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高中讀後感

高中讀後感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後感如何寫了哦。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中讀後感

高中讀後感 篇1

蘇聯的高爾基一生有許多著名作品。其中《童年》是他自傳體小説三步曲中的第一部。

翻開書的第一頁,他這樣寫道“給我的兒子”我想這也許是他想讓兒子知道自己苦難的童年吧。

在沉痛的氛圍中外祖母出現了,雖然阿廖沙(即高爾基)的父親死了,但她的到來卻使他重見光明,文中有這樣一段話“在她沒來以前,我彷彿是躲在黑暗中睡覺,但她一出現,就把我叫醒了,把我帶領到光明的地方,用一根不斷的線把我周圍的一切連結起來,織成五光十色的花邊,她馬上成為我終身的朋友,成為最知心的人,成為我最瞭解、最珍貴的人,——是她那對世界無私的愛豐富了我,使我充滿了堅強的力量以應付困苦的生活。”在與外祖母接觸的這一小段時間裏,阿廖沙就下此斷言,可見她的人格魅力之高。

但是,幸福相處的日子並不是很多,“一種濃厚的,色彩班駁的,離奇得難以形容的生活,以驚人的速度開始奔流了。”那是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普通俄羅斯人的生活。在瀰漫着人與人之間的熾熱的仇恨之霧中,阿廖沙的童年生活也真正拉開了帷幕。

這“一家子蠢貨”外祖父卡什林性情暴躁、乖戾、貪婪、自私;倆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連小孩也與他們一起熱烈地參加了一份。只有善良、和藹,富有感情的外祖讓他生活在這種環境下有一絲絲的安慰。

我喜歡文中的外祖母,她似乎有種特殊的親和力,她有講不完的故事。而且她是那麼愛她的子女。即使是米哈伊爾和雅科夫這兩個大壞蛋,她也並沒有請求外祖父怎樣嚴厲得處罰他們。一個善良的人,又怎會喜歡在家裏發生戰爭呢?面對外祖父毫無人情的打罵,她也是一忍再忍。

她可以説是為自己而活,也可以説是為別人而活。在無數個日日夜夜之中,她讓我覺得是在為和平爭取點什麼,也許是寧靜,也許是快樂,總讓人捉摸不透。這大概就是因為她的善良,在為別人付出時,她已忘懷了自己。就像冰心《觀舞記》所寫的那樣“在舞蹈的狂歡中,她忘懷了觀眾,也忘懷了自己”外祖母就像這個舞蹈者,在自我付出時,她忘懷了所有。

在《童年》整部作品中,高爾基對外祖母的外貌描寫生動而形象,惟妙惟肖,如“她微笑的時候,那黑得像黑櫻桃的`眼珠兒睜得圓圓的,閃出一種難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裏,快活的露出堅固的雪白的牙齒,雖然黑黑的兩頰有許多皺紋,但整個面孔仍然顯得年輕,明朗。但這面孔卻被鬆軟的鼻子、脹大了的鼻孔和紅鼻尖兒給弄壞了。她從一個鑲銀的黑色鼻煙壺裏嗅煙草。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過她的眼睛,從她內心卻射出一種永不熄滅的、快樂的、温暖的光芒。她腰彎得幾乎成為駝背,肥肥胖胖,可是舉動卻像一隻大貓似的輕快而敏捷,並且柔軟得也像這個可愛的動物。”外祖母的形象馬上出現在眼前,特別是她那件神祕的黑衣服,似乎在裏面藏有鮮為人知的祕密。

導讀中説外祖母的形象是俄羅斯乃至世界文學中最光輝、最有人性,同時也是最富藝術魅力的形象之一。那獻身科學事業的進步分子“好事情”就是最理性,但永遠被人討厭,熬到孤獨盡頭,直到人們心中醒悟,才能得到關愛的極富藝術魅力的形象之一。在喜歡外祖母這個人物的同時我也喜歡“好事情”。雖然他叫好事情,但他一點也不好,為了他熱衷的科學事業,他把房東的地板燒壞了,牆紙弄髒了,撕破了。

他一個人孤獨得可怕。連快樂女房客的那隻可愛的貓也不往他的膝蓋上爬。原因就是他身上有股酸味(我想可能是他在研究某化學物發出的酸味留在了身上)。最可悲的是“最有人性”的外祖母也不去接近他,還叫阿廖沙不要老在他身邊轉。

