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我們仨讀後感1000

我們仨讀後感1000

我們如要逃跑,不是無路可走。可是一個人在緊要關頭,決定他何去何從的,也許總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非但不唱,還不愛聽。但我們不願逃跑,只是不願去父母之邦,撇不開自家人。我們仨讀後感1000是本站小編為大家精心編輯的,歡迎閲讀借鑑。更多內容盡在聘才網。

我們仨讀後感1000

篇一:

朋友説過一句很犀利的話:現在網上的追悼會就像在趕場子,一旦哪個名人死了,誰都要來表示下,湊個熱鬧,哪怕他們對此人根本不瞭解,一部作品也沒看過。

我不敢給這話公開點贊,因為相信這種事很多人做過。但我向來是不願給陌生人悼念的,如果悼念,必要心存一些真實的情感,發自肺腑。

可惜我喜愛的作家多半已經死了很久,比如我摯愛的、對我寫作有深刻影響的三個人:張愛玲、三毛、王小波。一個是孤獨終老,一個是上吊自殺,一個是心臟病發,都死了。也好,雖然讀到他們的文字覺得相見恨晚,但至少不必在他們死的時候難過傷心,像被打擊了一樣。

但是,昨天得知楊絳去世,我難過傷感了好久,像被打擊了。

很奇怪,前不久陳忠實去世,我只是惋惜,但並不傷感。明明關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我非常推薦他的那本《白鹿原》。在我心目中,《白鹿原》是國內近代堪稱第一的長篇小説,鴻篇鉅製、歷史背景、社會變革、家族情仇、情節跌宕起伏、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人生故事(我最愛白嘉軒和朱先生,朱先生過世的那段我看哭了),文學藝術成分很高。在那麼多部茅盾文學獎小説裏,在我的排名裏,《白鹿原》在最前,然後是《塵埃落定》和《額爾古納河右岸》。

大概是因為,《白鹿原》是陳忠實創作的小説,而《我們仨》是楊絳的真人故事。所以,《白鹿原》的藝術成分雖高,但楊絳更打動我心。

在看楊絳的《我們仨》之前,最打動我的人是三毛。看她的《撒哈拉的故事》笑死了。這女人真是天真爛漫。沙漠生活多枯燥無味,她卻活得這般有滋有味,用指甲油給人補牙、偷看女人洗澡灌腸、跟外國人説黃瓜就是筍、而筍就是春天下的雨、……該是有怎樣一顆慧心?該是如何得赤子之心?三毛的純真、對生活的敏感,叫人非常羨慕。她和荷西的幸福愛情,是我對美好婚姻的嚮往。但可惜,他們結局悲慘,荷西意外身亡,三毛自殺。

後來看三毛的《夢裏花落知多少》,荷西死後,三毛總是鬱鬱不樂,跟爸媽説,要是有一天她選擇死亡,一定要接受,因為這對於她來説,是非常幸福的。嚇得媽媽勸她:請你一定要試着活下去。結果三毛還是自殺了。

三毛的死讓我很難過,因為她是給我無比巨大的幸福幻想的人。我所以為的幸福範本,就是她和荷西。存在於現實人間的神仙眷侶。可惜悲劇收場。

後來看王小波和李銀河的《愛你就像愛生命》,我被王小波的文采思想和人品征服了。應了那句:我很醜,但我很温柔。他對李銀河的愛,無比深沉,無比熱烈,無比坦白。總説:一想到你,我這張醜臉上就泛起了微笑。……我整天在想,今天快過去吧,日子過得越快,李銀河就越快回來了。你不要覺得這話肉麻,真話不肉麻。……我發覺我是一個壞小子,你爸爸説得一點也不錯。可是我現在不壞了,我有了良心。我的良心就是你。真的。……但願我和你,是一支唱不完的歌。……

他是世上最會説情話的男人,誰聽了他那些情話,都要愛上他。可惜,他也死了。

後來看白先勇的《樹猶如此》,寫相伴幾十年的伴侶一朝走了,樹猶如此,下一句便是:人何以堪?那本書我沒看下去。因為實在不忍心。無法想象那是一種怎樣的人生經歷。

直到去年我爸去世,看到我媽的樣子,我想到了白先勇。雖然有時我怨懟爸媽很早就把我丟給爺爺奶奶,兩個人在外打工,使我童年缺失父愛母愛;但他們彼此是很相愛的',使我相信婚姻的忠誠。就算我爸後來重病七八年去世,我媽依然不離不棄,餵飯喂藥、倒屎倒尿。他們沒有大難臨頭各自飛,他們是患難見真情。

三毛、王小波、白先勇、我媽媽,都是幸福過的人,但未能幸福終老。

所以看楊絳的《我們仨》時,我感動萬分。天大地大,終於讓我找到一對幸福終老的人了!人間真情!

