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2017魯迅彷徨讀書筆記

2017魯迅彷徨讀書筆記

  2017魯迅彷徨讀書筆記

魯迅先生作為五四新文化的先驅和中國最偉大的革命家之一,他的作品雖為後世稱頌,可真正繼承其革命精神衣缽的人在當代卻太少。我在幾近成年之時才拜讀他的名作《彷徨》,説來也是慚愧。

2017魯迅彷徨讀書筆記

彷徨一詞意為“來走去,猶疑不決,不知往哪個方向去”,反映了魯迅此時在革命征途上的迷茫,作於五四新文化運動陣營分化時期。字裏行間充斥着現實與理想的衝突,以及各類人違心的選擇。我個人尤其對《在酒樓上》和《傷逝》感觸極深。

《在酒樓上》講述了主人公與朋友的一次偶遇長談的經過。從朋友的言語中不難發現,他也曾是一個會為了國家前途命運,與他人爭執不下,乃至拍案而起的愛國青年。那是那個時代,甚至當代許多青年人形象的縮影。不得不説,每每想象這樣的人物,彷彿看到了樣板戲的宣傳畫,人人右手舉至胸前的畫面,很理想化。然而,就像大部分人一樣,他不可免俗地淪為一個麻木為生計的人。結尾的環境描寫——“屋宇和街道都織在密雪的純白而不定的羅網中”,前途的不定,心中的彷徨便融於環境描寫之中了。

《傷逝》描繪了涓生和子君兩個虛構人物的愛情故事。實則涓生更像是現實中的魯迅,而子君又何嘗不是許廣平的化身呢?在故事中,原本與主人公同為戰友的子君,最終由於長期持家,抹去了本來鋒利的稜角,以致最後完全退化為一個普通的家庭主婦,對於涓生的話越來越不能理解。兩人的感情最終破裂,子君的生命也或多或少因此而走向了滅亡。這是魯迅惟一一篇寫愛情的小説,或許魯迅預見了自己與許廣平相似的命運,而破例為自己的愛情提前寫了一篇“緬文”。

以這兩篇小説為代表,再加上《孤獨者》等,都在描述着理想與現實的衝突。革命者因為艱難的生活,忙着尋求生計而忘卻了對於信仰的忠誠,變得馴化,理想與現實的天平向後者傾斜。而當時的社會現實就是許多新文化運動的支持者,看到社會有了一些進步便停滯了,全然沒有馬丁.路德金面對不公時“絕不滿足”的吶喊。國民性中的種種劣根性,是魯迅一生的敵人和口誅筆伐的對象。然而今天呢?我們有任何實質性的進步嗎?只能慨歎一句偉人已逝!

  2017魯迅彷徨讀書筆記

《彷徨》中的人物走的是一條明顯的下行路線,人物的悲劇性藉由其命運的惡化或曾經純真美好信念的消亡而呈現。在作者有意識營造的灰暗陰霾的大背景下,這種悲劇顯然無法抗拒。讀魯迅的作品或許可以引人深思,引人追尋和鞭撻悲劇產生的社會根源,然而命運的惡化僅僅只是改造社會便可以徹底消除的麼?人羣之中,種種畸形的集體無意識,僅僅只是一個“國人劣根性”所能概括?

可惜的是,在很長一個時期裏,我們的主流評論體系中,對於魯迅的解讀僅僅停留於對黑暗社會和國民劣根性鞭辟入裏的批判,似乎更關注魯迅的'作品之於當時或現在,對於中國社會發展某一階段的狀態反映,並以此來確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假如魯迅的作品只有政治意義或社會批判意義,只是針對彼時彼境某一人羣生存狀態的書寫,那麼當時過境遷,階段作品或偉大作品只能成為博物館藝術,而不可能成為穿透漫長時光而絲毫不減其光彩的長河作品。而我們的中國小教科書或教科書式的所謂權威評論似乎正在做着這樣的事,對魯迅作品的解讀和闡釋僅止於階段作品,卻將魯迅其人捧至神聖而不可撼動的地位,於是神壇上的魯迅變成了一幅刻板的木刻像,黑白分明沒有血肉。而在這樣集體強迫性的膜拜之後,當我們重新構建自我價值體系和評判體系的時候,對魯迅的態度便有了兩極分化的趨勢:奉若神靈越捧越高,或視為垃圾踏上一萬隻腳。魯迅早在幾十年前便提出了“罵殺”“捧殺”之説,卻在身後無數追隨者和抨擊者的捧與罵中愈顯面目模糊;《燈下漫筆》中説中國人從來沒有爭取到作為人的價格,而當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被越來越當成人看待的時候,魯迅本人反而越來越不被當成人看。

所以,在這一篇的閲讀筆記中,請允許我把魯迅扔進垃圾筒。此刻我們要的只是《彷徨》,是那一羣人的生存狀態中所映射出人類的種種不堪和困境,而不是以敍事內容去鑑定敍事者骨頭的硬度思想的深度批判的力度從而給敍事者冠以帶了一個又一個“家”的宂銜。

我們永遠無法掙脱的東西,叫生活。魯迅冷冷道來,鋪開了生活絕望的巨網。網中的人可以選擇掙扎或不掙扎,而結果都是一樣的。灰暗陰冷的調子挾裹着濕冷的風席捲而來,所有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在生活的泥沼中淪陷,無論他或她以何種姿態與生活對話,無論他們是逆來順受地妥協麻木不仁地順逐還是孤獨地守望心靈月亮。而魯迅站在高處,熱腸掛住,冷眼看穿,如一個造世主看着他的子民們匆匆奔赴命運既定的悲劇走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14wl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