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怪誕行為學》讀書筆記

《怪誕行為學》讀書筆記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你有什麼總結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怪誕行為學》讀書筆記,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怪誕行為學》讀書筆記

《怪誕行為學》讀書筆記1

離開小縣城,來到大都市讀書,在一次逛超市的時候,我第一次見到了榴蓮。看着旁邊蘋果3塊一斤,香蕉兩塊一斤,而榴蓮19元一斤的標價,當時心想,難到種榴蓮要比其他水果多付出五六倍代價?要麼就是這家超市標價太高了。於是欣然買走了香蕉和蘋果。

又一次逛超市,看到了榴蓮標價還是19,依然沒買。再逛超市,當看到榴蓮標價19的時候,買了一個,自此愛上榴蓮,也就在心底接受了榴蓮19一斤的價格。

在後來的生活中,每次看到低於19的榴蓮,品相不錯的一般我都要買,而高於20塊的,也就從未買過了。從未深究榴蓮到底值不值19一斤,但這個價格卻在我心中留下深深印記。

這就是錨定效應,當我們接觸一件新鮮事物時,在無法充分了解的情況下,所接受的信息往往會容易被接受,此後再次遇到相同事物,總會不自覺的和最初印記做對比,即使第一印象本身定位就存在不合理性。

有一次宿舍準備集資買一個電飯煲,我們4個大老爺們去逛超市,在電器區,看到了蘇泊爾的三款電飯煲,標價分別是149元、169元、189元。三款電飯煲容量一致,功率一致,經過簡單討論,我們打算買169元這款,這時候銷售走來,也給我們推薦169元這款,於是欣然買走。

回到宿舍,我在想為什麼當時我們沒買更便宜的149元那款呢?是它質量不好嗎?其實並不見得,同樣是檢驗合格的產品,使用是不會有問題的。我再次跑到超市,向銷售詢問了三款電飯煲的銷售情況,不出所料,169元這款銷量最高,然而銷售也解釋不出來149元那款差在哪兒或者189元那款好在哪兒。這讓我聯想起了一件事,在我們去餐館吃飯時,菜單上總會有一道菜價格很高,我們也不會點,卻很情願點價格稍微低一點的推薦菜。

在公司上班的小夥伴們許多人都收到過節日禮品,或者是購物券,為什麼公司不直接把禮品折算成現金直接發給員工?因為禮品可能並不是大家需要的,但是員工收到禮品時普遍更開心。這裏面藴含的道理就是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的運行問題。

人的行為並不總是合理的,丹—艾瑞里在長期的封閉治療中,無法與人正常溝通,深入觀察並思考了人類的種種行為,《怪誕行為學》正是一本探究人類諸多不合理行為的學術著作。

為什麼有人願意花三萬塊給自己的新車安裝真皮座椅卻不願換掉家裏的老沙發?顯然坐在家裏沙發上的時間遠超過坐在車裏。

為什麼有人可以跑兩條街去買便宜三毛錢的土豆卻不願意走到隔壁商場去買便宜3塊錢的衞衣?

為什麼有人願意免費幫人捎帶東西,對於花錢請他捎帶卻一臉不樂意?

想起了一道數學題,説男孩和女孩一起去吃披薩,女孩吃了三塊,男孩吃了五塊。結算時男孩付了15塊錢,問披薩總價多少錢?

《怪誕行為學》讀書筆記2

今天是“英國脱歐”投票的一天,但是我並不認為這種投票的民主最後產生的結果就一定是好的。每個人做出的決定都與自己的經驗有關,但是好多時候我們所謂的經驗是與實際的理論模型矛盾的,並不能帶來我們自以為的好處。就比如我們認為某人技能一直增強工資就能增高,但是實際上決定工資在一定層級後就主要是供需關係決定,這用很簡單的經濟學原理就能解決,我們自己思考明白就需要很長時間。

《怪誕行為學》是一本行為經濟學讀物,從人類的非理性行為出發,分析了生活中種種和傳統經濟學中完全理性或者線性效用假設相悖的行為。非理性行為也有一套可以用理性來分析的邏輯,可以用人性解釋:如趨利避害,攀比心理等等。

