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勸和小組》有感怎麼寫

《勸和小組》有感怎麼寫

最近一直在看《勸和小組》,講述的都是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雞毛蒜皮 柴米油鹽 鍋碗碰撞的事,事不算大,但確實很鬧聽,讓人添堵,破壞情緒,甚至矛盾升級性命攸關。勸和小組正是在這基礎上產生的,組員都是義務勞動,兩名退休老人,三個兼職作業,其中還有一位是大小姐。其宗旨是勸親子和、勸兄弟和、勸姐妹和、勸夫婦和、勸師生和、勸鄰里和。和為宗旨,方向明確。

《勸和小組》有感怎麼寫

開始看的時候,也沒想着會看完它,只是想做個大概的瞭解,瞭解下這居委會大媽究竟是怎麼做事的。尤其在看到節目中講的第二個故事,一個酷愛攝影和表演的高中生遭遇強勢父親硬要他放棄考相關專業的學校而非要他考清華北大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通過勸和小組的工作,也確實展現出了父親的強勢地把自己的意願或者意志按到兒子身上,兒子反抗、內疚、妥協,父親也從孩子的極端行為中理解了兒子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行為帶給兒子的傷害,而這些的背後都看到了各自行為背後對對方深深地感情。但是,這裏面其主要作用的勸和小組組員是曾經是酷愛國學的大學教授,而他的工作方式和理論中都有着用傳統文化的“孝”等道德層面來和孩子講道理,當然,這裏面也看到了簡老爺子對這位少年深深地理解以及他自己開放的心態。還好,這個故事的最終結果是孩子繼續學自己喜歡的專業,同時也得到了父母的支持,並且親子雙方加深了理解和感情。結果不錯,但是縱覽整個過程,還是覺得有些味道不對。現在幾天下來,電視劇已經看完,感覺逐漸清晰了,就是勸。這個“勸”字傳遞了一種傾向。比如在高中少年的身上的'表現就是,老簡以孝來勸孩子,孝呈現的是一種至高道德,是一種個壓力,才有了那孩子妥協,放棄自己喜歡的專業,已經唾手可得的入學許可,來成全父親的意願,考清華北大。

這部電視劇帶給我的第二個觸動地方是勸和小組更側重於解決現實問題。再回頭看看這些組員,一個是退休的大學教授,另一個是退休的護士,一個是頗有經驗的記者,一個是做保險的推銷員,一個是家境頗為富裕的大小姐。從這些組員中我看到的是有一定經濟基礎和頗多的現實經驗。但是在電視劇中解決問題真正花掉的錢並不多,除了幫助護士兒子的事動用上百萬之外。現實經驗,記者和推銷員的經驗使用較多。這是他們能夠解決現實問題的有力的現實條件,除此之外,這個小組裏行事中有兩個信條:1. 當事人家庭不提出要求,他們不參與其家庭事務;2. 他們都是免費的,義務的。

那麼成立這個勸和小組是不是有這些組員的個人動機呢?在電視劇中除了推銷員費俞有個簡單的介紹之外,其餘都沒提。但是通過看這部電視劇,我覺得都有着他本人自己的動機傾向。護士的老伴已經不在了,她有三個孩子,但都不和她生活在一個城市,她不想給孩子們增加負擔,她自己住在這個小區裏,總得做些事情,且是比較正式的事情那種;老簡是國學教授,非常重視也非常信仰傳統文化的魅力,他其實有一個想把國學發揚廣大的夢想,並一直為此奮鬥着,是退休了,當夢想還要繼續。記者有着一份刻骨銘心的感情並有過一段婚姻,但由於種種原因,他們離婚了,離婚多年,他一直單身,他知道他愛的還是那個人,他在為此守候,他知道那份婚姻那份感情那個人對他的意義,夫婦要和睦,他不想這樣的悲劇重演。再有,記者的父母已經不在了,在這個城市他沒有其他親人,他把老簡夫婦,還有那個護士,當作了自己的母親,他知道家庭的意義。推銷員是從農村出來的孩子,很孝順,在城市裏拼搏為的就是能給老爸老媽一個好的生活,有着明顯的金錢意識,但心地善良,有些自卑。他參加勸和小組的直接原因就是想借此機會接觸更多的人和機會來推銷他的保險,但是隨着在小組工作的深入,他喜歡上了這份義務工作,他在小組中涉及到孝敬父母或農民子弟的時候總是那麼情緒激動,因為這也與慼慼相關。那位大小姐,父母長期分居,她一直渴望父母能夠複合,為此她做了很多工作,但總是難以如願,也許在勸和小組的宗旨再加一條“勸父母和”。

在勸和小組中對和的推崇讓我想起了在心理諮詢中傾向於迴避或避免有關提建議或捲入的現象。之所以如此,我的理解是在心理諮詢中要尊重來訪者的意願,避免把我們的意願強加給或影響來訪者,如果來訪者的意願不明顯,我們就陪着來訪者發現他們的意願。

但是今天我想更深地推測一下,或許我們就不相信來訪者的意願是和。從人的本性上來件,有善惡説,儘管諸多心理流派,更多的從事心理諮詢的人物都傾向於相信人性本善或有善的傾向,但卻不相信“和”或“和”的傾向。記得心理治療師李小龍在他的一個涉及費爾貝恩的講座中講到了有些人質疑或反感把分析師描述為完善、高尚、權威的形象的現象。他説道,他非常理解這些人,但是他也相信,分析師身上完全有可能也確實存在着完善、高尚等高貴的人格,這已經不是道德層面的評價或描述,而是確實存在有這樣的人性並相信其存在。

在認知理論中,涉及的到這樣一條不合理的信念“絕對化”。在我的經驗中也是如此,我不相信太絕對的東西,這在考試的多選項題型中已經成為了一個不成文的説法,過於絕對的説法都不正確。那麼這種信念或經驗帶給我的影響就是不相信完美的東西,不相信完美的人,一旦出現,就會懷疑,甚至是反感。説到這裏又要回到了體驗這塊,你體驗到了,就真切的相信了。對於自己沒有體驗到的也不相信的東西,比如鬼神,比如靈脩的種種,我願意選擇孔老夫子的做法,保持敬畏,敬而遠之。

標籤: 有感 小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m60mr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