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後感 >

《惡意》讀後感

《惡意》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惡意》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惡意》讀後感

《惡意》讀後感1

東野圭吾的小説,尤其是推理小説,風格是我很喜歡的那種。

精煉、簡潔,情節十分引人入勝,經常抱着他的書一天都放不下來。

我在網上也看到一句書評:”《白夜行》為愛粉身碎骨,《惡意》為恨萬劫不復。

《白夜行》是東野圭吾的成名巔峯作品,被譽為東野圭吾小説中的無冕之王。但是比起推理的情節,白夜行更注重的是人性與人心得描寫,寫出了唐澤雪惠和桐原亮司的複雜的“共生”的關係,反而對這一切的根源——兇殺案本身的推理過程並無太大關係。

比起《白夜行》,《惡意》是名副其實的推理小説,但是與一般推理小説不同的是,它一開始就交代了兇手是誰,進行推理的不是兇手身份,而是作案的動機與過程。

或許是開頭日高殺死了那隻貓的緣故,確實,給人以日高是個壞人的形象,通過細節描寫,更堅定了野野口的無辜和日高的狡詐。不得不説,殺貓的情節確實佈置的極為到位。一個簡單的謊言,成了本作的點睛之筆,讓後面所有的抹黑都順理成章。在我們讀到事情真相後,不禁心中感歎東野圭吾對人性的解讀和他那強有力的邏輯。

《解憂雜貨店》是東野圭吾所出的暖心作品,從某種程度上,如構架,時間軸,情節都比《惡意》要更加吸引人,時間軸看似錯亂的把各個故事聯繫在一起,精彩至極。我認為東野圭吾最好的作品就是《解憂雜貨店》,甚至比《白夜行》還要好得多。但是,畢竟《解憂雜貨店》是本帶有一點奇幻色彩的作品,所以與《惡意》這種推理小説相比無法有一個客觀的評價。

在這裏提到《解憂雜貨店》的`原因是因為《解憂雜貨店》是東野圭吾為數不多的沒有陰暗色彩的小説,這在東野圭吾的作品中真的是少之又少。而《惡意》,是本從頭至尾都在寫人性陰暗面的小説。與《解憂雜貨店》是兩個極端。

《惡意》中的那種惡意,在結尾處你也會被深深震撼,這本書不是第一人稱來敍述,而是用了不同的、多個人物視角來敍述整件事情的前應後果,甚至包括了一些內心獨白。不同的敍事方式也讓本文更加精彩。

最大的惡意不是來自語言的不堪、行為的粗暴,而是深埋於心後突然爆發的致命一擊。即刻釋放的情緒不可怕,可怕的是隱忍不發、默默承受的心結。這遠比任何語言、行動上的交錯來得更猛烈、致命。

野野口在看到日高成為作家十分成功後一股嫉妒油然而生,但我認為這不是他行兇的真正原因。

野野口小時候經歷校園暴力,膽小、自卑,日高與他一起受欺負。那時日高和野野口是一起對抗校霸的好夥伴,但自從野野口被迫參與施暴,內心便墮落了下去。長大後看着成名的日高再回來幫助自己,就好像覺得自己的道德與人格兩方面都遭到了日高的貶低。而小時候野野口媽媽對日高的不屑於看不起,一定是野野口後來產生這種想法的原因。家庭,對年幼的野野口日後行兇的影響一定是極為巨大的。

一個人一輩子估計會有一兩個憎恨的人,這是正常的,畢竟人有愛恨情仇,不可能完全拋棄這些情感。讓人深思的是——野野口的這種沒有由來的無端的憎恨,誰沒有過呢。

《惡意》讀後感2

這是讀的東野圭吾的第7本書了,也是在涵姐的推薦後讀的,果然值得一看。因為繼《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被震撼之後,陸續讀了《聖女的救濟》、《夢幻花》、《分身》和《誰殺了她》,也許是審美疲勞或是期望過高,這幾本書都沒讓我產生過多的感覺,以至於之後很長時間沉迷於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

言歸正傳,相較於一般推理小説層層深入的套路,《惡意》則是一開始就介紹出了殺人兇手,這和《聖女的救濟》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二者的不同在於殺人動機,究竟是多麼深刻的仇恨才讓人不惜把自己也搭進去仍執着於“毀了他,毀掉他的一切”?