重點根據談話涉及到書中闡述的幾個方面的內容進行引述與總結,以便學以致用。

1、免費、降價,各種明顯的購物佔便宜宣傳總是容易吸引我們眼球,但是當我們遇到此類活動需要購買東西的時候,我們先不要被便宜所矇蔽,我們在購買之前要先思考下,這些東西是我們需要的嗎?購買後使用頻率多少?我們購買的理由只是因為它們免費或者有其他便宜?當博物館或者什麼景點或者什麼餐廳進行免費開放或者免費試吃的時候,我們要思考下要不要因為貪免費而去那邊排隊等候?等候免費過程當中浪費的時間價值是否和免費帶來的價值能抵扣,是否有其他的機會成本?人頭攢動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你能看到的估計只是很多很多的人,而無法靜下心來細細欣賞,貪便宜有時候還真是得不償失,所以還真是需要三思而後行。

2、錨定效應。當我們對一個物體有預期後就形成了一個錨,第一個錨不僅影響到我們當時的購買決定,而且影響後來的許多決定。我們經常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提高自己的消費水平,或者是不自覺的購買價格很高昂的東西,或者是有些不經意的習慣。當我們意識到有這些行為的時候,不妨首先從質疑這種行為開始,它是怎麼開始的?同時問下自己從中能獲取多大的快感,這一快感真的就如同你預期的那麼大?你能不能把預算壓低一點,更好的把省下的錢用在別處?我們還應該特別關注我們所做的首次決定,它的長期效應會滲透到未來我們所做的很多決定裏。即使它們在某個時間合理,現在仍然合理嗎?

3、評價富人。富人錢難賺,因為他們吝嗇;富人錢好賺,因為他們花錢金額很大。評價富人的時候我們很容易把富人跟窮人在比,而沒有放到他們自己的圈子裏面。我們分析事物的時候一定不能孤立分析,需要加上不同的環境。吳伯凡老師説:“富人吝嗇是在他背後實際上是一個他對於金錢,對於財富的一個邏輯,不管金錢、財富的大小,他都是喜歡玩那個遊戲,一旦是進入到這個遊戲裏頭,他就按照他的規則去玩兒,而且得到一種快樂。”要想分析富人,成為富人就先從思想上變成富人,建立一套匹配的自我財富邏輯,完善改進。

蘇格拉底説:“不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我很喜歡這句話,審慎的態度觀看生活,自由的思辨活出自我。書讀一次只是皮毛,讀兩次是懂道理,讀多次才能產生生產力。生命不止,當學習不止。

《怪誕行為學》讀書筆記3

如果讓我從本書中敍述的研究結論裏濃縮出一個重要的教訓,那就是,我們都是棋盤上的小卒子,對棋局裏的多種力量認識不多。我們通常認為自己穩坐在駕駛座上,對自己的決策,對自己生活的方向具有至高無上的操控能力;但是,可惜啊,這只是我們一相情願的認識,它反映的是我們的慾望——我們對自身想當然的認識——而不是現實。

第二個重要教訓是,儘管非理性司空見慣,但並不是説我們都不可救藥了。一旦我們明白了自己的錯誤決定會發生在什麼時間,起源自什麼地方,就可以提高警惕,強制自己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式重新考慮這些決定,或者用科技手段來克服與生俱來的缺點。企業決策者們也可以在這些方面改變他們的思維方式,考慮怎樣制定政策,設計產品和創造免費午餐。

以下為筆記

人類很喜歡比較,如果你想突出A,那你只需要在提供A時順便提供-A,即使還有B這個選項,那麼大部分人也會選A

錨定的作用很強大並且初次錨定作用的延續時間很長(我們在過去的某一時間做出了任意決定可能會導致我們以後的生活建立在這一基礎上)————但從個人生活來説,我們有能力積極改進自己的非理性行為。我們可以從認識自己的脆弱開始。例如:可以首先從質疑這種習慣開始。它是怎麼開始的?同時,問一下自己,你能從中獲取多大的快感。

免費的往往是最貴的,不要被免費誘惑而做不理性的決策

不要把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混為一談(一旦社會規範與市場規範發生碰撞,社會規範就會退出。換言之,社會規範很難重建。)社會規範能發揮的作用比我們想象中大,金錢有自己的生命,但它會消除人類相互關係中最好的東西。

