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弟子規讀後感(精選15篇)

弟子規讀後感(精選1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弟子規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弟子規讀後感(精選15篇)

弟子規讀後感1

中國文化五千年源遠流長,從古時候起中國就作為一個強國屹立於世界強林之中。“禮儀之邦”這個輝煌的稱號一直是中國獨有的標誌,而其中《弟子規》作為一本傳世經典,不僅僅影響着古人,同時也影響着現代人;它不僅僅是一本啟蒙讀物,同時也是所有人規範行為的經典讀本。

總敍“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中,包含眾多深刻理念,其中最基本的便是“孝”、“信”。所謂“百善孝為先,萬惡懶為首”,“孝”乃是我們為人子女所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但隨着科技的不斷髮達,文明的高度進步。這些似乎正在悄悄地發生着一些變化。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是《弟子規》中講孝的。但是,縱觀大千世界,真正做到的能有幾人。就説我自己吧!“翊嘉,幫媽媽把垃圾拿出去倒了!”“啊?哦!”過了五分鐘,我才去倒了垃圾。這時,媽媽便對我笑了笑。再看,我晚自習回到家,洗完澡,便對媽媽説:“媽,你去幫我把杯子的水換了吧!我要吃藥了!”媽媽則立馬放下了手中的事情,馬上去給我倒水了,當媽媽回來時,我卻連一句感謝的話也沒有,把這當做了媽媽本來就該要做的事似的。現在想來,還真是愧疚啊!王祥都能卧冰求鯉,閔損也能勸和,我們卻連倒個垃圾也拖拉,真是慚愧啊!在我們真應該把這句話改成“子女呼,應勿緩;子女命,行勿懶”啊!唯有“孝”才能報答我們對父母的感恩,應時常懷有一顆感恩的心。多多幫助親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人無信則不立”、“民無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都是講誠信的,誠信是做人的基本準則,人如果失去了“信”,那人生必定會有缺憾!宋慶齡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吧!她在小的時候,就知道不能失信於人。從小具有優良品質的宋慶齡,長大後終成一代偉人,深受人們愛戴。所以,只有做一個誠實守信之人,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如一個失信於人還不知自責的人,只會被別人鄙視。

讀了《弟子規》之後,我似乎明白了很多事。這本傳世經典,還在深深地影響着一代代的人。它讓我們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好人,如何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所幫助、有所貢獻的人。

最後,再送給大家一句影響名人一生的名言——“讚美別人的善行,就等於自己在行善!”

弟子規讀後感2

弟子規——我的經典啟蒙老師《弟子規》我國傳統文化的書,是人們的生活規範。

小時候,我很調皮,經常惹禍。媽媽就給我買了一本《弟子規》。這本書講了很多古代名人精彩的小故事,從中引出許多道理,讓我很快就喜歡上了它。讀了《弟子規》讓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弟子規》中講到:"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不禁讓我想起了那年我還在念幼兒園大班時的一天,媽媽帶我去爬龍山,在下山時不小心摔成右手肘骨折了,媽媽整夜陪着我,在我傷口疼痛的時候,用輕柔的聲音安慰我,在我入睡的時候,她整夜陪在我的身邊,替我蓋被子,按摩傷口。等我睡着的時候,她才小睡一會兒。有一天早上醒來,我看見媽媽臉上掛滿了淚痕,眼裏佈滿了血絲。不懂事的我當時一點都沒放在心上,現在想起來,感覺十分慚愧,媽媽這樣子,就是因為我“身有傷”所以“貽親憂”啊!我們做子女的應該要體貼父母,儘量不要讓父母操心。