與其説是恨,不如説是嫉妒。因為這種恨不同於殺父奪妻之恨,而是“沒什麼特別的'理由,我就是看他不爽”。人的一切痛苦都源於對自己無能的憤怒,雖然你是我的好朋友,你為人正義,處處幫我,知道我一切骯髒的過去卻還替我保密,人生的路上一直在幫我,可我就是恨你,恨你處處比我強,恨你的人生一帆風順,恨我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為什麼倒黴的總是我,所以在我死之前,我也要先殺了你,毀掉你的一切,讓你帶着罵名下地獄,這樣我也許會變得好受一些。

也許一些人並不能理解,嫉妒真的會讓人產生這麼深的惡意嗎?我不禁想起了《甄嬛傳》裏的安陵容,相較於屢次正面加害她的華妃、皇后等人,她更恨的是待她如姐妹的甄嬛。到底是為什麼呢?是一種長期的不平衡和嫉妒心理在作祟,”憑什麼你什麼都有了,而我什麼都沒有“,所以這就是我恨你的原因,你對我的好,也只是施捨冷飯而已。除非你跌入谷底,我才略感欣慰。

“升米恩,鬥米仇。”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嫉妒每個人都會有,只是或多或少而已,關鍵在於怎麼正視它,但不能讓它成為你墜入萬劫不復的原因。朋友比我優秀,我應該為他開心,自己也應該努力提升自己,變得優秀。“你精通跳舞,我便專長琴藝;你美貌無雙,我便做個才女;你很優秀,而我也不差。”這便是眉莊之於甄嬛的友誼。

《惡意》則是把我們最普遍的嫉妒放大了而已,所以我也能做到對主角的理解。我們不會嫉妒馬雲為什麼那麼有錢,不會嫉妒那些明星為什麼又瘦又好看,對別人家的孩子最多也就是不屑而已,真正讓我們嫉妒的則是天天可以看到的眼前的人,憑什麼我努力追求許久的東西你輕而易舉就可以得到,憑什麼你是個煙鬼,我小心翼翼的活着還得了癌症。。。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講的也是這個道理吧。就像我也會羨慕狂吃不胖的舍友,羨慕看上去不怎麼用功的人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但是不應該讓嫉妒成為你加害別人的理由,應該讓它成為你前進的動力,盡人事,聽天命,走自己的路,不再去計較命運的不公,不再和任何人去比較。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惡意》讀後感3

今天安利下東野圭吾的《惡意》。《惡意》和《白夜行》這兩本書有不同的地方但又互相聯繫,《惡意》這本書主要以怨恨貫穿全文,讓你感受人性的底線無比憂傷令人窒息。而《白夜行》這本書則是以愛情的極度來貫穿了全文,讓人感受到壓迫感讓人痛不欲生。《惡意》這本書是把複雜的人性很深刻精準的刻畫。這本書可以説是作者東野圭吾的巔峯之作了。

這本書就是在朋友實現了自己一隻想要的夢想就起了殺心,再加上患上了癌症讓這個本該發狂的人更加的瘋狂,他會在自己死之前先殺掉自己的朋友,並且讓他接受所有人的罵,這還不算殺死朋友後更加的恨。這本書在人性底線的刻畫上簡直就是直擊心靈。

下面就是本書的經典語錄:

1、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是建立在一份錯覺上。老師錯以為自己可以教學生什麼,而學生錯以為能從老師那裏學到什麼。重要的是,維持這份錯覺對雙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為看清了真相,反而一點好處都沒有。我們在做的事,不過是教育的扮家家而已。

2、痛苦的時候要假裝快樂是很困難,但快樂的時候要假裝痛苦卻還好辦。

3、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那麼,在我死之前,殺了你。讓你帶着世人的罵名下地獄。在你死了以後,我再繼續恨你。

4、簡單來説,現在的父母自己都不看書了,卻一味逼着小孩去讀。可是由於自己沒有閲讀的習慣,所以也不知道該給孩子看什麼才好,結果只能把政府推薦的圖書硬塞給他們。不過,那種書通常內容生硬又無趣,只會讓孩子更討厭書本。這種惡性循環應該會周而復始吧。

5、令他害怕的,並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討厭自己的人所散發的負面能量。他從來沒有想象過,在這世上竟然會有這樣的惡意存在。

6、就算被捕也不怕,即使賭上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也要貶低對方的人格。這是怎樣的一種心態啊?