是的,“好事情”他真的是可憐極了。由於貧窮,他只穿一些破衣服;為了事業,他幾乎沒有朋友。他知道沒有人會喜歡他,還故意不讓阿廖沙接近自己,他明知道阿廖沙可能會是他在這兒的好朋友,但為了阿廖沙的家人不罵他,“好事情”也只能自己承受孤獨的折磨。因為他是外地人,一個親人也沒有。他總是憋着、憋着,“哪怕對一塊石頭,對一棵樹,也想談談心”這是常人所無法想像的。不禁讓我想到一些創造事業的人們,雖然他們掙了許多錢。但是由於繁忙,他們放棄了其它的一切,也失去了其它的一切。可每個人所追求的人生都是不同的。當有些人在追求生活美,欣賞日出日落,享受絲絲涼風,品味月下美酒時,而有些人卻一心追求着自己的事業夢。對於“好事情”更可以説是一種精神與心靈共同追求的夢。物質生活只是人生的小小點綴,而因事業所取得的成就更被他所喜愛。

讀完書的最後一頁,阿廖沙的童年也結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歡樂中,在悲傷中,在愛與恨的交織中,他的童年就這樣匆匆而過。在閲讀中,我發現他的愛,尋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高中讀後感 篇2

林立着的書架裏,排排書脊上,黑體字的書名,白色的書皮,《玩的就是心跳》平庸的明瞭,但“心跳”一詞,足以挑起醫學生敏感的神經,並斷定王朔肯定在這本書裏杜撰有動人的故事。偶或翻翻,不知覺間已翻至末頁,頭腦竟一片空白,毫無思緒。在悲歎我十幾年的讀書生涯如此淺薄的同時轉而又心存不服,再次翻閲,方才有些收穫。

整本書講述了這樣的一個故事:主人公方言無所事事,終日與朋友吃喝玩樂,忽一日被懷疑有殺人前科,且殺的是自己的好友高洋。於是乎他不得不找出自己當時有不在場的證據,遂一日日整理記憶,可偏偏仍缺關鍵的七天。他拜訪舊友,苦心孤詣,卻仍舊理不出那七天的去向。在一番番的追尋中,最後發現,這竟是好友跟他玩心跳,一場殺人的遊戲。十年前,高洋,高晉,劉炎,馮小剛復員南下,遭遇後,為掀起生活的波瀾,玩起了這樣的遊戲:馮小剛以高洋的身份跳崖而死,而高洋又以方言的身份,處處留下“殺人”痕跡,也是因着這些線索,警察最後才找上方言,故事方才開始。

講故事容易,寫故事難,而要讀懂故事更不容易。《玩的就是心跳》的故事講得撲朔迷離。夢幻與現實,過去與現在,多重畫面,萬千思緒交織在一起,時空混亂,顯得支離破碎,猶如書中所説的“夢境中的人物是模糊,淡褪,不合邏輯地交織在一起,像用沾滿油的手從水裏抓一條滑溜溜的魚,有力使不上,眼睜睜地看着它從手裏一點點滑掉消失在水裏。”難怪那麼多人對着書中的文字,使不上力氣,抓不住故事,像看了一盤可以快進快退的錄像帶,最後剩下的是,每次回憶時都會出現的穿條格襯衫的人,找喬喬時那龐大無處不在的臉,大街上玻璃窗裏時隱時現的黑衣人,陌生而又熟悉的劉炎的照片,亦真亦假敲打着號碼盤的嗒嗒聲,以及隨着記憶傾盤而出的紫羅蘭的香味……

這些畫面,往往讓人摸不着頭腦,但它們無非關係着這樣的一些人:剛從三軍各種兵復員直奔南方城市對新生活有無限期許的方言、許遜、汪諾海,懷着紅寶石來投靠南方這幫朋友的馮小剛,有着人生際遇的劉炎,喜歡被稱為凌瑜的百姍,公共財產夏紅、喬喬,知性女人李江雲。

