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15篇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湘行散記》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15篇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1

《湘行散記》中的《雲南看雲》讓我着迷。沈文從先生在文中大量運用了比喻、擬人、對比等修辭手法,把雲南的雲寫得變化多端,把雲的美麗迷人,出神入化地描寫了出來。

沈先生通過對雲南美麗的雲的欣賞,發出了對當時社會風氣深深憂慮的感歎。“大部分優秀的腦子全都被法幣弄得昏昏的,失去了應有的靈敏與彈性。”國難當頭卻“熙熙攘攘,皆為利往,擠擠挨挨,皆為利來”。他們計較着毫釐之間的金錢利益,而不曾抬頭看一眼多彩的雲朵。

而今,人們早已脱離了戰火和貧窮,社會安定,生活富足。然而,每日挑燈夜戰的學子;傍晚走出地鐵站的疲憊的人羣;午夜還在打工的年輕人以及花天酒地應酬中的人們,和沈先生文中描寫的形形色色只追求“法幣”的人事狀態多少有些相似。

雲南的雲“完全是水墨畫,筆調超脱而大膽”,“天上一角有時黑得如一片漆,它的顏色雖然異樣黑,給人感覺竟十分輕”。這些語言生動、真實地寫出了雲南的雲的特點,給我們展示了一幅奇異的'風景畫。

沈先生通過雲南的雲啟示我們要有“崇高的情感,去追求美麗而偉大的目標,不要甘心墮落,在國家危難時,更要挺直腰板,抗戰到底。”

我們不止要為了生活而奔忙,還要心懷“詩和遠方”。停下腳步,去聽一場講座,去書店轉上一天尋一本好書,安安靜靜坐下來看一場演出......。“去追求一個美麗而偉大的道德原則”,去想想我們肩負的責任,能為社會做點什麼。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2

沈從文一生坎坷,我對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對自己的髮妻的追求。那份校園愛情的淳樸,如果他追求的湘西乾淨純粹相融相合。

沈從文先生在談及自己説,我從不遵循君子道德之道,只有藝術家的探幽燭微的勇氣。施蟄存先生説沈身上有着“苗漢混血青年的某種潛在意識的偶然奔放”。這一瞬間,讓我想到了某位來自中亞碎葉的胡風男子,那位仰天大笑出門去的不羈男子,那位舉杯邀明月的孤寂男子,沈從文先生似乎也是這樣一種融合,詮釋着絕對的自我和如水的細膩。

這樣一位對政治因素極為不敏感的文人,在我的理解看來,他應當是被邊緣化的人物。沈先生文中所描繪的山水人和諧的景象,他所追求的“邊城”,筆下的人性美、生活美,這些故事原型大多發生在山水重重的湘西深處,這無疑給故事本身披上了朦朧美的面紗,從故事本身再到作者創作意圖上來看,除去了對於家鄉深沉的愛意之外,嚮往超然世外的`生活,無疑會給人以避世的猜想。寄情山水間,不知名利,不曉政事,歷朝歷代文人都在重複這樣的選擇。但這不是現代的主流價值觀所能容忍的,這種享樂主義與現當代追求經濟高速發展提倡奉獻自我顯然是格格不入的。換句當代人的話來説,避世約等於不思進取。在人們日益嚴重的追求幸福卻不追求快樂的今天,我以為,沈從文先生應當是寄情鄉土但是窮困潦倒的清高文人形象。實則卻不然,他不僅僅做到了肆意笑談的人生,更得到了讀者的尊敬寵愛。似乎是在這中間找到了良好的契合點。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3

他追求湘西乾淨純粹相融相合。上天,你為何要這樣無情,對待這樣一個無慾無求的文人?這是我讀《湘行散記》時一直在心中的謎團。

沈從文先生14歲時投身行伍,浪訪湘川黔邊境地區,他一生還撰寫《邊城》《長河》,筆下勾勒人性美,生活美,這些故事原本基本上都發生在山重水複的湘西,樸實,平凡好似一層紗般的薄霧,蓋去作者的苦,也給故事本身披上朦朧美的面紗,從這個故事自身的唯一與獨特,加之作者創造的`非凡,構造它。他對它情有獨鍾,除去自己對家鄉的深沉思念。沈從文先生談到自己説,自己從不遵循君子道德之路,唯有藝術家的探幽燭微的勇氣。他也就是憑這些對山、水、家鄉,更是對湘的感情,好似無情地,被分割到另一個世界,他沒有其他想法,他只是嚮往世外的生活,看似“玩世不恭”。

