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三字經讀後感通用15篇

三字經讀後感通用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字經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字經讀後感通用15篇

三字經讀後感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我喜歡讀《三字經》,不僅因為它讀起來朗朗上口,讓我陶醉在古文化的海洋裏,更因為它告訴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

《三字經》的第一個句子,第一行字,都在講述着一個個人生哲理。“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讓我明白少年時代要懂得珍惜時間,發奮學習,將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親師友,習禮儀”是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要知道尊敬親人,老師和朋友要必須要敏而好學。

古人常雲:百善孝為先。只有在家能恭敬地侍奉父母,尊敬長兄,在外才能尊師重教,誠待友人。古往今來,凡是孝子,莫不受人尊敬。所以《三字經》裏就有這麼一句:“首孝悌,次見聞”。雖然我現在還不能深刻體會這句話的含義,但我相信隨着年齡的一天天增長,它將影響我的一生。

《三字經》裏我最喜歡的一句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因為這裏面講了兩個非常有名的典故: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

孟子從小喪父,全靠母親仉氏一人織布,挑起生活重擔,但孟母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他們原來居住在鄒城以北馬鞍山下,附近有一塊墓地,年幼的孟子便時常跟着別人埋墳頭、哭喪,跟着喪葬隊伍玩鬧。仉氏認為在這樣的環境,孟子很難成才,便搬家到城西的廟户營。這裏離鬧市近,年幼的孟子無心學習,整日受商賈影響。孟母認為這樣下去,依然無法讓孟子成才,於是再次攜帶孟子搬家。這次他們搬到了學堂附近。每月七年級,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孟子也依樣模仿,學習禮節。孟母見了,心下寬慰,把孟子送入學堂讀書。

可是有一天,孟軻逃學了。孟母知道後非常生氣,她當着孟子的`面,拿起剪刀把已經織好一半的布匹剪斷,並對孟子説:“你荒廢學業,就如同我剪斷織布。布要一線一線地織才能連成一寸,繼而才能一尺,才能一丈。學習也要日積月累,只有堅持不懈,方能成才。你今日如半途而廢,就像這被剪斷的布匹,成為無用的東西。”孟子聽後,猛然覺醒。他羞愧之餘,發奮苦讀,終於成為一代大儒。被人尊為“亞聖”。

這兩個典故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長環境是多麼的至關重要,而孟母教子有方是多麼令人尊崇。

熟練《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三字經》將伴隨着我快樂成長!

三字經讀後感2

這段時間,我每天晚上寫完作業後喜歡看《三字經》,還大聲地背出來。媽媽覺得很奇怪,問我怎麼突然喜歡看這本書呢?她説自己也只會背前面的部分,還想跟我一起往下背呢。

其實媽媽不知道,是因為在學校裏,我經常聽到好多同學都會背《三字經》,而我卻只會開頭那幾句,心裏不服輸。所以這個寒假我想好好學習一下,爭取趕上同學們。

我原本以為單純地背《三字經》是一件很枯燥的事情,沒想到才看了前幾頁,我愛不釋手了。因為這裏面講的全是古代的小故事,並且都是三字一句,兩字一韻,讀起來琅琅上口。有的句子能從字面上理解含義,有的句子意思很深奧了,好在每一頁都有拼音和註釋,可以讓我輕鬆快樂地學習。

“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這是説黃香九歲時知道在冬天先幫父母把被子暖熱了再讓他們睡覺。我覺得我們都應該向黃香學習,體諒父母的辛苦,有時間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家聽父母的話,孝敬父母。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講的是孟母三遷和孟子逃學後他媽媽剪斷織好的布來教育他的故事。我明白了學習不僅要有好的方法,而且要有好的環境,特別是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我在以後的學習中遇到困難不會退縮,要勇敢面對不放棄……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這告訴我們,一塊玉石,如果不去雕琢,不能成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樣的,如果不認真學習,無法明白為人處世的道理。即使這個人再聰明,如果不用在正當的地方,不刻苦不努力,長大後也會一事無成的。

媽媽説《三字經》這本書藴含着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從中學習了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知識,讀後的確感到受益匪淺。我終於明白了古人為什麼説讀了《三字經》,可以知道天下事了。

我很喜歡這本書,打算繼續讀下去,不只是死記硬背,而是要好好學習,理解記憶。我要把《三字經》上的知識時刻牢記在心,學會做人、做事和學習的道理,做一個好孩子!

