麼可貴被視為不能行大事的優柔寡斷。少年的成長曆程,在和老鼠的鬥爭中得到體驗,這無疑是《鑄劍》中最精彩的篇章,是作者刻畫人物的神來之筆。小説在這裏揭示了主人公最典型的性格,產生了第一個人物與社會環境的矛盾併為下文眉間尺不能完成殺父之仇埋下了伏筆。

原本的故事,父子兩代的篇幅是大體均等的。而在《鑄劍》中,真正的鑄劍者在故事開始的時候已死去,他的事蹟是通過主人公母親之口交代的。“大歡喜的光彩,便從你父親的眼睛裏四射出來;他取起劍,拂拭着,拂拭着。然而悲慘的皺紋,卻也從他的眉頭和嘴角出現了。他將那兩把劍分裝在兩個匣子裏。”“‘你不要悲哀。這是無法逃避的。眼淚絕不能洗掉運命。我可是早有準備在這裏了!’他眼裏忽然發出電火似的光芒,將一個劍匣放在我膝上。‘這是雄劍’他説。‘你收着。明天,我只將這雌劍獻給大王。倘若我一去竟不回來了呢,那是我一定不在人間了。你不是懷孕已經五六個月了麼?不要悲哀,待生了孩子,好好撫養。一到成人之後,你便交給他這雄劍,教他砍在大王的脖頸上,給我報仇。’”

這莊嚴的筆調,是魁梧的人格,是反抗者的頌歌。眉間尺的父親是真正的英雄,是作為其子的“史前史”而出現的,故事這樣安排,作者的匠心在於拉開英雄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樹立一個理想寄寓之所,告訴我們真正的安身立命所在。小説中還有一個值得品味的細節:雄劍溶在青光中看似全無,正隱約象徵魯迅心底深處對文化,對國家命運虛無主義的態度,渴望英雄的出現。

在復仇的道路上,優柔寡斷這個骨子裏的性情仍是存在於眉間尺身上。“他徑直向前走,一個孩子突然跑過來,幾乎碰着他背上的劍尖,使他嚇出一身汗。”或許可以這樣認為,如果沒有遇到黑色人,殺父之仇根本無法報成。他的生活環境是一個無聊落寞的反英雄的環境,一個消解重大行動意義的環境,一個人心失衡遠重於腥風血雨的環境,儘管腥風血雨在但是並不缺乏,可是卻再也不能造就英雄了。然而,黑色人的出現,卻打破了眉間尺所處環境的平衡,讓他有勇氣毫不猶豫地砍下自己的頭,拋棄了自己的未來去成全一個仇恨,也就完成自己與生俱來的使命。

高潮是三個人頭在金鼎中互斗的事。“仇人相見,本來格外眼明,況且是相逢狹路”眉間尺的頭死死地咬住楚王的頭不放,楚王也不示弱“王又狡猾,總是設法繞到敵人的後面去。”寥寥幾筆就將王的狡詐聲動展現出來了。接下來王公大臣的描寫更為微妙,詭異的神情令人哭笑不得,麻木了的動作使人啼笑皆非。黑色人的頭的參與使這個高潮又一次昇華。黑色讓你和眉間尺的頭對楚王的一個頭“於是他們就如餓雞啄米一般,一頓亂咬,咬得王頭眼歪比塌,滿臉鱗傷。”在這金鼎沸水之中如此場景正是神奇呀!之後的.事就是王公大臣們的了,他們蠢笨的舉動和黑色人和眉間尺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實黑色人和眉間尺是沾了“楚王的光”,才得以隆重的安葬,和楚王埋在一起。這時,老百姓們的舉動更具有諷刺性,“大出喪”變成了全民“瞻仰”的“狂歡節”。全文就在這樣一個“似悲實喜”的諷刺結局中結束了。

《鑄劍》與《藥》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樣以各種大膽誇張的寫法,表現了無比深沉的思想。這是魯迅革命的復仇主義的藝術結晶。正如他所説“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黑色人是一個反抗階級的代表,而王則是可惡可恨的封建官僚,百姓則是麻木不仁的過客。魯迅先生以筆為槍,進行他的復仇,也試圖喚醒沉睡的國人,這才是小説意義所在。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2

今日讀此書,沒有很多新的觀點,但有些好的思考點和筆記零散的方法,算是摘抄整理如下:

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在其中想那些你想做的。然後再細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好把那些你真正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什麼是幸福?亞里士多德説,幸福是生命的目的和意義是人類生存的終極目標。幸福並不完全取決於我們得到了什麼或身處何種境地,而是取決於我們選擇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待生活,幸福是內在的體驗。人類活着就是為了更幸福。怎麼能更幸福?什麼樣的生活習慣能讓你更幸福?比如,早睡早起,每週三次運動,每次30分鐘;有規律的冥想,可以給你的生活帶來巨大的改變,開始時每天早餐,午餐或晚上用10分鐘冥想,之後可能只需要2-3分鐘,辦公室,出租車裏等都可以;每月看兩場電影;沒週二出去和伴侶逛逛;一週閲讀些有趣的讀物;每天寫下三件你感激的`事;三件你感到快樂的事;每天做三件幫助別人的事;每週週末計劃下週的重要的事;每月底計劃下個月重要的事;每個年底看下一年有沒有希望完成或付諸實施的兩件事.....,每次創造新的習慣不要太多,一兩個足矣,等習慣固定下來再試圖增加。通常30填內可以固化一個習慣,亞里斯多德説:“我們的習慣造就了我們,卓越不是一次行動,而是一種習慣”。

