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5篇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5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可是讀書筆記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歡迎閲讀與收藏。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5篇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

作者阿德勒開創了個體心理學,本書重在強調社會感在人格塑造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近百年前的著作,今天讀來也許感覺不算完美,其實在很多方面具有開創性,後人是在其基礎之上逐步趨向完善。一共十二章,專門談論自卑感的只有一章。每個人不同程度都有自卑感,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現狀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與改善。既然自卑感普遍存在,必然要想辦法尋求變化與超越。這時就看他是把自己的缺陷不足轉化為動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奮鬥目標上、精力用到具體事情上還是盯着自己的缺陷不放,後者無形中會導致缺陷被無限放大,最終真正變成了自己無法跨越的障礙。自卑感的存在是正常的,關鍵是用怎樣的心態來看待,確立目標,把注意力向外擴展,將不足化為動力,自卑就可以轉化為改變和提升自己的有效助力器。

開篇即説明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我理解為通過奉獻獲得社會認同,實現自我價值從而感受到生命的意義所在。為社會做出貢獻必先融入社會,對社會和他人發生興趣,並且具有與他人合作的能力。書中説到,所有的失敗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合作能力極低,這裏我不大清楚有沒有道理。實際上,任何人先天都具有對社會對他人產生興趣的潛質,但這種潛質必須得到後天的啟發和培養,否則將來智力和理解力的發展會遇到巨大阻礙,這讓我想起曾在新聞報道中看到過的狼孩。

早期記憶是比較重要的一章,以前看過武志紅兩本書,聽過他一些音頻,對早期記憶相關知識瞭解過一點。一個人從出生到六歲,已經形成了相對穩定的生活方式、情感特徵,以及對世界的初步認知與詮釋,摸索出了一套自己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是説在六歲時人格結構基本已經形成,併成為日後相應行為的重要原因,對一生的發展影響深遠。所以如果想真正瞭解一個人,要先了解他的成長史,尤其是早年經歷。真正瞭解一個人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包括瞭解我們自己,都需要追溯早期記憶。

人的一生會經歷許多事情,選擇記住哪些經歷,與他的生活風格密切相關。也許一些早年記憶不完全是真實發生過的,有可能經過記憶加工,但卻是一個人潛意識的表露,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以什麼做為自己的起點。所以説早期記憶非常重要,它顯示了一個人生活風格的根源和個性形成原因,之後這些特點再想改變,很難。

那麼對家長來説早早培養孩子對他人的興趣以及合作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做一個好家長好老師書中阿德勒的建議今天讀來並不覺得新奇,那些內容是現在每一個孩子都希望家長老師能夠做到的。但在近百年前能提出這些觀點還是很超前很有開創性的,後人是繼承發展了前人的思想。其他章節講到了夢、犯罪心理學、職業、愛情婚姻等等,貫穿整部書的主題是社會興趣與合作精神對一個人至關重要,是生命意義的來源,是未來發展的關鍵。而兒童時期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期,所以從小注重培養孩子的社會意識與合作能力是家長和老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2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奧地利心理學家,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他的這本《自卑與超越》從尋找人生的意義出發,幫助我們去了解和深入思考真實的生命意義。

他告訴我們,理解一個人,就要從他的過去入手,一個人的現在是基於過去經驗的認識和理解。自卑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怎樣認識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難,超越自我。針對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會性問題,作者也在《自卑與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價值的觀點。他理論的最後實踐點是認為要想變得更好,需要的是人的優越和完善,通過合作讓個人為完善的社會而奮力,在合作中提升健康的優越感。

整本書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合作的重視。無論是解決個體的問題,還是解決社會性的問題,包括犯罪、吸毒等等,他提出合作和奉獻能夠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幾乎在每個章節,作者都寄希望於合作的良好互動能夠幫助人從自卑走向超越,從自私步入到奉獻,進而完善人的能力和品格。

他提出孩子要從小培養合作能力,首先是從和母親的合作開始的。當母親和孩子合作愉快,關係變得良好而穩定的時候,孩子會再把這種關係延伸到父親身上,之後再將這種關係延伸擴大到周圍環境中。

這個合作的觀點值得我們學習。因為我們一直以為我們都處於一個競爭的環境,特別是在我們的教育以及我們的日常交往中,我們看中的總是比較、競爭以及比別人好,我們極少會欣賞合作和培養合作的精神,甚至我們也厭倦了奉獻,認為奉獻對個人毫無幫助,是個人道德走入到一個極高境界之後的錦上添花,卻沒有意識到奉獻和合作如何對我們的生命產生意義感,產生積極的影響。殊不知,奉獻和合作帶來的個人價值感對於我們完善自我、認同自我產生了多麼大的影響,是我們的社會性的集中體現,也是讓我們在這個社會性的關係中彼此和平相處的重要原因。

也許現在看來,阿德勒的部分觀點並不那麼完美,也沒有深入探討,特別是為什麼單一的指出合作的解決方式,卻極少談論別的解決方式一樣。同時,他對於人的信心,沒有考慮到人性的醜惡,預計也受到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的超人哲學影響。

但,作為一個20世紀早期的學者,在當年孩子不一定是值得關注的年代,他的觀念是超前的,即使放在今天也不過時,值得學習和反省。

看完這本書,最值得我們思考的是,我們如何培養我們的合作動力與合作能力,並且如何不讓競爭性不斷左右我們的眼光,如何學習欣賞他人的合作。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3

阿德勒認為,人這一生必須面臨的三大制約(也可以稱之為人的侷限性):

一、我們都必須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目前並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人類與地球上的各種資源必須共存,所以我們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係,善待這個地球。

二、這個星球上,除了我們自己,還有其他人,一切組成這個星球的人類體系。所以我們必須與周圍人相互關聯,因此要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係。

三、人類有男有女,這同樣是個人和社會得以維繫必須考慮的問題。所以人這一生中都無法繞開愛情和婚姻這個問題。即兩性關係。

因為有這三種制約,便有了接下來的三大問題:

一、既然我們的星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那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讓人類獲得永存?

二、在茫茫人海中,我們應該怎樣定位,才能達到與人合作的目的?

三、如何進行自我調整,以適應“兩性關係”?