一個人,,一件事,似乎永遠都搭不上邊,但他們就是勾勒了一個故事,並見證了一個時代。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平民很被動,眼睜睜看着外國人拿着外匯券去黑市倒賣,卻費盡力氣掏儘自家人的外匯券。服務業、文藝界看着外國人的顏面,點頭哈腰。地位高點的便會鐵起面對人頤指氣使,更有人會順手牽羊,時不時去監獄感受一下政治氣氛,也有人成為公共財產,任人擺佈。

這就是在當時無所不在的“文化”,很多人“吃”了,便罷,不吃的,也“因襲”了它的核心被它塑造了,即便是“從樹上剛下來的原始人”那般“澄明無邪的頭腦”也會不復存在。除去個人特質,不得不承認,曾經意氣風發想要遠離賣命年代而大展身手的他們,終究變得不安分而又怯弱,“儘管已經長大卻永遠像小時候一樣只能在遊戲中充當好漢和兇手。”他們見證了一個時代,也成為了時代的一部分。

他們的夢談終究不是夢想,他們的友誼也不能稱為友誼,即便是也一樣遭到質疑。剛復原的他們有很多的想法,想享受新生活,這固然好,()但是他們卻拿着那點復員費於吃喝玩樂間,錢揮霍玩了,一事無成了,夢想也成為了空談。他們在無聊之極竟生髮出了紅寶石這樣的天方夜譚,騙了馮小剛來南方,一併揮霍掉了他想要投入生意利上加利滾出大雪球的錢。友情遭到質疑,愛情也一樣,對於方言,百姍是忠貞的,但於混亂的取鬧中,真心卻遭質疑。他們高調入世,卻一敗塗地,人矮了下去,撐不起了自尊,無聊了,想要成為被議論的.中心,想要永垂不朽,於是便釀就了一場遊戲。

或許我抓住的只是一個隱約可辨的虛形,但這是我的理解,對這個故事的解讀。

這本書中,李江雲饒人深思的話語常常讓我回味。當方言對那空白的七天耿耿於懷的時候,她説出了這樣的一番話:這是一個藉口,從你對這件事的熱衷程度看你除了要搞清這件事證明你的無辜,更多的是想對自己心中有數。你那麼慌,因為你突然不瞭解自己了,少了一塊東西你拼不出自己的形象了。我想如果你清楚那段時間在幹什麼,哪怕乾的是壞事,你也不會那麼慌。再也沒有什麼比對自己有個透徹的瞭解更重要的事了,起碼你知道下一步幹什麼怎麼幹,讓別人決定去向是可怕的。讀李江雲的話,我讀出了一種態度,不管生活裏有多少複雜的人繁雜的事,都應該保持着對生活認真,對自己負責的態度。這樣,我們才能保持着一種平衡的心理,透徹地生活。

這本書的很多語言描寫,華麗中不顯做作卻又不失哲理。“那雲猶如被一隻無形的巨手揉捏成一尊尊一組組栩栩如生的萬物形態:時而羣師抖鬃仰首,時而萬馬疾蹄奔踏,時而雪山壁立千仞,時而鍾乳筍柱羅列如狼。”描寫得很妙又貼近現實。當他在舊友的描述中找不到衚衕裏的那個人時又寫到,“這些門裏居然關着我過去的一段生活,我應該叩開那扇門才能把它們釋放出來?我有強烈的感覺,我在這些沉浸在陽光中的院落裏遺失了什麼,像遺留在屋裏的煙味,看不見嗅得到,像人坐過的沙發,人雖去,温猶存。”饒人深思的話鮮明地勾勒了一個找不到但又放不下過去的迷茫人。

《玩的就是心跳》,好好品嚐,慢慢咀嚼,會發現在思維的頁碼中,翻頁過的頁碼和未打開的頁碼,將黑白分明。

高中讀後感 篇3

認真讀完《告訴孩子你真棒》這本書後,自己受到了強烈的震撼,“那些整天逼着孩子學習的父母缺少的正是對孩子的信心。那些對孩子‘推着、壓着、吵着、罵着’的父母,恰恰是缺少對孩子的自信。”

仔細思量自己的教學,我又何嘗不是這樣,當學生學得不如我所預期的那樣好的時候,我自己首先失去信心,並在言語和行動中表露出來,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打擊,產生我就不是這塊料的想法,讓自信的大廈從此坍塌。

