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讓我們好好寫份讀書筆記,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時間簡史》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

讀這本聞名遐邇的書時大一上學期,終於可以有機會讀了。其實之前一直都聽別人説起過,只是就是沒有下定決心去找來看。很慶幸自己是個大學生,可以光明正大地泡圖書館。

這本書最著名的似乎就是有關黑洞的研究了,的確,這本書講得十分精彩,但是和黑洞相關聯的還有宇宙的起源和終結之謎,以及這個世界的物質組成,林林總總,加上很多奇怪的新而複雜的科學名詞,薄薄的一本書我得要重重複復地摸索,呵呵,對比起霍金廣闊無垠的思想,用摸索這詞似乎是太抬舉我了。現在想來,有關黑洞的言論我已經記不大清楚了,但是,從觀察星體和複雜的計算中得出宇宙的終極之謎真是讓人歎為觀止,這感覺就像看一潭湖水便知人間世事一樣,觀滄海之一粟而知天下事,由小見大也條一個尋找真理的道路。

正反物質在高中的時候曾經讓我很感興趣,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那個著名的猜想:某天,當你看到另一個反物質的你向你走來的時候,千萬不要握手,否則你倆將會相互湮滅,化作一剎耀眼的光芒,永遠消失。原來科學也可以如此地浪漫,如此地帶有詩意。

最激動人心的該是穿越時光的部分了,從小就天真地問究竟是否可以穿越到未來,帶回些什麼新奇有趣的東西,逐漸長大了就開始想要回到過去了,尤其是聽説的恢弘曆史事件多了,種種兒女情長,讓過去的殘留隱現動人心魄的魅力。他説,時光穿越的突破口該是縮成很小很小,以至於幾乎不可能把它找出來,但是未來的事情,誰知道呢?或許真讓人類給找着了。正如從現代人的角度看,古人猿是多麼的愚蠢一樣,將來我們的智力是註定被蔑視的。

你現在看到的星光只不過是屬於遙遠星體的過去罷了。我這麼一個人,在偌大的宇宙中,生命倏忽一瞬,要怎麼尋找屬於我的價值呢?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2

喬布斯説過,人人應該學編程。我目前也正在努力進一步學編程。我相信編程具有思維操的功效。我認為,同樣具有思維操功效的應該還有宇宙學。好多偉大的哲學家和科學家都思考過宇宙問題。

20××年12月,兒子購買了一本霍金寫的《時間簡史》。坦白説我倆都沒有讀完它。20××年3月14日霍金逝世,霍金及宇宙學一度成為熱門話題。我便決定一定要讀完這本書。今天認真地讀了前兩章“我們的宇宙圖像”和“空間和時間”,讓我大吃一驚!無法等急全部讀完就想表達生髮的一個大膽猜想。

宇宙學太荒謬了!愛因斯坦思想存在無奈的武斷,哈勃、霍金等可能完全誤導了宇宙學。

《時間簡史》第一章中説,“在1929年,埃德温?哈勃作出了一個里程碑式的觀測,即不管你往哪個方向觀測,遠處的星系都正急速地飛離我們而去。換言之,宇宙正在膨脹。”“這個發現最終將宇宙開端的問題帶進了科學的王國”“哈勃的觀測暗示存在一個叫作大爆炸的時刻,當時的宇宙的尺度無限小,而且無限緊密。”

然而,需要明白的是:如今距離是用光速作為尺度的。“米是被定義為光在以銫原子鐘測量的0.000000003335640952秒內行進的距離”,宇宙間常以光年為單位。光速是被認為是恆定不變的。實際上,光速不變,是以“以太”環境為前提的。但“以太的存在是無論如何檢測不到的”,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拋棄了“以太”假設,拋棄了“絕對時間”概念,“形成所謂時空的客體”。在不考慮“以太”環境,假定光速不變和不可超越的前提下,相對確定物體的位置和距離。

我猜想,光速在不同環境下的速度,不可能完全一致。距離短,差距可以忽略,相對於遠離我們的星系的距離,則不可以忽略。當我們觀測遠距離星系時,光是不斷到達的,會越來越相對密集,這種類似光擁堵的現象,不可能不影響光的速度。這種差異,對於遠離我們的星系距離來説,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的效應就會顯現。所謂“急速地飛離我們而去”的結論,有可能就是這種效應的誤讀。廣義相對論的所謂時間流逝得快慢,也與光速非“以太”環境不恆定的表現類似,是一種測量誤讀。

《時間簡史》第二章最後説:“羅傑?彭羅斯和我(霍金——引者注)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意味着,宇宙必須有個開端,並且可能有個終結”。我認為,這很可能是把人們引入歧途的謬誤。

真有開端和終結,那開端前和終結後又是什麼?難道會用上帝“正為詰問這類問題的人準備地獄”來作答嗎?