在一種情緒狀態中觀察另一種狀態是困難的。為了做出明智的決定,我們需要對可能的經歷親身體驗一下,對可能的某種情緒狀態有所瞭解。學會如何彌合這一差距,對生活中的重要決策非常重要。

拖沓問題人皆有之,那些認識到並承認自己弱點的人能夠更好地利用設計好的工具(預先干預機制)幫助自己戰勝它。

買房和賣房定價上的差距——損失厭惡

在當今世界的背景下,我們竭力為自己保留各種選擇餘地。可能往往認識不到,無論哪種情況,保留餘地的同時,我們也放棄了別的東西。(果斷關上該關的門)

人們的預期會影響他們對後來事物的觀點(成見、安慰劑等)(衝突的解決一般需要中立的第三方來制定法則)

我們的確看重誠實,想做誠實的人。但問題在於,我們內心的誠實尺度只有在考慮重大越軌行為時才被激活。沒有超我對誠實進行幫助,監督與管理,我們抵禦這種越軌行為的防線,就只剩下成本—收益的理性分析了。(但他起的作用也並不大)

離現金一步之遙的作弊最容易發生:因為我們擅長把自己細微的不誠實想法和做法合理化,所以我們通常很難清楚地確定非現金事物對作弊的影響。——我們必須喚醒人們認清非貨幣財物與自己作弊傾向的關係。

人們有時甘願犧牲消費快感來突出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但在標新立異不被視為正面人格特質的文化背景下,人們更傾向於表現出對羣體的歸屬感,着意刻畫與別人一致的印象。

為了克服人類易於犯錯誤的各種傾向,我認為尋求一些訣竅,用即時、有力、正面的強化因素與那些我們為了長遠目標採取的`、並非如此愉悦的步驟相匹配,這樣做非常有用。

《怪誕行為學》讀書筆記4

最近讀了《怪誕行為學》的第四冊,名為“誠實的真相”,整本書通過一些實驗探究了導致人們不誠實的原因以及如何剋制和限制不誠實行為,這本書也解答了我的幾個問題:

Q1:主導欺騙的動因是什麼?

1)人們通常認為欺騙方式的三要素是:從罪行的獲利、被抓住的可能性、被抓後可預料的懲罰,但實際上引發欺騙的本質是某人的經驗係數,即欺騙行為是否會傷害個人的誠實形象;

2)經驗係數是如何影響犯罪機率的:私慾合理化能力增強(這件事對我是非常有利且合理的),會導致經驗係數增加,進而導致犯罪的機率也會增加些。

Q2:為什麼鎖防不住小偷,卻還是要鎖呢?

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歷,每當忘記密碼時都會悔恨不已——為什麼要設置這麼負責的密碼,最終只是把自己鎖住了,那麼既然鎖不住小偷,還有鎖/密碼有何用呢?

實際上鎖/密碼起到的是監督作用,防的是小人,這些小人大多數時候誠實,但有可能會因為未上鎖而偷竊的人,所以還是乖乖上鎖/密碼。

Q3:為什麼有些簽名位置在表頭、有些在表尾呢?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並沒有注意到簽名位置不同對於誠信行為的影響,比如説托福考試確認時的前面位置是在整張表的前面的、儘管生活中更多的簽名位置在表尾;本書也設計了實驗對簽名位置與誠實行為的關聯進行了探究。

簡單來説,表頭簽名起到的是到的提醒作用,而在表尾則是確認信息。

Q4:為什麼減了一天肥,到了晚上就想吃夜宵呢?

1)自我耗竭理論:抵制誘惑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和精力,自我耗竭會使得我們的部分理性和道德感降低。

2)一整天的工作讓人疲憊,所以到了晚上更容易屈從於個人慾望,意志力降低、控制慾望的難度也隨之增加,最終導致我們的誠信水平下降。

Q5:為什麼説沒有人能抵擋住所有誘惑呢?那麼要如何對誘惑進行抵制呢?

