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活着》讀後感[合集14篇]

《活着》讀後感[合集14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活着》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活着》讀後感[合集14篇]

《活着》讀後感 篇1

閲讀《活着》其實就是隨着福貴走在灑滿鹽的路上,習慣於接受失望,等時間淡了悲傷,蒼涼難耐嗎?盡是人生。有很多的讀者都把《活着》奉為最好看的書,甚至於定義為“最好看,沒有之一”。

這並非沒有道理,年少輕狂時的放縱不羈到家產敗光之後的落魄悽慘,這樣大起大落的人生失望吧。

更為失望的啊,父親是在接受不了風光無限的家一夜之間淪落,自殺而死,失望吧。一個家的支柱沒了。

然後,母親一生幾乎未下地幹活,就因為福貴的作孽,在年老遲暮之際邁着顫顫巍巍的步子一點一點地做活,然後患病,卻是沒有錢,失望吧。

然後,因為女兒生病去城內請醫生卻被抓去充兵,幾年未歸,生活在隨時被從天而降戰場上,失望吧。

好不容易回到家了,兒女不識。女兒因生病再也無法開口説話,絕望吧。

聽話懂事的女兒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個好人家,卻是因為難產死在了醫院中,福貴還是連夜埋掉了自己的女兒,絕望吧。

然後,出門前還是活蹦亂跳的兒子到晚上就變成了躺在姐姐死的那家醫院裏的屍體,又是親手埋掉,還得想着怎麼安撫重病的妻子,絕望吧。

然後,從小嬌貴的妻子患病了卻為了幾個可憐的工分堅持下地,到最後又在兒女死的那家醫院,還是福貴親手埋掉,絕望吧。

女婿帶着外孫艱難生活,但是女婿在工地上被意外致死,還是他親手埋掉,看着還不懂世事的外孫失去雙親,絕望吧。

帶着外孫回到了鄉下,卻被福貴煮的.過多的豆子撐死,親手埋掉了自己的外孫,絕望吧。

蒼涼難耐的人生,淒涼悲愴的經歷,這會在一定程度上壓抑人的心靈,可是這真的也就是人生啊。

這本書會讓我們用同情的目光看待這世界,會讓我們珍惜當下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會讓我們明白人生是在猛獸隨時出沒的荊棘之路上走完的。

《活着》讀後感 篇2

翻開冊頁,心中湧上沉重,卻也交織着欣喜。作者近乎嚴寒的筆調洋溢着達觀,一起印證一個時代的艱苦、崎嶇與蒼涼。一次次生離死別,含蓄卻蒼涼,展示着生命的藐小與短暫。家道中落的悲痛,強徵兵役的慘痛,雙親去世的痛楚接二連三,在為“活着”而“活着”的信仰的支撐下,次次衝擊後福貴仍舊持續堅持着。孤苦伶仃的晚年裏,他只能與一頭相同名叫“福貴”的.牛作伴,回憶從前,他需求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法哭,在去世的隨同下活着。”他用他的終身告訴我:活着是一種歷練,活着是一種夸姣。

“活着的大街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耐,去忍耐生命賦予咱們的職責。”活着是任何人也無法確定的,有的人在年月中感知到活着的意義,所以得到了生命的價值與永久。可是有的人活着,失掉了尋找的方向,活得蒼茫;失掉了的鬥爭的抱負,活得可悲;失掉了夸姣的等待,活得艱苦;失掉了腳下的路程,活得愚蠢。其實活着,並非要流芳百世,轟轟烈烈。過火尋求聲望,常常是身心俱疲卻也無所得。“平平平平才是真”,不要過於苛求,不要有太多的留鳥,漠然面臨,活躍掌握,愛惜當下。

日子是人生一片廣大的郊野,而磨難亦是一種遺言的耕種。它在落寞時潤澤乾涸的心靈,在悵惘時指引行進的方向,在無助時鼓動失落的現實,它可以使人在窘境中剛強,在普通中非凡。

這樣一句俗語被人們口口相傳:“好死不如賴活。”確實,人們總是在根究生命的本質與活着的意義,以為人活着是為了抱負、貢獻、芳華、鬥爭,諸如此類,卻疏忽了人生中最真的東西——“活着”,不論境況怎麼,不論堅持着是為了什麼,咱們都應該為“活着”而好好活着,這是人生最基本的信條,沒有什麼比生命愈加有價值。就如人生旅途上的朵朵小花,咱們銖積寸累地採摘,那些樸實無華的花朵,也會變成生命的花籃。