我堅持認為,時間無始點無終點,空間無小限無大限。時間無始無終的流逝不難理解。空間的無小限無大限也容易想象。假定一立方空間,不斷減半當然可以無限小,不斷加倍則當然可以無限大。

所以説,宇宙大爆炸説、宇宙膨脹説,可能是荒唐學説。

有一點我是讚賞的。這就是“探索完整統一理論”的努力。當我們看到類似光速恆定假設的侷限性後,解決宏觀宇宙和微觀世界的理論矛盾,有可能迎刃而解。

我剛接觸一點宇宙學常識,就石破天驚地胡亂砍旗,可能是無知無畏。但我知道我是無私無畏,我不怕見笑,只為求真。希望宇宙學專家,思考我的觀點,也許真有啟迪意義。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3

霍金的《時間簡史》是那樣的富有想象力,讀完後。大腦一片空白,什麼也沒留下,想象的東西還是有的。時間,空間,物質,在加上主觀活動意識,或許就是對整個自然世界的抽象了!

時空,這個概念在百度百科裏面有更為詳細的解釋,愛因斯坦提出的新詞,他將現實世界的空間抽象為三維,在加上時間一維,四維時空。在那裏邊,關於空間的爭論不一。那裏邊也不乏想象的東西。我們能夠感知的空間就是長,寬,高,以及時間也能被感知。時間,是空間中的物質變化有了一個合乎我們邏輯的秩序,規律。笛卡爾的座標系的提出,這個貢獻對人類有着太大的貢獻了,高中時,我們的數學老師常感歎,有了座標,只有你高興,可以把所有的東西放到座標中!

那是,一句在平凡不過的話了,可現在才明白那裏邊的包含的思想!可惜的是,我們從此不再學習數學了!把整個整個世界放到座標系中,不違揹他的意思。但是,為了達到想要達到的目地,就需要在這個目標上對其進行抽象。我也不知道,要幹什麼的,所以也不知道怎麼抽象!姑且,先加個簡短的廣告吧!央視那個《相信品牌的力量》的廣告很有美感。融中國傳統水墨藝術與現代氣息,漂亮!計算機的學習,是我瞭解到了它的製作原理!先看頭頂的電棒吧!它欺騙了我們的眼睛!

高中時,還是那位數學老師告訴我們的!那時尚小,也就認為就是那樣的!如果,用時間與電棒的電流圖像表示,它是間斷的!離散的!不連續的!但自然的界的所有物質的變化的時間函數是一個連續的線(找不到一個嚴密而又科學的詞來表達此點,任何物質都是有存在週期的,所以要有兩個端點,但它不是線段,這個曲線段還比較合適些)。如果,電棒是二維座標上的小騙子,那麼,那個漂亮的廣告動畫就是在三維座標上的大騙子了!同樣的以一個視覺暫留!換湯不換藥!這個廣告長了些!如果把我們空間全部的看作平面的話,我們也是平面人,在有關神話的電視劇中看到過這種藝術手法!這個假設實現了所有希望成為演員人的一個夢想!在此,所有的人都是演員!可在那個未知的世界中不知又沒觀眾?

朱光潛老先生的那篇《看戲與演戲》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只要有人演戲,就一定有人看戲,有人看戲,就一定有人演戲!這是一種辯證法!所以,未知中好像有觀眾!但是,我的假設是不成立!前提是我們是不是平面人!當我們看到所有的觀點都藐視正確的時候,所有觀點的出發點也就是立場或是基礎的正確性,需要特別的注意!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4

暑期期間,我經常看世界地理頻道節目,我對浩瀚的宇宙,還有神祕的地球,充滿了好奇。暑假機會難得,我決定在爸爸的輔導下,讀一下霍金先生寫的《時間簡史》。讀完後,我對宇宙、對地球有了一點初步的認識,感受頗多。

