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精)《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精)《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看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書筆記了。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與地壇》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精)《我與地壇》讀書筆記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

每個人,都不應只會享受親情,沐浴在其中,而不知感恩。——題記

在老師的指引下,我捧起了《史鐵生作品精選集》,這一捧,便是一段淪陷。

那一章章的段落,一節節的文字,讓我不惜廢寢忘食,如飢似渴。《我與地壇》中的'每個字句,都像一顆顆鋭利的小石子,直擊心門。就像是用了最平淡的語氣,敍述了一個最痛心的故事。

“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捱到日沒,坐起來,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壇上落滿黑暗然後再漸漸浮起月光,心裏才有點明白,母親不能再來這園中找我了。”我緩緩讀下,用盡自己最真摯的情感。這樣,我彷彿就能看到,夕陽下,史鐵生靠在椅背上,是夜了,他迷惘地睜開眼望了望四周,孤寂、淒涼就這麼瞬間蔓延全身。淚水早已充斥整個眼眶,卻又慌忙抽出手抹掉,被同學看到,免不了一頓笑話。可一個人,究竟是受到了多大的打擊與痛苦,才能如此平淡?嗯,大概,是已經痛到已經麻木了吧。

放下書,走到欄杆旁,遠處的太陽即將要消失,可它還在用自己最後一點的光芒普照大地。和清晨不同,此時的陽光色調更暖,宛如一個個治癒的小精靈彙集在一起,驅走了心中的無限悲哀,只剩萬千感慨。

人的這一生啊,由父母撫養成人,其中發生的太多事,都已逐漸淡忘,可又從生活中那些小事,或是從中的一絲細節,都能體會到深沉的情感。

我希望自己的感想,無時無刻都能提醒着自己,或是看了這篇文章的你們:懂得感恩。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2

“嗩吶聲在星光寥寥的夜空裏低吟高唱,時而悲愴時而歡快,時而纏綿時而悲涼,或許這幾個詞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聽出它響在過去,響在現在,響在未來,迴旋飄轉自古不散......”這是《我與地壇》中作者對深夜嗩吶聲的描寫。

史鐵生的文章大多悲涼,討論的都是有關生,死,與愛等高大,遙遠的問題,其語言優美,舒緩,言辭中藴含許多十分高深的哲理,看似遙遠實則親近,給人以“看透紅塵”的感覺。

親人給予的愛是無窮的,人人亦如此。我一直認為,親人的離去會帶給我們與眾不同的.認識與體驗:許多人在剛剛失去親人後會悲痛欲絕,而時隔一些時間後,情緒便會慢慢平緩下來——這種感覺是平時體悟不到的。史鐵生殘廢了雙腿,情緒十分不穩定,他母親去世後,才會靜下心來慢慢體悟近些年來母親對他小心的,默默的愛與關懷......

文中提到的那條“母親盼我找到的路,”其實在文中並沒有給出答案:母親順着我的車轍細細尋找,慢慢尋找,究竟是為了什麼?

我認為,她是想讓我在她不在的時候,好好地活下去,快樂地活下去。

幸與不幸

每個人都有不幸與幸運,作者在雙腿癱瘓後,脾氣變得暴怒無常,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可他又是幸運的:他有地壇。比起母親無微而至的關愛,地壇更像是一個博物館,教會了他許多道理。一對十五年來與作者一同散步的夫妻,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一個愛喝酒的老頭,一個素樸優雅的中年女工程師。從形形色色的人中,史鐵生體悟到了生命的美好與絢爛。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一個多年前遇到的弱智小姑娘,上帝把漂亮和弱智這兩樣東西都給了她:世界上必然存在差別,所以並沒有幸與不幸之分,全部聽憑偶然。

那如何拯救不幸的命運呢?文中同樣沒有給出答案。其實不幸的人不僅是用來襯托那些幸運之人的,他們自己還有的無窮的精神價值。

生與死

活着不是為了寫作,而寫作是為了活着。活着,就好比一場演出,那些在演出中激情四射的人,像是被演出控制的人質;那些懂得欣賞的人,是因為他們看透了激情的人賣力演出的原因。作者懂得這點後,像看穿生死後,變得輕鬆。人真正的名字是慾望,我們即是在舞台上被控制的人質,也是台下那看透紅塵的觀眾。

如何在保留慾望的同時保留人生?不要做離舞台太近的倒黴觀眾——不要把自己全身心投入進那項你為了活着而做的事情。重了,就變成人質,輕了,就變成觀眾,就像作者寫作是為了活着一樣。

地壇

太陽,即是夕陽,也是旭日。作者也一樣:曾經,他是一個歡蹦的孩子;如今,他是“不要命”的情人,漫長的時光從指尖稍縱即逝;未來,他是一個拄着枴杖的老人,不捨,卻依舊無可置疑地熄滅着走下山去。

地壇,是他童年的玩伴;地壇,是他對母親的牽掛;地壇,是時光流逝的見證;地壇,是生與死之間的留存。

這世間,他已經呆了很久了;這世間,他已經一個人跑出來玩很久了。他思念在大山另一邊的母親;終有一天,她會喊他回去。

生死,就像一座大山,橫在眼前,正如文中所説:“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這慾望有怎樣一人間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計。”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3

近日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了不同尋常的人生,史鐵生雖然肢體殘疾,但在我看來他卻有着頑強的生命,充實的人生,始終有伴隨着他的地壇。

