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我們仨》讀後感【優選15篇】

《我們仨》讀後感【優選15篇】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們仨》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我們仨》讀後感【優選15篇】

《我們仨》讀後感1

楊絳先生以深觸的筆法描述了他們一家三口63年來走過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那種人生的體驗或許只有真正經歷過才會明白。這是一本回憶錄,也是一部生命史。

正如先生語錄中所言:“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我們現在不知道有多少人,一生都在盼望着建功立業,想要經歷一番驚濤駭浪,走一波世事無常,但是心靈的寧靜淡泊才應該是我們真正的心靈歸宿。

或許只有像楊絳先生那樣經歷過那麼多的事情才能夠悟到這樣深刻的真理吧。讀《我們仨》得到的不光只是心靈的寧靜淡泊,還有一種對家的愛戀,我們常常對幸福有着不一樣的`理解,是愛情、是友情,更多的應該就是親情了吧,《我們仨》是一部家庭生命史,一家人在一起,沒有什麼支撐不下去,我們將來也會有自己的家庭,一家人在一起,這或許才應該是最大的幸福吧。

幸福,淡泊,應該是我們在追名逐利之後才會發現的吧,願我們所有人都能夠真正早一些體會的到,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我們仨》讀後感2

古驛道、客棧、小船、夢境——虛虛實實地暗喻了錢鍾書先生最後住院直至逝世的日子。“我們仨”在古驛道上閤家團聚,但女兒卻先一步走失。每天楊絳先生就帶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葉,在古驛道上一腳一腳地走,沿着河岸一天一天地找尋小船,下榻新的客棧一程一程地相送。她希望這是一場夢,一場長達萬里的夢,然悵然一夢終有醒,夢醒時分,“我們仨”相失、天人永隔,家已不復是家,真的成了一個客棧。沒有撕心裂肺、痛貫心膂的文字描述,但讀之心會痛到淚水奪眶而出。

茫茫黃泉路,踽踽獨行人!“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時,楊絳先生採用了白描手法,不加渲染、毫無矯飾,平鋪直敍地用最平常的`文字記錄着“我們仨”工作、學習、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瑣瑣碎碎,還有風風雨雨,但讀者仍能從輕描淡寫的敍事中,感受到“我們仨”不平凡的一生,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人生至高境界。“我們仨”心心相印、彼此欣賞、求同存異、相互尊重,面對困難、疾病,幽默風趣……醇美的感情、温馨的家庭是尋常人家一生嚮往的美好!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讓我們以一種認真的態度與未來同行,且行且珍惜!

《我們仨》讀後感3

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一個先後痛失愛女和愛人的老人,在其最後的年月中孤單前行,並將這個温馨又歷經挫折的家庭用樸實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

楊絳先生希望能夠擁有平靜的生活,但是隨着錢鍾書的出名,這種平靜的生活總是被打擾。她感歎:人世間不會有小説或者通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的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三個人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最後只剩下作者一個人。楊絳先生感慨:世間萬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要有多麼豐富的人生經歷才能夠有這樣的領悟呢?語言平淡,但是想念之情溢於言表!

“家”永遠是温暖的代名詞,把握當下,珍惜眼前,愛自己,愛自己的家人。

《我們仨》讀後感4

這是關於親情、回憶、思念的敍述,它有個通俗不過的主題——我們仨。

這本書講述了錢鍾書温馨的家。在這個家中三個人互相守護的感人故事。它好像一抹清風,那麼的清新,吹散走噪熱,陪伴我的暑假。

簡單的三個字,卻包含着一個家庭的互愛,不多不少,似他們每句話前加上的“我們仨”成為了彼此之間的默契。

故事從夢引入,“在一個不知是什麼的地方,太陽已經落山,黃昏薄暮,楊絳竟走丟了,她着急,她喊着錢鍾書的名字,聲音在空空的曠野中……”當她向錢鍾書講起這個夢時,錢鍾書只是淡淡地説,老了。

是啊,轉眼間,他們老了,兩位一起走了大半生的風雨,無論一個眼眸,一抹微笑,彼此都已經瞭然於心。

在這樣一個學者的家庭裏,女兒圓圓是異常活躍的,為這個家庭帶來許多的'歡笑。她是他們的女兒,可有時卻像兩位老人的跨齡好友。他們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卻總是相處的愉快,家裏始終洋溢着温馨。

《我們仨》讀後感5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書中涵義較深的一句話,也是給我感觸頗多的一句話。思念是什麼滋味呢?