而這一切的表現形式都可以體現在三個方面:職業、人際關係、兩性關係。這幾乎涵蓋了我們活着的一切內容。如果一個人既沒有工作、又沒有朋友、也沒有家庭和伴侶,是否可以説他是活着的,然後這種真空狀態應該是很難的,我們總會與這個社會發生點什麼。而選擇這種生活方式的人,必是將活着視為一個充滿危險的事情,儘量避免一切的外來接觸,進行自我封閉,最後只有與現實不斷失聯,生存機會也會越來越少。

相反,如果一個人擁有一份充滿成就感的工作、值得信賴的朋友、美滿的婚姻。他將活着視為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於是他的生活充滿了各種機遇,即使遇到困難,也有超凡的勇氣去解決。

因此,阿德勒認為:真正的人生是懂得關注他人、讓自己成為社會大家庭中的一員,並積極地為人類的福祉作貢獻。“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其實若非仔細想過,我們很難看到自己處於地球、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大家都是利益相關的個體,我幫助了你,你幫助了他,他又幫助了我,都是息息相關的形成一個社會運作系統循環,才會推動社會向前,推動自己向前。而不是自我封閉的個體。

但是大部分人都是專注於自己的內心,自己的世界,一切以自己的感受、利益為出發點。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4

作者是現代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物,核心理論是“萬事賴童年”。

個體在童年時期形成的生活模式,對其一生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直接影響了他對職業、友誼和愛情的態度,這種態度決定了他與社會的合作能力。因此,為了提高個體與社會的合作能力,就要重視從嬰幼兒時期開始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瞭解母親、父親、兄弟姐妹、老師在個體的各個發展階段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對我們兒童教育中習慣的誤區和盲區進行有針對性的解決。

如果一個個體無法很好的融入社會,我們需要從他兒童時期形成的生活模式上去進行根本性的瞭解和糾正,早期記憶和夢是我們瞭解一個人早期生活模式的重要途經。

作為一本經典理論,全書並沒有對該理論進行詳細的論證,對於每一個論點,論述過程中也比較散亂、不完整,舉的案例比較隨意,因此只能作為一本通俗讀物來了解一下。

個體在與社會合作中不順利時,容易產生自卑感,為了獲得優越感也是個體與社會進行合作的動機和目的。自卑與超越只是全書的一個環節,甚至還不是最重要的環節,以《自卑與超越》作為書名相當糟糕,完全不能概括全書的意義;原著的標題是《生命對你意味着什麼》。

用弗洛姆對這本書的一個點評來評價這本書,很不錯:

一個人的歷史最終將證明他是否走過了一條正確的人生道路。在許多體面的葬禮上,死者的功績被人一一歷數,但並不能使我們逃避一個冷酷的問題:我們曾經活過嗎?我們現在活着嗎?我們是按照自己的方式,還是按照什麼人給我們規定的方式生活?——弗洛姆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5

一年以前遇到過這本書,當時讀了幾頁便放棄了。一年以後再重新拿起來,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可見,讀書也是要靠緣分的,然書可再讀,人難再遇。

我對心理學方面的書讀之甚少,也知之甚少。很早以前,通過某本書瞭解過弗洛伊德,到底也沒有用心記過相關理論。

《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主要闡述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關於自卑——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優越感則是自卑感的補償。但自卑感的存在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它激勵了人不斷追求卓越,克服自身的障礙,在有限的生命空間內發揮出最大的價值。可以説,正是由於人類會有自卑感,才會有不斷取得發展和進步的不竭動力。記得之前在某篇文章裏就看過類似“我們之所以自卑,是因為我們想要變得更好”。如果我們勇往直前,便能通過直接、實際的方法改變我們的生活,逐漸擺脱自卑感。沒有人能一生被自卑感折磨,人們可以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來釋放自卑感。

我最喜歡他關於婚姻的態度,對於婚姻,阿德勒也持有一種平等合作的態度,他反對傳統要求的妻子對丈夫的順從,認為婚姻的和諧以夫妻雙方的平等互惠為基礎,夫妻二人都應該關心對方勝過關心自己,從而建立一種友好的夥伴關係。雖然這個“夥伴關係”聽起來似乎有點不近人情。但其實婚姻真的是一種長達一生的合作,是兩個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結合,在家庭地位上並沒有高低之分。

“個人意義沒有任何價值,真正的生命意義存在於個體與他人的交互作用中。”突然想起,“奇葩説”關於social的一個辯題,人怎麼可以不social呢?即使名聲地位到達一定高度的人,在未成名時也是需要social的,否則哪能存活於世。畢竟我們存在於與他人的聯繫的社會中,如果我們選擇孤獨,便等於選擇了死亡。

“我們感知到的事物從來不是事物原本的樣子,帶着我們的經驗認知去感知事物,得到的是經過我們的思維處理後的事物。世界即如此。所以,我們感知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我們主觀解釋後的世界。”這個觀點似乎和馬原中,“唯物”“唯心”還是“存在”的關係時相似的。每個人對於生活意義的解讀在其生活行為上都或多或少有所映射,一個人的精神思想是與其人生態度相一致的。

裏面有個沒有註明出處的調查説,教師的孩子往往學習並不優秀,醫生的孩子常常產生精神問題。後者不知道,前者根據我的經驗倒是有一定的事實依據似的。至少我是這樣,在脱離父母監督的高中,便走向了不歸路,大學簡直放飛了自我。雖然沒有太差的結果,但是明顯自己應該可以做的更好。三水同學應該也算吧,只是他比我幸運一點,高中還是有監督的,到了大學也是渾渾噩噩。

關於夢境,人的人格在夢中和清醒時都是一致的。只是夢境中,人比清醒時更為放鬆,人格受到的障礙和防禦減=少,能夠更真實地表現出來。一個人在夢中的表現也是他人生態度的體現。不管是夢中還是現實中,一個人處理問題的方式總是一致的,但是夢對我們的生活模式提供了支持和維護。夢是我們生命意義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同時也有利於我們生命意義的塑造和達成。

關於教育,阿德勒也着重強調一種“合作”的教育觀,主張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更好地合作。還有孩子的成長問題,從環境和基因方面,從心理和生理方面來講述的;還有工作方面,任何工作都是有價值的,還有犯罪問題等等。我感覺這本書適合多個年齡段的人看,少年可以從中改善自己的情緒;青年人可以樹立正確的婚姻觀;中年人可以在有適合自己的育兒觀。

最後以這句結尾,“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人生,我需要過好自己的人生,這是我的責任。我應該成為自己人生的主宰”。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6

《自卑與超越》是奧地利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AlfredAlder(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晚年時期寫的,出版至今估計快100年了,英文書名叫《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個人感覺英文書名更合適點,書中Alder就像一個長者一樣,他用通俗易懂,簡明生動的語言從生活的意義,心理與身體,自卑感與優越感,早期記憶,夢,家庭影響,學校影響,青春期,犯罪及其預防,職業,人類與同伴,愛情與婚姻這十二個主題來闡述了生活的意義。

