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目送的讀書筆記15篇

目送的讀書筆記15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目送的讀書筆記,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目送的讀書筆記15篇

目送的讀書筆記1

《目送》是一本記錄龍應台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採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翻開這本《目送》,竟然能讓我從頭到尾都保持眼睛酸楚的感覺——彷彿一個飽滿欲滴的石榴果,輕輕擠一擠,眼淚就要往下掉了。

《目送》,七十三篇散文,文字撫過了父母、子女的親情,知己好友的友情……用那最細膩柔軟的筆觸,寫盡了幽微處最動人心絃的那種種感覺。讀起來,便連呼吸,也充滿了共鳴的激動。

在面對孩子時,優雅知性的她,和所有平凡的母親一樣,困惑而挫敗。不同的是,她聰明和懂得控制的頭腦,使得她在面對孩子的獨立和疏遠時,懂得用壓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們做為一個獨立的人所理應擁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驕傲和鋭氣,在洶湧的母愛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選擇讓步。《母親節》,原本以為會是一個温暖感人的故事,沒想到透過安德烈寄來的一封電郵,讓人在一篇既凸顯了母親的瑣碎,又記錄了母親的無奈的幽默小文中,讀到她心底深處那份無從説起的寂寞。

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目送的讀書筆記2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刻起,我們就擁有了愛。我們也許是王室貴族,過着精緻奢華的生活;也許我們只是一個平民百姓,過着平凡的日子。但不變的,是家人的愛與關懷。從小到大,我見過多次父母的背影,但每一次的感觸都不同。我在長大,他們在衰老,歲月如梭,光陰似箭,時間如流水,一去不返。有時一個人在外,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他們來,是否,我們正在看着同一片天空,同時想着彼此。

正如龍應台所説的,我和他們的緣分,是註定的。我們會目送着彼此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他的身影從大到小,從清晰到模糊,在徹底的消失在眼簾中,不再出現。

我們相見又相離,卻很默契的,將思念融入在目送裏,儘管分分合合,而那份愛卻在時間的熬煮中越煮越濃,回味悠遠千里飄香。

還記得上國小的時候,我挎着一個小小的書包,不停的回望着人潮後的父親。我還記得他離開時的背影,微微的關懷中卻帶着捨不得。那時他的背影很高大,靠在他的背上,就彷彿枕到了全世界。他的背很温暖,很寬大,給予人一種可以放下心的安全感。

可是長大了,家越來越遠,可以相見的時間越來越少。在那為數不多的相見裏,我知道愛並沒有消散,而是愈久愈濃。

還記得一次週末放假,父親千里迢迢的到綿陽看我。那天突然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他送我回學校,我竟不知時間居然這麼短暫,相見幾時又要分離,淚水在眼眶裏打轉,卻是強忍着不讓它掉下。而在我走進校門時,悄悄地回過頭去看父親,卻驚詫的發現,他望着我的背影在悄悄地抹淚。

我的淚再也抑制不住,是斷了線的珍珠般滾落。父親是個不愛言談的人,其實他無聲的'守護,就是他對我愛的表達。在那一瞬間,我想過,要衝出去擁抱他。可是那僅有的矜持卻讓我深深地停止了我的腳步。我正在校門內,看着他的背影,目送着他漸行漸遠。

如今,我已經長大,而那些小時候經常説的話,卻在年齡的增長中變得越來越羞於説出口。我們父女倆,有時只是沉默着望着彼此的眼睛,最後又默默地離開。

也記得有一次週末,老師給我們佈置了一份作業,要求是和父親看一部電影。我打開了那部當前最熱的電影——《摔跤吧,爸爸》。巨大的屏幕在巨大的電影院裏面閃着,裏面的情節卻讓我的眼淚一次又一次的落下。我想到了我的父親,坐在我旁邊的父親,我偷偷的側過臉去看他,卻看到他的眼眶裏含着晶瑩的淚花。

愛其實很容易表達,而在那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我讀出了父親對我深深的關懷。不是那樣的轟轟烈烈,雖然平凡,雖然可以讓人不輕易間忽視,但是它含着愛的味道,有着沉重的分量。愛就像埋於樹根的酒,會隨着時間的推遠,變得越來越醇厚,香味溢出地表,瀰漫於樹周圍,散發至空氣中,迴盪着悠長的濃香。