《時間簡史》是一本科普讀物,對我而言很難讀。霍金先生曾説過,能夠讀懂全書每一句話的人,就能攻讀物理博士了。我帶着瞭解的態度去讀,雖然只學了點皮毛,但自己的知識面還是有了擴充,並對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有了一些提高。

這本書主要講了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空間與時間等等。宇宙的空間和時間是一個整體,有空間的地方就有時間,有時間的地方就有空間。空間和時間影響宇宙萬物,同時宇宙萬物也影響着時空。宇宙起源於一次大爆炸,大爆炸前,宇宙是一個高度均勻恆温的原始火球,爆炸後產生了現在的宇宙,現在的宇宙還不斷在膨脹中。宇宙一旦停止膨脹,將會收縮,宇宙又回到原點。

該書雖然難懂,但它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確地看待世界,讓我們學會用科學的眼光來看待事物,並應用到學習上。要制定好的學習計劃,應用好的學習方法。一個好的學習計劃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而好的學習方法,將有助聽課、自學,以及課後的複習、預習。如果我們能養成這樣一種好的習慣,對於將來會有很大的幫助。

從這本著作中,我瞭解到科學上的很多重大的進展都是許多偉大的科學家們帶着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孜孜追求。在學習方面,我們也要帶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見解來求知問道。我們應該多多向老師求教,老師的知識和閲歷是很豐富的,這對於我們而言是彌足珍貴的。要成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書本上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多多讀一些課外讀物,多學一些知識。

《時間簡史》是一本讓人有所思有所感的好書。我很佩服這本書的作者霍金先生,他的生平富有傳奇,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着深遠的影響。然而他的貢獻竟然是癱坐在輪椅上做出來的,這才是真正的空前——他將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時間簡史》真是一本好書。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5

科學在哪裏?

這個問題我從小就苦苦思索,十多年過去,這個詞語似乎刻意的保存着自己的神祕感,讓我始終無法解答。

我想,科學一定是一個莊重而有肅穆的詞彙。就好像那實驗室中科學家們搗鼓的瓶瓶罐罐,抑或是宇宙飛船昇天時電腦顯示器上一連串的數字,也有可能是當年比薩斜塔上拋下的一個小球……這些無疑都是科學,但又似乎不是科學本身。

越得不到的,就越讓人想抓住。我開始翻《時間簡史》,這本字裏行間每個字我都認識但連成句段卻讓我丈二摸不着頭腦的書,生生讓我感到自己的渺小與無力;我一頁一頁地瀏覽百科全書,想從中抓住科學的影子,可每次我一靠近,它又像個個小姑娘般跑遠了……

都説喜歡源於好奇,在無數次的追問與探索中,我漸漸迷戀上了“科學”這個字眼,以及它背後無垠的浩瀚。我看科學,離我那麼遙遠,可有時又覺得,它離我好近。

夜晚,我常獨自仰望星空,想象着億萬光年外,那一顆小小的寂寞的星球。它在我眼中那麼小,正如地球在宇宙中那麼小一樣。眾所周知,地球,以及火星、水星等等,都以一定的速度一定的路徑圍繞着太陽轉動,日日,月月,年年,那些星球在宇宙中,不過滄海一粟,人類在宇宙中,不過塵埃一粒;眾所周知,物質由無數個分子構成,分子由原子核與電子構成,電子按一定的軌道繞着原子核高度轉動。我想,那些星球,那些電子,是多麼的相似!同樣是渺小的,但都永不停息地運動着,連運動方式都那麼相似。那麼,我可不可以大膽的假設,整個宇宙,不過是一個原子的內部,那些星球,不過是類似電子的物質,而我們的社會,社會中的人類,不過是一些更小的單位;反過來講,構成我們的世界,甚至我們身體的物質,是不是也包含了一個宇宙,其中有更小的生物在自由生活着,在寫作業,上班,生老病死,或者在一個繁星滿天的夜晚,思考着與我一樣的問題…也許真的,有宇宙中的宇宙,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一個套着一個,環環相扣,生生不息。好吧,這也許是異想天開,更可能是痴人説夢,但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嗎,想象力也可如這宇宙一般浩大不是嗎?很難想像,我們用顯微鏡觀察着微小的物質,而我們自己,也如塵埃一樣,是另一個世界研究的對象。希望有一天,我的想法能得到證實,或者推翻。

從一片星空,我便能聯想許多,這樣的思維過程是多麼的酣暢淋漓!人類果然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科學是什麼,也許就是一個思考,到驗證,到解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更瞭解科學,對其的熱愛又添幾分。