書中第一章就指出人類生活的意義在於奉獻,在於對他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這也是我一直都有跟孩子提到的一點,從她聽得懂道理後就不斷地跟她説,你不是單獨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的,不是你想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一個人不可能有完全的自由,我們要學會互相合作,你尊重別人,別人也會尊重你。比如在課堂上,學會合作尊重老師的教學成果,這樣我們既學了知識又不用在課外花更多時間去補習;在家庭裏,學會按自己的每天的工作量按部就班完成。好處就是我們不僅高效地完成了自己的各項學習任務,也為自己贏得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另一面也因為自己的合作而跟父母和學校老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

Alder指出人的一生都是追求從自卑到優越的過程,即使是那些罪犯,他們和其他人也沒什麼兩樣,只不過他們在追求優越的過程中方向上發生了錯誤。書中主要列舉了三類孩子,一類是身體有缺陷的兒童,一類是受寵的兒童,還有一類是受忽視的兒童。這三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沒能在正確的方向上得到訓練,他們在以後的生活中就容易形成錯誤的生活風格,以致走上錯誤的道路。比如身體有缺陷的孩子,如果他們自身的缺陷沒有得到理解和關愛,他們就很難體會到生活的意義就是奉獻。他們更容易關注自己的感覺,害怕被嘲弄。他們就更不會對別人感興趣了,自然也就學不會合作。

受寵的兒童,因為他一直得到別人的寵愛,通常會認為自己無須努力就會出出類拔萃。一旦當他進入不是以自己為注意中心的環境時,他就會非常失落,會覺得世界拋棄了他,他受過的訓練是期待而不是給予。他習慣了別人奉承,後果就是他失去了獨立性,也失去了學習面對問題的其他處理方法。他的興趣只在於全身心關注自己,從不學習合作的運用和必要性。當他不再容易找到往昔的温暖和順從及被奉承時,他們就會覺得被出賣了,就會認為社會對他們充滿了敵意,認為“別人和他對着幹”,一旦他賦予生活這樣的意義,那麼他們往後努力的方向都將是錯誤的。

受忽視的兒童,這個很好理解。這類兒童從不知愛與合作為何物,他編造了一通不包含這些友好力量的生活解釋。當他面對困難時,他會高估困難,低估自己可以得到別人幫助的能力。他認為社會對他很冷酷,他懷疑別人,無法相信自己可以通過對別人的有益行為來獲得感情和尊重。他也就無法對別人產生興趣和學會合作了,從而也就賦予了錯誤的生活意義,在錯誤的方向上越努力越遠。

因此Alder指出人的早期記憶是相當重要的,它會持續影響人的一生。我們的家庭,學校都要訓練兒童對他人產生興趣並學會合作。我們要允許兒童在共同任務和共同遊戲中,在他們自己這個年齡層的孩子中,找到自己的方式。母親的第一要務就是讓孩子感受到愛並讓孩子信任,這樣她就獲得了孩子的興趣,感情和合作,之後她必須擴大並提高這種信任感到孩子所處的各個環境中,孩子就會對他人逐漸產生興趣並學會合作。學校也是一樣,當孩子第一次上學,他會面對社會生活的新考驗。老師就要吸引孩子並讓孩子對她產生信任,孩子受到鼓勵,就會更有信心和興趣從而學會合作。

總的説來,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我先是看了一遍,又在喜馬拉雅上完整地聽了一遍,然後又看了一遍。書中的內容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更幫助我們避免養育孩子過程中可能會犯的種種錯誤。他所提倡的生活意義現今仍有非常積極的影響。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意義都是為人類的進步奉獻,合作是必須的。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7

我於今天下午完成了對《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的閲讀。這本書的作者是個體心理學的先驅阿爾弗雷德。阿德勒,他出生於維也納,是個猶太人。他於1932年,也就是在他62歲時出版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

這本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一、生活的意義;二、心靈與肉體;三、自卑感和優越感;四、早期的記憶;五、夢;六、家庭的影響;七、學校的影響;八、青春期;九、犯罪及其預防;十、職業;十一、人及其同伴;十二、愛情與婚姻。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這本書中主要強調了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對於自卑的一些描述。當然,在此書中作者也引用了很多實際案例,來為我們展示了不同的人的心理困境,以及產生此類困境的根源和一些解決的辦法。作為一名教師,在學校每天要面對許多孩子,而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經歷過不同的事情,擁有不同的性格。要想更好的瞭解這些孩子,更好的幫助他們和培養他們,學習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對於我來説很有必要。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書中的案例往往會讓我想到班上的孩子。如果説之前我對孩子們的欠佳行為的教育是經驗之談、主觀想法,那麼我希望今後自己能夠變得更專業,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更科學。我相信追根溯源,知己知彼,方能取勝。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此書中提到不管一個原生家庭是犯罪之家,還是書香門第,都不能決定這個孩子的性格和品行的好壞,也就是説環境或遺傳不具有強迫的力量。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一個家庭的成功與否,母親的工作和父親的工作是同等重要的,但母親和父親又扮演者不同的角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發揮着不同的作用。母親是第一個影響子女職業興趣發展的人,孩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所受的訓練和努力,對他在成年後生活中的活動範圍有決定性的影響。母親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讓他的孩子感受到她是位值得信賴的人物,然後她必須把這種信任感擴大到其他事物上,使孩子信任其他事物,並對他們感興趣。最初,父親和孩子的關係並不親密,他的影響會在晚些時候才產生效果。父親的活動範圍一般比母親廣,他能為孩子提供更多生活經歷。父母本身彼此應該是很要好的,和朋友、外界也應該保持良好而親密的友誼關係,只有這樣他們的孩子才會覺得在他們的家庭之外也有值得信賴的人。婚姻的意義是兩個人共同結合以謀求他們相互的幸福,他們孩子的幸福以及社會的幸福。婚姻和睦的家庭,那麼夫妻雙方,以及他們的孩子才會是幸福的。對孩子而言,父母婚姻不美滿的家庭是充滿危險的。光是書中提到的父母的婚姻狀況,以及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我們便可以體會到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我所任教的每個班都有來自單親家庭的孩子,有個別確實存在一些問題。當我瞭解了其家庭情況和父母的教養方式後,也就明白原因了。

另外,書中提到一個班的人數最好不要太多,人數太多,有些孩子的問題會被老師忽視,要適當的培養他們也是很困難的事。班上的老師最好也不要頻繁更換。如果頻繁更換,這樣的老師就沒有和學生打成一片的機會,並且很難和班上孩子建立聯繫,培養他們的興趣和發展他們的合作精神。讀了這本書,我突然也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家長和學校都不希望老師頻換這種事情出現了。其實,家長的顧慮是有一定的科學性的。

