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5篇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相約星期二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5篇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令人受益匪淺,也給我上了一堂人生的課。

他們的課堂中,不需要課本,卻更好的瞭解了人生。感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

課堂上的教授,原是一個精力充沛的舞蹈愛好者,意外的,他得了不治之症,舞蹈戛然而止。但是他依舊豁然,絲毫沒有表現出對死亡有任何畏懼。

他也曾説過,學會了死,也就學會了活。人生莫非也只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終結。你學會了死,那也就不枉此生。

一生中亦只但是是在一條漫漫長路上前行。沿途便有着不一樣味道的豐碩果實。有時有的果子也可能是帶毒、帶刺的。工作、原諒以及死亡都只是一顆顆小小的果子。等你吃飽了也就走完了一生。

對於一個知道自己將死的人是什麼感受,我不從得知。正因根本沒有辦法去設身處地的設想。他所擁有的是恐慌?漠然?還是自暴自棄,頹廢剩下的活着的時光?

而那老教授註定是特例,他並不像別人那般無措,而是選取安然上課。將他畢生的心得與見聞傳授給他的學生。

雖然知道自己一日不如一日,卻依舊樂觀堅強的活着,直到萬不得已靜靜停止呼吸。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但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樣令人悲哀。”也許,不幸的活着會比死亡更加悲哀。

雖然在死亡面前,可能還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沒有做。有着千千萬萬個所謂的“來不及”。但是,在莫里的人生詞典中,沒有“來不及”三個字。世界不可能為了你而時光倒流,同樣也如米奇所説,“也同樣不能再生活一次”。

“他直到説再見的那一天還在改變着自己。”過去的自己是定格,改變,只能是此刻。

每個週二,一節又一節不用教科書的課。不間斷的進行着。不論颳風下雨。

莫里離開的時候,很平靜。也只是正因去拿咖啡。那天,星期二。也作為最後一節課亦或是第一節課。

“你説,我聽。”

是的,他一向在聽,默默的、認真的聽。

此刻,換你説,我聽。

以後的每一個週二。你來説,我來聽。(我們此刻説的,莫里教授正聽着呢!)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2

閒暇之餘有幸讀到一本能夠淨化心靈的書:《相約星期二》。書中講述了一位身患絕症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後時刻把自己睿智的處世哲學在每週二分享給自己曾經的一位學生,也就是作者。彌留之際的諄諄教導與迷茫之中的人生腳步碰撞出了讓人們意想不到的智慧火花,讓我獲益良多。

曾經聽説過一句話:“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是啊,生活真的是很不容易。生病的盼健康,健康的盼錢財,富裕的盼輕鬆,閒逸的盼成就。每個人都在嚴陣以待,使出渾身解數與生活較量,追求着自己所謂的幸福。“老天爺太不公平了”,“我要和命運抗爭”……,諸如此類的話消磨了一些人,振作了一些人,可是,我卻看不到這些人身上幸福快樂的影子。每天的忙碌,已讓人們忘記了去體味幸福。我也每天在和生活戰鬥,埋怨着他的不公,煩惱着他給我的苦難,然而,莫里教授的一句話讓我一下子釋然了,他説:“人生最困難的事情就是和生活講和”。理解生活,包容生活,也就獲得了最簡單的快樂。

。都説“知足者常樂”,什麼是幸福生活呢?於病者而言是健康,於貧困者而言是温飽,於勞累着而言是一夜好覺,於奮鬥者而言是一點成功,於孩子而言是得到一件心儀已久的玩具,於老人而言是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吃一頓家常便飯……所以,我們首先要理清現階段所追求的`是什麼,並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不管生活給我們設置了多少障礙,只要真誠的接受它們,包容它們,又有什麼事能讓我們暴跳如雷呢?正如莫里教授臨終反思的那樣,遠離那些盲目追求物質享受,那些缺乏責任感缺乏愛的病態生活,“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接受愛”。在莫里老人看來,只要明白了什麼是真實需要,就會走向關愛與奉獻。

停下奔波的腳步吧,看看我們周圍,看看我們是多麼的幸福,只要我們用心感受,用愛去呵護,幸福就一定會在我們身邊環繞。讓我們與生活講和吧,給自己一個純淨的心靈,也是給自己一個發現美好的機會。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讓我重新認識了死亡,認識了生活,讓我在這個紛繁複雜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片心靈的淨土。“境界,讓死亡充滿韻味。死亡,讓人生歸於純淨”。我感謝這位睿智豁達的老人和這個謙虛有愛的年輕人。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3

如果一個人被告知,自己人生只剩下短短几個月甚至更少時,他會如何度過這段時光?