目送的讀書筆記3

當我又從《滕王閣序》中讀到我所熟悉的“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我就想起了曾令我感慨頗深的龍應台的《目送》及其中那篇我極其喜愛的《關山難越》。

説來慚愧,這樣一本充滿文學色彩和哲學思考的書,我第一次見到卻是在應試(一次學校的閲讀測試)之中。“煢煢孑立,形影相弔”這個句子就曾被《關山難越》所應用。那是20xx年會考海淀一模語文記敍文的一道題目,問文中引用的這句話表明了什麼。對大多數已徹底進入應試的海洋中的同學,這或許意味着不易得到的4分,但在我看來,這句話真的是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所以在做這篇閲讀時,我很少有地用感性戰勝了理性,拋去了那些所謂的做題技巧,把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對文章的感受抄在了試卷上。

走過應試的一年,買來那本書皮綠得耀眼的`《目送》,我急不可耐地翻到了這篇又曾讀了不下五遍的《關山難越》。即使我至今不喜歡《陳情表》,但我依然對文中父親常歎到的那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可憐可憫啊,真是可憐可憫啊”感到淒涼和無奈。想來,每個人都在青年時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直到理解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才發現這種機會已不多得。

《目送》這本書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表面上看,這本書寫的是作者身邊的故事,但這其中包含了對人間生死離別的思考、對大陸與台灣分離多年的無奈、對個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係的反思。讀完這本書後,我能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看待一些事。好比書中有過一段話,我們拼命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人教我們: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包紮;你疼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表情去面對別人。的確,我們一直弘揚成功學,但為何沒有失敗學?在追求成功失敗時,我們該如何面對?所以,現在想來,在密集得讓人透不過氣的考試中,一兩次不及格或許也是必修課,考試失利不只意味着對下一次的經驗和知識點的積累,更意味着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面對失敗的機會。

正是如此,這本書是一本能令人跳脱出匆忙到令人窒息的社會,來真正審視人生的書。

目送的讀書筆記4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的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必追。——《目送》

正值人生的大好春光,有大筆的時間可供揮霍和享受,重頭來過。有那麼一羣人嚴厲地指責你,不厭其煩地勸阻你,苦口婆心地教育你,在你看來,荒誕,不可理喻,甚至充斥着可笑。你躲,他找;你逃,他追。你對他們的任何一句話都聽不下去,他們太煩了,太嘮叨了,你覺得他們是錯的,他們的言談舉止,令你面上無光。你討厭他們。

你向人生的大道邁步走,他們站在大道的另一段無可奈何:因為,你向他們擺手:不必追。

恰巧,這就是我。

恰巧,在我人生最迷茫的.這段日子,我碰到了它——《目送》。父親的離去,母親的失憶,兒子的叛逆,她焦頭爛額,卻讓我看到了一個母親最真實的後悔,心疼和關心。她並沒有強行説教,她只是把她人生中犯的錯誤心平氣和地寫了下來,僅此而已。

很平凡的調子,就像生活的細水長流,一首淺淺的歌,悲喜都看不出來了,過去了,便過去了吧。並沒有刻意地論述什麼,也沒有空喊口號,叫人一定要做到什麼。只是默默的,默默的……時間似乎停住了,那一刻,給了我無限的思考天地,我並沒有執意去領悟什麼,只是緩緩地,緩緩地……然後,我發現自己做錯了,不過,現在還來得及,於是,我笑了。

我做錯了,我錯解了他們的關心,我對他們不屑一顧,大吼大叫,我和他們唱反調。我後悔了,我回去了,我趕上了,然後受益終生。

你會發現,他們強逼着你做的事情,十有八九都對你有益。這所有不中聽的話語,都幫到了你大忙,孩子,他們只是盡他們所能,想讓你不走他們之前走過的彎路,少吃點苦頭哇。於是你大驚而折返,長吁一口,他們還在,他們依然關心着你,你並沒有遲到,也並沒有來不及,你趕上了親情這趟列車——它還在等着你。

我不再那樣做了,那樣會傷他們的心。我應該關心他們,他們付出太多太多了,我希望他們的臉上能擺託生活壓力所帶來的陰影,充滿向日葵樣的美好。

我知道,我終究還是會站在目送的街頭望着你們離去,可是,那時,我定不會後悔和失望,滿滿的愛意充溢在心裏,因為,這是我們的緣分,下輩子,我們依然會重逢在一起,共迎風雨!