泰勒總結了四種類型的人,忙碌奔波型是未來的奴隸,享樂主義型是現在的奴隸,虛無主義型是過去的奴隸,幸福型是平衡了現在的快樂和未來的意義,再加入一些投入。他建議花四天時間分別記錄一個類型的你的典型事例和經理,來總結你在每個類型的得失,感受。關於目標和意義的關係,要過真正有意義的生活,目標應該是自發的,為實現自我存在的意義,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迎合他人的期望。這是真我的呼喚即使命感。哪些事你認為是有意義的?它們給你帶來什麼使命感?當生命賦予了意義,它就不是支離破碎的片段,是樂章。在追尋的過程中,潛力的充分發揮會帶來滿足感。目標是的追求而不是目標的達到才是帶來幸福和積極情感的要素。什麼樣的目標曾經給你帶來幸福?你認為什麼樣的目標可以給你未來帶來幸福?

泰勒建議把每日的事物記錄下來,包括它們用的時間,用1-5來標定對意義和快樂的強度和感受,用“++”,“+”,“=”,“-”,“--”來記錄你希望在此類事物上增加,保持還是減少時間。這樣可以幫助你找到並集中在快樂和有意義的事物上,生活規律化,習慣化。有很多人都不明白,幸福是目標,金錢,名利是手段。它們並不排斥。在決斷的時候,人們常常把物質放在精神前面考慮,可能是物質比較容易衡量。那你會不會因為過分在意名利而影響幸福感?如果是,是怎麼影響的?

福樂就是個體完全沉浸於體驗本身,行為和察覺融為一體,在難度和技能成恰當匹配時,福樂體驗才有可能出現,對孩子的教育可以把握或尋找事物本身的難度和技能的匹配,這樣孩子會在過程中有福樂的體驗,員工也一樣。

最成功的人都是活到老學到老,不停的探索者奇妙的世界。發問才會有答案,當我們質疑自己時,才能去探索和征服自己。好的學習計劃可以幫助成功,包括個人成長和專業成長兩方面。心理日記有利於個人成長,領域導師和關注自己的專業領域有利於專業成長。同時,永遠不要放棄在困境中學習的機會。

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洛斯曾寫道:“人類最美麗的命運,最美妙的運氣,就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獲得報酬。”把工作作為事業的人,除了注重財富的積累外,也關注權利和聲望,如果工作不是自己想要的,他期盼的除了薪水之外,就是節假日。把工作看出使命感的人,工作本身就是目標,他們的力量來源於內在,在工作上也感到充實。你把工作當什麼?合適的工作能夠發揮我們的優勢和熱情,通常問三個問題,什麼帶給我快樂,什麼有意義,我的使命是什麼,我的優勢在哪裏?這三個問題的交集可以幫助找到讓你有幸福感的工作。m(meaning)p(passion)s(strength),mps還可以用於找到員工感興趣的任務。另外,工作職位越高,使命感越強,工作中塑造使命感會增加幸福感,同樣,對工作的認同有時比工作更重要。

與關心我們的和我們關心的人在一起分享我們生命力的經歷,想法以及感受可以增加生活的意義並安撫我們的痛苦,讓我們感到這個世界的快樂。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3

作者本·沙哈爾,是一位來自以色列的哈佛博士,原為壁球運動員,曾獲國際壁球比賽世界冠軍。他在哈佛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倡導積極的心理、自信的心態、健康的冥想,在哈佛學生中影響很大。

作者認為,我們不要只重感官享受的享樂主義幸福,不要為目標所苦的忙碌奔波式幸福,也不要無能者自怨自艾自我束縛式的虛無主義感;我們要的是有理想,有目標,有奮鬥,有成就,能感受的幸福。他對幸福的定義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他似乎也很贊同馬玎·塞裏格曼關於幸福三要素的提法,即幸福的三個要素是意義、快樂與投入。

讀完通篇,我個人把作者對幸福的論述用九個字來加以概括,即:有目標,去奮鬥,能感受!這樣就能夠獲得幸福!

在我看來,無論是從古賢先哲,還是從當代社會人們生活來看,人要獲得幸福,首當其衝,是必須建立奮鬥目標,確立生活意義!其次,必須採取行動,如果不奮鬥,不行動,不尋找,就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獲得成功。但若只以目標實現之後的快感為幸福,則永遠不能獲得幸福,因為幸福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一個目標實現後,新的目標必然隨之而來,如果在奮鬥過程中不能體會幸福,則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對幸福的感知能力很重要。如果沒有感覺幸福的能力,享受奮鬥的過程,把這個過程當作快樂,那麼人就找不到幸福,無法實現幸福的!所以,我很贊同作者提出感受幸福有兩種模式,即溺水模式(無苦無獲式)和性愛模式(樂而更樂),我也很贊同作者的看法,即後者是一種更好的獲取幸福的能力!