我的答案:“起來,吃飯,治療,睡覺。”

相信有許多人會選擇這個答案。

一個叫莫里的教授,卻修改了這個選項。

他的答案是:“起來,吃飯,治療,上課,睡覺。”

當死神的利刃劃過你的胸膛,帶過一串血珠,你會想什麼?

我的回答:“快逃,爸爸媽媽還等着我吃飯呢,最近的雜誌我還沒買……”

相信有許多人也會選擇掙扎與逃跑。

一個莫里的教授,卻偏偏不信逃能解決一切。

他站在原地,享受着劍貫穿胸膛的疼痛,品味着飄揚在空氣中的鮮血。

他是明智的。

當死神向莫里伸出手時,他一顫,隨之又平靜下來。他覺得他是幸福的,因為他有時間回憶,甚至享受到再度成為嬰兒的愜意。

他突然有了一個念頭,為什麼不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更多的人分享。於是,他開了一門課程,只有一個學期,14節課,學生只有一個。這門課只有一個規定:星期二上課。

14節課,從世界,到自我,從憐憫,到真愛。

最後隨着我們的教授一起結束。

跨入此門者,必須捨棄所有的希望。

但是我覺得,我們的教授違背了這個條例,他的口袋裏攢滿希望。正如他所説的,當人年老時,可以擁有40、30、20歲的自我,他的人生也就更充實。而當人死去時,他擁有的自我足以讓他成為超過微軟的老闆的`富翁。

只是更多的人不願意這麼想,他們想要回到過往。這沒有錯,但這樣便浪費了用一生積攢的最寶貴的希望。

我們的老教授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努力把自己的人生和更多的人分享。病痛催(摧)不垮靈魂,一個偉大的靈魂,一個已經坐上死亡之船的老人,卻像開告別演唱會一樣,在船上向所有愛他的觀眾招手,告訴他們接受愛,接受自身的教育,別被世俗矇蔽。

岸上,觀眾們用笑容拭去淚水。他們的人生依舊進行,但是已經隨着老教授的船偏離了原本的航道。

即便都通往地獄,但是我們可以選擇不同的航道。

選擇一條特殊的航道吧,和莫里一樣。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4

一位身患重病(漸凍症)的社會學教授即將離世,與學生約定每週二再進行一次教學,教學內容是人生,畢業典禮即葬禮。一位即將離世的老人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哪怕已經無法控制自己的軀體,仍然希望自己有所價值,他希望自己是終身教師。看完全書感動之餘也有一些收穫。

什麼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學生問。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在思索是什麼呢?失去生存的能力和依靠?看到老人的回答:“和生活講和。”覺得自己想的太膚淺,不知道是否該慶幸這份膚淺。的確和生活講和是最困難的事,如果能完成這個最困難的事,相信也沒有難以克服的`事了。這是一門畢生的修煉課。

我們的文化不鼓勵人們思考真正的大問題,而是吸引人們關注一大堆實利瑣事。上學、考試、就業、升遷、賺錢、結婚、貸款、抵押、買車、買房、裝修……層層疊疊,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而且總是企圖按照世俗的標準活得像樣一些,如果你想對社會的上層炫耀自己,那就打消這個念頭,他們照樣看不起你。如果你想對社會底層炫耀自己,也請打消這個念頭,他們只會忌妒你。

我決定活下去——至少盡力去那麼做——像我希望的那樣活下去,帶着尊嚴、勇氣、幽默和平靜。

許多人過着沒有意義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於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庸庸的。這是因為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意義,你就得獻身於愛,獻身於你周圍的羣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和意義的價值觀。

超脱並不是説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應該完完全全地投入進去。然後你才走得出來。

在這類小事情上我能遵紀守法。但在大問題上——如何思想,如何評判——你必須自己選擇。你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或任何一個社會——來替你作出決定。