目送的讀書筆記5

《目送》是龍應台創作的散文集,由七十三篇散文組成,從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她送第一天上學的兒子,看到那麼一個小小的背影,逐漸淹沒在人羣裏,他不斷的回頭,以確定母親還是在的,最終消失在門裏;

16歲的兒子要出國學習,在長長的隊列裏等候安檢,他沒有回過頭看母親一眼,母親的心裏不斷的喊,回過頭看一下,看一下就好,然而最終他消失在門裏,沒有看一眼;

21歲的兒子,已經開始勉強容忍母愛了。所以她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所有的感情全部孕育在不必追這三個字,兒行千里母擔憂,但是孩子未必能知曉這一切,孩子可能在想海闊天空任鳥飛,因此你不要追;而父親的離別,逝去的終究要逝去,請多記住那份曾經,而不必太於憂傷。要勇敢去面對。

文章中有這麼一段話“有一種寂寞,身邊添一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或許就可以消減。有一種寂寞,茫茫天地之間“餘舟一芥”的無邊無際無着落,人只能各自孤獨面對,素顏修行。“我對於這段話就我自己本身而言,我是很有感觸的。

仔細的品味這段話,不難體會出作者所寫的這種寂寞是比較深沉的、無奈的。一個可談的.人,我想我們在生活中都很有感觸,一個談得來的知心好友是對我們的生活及情感發泄是有的很大的建設性作用的。一條狗,我覺得狗是一種很有靈性的動物,它知道我們怎麼對它,反過來它也會怎麼對我們,它可以撫慰我們獨孤的心靈,可以給我們陪伴。但是,反過來想想作者這段的描寫有點太過悲壯,人生説長也長,説短也短,但是人生絕對不止孤獨和寂寞,我們還有很多快樂的事情可以做,很多快樂的人可以相處,我們可以愉悦自己也可以快樂別人。

目送的讀書筆記6

《目送》這部作品出自龍應台的筆下,是她“至今未畢業的學習”中作業的一本。

誰説女作家的筆下一定是優柔寡斷,柔情似水?龍應台女士是個特別好的反例,雖然她也有柔情的地方,可她批判起來卻毫不留情。比如我最喜歡的其中一篇——《狼來了》。這裏面數落了鴿子。其實它們是長了翅膀的老鼠,給人們帶來了各種疾病,卻只因為《聖經》中的一段話,使本應令人討厭的“老鼠”成了天神般的幸運兒。它的肥胖被視為可愛,它的呆笨被視為和平,而它的粗俗,噁心,卻有許多人視而不見。甚至當有人説要消滅鴿子時,那些“愛好和平”的人還會驅逐他。這一篇中,龍應台對鴿子的討厭,對那些盲目相信童話而大量殺滅狼羣,還自稱愛好和平的人的批評也絕對是毫不留情的。

我不僅欣賞龍應台批判時的果斷和勇敢,還佩服她對自己父母的在意,照顧和盡力的孝心。

在這本書中,有八篇文章寫了母親,十一篇文章關於父親,都十分感人。作者的母親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愛美,有一大堆的首飾,她一直很珍惜。當她老了,自己化不了粧了,沒事兒,女兒幫她化,還幫她染指甲,母女之間的親情令人動容。作者的父親一直為改善家庭條件而忙碌。為了給家裏省錢,一個小貨車他一開幾十年。直到出了車禍,才把鑰匙交給女兒。他後來生病了,很重,很重的病,變得不能走路,不能説話,唯一一次發出聲音還是因為女兒要離開去上班。這使作者感到很傷心,整個家也因此變得沉默。

作者龍應台一生的後半段,父親逝世,母親老年痴呆,兒子不再親近,整個世界好似離她遠去。作為孩子的責任,作為母親的責任,作為一個作家的責任,她肩上的擔子一定很重吧,正因為這樣,她才能寫出一篇篇對生命無常的思考,對家人朋友的留戀與心疼,對兒子親近的渴望的散文吧。

《目送》就是這樣一本關於生命、歲月、親情、人性的書。鄭重推薦大家都來讀一讀吧!