人生中沒有什麼走運或是不幸,生命僅僅靜靜地、平平地活着。善待自己,愛惜生命,掌握人生。

《活着》讀後感 篇3

人為了什麼而活着?大概所有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學習是為了考上好學校,工作是為了過上好的生活。似乎當下所有的人都在為自己做的事尋求一個目標,或者説是一個動機,好以此來支撐着繼續前行。

餘華説:“活着,在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與平庸。”

故事開始,主人公福貴,以一個孤獨卻坦然的老人身份出場,他和他的.老牛一起休息,在這段時間裏平靜地回顧了他的一生。

福貴的一生就像在深海里浮沉,在那個灰暗的社會背景下發生的所有痛苦的事似乎情有可原,人的生命就如芒草般脆弱且不起眼,命運時而仁慈,給你一顆棗,換來下一個更響亮的巴掌。

福貴都已走到那一步了,他什麼都沒有了,他活着又是為了什麼?

餘華直白的説出了答案: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

接受命運給予的所有,做到能做到的,接納不能做到的,永遠對人世保留善良和温柔。畢竟在中國人所説的蓋棺定論之前、在古羅馬人所説的出生和死去之前,我們誰也不知道在前面的時間裏等待我們的是什麼。

旁人眼中福貴一生悲慘,生活絕望、暗無天日,但作者説,福貴本人並不這麼想。想想也是這樣,他這一生好壞都經歷,酸甜榮辱都嚐遍,死了亦了無牽掛,生活百般滋味,在於個人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

作者説:我希望你讀到的是生命的韌性,力量、愛情、友誼甚至本能煥發的快樂額以及幽默,一切美好而朗朗歡笑的東西,它們無視命運的暴戾而獨自存在,善良的人同情一切苦難,同時也反對假惜命運之名的自暴自棄。善良絕不僅僅是悲傷軟弱的眼淚,而更應該是對所有美好高尚事物的關懷與肯定,它舉重若輕地保護着我們的心,在艱難世道里保持熱情與希望。

“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活着》讀後感 篇4

《活着》講述了農村人福貴的悲慘生活經歷。福貴原本是一位富有的年輕大師,但他沉迷於賭博,最終失去了家族企業。他很窮,很窮。他的父親很生氣,母親病得很重。福貴去看醫生,但他被抓成了一個強壯的男人。戰場上九死後,他終於回到了家鄉。中年的福貴努力工作,想找到一個温暖的家。但命運是非常不公平的。他的親戚一個接一個地死於疾病,死亡的方式非常不幸。最後,福貴白髮人把黑髮人送去,只留下他和一頭老牛住在一起,但他也可以過上更自由、更輕鬆、更隨意的生活。

福貴的一生可以説是跌宕起伏。當他年輕的時候,他只專注於快樂和放蕩。他是一個典型的失敗者。中年時,他的家庭正在衰落,他的父親和母親一個接一個地去世。他終於意識到了這一點,開始努力工作。在他晚年,在經歷了所有親人的痛苦之後,他獨自一人和老牛生活在一起,沒有什麼可擔心的。他的一生生生動地展示了現代中國基層人民的變化。各種各樣的災難降臨在他的'頭上,他的經歷讓讀者感到同情。他艱難地生活在接下來的打擊中。他是個英雄。生活的意志是他不能剝奪的。

人們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了超越事物而活,活着!這兩個詞給了生活一個簡短的總結,但也給了世界最大的勇氣,有些人生來就知道他們為什麼活着,有些人直到死後才明白生存的真正意義。

在我看來,我想像江洋先生在《百年演講》中寫的那樣:保持一種滿足的心態是完善你的思想、淨化你的思想的最好方式。所有的快樂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成享受,是物質上的精神勝利。我們如此渴望命運的波浪,最終發現生活中最美妙的風景,是內心的平靜和平靜。我們一直期待着這個世界的認可,直到最後,我們才知道這個世界是我們自己的,與他人沒有任何關係。世界上的許多事情,生活不會帶來死亡,例如,生活是一個人對自己經歷的看法,而生存往往是工人對他人經歷的評論。我只是根據我自己的意願,真正清醒,從內心實現它的價值。