地壇在史鐵生的生命裏充當一個重要的角色,從而引發了我對地壇的遐想。書中描述:它一面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退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記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闌,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藏幽,到處的荒草野藤也都茂盛的自在坦蕩。這是史鐵生第一次看到的地壇。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裏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

他兩腿殘廢後,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就搖着輪椅總到那兒去,僅為着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跟別人上下班一樣在那裏消磨時間,躺在輪椅上或者是坐着看書或者是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打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的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的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子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蜕,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院子都是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片刻不息。園中荒蕪但並不衰敗。

史鐵生看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看到了他心情的轉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鐵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注意,不管何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

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他都在院子裏呆過。他總是想一些我們看起看來很平常的事,如:經常反覆想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樣想後他便覺得安心了。還有是怎樣生活,這幾乎是困擾他的重要問題,但有些東西是任誰也無法改變的:比如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的燦爛;比如在園中最為落寂的時間,一羣雨燕都出來高歌,把天地都喊得蒼涼;比如秋風忽至,再有一場早霜,落葉或飄搖歌舞或坦蕩安卧,園中播散着熨帖而味苦的味道。這樣的想法是他得到了安慰。也是我從沉迷中醒來,領悟到不變得美,他時刻伴隨着生活。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快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不僅是地壇陪伴他,還有一個時刻關心、牽掛着他的母親。史鐵生到過的每一處,他的母親都不知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母親總是悄悄地來找他,又不讓他發覺,每一次找到後又悄悄的離開。等他母親去世後他才懂得那堅韌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無私的愛,他的偉大的值得他驕傲的母親在他心中滲透的深徹。啊,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使我想到了我的母親,母愛不一定是轟轟烈烈,感天動地。平淡中流露着真情,愛如淡茶,越品味越濃香。母愛是一處港灣,讓我們遠離風浪,享受安寧。母愛是雪中炭,給了我們慰藉;是失敗時的鼓勵,給了我們信心。

如果以一天中的時間來對應四季,當然春天是早晨,夏天是中午,秋天是黃昏,冬天是夜晚。以樂器來對應四季,春天是小號,夏天是定音鼓,秋天是大提琴,冬天是圓號和長笛。以聲音來對應四季?那麼,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着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宂長的蟬歌和鹽樹葉子嘩啦啦的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曠的啄木。.聲……………….以夢哪?春天是樹枝上的呼喊,夏天是呼喊中細雨,秋天是細雨中的土地,冬天是土地上的一直孤零的煙斗。這句子不但生動明確,細細品味確實真實的描述。自然真是無奇不有,生命是上帝賜給我的最好的禮物。我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與史鐵生比起來,我更加感到欣慰。一定要享受自己完美的人生,無盡的奧妙在等待着我。

在這個地壇中有一些人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15年前的一對中年夫婦,現在已經成了一對老人,依舊來園中散步;一個熱愛唱歌的小夥子;還有一個老頭,算得上十一哥真正的飲者,他在腰間掛一個扁瓷瓶,裏面裝滿了就酒;有一個捕鳥的漢子,園中人少鳥卻多;有一箇中年女工程師,每天工作都要穿過院子;;還有一個是史鐵生的朋友——一個長袍家,這位長跑家來園中,史鐵生為他計時,經過他長期不懈的努力終於的到了第一名,並破了記錄;最後還有一個孩子——一個漂亮而不幸的小姑娘,她是個兒。

誰有能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那?世上的很多事是不堪説的。你可以抱怨上帝何以要降諸多苦難給這人間,你也可以為消滅種種苦難而奮鬥,併為此享有崇高和驕傲,但只要你再多想一步你就會墜入深深地迷茫了。

假如世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那?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命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崇高又將如何讓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哪?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那?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4

世上之最美的文章,也不過在《我與地壇》前止步,三個字形容:太美啦!以前高中學語文知道,美輪美奐這個詞不能用來形容文章,但是面對史鐵生構築起的《我與地壇》這座世之奇偉建築物,我由衷的讚歎“美哉輪哉,美哉奐哉”。

如果這是散文,那麼它已經達到了詩的文字起筆。如果這是散文詩,那麼,它卻有着像小説那樣扣人心絃的吸引人的魅力,我為自己能再次拜讀史鐵生而悄悄慶幸了起來。

如果我的文字僅僅停留在誇獎的層面上,那麼也難以説自己在史鐵生這裏學到了什麼,難以説自己真正讀進去了《我與地壇》,之所以覺得好,最深層次的是因為其中所包含和折射的`哲理。這些則會成為亙古不變的科學,值得人們深深把玩。

這篇文章前半部分敍述“我”與地壇,敍述我的母親,二者在我看來,似乎已渾然一物,地壇像母親,母親也像地壇,這些出身的刻畫,讓我想起了自己的母親,對,我今天便要給媽媽打個電話。

而後,在文章後半段,論及了死,論及了活,論及了為什麼坐着要寫作。以國小的語文水平來看,邏輯性很強,但是以一個人一顆心的角度來説,寫的一點邏輯性沒有,竟全是震撼。我們眺望未來,看着那蹲守在某個時間點的死期,不管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都會在我與地壇這段中悟出點人生方向,然後起航。

最後文章又談到了三種死亡方式,孩子老人和情侶,這種死之心態,被史鐵生仔細的勾勒和形象化,使得我開始覺得,作家成為了一種令人生畏的角色,他們在自己的文章中扮演這各色各樣的人,扮演着整個社會,描述着各色人等的心理,一旦與之交往,自己便一絲不掛的站在他們眼前,豈不是讓人內心感覺有些發怵嗎?