三字經讀後感3

利用十天的時間,已經看完了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解讀的《三字經》,看完以後我真是受益匪淺。原來對古代文學不是很感興趣,對於《三字經》的瞭解也就是隻會第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還是在看電視連續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的時候學會的,所以對於《三字經》的瞭解只能説是知之甚少,前段時間看中央二套的節目,是王小丫主持的,三、四歲的小朋友就能流利的背出一千多字的《三字經》,我當時看到那幾個小朋友真是太震驚了,這麼小的孩子就能倒背如流,我做為一個大人,也不能落後,也要為下一代打好基礎,做好準備,所以就看了錢文忠教授講解的.《三字經》,看到第一集的時候我就被《三字經》內容的博大精深,三字一句短小精悍的語句所深深的吸引了。所以一氣呵成,整部四十三集全部看完了。

《三字經》雖然只是一個兒童啟蒙讀物,但它文字精練,裏面藴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包括要讓孩子從小就懂得孝順父母,尊師愛友,禮貌待人、勤奮好學等等,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其中文章中有一句話使我的印象最深刻“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惟一經”這句話的意思是説:一般人留給子孫的是滿箱的財寶,我卻不同,只有一部三字經,用來教導子孫好好讀書,明白做人處事的道理。(經不一定理解為三字經,也可理解為知識)。現在我們的父母省吃儉用,為我們掙錢,攢錢,希望能給我們留點什麼,希望我們和我們的子女生活要比他們過得更好,所以頭髮花白還在為我們操心,受累。現在社會上有多少“啃老族”,一旦父母不能資助他們,他們自己的日子都過不下去,依靠父母,依賴父母,父母的錢總有一天是會花完的,所以我們還是得依靠自己才行,父母已經教會了我們做人的道理,我們也應該用自己的勤奮,自己的努力使我們的生活變好,去孝順父母,讓他們頤養天年才對,這些才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文章還通過二百多字的描述講解了中國的歷史,舉出大量的中國歷史人物的歷史故事,古今賢文,來解讀文章中的深刻道理,每一字每一句都簡明扼要,含義深刻,使人一讀就懂。所以《三字經》作為兒童的啟蒙讀物是非常必要的,古人給我們留下了這麼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並繼承和發揚下去。

通過錢文忠教授的講解,我們可以把《三字經》為分三個部分,這樣理解背誦起來會更快一些。

第一部分:講教育的必要性和應該學習的內容。

第二部分:講了中國幾千年的文明史。

第三部分:以眾多勤學的例子,強調了努力學習的重要意義。

三字經讀後感4

我放假這麼長時間就讀了一本書,就是《三字經》,剛開始媽媽讓我讀的時候我不是太理解,這不是以前那些人搖頭晃腦背的書嗎,有什麼意義,我直接説“封建糟粕吧”,媽媽説:“你好好讀讀,看看有沒有意義,這本書讀完以後,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朝代更迭,帝王興衰的紛繁歷史,還有人文教育,史地天文、倫理道德、名人故事等各方面的信息你都掌握了。”這麼好呀,我翻開了滋養心靈的篇幅。