在《弟子規》裏,我最喜歡的一段話是“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如何孝敬我們的父母,我想起了漢文帝劉恆親嘗湯藥的感人故事:漢文帝劉恆,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災年被封為代王。漢文帝對母親非常孝順,從來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得了一場大病,一病就是三年,卧牀不起。這可急壞了劉恆,為了母親能早日康復,他日夜守護在母親的牀前,常常是衣帶不解,覺也不睡。有時看到母親睡熟了,才趴在母親的牀前打一會兒瞌睡。劉恆親自為母親煎湯藥,每次煎完了,自己總先嚐一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讚他是一個仁孝之子。我想,劉恆是皇帝,還這麼孝順父母,孝順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一定更把這種美德發揚光大。現在,讓我們一起行動起來吧,讓我們用一個個細小的進步,一天天的長大懂事,一次次的優異成績來回報父母,因為我們永遠是父母的牽掛。

《弟子規》,你就象是充滿智慧的長者,不,更象是我領略經典的啟蒙老師,讓我在生活中不斷實踐,在領悟中不斷成長,衷心的謝謝你!有您的陪伴未來一定更美好!

弟子規讀後感3

題記:道德的光輝就像太陽的光芒,而一個人要想播撒陽光到別人心中,首先自己心中要充滿陽光啊!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很早就知道《弟子規》是好東西,所以,幾年前兒子上幼兒園時,我就教他背誦,後來,也推薦給學生,領着他們去背誦《弟子規》。然而,自從我接觸傳統文化以後,我再讀《弟子規》才深刻地體會到:《弟子規》看似平淡無奇,而其中所真正的內涵只有用心體味。《弟子規》不是用來背的,它是用來做的,而知道和做到之間還有很遠很遠的路,慢慢地,在踐行《弟子規》的日子裏,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弟子規》是一本薄薄的厚書,淺淺的深書,小小的聖書,它幫助我從陰霾走向光明,甚至讓我重新做人!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此文脱胎於孔子的“論語”學而篇,分為總敍、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餘力學文八個部分,這八個部分獨立成章卻又密不可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做人、處事等行為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行為敦厚、人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對今天的我們仍然有教育意義。它清晰明瞭的向我們傳遞着做人的基本準則。

《弟子規》的宗旨是“孝”,俗話説“百善孝為先”,一個把孝心裝在心中的人,一定是一個善良、平和、又幸福的人,因為厚德載物嘛!所以我自己要以身作則,並帶動我的孩子和學生們“孝敬”!

通過閲讀《弟子規》,我感覺到了孝敬、誠信、仁愛、尊重……的重要,小小的《弟子規》,其中富含的哲理足夠我終生受用。它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自己的狀態。為我指明瞭追求的方向。督促我將聖人的教誨貫徹於實踐、落實於言語、行動中,並帶動我的學生們一起學習和踐行《弟子規》。但願小小的我也能融入到社會進步的洪流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我萬世開太平!”做一個真正播撒陽光的人!

弟子規讀後感4

《弟子規》這本書的資料,是聖人對學生的訓示,為人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還要對自已行為約束,誠實可信,博愛眾生並親近有德行的人。

百善孝為先,而“孝”和“弟”這兩個字則是弟子規貫穿中心的“一條線”。“孝弟”裏面還包含一個很重要的態度,就是恭敬之心,對長者的恭敬。而一個人的道德、學問都是從“孝”跟“敬”當中不斷地提升。其實一個人只要做到“孝”跟“弟”,相信他就可成為國家棟梁。

學習《弟子規》,能夠幫忙我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常常讀《弟子規》,並細細思量,我真是受益匪淺,感慨良多啊!

父母把我們帶到人間,他們用自己濃濃的親情教育我們,期望我們能快樂生活,健康成長,對父母來説,我們是上天贈給他們的禮物,但在我們心中,父母是無可替代的,爸爸、媽媽良苦用心,諄諄教誨的話語,你們也常常隨着自己的意願,想聽就聽吧,若有一點不如意就頂撞回去,以至離家出走,更厲害的,竟然反其道而行之,這天想來,你們不覺得慚愧嗎?