此外,作者也談到了人生最重要的幸福來源:那就是對美好婚姻家庭生活的把握。我覺得,如果沒有幸福婚姻,相互理解的另一半,人生是沒有幸福可言的!做為人,最幸福的事情是,能在不斷延長的生命中找到一個最理解自己的人!當然,首先這個人必須是自已,但只有自已理解自己,是一種孤獨的幸福;只有獲得他人的理解,知已的理解,人生才是幸福的,苦中也會透出甜味!所以説:人生,得一知已足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換句話説,得到了一個人生知已我就幸福,得不到,那就是人生的命運!

最後,作為運動員出身的作者,提出把握人生幸福真諦的`方法非常簡單,但卻的確給我們很多啟示。也許以運動員簡單直接的思維方式來尋求幸福往往就是十分有效的,不是嗎?君不見,當今社會,任憑社會和個人財富如何增長,人們卻越來越感受不到幸福,越來越難以找到快樂,越來越失去找尋幸福的能力,或者社會根本就沒有人去思考這些基本的哲學命題。

我想,現在的確是到了需要認真思考什麼是幸福的時刻了!在我看來,雖然當今社會各種信息極為豐富,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甚至過剩,但社會整體意識越來越膚淺落後,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貧乏無聊。也許簡化,真的不失為一種最佳的尋找幸福的方式!那些“性愛模式”“冥想方式”是一個運動員在以身體認識、體驗和實踐幸福哲學,雖然失之於淺薄,但仍然十分有效!

心理學家曾經對比過非常快樂的人以及不快樂的人,在外界因素中,唯一能區分這兩種人的就是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並且伴隨一生的就是親密關係,甚至有心理學家認為:幸福的最佳預測因素,就是親密關係。

所以我們來看看第四個觀點,無條件的愛以及相互理解,能夠幫助建立親密關係。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呢?

如果你無條件愛一個人,你就會看重對方的核心價值,而不是他的外在表現。

比如説,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勤奮、熱忱而又有耐心的人,有可能去做一項支持貧困兒童的公益事業,這份事業成功與否,就是他的外在表現;而他內心的激情和熱忱,就是他的核心價值。

如果是無條件愛着這個人,只要他的熱忱還在,他的核心價值就在,無論他的事業成功與否,你對他的愛都不會改變。

為什麼要給予無條件的愛呢?

因為無條件的愛會帶來力量,會建立一個“幸福圈”,能促使人勇於追求有意義又快樂的事情,也能更好地激發潛能和價值。

除了無條件的愛,作者還認為理解是愛的基礎。熟悉對方,真正去認識他,理解他,會帶來更強烈的親密感,使愛能夠更好地成長。

理解對方包括深入瞭解對方的價值、熱情、想法、期望等。在理解對方時,也要儘可能幫助對方理解自己。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想被理解,而不是想被認可上,打開心門,和對方分享自己最深層的部分。

我們來總結下第四個觀點,無條件的愛和理解是經營親密關係的兩大基石,而建立親密關係,是獲得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感恩行動背後的原理是,人往往對所擁有的美好司空見慣。

比如説,很多人都意識不到自己的健康是多麼值得珍惜和感恩,經常要等到健康受到威脅時才會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

為了防止司空見慣和理所應當,需要提醒自己,去主動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美好。

為了使身體更加健康,同時又不覺得刻意鍛鍊和保持太辛苦,最好的方法是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像刷牙一樣自動的程序化慣性,這樣就不用每次耗費自律去約束自己。

自律是一種珍稀的資源,當過多的事情需要使用自律時,可能會出現自律匱乏。

好,這就是我們説的最後一個觀點,用5件好事法和有節制的自律來提升幸福感。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4

記得去年年底,經過一年的備考,終於考完了試,在之前許多個夜晚,都想過考完的瞬間,我應該感到無比的幸福,幸福感應該爆棚,畢竟付出了很多心血。然而考好的瞬間,我非常平靜,也沒有幸福的感覺,即使有也就那麼短暫的一瞬,至今我還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當我看完了這本《幸福的方法》後,我才明白了其中的緣由。

書中最核心的觀點是:幸福和狀態無關,幸福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感知力。

國外對很多殘疾病人進行統計,當他們不幸致殘以後,需要花費平均1年才能恢復到原先幸福的狀態。與此同時,對於中大獎人羣的統計,只要一個月就會回到之前的狀態。可見幸福和狀態無關。

我們心目中的幸福狀態是如何呢?讓你有許多錢,長的好看點,還需要有點地位,對了,還要健康,有自己的事業,哦對,還要有愛你的人。大家想想,我在説誰---張國榮,但是他卻從樓上跳了下來。為什麼?因為他喪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即使他擁有那麼多我們認為幸福的要素。

我是80後,還記得小時候過年,很開心,一桌好吃的,春晚前去放鞭炮,看着電視吃着晚飯收着大紅包,感覺那是一輩子最幸福的時候。看看現在過年呢,吃着更豐盛的晚飯,已經懶的去放鞭炮了,春晚比之前好看多了,紅包更是1秒到賬,但是你問問自己,大年夜你幸福嗎?大多數人都是走走形式,如果沒有微信搶紅包,都不知道那天晚上應該做啥。這是為什麼呢?