確實是語言非常簡練,內容非常豐富。原來我基本是把這本書背下來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為了孟子小時候有個好的學習環境既然搬了三次家,後來有一天孟子逃學回來,孟母竟然拿起剪刀,剪破了整片布,只為了告訴孟子,讀書就像我織布一樣,要腳踏實地,若逃學就像我剪斷布匹一樣,前功盡棄,孟子聽了母親的教誨,深感慚愧,從此專心讀書,發憤用功,終成為一代大儒,後人稱為“亞聖”震撼吧,原來聖人小的時候也和我們一樣有那麼的缺點,但孟母愛子教子的行動使我非常感動也很受啟發。“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黃香九歲,便知道在冬天,用身體温暖牀上的被褥才讓父親去睡覺,孝順父母是每個子女應當做到的',我們現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裏,只知道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我們為父母做個什麼呢。“論語者,二十篇,羣弟子,記善言,孟子着,七篇止,講道理,説仁義”,哦我算知道了《論語》是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和再傳弟子,把孔子和孔子子弟的至理名言,記載編輯而成,《孟子》是七篇,記錄了孟子的事蹟和言論,整本書的主旨,就是在談道德倫理的道理,我原來知道這兩個聖人和這兩本書卻不知道是誰寫的,講的是什麼,這下算弄個明白了。接着“自羲農,至皇帝,號三皇,居上世”,我明白了什麼是三皇,伏羲、神農、和皇帝從這開始一直到“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至世祖,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終”清太祖,領兵入關,平定各地的亂事,使百姓安定下來,到清世祖順治皇帝是建立了空前鞏固多民族封建帝國,清朝一共經歷了十二位皇帝,到宣統皇帝時,清朝滅亡。一個完整的中國歷史發展軌跡大致輪廓已經清晰的展現在我的眼前。

這真是一本好書,我確定了在好好的讀幾遍,一直到我明白裏面所有的人生哲理,那些離我們雖然有些遠的偉人是如何尊師重道、嚴格自律、勤勞節儉、知錯能改、中國歷史發展也是我們的隗寶,讓我們吸取經驗並借鑑,不會重蹈覆轍,讓我在傳統文化薰陶中更進一步。

三字經讀後感5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篇1]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為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通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建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為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種觀點可以使很多人避免“霧裏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為導致人性不同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直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接受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為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説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己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6

本學期,學校科研處組織全體老師觀看百家講壇視頻:錢文忠教授解讀《三字經》,併發了相關學習資料,這次學習,是我真正走進了《三字經》。看視屏之前,《三字經》的內容我知之甚少,只會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後面是什麼內我並不知曉。看了錢教授的解讀之後,我對《三字經》有了新的認識,我感到自己太孤陋寡聞了,我要補上這一課。

《三字經》是故人智慧結晶的經典,濃縮了中華上下幾千年的歷史,它採用敍事和倫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典故,從上古社會到清朝結束,把各個年代都列出來了,文路清晰、流暢。《三字經》的內容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記易背,體現出了我國古人的智慧。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理、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説,藴含了許多深刻的道理,使人看了受益匪淺。從《三字經》中能學到許多做人的道理,既能用來教育學生,又能啟迪心智,既是一本難得的幼兒啟蒙讀本,又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好書。

我比較欣賞這幾句:“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古人尚且知道,教育孩子受環境、方法、時間、恆心的影響,我們現代教師更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教學方法上不斷改進,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更好的發展。為人師、為人母的我感到慚愧。我知道了古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我教子,惟一經。勤有功,戲無益。”我要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成長。

作為一年級的數學老師,不單單是教學生會做題就行,最重要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挖掘數學教材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教學生做人的道理。使成長中的學生走正確的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勵學生刻苦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終身受益。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一年級的學生剛入學,要教的東西很多,要教學生懂理,尊敬師長,友愛同學;要交學生懂得謙讓,互相幫助,寬以待人;要教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參與,合作交流,傾聽他人;要教他們做到彬彬有禮,井然有序……

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文化素養,通過學習,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藴,作為教師,要了解歷史,借鑑歷史,取其精華,發揚光大,多讀一些經典書籍,在教育學生時,就會引經據典,同時運用聖賢的智慧,教書育人。讓我們認真學習《三字經》,繼承發揚它吧!