羊跪乳,鴉反哺,為人子女理當“孝”字為先。“孝”就是心懷感激,用愛作出回報。我們的父母大都承擔着家庭的負擔,每日裏,有的或在工廠車間、野地農田辛勤勞作,有的或在書山文海之中與科學技術領域艱辛探索,他們用汗水和心血努力回報社會,同時還對我們呵護有加,似明燈引領我們一步一步前行。作為兒女,每一天惦記着父母,為父母辛勞,這就應是做人的起碼良知,是作為後人應盡的最基本的職責。我們此刻年紀還小,有些事情還無潛力做到,但按照父母的意願與期望,抓緊時間好好學習,將來回報社會。每一天讓父母開心,這無疑是我們這天務必努力去做的。我認為這才是一個學生所盡孝道的最好體現。

“入則孝”,一個在家能敬重、孝順和關愛父母長輩的人,其品格與德性的延展必然會有一顆感恩於博愛之心,就必須會在社會生活中始終善行善為,對社會做出有益的貢獻。古有大孝之女花木蘭,大孝之男岳飛;今有著名孝子許世友無不為國家民族創下驚天偉業便是有力例證!

我深信:“心中有愛,就有‘孝’。”父母需要的是“真愛”,而不是敷衍了事的“奉養”。我們要誠心孝順父母,並化成行動,這樣父母必須會十分感動,那也就能報答父母恩情的萬分之一了。

弟子規讀後感5

爺爺對我説過:"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主要在個人的努力。經過那件事後,媽媽又研製出一套方案,那就是"拆機法"把顯示屏和鍵盤、鼠標放在桌上,主機卻不見了蹤影,後來我才發現,是被鎖在桌子下面的保險箱裏了,這回的方案直到現在我都沒有破解,請看到此文章的人給我想一套方案,有重謝。

在小時候我背過《弟子規》,但幾乎都忘記了,也不瞭解其中的含義,聽錢文忠老師一講,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弟子規》分:總序.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與餘力學文。《弟子規》裏關於孝的部分,講述了一個卧冰求鯉的故事:晉朝的王祥對自已並不是很慈祥繼母,都非常孝敬。在冬天裏,繼母時常想吃鯉魚,王祥竟然赤身卧在冰上去找魚,這時,冰裂開了,跳出兩尾鯉魚。這則故事使我懂得了:孝不是交易,是無條件的,孝也是人的根本。我想到:對於我的親生父母,我該怎樣孝敬他們呢?我現在還小,無法用大量的體力勞動和外出掙錢孝敬父母,但能在細微之處做點事。以前週末回家,我會偶爾在早上起牀後,給媽媽倒杯涼白開,以後我要堅持這個習慣;父母掙錢很辛苦,以後,當我花爸爸媽媽錢,正要買東西的時候,應該好好想想,有沒有這個必要,能不能節約一下,對於父母給我買的東西,要愛惜使用......我想這也是孝吧!

當我聽到:緩揭簾,勿有聲,這句話時,我突然回憶起了一件往事,一次我去數學金老師辦公室,出來的時候,我一個箭步,順手將門一帶而過,門‘咣’的一聲巨響,關上了,把屋裏的老師們都嚇了一跳,媽媽正好在現場,立馬説我:“門應該輕輕關上,你這樣做,顯得你很沒有教養,對老師很不尊重。”我當時挺不服氣的,還嘰哩哇啦解釋了一通。現在想想,覺的很不好意思。

聽錢文忠老師講《弟子規》,我的心能放的很平靜,邊聽邊想到以前做過的很多事情是否正確,如果錯了,應該按《弟子規》中哪點去改才對。既然《弟子規》可以給我明白那麼多寶貴的道理,那我就要經常學習它,將它運用在我的實際生活中。