當今社會,已經在鼓勵老師們掌握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了。作為教師的我,也決定繼續加強對心理學方面書籍的閲讀,藉助這樣的書籍瞭解和幫助學生。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8

如果你問一個人“你自卑嗎?”多半別人可能會説“不,我不自卑。”可是每個人心裏或多或少會有一點自卑。可能不是在現在,是在過去。也可能只是針對某一方面。但這種情結不會伴隨一生。人非常聰明,會尋找方法讓自己擺脱這種自卑情結。尋找自己的優越感。

我的自卑感是從上大學開始的,這種自卑源自於對比。來自小縣城,一心只知道讀書,在見識到了廣闊的天地時感覺到自己的渺小。別人會討論自己從來沒聽説過得名牌衣服、會用自己從來沒見過的護膚品、會討論各種自己不知道的時事要聞、會在講台上自信滿滿的用英文演講、會在辯論會場上激情澎湃、會嘲笑我帶着東北口音的英語發音、會第一時間把院系的各大要聞,各種關係打聽的清清楚楚。這對一個每天只知道學習,完全沒有抬頭看過世界的高中生來説是巨大的衝擊,可這隻能是衝擊。

我憑藉多年學習積累的自信篤定自己可以很快趕上。我用了整整三個月像剛學英語的孩子一樣糾正每個發音。每天早上六點起牀去河邊讀英語。找各種機會練習英語交流。參加口才藝術課程,參加辯論賽徹夜準備。制定一年的提升計劃。泡在圖書管理看各類之前沒聽説過的書。聽BBC、聽VOA,參加社團,積極投身其中,學習法語。軍訓時也不放鬆。一切都那麼充實,一切都在像好的方向發展。

就在我覺得一切變得越來越好時一件事情發生了。我戀愛了。這種從未體驗過得感覺讓我放棄了一切計劃,每天沉浸其中不能自拔。一年後一件更可怕的事情發生了,我失戀了,這次打擊是致命的,讓我對自己徹底失掉自信,在自卑中苦苦掙扎了六年。直到六年後我才找回了當初那個陽光自信,積極向上,永不服輸的自己。我願意分享着六年苦苦掙扎的經歷,以及慢慢找回自信的過程。

這件事之所以會產生致命的打擊是因為它第一次讓一個優等生意識到,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事情努力就會有結果。終有自己無論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的事。例如自己不能理解為什麼一個跟自己談戀愛的人還要跟前女友勾勾搭搭。不能理解為什麼一個前女友有足夠的底氣給自己打電話叫板。我當時給自己唯一的解釋就是他不愛我,並且漸漸的意識到讓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愛上自己是不可能的。這種關係過於消耗人的能量,只能果斷舍掉。

關係是舍掉了,但是這段關係給自己留下的影響和印象卻如影隨形。1它讓我產生了深深的無力感,讓我覺得有些事情你再努力都沒有用。2它讓我覺得自己不可愛,讓我覺得任何瞭解自己的人都不會喜歡自己。不敢在別人面前展現真實的自己,生怕自己哪句話説錯了別人就會討厭自己。

自卑感的獲得是一瞬間的事,但是把它驅逐出去卻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不會因為別人告訴你你很棒就變得自信。也不會因為看了一些雞湯和道理就能重得自信。他是一個一點點建起的過程。就像建一座房子,需要一塊磚一塊磚的壘上去,直到有一天自己抬頭髮現自信的小屋已經建起來了。這裏的每一塊磚都各不相同。有的磚代表你做成功的一件事,有的磚代表你跟好友一次愉快的出行,有的磚代表家人的理解與支持,有的磚代表別人的肯定與表揚。可能開始有很久都壘不起一塊磚,也可能有一天突然明白了很多事,壘了很多磚。

對我來説你最初的自信重建,環境很重要。在一個相對平和温暖的環境裏一點點的建立自信。從剛開始的聽別人説,自己不敢插話,到漸漸的成為其中一員。慢慢給自己定位,同時不斷的提升自己的專業和業務能力,確保言之有物,至少做到準確,專業。讓自己一點點的,從小的困難克服到大的困難。是打怪升級的過程。幸運的是又遇到了一個引我上路的人生導師。漸漸的這段自卑的經歷就這麼過去了,而我也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和定位,不會因為某個人的話和態度對自己產生懷疑。

自卑是一種經歷,克服自卑是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是超越的過程。相信每個人都能克服內心對自己的不認同,接受所有人都有缺點也有優點。沒有人是完美的,相信即使不夠完美,人生也可以很精彩。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9

書裏提到大部分女孩子在青春期時期就對自身的女性身份感到自卑,由於對自己身份的由衷不滿,進而展現對男性的由衷敬佩。

她們會用很多方式來表達自己對男性的這種仰慕:有時她們會表現出對男性的厭惡和逃避;有時,雖然她們喜歡男性,卻會在男性面前表現的異常羞澀,甚至連話都説不出來。她們無法面對有男性參與的集會,遇到這種情況時也會非常尷尬。當她們年紀增大時,雖然也會口頭表達出想結婚的意思,但卻遲遲沒有任何行動,她們不和異性接觸,也不去交異性朋友。

看到這一段給我非常大的感觸,因為這些特徵,在我青春時期的各個階段都有體現,但我卻從未想過自己是否是對自身女性身份的厭惡。

我自認為是一個新時代的獨立女性,從小就有獨立的性別平等意識。但當我真正開始反思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發現我在很多問題上,都表現出過對“自身女性身份的厭惡”。

比如,在我小的時候會認為女孩子必須得成績好,否則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比如,以前我會認為,在異性相處方面一定要男生主動才行,雖然這個想法早就被我摒棄掉了,但當真實和異性相處時,我還是希望他們是主動的,上前的,在感情方面,我還是希望他們是熱情主動,並且是他喜歡我是先於我喜歡他的。我還是很難承認主動喜歡男生的事實。

但我一邊又覺得這樣不好,但一邊又做不到,就陷入了一種非常變扭的模式,我也從未探究過這類想法背後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對自身女性身份的厭惡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是在家庭關係中媽媽總是依靠爸爸開始的嗎?還是從無法接受父親的強勢開始的?還是從電視劇裏?又或者是那些女性被不公對待的新聞裏?