三字經讀後感7

記得在我兩歲時,媽媽就開始在我耳邊念起了《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姓相近……”,是我從小聽到大的。

直到上了幼兒園我才能完整的背下來,那時還不明白其中藴含的道理。就在這個特殊的假期裏,我又把以前讀過的《三字經》拿出來細細品味。

在這本書裏,我最喜歡“孔融讓梨”這個故事,講的是:孔融四歲時,父親買回一筐梨,哥哥們都上了學堂,哥哥們讓孔融和弟弟先挑,孔融挑了一個最小的,坐在旁邊津津有味的吃了起來,父親看見了很高興,心想孔融還沒上學堂就懂的謙讓。讀了這個故事,我很有感觸,心想我和弟弟之間、我和朋友之間、我和同學之間,是不是也要像孔融一樣,凡事要讓一讓,我們的關係是不是就更和諧了。

記得有一次,我因為跟弟弟搶玩具槍,把弟弟弄哭了。因為弟弟是在我八歲時出生的,以前所有的玩具都是我的。沒有人跟我爭搶,每當這時媽媽、奶奶總是教育我謙讓着弟弟,叫我滿足弟弟的需求,我很氣憤、很委屈,心想“憑什麼……,偏偏與他對着幹。”不懂的謙讓,不止一次的把弟弟惹哭。以至於後來弟弟就不怎麼跟我玩了,好像不信任我似的,看着弟弟懵懂的大眼睛,我的心裏像打開了五味瓶,虧我還是哥哥呢,怎麼這麼小家子氣,和這樣的'小不點爭風吃醋,如果能夠穿越到那個講究禮儀尊卑的“孔融讓梨”的年代,年幼的孔融不笑話我才怪呢!想到這裏,我不好意思地對着弟弟笑了笑,把他喜歡玩的玩具一件一件擺在他的面前,弟弟頓時舞動着小手攢動起來,我也不由得挺了挺胸脯配合弟弟做了個鬼臉……

我還特別喜歡這本書裏面的一句話“勤有功,戲無益,節旨在,宜勉力。”意思是:勤奮好學的人一定會事業有成;遊手好閒,不求上進的人肯定是沒有作為的。一讀這句話我就想起一個故事:李白從小聰明,但不愛學習。一天,他逃學去玩,見到一個老奶奶在磨一根鐵棒,李白問:“老奶奶,你磨鐵棒幹嘛用啊?”老奶奶説:“我要把它磨成繡花針。”李白問:“這麼粗的鐵杵能磨成繡花針嗎?”老奶奶説:“只要我每天不停地磨,鐵杵一定會磨成針的。”李白聽了,後悔自己貪玩而浪費了讀書的時間。從此,李白立志努力讀書,後來成為了家喻户曉的大詩人。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也有我的興趣和理想,要想把它變成現實,我必須在學習的道路上謙虛謹慎,腳踏實地。

讀了《三字經》,我受益匪淺,明白了很多道理,以後我還要多讀中國傳統文化經典。

三字經讀後感8

幾天前我讀了《三字經》這本書,這本書資料十分豐富,不論是天文地理、社會家庭,還是歷代興衰、文化變遷,都在其中;書中更是包含了傳統倫理道德的精華,闡述了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我在三字經中看到了幾段印象深刻的段落。

例如這段話:“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它的大意是:狗能在夜裏替人看守家門,雞會在每一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蠶能吐絲以供人們做衣料,蜜蜂能夠釀製蜂蜜,供人們食用。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以自我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我的價值,那還真不如這些小動物呢。

還有這個段落也很好:“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意思是:車胤捉來螢火蟲放在紗袋裏,用它來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雖然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的條件下繼續求學。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一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的李密,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雖然很勞累,但仍堅持讀書,意志超過了常人。這段話有一個相關的故事,講的是東晉大臣車胤從小就愛讀書,但他家裏很窮,窮得連買燈油的`錢都沒有。這可怎樣辦呢?夏天的一個夜晚,車胤看見許多螢火蟲在空中飛舞,發出一閃一閃的亮光,就靈機一動,捉了許多螢火蟲,放在紗布袋裏,掛在自我的書桌上方。小車胤就藉着螢火蟲發出的光亮來讀書。車胤勤奮讀書,長大後成了令人尊敬的大學者。

讀完了《三字經》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我應當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我的學識和本領,要做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所成就;而只顧嬉戲玩耍,浪費了大好時光,是毫無益處的。所以我們要在年少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我,長大後就能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三字經》是古代啟蒙教育的著名教材,影響極其深遠。全書三字一句,兩句一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誦易記,值得我們去閲讀。