《活着》讀後感 篇5

讀餘華的《活着》時,我的眼淚忍不住流了下來。其中,有三次落淚讓我刻骨銘心。家珍確診軟骨病的時候,有慶死的時候,鳳霞出嫁的時候。

前兩次落淚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悲傷,壓抑到讓我忘記了哽咽。鳳霞的出嫁則是一種積蓄已久的慰藉,可這種慰藉在殘酷的現實社會並沒有倖存太久。

這本書是中國舊社會的縮影。寫得太過真實,就好像我能聽到子彈炮火擦過耳旁,福貴和春生在絕境裏死命地逃跑,家珍被疾病折磨的呻吟,二喜困在水泥板裏發出的最後的吶喊……這一切事發突然,讓旁觀的我都忍不住捶胸頓足。

活着?活着。一切都有跡可循。舊社會地主少爺福貴的人生經歷了大起大落,他躲過子彈,跑出煙霧,早已丟失了前半生的瀟灑與恣意,幾番周折,好不容易回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小家,可迎接他的,卻是更為沉重的苦難與折磨!妻女兒孫相繼死去,死得意外又悽慘,就好像生活給他編織一次次美夢,卻讓他承受一次次的打擊。活着是他最後的歸宿,也是他最終的理想。

“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小説的結尾,福貴已經沒有活着之外的事物了。一頭同他一樣年邁的老牛,成為他暮年的精神伴侶。累了就休息,休息夠了就勞作,沒有過多堆砌的事物,簡簡單單的活着。或許,這就是小説創作的初心,福貴為了身邊的人事流浪奔走,經歷多方劫難,最終迴歸到自身,一個人活着,就是要獨自承擔生命的重量。

看完小説後,我還是有些埋怨餘華的。中國的小説和影劇總會留點希望的種子,帶給讀者最後的慰藉,可《活着》沒有。也許,餘華就是想告訴我們,任何一種生命的延續都是美好的,都有其必要價值,年輕的生命是,年邁的生命亦是如此,活着本身就不容易,而延續生命則更難,每一個個體自有其存在價值,這才是活着的意義。

《活着》讀後感 篇6

每個人都有一點悲觀色彩,當我們發現有人比我們還慘還痛苦的時候,便會產生一種欣慰,甚至是慶幸的心理。

這就是悲劇存在的意義,讓人們沒有後顧之憂的挖掘心中的痛苦,然後釋然,以一種淡然的心態“活着”。對於美好與邪惡,善良與陰險,餘華曾經這樣寫道:“蜂擁而至的真實幾乎都在訴説着醜惡和陰險,怪就怪在這裏,為什麼醜惡的事物總是在身邊,而美好的`事物卻遠在海角。”我覺得就是一種出發點和參照物的問題。如果我們開始就覺得一件事情是“壞”的,或許有一點點的“好”出現,我們就會格外珍惜,覺得格外幸運。

相反,如果我們開始就覺得一件事情是“好”的,可能出現一點瑕疵,就會讓人大跌眼境。另外,就是如何比較。如果我們把生活想的過於美好,可能一點點的磨難就可以戰勝我們脆弱的內心。但如果我們理智客觀的看待生活中的一切,我想沒有什麼可以讓我們的內心出現無法控制的觸動,也就不存在失去理智的問題。這樣就可以及時的權衡好與壞,做出一個相對正確的選擇,對自己的人生,對自己怎樣“活着”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把握。

福貴是一個被埋在墳墓裏的不倒翁,因為哪怕生活還有一絲希望,還有一個支撐他的點,他就沒有選擇倒下,而是堅強的活在當下。的確,既然能夠看到今天的太陽,就該珍惜此刻這來之不易的温暖,所以又何必過多思考過多強調明天的雷雨呢。他的悲劇是應該引起人們重視的,活着的意義確實值得我們去思考。沒有人能夠給活着一個準確的定義,也沒有人知道我們為什麼要活着,每個人應該都有自己的想法。

不管世事如何變幻,我們都要活着,好好活着。真實的活在當下。象一顆小草,卑微而又頑強的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7