弟子規讀後感6

“讀一本好書,就像與一位智者在談話。”國學經典《弟子規》就是一本好書

今年暑假我讀了這本書,從中獲益良多。“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冬則温,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這幾句真理是在我讀《弟子規》這本書時讀到的意思就是説:“父母叫你的時候不能遲緩答應;父母讓你去辦事的時候,不能拖延偷懶。對父母的責備,要從中吸取教訓。子女冬天要讓他們温暖,夏天要讓他們舒服。早晨要向父母請安,晚上要侍候他們安眠。這幾句話讓我感到十非常慚愧。記得有一次,媽媽在洗白色衣服,不小心把84消毒液弄進眼睛裏了,叫我幫忙。我卻只顧玩手機,很久才慢吞吞地應答。害得媽媽的眼睛睜不開,輸了好多天的點滴。現在想起來,我後悔極了。要知道,媽媽的一頭銀髮都是是因我而生的。“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清晨要早起,晚上要遲睡。人的一生很短暫,轉眼間從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我們都要珍惜寶貴時光。魯迅先生,一生都在與時間賽跑。他在課桌上刻的“早”字至今還印在我的腦海中。地球上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經常對助手説:“人生太短暫了,要多想辦法,要用極少的時間辦更多的事情。”“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就是我的座右銘,所以我會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一個和時間賽跑的人。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做姐姐的要愛護弟弟,做弟弟的尊重姐姐。姐弟之間能夠和睦相處,對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知道了這些以後,每次我有好吃的和好玩的東西,我都會惦記給我的小弟弟留一部分的,從不一個人享用。家裏人都我誇我是個懂事的好孩子,媽媽也一直以我為榮。在和弟弟相處的時候,我還學會了寬容別人,學會了體諒父母。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後感7

暑假裏,我看了《弟子規》這本書,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沒什麼意思,也看不太懂。後來,媽媽讓我讀一句再看一遍註解,還結合我在學習和生活中的事例給我講解,使我豁然開朗,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這本書是我國古代兒童的啟蒙讀物,是約束兒童的行為,明確道理的規範讀本。這本書無論是在孝悌,行善,日常行為等方面都給予了正確的解説。主要是讓我們從思想上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念,讓我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做好事,摒棄不良行為。

讀了這本書,我才發現,爸爸媽媽在平時教育我的道理,在書中都可以找到,比如:第一部分"守孝悌"。這三個字看似很簡單,其實內容很豐富。這裏包含了孝順父母,尊敬師長,媽媽經常説,一個人如果不孝敬父母,不愛自己的家人,就沒有了做人的基本準則,現在很多單位招聘新員工,還要考察你在家是不是孝順父母呢!所以"守孝悌"是做人的'根本。還有,媽媽平時經常教導我,穿衣服只要乾淨,整潔就好,不要追求名牌,互相攀比,要比學習,比進步,這才是學生應該做的,在《弟子規》這本書裏,我讀到了"衣貴潔,不貴華"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吧!

當然,我看了這本書後,覺得在平時的生活中還有許多做得不對的地方,比如書中寫到“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就是要我們聽從父母的教誨,犯錯誤是難免的,有了錯誤要勇於承認,即使遭到斥責或打罵,也應該拿出勇氣面對。"過能改,歸於無",只有知錯,才能改錯。想到平時爸爸媽媽批評我的時候,我經常不虛心接受,無理還要辯三分,真是慚愧啊!

書中還有許多讓我受益匪淺的道理,比如:“事勿忙,忙多錯。”是讓我們做任何事情,應該從容不迫,要有充裕的時間計劃,我們的事情應該怎麼做,免得事到臨頭,擠在一起忙,亂在一堆。還有“勿畏難,勿輕略”就是説我們做任何事都不要畏懼困難而猶豫不前,也不可以草率,隨便應付了事。所謂失敗是成功之母,堅持就是勝利……

讀了這本《弟子規》讓我懂得了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當然,光是懂得還不夠,要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處處以這些道理來規範自已的行為。我想,這是對我一生都有幫助的一本書。

弟子規讀後感8

《弟子規》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經》體例,三言成語,名句疊韻的形式為古代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敬師規範,由《論語》《孟子》《禮記》《孝經》和朱熹語錄編纂而成,今天讀來仍然有現實的指導意義。