九年級的時候,我學習了槓桿原理。一開始覺得很沒意思,幾根棒子翹來翹去,實在乏善可陳。老師不厭其煩的反覆強調,F越大,相應的力臂就越小,反之則越大。我一邊啃着作業一邊神遊太虛,感歎着學習的趣味性與枯燥性。不知哪一刻靈光一現,我感到,學習與槓桿原理,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F好比學習時下的功夫,對應力臂便是完全掌握需要的時間。你越努力的學習,相對的,所花的時間也就越少,換而言之,完全掌握一個知識的速度也就越快;反之,若消極怠工,看似省力,花費的時間卻更長。省力,便不省距離,只有費力,才能省距離,槓桿如此,學習亦如此。不管怎樣,總是不能省功,心力時間的多少,端看你如何安排。

我想,自然科學,到人文科學,甚至是哲學道理之間,總有一座橋樑。挖掘這座橋樑的過程,也是探索科學的過程吧。我越來越喜歡這樣思考,將文理聯繫起來,將理性與感性結合,獨自的,悠悠的思考。至此,我發現,我對科學到了愛不釋手的地步。

再後來,我總能時時在生活中發現科學的笑靨。我再不用死啃公式概念,不用刻意翻閲名片著作,科學就在你我身邊,等着你我發現。我讀的,是世界社會這本大書,每時每刻點點滴滴的心得體會,或是一個小小的靈感,都是我的閲讀體驗。當然,這是一本深刻且複雜的書,我讀了十多年,不過是它的扉頁。

是的,我愛探索,愛思考,愛科學。

科學在哪裏?不僅是驗室中科學家們搗鼓的瓶瓶罐罐,不僅是宇宙飛船昇天時電腦顯示器上一連串的數字,不僅是是當年比薩斜塔上拋下的一個小球,而應該在…

——你的腳下,我的枕邊。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6

其實我本對這些學術性的書籍不感興趣。它們不像那些名家寫的散文,讀了一遍還想讀第二遍;也不像那些網絡小説,通俗易懂,給人以慰藉。但當我翻看由史蒂芬·霍金著寫的《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時,我徹徹底底的發現我錯了,只希望我發現的還不算太晚。

本書共有12章,開篇霍金由“將宇宙比喻成是一個烏龜馱着另一個烏龜,一直無限下去的烏龜羣”來引出他所有的觀點和結論。讓人從枯燥無味的學術性文章中感受到這位科學巨人骨子裏散發出來的幽默感——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能讀完這本書並愛上它的原因吧。

本書主要對黑洞和宇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重點也是我覺得最為精彩的部分便是黑洞了。人們對於宇宙的瞭解並不多,而且宇宙千變萬化,物質均在改變,與我們距離也十分遙遠,是可想而不可及的。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提出的“黑洞很黑”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黑洞其實並不黑”。因為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温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因此當能量耗盡時它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並在宇宙中消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於宇宙的熱愛和研究是多麼的深!即使身體癱瘓行動不便,但這不足以阻擋他的熱情和大腦運轉的速度。他對於前人的看法並不時報以恭維性的一味贊成,也不是絕對的全部反對,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一步的去看去望,發現的更多,這才是真正的科學巨人該有的態度!

本書還介紹了關於時間箭頭的內容。在這裏,霍金引入了一個“虛”時間的概念。他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往北走,他就能轉過頭並朝南走;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能在虛時間裏向前走,他應該能夠轉過來並往後走。這表明在虛時間裏,往前和往後之間不可能有重要的差別。因此,霍金在這一章論斷:宇宙的無邊界條件和弱人擇原理一起能解釋為何所有的三個箭頭指向同一方向。他介紹了平時我們根本不會接觸到甚至是想都不敢去想的東西。這就是偉人:敢去假設猜想‘再用強有力的邏輯思維和理論知識去證明,從而得出一個嶄新的知識點,去填補知識海洋的缺漏,為幾個世紀的後人提供繼續做下去的`便利條件和處理問題的參考依據。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這本書,在介紹給我們神祕的宇宙的同時,又用十分學術性的語言告訴我們其中不為人知的深奧祕密。讀這本書,你還會被作者那種身殘志堅所打動。身體不是全部,殘疾不是終點,只要大腦還在運轉,我就還有存在的意義,還可以思考研究,繼續瞭解這個世界,繼續為人類做貢獻。“一個人如果讓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這,就是這部名著的創造者——史蒂芬·霍金。他敢於向之前的偉人發出挑戰,並且博得了滿堂喝彩。我特別喜歡他的一句話:“當你面臨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意味深長啊……