7、我第一次發現自己缺乏謀生能力的事實。

8、誰都會有祕密,而且應該有權不讓它公開,就算是已故的人也一樣。

9、看清了真相,反而一點好處都沒有

10、犯罪的潛在因素往往是女人,這句話耳熟能詳。

魯迅先生説過一句話: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他人。沒讀過《惡意》這部小説時不理解,讀過之後,感觸頗深。

向剝洋葱一樣,一層一層的撥開才會發現其實裏面是空的,就像是惡意一樣,看到了最後才知道一切都是空的,看完後更是引起了人們的深思,究竟要有多恨才會想着全部佔為己有呢。

《惡意》讀後感4

人性中的惡意: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負面能量,讓人寒毛凜凜——東野圭吾

人性的惡意在這本書裏無限放大,甚至令人不寒而慄。我第一次讀惡意正是在一個夏天。細細閲讀竟產生一股冷汗,甚至會環顧四周,彷彿有一個眼睛在冰冷地看着我。因為惡意的仇恨,是人心中最無由的憎恨,最無底的仇恨。東野圭吾,一個反常的推理小説的寫作,卻拷問的人性,試探了人心。

《惡意》,講述了一個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前一晚在家中被殺。命案現場的發現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為身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警官加賀參與此次案件的`調查。在一連串的抽絲剝繭下,很快加賀就發現了野野口修就是兇手。在徹查被害人與兇手的過去之後,警官面對案情、手法均平淡無奇的事實,卻感到如墜萬丈深淵般無邊的寒意。而關於野野口修殺害日高邦彥的犯罪動機,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後通過加賀的一再調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殺人動機是源於嫉妒,只是對於日高邦彥作為自己同學卻大獲成功而自己仍是小作家的嫉妒。源於這種恨意讓野野口修殺死了日高並在其死後盡一切可能的讓其身敗名裂。

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

嫉妒,就猶如深不見底的洞穴,漆黑一片,一旦踩入,便是萬丈深淵,永遠無法挽回,這就是嫉妒。嫉妒,可以讓人直冒冷汗。嫉妒,可以讓楊修因雞肋而死;可以讓龐涓羞愧而死;可以讓韓信含恨而死。嫉妒所帶來的扭曲心裏,在這本書上表現到了極致。

而看到結尾,讓人真正背脊發亮的不只是兇手真正的惡意,而是自問?誰又沒有這樣的惡意?那種嫉妒扭曲着心理,心理扭曲的人心,而人心有扭曲了行為,最終改變了一個人的性命和一個家庭幸福的生活。

畫皮畫骨難畫心,是人性本惡,還是世界催人向惡?

這個世上,或許有理由去作惡,去用自以為是的理由去騙自己。而最終帶來的只有潰於蟻穴的悲劇。東野圭吾,他像一個智者,用冰冷的眼神靜靜地看着我們,他清楚嫉妒的結果只有毀滅和痛苦。嫉妒之心雖人皆有之,但只有剋制並保持謙卑,才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謙卑的人,自尊的人,而不是被他人束縛的人。

《惡意》讀後感5

讀完《惡意》這部小説,心裏是極其壓抑的,腦海裏不停地迴盪着“情,不知所起,是最美的愛情;恨,不知所起,是最冷的人性”這句話。當然,這部小説主要講的是恨不知所起。

日高邦彥和野野口修是好朋友,他們還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寫作。後來,日高邦彥真的通過寫作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個著名的作家。

而野野口修這邊呢,當着一個名不經傳的小老師,過着很普通的生活。也許恨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吧,即使後來日高邦彥幫他引薦,讓他從事兒童文學方面的寫作,但這依然改變不了野野口修對於日高邦彥的恨,憑什麼你要住高檔小區,我就要住小房子;憑什麼你可以結兩次婚,我卻到現在還是孑然一身;憑什麼你是著名的作家,萬人敬仰,我卻籍籍無名;憑什麼……

正是因為這種極端失衡的心理讓他想毀了自己的好朋友,而且這種毀滅是致命的,他不僅殘忍殺害了日高,而且還捏造事實去詆譭他的人格,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深仇大恨才能讓他這樣對待一個幫助過他的人。

深究其原因,應該是極端的自卑吧,由此引發的就是別人對我的幫助不過是一種施捨,一種侮辱,那我為什麼還要感謝他們。

對於他們來説,別人的'善意就像一種毒藥在慢慢浸蝕着他們的靈魂,他們把自己的內心打造成一座監牢,裏面甚至沒有窗户,外面遍佈着鐵絲網以及其他的阻礙物。

就像法國的那部《死亡祭典》的電影一樣,保姆索菲自己是一個文盲,可是她卻極力掩飾自己的這個缺陷,後來僱主的女兒發現了這個祕密,並提出想為她提供幫助,但她卻以僱主女兒未婚先孕藉此要挾她,後來和有着強烈仇富心理的珍妮一起殺害了僱主全家。

