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讀書筆記 >

《世説新語》讀書筆記800字(精選3篇)

《世説新語》讀書筆記800字(精選3篇)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世説新語》讀書筆記800字(精選3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世説新語》讀書筆記800字(精選3篇)

  《世説新語》讀書筆記1

星期六早晨,我在《世説新語》中看了一則精彩的小故事,真是令我難忘

謝安的子女大多由謝夫人劉氏來教育,她因此問謝安:“怎麼從來不見你教育孩子們?”

謝安回答説:“我常常以身作則來教育他們啊!”

這則故事讓我很有感悟,謝安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可見父母的舉止言談會在無形之中改變了我們,父母為人的準則和好的習慣對我們是潛移默化的。我們也應該多向父母學習,學習他們的優秀品質。

我的父親常對我説:“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那時的我並不是很理解,機會只是出現在有準備的人面前嗎?沒準備的人呢?父親平時工作認真,嚴謹細心,做事一絲不苟,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這讓我十分敬佩。一天他回來告訴我們他正在準備高級職稱的相關內容。晚上,屋裏的燈一直亮着,燈光下爸爸正在寫論文,他聚精會神地書寫着,十分投入,彷彿外面的一切是在另一個世界。他時而認真思考,時而認真書寫,一個小時,兩個小時悄悄地過去了,爸爸沒有休息,臉上的神情還是那麼專注,真是令我震撼。他準備論文,填寫表格,總結工作經驗,一個個的晚上,一個個週末,他都在仔細認真地準備着。一切準備就緒,他提交了所有資料,一個月後,他又去面試了,最終,爸爸順利評上了高級職稱。一家人都高興極了。

我終於理解了為什麼機會總是會出現在有準備的人面前。那些有準備的人總是對生活充滿自信,總是不斷攀登新的高峯,他們注重平時積累,注重賽前準備,他們總是會把握機會,他們是真正有準備的人。父親以身作則,他的優秀品質深深地感染了我,讓我也明白了許多,真是受益匪淺。父親是我的榜樣,我努力向他學習。

從此以後,我更加註重平時積累,我明白成功是一座金字塔,平時的積累,認真地準備就好比一塊塊大石塊,築成了一座牢固的金字塔。六年級下學期,我參加了CCTV英語比賽,賽前我認真準備,認真完成英語作文,並仔細修改。比賽時還要抽取幾個單詞,將他們串連成一篇有意義的文章。於是我自己先在紙上寫了很多單詞,模擬現場,我又將一些常用詞彙進行鞏固,我的努力沒有白費,經過預賽,複賽,決賽,我獲得了蘇州賽區一等獎,並晉級江蘇省決賽,獲得二等獎。我也更加深入理解了為什麼機會只會降臨在有準備的人面前。

父親以身作則,總以他的優秀品質教育着我,讓我受益無窮。

  《世説新語》讀書筆記2

我看罷《世説新語》的“文學第四”,心中有一種很不爽的感覺。這種不爽產生的原因就是太多魏晉的'古文人實在是太令人失望了:每天除了辯論就是辯論,用華麗的辭藻去攻擊別人,自己辯過他人就沾沾自喜、貶低別人;辯不過他人便譏諷他人,不願面對自己的失敗。實在令人作嘔。

讓我最不理解、最討厭的兩個人就是支道林和殷浩。雖然支道林被稱為是東晉的大學者、高僧,但我是一點也不想承認這個名號。支道林在自己辯不過他人時,理屈詞窮之時就大聲呵斥對方;在別人辯不過他時,他就嘲笑他人;在別人不願同他辯論時還逼着別人辯論。這些行徑一直令我不願相信他是一位高僧,有學識的學者。聽説他對《莊子·逍遙遊》有着自己很獨到的見解,但他的言行舉止讓我懷疑他是否對於這種留芳千古的文章有着真正的理解,連尊重他人,不怒不嗔都不會的人,怎能叫做高僧?則能寫出真正自己的見解?

殷浩也好不到哪裏去,他經常滔滔不絕地和別人辯論、清談玄理,自己水平不夠高深,還依舊大言不慚的和別人辯論着,所以經常遭到同代人的鄙視,還依舊和支道林這樣的”偽高僧“辯論,讓人看着和狗咬狗沒什麼區別。

可能説得有點重了些,但這些所謂魏晉名士確實令人失望,辯論來辯論去,爭名來爭名去,又有何用?問了很多同學,連支道林,殷浩等人的名字都沒有聽説過。這些古人是多麼悲哀呀!自己活着的時候爭到一點名聲就沾沾自喜,以為自己能夠留芳千古,哪想到後人連聽都沒有聽説過,可笑,可悲!和同時代的陶潛相比,實在是太過於膚淺了。陶潛也沒有爭名也沒有辯論,就是過着自己的田園生活,表達出自己對於生命的思考,反而為後世所稱讚,所景仰。

這其實也能説明只有那些真正不求名利,能夠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思想的人,才能叫做文人,能夠被世人所銘記。而那些裝模作樣,做學問只求名利的人,雖然表面叫做文人,其實也就是打着文人的幌子來撈名利、撈虛榮心的牛鬼蛇神罷了。

僅是個人見解,持不同意見者可以反駁,我虛心接收。我覺得我並不像支道林等人一樣不允許別人有不同意見。

  《世説新語》讀書筆記3

《世説新語》是中國古代志人小説的代表作,作者是劉宋臨川王劉義慶。全書共36篇1130則,主要記載了東漢末年直至劉宋初年近300年間的人物故事,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學、思想、習俗、民生等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劉宋臨川王劉義慶不是詩人,他及其門下文人編纂的筆記體小説《世説新語》也不是一部詩歌作品,然而如果我們從詩的角度對這部中國最早的志人小説重新進行解讀,則不難發現,這部以記寫帝王將相、名士風流遺聞軼事為主要內容的的古典作品呈現着鮮明的詩性品質,放射着奪目的詩性光輝。主要在反映門閥世族的思想風貌,保存社會、政治、思想、文學、語言等方面史料,價值很高。

當我讀《世説新語》中的一到三十頁時,其中的一則小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這則故事的意思是這樣的:華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但卻遭到華歆當即表示為難,王朗説:“正好船還寬敞,為什麼不可以?”後來追兵即將追上,王朗想拋棄那個人。華歆説:“之前我猶豫不決,原因就在於此。既然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急拋棄他呢?”社會上從此便根據這件事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德行優劣。這個故事中的華歆剛開始對於別人的請求猶豫不決,看上去似乎品德不好,但儘管王朗答應了那個人的請求,但當後來追兵到來情況緊急時,卻想拋棄協助的那個人,所以,華歆的品德是遠在王朗之上的。

我們在生活中有沒有犯過像王朗一樣的錯誤呢?以這個故事為例,在開始時如果華歆和王朗在開始時沒有攜帶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可能會有生存的希望。可要是華歆和王朗在中途拋棄了那個人,那麼那個人就沒有一點生存下來的希望了。生活中的事往往也是這樣。如果我們答應了別人某件事情,就一定要做到底。如果你拒絕他,他可能會受到損失。但要是你在中途忽然停止,那麼他的損失會更大。

當然,我們在生活中要儘量幫助別人。但如果的確無法幫忙,我們也要當即拒絕,如果答應了,就不能半途而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dushu/wvdwq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