“我看着那條彎曲着通向城裏的小路,聽不到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灑滿了鹽”———《活着》

這部小説從頭到尾都一直用一種平實得近乎冷漠的筆調進行冷靜的敍述,然而正是這種樸實平淡的語言,卻能給人們一種極大的感染力和震撼性。

破舊的茅草屋、有慶飛奔餵羊、卧病在牀做針線的家珍、鳳霞和喜子手牽手站在遠處的模樣、苦根拿着小鐮刀割稻子、福貴和老牛相依為命的背影..…每每讀到哽咽之處突然體會生活的苦難是難以預料又無法避免的,

人是需要苦難才能真正直面自己,對於命運而言,很多事情是人無法改變的,人在命運面前沙小的就像不會游泳的人掉入深海只能撲騰幾下就沉落下去一樣,也許苦難的意義就在於讓人能一直懷着總會好起來的"信念再繼續和命運抗爭下去。正如餘華所説的,活着就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活着,本身就是艱難的,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卻也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

福貴,無福亦無貴。家珍,一輩子也沒有過過作為珍寶的一天。有慶,實在無餘年可慶。鳳霞,鳳冠霞帔之後便香魂一縷隨風而逝。二喜,生命中只有一喜。春生,如野草般一次次躲過戰爭,卻還是倒在了野火中。活着實苦。但活着的意志又是富貴身上唯一不可被剝奪的東西。

看到福貴送鳳霞來回那部分的時候,淚水直在眼眶裏打轉,一直到有慶去世的.時候真的是崩不住了,淚眼婆娑,一直哭到小説結尾,身體發顫,內心久久不能平復。家珍對春生説“你還欠我們一條命,你得好好活着”,看到這我心裏真是説不出的滋味。“正因為異常艱難,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艱難的事。

看完了這本書,讓我內心有很深的感觸,人這一輩子,能活着就已經是多麼不容易了,所以我們更應該珍惜當下,珍惜眼前的風景,珍惜身邊的家人、朋友。生活很難,但只有活着,才有新的期待。

《活着》讀後感 篇8

人,活着就是爭那一口氣!

——題記

歷史,真是沉重的東西。因為它記錄了太多的戰役;戰爭,真是沉重的東西。因為無論哪一方獲勝都是用血換來的。

可是,我們為什麼還要打仗?野心,促成一戰、二戰的爆發。法西斯們挑起了殘酷的戰爭,無辜的人們只好拿起武器。這就是我們打仗的原因:我們必須保衞國土、保衞民族,還為自己的尊嚴與自由。所以,無論敵人多麼強大,我們都會反抗、決不投降!

“寧為站着死,不為跪着生!

”吉鴻昌的話彷彿還在耳邊迴響,“砰砰”撞擊着心門;當邱少雲在火叢中一動不動時,我彷彿成為他的戰友,看着他為國家犧牲;當董存瑞炸碉堡時,我彷彿成為他的戰友,王建他對這片土地與戰友、親人們的深情;劉胡蘭在面對敵人的鍘刀時,我彷彿成為她的`村民,瞧見了她對敵人滿是不屑的眼神……

原來,我們為什麼要打仗?為什麼要反抗?因為,活着就要去爭那一口氣!

你可以“砰”的一聲將我打死,但我不要成為你的俘虜;你可以成為我的顧客,我會視你為上賓,但這不代表你可以滿帶輕蔑地對我説話;我可以成為你的員工,你可以開除我,但我不允許你侮辱我的人格;我可以成為你的廚師,為你盡心盡力地做出美食,但你不可以輕易踐踏我的勞動成果……

原來,我們真的不需要打仗。因為正義呼喚的永遠是和平。但這並不是你欺壓我們的理由,因為正義永不允許邪惡的存在。

歷史,真的是沉重的東西。因為它承載了太多的血與淚,太多的正義與邪惡;戰爭,真是沉重的東西。因為一場戰爭,就是正與邪的交手,光明與黑暗的抗衡。

可是,正如黎明前最黑暗一樣,但太陽總會戰勝黑暗,將陽光灑向大地的每一個角落。所以,人,活着,定要爭出個正與邪,定要爭那一口氣!