《幸福的方法》

因為我們看的太多,吃的太好,生活太便利,我們漸漸喪失了幸福的感知力。

那麼既然是能力,就應該像肌肉,可以鍛鍊吧。如何才能提升我們幸福的能力呢。

現在幸福/不幸福vs未來幸福/不幸福有四種組合

1、現在幸福->未來不幸福

及時行樂型:

典型的就是沉迷網絡遊戲,雖然知道這樣不好,但是為了當下幸福,即使知道未來會不幸福,浪費時間也不管了(吸毒可能更加典型,只是太極端了)。還有些人賺着很少的錢,你和他説要學習,為了將來賺大錢,他卻和你説,沒事,現在開心最重要,以後再説。

這種類型的人註定不會幸福。

2、現在不幸福->未來不幸福

習得性無助型:

這種無助感是生活教會你的,可能之前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其實你可以通過學習等方式擺脱,但你卻主動放棄。很多女生閨蜜聊天到最後總會聊到男生,只有一個結論: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為什麼,可能之前遇到過,所以理所當然認為未來也不會改變。

這種類型的人註定不會幸福。而要幸福的方法就是放棄這種固定思維,改變自己。

3、現在不幸福->未來幸福

忍辱負重型:

絕大多數人是這個類型。典型的就是等我考上哈佛大學就好了。等我創業成功就幸福了。等我熬過這個坎就沒問題了。這樣的人永遠不會幸福,永遠體會不到快樂。因為其幸福感全部來自外在,在達到目標之前完全是忍受痛苦。而當達到目標的瞬間,支撐你的`理由消失了,你不但感覺不到幸福,反而有點茫然不知所措(就像文章開頭的我)。如果幸福感都來自外部,在過程中沒有樂趣,那麼也是註定不會幸福的。

4、現在幸福->未來幸福

失去讓人珍惜,你現在擁有的足以讓你幸福。有些人抱怨擁有的太少,你想想,你能走路,能吃飯,能呼吸是不是比很多人強了,能看到自己所擁有且不等到失去才去珍惜的人,才擁有真正的幸福感知力。不在乎事情大小,即使坐着讀一兩本書,只要你能去感知,活着當下(佛教叫做正念)你就足以能體會到幸福的感覺。

當然,人可以有慾望,也需要有慾望,但關鍵是不要被慾望所折磨。

比如一個朋友買了寶馬,卻説一點都不幸福。問他買了寶馬怎麼不幸福,他説我的目標是瑪莎拉蒂。看到沒有,你可以有更高的慾望併為之努力,但關鍵是當你擁有寶馬的時候,你應該為你擁有的而感到幸福。

活在當下,享受當下。

最後用兩種心態來做個總結

逆水型心態:

等我考好了就會開心,等我創業成功我就幸福了。目標實現前好比在水裏憋氣,充滿了不開心。

郊遊型心態:

小時候去春遊,老師剛剛説了一句要去西郊公園,你就開心死了,這不還沒去嗎,對,那是你擁有郊遊心態。然後呢,你開心的準備零食,準備玩具,想象當天的情形。到了那天和小朋友一起爬山,雖然很累,但是你整個郊遊的過程都很開心。這就是我們推崇的感知幸福的心態。

我們應該擁有哪一種心態,不用我説了吧,記住,幸福是一種能力,不是一種狀態,是否有這樣的能力,取決你自己。人生苦短,好好鍛鍊自己,享受幸福。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5

近日讀了泰勒·本-沙哈爾博士的《幸福的方法》,什麼是幸福,如何尋找幸福,怎樣獲得幸福,一直是個值得人思考的問題。對幸福研究的獨特性在於,它超越了時間與地域的限制,任何時代、任何地方,所有人都在不斷地追求幸福。這本書旨在幫助你瞭解幸福的真相,並幫助你過得更幸福。

《幸福的方法》這本書分為三篇。第一篇分為5章,介紹了什麼是幸福,以及幸福生活的重要方面;第二篇分為3章,討論瞭如何把這些想法應用到教育中、工作上以及家庭生活裏;最後一篇則包括了七個冥想練習,提供了一些關於幸福的本質,以及它在我們生活中位置的洞見。