我不知道,這些我從未懷疑過,我只覺得自己很變扭,並且一直處在這種彆扭當中。

所以當我遇見異性,和異性相處,想要進入一段感情的時候,我也會開始糾結,既希望對方熱情主動但卻無法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不敢對對方的喜歡,甚至不敢相信自己被人喜歡過。

這麼一想,或許用對性別身份的自卑解釋起來更相符一點,既然找到了這麼一點,那麼原本糾結和之後的煩惱,就更容易知道該如何用更好的心態去面對,重拾對性別的自信以及對自身的自信,用更好的方式去解決類似的情況。挺好的,一條探索自己的方向。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0

如何超越自我,改變命運?這是本書要講的核心問題。

具體分兩個問題來講。第一個問題,一個人超越自我的動力是什麼?第二個問題,如何改變行為來實現自我超越?

(一)

一個人超越自我的動力是什麼?

在作者看來,無論你取得了什麼樣的成就,處於什麼樣的環境中,都一定不滿足於自己的現狀,一定想超越自我。不論你是什麼樣的人,都會想着讓自己的處境變得更好一點。為什麼會這樣呢?

按照個體心理學的分析,是因為有兩種人類最底層的情感在背後推動着我們:一種是自卑感,一種是優越感。我們一般認為,自卑感並不是人人都有的,可能有些人條件不好,或者信心不足,才會感覺自卑。但阿德勒説,不是這樣的,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是人類文化的基礎,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動力。

除了自卑感以外,還有一種人人都有的心態,叫優越感。阿德勒説,人人都有自卑感,而且人人都想彌補這種自卑感,追求優越感。所以這兩種感情,其實是一體兩面的。

一個人追求什麼樣的優越感,也就是想實現什麼樣的目標,跟他個人的自卑感有關。阿德勒舉了一些例子,比如説很多醫生在小時候都經歷過家人或者朋友死亡的場景,所以他們就有一種自卑感,認為人生不安全。為了彌補這種自卑感,就選擇了做醫生,去跟死亡對抗,藉此來實現自己的優越感。

但在絕大部分情況下,優越感並不是一個非常清晰的目標,也不是隻有一種實現方法。很多人説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獲得怎樣的優越感,只能慢慢摸索,即使找到了一個明確的目標,也有不同的實現辦法。你採取怎樣的辦法彌補自卑感,實現優越感,就體現了你的性格,或者按照作者的説法,就體現你的人生態度。所以在個體心理學看來,自卑感就像是一個在背後提供推力的發動機,優越感就像是一個在前面牽引着你的火車頭,這兩種感情,共同提供了超越自我的動力,讓你在提升自己的軌道上飛奔。

我們人人都有自卑感,也都在試圖超越自卑,追求優越感。自卑感和優越感這兩種感情,就是推動你超越自我的動力,也是人類進步的基礎。但千萬要注意,不能因為過度焦慮而採取了錯誤的辦法,否則就會產生自卑情結,導致自閉、犯罪等等問題。

(二)

如何改變行為來實現自我超越?

阿德勒也給了你一個辦法,就是去認清自己的目標。

在阿德勒看來,決定我們行為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未來的目標。

為什麼這麼説?阿德勒又用自己舉了個例子。他説,“假如我在教室裏找來一個梯子,一下子爬到了黑板上面,坐在上面不下來了,那學生們肯定會説,‘哎呀!阿德勒博士瘋了吧!’但是如果他們知道,我這麼做的目的是要克服自卑,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視全班,才會覺得自己很高大,有安全感,那他們就不會覺得這個事情很奇怪,反而會覺得它很合理”。

這個例子説明了,真正決定一個人行為的,是我們想要達到的那個目標。

要想改變自己,就要認清自己的目標。一旦校準目標之後,你就會像弓箭手一樣,繃緊身體和精神,讓自己的一切行為,都為你錨定的這個目標來服務。

作者説,一直以來,矯正人的行為,或者治,都是從行為本身來入手,單純地想消除病症,但是在個體心理學看來,不能這麼幹,要改變行為,先改變目標。

書中有個例子。他説有個男人,經常頭疼,但一直都治不好。作者説,是因為這個人把頭疼當成了逃避問題的辦法,他頭疼的目的是擺脱眼前的問題。

比如一頭疼,他就不用出去見陌生人了,還可以藉機對妻子或者同事提出一些無理要求,“我頭都這麼疼了,你們要幫幫我”之類的。所以對這個男人來説,頭疼簡直就是一筆財富,能滿足他的好多需求,他怎麼捨得放棄這個毛病呢?

所以,如果不讓這個男人意識到這一點,不讓他改變自己的目的,那麼頭疼是治不好的。就算治好了,他也會再得其他病,比如失眠、抑鬱,繼續用這些病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覺得喜歡,點個關注唄。你的.肯定才是我最大的動力。非常感謝。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1

有這樣一個故事,三個小男孩去動物園看獅子。

在獅子籠前,一個孩子躲在他母親的背後全身發抖地説:“媽媽,我要回家。”

另一個孩子則站在原地臉色蒼白地用顫抖的聲音説:“媽媽,我一點都不怕。”

第三個孩子顯得勇敢一點,他一邊專注地看着獅子一邊問他的媽媽:“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這三個孩子均感到自己處於劣勢,因此都產生了強弱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

故事裏的三個男孩是大部分人的縮影。

當人們感到劣勢時,自卑的烙印使他們或在人多時不擅表達,或辦事時畏首畏尾,或沒有自己的主見,喜歡隨聲附和。

有這樣一本講述自卑的書,書中並沒有陳述過多克服自卑的方法,而是引導讀者找尋生命的意義,認清生命的本質。

這本書就是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心理學鉅著《自卑與超越》。

這本書距今已出版了90多年,並繼續幫助越來越多的人認識生命的意義,克服自卑,走向優秀。

阿德勒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與弗洛伊德、榮格並稱為“心理學三巨頭”。

他早年受到弗洛伊德的賞識成為了他的學生。

後來,他反對弗洛依德將什麼事情都與“性衝動”聯繫起來,遂與弗洛伊德展開激辯。

不久,他就離開了弗洛伊德並創建了自己心理學體系“個體心理學”。

這本《自卑與超越》就是他“個體心理學”的巔峯之作。

在這本書裏,阿德勒着重強調一個人擁有正確生活意義的重要性。

他認為對生活意義的錯誤認知會讓人在各個階段做出錯誤的行動,促使人更易產生自卑情結,從而陷入自甘墮落的漩渦裏。

下面我會以三個方面為大家分享書中的重點內容。

一、尋找正確的生命意義

阿德勒説:“每個人,只有找到人生的意義,才能對自己的行動負責。”

那麼什麼才是正確的人生意義呢?