其實我們也看到在教學中對孩子説:“有進步”、“還可以做得更好”、“不要泄氣,再努一把力就會成功!”、“我真為你驕傲!”、“沒關係,失敗是成功之母”……等積極有進步的言語暗示時,孩子就會興高采烈,喜悦洋溢在臉上,更加努力地去做到最好;但很多時候我們也會脱口而出:“我已經講了很多遍啦,怎麼還不會呀”、“怎麼講,你也不會明白的”、“算啦,就這樣吧”、“怎麼這麼笨啊”,對孩子的過失,做不到寬容和理解,一味的表示不滿,品頭論足、求全責備,給孩子帶來過多的負面信息。看到沮喪寫在孩子的臉上的時候,我們沒有深思過這樣的言語和指責對孩子會造成怎樣的心理負擔;沒有深思過這樣的行為會不會讓孩子喪失自信。

對孩子來説,有沒有天分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興趣,有沒有自信。看着孩子對學習失去了信心,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學:是不是為教書而教書;是不是應該多學習一些教學的藝術,像盧勤那樣愛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懂得孩子,讓孩子生活在“你能行”的環境中,讓孩子慢慢地由消極變為積極,將“你能行”變成“我能行”。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感覺,建立自信,重塑理想之殿堂。

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做到

一、尊重孩子的人格。

尊重人格是不分時間、地點的,也不分優點多還是缺點多。如果一位老師在孩子有成績時就尊重他,在出現問題時就不尊重他,任意褒貶,這就做錯了。老師不妨用心理換位的方法想一想,自己有了缺點、錯誤時,希望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孩子渴望被尊重,首先是被家長和老師尊重孩子。尊重孩子,就不能對孩子説有辱人格、有傷自尊的語言。

二、幫助孩子成功,經常鼓勵孩子。

任何微小的成功,都能增強人的自信。一個孩子,當他寫好一個字,做對一道題,正確回答了老師的問題,他都有成績的喜悦,會期望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作為老師,給孩子幫助,讓他有點滴的成功體驗,並不是多麼難的事情。這就是大處着眼,小處着手。在一個個小小的成功中,積累一分一分的自信。

我讀過一篇文章叫《一位母親與家長會》,文章中的母親共參加了孩子的三次家長會。第一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的老師説:“你的兒子有多動症,在板凳上連三分鐘都坐不了,你最好帶他去醫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兒子問她老師都説了些什麼?她鼻子一酸,差點流下淚來。因為全班30名小朋友,惟有他表現最差:惟有對他,老師表現出不屑。然而母親做出很自豪的樣子對兒子説“老師表揚了你,説寶寶原來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媽媽,以為全班只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破天荒地吃了兩碗米飯,並且沒有讓她喂。第二次家長會,國小老師對母親説:“全班50名同學,這次數學考試,你兒子排49名。我們懷疑他智力有些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查一查。”母親她流淚了,然而,當她回到家裏,卻對坐在桌前的兒子説“老師對你充滿信心。他説了,你並不是個笨孩子,只要能細心些,會超過你的同桌的,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兒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滿了光,沮喪的臉也一下子舒展開來。兒子温順得讓她吃驚,好象長大了許多。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第三次家長會,母親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總是被點到。然而,這次卻出乎她的預料,直到結束,都沒有聽到。她有些不習慣。臨別,去問老師,國中老師告訴她:“按你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重點高中有點危險。”

她懷着喜悦的心情走出校門,心裏有一種説不出的甜蜜,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你非常滿意,他説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點高中。高中畢業了,一個第一批大學錄取通知書下達的日子學校打電話讓她兒子到學校去一趟。她有一種預感,她兒子被清華錄取了,因為在報考時,她給兒子説過,她相信他能取這所學校。她兒子從學校回來,把一封印有清華大學招生辦公室的特快專遞交到她的手裏,突然轉身跑到自己房間裏大哭起來。邊哭邊説:“媽媽,我一直都知道我不是個聰明的孩子,是您……”,這時,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幾年來凝聚在心中的淚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文中的這位母親給予兒子的就是一種激勵的愛,使兒子總有一種做得更好的慾望。我想如果我們老師能做想那位母親那樣就教育我們的學生,那麼我們會成為非常棒的老師。

三、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孩子是一個完整的人,是一個不斷髮展的人,看待孩子應有全面的眼光、發展的眼光。有了這樣的觀念,就不會一葉障目,只看一點,不計其餘,也不會因孩子一時表現欠佳而氣急敗壞、大發雷霆。

四、教孩子學會積極的自我暗示法

對於做事缺乏信心的孩子,特別是那些自卑感強的孩子,在不斷肯定他們的微小進步、指出他們的閃光點的同時,要教育他們在面臨困難和挫折時,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我能行”,“我再努一把力就會做好的”,“我不會被困難嚇倒”……

總之,學會欣賞孩子,給孩子一個自信的世界,讓孩子感覺今天比昨天學得好。讓孩子帶着自信步入人生的每一段旅程!