當今發達的商品經濟社會和古代的社會環境不能同日而語,讀《弟子規》我想在現實和傳統之間有沒有一個承繼關系?中國有五千年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講得最多是一個“育人”的問題,所謂至樂莫如育人,怎樣教育人,怎樣增加修養,做一個完善的人?這是我們應從傳統中繼承和發揚的。在物質豐富、科技發展的現實環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沒有依託,往往在紛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導原則,而在《弟子規》中所提到的做人的總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校??H仁,行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教誨,以此成為做人的原則,那麼我們在工作和學習時,就能加深自己的修養,在物質社會的時代不迷失,不動搖,時時保持清醒,和諧和同事之間、領導之間、親人之間、朋友之間以及陌生人之間的關系,我愛範文,進而和諧整個社會成員的關系,那麼共建和諧社會就不會是一句空話。

《弟子規》中講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學等方方面面的行為標準和作人準則,提倡正人先正心。我從中深刻領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從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處,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嚴以對已,寬以待人,積極融入到團隊當中,要尊重領導,認真完成領導所交待的各項任務,忠於職守,互相幫助,協作共事,作為服務窗口工作,要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禮貌待人,微笑服務,做到百問不厭,應保持坦鍘⒐??⒖陀^的態度對人對事,並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規》對和諧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義。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隻有每個細胞的健康才能保證社會機體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親圖”在感化人的同時,也教會我們應該怎樣孝敬父母,怎樣對待親人,也讓我們思考在當今社會怎樣去實現傳統文化的價值,試想,如果一個連父母長輩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個喪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倫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對別人以禮相待?這樣的人能否讓人信服與尊重?

《弟子規》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們要從中領悟其精華,發揚中華美德,做一個完善的知禮儀、知廉恥、知謙虛、知恭敬、知忠厚的人。這樣,在我們繼承傳統,發揚傳統中,才能體現其價值。

弟子規讀後感9

《弟子規》這本書是人們的生活規範,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為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為友。“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仔細閲讀《弟子規》就會發現從中得到的東西會使我們受益一生。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須在幼小的時候開始培養。《弟子規》中要求我們先端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禮、仁、忠等。在做到這些後,它又教了我們一些學習方法,不但要認真學,還要實踐,這樣才能真正地讀好書,成為有用之才。

讀完《弟子規》後,再衡量一下自己的品行,確實有一定的差距。單在孝方面就覺得做的遠遠不夠,雖然沒有做過對父母不住的大事,但對他們也沒有盡過多少孝心,反而他們對我千衣百順,照顧到家,我想得到的東西,想方設法地滿足我。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覺得應該的,有時,父母過於關心自己,哆嗦了幾句,反而責罵他們,討厭他們,那多不應該啊!作為子女,應按《弟子規》所講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最起碼做到這些,才能對得住苦養自己成人的父母。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弟子規》的實質是孝在先,友愛兄弟姐妹,對己謹信,對人仁愛,有能力在學習知識。至於其中的實際做法,我們能做的,去做,不適應現在社會的方式,我們不求表面,但求心安。因此,《弟子規》的精髓不是多麼的讓我們一般人望塵莫及,而是時時刻刻在我們周圍,時時刻刻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你不按照這個方式做事做人,一定寸步難行。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文化,是我們傳統道德觀。

我想,一個人活着就要講點道德有點品位,這才贏得別人的賞識。而《弟子規》中所講的道理,正是教人倫理綱常的最基本的常識。

弟子規讀後感10

“孝”是一個多麼平凡而又擁有深刻含義的字眼啊!多麼像一個孝順的兒子揹着一個年邁的老人啊,這就是孝!那麼孝又是什麼呢?孝不就是長大了打工賺錢讓家人過上好日子嗎?孝難道不是給父母買買好東西嗎?不是的,孝是簡單的多陪陪愛自己的人;孝就是過年回家多看看家人,陪他們説説話,交交心。孝是……

《弟子規》這本書講了許多關於孝的語句,書的主要內容是:古代聖人教育學生的一些發法。學生首先要孝敬父母,服從兄長,其次對自己要嚴格要求,對人要講究信用。對他人要有愛心,要親近和崇拜那些德才兼備的人,做好了這些之外,如果還有精力和時間,就應該多學文化知識。