阿德勒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向我們陳述了人類受侷限的三個事實:

1、我們都在地球上生活

2、我們並不是唯一的人類

3、人類有性別之分

這三點成為了束縛我們的枷鎖。

到目前為止,這幾個事實依然制約着我們,所以阿德勒得出一個結論:

人類所面臨最主要的問題及目標是在這個貧瘠的星球上,與同類建立聯繫並進行合作,保證我們生命的不斷延續及人類命脈的傳承。

因此,社會是人們生存的保證。

阿德勒認為如果有人想靠自己面對所有困難,最終只能走向滅亡。

基於以上三個事實他得出正確的生活意義是:

1、不斷的奉獻

2、個人要為團體貢獻力量

3、個人對他人產生興趣進行合作。

什麼意思呢?

就是奉獻自己,與人合作。

與之相反地便是錯誤的生活意義。

對生活意義產生錯誤理解的人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也不會對人類社會作出奉獻。

錯誤的生命意義往往會導致一個人擁有嚴重的自卑情結。

在這裏我們提到了“自卑情結”這個概念。那什麼是自卑情結呢?

阿德勒説:“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作自卑情結。”

簡單來説,就是認為自我不能解決自己的處境,從而產生自卑的情緒。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因為我們常常發現自己所處的環境是有待改善的。

不過,有嚴重自卑情結的人,他們會因錯誤的人生意義喪失改變環境的信心和勇氣,最終選擇逃避。

他們有可能會發展成一個問題小孩,一個神經病患者、一個罪犯或自殺者——這是他們最後的逃避。

因此,只有找到正確的生活意義才能夠戰勝自卑情結,實現超越。

二、青春期對生活意義的錯誤認知對人有哪些影響?

對於父母來説,最痛苦的就是教育青春時期的孩子。

他們往往變得叛逆,更有個人主見。

輕的與父母頂嘴,重的離家出走,再嚴重點甚至會出現毆打父母的行為。

那麼孩子為什麼在青春期一改往日乖巧聽話的形象,變得頑皮叛逆呢?

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青春期?

青春期一般沒有明確的界限,通常是14~20歲左右。

《自卑與超越》中提到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原因是:

隨着他們身體發育成熟,心智提升,他們想證明自己不再是那個受大人驅使的孩子,而是一個可以獨立、已經成人、具有男子氣概或者有女人味的大人。

有三類孩子在青春期容易出現問題,分別是被寵壞的孩子,被忽視的孩子,經常被指責的孩子。

1、被寵壞的孩子

在青春期裏最易遭受失敗打擊的就是那些被寵壞的孩子。

其實很容易理解,他們已經被父母養成了温室裏的花朵,經不起外面的風浪了。

這類孩子在父母那裏沒有體驗過失。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也養成了第一時間找父母幫忙的惡習。

被寵壞的孩子希望自己一直處於童年時期,不想長大,因為他們不想擔負成年人的責任。

2、被忽視的孩子

被忽視的孩子在青春期這個階段會接觸到更多的人,可能會對未來抱有更好的期待。

這類孩子非常討厭被忽視的感覺。因此,他們希望別人都能關注到自己。

他們把重心放在如何獲取更多的欣賞上而不是為羣體提供多少奉獻。

這種自我主義會讓他更加關注金錢和權利,因為這樣可以滿足別人所期望的。

3、被指責的孩子

這類孩子從小經常被父親指責,年幼的時候可能表現的十分温順,但是他內心深處已經埋下了報復的種子。

面對父親高大的形象,他會自卑,知道自己還不能反抗。

當他成長到認為自己擁有足夠的力量可以與父親抗衡時,他可能就會選擇反抗,甚至尋找機會攻擊父親,然後離家出走。

這有點像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的意味。所以不能對孩子一味的指責,學會賞識教育還是很重要的。

為了避免在青春時期對生活產生錯誤的意義,家長們要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要避免溺愛或忽視孩子,也不要經常指責孩子,幫助孩子在幼年時期就建立正確的人生觀。

家長還要引導他們與人合作,學會奉獻,懂得靠為團體貢獻力量來體現自己的價值。

三、幫我們擺脱自卑實現超越的幾個建議

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道出了人生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不會奉獻,不懂合作。

像犯罪分子、酒鬼、精神病人、自殺者等他們眼中所謂的“生活意義”只是屬於自己的,認為成功是針對個人而言的。

他們為了自己的成功不擇手段,這樣做實際上只是為了滿足不切實際的個人成就感。

為了讓人們能夠避免失敗,走向成功,阿德勒在工作,婚姻以及教育子女中分享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希望大家能夠因此受益。

1、工作

阿德勒建議我們不要只對掙錢有濃厚的興趣。

如果把收入的高低作為衡量工作的好壞,這會產生一心為己的錯誤想法,這樣的人在與人合作方面不會有太高的水準。

除此之外,那些逃避面對愛情和社會問題的人,他們會將自己的精力全部傾注在工作上,成為一名工作狂,這是作者不建議的。

他還強調,找到一份工作要有必要的堅持精神,不要頻繁跳槽,最終一事無成。

2、婚姻

阿德勒在婚姻這個難題中依然秉持着奉獻合作的核心理念。

他認為我們不應該將婚姻理解的太過狹隘。

婚姻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所有人共有的,它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婚姻雙方要擔負起責任,所以這要求婚姻雙方必須是喜歡合作的伴侶。

合作的前提是平等。在婚姻的過程中不要妄想控制另一方,因為誰都不是誰的附屬品。

他還希望男人要完全尊重女性在家裏的付出,不以掙到的工資多少來評定一個人對家庭的貢獻。

因為母親在孩子身上做出的貢獻,已經被這個社會大大低估了。

3、教育後代

無論愛情與婚姻都需要細心的經營,全然的奉獻。

對於愛情和婚姻而言,最讓人關注的部分就是養育後代了。

阿德勒認為:要想讓婚姻變得和睦、幸福,孕育子孫後代是必要的環節。

在前兩個重點內容中,我們已經瞭解到一個孩子在幼年時期認識正確的生活意義有多麼的重要。

家長們教育子女要從娃娃抓起。

不要冷落孩子,更不要寵愛驕縱孩子,對每個孩子做到平等對待。這需要父母自己拿捏好尺度,找到愛的黃金分割點。

父母最大的任務就是要引導他們對其他人產生興趣,建立合作。

如果讓他在幼年時就知道為人類作出貢獻是生活的意義之一那就再好不過了。

父母的婚姻關係對孩子成長也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如果父母關係不合,父母會從自身利益出發,將孩子作為爭執的焦點。

這樣的家庭下成長的孩子,與人合作的能力會非常差,因為在他的眼中父母糟糕的關係就是合作。

有句話説,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互相恩愛,這與阿德勒的教育觀不謀而合。

通過閲讀《自卑與超越》,個人最大的收穫是無論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首先要建立一個正確的人生意義,這會幫助我們從根本上克服自卑情結,實現自我超越。

也許他的人生意義不是唯一正確的,但個人十分贊同自我奉獻這一説法。

不斷地自我奉獻,不僅會讓人類社會健康發展,也會讓自己擁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一份成功的事業。

願單身的你能重拾人生的意義,克服自卑,實現超越。

願為人父母的你能教育出散發着陽光般自信的孩子。

最後,分享《自卑與超越》這本書中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

自卑能毀滅你,也能成就你。超越自卑,你將成為內心強大的自己。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2

如何改變行為來實現自我超越?