1)每天控制衝動的簡單行為卻削弱了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我耗竭理論),因此我們更容易受到誘惑的影響;

2)這裏有兩種抵制誘惑的方法:

方法一:理性自我放縱

當面對誘惑時,理性的人有時也應該屈從誘惑;

因為理性的人這樣做就可以使自己的精神不至於有太多消耗,能對將來的誘惑保持足夠的意志力。

方法二:及時脱身

每天早上在未耗損精力時,我們應該面對需要自我控制的情況(枯燥的工作);

當發覺難以逃避所受誘惑時,最好的辦法是陷入更深的慾望前通過轉移注意力、精力耗竭法及時脱身。

Q6:為什麼我們在決策前反覆問了很多人的意見/建議,最後還是會選擇自己內心最初的決策?

生活中總是會面臨着形形色色的決策,比如秋招決定去哪?填報哪所學校?中午吃什麼?。。。不勝枚舉,這時候你可能會尋求求助,但實際上這些求助行為都是要創造一個將我真正想要做出的選擇合理化的過程(這就是我們常説的硬幣原理);

我們經常不依賴於直接偏好做決策,而是依賴於直覺,直覺能告訴我們想要什麼。我們的大腦會快速地思考,為自己的偏好找各種理由。

Q7:為什麼説科技創新與驚天騙局只有一步之遙?

“每次商界有新的科技創新時,不管這種創新是郵政服務,還是電話服務、無線電、電腦或抵押貸金,這種進展都能讓人更接近科技和不誠實的邊緣。只有在科技的力量、影響和界限都能確定之時,我們才能決定是否應該廣泛地使用這些新科技。”——埃德巴雷森

Q8:造成不誠實的動因有哪些?

如圖所示,以下因素會增加不誠實行為:

1)合理化的能力:我的決策是合理的,這樣就能夠説服自己去做不誠實的選擇;

2)利益衝突:互惠心理,即某人/機構給予好處;在個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出現衝突時,可能會優先考慮個人利益;

3)創造力:創造力能使我們找到解決難題的新方法,也能使我們找到原則的漏洞,用利己的方式來重新解釋;

4)一個不道德的行為:“破窗效應”

5)精神耗竭:意志力降低,控制慾望難度增加,導致誠信水平下降;

6)別人從我們的欺騙中獲益:我們更容易為自己的欺騙行為找到藉口,從而合理化不誠實行為;

7)看見別人不誠實的行為:當作弊者是我們所在社會羣體的成員,我們的行為會與其一致,最後從社會角度來看是可接受的;

8)不誠實的文化氛圍。

從PM角度從這本書我還認識到了以下幾點:

1、本中提到“相對於真實貨幣,人們在非真實貨幣面前更容易變得不誠實”

聯想到當下層出不窮的代幣、金融貨幣,我們發現用户對於這類非實體貨幣的感知實際上相對較弱的,從某種程度上用户更易產生衝動消費;

2、不誠實行為實際是用户決策的結果,可以將不誠實行為的動因抽象為影響用户決策行為的技巧:

比如互惠心理,在設計產品時,可以先給予用户一些好處,引導用户做出決策;

再比如文化氛圍的作用,拼多多等流行的社交電商,通過裂變、砍價的玩法實際上達成的也是通過營造氛圍促進用户做出消費決策。。。

當然,影響用户決策行為的手段還有很多,在後面有機會我將專門介紹。

《怪誕行為學》讀書筆記5

1、很多時候,人們並不十分清楚也不想弄清楚東西的真實價值應該被標成多少價格,人們看重的是“我的某個決策是不是賺到了”。

2、人們對任何東西的價格判斷,都需要錨;舉例:人們願意和明星合照;一家公司生產了兩種型號的淨水器,一種是低配賣1499元,另一種是高配的賣1999元,兩種配置相差很大,但1499元的低配版就是賣得更好因為人們很難衡量出這些配置的差距究竟值多少錢。有人説你想主推1999元那款就在後面再加一款2999元的,配置只比1999元那款高一點點就可以了,取名為旗艦版,隨便生產幾台應急就行了,反正不會有人買。結果1999那款果然賣脱銷了。