我認為逃避並不是解決的方法。你應該為建立自己的文化而努力。

在生命的中途,我們同樣需要別人活着。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5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會心理學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性側索硬化,一年以後與世長辭。作為莫里早年的得意門生,米奇在老教授纏綿病榻的十四周裏,每週二都上門與他相伴,聆聽他最後的教誨,並在他死後將老師的醒世箴綴珠成鏈,冠名相約星期二。

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著名作家、廣播電視主持人,主要傷口還包括在全球熱銷已達五百萬冊的小説你在天堂裏遇見的五個人。對於他來説,與恩師“相約星期二”的經歷不啻為一個重新審視自己、重讀人生必修課的機會。這門人生課震撼着作者,也藉由作者的妙筆,感動整個世界。本書在全美各大圖書暢銷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被譯成包括中文在內的三十一種文字,成為近年來圖書出版業的奇蹟。

讀這本書之前,內心掙扎了很久。因為書的封套上那麼鄭重其事地寫道“作家餘秋雨推薦”,於是,很怕這本書會像餘先生的書一樣,讓人在讀的時候正襟危坐,讀完了還得鞠個躬什麼的`。還好,有關生命、死亡的書,只要有真正的感悟,不像心靈雞湯之類的小品那麼不痛不癢淺嘗輒止,總會吸引人的。

一位身患絕症纏綿病榻的老教授,面對死亡,他會想到些什麼?他並不是那種與死神抗爭的鬥士,他只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訴我們,競爭並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隻有一個,那麼就做第二又怎樣?他覺得如若悲傷襲來,無須退避三舍,而恰恰應該盡情體會個中滋味,細細品嚐後再棄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許這些並不太新鮮,甚至不太“與時俱進”,可是讀完整本書後,你才會理解,其實他重新審視的是人們公認的從不多加思考的標準,而我們仍然在這樣的標準下,渾渾噩噩地鬥志昂揚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直與教授相伴,聆聽他的內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所以,書中還有他的瑣憶和隨想。

讀這樣的書,總會讓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想起角落裏那落滿灰塵的畫筆,想起很長時間沒打電話聯絡的朋友,想在秋日的陽光下從容地坐一會兒眯一眯眼睛,想離開現在固定、緊張、忙碌如陀螺的生活……不過,合上書,就像關閉了一扇窗,日子還是一樣滴滴答答地走下去。老人説“當你學會了怎樣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活。”聽他的話,我們都還要繼續努力學習呢。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6

我只讀了“第二個星期二——談論自憐”。

這一段講的是莫里老人的一些生活(我認為是這樣)莫里老人的腿腳已經萎縮了,他已經不能再行走了,但他依然笑着對待世界,享受每一天。

這一段的後半部是講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如果你想讓別人信任你,你首先就應感到你也能信任他——即使你是在黑暗中,即使你是在向後倒去。”這句話讓我十分感動。(我讀到那裏,也十分感動!)

當今,人與人之間變得不再信任,大家互相猜疑,於是就失去了完美的和諧社會。

沉默,無限的沉默。一個老人,或者説一個社會學教授,臨終前的十四堂人生課。在那裏我將它簡單的羅列一下:第一個星期二——談論世界、第二個星期二——談論自憐、第三個星期二——談論遺憾、第四個星期二——談論死亡、第五個星期二——談論家庭、第六個星期二——談論感情、第七個星期二——談論對衰老的恐懼、第八個星期二——談論金錢、第九個星期二——談論愛的永恆、第十個星期二——談論婚姻、第十一個星期二——談論我們的文化、第十二個星期二——談論原諒、第十三個星期二——談論完美的.一天、第十四個星期二——道別。我不知應當如何形容這本書,正因它富有太多太多的東西了。有一位悲觀學家説:“人一出生,就是為了走進墳墓。”我想如果每一個人都那麼想,那麼這個世界將是何等的冷漠。我們就像一個個牽線的木偶,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匆匆走過。莫里教授,不,我錯了,莫里教練——以一個樂觀豁達的心態詮釋了人生的美麗,否定了那一句:“人一出生,就是為了走進墳墓。”剛開始看的時候,我還能夠平靜的觀看(我是在網上看的),之後就再也平靜不下來了。我同步的打開我的博客,一看到好的句子就記錄下來。在以後,我的心靈防線完全崩潰,打開音樂盒,藉着音樂,讀完了全文。我這才體會到書

中作者為何會放下自己的一切,並不止一次透露——“我被融化了!”是的,不僅僅僅是作者,我也如此!