合上史鐵生,合上了一個社會,一個世界。

我盪漾在那個社會裏,久久的回味着......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5

讀完這篇文章,我對生命有了新的理解。就像文中所説的,“一個人出生了,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是啊,一個人出生就等於上帝賜予了你一條生命,至於你該怎麼活,怎樣好好的利用這條生命給你帶來的福利,那就要靠你來決定。

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難免會有很多挫折,你應該勇敢的去面對,而不是讓它成為你逃避生活的理由。有哪個人的人生道路上會一帆風順呢?

我們要在一次次磨練中提高對生活的嚮往,綻放出每個人不同的,獨特的美。而不是悲痛草率的結束自己的生命來結束這一切。因為你會知道,只要活着,什麼都會有希望,什麼都會好起來的。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6

夕陽夕下,雁雀歸巢,又是那座熟悉的古園,那被夕陽拉得長長的身影,他靜默,無語,深邃的眼眸似將夕陽的腳步停駐……

生命對於很多人來説,是忙碌的,當然也是粗疏和浮泛的,而我們常因此獲得幸福感。

但對於“他”——史鐵生來説,生命是個苦難的過程,也是一個超越苦難的過程。

初識史鐵生是在中學課本中,同是《我與地壇》,只不過僅僅是一個選段,那時的我對他的印象只是一個文章寫得好的殘疾人罷了,殊不知他那崇高的人格和對生命的感悟。而今我有幸再次拜讀這位偉人的文章,內心不覺被一股洪流般的.力量驚醒,放眼人生,感悟生命。

十二歲,正是浪漫的青春時代,正是做夢的季節,用他的話説,正是最狂妄的年齡,而他卻忽地殘疾了雙腿。他無奈,他徘徊。放眼人生未走過的路,他沉淪,而這時地壇卻成了他唯一放飛思緒的地方,也是他涅槃重生的熔爐。

雙腿殘疾,無助的他只能將自己僅存的一點生活的勇氣獻給了這座園子,他見證太陽升起,目送夕陽西下,春夏秋冬從不間斷,以彌補內心對現實的膽怯。但是他並不是庸庸碌碌,他思考人生,思慮生活,不僅為他自己的下半生,更因為他並未放下希望。

在這座園子裏他見證了太多,思考了太多,既有夜幕間散步的夫婦,陪伴他愛唱歌的小夥子,當然也有曾經讓他一見傾心氣質不凡的中年女工程師,還有一對天真無邪的兄妹。但是歲月流逝,當陪他唱歌的小夥子離去,中年女工程師逃出他的視線,他看到了世事的變化;當他看到多年前曾經撿“小燈籠”的小姑娘長成亭亭玉立的少女來園遊玩,遭到幾個人的戲耍,只因她是一個智障少女時,他看到了漂亮和智障並存對一個人的傷害,看到了上帝對每個人都是如此的冷酷。他反觀自己慶幸自己並不是精神上的殘疾,因為對於他來説廣闊遼遠的精神世界才是自己真正的樂土。他看到了社會中的弱者(也包括自己)並沒有被時光拋棄,他曾經抱怨上帝,為什麼將苦難帶到人間,為什麼不將殘疾徹底消除。但是他看透了——一個沒有差別的世界將是一潭死水,是一塊沒有肥力的沙漠。他終於認為上帝是對的,差別永遠是要有的,人類的全部曲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

最終,他接受了苦難,選擇了寫作,用筆書寫自己的內心,用心詮釋生命的真諦。

殘疾使他涅槃,地壇正是他的跳板,恰是如此,他審視世界,審視自我,思索死亡與生命,他用自己的經歷來感悟生命,不只是他的生命還有在地壇古園中來來去去的更多的生命。

在他的文章中我讀到了生命,讀懂了生命,更主要的是他對待生命的那份純真。生命是延續的,正如他在文中所説:“那一天,我將沉默地走下山去,拄着我的枴杖。有一天在某一處山涯裏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他對死亡的詮釋正如朝陽,終有光照大地。

對於我們,生命只有一次,我們需要的正是那份自強不息,那份對待生命的純真,不讓時光白白流逝,不讓自己的青春變為一個個的遺憾,享受生命中的歡樂也要去享受生命中的苦難,五味雜陳,又不失價值方能使生命綻放出最華麗的光彩。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7

一本經典,經得起一遍又一遍的閲讀。對於我來説,《申肖克的救贖》是一本值得一直讀下去的經典小説。

生活,並不是為了生存而活着,那是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想要去的地方,過上自己想要過的日子,這才是生活。也許這一路上無比艱難,卻往往塑造出一個真正的強者。