合上這部著作,彷彿從宇宙遊覽一番回來一樣。 “宇宙有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過什麼?”霍金提出的這個問題,又有誰能夠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呢?宇宙的深奧,沒有一個人完全知道……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7

讀完《時間簡史》,我頗有感觸。

時間和光不是一種東西,這很容易想象。比如在黑夜裏雖然沒有光,但仍然有時間。光速和時間怎樣聯繫起來我還不清楚。我不用去定義宇宙和時間的概念。宇宙構成之前是一個無窮小的奇點,而且無限緊密,我在那裏説成沒有,這不是唯心的沒有,空間和時間在大爆炸時同時的從無生有。這就會產生兩個問題,那個無窮小的產生一切的奇點是什麼和它為什麼要爆炸。那個奇點什麼也不是,不是人類所認識的物質,能夠起個隨便的名字,比如上帝。它就是一個無窮小無限緊密的點,僅僅是一個點。它之所以要爆炸是因為它想那樣,因為此刻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這是無法證明的,人類的證明方法必然會引入第三方,為了證明第三方的正確又務必引入第四方,這樣的證明會無休止的循環下去。(看到之後,才明白這就應算人擇原理。)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作為宇宙裏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於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地探索着存在和生命的好處。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從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説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曰心説的演化就花了20xx年的時間。令人吃驚的是,儘管人們明白世間的一切都在運動,只是到了本世紀20年代因哈勃發現了紅移定律後,宇宙演化的觀念才進入人類的意識

。人們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過宇宙還會演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證明,宇宙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處於穩定的狀態。即使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狀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為了得到一個穩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將宇宙常數引進理論中。他們都期望在自己的理論中找到穩定的宇宙模型。可見,宇宙演化的觀念並不是產生於這些天才的頭腦之中。

霍金的生平是十分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狀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因為他的貢獻對於人類的觀念有深遠的影響,所以媒介早已有許多關於他如何與全身癱瘓作搏鬥的描述。儘管如此,譯者之一於1979年第一回見到他時的情景至今還歷歷在目。那是第一次參加劍橋霍金廣義相對論小組的討論班時,門打開後,忽然腦後響起一種十分微弱的電器的聲音,回頭一看,只見一個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電動輪椅上,他自己驅動着電開關。譯者儘量持續禮貌而不顯出過分吃驚,但是他對首次見到他的人對其殘廢程度的吃驚早已習慣。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舉起頭來。在失聲之前,只能用十分微弱的變形的語言交談,這種語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幾個月後才能通曉。他不能寫字,看書務必依靠於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務必讓人將每一頁攤平在一張大辦公桌上,然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閲讀。人們不得不對人類中居然有以這般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從內心產生深深的敬意。從他對譯者私事的幫忙能夠體會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一天他務必驅動輪椅從他的家——劍橋西路5號,經過美麗的劍河、古老的國王學院駛到銀街的應用

數學和理論物理系的辦公室。該係為了他的輪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其實時間作為一個座標軸早就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裏了。我們不論幹什麼事情,總會看看時間。關鍵在於,時間並非一個孤立的、自在的直線。時間和空間有同一個出發點,也有同一個終點。這就好比我們的地球,在引力場的作用下空間彎曲,並構成一個球面--沒有界限的球面。宇宙的無界也就是指我們生

活在一個四維的時間--空間裏,這是一個四維的球體,球面是無界的。可憐我無法想象一個四維的球究竟是什麼樣貌的。

按霍金的説法,其實有十維。這讓我浮想聯翩。我想到古代神話:九重天+時間。

另外,佛教説:三十六重天,十八層地獄。似乎與九有關的倍數都有很大的魔力。

霍金,這樣一位終年坐在輪椅上的人,依靠一個電腦發聲合成器,以正常人十分之一的速度與人“交談”,但他卻同其他科學家一樣,用自己的經歷告訴他人:執著的探索精神是生命的最大動力。在我心中,除了這本著作所帶來的洗滌與震撼外,剩下的只是對這顆偉大心靈的崇拜與敬仰!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8