人性是我們永遠猜不透的謎,這世間有很多的事讓我們都唏噓不已,可是它就真實的存在着。

唯有愛和寬容才是救贖,因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就像加布瑞埃拉·澤文《島上書店》裏面説的那樣,因為從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愛,我們獨來獨往,讀後感.然而就是因為獨來獨往,才讓我們以為自己不值得被愛。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你會驅車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你會遇到他(她)。你會被愛,因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單。你會選擇不再孤單下去。所以啊,內心要充滿期待與愛,學會寬容,學會接納,學會感恩。

也許有時候會我們羨慕別人的生活,有時候會不甘,然後陷入一種病態的追逐,而後慢慢腐化墮落,抱怨不公,心懷不平,於是你想搞砸別人的生活,可是諷刺的是卻不能改變自己目前的現狀。

因此,你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就像東野圭吾在他的另一部作品《放學後》寫道:“我們這種平凡之人在面對勝負關鍵時,總需要找某種依靠,但,在比賽中乃是孤獨的,無法依靠任何人,那麼,該依靠什麼呢?

我想,只有自己努力過的事實。”所以不必豔羨他人,自己亦是風景,不斷努力,不斷奔跑,不斷向前,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

《惡意》讀後感6

韓寒在一本書中這樣寫:“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有時候最有用的不是甜美的上進,不是你喜歡他時為了他努力變得更好,而是你情深義重的人,對你藏不住的惡意。”

今天我要跟大家講一本書,名字叫《惡意》,作者是日本著名推理小説家東野圭吾。故事很簡單,死者是一位暢銷書作家,而兇手是死者昔日的同窗好友。作為一部懸疑小説,這部作品沒有錯綜複雜的人物情節,沒有精心佈置的犯罪現場,也沒有出神入化的犯罪過程。而真正引人注目的是讓人出乎意料的殺人動機。跟隨刑警的腳步,在一次次的'審問之下,兇手承認,他的殺人動機就是: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但是隨着真相被揭開,人性中那層最深沉的惡意呈現在讀者面前。

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説將這種惡意表達的淋漓盡致:“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不堪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那麼,在我死之前,殺了你,讓你帶着世人的罵名下地獄。在你死了之後,我再繼續恨你。”而正源於這種恨意,讓兇手殺死了好友,並在其死後盡一切可能的讓他身敗名裂。作者通過對複雜人物抽絲剝繭的深刻描畫,令人眼花繚亂,啞口無言。而也正因如此,《惡意》被媒體和讀者列為東野圭吾的巔峯之作,與《白夜行》同享光輝與榮耀。這兩部作品恰似兩生花——《白夜行》中的愛情極度熾烈,令人粉身碎骨;而《惡意》中的怨恨則無比深沉,令人萬劫不復。

閲讀這本小説,越往後看,少的是幾分接近真相時的恍然大悟,多的則是對人性陰暗面的瞭解。有的人心是大海,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能裝得下,波瀾不驚。有的人心是針眼,見不得別人一點點好。其實,生活中的我們,可能更甚於此。毫無來由地討厭一個人,也許僅僅是因為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表情。上天從來沒有賦予我們判斷一個人的權利,讀書筆記也沒有給予我們任何優於其他人的特質。雖然我們總是在標榜着平等和平和,可是,看看現實中的我們吧,我們冷漠的眼神,我們皺起的眉頭,這一切也許都是內心微小的惡意。不要讓嫉妒充斥你的生活,請專注於自己的事情,也不要試圖去挽留一個已經墜入深淵的人,否則你會被他一併拖入。

書中在結尾部分這樣寫:“我敢説不論如何醜惡的偏見,它的產生絕對不是歷史或地方的錯。”願存在偏見的人們和被人歧視的人們都能夠以此句來自省,從惡意中全身而退,獲得應有的智慧。

《惡意》讀後感7

前幾天在琳琅滿目的書店不知所措的時候,想起了前一段時間朋友極力好評和推薦的東野圭吾的書籍。當我看到這兩本書封面的時候,我就知道我肯定停不下來了,僅僅花了一上午時間就看完了《惡意》,給了我莫大的震撼,也讓我知道了誰是東野圭吾。