高中讀後感 篇4

嚴耕望先生在學界一直以治學一絲不苟,規模宏大且考證精密著稱,被譽為“中國史學界的樸實楷模”。《治史三書》就是嚴先生傳授治史經驗的三本小書的合集,分別是《治史經驗談》、《治史問答》、《錢賓四先生和我》,前兩個部分主要是談及一些治史的經驗,最後一部分是回憶作者跟隨錢穆賓四先生學習的日子。

全書的第一部分為《治史經驗談》,這部分主要是談一些研究的方法、原則,使用史料的注意事項及論文寫作的一些內容。作者以其自身的體驗告訴我們治史的原則在於:從大處着眼,小處入手,以具體問題為先着,從基本處下功夫;固守一定原則,不依傍,不斥拒,能容眾説(包括各種理論與個別意見),隨宜適應,只求實際合理,不拘成規。而方法就是:堅定意志,集中心力,以拙為巧,以慢為快,聚小為大,以深鍥精細為基礎,而致意於組織系統化。目標在:真實,充實,平實,密實,無空言,少皇論,但期人人可以信賴,有一磚一瓦之用;若雲文采,非所敢望,光輝則心嚮往之而已。這些都是作者一生治學之經驗,意在告訴我們做學問一定要踏實,細心,不可急功近利;史學意在求實,不可妄自臆斷。首先作者談到了“專精”與“博通”的問題,作者認為二者應該同時具備,史學本身的博通於史學專精的研究是很重要的。而對於斷代研究作者認為不能把時間限制得太倉促,研究一個朝代,至少要對三個朝代有着很深刻的瞭解。作者還通過大量的例證告訴我們如果斷代研究只侷限了一個朝代那這很有可能會出現致命的錯誤。歷史學是一個聯繫的'整體,所以作者強調要集中心力與時間作“面”的研究,不要作孤立“點”的研究,要建立自己的研究重心,不要跟風搶進。作為歷史研究的材料,歷朝歷代所修正史即為基本材料。作者認為對於正史是需要花大量的時間進行通讀的,只有這樣才能對這一個時代的歷史有一個整體性的把握,而且不易遺漏一些重要的史料。作者治學一向以嚴謹著稱,而作者最值的我們學習的地方就是他肯踏踏實實的將正史通讀,而從正史中尋找問題。作者強調要看人人所能看到的書,説人人所未説過的話。新的史料極其難得,我們不能總是寄希望於新的史料,而是要善於在舊的史料中尋找出新的問題。我們要注意普通史事,即歷史上一般現象,不要專注意特殊現象,普通現象才是社會的羣像,歷史的主流,應為史學家所把握。作者還強調原始史料的重要性,在利用史料時要儘量引用原始史料,而不是經過人為改寫或轉寫過的史料。

通過對嚴先生治史經驗的總結,我們不難看出,先生一生治學都是用一些在常人看來是很笨拙的辦法,卻做出了很多自認為聰明的人永遠也無法超越的成績。先生肯坐冷板凳,肯一字一句的去通讀正史,這都是很多人不屑去做的事情,可最後事實證明只有這樣踏踏實實的方法才是史學研究的正道。

在接下來的《治史問答中》,先生就前一部分的觀點又做了深入的解答,而且談到了一下自己的興趣點,而且作者還認為宋史可以是青年大展拳腳的園地。這部分仍是關於治學的一些方法、建議,但核心思想和第一部分是一樣的,所以這裏就不再贅述。