慢慢地,就要走到了《時間簡史》的結尾。讀這本書,更多地是讓我從更廣闊的層面去看待人類和宇宙,充滿想象而又辯證的。我知道深邃的宇宙包含許多的未知,我知道黑洞不黑而又非常熱情,我知道時空捲曲就像傳送門。站在空曠的草地上,閉上雙眼張開雙臂,仔細聆聽風的聲音,你會發現似乎全世界都呈現在你腦海裏,思緒紛飛宛若光雨。要説能夠比光快的,應該就只要思維了吧。生活在這個三維的世界,自然不能體會四維乃至十二維的生命形式。雖然二維的世界生命不太可能生存,但是更高維的世界應該是一個更加光怪陸離並且有趣的多的世界吧。

是不是那時候所有生命都能夠像哆啦A夢一樣,擁有穿越空間的百寶箱。假若我是一個科幻作家,可能我會幻想時空旅行早已存在,並且人羣中已經混雜着來自更高維度或者更遙遠時空的旅客。宇宙有意志也好,時空定律也罷,這些旅客被時空防衞,使得他們的記憶喪失——尤其是自身來自未來的記憶。可是這種來自未來的理論以及意識還有一些殘存,於是可以看到歷史上卓絕的人物層出不窮,可以看到金字塔悠然聳立……

或許,在我的筆下,愛因斯坦也會是一位遙遠的時空旅客。現在,窗外陽光明媚,遠處連綿的山峯清晰可見。淡藍色的天空下,是行走的世界。二零一八年四月七日十二時五十三分,一切靜好。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9

有位名人這樣説:“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我清楚,有人問我,我想給他解釋,卻茫然不解了。”有一羣科學家,就是衝着空間和時間的神祕,不斷地奮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霍金,我想他的著名更是因為他是個身殘志堅的睿智者。

霍金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得了盧伽雷氏症病,從此被禁錮在輪椅上,到後來他得了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剝奪了他説話的功能。但是他並沒有因此就一蹶不振,雖然他全身只有三根手指能動,但他卻用驚世駭俗、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大膽提出了目前最偉大的宇宙學説,解開了許多宇宙之謎。

《時間簡史》是霍金的著作。書中霍金對時間本質、宇宙由來作出了權威性的總結,他的理論和構想已經成為科學領域的里程碑。由於過於深奧,我選擇了一種誰都能看懂的版本略探一下霍金的著作。

《時間簡史》中,有很多內容僅僅是假説,但這又不同於生活中的那個假説,這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才能大膽提出來的假説。不過我讀得依然很吃力,每一章只有小小一頁紙,但其中看懂它需要的知識儲備絕不止一座山。原本我想着這篇讀後感應該是一行一個問題,滿頁紙都是問號,雖然足以證明我讀過《時間簡史》,但我還是決定簡潔為好,挑一個自己喜歡、有自己的見解的內容談一談。

有關宇宙的起源,書上説宇宙曾經是一個體積很小、密度很大、很燙的點,爆炸後,温度逐漸降低,直到今天的狀態,然而目前宇宙仍然在不斷地擴大,書中還説這是一個空間有限但沒有邊界,就像地球一樣的封閉宇宙。書中還講到科學家們對大爆炸的過程的一個猜測,提到什麼中子、質子一些我僅僅聽人提到過的科學名詞。我勉強能看完,能懂多少又是另一回事了,我沒法質疑這些我聽不懂的東西。但是之中還提到温度在十億攝氏度以上,大爆炸後温度又迅速下降了一百萬攝氏度左右。我只知道温度是用温度計來測量的,温度計又是利用液體熱脹冷縮原理來製作的,其實我只是質疑一下有沒有一種液體能夠測量十億以上的温度,霍金等這些睿智的科學家是如何判斷的。我非常震驚,霍金竟然能在這種只有猜測,而很少有證明的科學世界裏遨遊而且不會迷失方向。

猜測是誰都可以有的,對於宇宙的大爆炸,我有一種猜測,但只是猜測。

首先,一個點的爆炸,如果把點放大成一個球,然後讓它爆炸,它會變成碎片,如果沒有重力,它會一直往外延伸,這時就會發現,如果碎片包圍的地方都是宇宙,隨着宇宙的膨脹,宇宙會變得稀疏,那麼宇宙誕生的那個點所在的空間——據書上説是一片空白,那麼豈不是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暴露無遺?在宇宙的邊界,原本非常接近的兩個點隨着膨脹,會越來越遠,如果膨脹永無休止地進行下去,隨着宇宙的密度越來越小,宇宙不就會和一片空白融為一體了?

