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從地球到月球》讀後感

《從地球到月球》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從地球到月球》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從地球到月球》讀後感

《從地球到月球》讀後感 篇1

這幾天讀了科幻大師凡爾納的著名科幻小説《從地球到月球》,讀完之後酣暢淋一漓。雖然這是本科幻書籍,但是書中所涉及的到的物理學知識卻非常奇妙。

書中的主角巴比康主席為了實現人類征服月球的偉大理想,使用了巨型炮彈將三名乘客從地球發送到了月球,最終完成了一項驚心動魄卻無比偉大的實驗。

炮彈採用錐形的形狀,為的是使用流線型減少阻力,也是為了三名乘客能舒適地居住其中。另外,為了發射一枚如此巨大,並且速度如此之快的炮彈,需要製造一門長約幾千米的巨型炮台,更需要多得能塞滿整整一層樓的燃料。看到這裏,我內心不禁澎湃起來,原來任何一項航天工程都是千千萬萬個人經過長期不懈努力的結果。

更令我驚訝的.是書中炮彈飛行的理論。我原本以為如果想要到達月球,那麼飛行器需要一直向外噴一射燃料直至到達月球表面,現在才發現,原來每個星球都是有引力的,只要到達月球與地球引力的平衡點,之後月球的引力就會將飛行器吸引過去,而不需要飛行器自身的推力,甚至這時還需要反向噴氣時飛行器的速度減小,為的是減少降落時的衝擊力。

這些理論真的是聞所未聞,我自己上網查找了資料,發現情況果真如此。此時我不禁佩服起這位幾百年前的作者,他竟然能預言出人類航空的未來,而且他的理論還如此得正確,大師的確是大師。

可是,書中也有不少漏洞,比如説過快的速度產生的摩一擦力會使鋁製炮彈過熱融化,在太空中人不可能像平常一樣在地面生活等,但是這些漏洞仍不妨礙凡爾納的這本書成為科幻書籍的經典。

現在,因為這本書的影響,我對天文知識很感興趣,我希望以後能更加深層次地瞭解太一一系中各個行星的運轉情況,更希望中國能早日實驗登月的夢想。

《從地球到月球》讀後感 篇2

幾天前,我無意間在班級的書架上發現了《從地球到月球》這本世界名著,它同我十分愛看的科幻小説《地心遊記》《海底兩萬裏》一樣,都是由法國著名作家——儒勒·凡爾納創作的。翻了幾頁,我就被這故事情節吸引,於是便把它借回家細細品讀。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美國南北戰爭結束後,巴爾的摩城大炮俱樂部主席提議向月球發射一顆炮彈。法國冒險家米歇爾·阿當獲悉這一消息後建議造一顆空心炮彈,他邀請巴比康,尼克爾一齊乘這顆炮彈到月球探險。三人克服了種種困難,終於乘坐這顆炮彈向月球出發了。但是他們沒有到達目的地,炮彈並沒有在月球上着陸,卻成為月球的.衞星,無止境的繞月運行。

儒勒·凡爾納的作品,包含了豐富,各種各樣的知識,他將這些知識與探險,旅行等結合在一起,讓人不會感到乏味,枯燥。在瞭解知識的同時,他也在本書中告訴了我,要勇於挑戰一切未知的困難。不經歷風風雨雨怎能看見彩虹?但只要堅持不懈,一定就能成功。

有一次,在做一道奧數題時,我花了半個多小時也未能得出正確答案,正當我想要放棄的時候,一個聲音在我腦海裏浮現“堅持下去,不要輕言放棄”,於是我便換了一個思維,最終把這道題做出來了。現在想想,如果當初我沒有堅持下去,大概現在那題還不會做吧。

凡爾納的作品讓我懂得了:要勇於挑戰未知的困難,同時我也不禁為他的想象力而稱讚。

《從地球到月球》讀後感 篇3

我的小小書房之中,那本儒爾凡爾納的作品《從地球到月球/環遊月球》,令我喜愛。

這本書是一部幻想小説,但它與如今的現實接軌,總給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大炮俱樂部”的'會員在勇敢、果斷、堅毅的主席巴比康的帶領下,製作了一門向月球發射載人炮彈的大炮,巴比康、米歇爾和尼切爾登上炮彈,開始了登月旅途,儘管失敗了,但這三位冒險者成了人們心中的英雄。

也許人們認為作者異想天開,但現在這一切都成了現實,沒有發明家們的勇於創新,又怎麼會有火箭、飛機、核能這些新技術呢?在火箭發明者小時曾用火箭帶起了物品時,當他歡呼時,卻被警察認為是“瘋子”而帶到了警察局,可見,人們對於保守思想的緊抱不放和對於新生思想的排斥性。

我在放假時,和朋友們玩紙飛機。當時飛機花樣少,大家都用老式疊法,我“研究”了一種新式疊法:疊出的飛機機頭向下,機翼前部向下彎曲,尾部有兩塊地方向內彎曲,以加大爬力,同時我將機翼略去了一些,使飛機更加細長,減少部分阻力。當我疊好時,大家都笑我説,這種飛機飛得起來嗎?別直接扎向地面呀!我不卑不亢和大家一起試飛。其他人的飛機都是飛速向前衝,不一會兒就落地了,而我的飛機則乘風飛行,飛了好一會兒才落地,還比別人遠了不少呢!這時大家才露出佩服的神色,可見,要人們接受新的觀念是需要時間和實踐來驗證的。