第三部分是《錢穆賓四先生與我》,主要講的是作者跟隨錢穆先生學習的經歷和一些感悟。嚴耕望先生一生一直跟隨着錢穆先生,所以很受先生器重,在作者的筆下讓我們認識了一個身為人師的錢穆賓四先生。在這裏我們同樣看到了民國時期史學界的繁榮景象,看到了那時思想的自由。那是的北大同一門課可以有很多教授開設,然後每位教授都會講述自己的觀點,一種百家爭鳴的氛圍中,錢先生的《國史大綱》就是在北大講義的基礎上整理而成,可謂中國通史著作中的精品。據作者回憶在錢先生的第一節課時,就説歷史學有兩隻腳,一隻腳是歷史地理,一隻腳就是制度。中國歷史內容豐富,講的人常可各憑才智,自由發揮。只有制度與地理兩門學問都很專門,而且具體,不能隨便講。但這兩門學問卻是歷史學的骨幹,要通史學,首先要懂這兩門學問,然後自己的史學才有鞏固的基礎。正如先生所説制度和地理正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敲門磚,只有充分把握這兩個領域才有能力去做其他方面的研究。

總之,本部書對於歷史學習者是一筆財富,作者以其一生的治學經驗為我們講述歷史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對於初學者是很有借鑑意義的。

求實,永遠都是歷史研究者應該追求的;嚴謹,永遠都是歷史研究者應該具備的品質;踏實,這是歷史研究的根基。

高中讀後感 篇5

最近正在重讀《家》這部經典著作。七年級的時候只讀過一半,這幾天正好藉着電視劇《家》的熱播重讀經典。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內容是通過一個大家庭的沒落和分化來寫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盪。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對封建勢力進行揭露,歌頌了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抗爭並與這種家庭決裂。

《家》這部分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閉塞的內地——四川成都為背景,真實地寫出了高家這個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爛,潰敗的歷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話説:他“所要展示給讀者的乃是描寫過去十多年間的一幅圖畫”。高氏豪門外表上詩禮傳家,書香門第,但掩蓋在這層帷幕之後的,卻是內部的相互傾軋,明爭暗鬥,腐朽齷齪,荒淫無恥。為了維護這個作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臨崩潰的家庭,以高老太爺和高克明為代表的那些衞道者,竭力奉持着禮教和家訓,壓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犧牲青年為代價。這就又加深了新與舊、當權勢力與被壓迫者的矛盾,並使年輕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表姐的抑鬱致死,瑞玨的悲慘命運,鳴鳳的投湖悲劇,婉兒的被逼出嫁......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無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禮教、迷信迫害的結果。作者通過這些描寫,表現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憤,並向垂死的制度發出了“我控訴”的呼聲。

覺新、覺民、覺慧兄弟三人的不同命運也是作品的一條主線,是始終貫串在《激流》三部曲裏的人。

覺新,作者對他所花的筆墨最多,而且可以説是整個作品佈局的主幹。這是一個為舊制度所薰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裏雖然有着是非和愛憎的界限,也理解奪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奪去了他所最愛的梅和瑞玨的是“全個禮教,全個傳統,全個迷信”,但他無力掙扎,只能傷心地痛哭,忍愛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舊禮教制度下的犧牲者,但同時又不自覺地扮演了一個維護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對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通過覺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諒。讀者只有在把他當作一個犧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產生一點惋惜;這種情緒卻往往又為人物自己的行動所否定了。

覺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較定型的;作者給他安排了一個比較順利的遭遇,使他勝利地得到愛情,跨過了逃婚的鬥爭。他也有改變和發展,但都是順着一條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運。

“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熱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們對於舊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

《家》中的重要人物覺慧,便是這種受到新思潮衝擊的新生的民主主義力量的代表。他堅決反對大哥覺新的“作揖哲學”和“無抵抗主義”,他的信念很單純,對舊勢力“不顧忌,不害怕,不妥協”。他的確是“幼稚”的,對周圍的一切還不能作出科學的分析,甚至感到“這舊家庭裏面的一切簡直是一個複雜的結”,他這直率的熱烈的心是無法把它解開的。但因為“五四”時代對舊的一切表示懷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這個家庭是“無可挽救的了”。他並不想對“家”寄託什麼希望,而熱心於交結新朋友、討論社會問題、編輯刊物,創辦閲報社等等社會活動,“誇大地把改良社會、解放人羣的責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與鳴鳳熱戀的時期,他在外面也“確實忘了鳴鳳”,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樣寂寞的家裏時,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惱”。最後,覺慧無所顧忌地離開家而遠走了。作者通過覺慧寫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盪,寫出了包含在舊家庭內部的新力量的成長,也通過覺慧來對覺新的“作揖主義”和別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作品中四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命運中又有着某種相同——