強者自救。安迪在肖申克監獄27年裏,才打通這條路,也從一名職場精英成為一位我眼中的強者。最初的也是最艱苦的,通過打架去捍衞着身為男人的尊嚴與底線。通過自己職場上的經驗積累,在金融領域的見識,幫助獄警,換取保護。通過一把小錘子,夜復一夜的挖洞,最終通過地洞逃離監獄。書中沒有詳細去描寫安迪的心裏變化,但我們卻可以管中窺豹,略見一斑,27年的挖洞,寂寞,孤獨,無力感總是圍繞着他,而他卻堅持下來併成功了,支持他的是他對外界的嚮往、對生活的追求,希望永不滅。安迪有顆強大的內心,安迪在監獄裏的時候,臉上時常掛着淡淡的微笑,彷彿不是置身於可怕的肖申克,而是漫步在自家的後花園,”安迪在坐牢的過程中,湯米的到來,似乎給他帶來了轉機,但是卻得而復失安迪崩潰了,掙扎過,痛苦過,最終以平常心接受這個結果,並走出困境。在最後的劇情反轉中,他逃了出去,也許面臨了無數的困難,但他最終自由了,傾盆大雨,他仰天長嘯,這是人性中對自由的渴望。強者自救,安迪已27年來的行為詮釋了這個詞語,也成為一個生活中的強者。

一遍一遍地讀,漸漸的,感受到安迪那人性光輝的一面,他就像是個聖人,普度肖申克的獄友們。

無論這個這個世界多麼黑暗,總會有一絲裂縫,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肖申克監獄也是如此,進入肖申克,犯人們忙碌終身,被監獄同化,最終永遠成為監獄的一份子,這就是體制化。但安迪的到來改變這一切,他人緣好,到哪都能交到朋友。他以身涉險,換來能讓朋友感到自由些的`啤酒,喚醒大家心中的嚮往;他日復一日的寫信,得到外界的支持,大量的書籍擴充了監獄的圖書館,也成全了獄友們。以湯米為例,獄友們大多學歷低,但是安迪不怕麻煩,他們有願意學習的,安迪就認真去教。安迪此舉,不單單是為了讓大家在空閒時間裏去增加知識,他希望,在自己與書籍的幫助下,獄友們可以獲得高中文憑,以後出去也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養活自己,這一做法喚醒大部分獄友們那顆嚮往外界,追求自由的心。安迪的此舉,不是改革,不是變法,不是雷陣雨般兇猛,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此乃聖人之舉也。安迪的種種付出,並沒有想過要得到回報,能夠提供“救世”的渠道,當一名老師,一名度人的聖者,能看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收穫,那才是最好的安慰。種下一棵“自由”的樹,安迪的用心守護,獄友們的用心守護必然會長成一棵大樹,庇護整個肖申克監獄犯人們那顆惶惶不得終日的心。縱使在扭曲的內心,也會得到緩解。安迪在圖書館成型時,輔導一批又一批獄友們,再安然離去,雖然他看不到樹枝繁葉茂的的那天,但是他已經預料到了罷。

強者自救,聖者度人。由強者到聖者,安迪的付出,我們看得到。安迪種種舉動,像是一碗熬在時間長河上的雞湯,暖人心扉。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8

母親,多麼神聖的詞語,她是多麼的偉大!而史鐵生寫的《我與地壇》中,母親那堅韌而無聲的愛,使作者悟出了生命的意義、寫作的意義,更使他感受到了偉大的母愛,因而能堅強地活下去!

這是一篇既抒情又富有哲理的散文,句句情真意切,令人不禁潸然落淚。文中講述了在“我”活得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在本該闖蕩四方的歲月“我”卻坐在了輪椅上。於是“我”經常煩燥不安地搖着輪椅去地壇,只是為了逃避這個世界。可是年少的“我”卻忽略了母親的感受,兒子失去了雙腿,母親的難過是加倍的。後來的“我”才知道,在“我”去地壇的時候,母親是如此的坐卧難寧、心神不安。有一次“我”和一個作家朋友聊天時,問了他最初的寫作動機,他説:“為我母親,為了讓她驕傲!”“我”當時聽後,決定也開始寫作,在“我”頭一篇小説發表的`時候,“我”多麼希望母親還活着。多年以後,“我”在地壇讀書時,突然意識到,這園子不僅有“我”的車轍印,還有母親的腳印!

“那時她的兒子還太年輕,還來不及為母親想,他被命運擊昏了頭,一心以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個,不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加倍的。她有一個長大二十歲上忽然截癱的兒子,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情願截癱的是自己而不是兒子,可這事無法化替;她想,只要兒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着,兒子得有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這條路呢,沒有誰能保證她的兒子最終能找到這樣一個母親,註定是活得最苦的母親。”每每讀到這段話總令我感動不已,不由地想起了我的母親。

那年我八歲,我因患了嚴重的肺炎而住院,母親不分晝夜地守護着我。我在迷迷糊糊中總能感覺到母親温暖的手摸着我的額頭,聽到母親低聲的安慰,她如同史鐵生的母親一般,情願生病的是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孩子。我想,那段日子母親內心的痛楚也是加倍的吧,我的母親也是註定活得最苦的母親!而作者當年那不懂事的行為也深深烙在我的腦海“曾有好多回,我在這園子裏呆得太久了,母親就來找我。她來找我又不想讓我發覺,只要見我還好好的在園子裏,她就悄悄轉身回去,我看見過幾次她的背影。她的視力不好,端着眼鏡像在尋找海上的一條船,她沒看見我時我已看見她了,待我看見她也看見我了我就不去看她,過一會兒我再抬頭看她就又看到她緩緩離去的背影。”當作者的母親去世之後,他才幡然醒悟,母親對他的愛多麼深厚,他後悔自己一次次地假裝沒看見母親,任憑母親一遍遍地尋找。為什麼總在失去後才懂得珍惜,為什麼總在真正頓悟一切的時候,卻來不及補救。我想,我不會像作者那樣一直錯過偉大的母愛,我會感恩於母親,珍惜這份愛!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我恪守的教悔,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我與地壇》中的偉大母愛,極其強烈的震撼了我的靈魂,讓我們一起走進那聖潔、無私、感人至深的母愛吧!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9