因此,我要向書中人物致敬,向勇於實踐的人致敬,爭取做到創新,使自己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從地球到月球》讀後感 篇4

最近,我讀了《從地球到月球》這篇文章,對此文作者:被譽為“科學幻想小説的鼻祖”的儒勒?凡爾納有深深的敬佩之情。

這篇小説講述了在美國南北戰爭期間,“火炮俱樂部”的成員想要造出一門超級大炮,讓人坐在炮彈裏,通過發射炮彈把人送到月球。經過艱苦的努力,終於完成了這項任務。但在前往月球的途中發生了一點小意外,使炮彈內的三人沒有到達月球,而被月球的引力吸住的故事。

儒勒?凡爾納是十九世紀的作家。在那個年代,月球,是一個既神祕又遙不可及的地方。沒人會打它的主意。但儒勒?凡爾納敢於衝破思維的束縛,而且他竟預測在未來,人們一定會登上月球,看到月球的'面貌——而事實的確如此,1969年7月20日,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成功登月。同學們,如果你生活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時代,你會想象到人類將來會登上那凌駕於萬物之上的月亮嗎?

儒勒?凡爾納的預言不止體現在了這一個地方——他在《海底兩萬裏》中準確的預測了南極的地質環境、在《八十天環遊世界》中預測了在八十天內能環遊世界一圈、還在《挑戰世界者》中預測到人類能在海上、海中、天上和地上以飛快的速度前進……而這些在現在都得到了證明。

俗話説:“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做不到的。”在今天看來頗為奇蹟的想法,只要勇於探索,在未來就有可能實現!

《從地球到月球》讀後感 篇5

看完《從地球到月球∕環遊月球》讀這部小説,我不得不欽佩凡爾納驚人的想象力。向天空垂直髮射炮彈,不正是九十年後發射的載人衞星嗎?阿爾當穿上潛水服,想在太空遊泳的念頭,不正是一百多年後的太空行走嗎?在凡爾納眾多的科幻小説裏,無不彰顯他無窮的想象力和天文、地理、物理、數學、化學等方面難以衡量的知識。

我特別喜歡一個細節:《環遊月球》第十五章《拋物線和雙曲線》裏介紹,炮彈經過月球南極看到的山脈、大海、森林,後面還加上一句:“是幻覺,還是他們看錯了,抑或是個光學現象?”,大概這樣不會讓反對月球存在生命的人掀起一波波浪潮吧。

在欽佩的'同時,我也欣賞巴比康和尼切爾的機智,在不到半小時之內就算好了炮彈的準確速度;也喜歡阿爾當的可愛,葡萄秧、多米諾骨牌,甚至是兩條狗和六隻雞也被他塞進了十分擁擠的炮彈。此外,凡爾納還塑造了另一個可愛的形象——俱樂部常任祕書長J.T.馬斯頓。他身殘志不殘,永遠忠實地跟隨者巴比康。他大大咧咧的言語,冒冒失失的行為以及超人的幽默感,貫穿全文。

讀完這本書,我不禁遐想:如果我有幸登上炮彈,我一定會用相機照下人類歷史上第一張月球照片!

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帶給我無窮的想象空間,這是一本值得永久珍藏的好書。

《從地球到月球》讀後感 篇6

這幾天讀了科幻大師凡爾納的著名科幻小説《從地球到月球》,讀完之後酣暢淋漓。雖然這是本科幻書籍,但是書中所涉及的到的物理學知識卻非常奇妙。

書中的主角巴比康主席為了實現人類征服月球的偉大理想,使用了巨型炮彈將三名乘客從地球發送到了月球,最終完成了一項驚心動魄卻無比偉大的實驗。

炮彈採用錐形的形狀,為的是使用流線型減少阻力,也是為了三名乘客能舒適地居住其中。另外,為了發射一枚如此巨大,並且速度如此之快的炮彈,需要製造一門長約幾千米的巨型炮台,更需要多得能塞滿整整一層樓的燃料。看到這裏,我內心不禁澎湃起來,原來任何一項航天工程都是千千萬萬個人經過長期不懈努力的結果。

更令我驚訝的是書中炮彈飛行的理論。我原本以為如果想要到達月球,那麼飛行器需要一直向外噴射燃料直至到達月球表面,現在才發現,原來每個星球都是有引力的,只要到達月球與地球引力的平衡點,之後月球的引力就會將飛行器吸引過去,而不需要飛行器自身的推力,甚至這時還需要反向噴氣時飛行器的'速度減小,為的是減少降落時的衝擊力。

這些理論真的是聞所未聞,我自己上網查找了資料,發現情況果真如此。此時我不禁佩服起這位幾百年前的作者,他竟然能預言出人類航空的未來,而且他的理論還如此得正確,大師的確是大師。

可是,書中也有不少漏洞,比如説過快的速度產生的摩擦力會使鋁製炮彈過熱融化,在太空中人不可能像平常一樣在地面生活等,但是這些漏洞仍不妨礙凡爾納的這本書成為科幻書籍的經典。

現在,因為這本書的影響,我對天文知識很感興趣,我希望以後能更加深層次地瞭解太陽系中各個行星的運轉情況,更希望中國能早日實驗登月的夢想。

標籤: 讀後感 月球 地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rw34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