當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時,我不禁想了想我自己,有這樣做到嗎?父母叫你的時候,就應該立即答應;父母有什麼事情要你去做的時候,千萬不要拖拖拉拉,更不能偷懶。記得有一次,媽媽叫我幫她做一下家務。我心想:我才不要,做家務這麼累。於是我便找了個藉口説:“不行,老師今天佈置的作業太多了!”媽媽聽了,搖了搖頭,繼續開始辛苦地洗衣服。看着太陽高掛在天空,温度持續上升,媽媽在烈日當空下洗着衣服,汗水不斷往下流。看到這裏,我不禁臉紅了,心裏感到了愧疚。父母每次讓我做點小事,我都拖拖拉拉,總喜歡説:“馬上我就去,看完這一集就行了。”是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我學着記住這句話,把它深深地刻在腦海裏。每當父母讓我做什麼事情時,如有偷懶或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好時,我便會用這句話來警告自己,做事情千萬不能再這樣馬虎對待。

當讀到“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的時候,我想到了古代的孝子王祥。她的母親去世了,繼母對他很壞。一天繼母病了想吃鮮活的鯉魚。於是王祥便為繼母捉魚,但河水已經結冰了王祥變脱掉自己的衣服卧在冰上,用自己的體温融化冰層捕魚。對啊!雖然繼母不喜歡他,但王祥依然孝敬繼母,父母喜歡我,我孝敬父母不是一件困難的事;父母親不喜歡我,我能很好地孝敬他們,那才是一種孝順。

孟宗泣不管母親説什麼他總是照着去做。孔融四歲能讓梨,這都是孝。孝無處不在,《弟子規》讓我明白了孝。

弟子規讀後感11

相信大家都很瞭解孔夫子吧!不僅我們高年級,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知道孔子的《三字經》。但我對孔子留下最深的印象是那本《弟子規》。

剛開始讀《弟子規》,它的總敍就讓我深深地震撼了: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我記得很清楚,那個時候,我們七年級,每天都會背上一遍《弟子規》,從總敍開始一點一點往下背……總敍中給我的映像最深的是“首孝悌”,是啊,為人子女,凡事對長輩要以孝為先,不然就枉為人子女一場。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敬承。”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有犯錯誤的時候,而我也不例外,每次做錯事的時候,總是要被媽媽説一通。當然,我那不爭氣的淚珠,也隨之在眼角流落下來,看在我表面上不敢反抗,可心裏早已生出了許多不滿和埋怨。可是在讀完《弟子規》 後,我知道了媽媽都是為我好,為了我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其實,我們總説自己很孝順,可事實上,能夠真正做到對父母孝順的能有幾個呢?就拿我自己來説,我坦誠自己沒有做好。在沒有學《弟子規》之前,我常常在家不怎麼聽父母的話,不喜歡做家務,總想着家裏有大人在,我做不做都可以。剛學完《弟子規》這本書,我在心裏反覆好幾遍問自己:“我是否真的一點也不孝順?我心裏對父母難道就沒有一點愧疚麼?父母辛辛苦苦地把我們養大,難道父母要我們幫忙做一點家務活也不可以嗎?”我一直都只會依賴父母,現在每天都會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完。

《弟子規》這本書雖然早已讀完背完,但我會每天把它在腦子裏複習一遍,然後再仔細反思自己今天做得怎麼樣,是不是還有什麼地方做的不夠好的。《弟子規》這本書已經很深紮根在我的心裏,永遠也拔不掉。

《弟子規》是我懂事以來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它教會我如何為人子女,如何待人處世。它教會了我太多太多,它的哲理我還沒有完全領悟。古語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我相信自己以後還會碰到對我們中學生更加有益的書籍。

弟子規讀後感12

《弟子規》是一本既古老,又時尚的讀物。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有心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中,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賴,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意思是:父母叫你的時候,應該及時趕到;父母叫你去做一件事實,不能推遲;父母教你的時候,必須靜靜地聽;父母責罵你的時候,必須順着他們的意思。是呀,父母是把我們生出來。他給予了我們生命和無私的愛,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把我們撫養長大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我們時時刻刻,都要順着父母的意思去做,即使不能完成,也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它。