三字經讀後感9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向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為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好處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透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建立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為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種觀點能夠使很多人避免“霧裏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但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為導致人性不一樣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向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理解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為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潛力,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説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老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老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我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10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經過了多少風風雨雨,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向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但至今為止還未探索出這本書的作者,即使如此,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昇華個人思想,讓你在體味韻律的同時,獲得並體察到了人生存在的意義以及人的內心世界。

人之初,性本善。

這兩句放在《三字經》的開頭,一語雙關,既從人的本性開始寫起,結構明確,也闡述了人的本性,即人出生的時候,天性本來是善良的,經過錢文忠教授介紹:最初提出這一觀點的人是儒家思想創立者孟子。在孟子的言論中,重點以“仁”為主,我同意這種看法,因為這種觀點能夠使很多人避免“霧裏看花”,從而走上不歸之路,人性本善,是人類內心世界真是的寫照。

性相近,習相遠。

人的本性差距不大,可是由於受到後天外來環境的薰染,差距越來越大。可見在古代,就有人對“後天環境”做出了評價,認為導致人性不一樣的根本原因是受到外來因素的影響,這句“古訓”一向沿用至今。在這個繁華都市,形形色色的事物,在給人們增添樂趣的同時,也在無形中改變了人們的天性,沉溺於其中,從而便有了教育。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如果不去理解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受到變遷,而學習的根本辦法,就是專一”。這是錢文忠教授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對這句話,情有獨鍾,因為人性格的養成是要受到後天教育的影響,對於18歲以下未成年人,他們沒有辨別是非的`本事,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打遊戲、逃學、説髒話,這些現象在中學生中已經是很普遍了,而教育就是挖掘他們本性的善良,讓他們有一個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才是社會發展的要求。

對於學習,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專一。所謂“一心不能二用”。古時,有“江南才子”之稱的唐伯虎。幼時,也因“心不專”而受到教師的教誨,但最終當他悟出其中的道理時,技藝已經超過了他的教師。是在我們的學習生活中,為什麼有成績好壞之分呢?仔細想想最根本還是自我的心思問題,是不是花心思學習了,是不是“用心專一”了。當機會從身邊溜走的時候,要想想當時為什麼不用心一點兒呢?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1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就是我國家喻户曉的《三字經》。

朗朗上口的《三字經》、家喻户曉的《百家姓》與包羅萬象的《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俗稱“三百千”。《三字經》雖然成書年代最晚,但它的字數內容之長,覆蓋讀者之廣,教育作用之深使它後來居上,因而被人們稱為“蒙學之冠”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三字經》不但是“蒙學之冠”,還是“國粹之寶”,它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三字經》藴含了歷史、地理、道德、傳説等內容,其核心思想包括了“仁、義、誠、敬、孝”,可真是“熟讀《三字經》,便知天下事”呀!怪不得它會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讀了《三字經》後,我得益匪淺,明白了許多道理。比如:“做人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要厚道,有意志力和奮鬥力,要有高尚情操,同時要增廣見聞,學習知識,明白數理變化,要通過研讀各類文章來提高自己的修養……”。

當我讀到:“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時,非常感動,黃香在四歲時,就懂得給暖被褥;孔融四歲就能把大梨讓給哥哥,自己拿小的。這種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德行,不是每個人從小就有的',需要通過努力學習才行。而我從出生到現在,竟然從來沒有給長輩讓過“梨”,説來慚愧,吃玉米時我挑最大的;買物品時我挑最貴的;甚至在我盛飯時,總把自己一碗盛得滿滿的,給爸爸、媽媽一碗盛得很少。記得有一次,爸爸給我和媽媽做了二碗香噴噴的炸醬麪,當爸爸問我要哪一碗,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大的一碗。吃着吃着,我發現媽媽從麪條裏夾出一個荷包蛋。哈哈,有荷包蛋,太好了,但是我把碗裏的麪條翻了一個底朝天也沒發現荷包蛋的蹤影。我眼巴巴地看着媽媽津津有味地吃着荷包蛋,心裏想着:一大碗的麪條也沒有一個荷包蛋好吃呀!都怪自己不孝順。如果能像孔融一樣,把大的一碗讓給媽媽,我就能吃到荷包蛋啦。我感到慚愧呀!這是爸爸對我的教育啊,使我懂得了“謙讓、孝順”這個做人的基本道理,同時也知道了,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而做出判斷,而要深刻理解其內涵後才能下結論。