最近,我讀細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到了不一樣尋常的人生,肢體殘疾的史鐵生,有着超乎常人的頑強生命,還有着充實的人生,更擁有始終陪伴他左右的地壇。

讀罷此書,我能感覺到地壇時史鐵生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一個重要主角,所以讓我對地壇充滿遐想。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裏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一樣的環境中尋回自我。對地壇多寄託的感情只適合收藏,不能説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他們不能變成語言,也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他們是一片朦朧的温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期望與絕望。

史鐵生看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看到了他心境的轉變,看到了生命的期望。史鐵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注意,不管何處都有他完美的一面。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每一次復甦,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後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裏,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着輪椅,也要站起。因着愛,因着情,甚至因着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説,“期望”又有什麼用呢“期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到達的`前提下才成立呢”“期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悦,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鴉片。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他都在院子裏呆過。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歡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假如世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那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樣維繫自我的命運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崇高又將如何讓界定自我又如何成為美德哪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那史鐵生最終走出來了自我的陰影,找到了自我的方向和不一樣的人生觀: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是懦夫映照了英雄,是眾生渡化了佛祖。是的,世界太不公平了,但又是公平的,擁有生命是上帝給我們最公平的見證。我平時總是抱怨世界不公平,我看了史鐵生堅強的寫照之後,給了我很大的鼓勵。我認識到,既然上帝造就了我,那麼這個世界中必須有我充當的主角,雖然不是一朵紅花,但那也是一片綠葉,為什麼不試着享受綠葉的歡樂

作為一個健康的人,不得不拷問自我:健康的自我,是否向前方也邁出過腳步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0

“要是以這園子裏的聲響來對應四季呢?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着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宂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隨意而空洞的啄木聲。”作者史鐵生用一串飛揚而典雅的文字帶讀者來到了北京的地壇裏,傾聽他的絮語和沉思。

史鐵生是一位一生都在死亡邊緣行走的作家。他青年時期雙腿癱瘓,接着患上腎病,開始從事寫作,最後又被確診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維持生命。通過這些短短的介紹,我彷彿已經看到這位身殘志堅的人艱難而痛苦的一生。但讀了《我與地壇》後,我驚訝地發現,他的文字中並沒有頻繁地抱怨和自憐自艾,而是描繪了很多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懷念了很多幫助他的人。這些令人不可思議的文字吸引着我讀完了這本書,令我感觸很深。

“死神最初的剋星不是別的,是愛,是人與人之間美好的關係,真摯而深厚的情誼。”在史鐵生的書中,父母、朋友、妹妹、插隊時的鄉親們、友誼醫院神經科的醫生護士,都成為了他活下去的動力。這些人的無私、奉獻讓我想到了我身邊的許多人:他們為我做了很多,可大多數時候,我總是意識不到,做出傷人的事情,或是讓他們失望。史鐵生不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身邊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在《複雜的必要》這篇文章中,作者始初並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時間的醖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可“子欲養而親不待”,他沒有了機會,只剩下了後悔。我很慶幸我還能放下我的倔強和羞澀,帶給我愛的人快樂和驕傲。

作者史鐵生在寫作中找到生活的希望,並釋放自己的過程也讓我十分觸動。他告訴我,人生是如此複雜但卻純真、質樸,以至於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

讀完全書,我明白了生活應該關注積極美好的一面,化消極為動力和機遇,並珍惜生命中善待我們的每一個人。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心靈的淨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1

當我在讀《我與地壇》時,它就像一塊吸力強大的磁鐵,把我所有的思緒,所有的精力都吸附了進去。這是一種無法控制的吸引,這是一種心甘情願的沉溺。因為,從這本書中,我們會不斷地汲取面對生活的勇氣和信心,認識到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一部散文作品集,共11篇文章,圍繞我與地壇,史鐵生寫了他對人生的感悟和生命的認識,寫了他對母親的懺悔和深切的懷念,寫了他與地壇無法割捨的情感和緣分。

作者是不幸的,在史鐵生二十一歲的時候,他失去了雙腿,這,對於他來説,是人生中一次重大的打擊,他沉淪,他痛苦,他想到了死,而地壇成了史鐵生逃避現實世界的另一個世界。

在地壇,他一連幾個小時都在想關於生死的事情,而在與地壇相伴的十五年裏,他認識到了親情的可貴,母親的偉大,也學會了正確地對待生死,和人存在的意義,終於,他重新煥發了生存下去的勇氣和信心,完成了自我生命的救贖。

在《合歡樹》一文中,他回憶了母親如何領着自己到處尋醫,即使醫生下了斷言,母親也依舊不肯放棄,而母親所做的一切,都在詮釋着人世間最真摯而偉大的情感——“母愛”。合歡樹是母親種下的,母親不在了,合歡樹卻年年開花,延續着愛,也延續着人世間的母子親情。

讀完這篇文章,也讓我清醒地認識到,人世間,最彌足珍貴的情感,就是母愛。

還有一部散文名篇——《秋天的懷念》也是史鐵生懷念母親的,文中講述史鐵生多次拒絕母親外出看花的邀請,而母親卻幾次三番地邀請,為的,就是讓有病的兒子去散散心,減輕病痛帶給他的折磨。可當史鐵生終於答應她去北海的時候,竟然是他和母親的最後一次相見。史鐵生用餘下的人生認真思考和執行着母親的遺願——“好好活!”