目送的讀書筆記7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裏,每個清晨都氤氲着母親煮早餐的温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裏,一磚一瓦都

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裏,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曾經,我也像龍應枱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着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裏,滴答的雨聲裏,母親微涼的手牽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

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着往事裏的片段,目送着母親牽着長髮微濕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親帶着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的讀書筆記8

不知從何時開始,我們開始厭倦父母的關心,生活獨立,做事果斷,似乎,生活中需要父母的時間越來越少。我們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獨自思考問題,卻總是被一杯熱牛奶一句問候打擾;我們喜歡自己做出決定,卻總被零零碎碎的建議所幹擾;我們喜歡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卻總被沒完沒了的嘮叨所牽絆。那個願意陪我們哭陪我們笑鼓勵我們進步陪伴我們成長的人竟漸漸顯得多餘。但當我們閲歷豐富,逐漸成熟,驀然回首,才會理解當年父母的心情,卻也發現,時光匆匆,早已彌補不了當年的遺憾與創傷。所以,即便現在不在父母身邊,即便我們可以處理好大部分問題,即便我們覺得自己已經可以展翅高飛,可無論我們身在何處,最牽掛我們的一定是父母,所以我們無論身在何處,有時間還是要大個電話送去問候,報個平安,也許就是那簡單的幾句話,就能讓父母開心一整天,讓他們不用再牽腸掛肚,時時刻刻都在想着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篇文章與《雨兒》相比,我更能體會作者與兒子之間微妙的感情變化。因為年滿18的我,剛好也處在這樣一個渴望獨立的'時間段。離開家鄉,不在父母身邊,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想嘗試一切新鮮事物,想挑戰各種難題。於是,父母的意見變得不再重要,父母的叮囑變成了絮叨,父母的關心顯得多餘,父母的一切與我似乎關聯越來越少。可是,當我漸漸長大,父母漸漸變老,有一天突然發現,他們的兩鬢染上白霜,眼角佈滿皺紋,反應變慢,聽力下降。他們的世界越來越簡單,簡單到只能裝下孩子一人。那時候,又是否會後悔當初態度惡劣,冷眼相待。

目送的讀書筆記9

最近,我閲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台的散文隨筆集《目送》,這是一本適合情感細膩的人閲讀的一本好書。

龍應台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温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着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閲讀它,讓我的內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台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敍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離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長。第二段龍應台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毅然離開,重歸學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龍應台是一位優秀並且清醒的女人,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着怎樣的責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閲讀總是伴隨着無數的感同身受,當閲讀《雨兒》一文時,我不禁被作者所記錄的一點一滴所感動,每天,作者都給媽媽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糊塗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説着“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説着“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着:“媽,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作者伴媽媽睡、陪媽媽聊天、帶媽媽洗温泉、坐公交車,讓媽媽享受着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該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所以,為人父母以後,不管工作多麼忙碌,都應該抽出時間帶着孩子來到父母親的家中,做一頓母親愛吃的飯菜,聽一聽父母家長裏短的嘮叨,然後不住地點頭應和。

在《我村》、《火警》、《手鐲》等文章裏,我還讀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所以説,讀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閲歷的,更需要有一種對散文情有獨鍾的心境。這樣的文字,才會觸動我們的心靈,震顫我們的神經。閲讀,才能變成一次快樂的旅行,實現一種深刻的人生體味。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的讀書筆記10

“我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中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用追。”

當我用筆在本子上記下這句話時,無言,似乎懂得了什麼,又似乎什麼都不懂,或許,我還太年輕吧。

《目送》這本書所要表達的東西有很多,對人生的感悟、對母親的愛、對父親死的不捨……種種的種種都在我的腦海裏留下一個個巨大的感歎號,又似乎是一個個巨大的問號。

作為兒子的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作者龍應台的關於母親與父親。

“像海上突來的閃電把夜空劈成兩半,天空為之一破,讓你看見了這一生從未見過的最深邃的裂縫,最神祕的破碎,最難解的滅絕。”對於父親的死,作者是這樣描寫的。

而對於痴呆後的母親,作者是這樣寫道:“媽媽是那個搭上‘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我也曾想過,當熟悉的父母離開自己時,自己會是怎樣,是哭得撕心裂肺,還是淡然地接受呢?