人一生匆匆而過,想要銘記的太多太多,我想如果你有像莫里教練一樣的豁達開朗,一切就夠了,就夠了!!(被融化的豈止是你!在一個面臨死亡而達觀地談論人生的老人面前,我們唯有崇敬!)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7

談完家庭,我想要説説婚姻,因為婚姻與家庭息息相關。

可是現在很多人不理解婚姻。80、90後的年輕人,要麼過於自私而無法和別人建立真誠的戀愛關係;要麼輕率地走進婚姻殿堂,然後六個月後又匆匆地逃了出來。60、70代的人們,又有多少人在無奈的維持婚姻,因為不信任、因為金錢等,婚姻已危在旦夕。

我們好多愛人並不清楚要從伴侶那兒得到什麼,我們甚至連自己都無法認清——又如何去認識我們要嫁娶的人呢?又如何去協助我們最愛的人去獲得更高的人生追求呢?

其實愛情和婚姻是有章可循的:如果你不尊重對方,你們的關係就會有麻煩;如果你不懂怎樣妥協,你們的婚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彼此不能開誠佈公地交流,你們的婚姻就會有麻煩;如果你們沒有共同的價值觀,你們同樣會很麻煩。你們必須有相同的價值觀。

我見過這樣一對小夫妻,有二十七八的年齡,可以説郎才女貌,家庭殷實。按理説應該過得比較幸福。可因為女方的`猜疑,胡攪蠻纏,兩人總是吵架。日子過得不像日子,家過得不像家。的確,在當今社會,各種誘惑太多。好多女性朋友不相信愛人,總想把另一半拴在自己身邊,這樣才算安寧。可殊不知,男人需要的是自由,是讓家庭幸福的不懈奮鬥,他們需要時間去打拼。

由此我想到了“男人就像風箏”這句話。風箏總嚮往自由,飛得越高越好。而放線的人就像我們的女性朋友,要麼不敢放得太長,害怕風箏飛走;要麼放高風箏以後扯得緊緊的,想緊緊控制住風箏。卻不知這樣做的結果:前者影響男人奮鬥的腳步,後者成了勒拌男人奮鬥的繩索。我前幾天才去放過風箏,發現怎樣放風箏能放的高而毫不費力。首先要把風箏放得足夠高,待風箏穩定後,線再放鬆一些,過一會兒還要時不時扯扯線。這樣做的好處是,既可以讓分風箏飛得再高些,還會提醒風箏不要偏離方向。而女人管男人就像這放風箏,把握得好會雙贏,否則雙方都會受傷害。

相信男人,給他們空間;給他們自由;給他們信任,還時不時地提醒他們。這樣我們收穫的是婚姻的幸福。婚姻只有兩種選擇:相愛或死亡。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8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令人受益匪淺,也給我上了一堂人生的課。

他們的課堂中,不需要課本,卻更好的瞭解了人生。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

課堂上的教授,原是一個精力充沛的舞蹈愛好者,意外的,他得了不治之症,舞蹈戛然而止。不過他依舊豁然,絲毫沒有表現出對死亡有任何畏懼。

他也曾説過,學會了死,也就學會了活。人生莫非也只是生生死死。生,起始。死,終結。你學會了死,那也就不枉此生。

一生中亦只不過是在一條漫漫長路上前行。沿途便有着不同味道的豐碩果實。有時有的果子也可能是帶毒、帶刺的。工作、原諒以及死亡都只是一顆顆小小的果子。等你吃飽了也就走完了一生。

對於一個知道自己將死的人是什麼感受,我不從得知。因為根本沒有辦法去設身處地的設想。他所擁有的是恐慌?漠然?還是,頹廢剩下的活着的時光?