思念是一抹清風,拂過心間,温柔的,涼涼的。思念是一杯咖啡,入口苦澀,卻甘之如飴。思念是一折紙船,帶着你我的期寄,飄向遠方。

思念這樣甜,卻又這樣苦,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美好時光,陪伴好我們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負時光。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一步踏入此書,似入迷霧幻境,彷彿迷路的孩子般,不知方向,又似是隔岸觀花,愈想看個真切,卻愈加朦朧,兜兜轉轉,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一切開始步入正軌……

每次讀起此書,心中總有一股暖流劃過,這書,就像那綠茶,平平淡淡,温温潤潤,卻又給人強烈的震撼,那是家的.温馨啊!所謂大師手筆,就是給人以靈魂的感召吧。

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日子,無論喜悦的,還是帶有淡淡哀愁的,都將成為我們今後最珍貴的回憶。畢竟,最美的長情是陪伴。

願楊絳女士帶着心中的思念,一路走下去。

《我們仨》讀後感6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晚年對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及一家三口的往事回憶錄。

本長篇散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以一段夢境為開端,雖然篇幅很短卻給行文一種幽悵的基調,讓讀者能夠靜下心來去品味,意味深長。第二部分用夢幻般的`描寫形式,寫了丈夫、女兒的相繼離去。第三部分則是三人的生活往事,透着温馨、樸實和快樂。

這三部分的順序安排是極好的,如一首起初透着悲涼的歌,曲中卻變得温瀾潮生。如果順序變了,味道也就淡了。全文通篇以往事寫生活、以夢幻寫死別,一實一虛,相得益彰。“夢境歷歷如真,醒來還如在夢中。但夢畢竟是夢,徹頭徹尾完全是夢。”

楊絳先生對丈夫、女兒的想念縈繞其間、獨留一人的那種滄桑感揮散不去。看似全文沒有睹物思人,沒有觸景傷情,只是用平淡質樸的語調講述了一個平淡的夢、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通篇未寫自己的心理,卻將喪親的感受地呈現了出來。深藏其中的寧靜和悲涼,是一個老者的釋懷。

《我們仨》讀後感7

就是如此相知相愛相契的一家人,在1997年錢媛病逝,1998年錢鍾書病逝,楊絳女士已經是83歲的老人,受到了何等的打擊,非常人所能承受,楊絳在描述愛女病重去世時自己悲痛欲絕的心情時:

“我覺得我的心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

“我的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淚一起流下來”

“胸中的熱淚直往上湧,直湧到喉頭。我使勁嚥住,但是我使的.勁兒太大,滿腔熱淚把胸口掙裂了。只聽得噼嗒一聲,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東西。迎面的寒風,直往我胸口的窟窿裏灌。我痛不可忍,”

那是描述怎樣的一顆母親的心呀,心碎了,掉在地上,又加上寒風,直往胸口裏灌,誰能忍受這般的痛徹心扉,讀到這些充滿悲情的文字,給我以強大的震撼,情不自禁的撫摸着自己的胸口,淚水如泉水一樣盈眶而出……心緒久久不能平靜。

《我們仨》讀後感8

很久沒有因為看書感動得掉眼淚了。沒有撕心裂肺的呼號,沒有驚心動魄的橋段,有的只是平靜的訴説,點滴的回憶,直擊內心最柔軟的部分。

楊絳的文字樸實簡單,就像是在閒話家常,但不絮叨。字裏行間都透露出他們仨之間的深厚感情。他們的心如此緊密得貼在一起,彼此依靠着攙扶着經歷了歡笑與苦難,有再大的風雨也衝不垮他們。他們的生活並不平靜,但楊絳始終平靜得敍述着,那種平靜讓人肅然起敬。

楊絳的行文輕盈流暢,從頭到尾,一氣呵成。回憶總是片斷的',就像是一顆顆大小不等、形態各異、顏色不均的珠子。想要把它們串成漂亮的鏈子,需要懂得如何取捨、組合及排列。顯然,楊絳精於此道。

生活中的大部分時間是無聊而瑣碎的,甚至充滿着煩惱和憂慮,精彩和風光只會像流星般劃過天際。可當你回頭再看,精彩和風光已然消散,無聊和瑣碎讓你覺得無比充實和甜蜜,曾經的煩惱和憂慮成了可以一笑而過的浮雲。陪你走過無聊和瑣碎,經歷過煩惱和憂慮的人(人們)還在身邊,就是最大的幸福。

《我們仨》讀後感9

在楊絳先生去世的時候,我才隱約知道她是誰,之前只是聽説過,可能因為我讀的書很少。開始還以為是個男人,估計也有人和我一樣會好奇,明明是個女人為何以先生自稱?