我所以為的幸福終老的定義是:兩個人一直在一起,雖有磕磕絆絆的小波折,但並無大事,直到一方年老而終,而非意外,另一方懷着無比幸福的記憶緬懷對方,珍重此後的生活,帶着兩個人的記憶繼續好好生活。

在網上看到有人説:原以為《我們仨》寫得很好呢,沒想到這麼沒意思,什麼東西嘛。

我反駁:現在人都浮躁不安,都喜歡喝雞湯、打雞血,一定要追求很有效率的乾貨、很有目的性的職場經驗,最好能直接帶來經歷利益的,沒講大道理的,彷彿就是沒意思;然而楊絳的《我們仨》什麼大道理都沒講,平實地講了一家三口這些年來的樸素生活,點點滴滴,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大家之風。

現在人都喜歡功利、或者娛樂吐槽,能真正靜下心來欣賞文字、品味生活的已經不多。

我只看過楊絳的《我們仨》一本書,但已經足夠我終生記得她。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楊絳在女兒錢媛、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後,寫下的大半生經歷。沒有説教,沒講大道理,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只是行雲流水地講了一家三口這些年的生活。牛津留學、結婚生女、國家動盪、上海淪陷、解放、……,經歷了不少苦難,不僅僅是他們的,更是那個年代人的。

之前看《撒哈拉的故事》很羨慕三毛和荷西,很温馨,很有趣。可惜他們命運不佳。看了《我們仨》,更羨慕錢鍾書和楊絳這對平實的學術夫妻,雖然一路也有不少坎坷,但好歹兩個人相互扶持着,帶着女兒,執手相伴到老。非常温馨,處處都是真摯的情意。這才是真正的治癒系。這才是我所向往的平淡而幸福的美好生活。這才是我想要的一個温暖的家。

雖然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媛去世了,但是楊絳還在,帶着那些幸福而美好的記憶,並把它們書寫了下來,讓世人看到,讓我看到,讓我羨慕,讓我永遠相信美好幸福的存在。

常有人開玩笑説,再也不相信愛情了。尤其當娛樂圈的某些明星又分手或離婚。然而,因為三毛、王小波、白先勇、楊絳,我一直相信愛情。從未有過動搖。他們給了我無比巨大的幸福幻想。無論他人的心思如何動搖,我不會。我堅信。誰説世上沒有幸福?看,楊絳,她好好地活着,她有幸福的記憶,看她的《我們仨》,你不羨慕?

偶爾看到別人寫的關於她的文章,看到配圖裏她很健朗的模樣,就覺得很幸福:看,這個女人給過我幸福的幻想,希望我將來也能活成她這樣。希望我有一個温暖的家,和愛人幸福終老。

沒想到,她去世了。105歲高齡,是很高壽,但是,我總以為,她還能活得更長久。畢竟在我心中,她是一個幸福幻想的模板。是範本。她不在了,我的幻想也有點碎裂,受了打擊。沒有一個真實可證明的記憶。很難過。很傷感。

但是,我們寫作羣裏有人説:楊絳去世,也是好事,我們仨終於團圓,老人家不用一個人孤孤單單。

這樣一想似乎也有道理。假如有一天我奶奶、媽媽去世了,我必然是萬分難過、萬分不捨的,但之於她們,大概也是幸福的:終於能和爺爺、爸爸團圓,不用一個人孤孤單單。

願老人家安息。我們仨終於團圓,老人家不再孤單。

篇二:

《我們仨》這本書有三個部分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第一二部分在寫夢,一個萬里長夢。在夢中的古驛站上他們相遇相失。正如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分分合合。

書中這樣寫到:“他已骨瘦如柴,我也老態龍鍾。他沒有力量説話,還強睜着眼睛招待我。我忽然想到第一次船上相會時,他問我還做夢不做。我這時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説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得愈遠,愈怕從此不見。”於是楊絳先生便娓娓道來這個萬里長夢。