而那老教授註定是特例,他並不像別人那般無措,而是選擇安然上課。將他畢生的心得與見聞傳授給他的學生。

雖然知道自己一日不如一日,卻依舊樂觀堅強的`活着,直到萬不得已靜靜停止呼吸。

“死亡,是令人悲哀的一件事。可是不幸的活着也同樣令人悲哀。”也許,不幸的活着會比死亡更加悲哀。

雖然在死亡面前,可能還有很多很多想做的事沒有做。有着千千萬萬個所謂的“來不及”。不過,在莫里的人生詞典中,沒有“來不及”三個字。世界不可能為了你而時光倒流,同樣也如米奇所説,“也同樣不能再生活一次”。

“他直到説再見的那一天還在改變着自己。”過去的自己是定格,改變,只能是現在。

每個週二,一節又一節不用教科書的課。不間斷的進行着。不論颳風下雨。

莫里離開的時候,很平靜。也只是因為去拿咖啡。那天,星期二。也作為最後一節課亦或是第一節課。

“你説,我聽。”

是的,他一直在聽,默默的、認真的聽。

現在,換你説,我聽。

以後的每一個週二。你來説,我來聽。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9

在韓國電影《奇怪的她》裏面,有個老人咖啡廳,一位老奶奶總是悉心打扮,努力表現自己,要贏得一位老爺爺的歡心,而那位老爺爺,一直默默呵護、追求着另一位奶奶,他也不會在女兒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聽結束美國遊學的朋友講述她的體悟,最難忘的是她説見到一位“烈焰紅脣”的時髦老人,自信地從她身旁走過。在日本旅行,我常常會有“偷拍”的慾望,那種時刻通常在我遇見一位穿着淺色系襯衫或裙裝、抹着口紅、描着淡眉的老奶奶時發生,“偷拍”不成,我就乘坐車的時候,仔細端詳她們,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老者可以如此賞心悦目。

這些關於“美麗老人”的`場景與認識在我以前的見聞裏是未曾出現的,在我們的文化裏,“老”通常是“年老色衰”,是“累贅”,是“恐懼”,那句“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俗語也不常聽人提起。想想等到自己到了黃髮之年,如果也被視為“負擔”,或是自怨自艾,等着生命逝去,甚是悲涼。年輕時努力善待自己的我,如何善待年老的我?

試着享受做嬰兒的過程吧,試着告別二十二歲的淺薄,享受衰老帶來的成熟吧。《相約星期二》的莫里教授用他一生的閲歷,在死亡將至時,優雅地展示出一位長者的智慧。因為知死,所以懂生,因為想要看到六十五時豐盈的自己,所以才在年輕時認真過活得充實而有意義。

渡邊淳一在耄耋之年時疾呼:請將經歷了漫長人生和歲月磨礪,心靈深處潛藏着光芒的人們稱為——“白金一代”!並喊出白金一代的誓言:我們,不被世俗左右,充滿好奇心態,追求人生所愛;不惜讚美他人,不忘自賞自愛,優雅灑脱有點“壞”!他自己便是“優雅老去,愛到一百歲”的踐行者,77歲時仍在戀愛。

不以年老為桎梏,不因年老生偏見,生命之火未熄滅,生活的權利就不該被丟棄。誠然無論是日本還是美國,“白金一代”的價值體現有其經濟依託。我們的社會“恐老”也是在恐“養老”。但我還是相信,如果不想象另一種可能,怎麼能讓今天有所改變,哪怕只是變好一點點呢?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0

如果明天即將面對死亡,你要如何度過今天?

也許你會説,我一定要找尋到生命或者的意義,一定要做自己心甘情願的事情,愛身邊的每一個人,讓自己的這一生無悔。

可惜這只是假設。也許只有把每一天都當作最後一天來活,才能投入全部的愛和赤城吧。健康活着的人永遠都體會不到死亡像是到站的火車那樣催促自己下車時的慌張。因為沒有人在自己死去的那一刻將自己面對死亡的真切體驗告訴後人。

不知是該慶幸還是該難過,終於有了一個人,他就生活在於我們相對的那個半球,他把自己日漸衰弱的身體,面對疾病時的無能為力,經歷死亡時的親身體驗,以一種嚴肅的`授課方式講給了他的學生,也表達和展現給了所有活着的人。這對於一個即將離開人世的人來説,無疑是殘忍的,我們從中看到了一個生命的脆弱和無奈。但是,這位老者卻不這麼想,他只是温和的要求自己的學生每個星期二都來上這堂有關死亡的生命之課。把自己的痛苦和思考一點一滴講述給我們,以使我們懂得如何更好的活着。他平和的面對自己的窘態和尷尬,以幽默的方式和死亡開着玩笑。他在別人的注視下回顧自己的童年,過早的失去母愛,沉默的父親留下的陰影,繼母的關懷,沒有同伴的孤獨。説到傷心處是像個孩子一樣動情地哭泣。把自己一生寶貴的經驗傳授給自己的學生。一共十四周的課程裏談到了恐懼,衰老,慾望,婚姻,家庭,社會,原諒,死亡,以及有意義的人生。