先生的含義主要是兩種:一種是對年長而有學問的人的'尊稱,另一種是對別人的敬稱,首先是對老師的敬稱,其次是對醫生道士等等。對女性稱之為先生時,多稱呼那些教師,女學者或是德高望重具有社會影響力和感召力的女性。

之前聽書聽過,如今一口氣的把書全部讀完,內心被打動。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是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情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沒有什麼是永恆的,在時間的洪流裏,記住的會被遺忘,得到的會失去,鑄造起來的可以被毀壞。然而卻確實有些東西可以留下,比如愛與信念。

願我們仨也如此。

《我們仨》讀後感10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

讀至散文末尾,一種心酸化作乾枯的藤蔓爬山柔弱的心田,久久不去。靜坐了好一會兒,仍是不捨得合上書的尾頁,瞬時,痛苦、悲傷、難過與悽然彷彿都隨着歲月的積澱在楊絳先生那清澈的眸子裏化作紅塵中的平淡與安詳。

人生如夢,平平淡淡才是真,我們何必去追求那功名利祿,何必去向往那榮華富貴,何必去在意那浮雲糞土般的紙醉金迷呢?何不靜下心,慢慢來,讓如水般的平淡浸染自己的身心,平淡是一種境界,是一種胸懷,也是一種人生態度,沒有驚濤駭浪,亦沒有狂風暴雨,只是一葉小小的扁舟在和風裏靜靜地數着陽光下碧水的波紋,簡單又幸福。

讓億萬顆心隨時光跳動,打響歲月的節拍,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我們何不珍惜身邊的愛人,品味生活的.真諦,奏響生命的樂章,在彩雲和琉璃裏綻放最美的色彩,在人生的小路上留下最深的腳印!

《我們仨》讀後感11

《我們仨》彷彿一個傳奇,一個熱愛家庭的母親,一個有責任心的父親,一個懂事體貼的女兒。三個學者,趣味相投,組成了一個美滿的家庭,勝過建安七子,好比竹林七賢。

也許正是楊絳與錢鍾書的多次“辭官”才造就了這個偉大的家庭。人生總會有一道選擇題,儘管它只有兩個選項。第一種是追逐名利或夢想,獲得他人的羨慕;第二種是放棄對名利的追求,贏得了親人之間的感情。

楊絳與錢鍾書似乎都放棄了主任及更多的職位,我們仨才能在一起。因為他們遠離了“官場”,所以才會有一種樸實而深刻的情感如源源清泉緩緩流入心房。這水不是八股文的.“臭不可聞”,而是“只留清氣滿乾坤”的香遠益清。

這一家好比蓮花,受到紅衞兵的欺壓沒有低頭,收到江青的邀請沒有答應。真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啊!

《我們仨》如一個範本,令我們千千萬萬個家庭嚮往。

《我們仨》讀後感12

楊絳先生去世那天,記得所有媒體都在用《我們仨》送別她,温情脈脈的説“我們仨終於又可以團聚了”。那是我所見過的很温柔,祝願多於感傷的一次送別。

沒有翻開《我們仨》之前,竊以為也會有大篇幅的對“死亡”哲學的討論,就像陳希米的《讓“死”活下去》一般在懷念史鐵生中聊聊死亡。可是讀了之後才發現,真正拿到明面上來提及(還不是談論)死亡,不過是書的最後兩段,才真正敍述錢媛和錢鍾書兩人的逝去。沒有感傷、恐懼死亡,沒有熱切期盼我們仨重新相聚的那天,有的`只是細水長流的生活瑣事,一點一滴。想起思想史課上談宗教,討論中國老人為什麼都那麼恐懼死亡。死後一無所有,一了百了,不復存在,這才是可怕的地方。可是,如果就像《我們仨》這般,我們只是失散了。他們走了,我又回到了旅館。“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他們走後,家又變成了旅館。我還在和以前我們分散時那般,淡然生活,濃濃思念,尋覓歸途,總有相見的那刻,總會再次找到我們的家。這般考量下,死亡又怎會冰涼的可怕?