《活着》讀後感 篇9

如果我們有更多選擇,就不會有這麼多咄咄逼人的慾望。但是我們只能沿着這條狹窄的小道,麻木地走過去。不得不説,這也是一種可悲。

我也懂得做人應該積極樂觀的處世至理,讀餘華的小説《活着》,我的人生觀卻沒有特別大的改變。要説收穫,則無非是在感歎之餘,再一次被提醒:人應該知足。

我認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樣沒事胡思亂想,無非是因為人的軟弱,因為人的不懂得知足,總是想要得更多。

《聖經》中提到:天然人的生命是十分軟弱的,人的體內人的成分使人易怒,衝動,不能自制。這一點我是相信的。人的軟弱,使人面對困境時往往無力支撐自己走向新生,使自己陷於泥潭而不能自拔,使自己明知善惡卻無膽反抗。人若敢地在黑暗的曠野獨自唱着歌走路,在烈日炙烤的峭壁無聲地攀爬,在無橋無船甚至無人的野渡泅過冰冷的河面,充分顯示自己的勇氣與智慧,那麼在現實的世界裏,人的日子會有更合理的安排。

但同時,人又不懂知足。追求太多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的。未經滄桑的人總是容易在現實的捆綁中藉着心靈的不滿足幻想着換個環境,一味認為物質的`困境使自己忙於無意義的奔波,無暇顧及精神享受。於是,在不如意的現實邊緣,痛苦地接受一襲又襲虛無的衝擊。卻不曾想到,若真有一天,你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中,過着看人臉色甚至隨時可能遭人毒打,隨時可能朝不夕保的日子,你還會為曾經的生活盡不如意嗎?或許那時,更多的便只剩下懊惱和追悔了吧。

生活從來都不容易。讀了《活着》,我想,接受現實,努力成長,好好活着,活着,活着……

《活着》讀後感 篇10

原來一個人可以這樣活着,即使面對死亡、面對苦難、面對坎坷曲折的命運。

《活着》是一首蕩氣迴腸的史詩,一個人的一生,無論經歷了怎樣的生死禍福,都要活着走下去。一個人的韌性究竟有多大,親人的死去、命運的無常,即使被苦難壓彎了腰,即使生命中有那麼多無法忍受的真實,也要堅強地站立在這片土地上。在福貴的身上,總能看到一種力量,這力量是深入到骨子裏的壓抑,一步一跪的隱忍,默默無言的忍受,就像承受一切的大地可以發出沉悶的巨響一樣,福貴就是在沉默中孕育力量,他帶給我的就是一種震撼。

餘華寫作《活着》是因為無意中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幸福伴侶,如今東飄西散,懷中愛兒,早已離我去遠方,他們已到我所渴望的樂園。”福貴就像中國版的老黑奴一樣,隱忍執着,像沙粒一樣活在世上,渺小得可以忽略他的存在,卻堅硬而頑強。或許在他們看來,存在的意義,只是為了活着而活着,是一種簡單而又鏗鏘有力的生存願望:我就要活着!而不是為了名譽、尊榮、幸福這些活着以外的事物。

作者餘華在日文版的自序中寫道:“時間創造了誕生和死亡,創造了幸福和痛苦,創造了平靜和動盪,創造了記憶和感受,創造了理解和想象,最後創造了故事和傳奇。”福貴就是一段傳奇,一段關於幸福和苦難交織的傳奇,經歷了所有的悲歡,經歷了時間的洗禮,才能鍛造一顆金子般的心,在人生的夕陽中微笑着回憶自己的一生,去給幾十年的風雨寫下註解,誰也沒有權力去評判福貴的一生究竟是幸福的.還是苦難的,我們只是一個旁觀者,沒有權利去給別人的人生作一箇中肯的評價,只有感受到福貴的眼淚和幸福,經歷了他見證過的死亡和悲傷,經過時間的沉澱才有資格去總結他的一生究竟是苦難還是幸福。生活屬於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人的看法。

《活着》讀後感 篇11

何為生、何為死,這是我們成長路上不得不去面對的一個難題。

所謂成長可能就是最終學會勇敢面對生,坦然面對死吧,但知曉一點並能最終做到,需要我們讀過很多書,經歷很多事。

就像小翟所説的那樣,餘華寫《活着》,絕不是簡簡單單寫慘,絕不是將人世間一切痛苦絕望失敗悲劇擺給我們去單純地悲哀,他是希望將人間現實痛苦給淋漓盡致揭露,從而讓我們從中能得出活下去的真正意義。