在我看來,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們現在,普遍缺乏這種教育,所以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恰當的。特別是當今,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籲重新定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一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怎麼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進代屢遭浩劫,它 在中國大地上還是有很強的生命力。

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容易,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教誨貫穿到生活中,落實在一言一語中。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昇華的過程。對一個人的成長來説,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得和諧,變成和平的世界。

我喜歡《弟子規》這本書,它使我悟出了幸福的真諦,澄清了我思想上的迷霧,為過去的幼稚而感到無知羞愧,它還為我改變了思考方法;把我帶進一個神奇的世界,帶入知識的海洋;讓我成功地取得自己夢寐以求的一切,讓我知道如何來處理自己所處充滿文化的環境。

弟子規讀後感13

寒假生活結束了,我覺得我的假期過的很有意義,因為老留的作業是背誦並理解《弟子規》。這跟我們平時的家庭作業不同,因為不僅鍛鍊了我們背誦課文,理解課文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讓我們懂得了如何尊敬師長和父母,怎樣和兄弟姐妹融洽相處,怎樣學習,怎樣做事,怎樣做人。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一句,主要告訴我們對於父母的召喚,回答不能遲緩,對於父母的命令不能遲遲不去行動。可我以前不是這樣父母叫我做事時,我總是假裝聽不見,學了《弟子規》後,我意識到我錯了。

《弟子規》中還有"置冠服,有定位。"這一句,是告訴我們自己的物品擺放要有明確的位置,不要太隨意,而一直以來,我的物品經常隨處擺放,需要用時,經常找不到,所以在這個假期裏,我養成了很多好習慣,其中就有打掃屋子,自己整理自己的物品擺放位置,現在我的房間再也不是以前那個媽媽眼裏的"小豬窩"了,我自《弟子規》中還有很多很多的收穫,比如説,在學習上,不要拖拉,愛護書籍上要做到,尊敬師長上等等,很多很多。

《弟子規》對我的幫助很大很大,今後我一定把他背的熟熟的,作為我以後行為的量尺,相信在這個好朋友的監督下,在我自己的努力下,我一定會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國小生!

成功要不斷積累——讀"孟母斷機"有感瀋陽市南京十校 二年一班 郭萬達 指導教師 姜崇豔

今天,我背了《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這句話。具體意思是:父母的教誨,一定要恭恭敬敬地聽;如果父母責備你,一定是有道理的,所以你要虛心接受。"孟母斷機"是關於這四句話出處的故事:孟子小的時候讀了一些很深奧的書。有一天,他讀書厭倦了,就跑回家裏。這時孟母看見了他,立刻把織布的梭子折斷,扔在了地上。母親説:"織布要一寸寸地織,才能織成……"孟子恍然大悟……

在實際生活中也有一些類似的事情,如:爸爸怕我累,不同意讓我補習英語,但是我還是堅持學了。因為我想:成功源於不斷積累。只有學習的外語知識多,接觸外語知識的面廣,我才會比別人積累更多的東西,取得更加優異的成績。還有很多例子,在這裏就不一一道來了。

通過讀這個典故,我悟出了一條道理:成功=1+1……+1!

弟子規讀後感14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奧妙的大千世界發展至今,文化隨之傳承。而今,我誦讀了這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乃《弟子規》也。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編寫的三言韻文,它是依據孔子教誨編成的學童生活規範而成的。

有人曾經説過:“若是想成為這天下第一強國,打造一個理想的先進國度,那就得回到兩千多年前,學習孔夫子的文化。”我想,這句話是毋庸置疑的。中華上下五千年,那積蓄已久的力量,豈是這些後起“小輩”可比擬的?這薄薄的《弟子規》並沒有多少重量,但文中這一千零八個字,卻有着不可忽視的力量。引導着我們向善,這不過是中華文化的魅力罷了。

自古以來,便是百善孝為先。老師教導我們:父母生我養我們,多年如一日,容易嗎?並不簡單。於此,我們要孝敬父母,切不可忤逆父母。我們聽着念着,也嘗試着做。可是,你又是否有做好?是否也時時認為父母養育我們天經地義?父母為我們付出的一切是用來還前世的債?