還沒有看《尋夢環遊記》,很適合一起看,瞭解墨西哥的亡靈節為什麼可以是一個歡歌樂舞的日子。然後應該會更明白為什麼中國老人最怕死亡。

《我們仨》讀後感13

因為前兩天看了圍城,整天搬了宿舍看到室友有這本書,拿着紙質書就是和電子書不一樣,感覺像看到好吃的一樣撲過去,當時説兩個小時能看完,我用了兩個晚上看完了。 感悟特別多,我的視角也很清奇,之前也讀了倪萍的 姥姥語錄,有時候忍不住淚目。但是這本書卻更感動我,到心裏。 從上半部分包括自己讀的'時候也有點半夢半醒,到後來的他們仨的石子我感覺他們真的好快樂。現代的人總是想紅,但是他們仨的社交圈很小,是我最喜歡的。 包括錢鍾書分不清左右腳,分不清顏色,楊絳不怎麼做飯,被蝦嚇到,我總是好奇他們(高大上的知識分子)是什麼樣,原來也是普通人一樣,不知不覺把我的心又和這本書拉近了一段。後面看了楊絳的字,果然字如其人,像她收拾出來的毛巾牀角一樣 簡單漂亮。楊絳先生去世時104歲,如果是我真的不知道怎麼辦。

因為大學看了大概500部電影,好多都沒寫影評有時候都忘了劇情內容,我覺得什麼東西都要經過自己處理才是自己的。以後堅持寫點把。

《我們仨》讀後感14

每天晚上睡覺前看上幾頁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真的是一種享受,我是從第三部分開始看的-《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前兩部分我還沒看,我是個平凡的人,我只想看他們的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而對於他們的生離死別我真的不忍心看,如果不是這本書,我還真的忘了錢老和圓圓離開我們已久了。

我最衷情錢仲書夫婦的低調和博學,而錢老的幽默和楊老的平和更是讓人生敬,一本書反反覆覆看了幾遍,可是我卻無法説出我的感受,他們面對困苦時的平靜,面對榮譽時的低調,為人處事只求無悔於心,錢老一家人的生活是平凡的,但他們一家人始終是樂觀的,無論困苦與榮耀,始終寵辱不驚,真是於平凡中顯出不平凡。

對中國這個著名的家庭的親情故事,面對他們的温暖與歡樂,滄桑與憂傷,面對書中簡單而樸白的文字,任何的評價都屬多餘,那種罕見的'真情和達觀,在作者那裏是一種淡定自然,在讀者那裏卻常常禁不住潸然淚下。生活在回憶中的楊絳先生,可謂得了漢語的精髓,世入了人生的化境,讀這樣的書,真是讓人既心往之,又感慨萬千。

一個不平凡的人,寫了一本平凡的書,卻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響,這就是楊絳和她

《我們仨》讀後感15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是書中涵義較深的一句話,也是給我感觸頗多的一句話。

思念這樣甜,卻又這樣苦,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美好時光,陪伴好我們的家人。如此,方能不負時光。

故事的開篇就是“我們仨都老了”,然後就是預示着死亡的“萬里長夢”,從踏上古道客棧,到古道相遇,一步一步,楊絳先生(作者)送走了鍾書,送走了錢瑗。這段夢,其實就是楊絳先生陪伴錢鍾書先生和女兒錢瑗走過生命的最後日子罷了。

我們常説“好景不長久”“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而這本書中也提到了與之相似的一句——“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整篇書中沒有瘋狂的吶喊與茫然的`彷徨,只有楊絳對錢鍾書和女兒錢瑗的愛,以及最後對他們的懷念。

楊絳淡然的文筆,細膩的思考,把生活中的小事進行放大,用自己的心把它們串成一串串閃耀奪目的項鍊。她忍着世道無常的變化,只是淡淡的回憶,淡淡的敍述,卻依然感人,令人動容。

到了文章的最後一句,楊絳先生寫到了“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尋覓歸途。”從這句看似輕描淡寫,但是其中卻藴藏着濃濃的思念,以及無盡的悲痛——我們仨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ldnj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