説説我的父母吧。我的母親是一個雖然有時候脾氣不是太好,不過她確實是一個很好的人,很容易被我的一些小小的表示而感到,也非常喜歡做蛋糕。

而我的.父親呢,雖然反應好像有點遲鈍,不過他卻無條件的愛我,不論我想要什麼看似合理的東西,他都會盡量地滿足我,在我喜歡籃球足球之前,他對這些並不太感冒,之後卻為了我經常瞭解關於這些的事。

到這裏我才發現,我對他們的瞭解是少之又少,我不知道他們喜歡什麼,甚至不知道他們的生日。

慚愧,還能説什麼呢。時間就好像一個巨大的鐘,有規律地運轉着,不管你開心與否難過與否,它還是會離去。時間又彷彿一個無情巨人,不論你怎麼不捨得,你也停不下他前進的腳步。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一絲不苟的去對待時間,把時間裝飾成自己喜愛的樣子,過自己喜歡的生活,對自己的父母好。

風輕輕地吹過,像夢一樣温柔,抬頭仰望才發現,窗外的夜空是那麼的黑,彷彿深不見底的深潭。眼前滴答響的鐘,彷彿是時間運行的腳步,不帶走一絲灰塵。

這是一本不願看完的書,當你似懂非懂地看完,好像什麼都懂了,到後來才發現,又好像什麼都不懂。

或許,這就是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目送吧。

目送的讀書筆記11

隨着年齡漸長,我與父母之間,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不再僅僅是依賴,不再僅僅是聽從,不再僅僅是長幼。我開始抑制不住對父母的各種各樣的不耐煩,有時甚至是憤怒。

有一天,我發現,我站在我的世界裏,父母親站在他們的世界裏,我們各自懷揣着各自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卻解釋不了對方的世界。突然想到了作家龍應台,便來到書架,拿出《目送》,又翻上一翻。

書中華安和兒子一起去散步,兒子表現出的“成熟”,和對母親對東西的大驚小怪的“厭惡”的樣子;十六歲的兒子,去美國做交換生,機場勉強和母親的擁抱和離別時沒有回頭的樣子;不願與同路的母親一起走,走在一起,只是把自己關在耳機裏的樣子,當兒子給龍應台做飯時,説,你學會了,以後要做給自己吃的樣子……像極了自己。也許這就是新一代人與父母輩的人之間建立起的關係,不僅僅是依賴,和被依賴的關係。這之中,多少有了些夥伴的意味。

從這個角度講,被依賴的即是送別時漸行漸遠的一方,而依賴着的則留在原地落寞觀望的一方。也許這就是所有的母子,最後的結果,孩個子的獨立就是漸行漸遠的背影。曾經一次,龍應台在遠遠的地方,目送着父親進到了醫院的.門,然後門被關上,父親就消失在了拐角處。如今,最後一次目送父親,父親被送進五米處的火爐裏,再也沒有出來了。他開始明白。

這一輩子,父女的關係,在那一個背影,結束了。不過那一份,情,他永遠忘不了。這也是龍應台在每一次看到和父親相似的人,都會想到父親的原因。失憶的母親,不記得,龍應台是他的女兒。只是把他當做好心的路人。只有一直覺得這個“路人”和他的女兒很像而已。他們還在樂此不彼的玩着化粧遊戲,也不會覺得無聊。他們分開的時候,也會不捨。因為終歸他們還是母女。他們此生的緣分還沒有以背影來散盡。

目送的讀書筆記12

《目送》這本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使重來一次也決然不會一模一樣,然而,大千世界裏大家的人生裏我們都曾扮演過一樣的角色,比如人家的孩子,比如人家的父母。