《活着》滿篇都在講死,但究其本意,是想表達“活着”這個唯一的主題。

也正如小翟所説的那樣,我們大多數人活着不是因為其他別的高大上的因素,我們就是因為活着本身而去活着。

永遠不要小看“選擇活下去”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重大意義以及所需要的彌足的勇氣。

誰都曾遭遇過挫折與坎坷的打擊,痛苦不已;誰都曾徘徊於懷疑與迷茫的`路口,止步不前。

那些不是因為抑鬱等生理病變,而簡簡單單僅因為絕望、痛苦,就覺得挺不過去了,選擇輕生的人,選擇跳樓、上吊的人,看似他們具有超乎於常人的勇氣,敢於邁出最後那一步,但實則無論怎樣去講,他們都只是被生活打敗了的人罷了,都只是被苦難支配了的人罷了。

我們同情他們,但永遠不要去實施這種行為。

今天又看見新聞報道一位xx的研究生在人生路上沒有選擇繼續走下去了,看完他的遺書,説實話,我能從中讀到滿滿的無奈與絕望。

他沒有碰見惡毒的導師,不是遭遇了重大的打擊,就只是無數的小事疊在一起,最終喪失了對生的希望。

他的那種痛苦比起真正遭到什麼突然打擊的人來説,可能更讓人產生對活着的意義的絕望。

我永遠做不到對他所有的經歷感同身受,也不太好評判他的個人決定,倘若在這裏去講他應該樂觀點、看開點,既然人已經去了,也沒有任何意義所在了,反而還會平添一點兒不近人情的冷漠的説教感。

對他的行為不做價值評判,但最後我想將之前所説的一句話送給看到這裏的所有朋友:無論怎樣,活下去,才有無限可能。

《活着》讀後感 篇12

親人一個接一個的死去,福貴對生的渴望就一點一點的增強。也許他並不知道什麼是“好”,但當他看到什麼是“壞”的時候,自然可以做到“好”。這本身就是有意義的,只有活着才能去追求,去選擇,去改變。

單純的活着,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我們應該傾盡一生去追求的,但事實上沒有人能夠單純的活着,慾望始終束縛着人的'內心,無法擺脱的。其實所謂的痛苦和慾望,都是我們的主觀思想,如果真的可以把生存的意義上升到活着,便可以選擇性的接受與不接受,甚至是選擇性的面對於不面對,福貴這種經歷過人世間極苦極悲的人應該就可以做到,寵辱不驚也好,順其自然也好,隨遇而安也好,不過這只是一種理想狀態,生命並非一個絕對體,有些時候還是要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外界的必然條件視時迴歸現實,基於現實做出自己的判斷,給出自己的評價。

總之這都是一種對自己考驗,對自己人生的一種參悟。

同時,福貴這種釋然一切,對生死無所謂的態度也是一種悲哀。我們不能追求生死無謂,而是應該追求生死無畏,如果功利的為了活着而活着,放棄所有流淚的理由,甚至連一個藉口都不給自己留,活在一個虛設的環境裏,生活自然是枯燥泛味的,也是失去了其根本意義的。

有些人在有些時候是沒辦法的,就像福貴,經歷了那麼多,到最後他身邊就只剩一頭將死的老牛了,他一生都在選擇,卻一生都沒有被幸福選擇,只是悲哀,是他自己的放蕩還有社會的動盪造就了他的悲哀。不説那些打着解放旗號的革命運動是否科學,我只看到了福貴這類人的真實的悲劇。

窮困人民是沒有地位的,福貴一家的悲慘泯滅也並非偶然,有造成其發生的必然原因。那就是黑暗的社會對於窮苦人民的蔑視甚至是無視,他們的生死沒有人在意,卻要在不必要的時候被剝奪生存的權力。

《活着》讀後感 篇13

這本書一定要一次讀完,如果讀一半放下心裏難免會堵得慌,只有讀到結尾才能領略福貴對命運的釋然、超然。當然,餘華的文筆也會吸引你讀完的,只是決定於心裏有沒有面對苦難的勇氣。