我以為作者是要述説的是一個復仇故事,卻沒想到他刻畫的是一個醜惡的靈魂,惡到讓人絕望。

01、第一印象可能會成為你的潛意識,在你的腦海中不斷作祟。在看書之前,朋友好幾次跟我説我絕對猜不到結局,所以剛看書的時候就會去摳每一個字眼來尋找線索,希望能在看到真相之前就把事實推測出來,從而可以在下次跟朋友談論時肆意地嘲諷他。儘管我大膽地去猜測了各種各樣的結局,但是在真正看到結尾的那一刻,只能説,失望越大,驚喜越多。

現在仔細回味起來,我在一開始就直接被作者帶入了一個思維誤區。一個直白敍述的“殺貓事件”,雖然是野野口修個人的記錄,但依然讓我在腦海中直接給日高邦彥打上了一個壞人的標籤。而且跟簡簡單單一句“日高邦彥是一個心機頗深的人”的直接描述不一致,通過一件把鄰居的貓毒死的事件來刻畫出這個人物的性格。對於我們這些往往喜歡站在道德至高點的人來説,貓多麼地可愛和無辜,人多麼地可恨,我們多麼地正義啊!

也正是這樣,不管我做出什麼樣的推斷,一直都建立在被害者本身就是一個壞人。當這個支點崩塌的時候,也就是我把“惡意”這兩個字深深地記在腦海中的時候。

02、往往是有了動機才殺人,他卻用殺人來營造動機,或者説,殺人只是動機中的動機。

劇情一次又一次地反轉,雖然殺人手法並不驚豔,但是那一步一步的引導卻是更能激起我們繼續讀下去的渴望。而且跟其他的兇手不一樣的是,野野口修那一步步的手段不是用來殺人,也不是用來掩飾自己,而是故意引導別人發現自己,為了讓世人知道自己想讓世人知道的。真的應了那句話:殺人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死亡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他沒了最好的朋友,不會是兇手,我們相信他。

他是逼不得已殺人,雖然是兇手,我們可憐他。

他一直想殺好朋友,真是個壞人,我們厭惡他。

我不是專業的文學家,不知道怎麼樣才算是一個好作品,但能時時刻刻牽動着讀者的`神經和情感的,應該怎麼樣都不會差吧。

03、無邊的惡意,猶如深淵,深不見底。

你以前對我好,我卻跟着別人欺負你,你不計前嫌地幫助我,我卻要殺了你,而且我不僅要殺了你,更要你被人厭惡。因為自卑,我要殺了你;因為嫉妒,我要殺了你。即使你把我當好朋友,你是我的恩人,但依舊無法消除我心中對你的恨。世界上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是太陽,二是人心。果真如此。

不得不説東野圭吾將人心中的善惡表現得淋漓盡致,野野口修那份扭曲的惡意讓我們感到絕望,但日高邦彥的温柔和加賀的堅持卻又讓我們感到温暖和心安。

或許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存在着一份或深或淺的惡意,但只要我們不去凝望深淵,我們便不會被它吞噬,它也就不會生根發芽。

《惡意》讀後感8

這本書已經讀完一個月了,回憶起細節已經有些模糊了,只能靠大家的讀後感來回憶。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推理小説,不得不説作者的構思是如此精密,一步一步,帶領我們走進一個無法想象的真相。這也是我讀東野圭吾的第二本書,説實話,讀《解憂雜貨鋪》的時候我總覺得缺了點什麼,有些地方不對,現在想來是我對日本文化的不瞭解,導致作者的有些表達方式或者想表達的東西不是十分理解。讀這本書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讀《雪國》的時候也是這樣(導致只看了一點就沒看下去),看來有時間真應該好好研究一下日本文化。

這本書從野野口的手記開始,開篇就寫了日高殺死了鄰居的貓,是為了讓我們相信日高是一個表面品格高尚的人,實際上性格卻很陰暗。野野口一開始就誘導我們進入他佈下的殺人騙局,真是用心良苦啊。隨着加賀警官的一步步調查,真相逐漸浮出水面,童年時的家庭環境以及校園暴力,導致了野野口的心裏扭曲,他嫉妒他的好朋友比他勇敢,比他善良,每每見到日高他都會看見自己那醜惡的童年,他厭惡日高,更厭惡自己的過去!這種心裏在他心裏紮根,直到他發現日高成為了作家,為了能得到日高的幫助,一直也想成為作家的野野口再次找到了日高,沒想到日高不但不計前嫌,還幫他介紹工作,還拿他當好朋友。深藏在野野口心中的那種嫉妒與自卑又再次被激發。日高的勇敢,温暖與才華讓他相形見絀,心裏油然而生的嫉妒與自卑,最終催使野野口產生了殺害日高,並毀滅他,奪得他的一切的心理。這讓我想起《追風箏的人》中作者對哈桑一次次的`挺身而出,不但沒有感激,反倒不理他,甚至討厭他,因為他不想想起那個懦弱的自己!