阿德勒也給了你一個辦法,就是去認清自己的目標。

在阿德勒看來,決定我們行為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未來的目標。

為什麼這麼説?阿德勒又用自己舉了個例子。他説,“假如我在教室裏找來一個梯子,一下子爬到了黑板上面,坐在上面不下來了,那學生們肯定會説,‘哎呀!阿德勒博士瘋了吧!’但是如果他們知道,我這麼做的目的是要克服自卑,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視全班,才會覺得自己很高大,有安全感,那他們就不會覺得這個事情很奇怪,反而會覺得它很合理”。

這個例子説明了,真正決定一個人行為的,是我們想要達到的那個目標。

要想改變自己,就要認清自己的目標。一旦校準目標之後,你就會像弓箭手一樣,繃緊身體和精神,讓自己的一切行為,都為你錨定的這個目標來服務。

作者説,一直以來,矯正人的行為,或者治,都是從行為本身來入手,單純地想消除病症,但是在個體心理學看來,不能這麼幹,要改變行為,先改變目標。

書中有個例子。他説有個男人,經常頭疼,但一直都治不好。作者説,是因為這個人把頭疼當成了逃避問題的辦法,他頭疼的目的是擺脱眼前的問題。

比如一頭疼,他就不用出去見陌生人了,還可以藉機對妻子或者同事提出一些無理要求,“我頭都這麼疼了,你們要幫幫我”之類的。所以對這個男人來説,頭疼簡直就是一筆財富,能滿足他的好多需求,他怎麼捨得放棄這個毛病呢?

所以,如果不讓這個男人意識到這一點,不讓他改變自己的目的,那麼頭疼是治不好的。就算治好了,他也會再得其他病,比如失眠、抑鬱,繼續用這些病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覺得喜歡,點個關注唄。你的肯定才是我最大的動力。非常感謝。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3

阿德勒的這本《自卑與超越》着力描寫一個人的原生家庭對其本人性格、心理所產生的影響。阿德勒認為,在每個人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個人生活的典型樣式就已經基本形成了。孩子在最開始的幾年時間與父母接觸最多,故其對孩子的影響極其重要,很多人成年後表現出來的諸多心理問題,尋本溯源,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緣由。

阿德勒認為當個人面對一個他無法應對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情緒。而自卑感總會造成緊張,所以爭取優越感的補償動作必然會同時出現,那麼擁有自卑情緒的人都會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獲取優越感。包括問題少年、罪犯者、酗酒者等都是如此。

讀完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有以下幾點:

1.原生家庭環境對孩子的重要性依舊沒有引起現在社會的重視,很多孩子都是家庭矛盾的犧牲者,單親、被虐待、被遺棄等兒童不得不為大人們隨心所欲的行為而買單。中國人講風水、講因果,我覺得一個和諧的家庭就是好風水,這種家庭出身的孩子心理健康,能夠較快融入社會,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中出身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問題,他的行為古怪,性格偏執,對生活喪失興趣,很難融進社會。

2.大部分孩子智力差距不明顯,但成年之後出現越來越大的能力差距,根本原因是在兒童時期的教育引導上。我可惜的是很多孩子明明可以成為國家棟梁,卻因為孩提時父母或者任何人一句隨意説出的話而徹底改變了命運。

3.解決心理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與他人合作獲得認同感,但前提是有正確的引導。

4.孩子是敏感的,是脆弱的,是希望得到更多關注的,所以願天下的父母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一句鼓勵的話遠遠勝過零食和玩具。

5.希望越來越多的中國小建立心理顧問或者心理課堂,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比任何文化課都重要,希望所有教師都能得到正規的心理培訓,懂得如何查找問題,對症下藥,這樣問題少年就不會再出現,《少年的你》的故事也不會再次上演。

6.建議正在為人父母、做人師長的人讀一讀這本書,受益良多。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3

我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一個自卑的人,雖人我在人前會表現的大大方方,但其實就是為了掩飾自己的自卑。

我曾以為優秀的人是不會自卑的,但後來慢慢的發現身邊一些我認為比我厲害很多的人,他們都會有自卑的時候,畢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也許只有井底之蛙不會自卑吧。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裏面也説,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為我們都想讓自己更優秀,讓自己過更好的生活。

所以自卑不全是無益的,反而可以促使我們進步。

但並不是越多越好,太過於自卑的話,會對生活失去信心,凡事都不敢做,這樣的話是很難進步的。而且可能也會導致產生自卑情結,從而通過錯誤的方式來獲取優越感。

什麼是自卑情結?

阿德勒説:“如果在面對一個棘手的問題時,一個人感覺自己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的情緒就叫作自卑情結。”

我曾經有一個同事,總是喜歡在我們面前誇耀自己擁有的東西,比如去哪裏旅行了,買了什麼好東西,去哪個高檔餐廳吃飯了等等。我們聽後其實並不羨慕,反而覺得她挺悲哀的,通過炫耀來獲得優越感和存在感。這是這種優越感是虛的,並不能減少她的自卑感。

阿德勒説:“因為自卑感會讓一個人感到焦慮,因此,他就會尋找優越感來補償自己的情緒,但是,這樣做的目的並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將真正的問題掩藏起來。於是,他的活動受到了限制,他會致力於如何避免失敗,而不是努力解決問題。困難所帶給他的只剩下彷徨、猶豫和退卻了。”

所以,還是要對自己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但並不因此而自卑,而是努力去改善。比如最近挺火的視頻號集結來一羣來自全球各地,各行各業優秀的人,真的感覺每時每刻都在被碾壓,他們真的是太優秀了,分享的很多東西,我之前連聽都沒有聽過,差距實在太大。但是如果因此因此而裹足不前的話,那麼這一輩子就註定是平庸的了。所以我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努力在自己的領域精進,不盲目和別人攀比,而是和昨天的自己比,只要自己在不斷進步就好。