沈先生啊,你為何這麼“大費周章”呢?你把情寄放于山水之間,你不知名利,更不圖,你不曉政事,從古至今的文人們都面臨,甚至是面對這樣艱難的選擇。現在誕生核心價值觀,可你看看有多少人是真正領悟並做到。施蟄存先生説你身上還有着“茵漢”混血青年的某種潛在意識的偶然奔放。這一個,我茅塞頓開,現在成天享樂追求幸福的人是越來越多,還是讓國家富強,民族振興,這不是事與願違嗎?沈從文先生至少有着清正,樂觀的品質,即使他看似貧困潦倒,他同樣高尚,他已經與這個世界融合,這篇散文詮釋情感,沈從文先生從苦到幸福,是他與湘西、山水,更是家鄉,坎坷人生的默契。

這樣的文人是唯一的,他能渡過他的坎坷人生。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4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許多年前讀沈從文,是《邊城》裏的翠翠和儺送,是夜晚伴着虎耳草的清香入夢的愛情。如今再讀沈從文,卻是字裏行間滿溢的愛和塵世煙火氣息裏的寧謐與愜意。

《湘行散記》作為沈從文最富代表性的散文集,收錄了沈從文最經典的散文和沈從文寫給張兆和的信件。與沈從文走在湘西小城的字裏行間,水手們的野話,吊腳樓的風韻,落水的候選水手荷荷的哭聲,行舟水上吃的魚,南方薄薄的積雪,每一個物事,都是日常生活裏的平凡,卻在平凡裏透露出安詳的幸福和暖意。

在寫這些信件的時候,沈從文剛與張兆和新婚四個月,母親重病,沈從文回湘西看母親,在分離的行船上,沈從文動筆寫下了這些字。人間自是有情痴,更何況張兆和對於沈從文,是多年的執念和戀戀不忘。當年在沈從文的課堂上旁聽的'學生,縈繞在沈從文的夢境裏多年,如今終於成為了沈從文的妻子。但新婚燕爾,卻要遭受近一月的分離。“你只瞧,如今還只是四分之一的別離,已經當不住了,還有廿天,這廿天怎麼辦?!”

那些浸着搖櫓人的歌聲跋山涉水到達張兆和身邊的信紙,一封接一封,透着沈從文濃情的蜜意。“你不要為我難過,我在路上除了想你以外,別的事皆不難過的。”在南方清明如玉的水裏行船,是歸途亦是離途,沈從文向着暮年病重的母親歸去,心中卻念着遠在北地的愛人。是愛人温暖的手掌,泛着淺淺笑意的脣邊,帶着沈從文綣綣的愛的温婉女子。可是如今,沈從文在行船上,沈從文盼望歸途,也渴望離途,只是那船,度日如年。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5

在圖書館閒逛着,目光無意間瞄到了一本《湘行散記》,久仰沈老先生的大名,卻從未讀過他的作品。好吧,就從這本開始吧。翻開書本,一股古香古色的氣息立即湧了過來,細膩的筆觸,精簡的圖畫,吸引着我繼續前進。

書中描寫的背景是湘西。在這裏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説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愛純樸卻淪為的婦女;在這裏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西蘭卡普織錦;品嚐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聽到粗獷純樸的情歌和號子聲;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見到熱鬧非凡的賽龍船。到底是古鎮,一些古老的土家族習俗還沒有被現代文明迅速地淹沒到無處尋覓蹤跡的'地步。鎮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樣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兩邊的吊腳樓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長用極為精簡的筆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物是立體的。

哇哇,如此美景,如此純樸的風俗,怎不令我向往呢?想找個機會去湘西,親自去體驗這樣如天堂般的地方。讀沈老先生的文章,使我瞭解湘西,摯愛湘西。

字裏行間,我能夠感覺到沈老先生那份熱愛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隨軍隊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閲盡了社會的黑暗。然而他對生活還是如此熱愛。而我們呢,天天在工作學習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們或許忘記了去發現身邊一切美好的東西,所以,我們失去了太多。因此我們得端正生活態度,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敞開自己的心靈,雖然我們對於漫長的歷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們卻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熱愛生活,在自己習慣的生活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6