通過讀《三字經》,使我下定決心:從現在開始,好好學習,認真讀書,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識,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

三字經讀後感12

一説起三字經,那可是我們中國文化瑰寶。 這本書的特點就是三字一句、含義簡單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的兒童識字課本,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成書大約在九百多年前的宋朝。《三字經》一經問世,即廣為流傳,實際上成為全國通用的兒童教材,在和《百家姓》、《千字文》合稱的“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經》被尊稱為“經”。三字經植根於傳統文化,以中國歷史為素材,講述了學習和教育的重要性。今天學習《三字經》對於我們來説同樣有着重要的意義,即學知識之前必先學道理。反映在今天的`學習中,成績固然重要,德育教育更是重中之重。

讀《三字經》學會採用敍事和論理並舉的方法,運用大量的歷史典故,藴涵了我國古代人倫道德的許多精華,是一本學習中華文化不可多得的書。這本讀物共一千多字,三字一句的韻文極易成誦,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物、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説,廣泛深動而又言簡意賅。

《三字經》也啟發了我們,當今家庭都只有一個獨生子女,很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家庭教育不良或不嚴而造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説明了為人父母為人師的責任和嚴格要求學生的重要性。另外,現在的獨生子女有很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而《三字經》教導人們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書中説“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現在好多家長只看重學習成績,而忽視了教導孩子如何做人。如果我們能從小好好學習《三字經》,那麼我們是否能更好地繼承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讀了《三字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一步加深了,進行中國經典文化的教育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弘揚正氣,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覺得讀《三字經》、習《三字經》,把《三字經》融入到我們的生活中、課堂中是非常有意義的,它既是民族知識的傳承、又是民族精神的發揚。

三字經讀後感13

其實《三字經》是我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必不可卻的入門之書。據材料引見,《三字經》是中國近年來傳佈最廣的啟蒙讀物,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兒童道德叢書》。全文結構嚴謹,文筆天然流利,深入淺出,講究押韻,朗朗上口,很是適合背誦識記,百讀不厭。內容包含了教育、歷史、天文、地輿、倫理和道德,以及一些傳説,普遍流傳而又言簡意賅。

在如今的每個家庭都只要一個獨生後代,許多青少年社會問題的呈現都是家庭作風不良或教育不嚴而形成的。《三字經》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還有“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等都説明了為人父母的權利和嚴格要求後代的重要性。此刻的獨生後代有許多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的毛病,而《三字經》教育人們孝敬父母,友好兄弟。書中説“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如果我們的教育以身作則、從國小起,經常給孩子講“漢代的黃香,九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夏天為父母搖扇子,冬天以身體為父母温暖牀蓆。孔融四歲的時候,就懂得謙讓長輩,吃梨時挑小的,大的'讓兄長吃。那這個社會還會呈現那麼多不和諧的現象嗎?

名作《三字經》作者具有不凡的歸納綜合和言語表達能力,這從其對歷史的表述中便可見一斑,文中對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變遷,寥寥三百餘字,卻集其要點和精髓,讓人耳目一新,頗有登高望遠,一覽眾山小之意。如”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寥寥數字,卻包含了夏商周三代的先後順序,”三王“所指、三個朝代的建國君王、延續時間,以及從夏朝起頭摒棄禪讓、王位世襲等豐碩的知識。

其實《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可是並非枯燥的説教,它記載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黃香孝父、孔子拜師、趙普讀《論語》、公孫弘抄書、孫敬頭吊頸讀書、蘇秦錐刺股讀書、孫康映雪讀書等,這讓人在學習中添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對為人、處事、求學、結交等方面有了更為直觀的體驗。