第三部分是回憶這個家的點點滴滴。楊絳先生一家好像總是可以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出趣來,比如飯後遛彎兒是“探險”,而彼此分享所見所聞則稱之為“石子”。楊絳先生也描寫許多當時如火如荼運動,但這並不是楊絳先生的筆下的核心內容,她將眼光放在了運動中的人,在頻繁的政治運動下,他們一家人的遭遇以及在遭遇中如何廝守在一起才是她要説的她想説的,狂風暴雨也變成了那和風細雨,她寫的依然是生活中的瑣事,比如他們如何完成工作,如何數次搬家,如何離羣索居遠離政治運動,看是平淡,可是平靜何嘗不是他們一家的生活態度。他們不求名份不求富貴,他們擁有最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忍受過最艱難的社會壓力,他們有的只是學術上的鑽研和追求,甚至還略帶呆板之氣。可他們就是這樣,走過了普通卻又不平凡的63年。楊絳先生被稱為“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又怎麼樣在此之前她是一名母親,一位妻子。而她卻在短短的一年內失去了她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人。正應了那一句話,世間好物不堅牢,琉璃易碎彩雲散。

楊絳先生在書中寫到,人間不會有小説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

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

楊絳先生的這本書沒有大起大落的情節,她的幸福和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字裏行間,令讀者無不動容。那安定於無常世事之上的温暖親情和相濡以沫如親情般的愛情已經把他們仨永遠聯結在一起,家的意義也在此書中得到了盡情的闡釋。她用文字回憶一家三口的點點滴滴。雖然忍受着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慟,雖然親人愛人先自己而去,雖然在這個無法稱之為家的寓所獨自生活,楊先生還是在筆下尋到一點慰藉。我想擁有回憶的人是幸福的。大家可以在閒暇之餘翻閲一二,體會期中平淡的幸福。

篇三:

自從知道了楊絳老師寫了一本關於她和錢鍾書先生以及他們的女兒的書——《我們仨》,我就一直有想翻閲的想法。

沒有時間去圖書館借閲,終於在網上找到了在系閲讀。雖然一直覺得讀紙質書的感覺更好,可掌上閲讀也有它的方便之處。

《我們仨》這本書,楊老師分為三部分寫的:開篇寫的是她和錢老師都老了,步入了暮年;第二篇寫的是他們仨失散了,曾經的家變成了客棧;第三篇是楊老師追憶他們仨曾經共同的美好生活。

剛翻看這本書的時候,對於楊老師如夢境又似描述現實的手法,我看的有些雲裏霧裏,實在有點摸不清頭腦。

可漸漸地翻閲下去的時候,卻似乎能明白之前看到的那些文字的意思。

楊老師用夢境的方式,寫了錢老師住院治療,她在女兒的陪同下搬到了方便照顧錢老師的“客棧”,因為醫生的要求,她們每天看望錢老師的時間都受到了限制,而在病中的錢老師似乎也一直在昏睡中度過,難得清醒地和楊老師説上些話,尤其在談論女兒的時候,二老是那樣的疼愛。然後,就是他們所心心疼愛的女兒,卻也因為病痛而住院了。

年老的楊老師,一下子就成了孤家寡人,她要一個人慌忙地找尋着錢老師那條漂泊不停的“311船”,又想在夢中去醫院探望女兒的病情。

夢,看到楊老師和錢老師的女兒也生病住院的那一段,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楊先生要以這樣的夢境來回憶她的那段生活。那真的是像夢一樣的生活。無助,堅強,年老,丈夫,女兒,有多少人能理解那時楊老師的心境。

看楊老師寫的女兒去世的那一段,和他們來告別,錢老師讓女兒回家的那些字句的時候,我是半躺在牀上看的,已經是深夜十一點多,看着看着,我的眼淚就不由自主地滑落下來。為楊老師的情感,為楊老師的文字。

楊老師的文字中沒有渲染太多的悲哀之情,她就那樣寫着,記錄着她的心境,卻讓讀者看的糾心,看的落淚。

原來一位大家,用她的文字描述她的真實情感時是如此的有震撼力!

標籤: 讀後感 我們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3k936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