讀《湘行散記》,我感受到對歷史的感悟靜靜流淌而過。文字雖如水,過而無痕,卻沉澱下了,太多歎息。

書中描寫的背景是湘西。在這裏有流淌着的清澈的河水,有聽過之後一生也忘不了的櫓歌,有愛説野話卻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愛純樸卻淪為的婦女;在這裏你還能見到古老的西蘭卡普織錦;品嚐到地地道道的苞谷燒酒和糯米粑;聽到粗獷純樸的'情歌和號子聲;能趕上哭嫁的媳婦背親的隊伍;見到熱鬧非凡的賽龍船到底是古鎮,一些古老的土家族習俗還沒有被現代文明迅速地淹沒到無處尋覓蹤跡的地步。鎮上人家有在沿河居住的,也有像星星一樣散居在沿河山上的,河岸兩邊的吊腳樓高高低低,錯落有致。沈老先生真是擅長用極為精簡的筆墨勾勒出湘西的山水人物。在他的筆下,人是鮮活的,景是生動的,物是立體的。

字裏行間,我能夠感覺到沈老先生那份熱愛生活的情感。沈先生年少即投身行伍,隨軍隊輾轉川黔湘邊境,吃過苦,也閲盡了社會的黑暗。然而他對生活還是如此熱愛。而我們呢,天天在工作學習中忙忙碌碌,只知道叫苦叫累,我們或許忘記了去發現身邊一切美好的東西,所以,我們失去了太多。因此我們得端正生活態度,用心去感受這個世界。敞開自己的心靈,雖然我們對於漫長的歷史只是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們卻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們可以選擇熱愛生活,在自己習慣的生活裏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追逐理想。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7

一顆誠心、一支筆。最乾淨的文字,最純美的湘西。——題記

閲讀《湘行散記》,沈從文那質樸的文字,猶如涓涓細水,潺潺流入我的心田。微波盪漾也泛起層層漣漪。

在這遊記中,我領悟到了湘西之美:這種蘭科植物生根在懸崖縫隙之間,或蔓延到松樹枝丫上,長葉飄拂,花朵垂成一長串,風致楚楚。“人人都知道那地方是武陵漁人發現的,有桃花夾岸,芳草鮮美。遠客來到,鄉下人就殺雞温酒,表示歡迎。”這更體現出了湘西景之優美,人之淳樸。這樣的湘西,叫我怎能不沉醉其中呢?

當然,在遊記中,我更多的,是領悟到湘西人的純樸心靈。書中,描寫了許多水手,每一個水手,都讓我感到由衷的敬佩。他們,做着最辛苦的工作,卻只能拿到最微薄的工資。水手這樣的工作,是危險係數最高的工作,他們用的'是最多的力氣,而且,他們不僅是靠着力氣,他們甚至是拿着性命去拼啊!在船上,死了人,對於船上的人來説早已習以為常了。

水手們從當上這個職位起,就做好了隨時犧牲的準備,就算是這樣,他們也任勞任怨,因為他們,擔當的是全家的生活。他們,有着最純樸的心靈。

文中,還有一個特殊的職業——妓女,説到妓女,可能許多人都會鄙夷萬分。可是我們卻不知道妓女背後的故事。因為她們的丈夫早已死去,全家重任就壓在她們的身上。出於走投無路,才當上了妓女。在她們飽受白眼時,又有誰知道她們背後的苦衷呢?

飄渺的櫓歌聲中,揚起的是最真實而美麗的生命。湘西人最純粹的人性,深深留在我的心裏。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8

沈從文先生一生坎坷,我對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對自己的髮妻的追求,那份校園愛情的淳樸,如果他追求的湘西乾淨純粹相融相合。然而,這樣無慾無求的人一生歷經坎坷確是上天的不公。

沈從文先生先生在談及自己説,我從不遵循君子道德之道,只有藝術家的探幽燭微的勇氣。施蟄存先生説沈身上有着“苗漢混血青年的某種潛在意識的偶然奔放”。這一瞬間,讓我想到了某位來自中亞碎葉的胡風男子,那位仰天大笑出門去的不羈男子,那位舉杯邀明月的孤寂男子,沈從文先生先生似乎也是這樣一種融合,詮釋着絕對的自我和如水的細膩。