幸福是什麼?看到書名我第一感覺就是思考着幸福是什麼?在我看來幸福是一種心態,幸福是一種感覺,並不需要華麗的修飾,卻要讓我們用心去呵護。羅丹説過,“生活中從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換個説法也一樣,生活中從不缺少幸福,而是缺少感受幸福的心靈。泰勒告訴我們,“幸福並不取決於我們得到了什麼或身處何種境地,而是取決於我們選擇用什麼樣的視角去看待生活。”不要去羨慕別人的幸福,如果換個視角去看待生活,你就會發現,原來你也處在幸福之中,你也擁有着別人羨慕的幸福。

看完《幸福的方法》我也在反思,我幸福嗎?也許我是書中所寫的忙碌奔波型,就是不能體會任何生活中當下的快樂。從大學畢業到如今,也許我不應該用忙碌奔波來形容我的生活,我只能説我這一路走來都在追尋着我的目標,但是如今的我真的能體會到當下的幸福快樂嗎?從畢業的時候頂着壓力不找工作,在家裏當個“米蟲”考公務員,每天足不出户的複習着公務員書籍,當我通過努力終於考上了國税局,我是不是該説我很幸福了呢?

上班之後的我,又開始學習着各類工作業務知識,還是在學習中不斷的朝着新的目標而努力着。慢慢的慢慢的我就在忙碌中忘記了所謂的幸福感,將幸福遺留在了某個角落。僅僅是在靜下心來回味時,才發現其實一直以來努力過,付出過,回味起來這些都是幸福的。因而在我看來幸福是一種心態,你能在回味過去、活在當下、展望未來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幸福、能體會到幸福、能眺望到幸福,那麼這樣就夠了。

但是有的`人卻並不是這樣想的,例如在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抑鬱症的蔓延也在加劇。雖然現代人(多數西方國家和一些東方國家)比前人富有得多,但我們卻並不比前人開心。米哈伊·西卡森特米哈伊,一位積極心理學的權威問過一個問題:“我們這麼富有,為什麼我們還不幸福呢?”快樂、滿足這些字眼經常的和幸福牽扯在一起,但是擁有它們並不等於幸福。人們追逐的越多,就越會忘記了最初想要的幸福。其實幸福就在我們身邊,物質的多寡並不是幸福的決定因素,錦華衣服,鐘鳴鼎食的人,未必就是很幸福;粗布衣履,粗茶淡飯的人,也未必就不是很幸福……幸福很簡單,如果你不那麼匆匆,如果用愛的眼光,如果你有足夠的寬容,幸福真的離我們很近,幸福其實觸手可及。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就是在享受幸福。

幸福,是一種能力!幸福,是可以學會的!那麼怎樣會更幸福呢?如果我們能把幸福看成是價值,下一步就是要在幸福身上建立相關的規律,養成相應的習慣,讓幸福實現價值。讓我們慢慢珍惜每一天的幸福,習以為常地做感恩回顧,可以讓我們去珍惜生活中的美好,而不會把它們當成是理所當然的。真正的幸福,需要我們為了一個有意義的目標去快樂地努力與奮鬥。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頂,也不是在山下瞎轉;幸福是向山頂攀登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和感受。工作如此,生活也亦如此。

這段時間能讀這本書,真的讓我開始好好反省我的生活,有人説過: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之一是能和閨密都在一個城市,並且有共同的品位和價值觀。你知道無論何時何地、心情好壞,你都希望這人陪着你。可是回想過去,一直以來我跟我閨蜜們都不在一個地方,特別是上班後,一個人在一個陌生的城市裏面,總會一個人來承擔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一個人走,一個人睡,一個人思索,一個人沉醉。一個人忙,一個人累,一個人煩躁,一個人體會。從希望到絕望,盼望到失望。從夢想到狂想,妄想到別想。難道這樣子的我就該活得哀怨,去感歎老天的不公,去反問為什麼別人可以幸福而我卻不能呢?然而,我回想了過去,靜下心來看看我現在擁有的,其實幸福就在身邊,只是我一直以來都忽略了而已。現在的我能感受到幸福感,也是成長的一種體現。

當我們對幸福的看法是刻板時,當我們把努力和掙扎從幸福來源排除時,我們其實是忽略了一些追求幸福的最好的希望。在學校和工作上,我們疏忽和忽略了幸福的機會,在工作和學校外,我們拼命的把所有挑戰給刪除。結果,我們所得到的感覺是,幸福真的是遙不可及。其實並不然,幸福離我們很近,觸手可得的。

泰勒博士最後説,幸福就在當下,幸福的生活,是靠累積而成的。越單純越幸福,越簡單越幸福。幸福就在每個人的身邊,所以不必去等待什麼,我們隨時都可以啟程,去赴這份美好的邀約,給自己一份幸福感覺。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6

近讀《幸福的方法》,讀完之後頗有感觸。

作者本·沙哈爾,是一位來自以色列的哈佛博士,原為壁球運動員,曾獲國際壁球比賽世界冠軍。他在哈佛開設積極心理學課程,倡導積極的心理、自信的心態、健康的冥想,在哈佛學生中影響很大。

作者認為,我們不要只重感官享受的享樂主義幸福,不要為目標所苦的忙碌奔波式幸福,也不要無能者自怨自艾自我束縛式的虛無主義感;我們要的是有理想,有目標,有奮鬥,有成就,能感受的幸福。他對幸福的定義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他似乎也很贊同馬玎·塞裏格曼關於幸福三要素的提法,即幸福的三個要素是意義、快樂與投入。

讀完通篇,我個人把作者對幸福的論述用九個字來加以概括,即:有目標,去奮鬥,能感受!這樣就能夠獲得幸福!