我覺得用“我就是看你不爽”來解釋野野口殺人的動機或心理是不正確的,他的不爽是有前提的,正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一個道理,一個人怎麼可能毫無緣由的看另一個人不爽呢?只是這種不爽不好説出口而已,因為那是自己的懦弱和自卑!以前大概也不會懂,但我自己曾經歷過被人深深的妒忌的事情,那個人還是我認為的好朋友,好同事,我大概也扮演了一個經常幫助她,温暖又善良,還比她強(此處偷笑 )的角色,所以才會導致她那麼嫉妒,還説出那麼中傷我的話。當然,我們已經友盡了。我覺得做人不要像日高那樣,不要對一個一而再再而三傷害你的人太好,那樣不但不會換來感激,反倒招致了仇恨。善良要有底線,爛好人不見得會有人稱讚,但一定會有人得寸進尺!好像有點扯遠了哈,這就是我對本書的感受,有不周之處請多多指教啦!

《惡意》讀後感9

人性中的惡意:貪婪、嫉妒,真是十分可怕的負面能量,讓人寒毛凜凜

——東野圭吾

今天想給大家推薦來自東野圭吾的小説《惡意》,讀完這部小説,心裏是極其壓抑的,腦海裏不停地迴盪着“情,不知所起,是最美的愛情;恨,不知所起,是最冷的人性”這句話。當然,這部小説主要講的是恨不知所起。

日高邦彥和野野口修是好朋友,他們還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寫作。後來,日高邦彥真的通過寫作實現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了一個著名的作家。而野野口修這邊呢,當着一個名不經傳的小老師,過着很普通的生活。也許恨就是從這裏開始的吧,即使後來日高邦彥幫他引薦,讓他從事兒童文學方面的寫作,但這依然改變不了野野口修對於日高邦彥的恨,憑什麼你要住高檔小區,我就要住小房子;憑什麼你可以結兩次婚,我卻到現在還是孑然一身;憑什麼你是著名的作家,萬人敬仰,我卻籍籍無名;憑什麼……

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

正是因為這種極端失衡的心理讓他想毀了自己的好朋友,而且這種毀滅是致命的,他不僅殘忍殺害了日高,而且還捏造事實去誹謗詆譭他的人格,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深仇大恨才能讓他這樣對待一個幫助過他的'人。

深究其原因,應該是極端的自卑吧,由此引發的就是別人對我的幫助不過是一種施捨,一種侮辱,那我為什麼還要感謝他們。對於他們來説,別人的善意就像一種毒藥在慢慢浸蝕着他們的靈魂,他們把自己的內心打造成一座監牢,裏面甚至沒有窗户,外面遍佈着鐵絲網以及其他的阻礙物。

這種根植於人性深處的嫉妒、仇恨心理,唯有愛和寬容才是救贖,因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你會驅車上路。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麼時候,你會遇到他(她)。你會被愛,因為你今生第一次真正不再孤單。你會選擇不再孤單下去。所以啊,內心要充滿期待與愛,學會寬容,學會接納,學會感恩。

也許有時候會我們羨慕別人的生活,有時候會不甘,然後陷入一種病態的追逐,而後慢慢腐化墮落,抱怨不公,心懷不平,於是你想搞砸別人的生活,可諷刺的是這卻不能改變自己目前的現狀。因此,人只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生活。

最後寫給你

這個世上,或許有理由去作惡,去用自以為是的理由去騙自己,而最終帶來的只會是潰於蟻穴的悲劇。所以不必豔羨他人,自己亦是風景,不斷努力,不斷奔跑,不斷向前,才是我們最應該做的事。

《惡意》讀後感10

這本書講述的是暢銷書作家日高邦彥在出國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殺。命案現場的發現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樣身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加賀恭一郎參與此次案件的調查。經過一連串的抽絲剝繭下,很快的加賀根據現場的煙頭以及死者的朋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等等確定他就是兇手。在徹查被害人與兇手的過去之後,警官面對案情、手法均平淡無奇的事實,卻感到如墜萬丈深淵般無邊的寒意。而關於野野口修殺害日高邦彥的犯罪動機,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後通過加賀的一再調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殺人動機是“總之我就是看他不爽”,源於這種恨意讓野野口修殺死了日高並在其死後盡一切可能的讓其身敗名裂。

這是百度上的高度凝練概括,只有在真正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們才會更加感受到其中的深沉與“黑暗”,會去思考,會去明白。惡意並非可能“根治”,但絕不能讓它蔓延,危害到更多人,這絕非是你釀成大錯的緣由啊!