這是一本最珍貴的人生教科書。是值得每一個行走在路上的人裝在旅行包裏的寶貝。那些正處於迷惘時期的人也許會從中找到拯救自己的方法。那些灰心喪氣的人也許看後會重拾直面困難的勇敢和信心。

生活中,總是有人在抱怨,和生活作對,然後把自己和生命都高的精疲力盡。甚至八十後九十後被人當作了垮掉的一代。這是一個沒有共同信仰的年代,大家都關注自己的內心世界,渴望陪伴和愛,卻不懂得如何給予和分享。

推薦這本書的人還有餘秋雨。他為此寫了一個錦上添花的序。也許這裏面有你丟失掉的那一部分力量,也許這裏面有你一直在尋找着的那一種意義。

只有直面死,才能好好活。這是一個逝者留給我們的哲言。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1

莫里在患了絕症以後,妻子總是無微不至地照料着他,兒子們總是抽空來陪他,鼓勵他。(他不希望孩子們放棄自己的工作專門陪他,他不願因自己影響到孩子們。)讓他擁有了死時的安寧與寬慰。

莫里説:“假設我離了婚,或一個人生活,或沒有孩子。這疾病——我所經受的這種疾病——就會更加難以忍受。(莫里得的是肌肉萎縮症,從腿部開始肌肉萎縮,萎縮部位慢慢失去知覺。這種肌肉萎縮會一直髮展,從腿部到腰部到胸部,最後到肺,直至停止呼吸。在病情的發展中,莫里經受着腿部僵硬、腰部僵硬、胳膊僵硬、臉部僵硬,嘴巴僵硬,甚至全身僵硬的痛苦折磨。)我不敢肯定我是否應付得了它。當然,會有人來探望的,朋友,同事。但他們和不會離去的家人是不一樣的。這跟有一個始終關心着你,和你形影不離的人不是一回事。”

這就是家庭的部分涵義,不僅僅是愛,而且還告訴別人有人守護着你,我稱家為“心理安全”——知道有一個家在守護着你,只有家庭能給予你這種感覺。金錢辦不到。名望辦不到。

讀到這裏我更體會家的`重要。對“家和萬事興”“家是温馨的港灣”等説法有了更深的感悟。

記得前幾年因小姑子一家結婚後一直沒搬出去住,大家住在一起。這件事常常讓我心生煩悶。於是和婆婆、小姑之間就有了一次次沒有硝煙的戰爭。家已是戰爭的導火索,讓我畏懼,讓我心涼。整天心力憔悴,更無精力投入工作。可謂家庭、婚姻、工作團團糟。

現在看開了許多,改變了許多,家庭也温暖和睦了。我和愛人的工作也都大有長進。家是一個支撐,家是一個保護傘,家更是一個後備軍。

現在每當同事因家庭瑣事而生氣時,我總是開導她。家——離不開尊重、離不開理解、離不開包容,更離不開信任。莫里讓我對家愛得更深。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2

有一段時間,每當想到“死亡”這個詞,都會使我輾轉反側無法入眠,心緒紊亂得一塌糊塗。我想,我怕死,也怕親人們死去,僅僅是在臆想中,那失去一切的感覺如此真實,帶來撕心裂肺的痛楚,這滋味太苦。

於是我選擇了逃避,任何引發思考的小苗頭都被我立即撲滅,不讓思緒在頭腦中停留、蔓延,這招能暫時躲過痛苦的折磨,可我知道,這個問題我終究要獨立面對,逃不掉。

書,是我探索答案的得力工具,從宗教對於生死的闡釋到歷代智者對死亡這一終極問題的思考,重塑了我思想中的基石,讓脆弱的心靈逐漸強大。終於,我敢於主動探索,直面死亡,思考人生。