這樣一位對政治因素極為不敏感的文人,在我的理解看來,他應當是被邊緣化的人物。沈先生文中所描繪的山水人和諧的景象,他所追求的`“邊城”,筆下的人性美、生活美,這些故事原型大多發生在山水重重的湘西深處,這無疑給故事本身披上了朦朧美的面紗,從故事本身再到作者創作意圖上來看,除去了對於家鄉深沉的愛意之外,嚮往超然世外的生活,無疑會給人以避世的猜想。寄情山水間,不知名利,不曉政事,歷朝歷代文人都在重複這樣的選擇。但這不是現代的主流價值觀所能容忍的,這種享樂主義與現當代追求經濟高速發展提倡奉獻自我顯然是格格不入的。換句當代人的話來説,避世約等於不思進取。在人們日益嚴重的追求幸福卻不追求快樂的今天,我以為,沈從文先生先生應當是寄情鄉土但是窮困潦倒的清高文人形象。實則卻不然,他不僅僅做到了肆意笑談的人生,更得到了讀者的尊敬寵愛。似乎是在這中間找到了良好的契合點。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9

讀過沈從文的《湘行散記》後,我對湘西有了更多的瞭解。雖然我從未去過湘西,但卻在書中體驗到了不一樣的湘西。

生在南方的我,對湘西的瞭解甚微。在我眼中,湘西是一個充斥着原始神祕的地方,那裏有神奇的巫術、蠱毒、趕屍術等,神祕莫測,奇幻怪誕。在地理書上接觸到的湘西是;地理位置偏遠,土地貧瘠,礦產豐富。有人説千百年前的陶淵明寫下的《桃花源記》,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此地,那時候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之地,而如今,湘西的交通條件大為改善,但在現代的經濟技術高速發展的條件下,湘西的生產,建設,教育,文化還是遠遠落後的'。

在《湘行散記》中,沈從文記錄着他在船上的所見所聞,他由武陵過桃源時,遇見了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這位朋友是一個漁夫,但是卻戴着一頂價值昂貴的帽子,這是能引起了婦女們的注一件稀罕物。我對這個人物的印象較為深刻,他是一個粗俗中又帶着些優雅的漁夫,很有特色。這個戴着水獺皮帽子的男人對一切滿不在乎,是個愛玩字畫也愛説野話的人,但他卻是真性情,懂得的道理也多。雖然這個“水獺皮帽子”僅三十五,但是卻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思想,這是讓我覺得值得關注的。

在《湘西散記》中,引起我的關注的還有那些水手和妓`女。水手們不畏懼生死的精神對我有很大的觸動,常年漂泊在外的經歷讓人不禁黯然,離開家人,在江河上與水共生。他們常年在外頭漂泊,缺乏情感寄託,便對吊腳樓上的妓`女產生了深深的情意。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10

我其實並不喜歡看沈從文的書,因為我覺得他寫的作品都是關於以前舊社會的,我不認為以前的舊社會有什麼好寫的,如果不是老師要求,我是絕不會看的。

我不情願地發誓閲讀,卻心情複雜地合上了書,心中百感交集。雖然我以前不喜歡沈從文寫的作品,但我不得不承認,他寫的《湘行散記》太妙了!

《湘行散記》主要寫了沈從文在湘西的所見所聞,由於沈從文走的是水路,書中的大多數見聞都與水邊人物有關。在這些地位卑微的人物身上,擁有着沈從文對人性的思考。書中的人物雖出生卑微,但他們身上都有着質樸本真的.人性之美。

讓我記憶深刻的是戴着水獺皮帽子的曾芹軒,此人雖用語粗俗野蠻,但他的行為卻是粗中有細,十分有禮,連沈從文都覺得曾芹軒算得是個妙人。此人重情義,可以為沈從文送行而大清早從熱被中脱出,冒着大雪沿河追着小船,大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之感。此人愛好古玩字畫,收買了數量可觀的字畫銅器和瓷器,可是並不如何稀罕。他本有幅文徵明的山水畫,卻被他賣了300塊錢,只為給一個小娼婦點蠟燭,真是個奇人。

書中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他們都是小人物,但身上都有人性的閃光點。他們身上的故事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也讓我們在讀的過程中反思人性。

《湘行散記》向我們展示了底層人物那真實的人情之美和湘西美麗的風景,是一本讓人愛不釋手的書,我強烈推薦大家去讀。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11

斷斷續續讀了一些散文,其中沈老的文字最能打動我。他不像余光中左手掌紋,不像汪曾祺生動有趣,不像老舍温文爾雅。沈老的文字節奏明快,句式簡短,三五個字就是一句話,會自然而然地從口裏跳出來。一條河水長又長,從屈子到民國,歷史反反覆覆,多少政權光輝一時卻潦潦收場,多少風雲人物叱吒風雲又灰飛煙滅,唯有沅河上那些砥礪歲月的水手和他們粗魯的話語歷經多少風雨洗刷還帶着一些原始的味道。