有人説讀《時間簡史》艱澀難懂,但我讀《時間簡史》,僅僅是在讀一本科幻小説,根本無法理解,便無所謂難懂與否了。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以我現在的知識儲備,連聆聽大師教誨的資格都沒有。今後,除了不斷學習補充知識,別無他法。

我希望若干年後,經過不斷地努力,當我捧起《時間簡史》原版時,能理解得比現在多吧。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0

我所瞭解的霍金是當代最重要的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家。20世紀70年代,他和彭羅斯一道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為此他們共同獲得了1988年的沃爾夫物理獎。

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定理皆隨着時間的增加,黑洞的面積不減。他是《時間簡史》一書的作者,20xx年我女兒買了一本《時間簡史》,我從頭到尾通讀了一遍,還做了筆記。下面我將自己認為重要的筆記摘錄於下,從中是否可以窺探到霍金的部分思維?

P17:事件的位置以及它們之間的距離,對於在電車上和鐵軌上的人來講是不同的,所以沒有理由認為一個人的處境比他人更優越。

P27:我們看到的從很遠星系來的光是在幾百萬年之前發出,在我們看到最遠物理的情況下,光是在80億年前發出的,這樣當我們看宇宙時,我們是在看它的過去。

P31:空間是彎曲的事實又一次意味着,在空間中光線看起來不是沿着直線走。

P32:地球上的不同高度的鐘的速度不同,這在目前具有相當的實用上的重要性,這是因為人們要用衞星發出的信號來做非常精確的導航。

P33:在相對論中並沒有一個唯一的絕對時間,相反地,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時間測度,這依賴於他在何處並如何運動。

P36:現在我們知道,我們的星系只是用現代望遠鏡可以看到的幾千億個星系中的一個,每個星系本身都包含有幾千億顆恆星。

P79:如果一顆恆星的質量比強德拉塞卡極限小,它最後會停止收縮並終於變成一顆半徑為幾千英里和密度為每立方英寸幾百噸的“白矮星”。

對於恆星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的狀態,其極限質量大約為太陽質量的一倍或二倍,但其體積甚至比白矮星還小得多。它們被叫做“中子星”。中子星的半徑只有十英里左右,密度為每立方英寸幾億噸。

P120:宇宙的總能量為零。零的兩倍仍為零,這樣宇宙可以同時將其正的物質能和負的引力能加倍,而不破壞其能量的守恆。

讀完《時間簡史》我能記下的就是以上幾句話,這也就是我對霍金思想隻言片語的瞭解,除此之外,就只在電視裏看到過霍金坐在輪椅上的形象了,但我對霍金能夠頑強堅持地活到76歲表示敬佩!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1

選擇此書,一定程度上源自前段時間霍金先生的逝世。於幼時便知大師名諱,但更多是用於作文素材,講先生如何地身殘志堅,如何地堅持不懈,諸如此類。如今想來,不禁感慨,這樣的功利態度,實有愧於先生。

翻開此書,首先便是譯者所作的一篇序言,介紹了宇宙學的源起及發展,簡明扼要地敍述了霍金先生的主要成就和生平,回顧了他那令人動容的一生,於細微中展現了霍金先生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宇宙學誕生之初,便以哲學的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最早的一批哲學家,也是最早的物理學家和哲學家。我們時常在晴朗的夜晚,抬頭仰望着燦爛的星空,思索着那些看起來遙不可及的閃亮星體,思索着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早期的宇宙學,更像是一個形而上學或神學的問題。它是那麼地抽象、艱深和晦澀,它研究的對象又是那麼虛無,使人琢磨不透,卻又讓人充滿好奇。

科學的終極目的在於提供一個簡單的理論去描述整個宇宙,宇宙理論的意義恰在於此。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牛頓、哥白尼……他們為我們構建出一個與我們周圍所處完全不同的世界,讓我們領略宇宙的浩瀚,慨歎自己的渺小。

一套完整的統一理論可能於人類一族的存活無助,甚至也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然而自文明開始,人們即不甘心處於矇昧與無知之中,人類求知的最深切的意願足以為我們所從事的不斷的探索提供正當的理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pn69p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