在我看來,無論是從古賢先哲,還是從當代社會人們生活來看,人要獲得幸福,首當其衝,是必須建立奮鬥目標,確立生活意義!其次,必須採取行動,如果不奮鬥,不行動,不尋找,就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獲得成功。但若只以目標實現之後的快感為幸福,則永遠不能獲得幸福,因為幸福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一個目標實現後,新的目標必然隨之而來,如果在奮鬥過程中不能體會幸福,則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所以,對幸福的感知能力很重要。如果沒有感覺幸福的能力,享受奮鬥的過程,把這個過程當作快樂,那麼人就找不到幸福,無法實現幸福的!所以,我很贊同作者提出感受幸福有兩種模式,即溺水模式(無苦無獲式)和性愛模式(樂而更樂),我也很贊同作者的看法,即後者是一種更好的獲取幸福的能力!

此外,作者也談到了人生最重要的幸福來源:那就是對美好婚姻家庭生活的把握。我覺得,如果沒有幸福婚姻,相互理解的另一半,人生是沒有幸福可言的!做為人,最幸福的事情是,能在不斷延長的生命中找到一個最理解自己的人!當然,首先這個人必須是自已,但只有自已理解自己,是一種孤獨的幸福;只有獲得他人的理解,知已的理解,人生才是幸福的,苦中也會透出甜味!所以説:人生,得一知已足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換句話説,得到了一個人生知已我就幸福,得不到,那就是人生的命運!

最後,作為運動員出身的作者,提出把握人生幸福真諦的方法非常簡單,但卻的確給我們很多啟示。也許以運動員簡單直接的思維方式來尋求幸福往往就是十分有效的,不是嗎?君不見,當今社會,任憑社會和個人財富如何增長,人們卻越來越感受不到幸福,越來越難以找到快樂,越來越失去找尋幸福的能力,或者社會根本就沒有人去思考這些基本的哲學命題。

我想,現在的確是到了需要認真思考什麼是幸福的時刻了!在我看來,雖然當今社會各種信息極為豐富,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甚至過剩,但社會整體意識越來越膚淺落後,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貧乏無聊。也許簡化,真的不失為一種最佳的尋找幸福的方式!那些“性愛模式”“冥想方式”是一個運動員在以身體認識、體驗和實踐幸福哲學,雖然失之於淺薄,但仍然十分有效!

心理學家曾經對比過非常快樂的人以及不快樂的人,在外界因素中,唯一能區分這兩種人的就是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中非常重要,並且伴隨一生的就是親密關係,甚至有心理學家認為:幸福的`最佳預測因素,就是親密關係。

所以我們來看看第四個觀點,無條件的愛以及相互理解,能夠幫助建立親密關係。什麼是無條件的愛呢?

如果你無條件愛一個人,你就會看重對方的核心價值,而不是他的外在表現。

比如説,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勤奮、熱忱而又有耐心的人,有可能去做一項支持貧困兒童的公益事業,這份事業成功與否,就是他的外在表現;而他內心的激情和熱忱,就是他的核心價值。

如果是無條件愛着這個人,只要他的熱忱還在,他的核心價值就在,無論他的事業成功與否,你對他的愛都不會改變。

為什麼要給予無條件的愛呢?

因為無條件的愛會帶來力量,會建立一個“幸福圈”,能促使人勇於追求有意義又快樂的事情,也能更好地激發潛能和價值。

除了無條件的愛,作者還認為理解是愛的基礎。熟悉對方,真正去認識他,理解他,會帶來更強烈的親密感,使愛能夠更好地成長。

理解對方包括深入瞭解對方的價值、熱情、想法、期望等。在理解對方時,也要儘可能幫助對方理解自己。我們要把注意力放在想被理解,而不是想被認可上,打開心門,和對方分享自己最深層的部分。

我們來總結下第四個觀點,無條件的愛和理解是經營親密關係的兩大基石,而建立親密關係,是獲得幸福感的有效途徑。

感恩行動背後的原理是,人往往對所擁有的美好司空見慣。

比如説,很多人都意識不到自己的健康是多麼值得珍惜和感恩,經常要等到健康受到威脅時才會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

為了防止司空見慣和理所應當,需要提醒自己,去主動意識到自己所擁有的美好。

為了使身體更加健康,同時又不覺得刻意鍛鍊和保持太辛苦,最好的方法是把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像刷牙一樣自動的程序化慣性,這樣就不用每次耗費自律去約束自己。

自律是一種珍稀的資源,當過多的事情需要使用自律時,可能會出現自律匱乏。

好,這就是我們説的最後一個觀點,用5件好事法和有節制的自律來提升幸福感。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7

你幸福嗎?

