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筆記小説"的代表作-世説新語讀後感

"筆記小説"的代表作-世説新語讀後感

《世説新語》又名《世語》,內容主要是記錄魏晉名士的逸聞軼事和玄言清談,也可以説這是一部記錄魏晉風流的故事集,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説"的代表作。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的《世説新語讀後感》,僅供大家閲讀參考!

"筆記小説"的代表作_世説新語讀後感

《世説新語》是一部專門記敍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談舉止的小説集,向來被視為魏晉「志人」小説的典範。在世説新語以前,也曾出現過不少軼事小説。

今天所見的世説新語雖然已失去原來面目,但從其流傳來看,還是較為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歷代普遍受到重視的價值。在魏晉南北朝的「志人」軼事小説中,世説新語因其廣泛豐富的內容涵量和純熟精美的語言藝術,被推為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也確立了他在中國古代小説史上承先啟後,不可忽視的地位。日記寒假日記我對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認識。名與利往往是人的動心之處,舉例來説,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裏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一塊金子管寧毫不動心,把黃金當作平常的瓦石一樣的揮鋤耕耘。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丟棄。後來有一次,兩人曾經共同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十分熱鬧。管寧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心慕虛榮,擱下書本,跑到門外去觀看。

於是管寧拿刀割斷草蓆,分開而坐,向他説:「你並不是我的朋友啊!」華歆為了一時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並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這本書將對我的為人處世有一定的幫助,我現在雖然已經年過花甲,但是還是要學習這些道理的。

"筆記小説"的代表作_世説新語讀後感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説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

《世説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為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可以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前幾天,我讀了《世説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説:“正好船還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後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説:“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

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於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儘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後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華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

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呢麼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儘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榮國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筆記小説"的代表作_世説新語讀後感

《世説新語》是中國南朝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説。它主要記敍了士人的生活和思想及統治階級的情況,反映了魏晉時期文人的思想言行,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記載頗為豐富真實,這樣的描寫有助於我們瞭解當時士人所處的時代狀況及政治社會環境,更讓我們明確的看到了所謂“魏晉清談”的風貌。

《世説新語》依內容可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對我而言,其中最富有哲理的、讓我領悟最深的是“德行”類。如“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這則小故事把管寧與華歆對比,讚揚管寧淡泊名利。也教導我們不要被權勢所誘惑。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並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關於德行的故事還有許多,如情緒這方面,德行較為不好的人常會以它個人的情緒為中心,心情好時大家沒事,心情不好時大家得遭殃,古時就有一位不管快樂或失意,都不會表現於自己的情緒上,那個人就是稽康,王戎説我和稽康在一起相處二十年,從來沒有見過他高興或者生氣的表情。

《世説新語》在藝術上有較高的藝術成就,魯迅先生曾把它的藝術特色概括為“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世説新語》涉及人物有一千五百多個,魏晉兩朝的主要人物,都包括在內。它對人物的描寫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學,通過獨特的言談舉止寫出了獨特的人物性格,使之氣韻生動,活靈活現,躍然紙上。如“王戎有好李,賣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僅用了十多個字,就寫出了王戎貪婪吝嗇的本性。

《世説新語》故事短小,儘管每個故事都只有寥寥數語,但它總能述説出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它用風趣的語言述説着一個個簡單卻又不平凡的故事。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世説新語》總能讓我們在其中找到值得借鑑學習的地方。

"筆記小説"的代表作_世説新語讀後感

閲讀《世説新語·文學篇》,更多的感觸是古人的那種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濃厚的學習學習氛圍。其中讓我感觸頗深的一段記載是説鄭玄的故事。

“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説,玄怒,使人曳箸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槊,逢彼之怒’”。

這段話的意思是説:鄭玄家的傭人都喜歡讀書。有一次,鄭玄覺得他的奴婢幹事不稱心,準備用“家法”懲罰。這位婢女認為自己冤枉,想加以解釋説明;但恰逢此時鄭玄盛怒,於是就叫人把她拽到院中的泥地裏。這時,恰好另外一位婢女走來,見此而問:你為什麼站在泥地裏?她問話時引用了《詩經·邶風·式微》中的“胡為乎泥中”一句。被斥責的這位回答時則引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薄言往槊,逢彼之怒”,用來解釋説:我本來是要向他(鄭玄)説明清楚的,誰知正好趕在他生氣的火頭上。