三字經讀後感14

經歷了多少滄海桑田,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一直毅力於世界之巔,源遠流長。其中以少兒啟蒙讀物《三字經》為代表的作品最為典型。這本書最大的特點就是含義簡單易懂,還有些人們也把它譜成曲,讓優美的旋律淨化心靈。這本書告訴我們許多關於歷史、天文、地理、道德等許多知識,正所謂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在小時候,我通俗地把它理解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但是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對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本性都是善良的。雖然每個人的本性差距並不大,可是,由於以後的薰染,環境的影響,差別會變得越來越大。

從“苟不教,性乃遷。”到“知某數,識某文。”告訴我們許多學習和做人的道理。其中“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告訴我們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而學習的.方法,貴在專心。“昔孟母,擇鄰處。”裏面藴含的《孟母三遷》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學習環境的重要。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告訴我們人就像玉一樣,不打磨雕刻,就不會成為精美地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就像方仲永一樣:他家世代都是種田人,但是到了方仲永小時候時,方仲永就已經會作詩,由此父親感到非常高興,因為很多人都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於是父親就一天到晚帶着方仲永去寫詩、賺錢,不讓方仲永去學習。直到方仲永十二三歲時,寫作才華仍和五歲時地寫詩水平一樣,到了二十多歲時,他地才華已完全消失,跟普通人沒有什麼兩樣了。這不正體現了這句話地意思嗎?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又讓我懂得,做兒女地,從小時候就要親近好地老師和朋友。正所謂“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從“一而十,十而百。”到“此五常,不容紊。”告訴了我們十進位算術方法,什麼叫“三才、三光、三光”,告訴了我們“春夏秋冬”、“東南西北”“金木水火土”等四季、四方和五行。從“地所生,有草木。”到“絲與竹,乃八音。”這句話還告訴了我們“花草樹木”、“蟲魚鳥獸”和“稻樑菽麥黍稷”等許多豐富的知識。

《三字經》的經典語句藴含着古人的智慧結晶和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三字經讀後感15

朗朗乾坤,得萬古之靈氣,孕千年文化之精髓,成千古曠世之奇書,《三字經》橫空出世!小子對此奇書甚有感觸,即書一文,此亦個人之意,又亦兒戲之言,不可當真也!

何謂此書奇之?其一奇,以三言韻句成句,自成一體,易讀易記,通俗易懂;其二奇,孕千年中華文化之精髓,這部僅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小書,竟融“歷史、地理、人物、天文氣象、詩書禮樂、教育、哲學”於一體。可謂學一書而通萬卷也!可是,我們要把《三字經》與當時的歷史條件聯繫起來思考,正確地認識,主動汲其精華,剔其糟粕。

親情、孝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孔融四歲就明白讓大梨給長兄;黃香九歲便主動孝順父親而無怨無悔。

重視子女教育和歷史教育亦是優秀的文化傳統。“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玉不琢,不成器”。這體現我國對教育的重視。《三字經》還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一齊,易學易記,並且專門談到學習歷史的方法。

總之,這一切都表現了古代中華兒女的傳統美德與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兒女的驕傲。

可是,我不得不再重申一遍,由於當時的歷史與政治原因,造成了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使《三字經》多了幾分糟粕:三綱五常。所謂“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這説明當時的人們愚昧地認為有了“三綱”,就會構成君順臣良,父慈子孝,夫和婦順的社會安定局面;所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這是人人都必須遵守這些基本道德底線,不容打破。只是可憐當時的.人啊!一心認為三綱五常能夠維護家族、國家秩序,所以大肆宣言三綱五常並親身踐行,實際上這可是是富有的統治的人對被統治的人在倫理道德和法律上施加的緊箍咒而已。

總而言之,《三字經》這本奇書,其精華就在於對親情、孝順的張揚,對後天教育和歷史教育的重視。其糟粕亦昭然若揭: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道德,兩千年來一向是束縛中國人思想和行為的繩索。

我們必須要記住,《三字經》所體現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汲取精華,剔其糟粕,最終發揚光大至世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q5jp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