不是的,這世間又有誰是欠誰的呢?父母照顧養育我們,只是因為那血濃於水的情,並不是債啊。而我們孝敬父母,才是天經地義的。人生在世,不過區區幾十年,父母與我們最親,給予我們的恩情也最深重,那,是怎樣都還不清的一份情!“親有疾,藥先嚐,晝夜侍,不離牀。”努力學習侍奉父母的禮節,把孝當作一項大事業,用心經營,用愛培育,不讓父母憂心勞心慮心擔心,才能立足於天地之間。

人們説:“孝乃小善。”那,何謂大善?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所以説,善良是人之天性,每個人都對大眾有顆關懷愛護的心。然而我卻認為,善不分大小。無論好人壞人,聰明愚笨,富貴貧賤,種族國界,都一樣會給予,會感恩。付出的純是一片仁慈友善,不為名利,毫無虛假。只是被現實的塵土所矇蔽,以致看不到那顆原原本本真真正正的心。《弟子規》教我如何“剔糟粕”。清洗靈魂,涅磐重生,重拾那顆純淨的心,從而人人為善,這大概就是大善了吧!

倘若我們處處仁厚待人,天地間也將處處盪漾着愛的漣漪。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就像一面鏡子,在你對他笑的時候,他也會以笑來回報你;在你對他哭的時候,他便會以哭來面對你。同樣,你若是待他以仁厚,他必以善良待你。

善者,無須像黃帝嚐遍百草,無須像佛祖割肉喂鷹。只是每天對身邊的人一個微笑,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謙讓,便足矣。

弟子規,引導我們從國小善,從小做孝者。

弟子規讀後感15

《漫談弟子規》是索達吉堪布的作品。索達吉堪布是一個對藏傳佛教學修甚深的人,他説:可能我們太重視物質的進步,忽視了心靈的繼承。孔孟之道里沒有佛教的輪迴思想,沒有菩提心、空性以及如來藏的甚深教言,但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方面,講得確實好。

在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還是要學習傳統的智慧。《弟子規》講得是如何做人,這些根本的東西,猶如大樹的根,樹能長得多茂盛,多大,時間多久,全是要重視根的力量。

當今的孩子,必須重視人格的建設。要先做好一個人,才能做好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弟子規》中,入則孝,講了古人是如何將孝順落實在做人最根本的方面。從父母的日常起居,至自己的言行舉止。如何與父母恰當的溝通,父母百年之後,如何守孝。這些傳統的,對父母給予生命給自己的大恩,自己應該對待自己的父母更孝順才對。

在出則悌中,講述了怎樣與別人處理好友愛關係,對長者的恭敬謙讓。對人與人之間坦誠相待,不過分生疏而又恰如其分。這對許多人在現代生活的人際交往中起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在謹中,從珍惜時光,衣着,飲食,飲酒,坐,立,舉止,借物的方面,細緻地講了做人應該事事認真,規範自己的言行舉止。認真踏實的對待每一件事。

在信中,做人要講誠信,不辱罵,不造謠,講話清晰,不説別人閒話,向先進的好的人學習,時時反省自己,知錯能改。這些品質,對於評判一個人是否有修養是重要的依據。

在泛愛眾中,談到愛的重要性。做一個有德行的人,與人相處時的言行,也透露出大愛。

在親仁中,要親近有德行的人,人才會不斷進步。

在餘力學文中,講到了要學習知識,以及學習知識的方法,這些都是千百年來得以傳承下來的學習心法。

在學完《弟子規》後,我深深地體會到國學的魅力,國學對我的影響,使我在相對浮躁的當代,找到一種根本的處世之道。

逐步在本書中參透悟透人生的哲學,我彷彿得到了另一種洗禮,只願在以後的路途中,做一個好人,教會我的每一個孩子從小堅守住中國人的根本,做一個真正的炎黃子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7nyr9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