這裏且不論鄭玄的不論是非的火爆脾氣,鄭玄家裏的學習氛圍更是讓人歎服,雖是“婢女”,卻能那麼嫻熟地引經據典,且詼諧雋永、恰如其分。説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緣故吧,但是想到更多文人的事蹟時,又不盡然,這裏讓人更多的是感受到鄭玄為學成就之高,連家裏的傭人也極富文化修養,鄭玄的學術修養更是讓人欽佩。這又不禁讓人想到現在學生的學習狀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們更應當繼承和弘揚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將民族精神發揚光大,同時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根據《世説新語·文學篇》的記載,古人自身所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卻是真的讓後人為之慚愧不已。文人為了探討學術知識,競相辯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這種胸襟和氣度也是後人鞭長莫及的,然而,這種涵養卻是我們現在做研究和國家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精神,只有在互相努力地前提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讓各自的研究做到飛躍性提升,也為我國強國之路的發展,伏下強有力的一筆。

未及弱冠的王弼前往吏部尚書何晏所設宴請有名望的賓客宴會,何晏把客人談論最精彩的部分告訴他,並問道:“此理僕以為極,可得復難不?”(我認為這個道理講的.很對,還可以提出質疑嗎?)面對前輩,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王弼依然提出質疑,然而在座賓客無人能對答,王弼自問自答,反覆論辯多次。何晏並沒有因為王弼的出色而大怒,王弼也博得了在座的欽佩和敬仰。可以説王弼的行為在現在看來就是出盡風頭惹人嫉妒的情景,而何晏等老一輩的文人卻並沒有因此排斥王弼,而是忘記年齡,虛心學習,可以説這種思想將有利於更好的促進學術的進步,也更有利於培養新的文化傳承者,這樣的胸襟和氣度,這樣讓人折服的學術氣息,讓人嚮往,更應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的深思。

太尉王夷甫見阮宣子時問道:“老子、莊子與儒家的教化有什麼異同?”回答説:“將無同?”太尉很滿意,便任命他為掾官,世人稱他為“三語援”。而衞?嘲笑他説:“一個字就可以調用了,為何用三字!”宣子説:“只要是眾望所歸,也可以不説話而調用,一個字都是多餘的。”於是兩個人成為了朋友。宣子沒有因為衞?的嘲笑而惱怒,而是用巧妙地語言説服了衞?,兩人在這一問題上進行學術性探討,並沒有個人恩怨的糾紛,也更加體現了文人的學術氛圍和寬容的學術胸懷,這一點是尤為可貴的。

魏晉時期文人雅士的交往更多的是建立在學術、思想上的。博學多才的人更多的得到人們的結識和尊敬,對當時魏晉時期文化等各方面發展是一種促進,也值得後人在這一點上效仿。特別是對於文人的學識修養方面,更多方面引人深思。

殷浩、孫盛、王?鰲⑿簧姓廡┟?浚?季奐?諭?骷依鎩R蠛樸腖鍤⒐猜邸兑住罰?鍤⒆砸暈??姆⒀允親詈俠淼模?豢梢皇饋T謐?魅碩疾煌?饉?乃搗ǎ?植荒芩搗??M?魈咀牌?擔骸凹偃緦跽娉だ矗?歡ɑ嶂品??!彼鍤⒁慘饈兜階約翰蝗緦跽娉ぁ5攘醯嚼詞保?鍤⒓蚵緣乃盜爍詹潘?檔睦磧桑?鍥?汛蟛蝗縝啊A跽娉そ擦舜笤級?俁嗑洌?源羌疤嵛剩?技蠣鞫笠??鐫儻薹ɑ卮稹S紗絲杉??д咼塹謀緶鄹?嗟腦謨諢ゲ梗?ち業謀緶鄹?嗟奶逑至宋娜碩災?兜目是螅?庖環矯媸俏頤歉?Φ笨吹降模?彩俏頤怯Φ奔?ν瞥緄摹?/p>