日本知名文學家北上次郎評論到“小説早早就將兇手置人眼前,卻以大量篇幅探討作案動機,實在扣人心絃。”相比之前我接觸過的東野圭吾的書來説,的確如此。這次東野圭吾淡化了謎團,淡化兇手的身份,把重點放在了“犯罪動機”上,以前如此迷霧層層,但是這次卻如此大不相同。這本書在三分之一左右,兇手就已經被抓住,並且兇手對自己做的事供認不諱,而引人注目的便是犯罪動機,兇手總是言辭閃爍、含糊不清。

在此之後,犯罪動機也不斷髮生改變,從開始的“影子作家”到與日高前妻有染,直到最後的只是憎恨日高邦彥,恨意層層深化,逐漸將真相撥開,呈現在我們面前,將“人性”中深沉的恨意展露出來,讓人不寒而慄。因為恨意,野野口修殺死一條生命,也是恨意,讓他萌生出“活着就殺了他,死了就抹黑他”,這樣的想法讓人不寒而慄。

我就是恨你,明明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明明你是那麼善良,明明你知道我猥瑣的過去還幫我保密,明明你一直在幫我實現理想。可是我就是恨你。我恨你搶先實現了我的理想,我恨你優越的生活,我恨當初我如此不屑的`你如今有了光明的前途,我也恨我自己的懦弱,我恨我自己運氣不夠才能不夠,我恨我自己還沒來得及成功就得了癌症。我把對我自己的恨一併給你,全部用來恨你。惡意就是這麼沒有道理,人性就是那麼複雜。

其實也真是一念之差罷了。惡意瀰漫在人生之中,若是沒有處理好,惡意會不斷髮酵,不得消解,可能它會是一次轉變,會給你帶來更大的動力,讓你繼續向前,雖然沉重,但是有助,之後自己學會轉化,轉悲憤為力量就是如此。但是若是處理不當的話,它便可能成為一把利刃,紮在每個人的心上,不僅是對自己心上的一種折磨,而且更會不斷成為你傷害到別人的藉口與你無底線的失敗罷了,最後帶來的失敗可能便會是終生的。

人性是那麼複雜,惡意都甚至可以讓你墮入深淵。平時請積極一點吧!學會轉化,不要讓自己犯出大錯。看完這本書,我便有了新的理解。(張夢婷)

《惡意》讀後感11

今年看的第一本書:《惡意》。

最有意思的地方是情節的反轉。

在前五章野野口修和加賀刑警的自述裏,日高邦彥是個心狠手辣的人,修則善良懦弱。修是日高的影子作家,日高的暢銷書都是修寫出來的,修和日高因車禍而死的前妻有外遇,並且懷疑她的死不簡單。修罹癌,時日無多,在日高去加拿大的前夕,新仇舊恨一併算上,臨時起意,殺了日高。隨着調查的推進,國中時的修和日高還牽扯在校園暴力裏。

根據前五章的內容,很容易想到修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日高是校園暴力的加害者。

到了第六章,反轉來了。原來都被修騙了,修創造了他和日高的形象,編造了和日高前妻的故事,修也不是日高的影子作家。反而在校園暴力中,修是幫兇,日高是善良正直不屈服的人,而且在自己成為暢銷書作家後,還無私幫助修。

《惡意》講的就是這麼一個故事,情節是反轉的,但人物的性格卻是至始至終統一的,善與惡分明。而書裏面還有一起校園暴力案件,是被害者忍無可忍捅了加害者。這個案件裏,善與惡的邊界就模糊了,人物形象更飽滿,更復雜。東野圭吾的另一部作品《白夜行》裏面的女主就是從一個受害者變成加害者,男主出於保護女主的意圖犯下了很多罪行,那本書真絕望。

我還是更喜歡複雜的人物形象,這樣的人物更飽滿。在現實生活裏,善與惡並不是黑白分明,還有很多灰色地帶,讓人難以評判。人的性格也不是百分百的善,好人壞人這種概念太絕對化了。