3、定錨定得好,負面的事情都能給扭轉到正面來;舉例:1973年,法國商人布魯耶對“珍珠王”薩爾瓦多説,波利尼西亞的小島上盛產一種黑邊牡蠣——珠母貝,這些牡蠣殼裏有一種罕見的寶貝:黑珍珠。那時黑珍珠沒什麼市場,薩爾瓦多一顆也沒賣掉,因為色澤不佳,大小也不行,然而他沒有放棄,而是挑了一些上好的去拜訪一位很牛的寶石商人:哈利?温斯頓。哈利?温斯頓同意將這些黑珍珠放到他在第五大道的店鋪櫥窗進行展示,並標上天價,同時,薩爾瓦多在多家影響力很大的雜誌上連續刊登了多版廣告,還掛在了當紅女明星的脖子上,接着銷量什麼的都順理成章了。

4、我們對自己真正的偏好和喜好的理解在很多時候是盲目的;不管東西好不好需不需要,“至少不損失”的想法讓人們對免費擁有額外的追求動力,如打折產品,免費高速路更擁堵,排長隊吃免費冰淇淋,互聯網商業模式:用免費換流量換注意力。

5、社會規範和市場規範是兩個平行的世界,講心就講心,講金就講金。當你生活在某個確定世界的時候,最好不要去行使另一個世界的規則,除非雙方認可;在社會規範中,人們更希望得到認同感、成就感等虛擬的東西,這些東西通常很難量化,差一點也看不大出來,而一旦執行市場規範,人們希望得到的是錢,那就不能有所偏差,回報稍有不如人們就容易喪失執行的動力。

舉例:有個很出名的大律師,收費非常高昂,但當他有時為某些他自己願意的人提供法律援助時卻不收錢。有一次一位窮人找他,希望降低一些費用,被他拒絕了。窮人很不解,説你既然打官司不收錢都可以,為什麼就不能當作援助我,順便還能收點錢呢?答案很簡單,當他去幫助別人時,他執行的是社會規範,此時,打贏官司的成就感、內心的道德優越感是他所追求的,但當他此時並不想自願獲取這些東西的時候,他執行的就是市場規範,市場規範多少錢就是多少錢。同理:環保、公益事業。

要讓一個人從社會規範轉移到市場規範,需要多少錢,是因人而異的;比如約會時,男生選了一個很貴的餐廳,其實餐廳的檔次從菜品的價格裏就看得出來,女生在點餐時不可能看不到,但男生一直提及這家餐廳有多麼高檔,這頓飯就很可能會脱離社會規範的範疇,當你要帶這個女生回家時,女生的心理活動是這樣的“我就值這幾個錢?”,於是宣告失敗。還有一些人,是不自覺地提錢,因為花在“禮”上面的錢對他來説非常非常重視,這可能是他所有的財產,但對送禮對象來説,這很可能是九牛一毛,本來在社會規範下,你很可能就成功地用低價值換取到高價值的東西了,但因為你太在意,又怕對方看不出東西的價值,於是不停暗示這份禮花了多少錢,導致對方也只好用同樣的市場回報來回應你,如此,弱勢一方反而撈不到任何便宜。

6、專注有代價,代價就是放棄其他選擇,不管是自己主動放棄還是被動沒有其他選擇。(謠傳:‘’醜的人容易成功‘)

7、信息會改變人們的預期,人們在很多時候會刻意地希望自己的體驗與信息保持一致。人們哪怕在不知不覺中被“算計”,但只要那個選擇是他們的自主選擇,他們也會將其當作自己的第一觀點,併為它“辯護”;人們的預期能夠影響他們的主觀感受;引導做法:首先要採用的是先入為主法,用一些莫名其妙的手段,比如宣稱你的水是哪座山上的,不是阿爾卑斯山就是喜馬拉雅山,或者是冰島的北極的也行,巧克力也必須是人們不常接觸的地方,這樣你的東西就會嚐起來更棒,哪怕是器具也是一樣,春秋戰國時期的夜光杯就能把葡萄酒的味道顯得更贊,儘管盲測顯示,這根本是無稽之談,但是不要緊,大部分人會被忽悠。然後如果你加的料是一些別人覺得不太好接受的,但又必須告訴或者會被反覆試出來的,最好雙管齊下,先用先入為主法讓人們對其產生好感,等人們的第一觀點形成後,再用後入法告知,讓人們自動為自己的第一觀點辯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42gv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