孫安國到中軍將軍殷浩處一起清談,兩人來回辯駁,都無懈可擊。侍人把端上的飯菜熱了好幾遍也顧不得吃。雙方奮力甩動拂塵的毛全部落在了飯菜上,賓主竟然到傍晚也沒想起吃飯。殷浩便對孫安國説:“你不要做硬嘴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孫安國接口説:“你沒見掙破鼻子的牛嗎,當心人家會穿你的腮幫子!”當辯論激烈到這種程度時,更加的感歎學者們幽默詼諧的言辭,同時,雙方的學術精神更是讓人由衷的佩服。

當然這當中更多是體現了文人多知識的熱愛與包容。然而其中也不乏文人利用知識擺脱困擾的例子。

鄭玄在馬融門下,住了三年都未見到老師,只是由馬融的高足弟子傳授一些知識而已。有一次馬融曾計算天象,不相符合,門下弟子都不能解決。有人説,鄭玄懂得計算。馬融於是召鄭玄令他計算,鄭玄把式盤一轉就解決了問題,大家無不驚奇。等到學業完成,鄭玄告辭還鄉,馬融歎息説:“禮樂都到東方去了!”同時又唯恐鄭玄的名氣高過自己,心懷妒忌。鄭玄也懷疑有人迫害他,就坐在橋下,用木屐踏在水上。馬融用《周易》轉式之法進行占卜,探尋他的行蹤。見到卦象後,對身邊的人説:“鄭玄在土下水上,而又靠着木板,這樣必然已經死了。”於是不再追尋。鄭玄因而免於難。

這個故事是説鄭玄學識遭人嫉妒,鄭玄機智脱困的事情,但是我們也不難體會,學習就應該向鄭玄那樣,應該積極探索,勇於向前輩和別人請教,同時自己更應該加強學術修養,利用自己的知識做更多有用且有意義的事情,為我們國家的社會發展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世説新語·文學篇》關於文人對婦女態度看法的文章,謝太傅問陸退:“張憑為什麼為母親作悼念的誄文,而不為父親作?”答曰:“這自然是因為男子的品德已經在他的事蹟中表現出來;而婦女的美德,那就非誄文不能顯揚了。”謝朗母親王夫人因為兒子的體弱曾對支林道説:“新婦少遭家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謝公語同坐曰“家嫂辭情慷慨,致可傳述。恨不使朝士見!”這些話語中所顯示的文人對婦人尊敬的的態度,就不難想象《花木蘭》這部文學作品為何會流傳至今了,故事本身的價值當然重要,但是,更應該看到人們對傳承這些作品的積極性也是不容忽視的方面。

《世説新語·文學篇》中所謂“文學”是指文章學術,辭學修養,也包括人生態、處事原則。這一時期文學雅士們以清談為主要內容,以辯論為主要方式,對佛、道、玄學進行了融合理解。這當中所體現的包容和學術研究精神,值得我們用心研究,用心學習。

"筆記小説"的代表作_世説新語讀後感

《世説新語》講的是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郎。當時以為美事。劉道真,姓劉名寶,字道真,性格豁達,通經史,精音律,善長下棋,並且智勇雙全,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擔任從事中郎,後擔任侍中、安北大將軍,後來由於戎衞北境有功,賜爵為關內候。這裏“徒”字意指服勞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劉寶曾是服勞役的犯人,司馬駿花了五百匹布將他贖了出來,不久後又任命他為從事中郎。當時人們將這件事傳為美談。

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時,並沒什麼感受,但當我讀了5遍6遍乃至10遍時,就有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馬駿的這種做法。首先,他能夠不計劉寶以前犯過罪,任用劉寶,給劉寶用武之地,其次,司馬駿花重金將劉寶贖了出來,可以説是對劉寶有恩,讓劉寶死心塌地為自己做事。即便將來劉寶勢力過分強大,也總會賣個人情。這件事傳為美談,又的民心。司馬駿做這件事心思慎密,一舉多得,我很佩服。他的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齊桓公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而司馬駿也在宗室中變得最為俊望。

生活中,我們也切不可因為他人曾有過什麼過錯或是做過什麼不好的事而一直對他心存不滿。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同樣,做錯事的人也不能過分自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改。我們應有的是積極向上、改正錯誤的態度。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qe239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