也許你會問我為什麼會這麼問呢?幸福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嗎?

幸福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就是因為它簡單,所以有很多人忽略了它,得到的不是真正的幸福,而是“幸福的假象”。也許你就會問我,那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

本-沙哈爾博士在書中寫道:“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在商業中,錢是衡量標準,用來評估資產與債務、利潤與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因素都不會被考慮進去;在人生中,幸福感是衡量標準,負面情緒是支出,正面情緒是收入。當我們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就是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獲利了;當我們長期處於抑鬱中,則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情感破產”。

人們也許會説成功就得到了幸福。其實,成功並不等於幸福!成功獲得的只是心靈上的放鬆和解脱,這種解脱給人帶來了真實的快樂,但並不等同於幸福,只是“幸福的假象”。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後,他會為頭不痛而高興,但是這種喜悦只是來自於痛苦的前因。因而很多人便把這種喜悦、解脱誤當做是“幸福”,從而造成了“幸福的假象”。

本-沙哈爾博士在書中講述了他自己親身的一個經歷,便是他16歲時獲得了以色列的全國壁球賽的'冠軍,他認為他應該獲得了幸福,但是實際上沒有。他為了準備比賽,節制了一個月的飲食,他曾暗自發誓,在比賽結束後一定大吃幾頓“垃圾食品”。當他比賽結束後,他真的跑到商店去買了兩個漢堡包,但是此刻他並沒有得到快樂,反而是一種失落,一種空虛。他看着手中的漢堡,發明了四種漢堡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口味誘人,但卻是“垃圾食品”。吃它等於享受眼前的快樂,同時也埋下了未來的痛苦。這種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便稱作是“享樂主義型”;

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裏面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將更健康,但是吃起來很痛苦。這種犧牲眼前幸福,追求未來的目標,便稱作是“勞碌奔波型”;

第三種漢堡,最糟糕,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這種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幸福,也不對未來抱期許,便稱作是“虛無主義型”;

第四種漢堡,則是最好的,既美味,又營養。這種既享受當下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好的未來,就是“幸福型”。

既然成功並不等於幸福,那麼幸福感決定因素主要有哪些呢?一是遺傳基因,二是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三是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

現實中大多數人屬於“勞碌奔波型”,這主要受社會環境與文化背景的影響。當學生取得優異成績時,就會受到來自學校、家庭以及周圍人的獎勵或者鼓舞;當職工工作出色時,也受到了老闆的獎勵和他人的羨慕。這就使得人們習慣去追逐更高的目標,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終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

我們常常發現身邊的人雖然取得事業上的成功,但是卻悶悶不樂;或者是聽到並且我們認可有錢人並不一定快樂的觀點。仔細回味我們從小到大的生活,從開始上學起,我們便不斷被灌輸一種思想,我們要好好學習,要取得好成績,這樣才能找到一個好工作。於是,我們便在追逐成績的提升,希望得到父母、老師以及周圍人的認可與讚揚。但正是在追逐優異成績的同時,我們受到了來自考試的恐懼以及巨大的壓力,忽略了學習中也可以得到快樂,我們更多的期盼是下課、放學和放假。本以為上了大學便可以好好地玩了,但是事實上大學的壓力也不小。面對如今的就業形勢,可能很多人都在為找到一個好工作而煩惱。而當我們找到工作後,又是處於同樣的狀況。為了能有較高的薪水以及職位的升遷,我們又不斷地強迫自己努力,去追逐那些物質上的滿足,卻以揹負巨大的身心壓力為代價。即使我們獲得了事業上的成功,有很多錢,有車有房,我們也不一定感到快樂。我們在享樂一段時間後發現原來這並不是幸福。大多數人都處在每天忙碌奔波,但最終卻不知奔波究竟是為了什麼。

本-沙哈爾博士説道:“在追求有意義而又快樂的目標時,我們不再是消磨光陰,而是在讓時間,閃閃發光。”

這樣,很多人就會在愁悶什麼工作才能達到這種幸福的生活呢?主要有三個問題:一、什麼帶給我意義?二、什麼帶給我快樂?三、我的優勢是什麼?當我們反思這三個問題並找到答案時,便就是找到了幸福的工作。工作也有三個層次:賺錢謀生、事業、使命感。只為賺錢謀生的人關心的只是工作所得到的報酬,並且期待的主要是節假日;把工作當成事業的人,不僅關心財富的積累,而且還關心事業的發展以及個人升遷的可能性;而把工作作為自己的使命感的人,最關心的是工作本身,工作給這些人動力,給這些人快樂,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在工作中自我實現,獲得充實感。你想得到的是哪種工作呢?呵呵……記住,幸福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快樂並有意義的活着,便是最大的幸福!