讀了餘秋雨文集中關於《相約星期二》的介紹後,我對這本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潛意識中有一個信念告訴我,它可以給我指引,改變我對死亡的態度。一口氣讀完全本,當真是受益匪淺。

這是一位身患絕症的社會學教授(莫里)給他最鍾愛的學生(米奇)上的最後一堂課。一種叫做肌萎縮側索硬化(ALS)的病症正在逐漸蠶食這位老人的生命,書中細節的描寫給我強烈的代入感,猶如身臨其境地看着莫里的生命一天天枯萎,與作者共同體驗死亡的.逼近。

我不知道如果自己面對如此境地是否還有活下去的勇氣,但作者給了我莫大的勇氣。他本來是一個舞蹈愛好者,病魔使他全身肌肉萎縮、生活無法自理,然而他一直保持着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在他看來,他是幸運的,因為他有充分的時間將自己的人生感悟留下,與親友告別,仔細做好離開前的準備。即使在彌留之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他沒有陷入感到羞辱、無能的泥潭,反而從事事需要人照料的狀態中捕捉到嬰兒時期的滿足與幸福……

這本書傳導給我一個全新的理念——死亡沒那麼可怕,甚至可以享受面對它的過程。

我終於意識到死亡無需逃避,因為它必將降臨,它降臨的方式千差萬別,時機也無從把握,也許下一刻就會離開。所以,要珍惜活着的每一刻,向死而生,活在當下,不為過去的虛度而悔恨,用心感受並享受正在經歷的一切!

面對死亡,我已不再恐懼,就讓一切自然流轉,自然地來,自然地去,我只需做好自己,好好享受活着的自由時光。我已經準備好去讀《最好的告別》了。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3

《相約星期二》,作者米奇﹒阿爾博姆是美國的一位記者,主人公莫里是一名社會學教授,1994年被查出身患漸凍症。作者收聽電台採訪得知這個消息,畢業16年的他前去看望這位大學時的恩師。

讓作者沒想到的是身患重病的莫里教授主動要求為學生上最後一門課——人生。因為身體原因,莫里與米奇約定每週二在莫里家上一堂課,而這樣的課程約定持續了十四周,莫里將聽課內容整理成書,書名《相約星期二》。

第一次讀到這本書,是在大四的`時候,即將走出象牙塔,真實地、真正地走進這個社會,當時的迷茫與焦慮記憶猶新。在圖書館看到這本書,它立刻就吸引了我。一位教了一輩子書的社會學教授,短短十四節課,他會怎樣展開自己厚重的一生,講述人生最後一課?我們來看一下書中談論的話題——世界、自憐、遺憾、死亡、家庭、感情、金錢、永恆的愛、婚姻、文化、原諒。

所有這些都是人的一生中不可迴避的話題,也是人們都在面對和尋找答案的話題。如果説大學時看這本書,是為了找到自我,那現在看這本書,則是學會看淡自我。

在書中,當米奇問及什麼是人生最困難的事情,莫里教授給出的答案是:與生活講和。如果用一種非輸即贏的態度來對待生活,那麼面對死亡無疑每個人都是失敗者。

他的生活態度也讓我想起了中國的一位文學家,蘇軾。他多次歷經官場沉浮,十幾年的貶謫生涯幾乎是他生命的主題。他卻仍心懷天下、坦然面對,曾自嘲道:聞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他“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人生態度也造就了文學創作的高峯,寫下過“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樣灑脱、豪邁的詩句。

就像這本書一樣,死亡雖然是這本書的主線,也是主人公終將奔赴的結局,但它卻教會我們放下遺憾、看淡死亡,真正傳遞的是生的責任與活的意義。

如果您還未尋找到自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您照耀一個温暖而積極的方向;如果您已經找到自我,也歡迎您打開這本書,打開一位樂觀而博學的老人不一樣的一生。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4