那是一種怎樣微妙的變化,似乎有些東西像註定般輪迴,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生了轉變。

從文字的描述上,龍應台的母親曾經是一個愛美、非常活潑開朗的女人,即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如此,然而歲月還是沒有任何的優待,她像無數老人一樣逐漸忘記了很多事情,丟掉了很多過去,包括女兒。

安德烈的那些心理,龍應台有過,她的父親也有過,你有過,你父母有過,你將來的孩子也會有。人生是連續的,變化是逐漸的,我們是不知道的。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張士豪變成了體育老師,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孟克柔變成了她媽媽,我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會變化。

“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裏的大小姐吧。”總有一天,我們會變成別人的爸爸媽媽,我們會變成別人爸爸媽媽的爸爸媽媽,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

這本書讀起來很舒服,印得挺漂亮的,看的時候是不是放下,陷入回憶與思考。其實,沒有一個內容或者觀點是全新的,但這絲毫無損它的價值。除了那僅有的思想家或者哲學家,大多數的你我都在經歷差不多的生活思考差不多的東西,然而有些東西我們卻不法如此清晰地表述出來,我們任由它在腦海裏浮現消失,然後忘記我們曾想過什麼。

所以在這本書裏,我看到的是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才能體會。但更重要的,我看到龍應台女士的視野和文筆。文筆不是一種可以輕易模仿的東西,它建築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

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敍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過去的一個多月,當我被忙碌的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無暇看我喜歡的書時,我很明顯地發現自己的厭惡,我厭惡自己寫出東西的.不凝練和索然無味,我厭惡自己困於生活卻在離生活越來越遠。

個人與他人的關係,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個人與環境的關係,城市與城市的關係,歷史與當下的關係,這本書思考的東西很多也很散。

孟買的鐵軌、金門的地雷、老撾的孩子。如果説這個世界太大,我們無力去全心疼愛,那麼在這麼的一霎那,當我們想起那些,那屍體上的乾淨雪白的布,那隨時都可能爆開的炸彈,那站在沙上石上凝望的大眼睛,我們是否會有那樣地一絲顫抖。

“你能想象比‘被物質撐得過飽後的漠然’更貧乏的存在狀態嗎?”我只知道,“全球有兩萬六千人因為誤觸地雷而死亡,大地裏還有一億一千萬枚地雷等着被‘誤觸’。”領袖們多麼偉大也好,歌頌民主強大也好,我只希望,大地上的人們能如本書裏《幸福》所描繪的那樣。當人們內心安定生活過得去,何必去在意所謂的主權所謂的侵佔,世界本就一家,誰都沒有權利剝奪他人的幸福去成全你所謂的夢想。

這片綠濃得化不開,誠願大家一切都好,一起解開這個世界的綁起的結。

目送的讀書筆記13

在嘈雜的人世中,亙古不變的,是那血濃於水的親情。——題記

從《孩子你慢慢來》中那位含情脈脈的美麗的母親,到《目送》中對於親情的詮釋。龍應台和她的文字已經變了,變的那麼柔和。但有時,也變的那麼尖鋭。

《目送》中那第一篇也叫《目送》。龍應台在文字中對父親對“我”和“我”對兒子的目送,相互交織,相互編織出美麗的音符。這本對於親情的拷問的文章,在很多人看來,是“橫眉冷對千夫指”,但在我看來,這篇《目送》更多的想要表達的,是對血濃於水的親情的另一種讚歌!

文中,那位母親、女兒,曾經多少次是在父母的目光交織成的“温暖大道”上行走的呀!她卻渾然不覺,當她也成為母親時,她才意識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 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罷了。”這是多麼感傷的一句話,讀畢,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我又何嘗不是在父母的目送下成長的呢?我的`童年,是在父母的反覆叮囑和目送下成長的;我的國小,是在父母的反覆叮囑和目送下度過的;我的國中,是在父母的嘮叨和目送下成長的。父母對於我們的每次離開和每次的回來。都是在看着的,他們都是用目光送我們到很遠的地方。甚至當看不見我們時,也會呆呆的佇立在那裏,注視着我們離去的方向。

父母的目送中,有着殷殷的期望,諄諄的教誨。我們在父母的目送中成長,在父母的目送中學習、生活。當我們明白了父母的目送的含義時,我們將會是多麼的感激父母用目光織出的激勵與深情,引導我們走向正途與光明,目送,織就了一個孩子的永遠的避風港。

目送,讓人感到了父母對我們深沉的愛意。感謝龍應台,讓我明白了目送的真正含義!