《幸福的方法》讀後感 篇8

記得去年年底,經過一年的備考,終於考完了試,在之前許多個夜晚,都想過考完的瞬間,我應該感到無比的幸福,幸福感應該爆棚,畢竟付出了很多心血。然而考好的瞬間,我非常平靜,也沒有幸福的感覺,即使有也就那麼短暫的一瞬,至今我還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當我看完了這本《幸福的方法》後,我才明白了其中的緣由。

書中最核心的觀點是:幸福和狀態無關,幸福是一種能力,是一種感知力。

國外對很多殘疾病人進行統計,當他們不幸致殘以後,需要花費平均1年才能恢復到原先幸福的狀態。與此同時,對於中大獎人羣的統計,只要一個月就會回到之前的狀態。可見幸福和狀態無關。

我們心目中的幸福狀態是如何呢?讓你有許多錢,長的好看點,還需要有點地位,對了,還要健康,有自己的事業,哦對,還要有愛你的人。大家想想,我在説誰---張國榮,但是他卻從樓上跳了下來。為什麼?因為他喪失了感知幸福的能力,即使他擁有那麼多我們認為幸福的要素。

我是80後,還記得小時候過年,很開心,一桌好吃的,春晚前去放鞭炮,看着電視吃着晚飯收着大紅包,感覺那是一輩子最幸福的時候。看看現在過年呢,吃着更豐盛的晚飯,已經懶的去放鞭炮了,春晚比之前好看多了,紅包更是1秒到賬,但是你問問自己,大年夜你幸福嗎?大多數人都是走走形式,如果沒有微信搶紅包,都不知道那天晚上應該做啥。這是為什麼呢?

《幸福的方法》

因為我們看的太多,吃的太好,生活太便利,我們漸漸喪失了幸福的感知力。

那麼既然是能力,就應該像肌肉,可以鍛鍊吧。如何才能提升我們幸福的'能力呢。

現在幸福/不幸福vs未來幸福/不幸福有四種組合

1、現在幸福->未來不幸福

及時行樂型:

典型的就是沉迷網絡遊戲,雖然知道這樣不好,但是為了當下幸福,即使知道未來會不幸福,浪費時間也不管了(吸毒可能更加典型,只是太極端了)。還有些人賺着很少的錢,你和他説要學習,為了將來賺大錢,他卻和你説,沒事,現在開心最重要,以後再説。

這種類型的人註定不會幸福。

2、現在不幸福->未來不幸福

習得性無助型:

這種無助感是生活教會你的,可能之前你碰到過類似的情況,其實你可以通過學習等方式擺脱,但你卻主動放棄。很多女生閨蜜聊天到最後總會聊到男生,只有一個結論:男人沒有一個好東西。為什麼,可能之前遇到過,所以理所當然認為未來也不會改變。

這種類型的人註定不會幸福。而要幸福的方法就是放棄這種固定思維,改變自己。

3、現在不幸福->未來幸福

忍辱負重型:

絕大多數人是這個類型。典型的就是等我考上哈佛大學就好了。等我創業成功就幸福了。等我熬過這個坎就沒問題了。這樣的人永遠不會幸福,永遠體會不到快樂。因為其幸福感全部來自外在,在達到目標之前完全是忍受痛苦。而當達到目標的瞬間,支撐你的理由消失了,你不但感覺不到幸福,反而有點茫然不知所措(就像文章開頭的我)。如果幸福感都來自外部,在過程中沒有樂趣,那麼也是註定不會幸福的。

4、現在幸福->未來幸福

失去讓人珍惜,你現在擁有的足以讓你幸福。有些人抱怨擁有的太少,你想想,你能走路,能吃飯,能呼吸是不是比很多人強了,能看到自己所擁有且不等到失去才去珍惜的人,才擁有真正的幸福感知力。不在乎事情大小,即使坐着讀一兩本書,只要你能去感知,活着當下(佛教叫做正念)你就足以能體會到幸福的感覺。

當然,人可以有慾望,也需要有慾望,但關鍵是不要被慾望所折磨。

比如一個朋友買了寶馬,卻説一點都不幸福。問他買了寶馬怎麼不幸福,他説我的目標是瑪莎拉蒂。看到沒有,你可以有更高的慾望併為之努力,但關鍵是當你擁有寶馬的時候,你應該為你擁有的而感到幸福。

活在當下,享受當下。

最後用兩種心態來做個總結

逆水型心態:

等我考好了就會開心,等我創業成功我就幸福了。目標實現前好比在水裏憋氣,充滿了不開心。

郊遊型心態:

小時候去春遊,老師剛剛説了一句要去西郊公園,你就開心死了,這不還沒去嗎,對,那是你擁有郊遊心態。然後呢,你開心的準備零食,準備玩具,想象當天的情形。到了那天和小朋友一起爬山,雖然很累,但是你整個郊遊的過程都很開心。這就是我們推崇的感知幸福的心態。

我們應該擁有哪一種心態,不用我説了吧,記住,幸福是一種能力,不是一種狀態,是否有這樣的能力,取決你自己。人生苦短,好好鍛鍊自己,享受幸福。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7lkmv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