讀到這裏,也讓我不禁思考,在人生中,我們會經歷許多風雨,但不管怎樣,既然來到這世間,我們就要好好活。

在《我與地壇》一文中,有這樣的`句子,“蜂兒如同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鬚,猛然間想透什麼,轉身疾行而去......”喜歡這樣生動細膩而又充滿朝氣的文字,這樣的充滿陽光和生命力的文字,完全不像一個身患重症的人寫出來的。

在地壇公園,史鐵生花費幾年時間明白了一個道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的事,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採訪的時候,他總是愛笑,黑鏡框後的小眼睛眯成一條縫,有時還透着孩子般的狡猾。這是要有一顆多麼闊達的心,才能不懼死亡,坦然面對。

“聽憑偶然,沒有道理可講,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我特別喜歡這句話,羅曼羅蘭曾説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而史鐵生就是這樣的英雄。

正是因為史鐵生在地壇認識到了生命的本質,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才使他的文章充滿了生命的力量,正如一位母親所説的,“史鐵生的文章是可以放心地推薦給兒女的”。

我也把這本《我與地壇》散文集推薦給你,親愛的讀者們,如果你對作者感興趣,或者對他的故事感興趣,不妨找來這本《我與地壇》,和我一起讀一讀吧!

我相信,當你讀這本書時,你一定會珍惜當下自己這個普通的生活。我們沒有作者的不幸,也沒有作者堅強的靈魂,可我們只要珍惜當下,好好愛這個世界,就會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2

最近,我看了史鐵生的著作——《我與地壇》,深受感觸。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住進了北京醫院,從此就再也沒有站起來了。他在青春最狂妄的時候殘廢了雙腿,還惹上了各種疾病。他絕望了,一天到晚都在思考“死”這個話題,僅有地壇這個荒蕪的小公園才能讓他擁有暫時的安寧。最終,他看透人生,拒絕死亡。

應對困難、苦難與挫折,一些人親手扼殺了自我的生命:法國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我的喉嚨;中國當代詩人海子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卧軌自殺。這令人觸目驚心的事件歸根到底,就是對生命的不負責,不重視,留給後人的,只是無限的惋惜。

生命僅有一次,難免有一些坎坷、挫折,但這豈能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呢?人的一生總不能是一帆風順的.,與其受不了生活的摧殘,草率地結束自我的生命,不如把它當成是一次磨鍊的機會;與其悲傷痛苦,不如笑看人生。人應當懂得熱愛生命,珍惜生命,這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職責,也是一個人對他母親的敬重。

作者在書中有一句話:“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不禁讓我想到朱自清《背影》中父親買橘子的場景,也讓我想到外婆的背影。那是凌晨,大家都還在熟睡,僅有外婆悄悄地起了牀,輕輕打開一盞昏暗的燈。她一邊向水槽里加水,一邊抱起我的髒衣服,放進冰冷刺骨的水裏,一遍又一遍地搓洗着,直到水漸漸發黑。燈光下,外婆影子被拉得很長,很長……我們應當要懂得親情,史鐵生在第一篇文章被髮表時,多麼想與母親分享歡樂!但母親已離去,只能永遠在天堂守護着他,史鐵生只能在記憶裏尋找母親毫不張揚的愛。

除了親人之愛,史鐵生還寫了老夫妻的恩愛,兄長對弱智妹妹的關愛,對女工程師的敬愛。筆墨間無處不體現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的探尋。

無論是親人之愛,還是其他的愛,這都是鑄就了一個堅強的、勇敢的與死神做鬥爭的史鐵生。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3

當意識到自己要開始讀書時,似乎已經過了三分之一的暑假,休整了一個學期以來身心的疲累,當我翻開書本,突然發現,閲讀,需要一些挑戰,那是一種凝神靜氣的修煉,尤其是處在假期閒散的生活中,要抵禦外界這樣那樣的誘惑,要克服自己內心的浮躁,有些需要用意志力去堅持!於是,又去常州圖書館辦了卡,借了書,以此來約束自己的。很懷念以前的自己,家中的藏書會一遍去讀,看完電影會把自己最真實的感受落於筆端,形成很感動自己的“詩集”。如今的自己似乎少了幾分閲讀的情懷,所以,我告誡自己,要找回快要失落的閲讀情懷!

於是,《咬文嚼字》吸引了我,文章短小精悍,歷數漢字的精妙與文化,述説規範漢語言文字的趣事,解釋一個個新詞的來源與藴含的意義。雖然有些咀嚼似乎牽強,但是從中能感受到漢語言文字運用的巧妙和其背後的文化內涵,不論是古語還是新詞,都有其產生的必然性,咀嚼一番,不僅能提高自身的漢語言修養,還能成為將來教學中的抓手。

自己是一個不喜歡散文的人,總覺得讀散文的人過於文藝,有些散文表達晦澀,有些“無病呻吟”的感覺,相比較而言,更喜歡小説,因為小説有動人的情節,文字也平白些。但是偶然的機會,我接觸到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被那樣一個憂鬱頹廢卻又似乎充滿着對生命所有激情的作者所感動與震撼,因為是在手機上下載的電子書,不知道書大概有多厚,當我讀完時,竟然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那個閲讀的夜晚,靜悄悄的,我在這樣的夜晚遨遊於文字中,得文,會意。

“為什麼會死?又要怎樣去活?”