目送的讀書筆記14

一直決心好好讀書,卻都因為忙於工作中的瑣碎不能堅持。20xx年伊始,決心藉助外力監督,讓自己不好意思找理由。1月7日,收到西城團區委快遞來的《目送》,打開看見外包裝,就有一絲欣喜,淡綠油畫封面設計,套上半透明的硫酸紙書封,忽然就那麼走進自己心裏了。目錄中看到三部分73篇散文,加上自序《你來看此花時》,共74篇。翻開正文,每篇中都配有相應主題的照片,感覺一下子拉近了自己和作者的距離,更難得可貴的是,很多張照片都是作者自己拍攝的作品,不由更加佩服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行動力,想想自己在很多時候,空有想法,總不能落實,時間久了,具體的事情淡忘了,留給自己的卻是越來越多的惆悵和落寞,是對自己的“不爭之惱”,時間長了,直接影響到“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如此,在這個年關前,在述職測評慰問考核等常規工作忙不開身加上民主生活會更忙死人的情況下,決心有個不一樣的開始。

全書名為《目送》,開篇也是《目送》。讀完,覺得這篇所述是全書靈魂,像一根線串起了全書,奠定了全書的調子。雖然,目前我還只讀完了第一部分,但已經找到很多共鳴,有些是感情上的共通,如《目送》中作者與孩子一起手牽手第一次上學,那種母子之間的依戀我相信是大家共有的。而此後,孩子大了,僅剩下母親自己的守候。也是很多家長在孩子長大些後落寞的共感。作者最後從這些回憶起自己和父親之間的過往及現在。進而告訴我們她的所悟,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如此,短短的一千餘字,把為人父母與孩子從小到大互動的心路勾勒清晰,也把為人子女從小時與父母強烈的依戀到青少年時對父母的不屑,到自己成為父母后“養兒方知父母恩”的感悟寫得很到位。但是,作者最讓我欽佩的是,她不僅寫到位了,而且悟得很透,所以她不偏執,她告訴我們,面對父母子女漸行漸遠的背影,不必追。

看完這篇,我強烈感覺到要活好當下,當父母子女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要在緣分中儘自身可以盡的職責和任務,當他們需要獨立可以獨立的時候,我們要能放下,明白不必追也追不上。這點,對現在孩子尚小的父母而言,尤其更為重要。生活中,總有很多父母愛替孩子包辦很多,不捨得讓孩子嘗試很多第一次,覺得這樣才能體現父母的愛,才能讓孩子留在自己身邊,其實,可能適得其反,在該做什麼的年紀沒有能夠得到相應鍛鍊的孩子自我效能感會較低,與周圍孩子比較會讓他沒有自信……如此下去,他們不僅不會感激父母對自己的“厚愛”,連與父母間正常的緣分關係恐怕也很難保持,新聞中常看到的母親給兒子下跪,晚輩要殺長輩,雖然是極端,雖然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我想,和最初父母沒有處理好與子女的關係應該是有關係的。如是,今後更要時時提醒自己,別假以“愛”的名義去包辦孩子的事務,以避免自己的失落。