一位身患絕症纏綿病榻的老教授,應對死亡,他會想到些什麼?這也正是真本書吸引人以及耐人尋味的地方。而在書中,他並不是那種與死神抗爭的鬥士,他只是重新審視了自己的一生,他只是淡淡地告訴我們,競爭並不是人生唯一的目的,第一隻有一個,那麼就做第二又怎樣?他覺得如若悲傷襲來,無須退避三舍,而恰恰就應盡情體會個中味道,細細品嚐後再棄之一旁,方能真正超脱……也許這些並不太新鮮,甚至不太“與時俱進”,但是讀完整本書後,你才會明白,其實他重新審視的是人們公認的從不多加思考的標準,而我們仍然在這樣的標準下,渾渾噩噩地鬥志昂揚地生活着。作者米奇一向與教授相伴,聆聽他的內心,也思索着自己的生活,因此,書中還有他的瑣憶和隨想。

這是一堂關於愛的教育課。愛自己、愛家人、愛朋友、愛自然、愛身邊的一切,是莫里給我最深的感受。莫里説,人生最重要的是學會如何施愛於人,並去理解愛。他説,要有同情心,要有職責感。只要我們學會了這兩點,這個世界就會完美得多。儘管莫里病魔纏身,但當他們父子三人坐在一齊的時候,常常會有瀑布般的感情宣泄,親吻,打趣,相擁在牀邊,幾隻手握在一塊。莫里認為:如果沒有家庭,人們便失去了能夠支撐的根基。我得病後對這一點更有體會。如果你得不到來自家庭的支持、愛撫、照顧和關心,你擁有的東西便少得可憐。愛是至高無上的,正如我們的大詩人奧登説的那樣,“相愛或者死亡。”

莫里對大自然的愛,讀了讓人心動:“我注意到了樹上的變化,風的大小。我似乎能看見時刻在窗台上流逝。這是正因我的時刻已經到頭了,自然界對我的吸引力就像我第一次看見它時那樣強烈。”對人與人之間的關聯,莫里也有自己的看法:許多人過着沒有好處的生活,即使當他們在忙於一些自以為重要的'事情時,他們也顯得昏昏慵慵的。這是正因他們在追求一種錯誤的東西,你要使生活有好處,就得獻身於愛,獻身於你周圍的羣體,去創造一種能給你目標的好處的價值觀。我們過多地追求物質需要,可它們並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互相愛護的關聯,我們忽視了周圍的世界。“愛會贏。愛永遠是勝者。”“沒有了愛,我們便成了折斷翅膀的小鳥”。

相約星期二讀後感15

“一個老人,一個年輕人,和一堂人生課”。這是寫在封面上的一句話。這句話言簡意賅,是畫龍點睛之筆。而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屬於莫里與米奇的人生課,更是我們應必修的一門課。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名叫莫理的老教授,在知道自己身患絕症後,他把他的學生米奇叫來,在他最後的一段日子裏,給米奇上了最後的課程,相約在星期二上課,他們談論的話題有很多:有愛情、工作、社會、年齡、原諒以及死亡……

若在你生命中有完全健康的一天,你會怎麼做?這是米奇在莫里臨終前幾天提到的問題。對於我們,可能要回答:“當然是玩,痛痛快快的玩上一天,或睡上一天懶覺。”而莫里的回答讓人們無法料到:“我想想……早晨起牀,進行晨練,吃一頓可口的、有甜麪包卷和茶的早餐。然後去游泳,請朋友們共進午餐,我一次只請一兩個,於是我們可以談他們的家庭,談論他們的問題,談談彼此的友情。然後我會去公園散步,看看自然的顏色,看看美麗的小鳥,盡情地享受久違的自然。晚上,我們一起去飯店享用上好的意大利的麪食,也可能是鴨子——我喜歡吃鴨子——剩下的時間就用來跳舞。我會跟所有人跳,直到跳得精疲力竭。然後回家,美美的睡上一個好覺。”現在我明白了,莫里為什麼能在最後的`日子中仍保持一種健康向上,樂觀的心態,通過他的回答,我已明瞭。

而我們,能否向莫里學習。不要對自己的得失那麼關心,不要對金錢那麼在意,當我們仍沉溺於追夢的幻想中時,多少時光偷偷的從我們身旁溜走,而我們卻渾然不知。正如朱自清在《匆匆》裏寫的那樣:“在逃去如飛的日子裏,在千門萬户的世界裏的我能做些什麼呢?”是否能夠仔細地思考一下現在,努力把握現在,只有現在,才是成功的關鍵。只有把握住現在,才有可能把握住未來。

而莫里與米奇談論的,不僅僅只是這些,還有更多的人生話題需我們仔細思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drgd7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