無論走的多遠,總有一個地方羈絆着我們。幾十封書信,句句無不殷切的想回家,回到那個有火爐炊煙,有兄弟姐妹,有歡聲笑語的熟悉場景。有時候一天寫幾封信,寫信的人邊寫邊想看信人的心情,這時那個少年嘴角一定是微笑的。而有人一下子收到一大包信時,肯定也很幸福。木心説“從前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慢,一切都慢,所以可以保留好久,連想家的味道也久久縈繞在這江水之上,奔流萬載從不會變了味道。越是喜歡,便越是嚮往。如果可以選擇,我最想生活在唐朝,另一個便是民國。

在那個戰亂的年代裏,沈老能在河上漂泊幾年而生存下來,很多歸功於湘鄉這片土地教給他的知識,而這些東西是在課堂裏永遠學不到的。那些淳樸的人,那些貧窮的生活,那些動盪不安的日子,在沈老的文字裏一切都鎮定從容,就連打架也是那麼仗義講理。不論是八歲就殺了人的`水手,還是見到無數人在自己面前死去,沈老就像一個歷史記錄者,不偏不倚,用手中的三寸筆記下了這些歷史上上演過無數次的場景,字裏行間透露着對這片土地的熱愛。

對沈老,始於才華,忠於才情,陷於人品。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12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是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許多年前讀沈從文,是《邊城》裏的翠翠和儺送,是夜晚伴着虎耳草的清香入夢的愛情。如今再讀沈從文,卻是字裏行間滿溢的愛和塵世煙火氣息裏的寧謐與愜意。

《湘行散記》作為沈從文最富代表性的散文集,收錄了沈從文最經典的散文和他寫給張兆和的'信件。與沈從文走在湘西小城的字裏行間,水手們的野話,吊腳樓的風韻,落水的候選水手荷荷的哭聲,行舟水上吃的魚,南方薄薄的積雪,每一個物事,都是日常生活裏的平凡,卻是在平凡裏透露出安詳的幸福和暖意。

在寫這些信件的時候,沈從文剛與張兆和新婚四個月,母親重病,沈從文回湘西看母親,在分離的行船上,他動筆寫下了這些字。人間自是有情痴,更何況張兆和對於沈從文,是多年的執念和戀戀不忘。當年在他的課堂上旁聽的學生,縈繞在他的夢境裏多年,如今終於成為了他的妻子。但新婚燕爾,卻要遭受近一月的分離。“你只瞧,如今還只是四分之一的別離,已經當不住了,還有廿天,這廿天怎麼辦?!”

那些浸着搖櫓人的歌聲跋山涉水到達張兆和身邊的信紙,一封接一封,透着沈從文濃情的蜜意。“你不要為我難過,我在路上除了想你以外,別的事皆不難過的。”在南方清明如玉的水裏行船,是歸途亦是離途,他向着暮年病重的母親歸去,心中卻念着遠在北地的愛人。是愛人温暖的手掌,泛着淺淺笑意的脣邊,帶着他綣綣的愛的温婉女子。可是如今,他在行船上,他盼望歸途,也渴望離途,只是那船,度日如年。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13

沈從文一生坎坷,我對他印象最深的是他對自身的髮妻的追求。那份校園愛情的淳樸,如果他追求的湘西乾淨純粹相融相合。然而,這樣無慾無求的人一生歷經坎坷確是上天的不公。

沈先生在談及自身説,我從不遵循君子道德之道,只有藝術家的探幽燭微的勇氣。施蟄存先生説沈身上有着“苗漢混血青年的某種潛在意識的偶然奔放”。這一瞬間,讓我想到了某位來自中亞碎葉的胡風男子,那位仰天大笑出門去的不羈男子,那位舉杯邀明月的孤寂男子,沈先生似乎也是這樣一種融合,詮釋着絕對的自我和如水的細膩。