這個殘疾的作家一直在問自己這樣的問題。這樣的人生哲學,對於普通人來説像是一種“為賦新詞強説愁”,但是對於史鐵生來説,我覺得不是。因為茂盛的青春止步於截癱,花樣的年華遭到摧殘,談什麼夢想,還有實現的可能嗎?“身殘志堅”説上去容易,要真正做到,那需要多麼堅強的勇氣。

“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那麼剩下的事情,自然是怎樣活了。

他曾經活在逃避中——地壇,是作者精神的寄託地,是在他人生出現大的挫折,心靈遭受極度痛苦,在生與死之間徘徊之時,他來到了地壇,似乎這地壇就是專為等他。穿越時間的隧道,來傾聽他這樣一個人的心聲的。在這兒,他獲得了很多啟示。他從地壇的蒼老斑駁中讀出的是一種滄桑、一種悠遠的歷史情懷。可以説,此時的地壇,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歷史遺蹟,而是作者心靈的棲息地,是他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找到的一個精神寄託所,也是他逃避生活,逃避人生的最好的場所。

他活在地壇周圍蒼勁的景緻與生命價值的叩問中——“剝蝕了古殿檐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塌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的玉砌雕欄”,是的,這些曾經是那麼華美,那麼精緻的東西,在時間的剝蝕下,已經香消玉殞,風光不再。而那顆古老的樹木,儘管默默無聞,自在生長,卻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在歷史的長河裏,默默的生長着,而且現在愈見蒼幽;還有那些荒景野草,,儘管很不起眼,但是他們也自有自己的樂趣,在那兒茂盛的自在。這就是生命的本真狀態!

那些人造的繁榮,經不住時間的侵蝕,生命的絢爛不過是過眼煙雲,只有默默如小草、如老樹,把根紮在地下,才能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才會在任何時候、在任何情況下煥發出勃勃的生機。這就是生命吧。看看那些地上的小蟲,那些微賤的生命,一樣有着他們生存的意義,存在的價值。他們並沒有因為着而放棄生命。所有這一切都會使作者想到了他自己。是的,我雖然殘疾了,生命可能沒有那些雕欄般絢麗一時,沒有琉璃般炫耀的硃紅,我只能像那些微賤的小草、小蟲,默默無聞的生存着。但是,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才使我的人生更有意義,作為一個生命體,既然來到了這個世界上,就沒有必要再想那麼多的事情,沒有必要再為生與死來浪費時間,活着而且活下去,這就是擺在我面前的道路。時間會沖刷掉一切虛浮的東西,只有那些真實的東西,那些腳踏實地的東西,才具有很久的生命力。

如果説地壇讓他對生命有了更本質的認識,給了他活下去的勇氣,那麼母親和地壇周圍的人們讓他堅定了讓自己的生命發光的信心。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4

記得第一次看史鐵生的作品是很小的時候了。我爬上椅子,看到一本極舊的國中語文課本擺在桌上,便不禁翻開,一下子翻到了《秋天的懷念》。讀完後,不受控制得哭了出來。那時,我並不知什麼是史鐵生,什麼是《秋天的懷念》,什麼是生與死的思考。單覺得,一兒子失去了母親,一母親訣別了兒子,是多麼痛苦啊,那孩子真可憐,還搖輪椅生活呢。也許那時的哭就是憐憫吧,我沒體會到生命,也沒體會到死亡。

我正式讀《我與地壇》時,是兩三年前的時候了,我有了一點思想,也在思考生與死。我問媽媽為什麼活呢?人生既苦又短有那麼多煩心事。媽媽卻告訴我,她的.生命負有職責,她要照顧姥姥、姥爺,還要撫養我長大。她此刻因這兩件事活着,若死了,便沒盡到職責。我不解了,一個生命活着的信念竟像馬套在車上一樣毫無自由,但卻無法反駁這看似“無道理”的理由。於是,我開始讀《我與地壇》了,讀了一段便哭了,一向哭到讀完文章。殘疾史鐵生的失魂落魄緩緩埋入我心中。他的母親出現了,兒子走後,她仍呆呆地站着,想着兒子,想他的明天,又想他的今日,擔心着在病中痛苦掙扎的兒子。她不願兒子得病,更不願看到兒子放棄生命。作為母親,她真的能改變什麼嗎?她仍然做着該做的所有事,沒放棄,努力着。實在等不下去了,兒子究竟怎樣樣,他到地壇了沒?情緒是否惡化?於是偌大的園子裏,不知母親走過多少焦灼的路。這就是一個平凡的母親,可母親永遠不平凡。

在一次談話中,聊到了《我與地壇》。我説:“我有一次在家哭了,是因為我看到了史鐵生所説的’有過車轍的地方,就有母親的腳印……’我感到我在一些事上不聽母親的話,給母親帶來了麻煩……”説着我又哭了,我真的哭了出來,好像心中什麼東西被點燃了,那火撲不滅,火苗在大腦裏一蹦一蹦的,淚水不住地湧出來。