以上是翻完目錄,讀完第一篇時強烈的感受令自己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之後的20來天,仔細閲讀全書,期間無數次落淚,無數次心底有深深的觸動,只是耽於提筆,漸漸的感覺也沒了。8歲的.陶陶見媽媽讀書還落淚,也搶起書來讀,一週下來竟也讀了不少,還總拉着我討論。於是,在29日晚我領她一起參加了讀書沙龍,回來路上我們一起聊她幼兒園門口的別離,聊她剛入國小時的不捨,聊起她姥姥每一次回家我濕潤的眼眶。今天,她和爸爸要去旅行,昨晚開始就有不捨,收拾行囊時總問我能否同行,得到否定答案後晚上摟着我聊到半夜。早飯和午飯都説沒有胃口,還流出眼淚,直説不要離開媽媽,搞得我也潸然淚下。只是,我明白,父母對子女的愛需要以分離為目的。於是,我和陶聊了之前旅行中的趣事,鼓勵她去看外面美麗的風景並畫下來讓媽媽也能欣賞。而且,媽媽的心和她在一起,會天天電話聯繫她。最終,在車站分別時,她笑了,並逗貧道,“媽媽,你要看着我背影漸行漸遠,不必追也追不上哦!”那一刻,我鼻子一酸,不住地點頭。

目送陶和陶爸直到看不見,我方回頭,回來路上,更加強烈的想起分享會上最後大家齊聲誦讀的那段:原來,這兩本存摺之間,是有斬釘截鐵的反比關係的。你在那一本存摺中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摺中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摺裏的“金錢”去回頭來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字,都無法兑換。……“金錢”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温暖心愛的人。寫到這裏,我決定趕緊好好做晚飯,等老爸回來陪他吃完,再陪他去看場電影,要像對孩子一樣陪他開心過好每一天。

目送的讀書筆記15

這是一本記錄作者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温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採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悽楚和傷痛。

她送第一天上學的兒子,看到那麼一個小小的背影,逐漸淹沒在人羣裏,他不斷的回頭,以確定母親還是在的,最終消失在門裏;16歲的兒子要出國學習,在長長的隊列裏等候安檢,他沒有回過頭看母親一眼,母親的心裏不斷的喊,回過頭看一下,看一下就好,然而最終他消失在門裏,沒有看一眼;21歲的兒子,已經開始勉強容忍母愛了。所以她寫到: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所有的感情全部孕育在不必追這三個字,兒行千里母擔憂,但是孩子未必能知曉這一切,孩子可能在想海闊天空任鳥飛,因此你不要追;而父親的離別,逝去的終究要逝去,請多記住那份曾經,而不必太於憂傷。要勇敢去面對。

文中觸動我最深的場景:安德烈突然説:“我們一起去買菜好嗎?”

母子二人到城裏頭國際食品最多的超市去買菜。安德烈很仔細地來來回回挑選東西,整整三個小時。回到家中,天都黑了。他要我這做媽的站在旁邊看着,“不準走開喔。”

他把頂級的澳洲牛排肉展開,放在一旁。然後把各種香料罐,一樣一樣從架上拿下來,一字排開。轉了按鈕,烤箱下層開始熱,把盤子放進去,保持温度。他把馬鈴薯洗乾淨,開始煮水,準備做新鮮的馬鈴薯泥。看得出,他心中有大布局,以一定的`時間順序在走好幾個平行的程序,像一個樂團指揮,眼觀八方,一環緊扣一環。

電話鈴響。我正要離開廚房去接,他伸手把我擋下來,説:“不要接不要接。留在廚房裏看我做菜。”

紅酒杯,礦泉水杯,並肩而立。南瓜湯先上,然後是色拉,裏頭加了松子。主食是牛排,用錫紙包着,我要的四分熟。最後是甜點,法國的soufflé。 是秋天,海風徐徐地吹,一枚濃稠蛋黃似的月亮在海面上升起。 我説:“好,我學會了,以後可以做給你吃了。”

兒子睜大了眼睛看着我,認認真真地説:“我不是要你做給我吃。你還不明白嗎?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你自己吃。”

兒子發現獨自生活的母親不會好好照顧自己的飲食後,他親自下廚煮飯。要母親學會以後做給她自己吃。——我是要你學會以後做給你自己吃。讀到這句話時,心裏像過電一樣。突然想到近日在網上看到的一個影片《天堂的午餐》,講的也是兒子親自下廚做給母親吃,只是人已逝。我突然發現我還沒有獨自給家人做過一次飯。下次回家,我要好好做頓飯。我想象着一家人在一張桌上吃我做的飯菜,幸福如此,其情其景成就一副絕美的畫卷。

標籤: 讀書筆記 目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33eyr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