最後引用楊絳先生的一句話:“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台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4

剛剛讀完這本書《自卑與超越》這本書,真的是用心去讀了,把一些想法和感受在還沒有忘記之前,寫下來,這就和靈感一樣,如果不及時記錄,過後一定會忘,進入正題。

個體心理學發現,生命的一切問題都可以劃歸為三大類:職業問題、同伴問題、兩性問題。這本書的所有討論,也是基於這三大問題展開和討論的。貫穿整本書的一個關鍵詞就是合作。童年早期生活的記憶尤為重要,之前在大學的課堂常常聽老師們講,童年對一個人來説有多麼多麼的重要,尤其是很多的成功人士,還有很多藝術家,他們的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他們的童年。那個時候,只知道原來童年如此重要,但是不知道為什麼這麼重要,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童年早期生活的記憶尤為重要,能表明個體對生活的獨特解讀已經存續了多久,並提供他最早確定生活態度時的背景。所有記憶中最早的記憶,地位非常重要,原因有二:第一,他包含一個人對自己在世界中的基本定位,這是他第一次總結所看到的世界,第一次用某個模糊或是清晰的東西來象徵自己和約束自己。第二,這是他精神成長的起點,是他為自己譜寫的自傳的開篇。所以,我們常能在這裏找到根源,他感覺自己哪方面有不足或是缺陷,他認為理想中的有力量、安全的自己是什麼樣的,以及兩者之間的落差。從心理學意義上來講,他認為的原初記憶是否真是最早的記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是因為他們被當作了什麼,以及他們的解讀對現在和未來生活產生了或者會產生何種影響。早期記憶有特殊的意義。首先,他們提供了生活風格的起源和最直白的表現形式。正是因為這個事實,早期記憶才對職業指導具有極大的價值。至於記憶是否準確,相對來説並不重要。其最大的價值在於個體做出了什麼判斷:“我從小就是這樣的人”或“我從小就知道世界是這樣的”。從而揭示其生命的意義、人際關係,以及他看待世界的方式。

只要發現並理解了一個人賦予生命的意義,我們就找到了打開這個人整個人格的鑰匙。最重要的是培養和鼓勵兒童參與合作,讓他們在與同齡兒童一起遊戲、學習中找到自己的方式。和兒童對抗一般只會失敗,你永遠打不贏孩子,更無法通過對抗培養其合作精神。孩子第一次感受到的他人之間的合作就是父母的互動,如果家長都無法良性合作,那孩子怎麼能學會?而且,兒童會從父母的婚姻中得到最初的婚姻觀念和兩性合作觀念。父親的義務可以總結成一句話:他必須證明自己是妻子、孩子、所有人的好朋友。他必須正確處理生命的三大問題(職業、友誼、愛情),與妻子平等合作,照顧和保護家庭。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十分重大,所以很多孩子一生都把父親當作偶像或是最大的敵人。懲罰,尤其是體罰,一定對孩子有害。父母必須一起努力商量下一代教育方面的一切問題。

《自卑與超越》讀書筆記15

可能我對好多事物的理解都是錯誤的,比如“自卑”這個詞,本來我覺得這就是一個貶義詞呀,可當我看了《自卑與超越》這本書後,它告訴我,這只是一個狀態,它本身並沒有錯,而為什麼被很多人認為不好,是因為無數的人無法用正確的方法去面對它,以至於造成了很多不好的影響。比如很多自卑的人,會用某方面的優越感來遮掩自卑感,而不是努力改變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

自卑的確是一個不太好的狀態,但是這本書告訴我,自卑的狀態是可以改變的,而且自卑的人如果能超越自我,那麼甚至可以獲得比常人更大的成就,因為他們常常需要思考,在一個更低的狀態下進行提升,他們常常需要給自己打氣,不斷得從失敗中爬起來,這會讓他們擁有常人難以擁有的堅韌品質,我想這也是這本書的名字裏為什麼會“超越”兩個字吧。

我曾經也是一個自卑者,在溝通這個方面。我一直不知道如何與別人交流,會因為自己的話無法逗笑別人而感到沮喪,也會因為找不到話題而覺得自己不是一個擁有有趣靈魂的人。曾經我一度認為這輩子就這樣了,可是常常覺得不甘心,好不容易來世間走一遭,怎麼能這樣算了呢?於是我瘋狂的查資料,看書,我不相信還有用心學不會的東西,事實上正是如此,我慢慢得學會了如何溝通,如何正常的聊天,雖然有的時候還是會找不到話題,但已經好多了。

小時候,身邊的人都説“這小子很聰明”,那時的我覺得,我只要稍微努力一點,就能把這件事做好,要麼是覺得剛剛懂了一點就不再深入學習了,覺得這知識太簡單了,可後來我錯了,我才發現,我的聰明也僅僅是和大家一樣,我剛剛學就能明白的,他們也都明白,而我不明白的,他們也明白。我明白了不要光想着“我以前不會只是因為我懶,只要我學就一定能學好”這樣的話,這是最無用的,若是我們懶人可以靠這個,那對於那些十分努力的人是極其不公平的,就如同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已經不希望別人再告訴她“你很漂亮了”,就如一個本來很努力的孩子,你卻告訴他你是因為天賦好才成功的,而忽視了他的努力,也許他本身並不比別人聰明,只是他比別人努力很多很多。我們更需要重視努力,而不應該總是盯着天生的東西,這東西本來就已經無法改變了,從出生的那一刻起。

有一句話不是挺好的麼,成功是99%的汗水加上1%的天賦,99%的汗水其實比1%的天賦要重要得多,畢竟天賦改不了,而汗水可以自己打拼,大家都是平凡人,誰也不比誰聰明多少,而且天賦這東西,我個人感覺也分為天生的天賦,和後天的天賦,我們要多找找學習的方法,比如背個英語單詞,你強行記憶和我聯想記憶,肯定不一樣,可能有的人就覺得我天賦好,其實不然,我只是用對了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後天可以形成的天賦。主觀上,我是認可大部分的東西都可以形成後天天賦的,問題是我們如何去尋找這樣的方法。

今天是假期第四天,我在家看書,可以説只有一點點收穫,有一點沮喪的同時,我也很高興,這説明了,我正在做一件不是那麼容易被別人超過的事情,也許一開始會很難,很慢,但只要堅持做下去,一定能有所改變的,我還有一個想法,我希望從自己從一個小白到最後的聊天能手的過程,整理出一套天賦模型,可以教給以後有同樣困惑的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p3jod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