那時,我不小了,不是孩子那樣説哭就哭,也能勉強控制情緒,可是《我與地壇》總有一種讓我哭的東西,也許就是母親吧。史鐵生衝母親喊:“我可活什麼勁”是有原因的,原因不在他。而我和母親的爭吵,無一不是我的過錯,而我總喜歡蒼白地狡辯。

很是奇怪,為什麼《我與地壇》成為了我的淚點。是對生命的感悟嗎?可這需要冷靜地思考,哭的情緒波動是極大的,並不冷靜。那又是為什麼?此刻,我猜應當是對母親的愧疚。我看到史鐵生在明白母親時的追悔莫及,便覺得我和母親在一齊的時光有一種緊迫感。再看到母愛的珍貴、無私、包容和呵護時,不禁反思自我的行為給母親帶來了怎樣的擔心、悲傷、和心灰意冷。

也許我已長大,可哭的時候仍是個犯錯的孩子。如今我明白哭是沒用的,我該去做一些事情,別讓等待,成為遺憾。

隨着年齡的增長,繼續思考生存、死亡和生命。

《我與地壇》讀書筆記15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是他十五年來搖着輪椅在地壇思索的結果,文章中飽含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對親情的謳歌,樸實的文字間洋溢着作者心靈深處的情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這慘痛的災難降臨到了他頭上,對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説如雷轟頂。用他自己的話説是“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他決定把自己的心變成一片沃土,母親已在這片沃土上灑下了第一把種子。然後,是一對老夫婦、一個唱歌的青年、女教師、長跑運動員、弱智的女孩……無數次給作者鼓勵和感動的人無心地創造了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這裏找到了生命的意義,堅強地走了過來。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西班牙作家馬利亞拉臘的住宅裏響起了沉悶的槍聲;德國劇作家克萊斯特和陪伴着他的妻子一起自殺;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卧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其留給世人的只有感歎和惋惜。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與其悲傷痛苦,草率結束自己的生命,何不將它看作是生活賜予我們磨練自己的機會呢?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古人尚知“留須蓄髮”,謂之“父母所賜”,我們當代青年又豈能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最起碼的責任;尊重生命,是一個生命對他的母親的敬重。

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裏都是加倍的。”這讓人的腦海裏立即湧現出朱自清散文裏父親去買橘子的背影,也讓我想到母親戴着花鏡坐在燈下為我織毛衣,深夜裏為我掖被子的情景,我們應該懂得親情。自己了卻了生命,逃離了痛苦,卻把痛苦轉移到母親身上。難道,我們的母親天生就是來為我們承擔苦難的'?難道,你真的忍心你的母親註定成為世界上最痛苦的母親?難道,你真的願意讓你的母親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獨自哭泣?母親深深地愛着我們,為了自己的孩子,默默奉獻着自己的一生,她為我們這些孩子做的太多了,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麼呢?即使我們不是為了自己活,也算是為了愛我們的母親,報答我們的母親而活下去,否則會把她的心傷透的。

哪個母親願意看到一個年輕的生命慢慢凋零?但是有時,她也不敢直説出來,怕刺激了孩子。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着,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裏消失了。我們也應該為這一細節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但母親沒有留下過什麼雋永的誓言,或要恪守的教誨,只是讓他活下去,簡簡單單真正做到善待生命。感受到了母親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很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再也不知道了,已經永遠在天涯守護着他。

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在很多東西失去後才懂得珍惜,才知道他的珍貴,但有時已經晚了。對待自己的父母更是如此。“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何必要讓自己感到悔恨時才醒悟呢?還是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狼且有反哺之事,何況人呢?

其實史鐵生在文中不但寫了自己感受到的母愛,還有老夫妻間的恩愛,兄長對弱智女孩的關愛以及作者對女工程師的敬愛等等,這些豐富的感情足以昇華人的心靈,拉近人的距離,温暖社會關係,這些都是生命的意義,都是讓人堅強的理由。文中充滿了對生命意義的思索,對生命目標的探尋,鼓勵人們善待生命,善待生活。同時,還告訴我們對待突來的不幸要冷靜地思考,不要魯莽行事。有時候,自己的反思和醒悟比別人的提醒更起作用。史鐵生在突然失去雙腿時,脾氣變得很暴躁,喜怒無常,對生活的希望越來越渺茫,經過在輪椅上年復一年地沉思默想,他度過了絕望而狂躁的青年時光,也成熟了他中年的深厚思想,意識到那樣做都無濟於事。於是,他選擇了冷靜思考。

其實,冷靜是一種規格很高的品質。莊子説: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自古以來,心如止水、寵辱不驚、以不變應萬變等等説法,都表現了對寧靜、冷靜心態的某種崇敬。史鐵生思考過怎樣生也思考過怎樣死,説到生的時候,他有那麼多山重水複的煩惱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講到死的時候他事無鉅細從心態、方式到裝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來更談笑風生……我們從史鐵生的文字裏看得到一個人內心無一日止息的起伏,同時也在這個人內心的起伏中解讀了冷靜和坦然。,《我與地壇》都給予我們了警示——要勇敢面對挫折,正確對待人生,不要輕言放棄,要懂得理解,要堅強。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正視。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索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

標籤: 讀書筆記 地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rw3n4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