一開始能感受到作者刻畫人物和生活的功力,他會把一個動作、眼神表達地非常飽滿,同時還帶着詼諧幽默的筆風。開篇的幾段文字如同大劇上演前的`小插曲,吸引着你逐漸走進他構想的那個現實中去。

因為開端筆鋒過於飽滿,我在被吸引的同時,也隱約預感到後面悲劇情節會越讀越揪心。不過隨着福貴的劫難接踵而至,在悲的後面也藏着剎那喜悦,在不幸的遭遇裏隱藏着萬幸。大時代下該有的悲劇,基本都壓在了福貴一人的身上,他能熬下來並且最終看透命運的無常,以超然樂觀的態度重新審視自己、重新認識生活,這是閃光點。

餘華選擇福貴這個人物,作為烘托本書寓意的載體,開局已經處於人生巔峯了,殷實的家底、漂亮賢惠的老婆、聽話可愛的娃,如果説整個情節是福貴生命感悟的教育史,那麼他從起點上就不是個把錢當回事的人。就是因為他開局擁有太多值得平常人羨慕的東西,所以才最適合作為悲劇的主角。從擁有到失去,家財、地產、房子、面子、親人、希望,剝了個精光,一次次試探着他承受力的底線。

全書以福貴講述自己的一生為主線,從“老人粗啞卻令人感動的嗓音”開始,也從“老人粗啞的令人感動的嗓音”結束,變化只有一個“卻”字到“的”字的轉變。這個歷經劫難的嗓音,洗盡鉛華、了卻困惑、離苦得樂,初見時令人莫名感動,聆聽完嗓音裏的故事,感動昇華為認可和悲憫之情。可見故事結構之嚴謹,用詞之精確,如同外科手術一般,將福貴生活的那個現實劃開、解決、縫上。甚至連作者不願意接受的骯髒,也隨着“男人挑着的糞桶”挑了回去,還是沉甸甸地壓着“扁擔吱呀吱呀一路響了過去”。終究是趨向了寧靜,四周出現了模糊。以蒙太奇的手法,從他構想的現實又回到了自己的現實。

《活着》讀後感 篇14

世界上每分鐘都有很多人死去,什麼名,什麼利,都會成棺材上的一縷塵埃。而更多的人還活着,過着摧枯拉朽的生活。

我是誰?我從哪裏來?

對於這個問題,能堅定且自信地回道的,莫過於唐僧了“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往西天取經去。”唐僧活着就是為了真經,為了大乘佛法,他身上,有普渡眾生的擔子,背後,則是一位君王對他的期望,我們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們還在日復一日的苟活,在柴米油鹽間忙碌,可誰又能否認這不是大眾的活着?

人羣中誰認識我?

俗話説,前二十年看父養子,後二十年看子敬父。我們尚處於第一個階級,所有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退去全部,人羣中誰認識你,又有誰稀罕去認識你。你,不過是樹蔭下,泥土中一顆卑微的.種子,在黑暗中能靠的只有自己,你的未來,也只有你自己能解決。

你想成為什麼人?

你能成為什麼人?往日,坐在窗前,看飛鳥掠過黃昏,心生一種莫名的悲涼,我能成為什麼樣的人?從前談天説地的老表們,一個個墮落,有的去了技校,有的在工地上揮灑汗水,只為生活的柴米油鹽,再見面,早己沒有當年的坦誠與感動,代替的只有客套、虛偽,可能這就是這個社會,慢慢地,慢慢地,我瞭解到所謂童真童趣,不過是步入社會前老天爺給人最後一點温存的回憶。

這裏沒有末路你從不曾孤獨

這是韓寒對青春的詮釋,也是我想對所有老表以及和我一樣迷惘的人所説,無論處境如何,未來如何,我們要永遠自行,永遠不被現實擊敗,永遠扼住命運的咽喉。我個人覺得,生活就是攀爬高山,就是深潛海溝。它不是在一張標配的牀上睡出你的身形,歲月是把雕刻刀,但我們要拼盡全力在它讓我們臉上留下皺紋之前,雕刻出令自己滿意的作品,這才是我們活着的意義。

多少年以後,我垂垂老矣,倘若有人問我“你將如何祭奠你的青春?”我會忘卻身上所有的傷痕與皺紋,或以沉默,或以微笑。

標籤: 讀後感 活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kjdqv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