這樣一位對政治因素極為不敏感的文人,在我的理解看來,他應當是被邊緣化的人物。沈先生文中所描繪的山水人和諧的景象,他所追求的'“邊城”,筆下的人性美、生活美,這些故事原型大多發生在山水重重的湘西深處,這無疑給故事本身披上了朦朧美的面紗,從故事本身再到作者創作意圖上來看,除去了對於家鄉深沉的愛意之外,嚮往超然世外的生活,無疑會給人以避世的猜想。寄情山水間,不知名利,不曉政事,歷朝歷代文人都在重複這樣的選擇。但這不是現代的主流價值觀所能容忍的,這種享樂主義與現當代追求經濟高速發展提倡奉獻自我顯然是格格不入的。換句當代人的話來説,避世約等於不思進取。在人們日益嚴重的追求幸福卻不追求快樂的今天,我以為,沈先生應當是寄情鄉土但是窮困潦倒的清高文人形象。實則卻不然,他不僅僅做到了肆意笑談的人生,更得到了讀者的尊敬寵愛。似乎是在這中間找到了良好的契合點。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14

讀過沈從文的《湘行散記》後,我對湘西有更多的解。雖然我從未去過湘西,但卻在書中體驗到不一樣的湘西。

生在南方的我,對湘西的解甚微。在我眼中,湘西是一個充斥着原始神祕的地方,那裏有神奇的巫術、蠱毒、趕屍術等,神祕莫測,奇幻怪誕。在地理書上接觸到的湘西是;地理位置偏遠,土地貧瘠,礦產豐富。有人説千百年前的陶淵明寫下的《桃花源記》,描述的“桃花源”便在此地,那時候的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之地,而如今,湘西的交通條件大為改善,但在現代的經濟技術高速發展的條件下,湘西的生產,建設,教育,文化還是遠遠落後的。

在《湘行散記》中,沈從文記錄着他在船上的所見所聞,他由武陵過桃源時,遇見一個戴水獺皮帽子的朋友,這位朋友是一個漁夫,但是卻戴着一頂價值昂貴的帽子,這是能引起婦女們的注一件稀罕物。我對這個人物的印象較為深刻,他是一個粗俗中又帶着些優雅的漁夫,很有特色。這個戴着水獺皮帽子的男人對一切滿不在乎,是個愛玩字畫也愛説野話的.人,但他卻是真性情,懂得的道理也多。雖然這個“水獺皮帽子”僅三十五,但是卻有着自己的追求和思想,這是讓我覺得值得關注的。

在《湘西散記》中,引起我的關注的還有那些水手和妓`女。水手們不畏懼生死的精神對我有很大的觸動,常年漂泊在外的經歷讓人不禁黯然,離開家人,在江河上與水共生。他們常年在外頭漂泊,缺乏情感寄託,便對吊腳樓上的妓`女產生深深的情意。

《湘行散記》的讀後感15

沈從文一生坎坷,我對沈從文印象最深的是沈從文對自己的髮妻的追求。那份校園愛情的淳樸,如果沈從文追求的湘西乾淨純粹相融相合。然而,這樣無慾無求的人一生歷經坎坷確是上天的不公。

沈從文先生在談及自己説,我從不遵循君子道德之道,只有藝術家的探幽燭微的勇氣。施蟄存先生説沈身上有着“苗漢混血青年的某種潛在意識的偶然奔放”。這一瞬間,讓我想到了某位來自中亞碎葉的胡風男子,那位仰天大笑出門去的不羈男子,那位舉杯邀明月的孤寂男子,沈從文先生似乎也是這樣一種融合,詮釋着絕對的自我和如水的細膩。

這樣一位對政治因素極為不敏感的文人,在我的理解看來,沈從文應當是被邊緣化的`人物。沈先生文中所描繪的山水人和諧的景象,沈從文所追求的“邊城”,筆下的人性美、生活美,這些故事原型大多發生在山水重重的湘西深處,這無疑給故事本身披上了朦朧美的面紗,從故事本身再到作者創作意圖上來看,除去了對於家鄉深沉的愛意之外,嚮往超然世外的生活,無疑會給人以避世的猜想。寄情山水間,不知名利,不曉政事,歷朝歷代文人都在重複這樣的選擇。但這不是現代的主流價值觀所能容忍的,這種享樂主義與現當代追求經濟高速發展提倡奉獻自我顯然是格格不入的。換句當代人的話來説,避世約等於不思進取。在人們日益嚴重的追求幸福卻不追求快樂的今天,我以為,沈從文先生應當是寄情鄉土但是窮困潦倒的清高文人形象。實則卻不然,沈從文不僅僅做到了肆意笑談的人生,更得到了讀者的尊敬寵愛。似乎是在這中間找到了良好的契合點。

標籤: 讀後感 散記 湘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jrqw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