當然,這本書的主題並不是討論善與惡的邊界,而是説善良的人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引狼入室,成為被宰的羔羊。正如裏面經常被引用的`一段話:

“有些人的恨是沒有原因的,他們平庸、沒有天分、碌碌無為,於是你的優秀、你的天賦、你的善良和幸福都是原罪。有種惡意不需要理由,而且可以深刻到賠上自己以至對方於死地。”

其實我覺得修是有天分的,他精心策劃的一切都能出書了。只是他的聰明沒用對地方,長歪了,人被嫉妒矇蔽了雙眼,腦中一熱,什麼都不顧了。修這樣的性格和他的家庭背景和個人經歷脱不開關係,在家,他的父母總在抱怨一切。在學校,校園暴力大行其道,這些都助長了他內心的惡。

同是校園暴力,修從中吸取的是惡的毒汁,日高是在泥潭裏仍保持善良本性的人,這樣善良的人最後被他幫助過的修殺害了,令人唏噓。

我想起前段時間的殺醫案,性情温和的醫生被咄咄逼人的患者家屬殺害,令人唏噓。

在如今複雜的社會,在複雜的人性面前,我們仍呼喚善良,但如果社會不能保護好善良的人的話,請自己保護好自己,看清他人,願我們的善良都有鋒芒。

《惡意》讀後感12

沒來由的惡意,

才是最大的惡意!

原文

所有與犯罪相關的事實,他都承認了。只有一樣,他三緘其口——他的犯罪動機。

全文以第一人稱視角切入,開場平直,真兇很快就被抓捕,而且對罪行供認不諱,似乎劇情的推進都在印證自己的推理,難道這就是東野圭吾最得意的大作,相比其他作品的反轉反轉再反轉似乎沒什麼值得拍手稱歎的地方,但是摸着還剩2/3的書頁,嗯......似乎沒有想的那麼簡單。很快,峯迴路轉,隨着偵探開始抽絲剝繭尋找作案動機,才發現原來其中別有洞天,每一次劇情的前進似乎都到達了終點,但仔細推敲似乎又發現了新的疑點,作者就這樣帶着讀者百轉千回得穿越層層迷霧,一步步接近殘酷的真相。

原文

你心裏藏着對他的惡意,這仇恨深不見底,深得連你自己都無法解釋。

迴歸內容本身,讀完全篇後不禁要感歎:一個人的“惡”究竟能達到何種程度,為了毫無緣由的惡意能達到怎樣的狠厲,眼前還與自己把酒言歡的兄弟朋友,可能正在盤算着將自己殺死,甚至在自己所剩無幾的人生裏還不忘貶低自己的人格,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暴戾無情、抄襲剽竊的無恥之徒。像這樣一個悲哀的小人物,從來都是棄世的,見不得光的,童年因為母親的影響對周遭的一切都充滿鄙夷,因對校園暴力不敢抵抗,甚至轉而投靠施暴者,人性的惡意,早已在不知不覺中深埋心底;而自己的同伴,才華橫溢,家庭幸福,名利雙收,甚至在成功之後不計前嫌幫助曾經向自己施暴的人,像這樣優秀的人,從來都容易招人嫉妒。東野圭吾就這樣向讀者呈現了一善一惡兩張面孔,他們的運氣一好一壞,人生一成一敗,這樣截然不同卻交織纏繞的人生,終是敵不過內心深處冰冷的妒恨與惡意,最後雙雙落幕於一場蓄意已久的謀殺案。

思考

人的確擁有雙面性,可它不一定極端

這樣赤裸的惡意其實是一種將自己的不如意歸咎於別人的軟弱行徑,身邊的.人越優秀越是凸顯自己的失敗,這些失敗的參照物就成了妒忌和憤恨的宣泄口,一個不經意的表情或動作就可能被曲解出惡毒的含義,經年累月,成為惡毒最好的温牀。

在書中被放大的這種邪惡情感其實説來並不是那麼虛無縹緲,它想展示的正是真實的人性,愛、恨、恐懼、欽佩、嫉妒,人類作為情感強烈的生物,似乎永遠都無法與這些情感劃清界限。正如時間萬物都擁有兩面性,凡是陽光能照到的地方必有陰影,人類亦是這樣。

永懷善意,定能途遇天使

在人性善惡扣人心絃的拉鋸戰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尋出口,學會尋求解脱,正因為見識過惡,我們才更能理解人性的善,也願善良的光,能照亮一切走在世上的人。

標籤: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hougan/wpv9g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