瑞玨,舊社會的一個女人,可以説死在封建的禮教下,也可以説是死在她對愛情的追求下。我寧願認為她是死在對愛情追求下,也不願認為她是死在封建的禮教下。因為最起碼他追求到了她的愛情,那是有價值的死;但在那個封建思想瀰漫的社會下,如果説她死於封建禮教,那並不希奇,封建禮教下死的女人還不夠多麼?鳴鳳就是一個例子,所以説她死於封建禮教會讓我覺得她的沒有任何的價值。所以我更願意説瑞玨是被愛情葬送......

巴金在回憶自己寫下這些文字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我熟悉我所描寫的人物和生活,因為我在那樣的家庭裏度過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歲月,那些人都是我當時朝夕相見的,也是我所愛過和我所恨過的。然而我並不是寫我自己家庭的歷史,我寫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歷史。我寫梅,寫瑞玨,寫鳴鳳,我心裏充滿了同情和悲憤。我慶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進了我的小説,我代那許多做了不必要的犧牲的年輕女人叫出了一聲:冤枉!我真不忍挖開我的回憶的墳墓,那裏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傷心斷腸的痛史。”

“青春畢竟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高中讀後感 篇6

生命的意義在於奮鬥,奮鬥的價值在於付出,不是為自己,也不是為別人,而是為了自己所愛的事業。如同《沒有任何藉口》中所述,“沒有任何藉口”是美國西點軍校奉行的最重要的行為準則,是西點軍校傳授給每一位新生的第一個理念。正因為如此,大批西點軍校的畢業生在各自的領域中都獲得了非凡的成就。

《沒有任何藉口》的核心就是一種負責、敬業的精神,是一種服從誠實的態度,一種完美的執行能力。西點軍校之所以能夠培養出那麼多優秀的人才,就在於它將“沒有任何藉口”作為學生的行為準則,使西點軍校的學生在任何一個團體都表現出了良好的團體精神……

因此,讀了《沒有任何藉口》,本人也因找到一種“兵”的感覺而感慨萬千。聯想到我國軍營中用得最多的一句話“堅決服從命令”以及《沒有任何藉口》中不管什麼時候軍校的學生遇到學長或軍官問話,只能有四種回答:“‘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沒有任何藉口’;‘報告長官,我不知道’。”除此之外,不能多説一個字。因此高瞻遠矚的校領導向我們推薦《沒有任何藉口》,其深遠意義主要在於希望每一位管理人員都以羅文精神勉勵自己,努力成為羅文式的管理者。作為學校的中層領導,我們深刻領會到校領導的用心良苦:願每一位中層領導都以生命的激情對待工作,在追求卓越的路途中鍥而不捨、完美執行。

對於一個人來説,需要我們沒有任何藉口地來做完自己的事情;對於一個家庭來説,需要我們義無反顧地承擔一切責任;對於一所高校來説,更需要我們無條件地接受領導和上級交給的任務,而不是去尋找一大堆藉口來搪塞完不成的任務。藉口是拖延的温牀,藉口的實質是推卸責任,我們不要讓藉口成為自己的習慣,不管在什麼條件下,對待工作我們要無條件的執行,要時刻銘記這是我們的工作,工作中是沒有小事的',我們必須認真的對待一切事情,要視服從為美德,這樣我們才能做到不去為了尋找各種藉口而説出一些沒必要的謊話。

《沒有任何藉口》是高校每一個管理人員都需要學習的一種理念,也是肩負“教書育人”神聖使命的教育者應具備的素質,我們必須沒有任何藉口的完成各項任務,才能無愧於我們的心靈,無愧於我們的學校,無愧於我們的社會;“沒有任何藉口”還是做人的一種境界,只有剷除個人的私心,一心為着學校,一心想着他人,我們才能做到沒有任何藉口的完成一切,才是一名合格的靈魂工程師。

“沒有任何藉口”體現了一個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我們每一個人對工作、對家庭、對親人、對朋友,都有一定的責任,正因為存在這樣那樣的責任,才能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尋找藉口就是將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轉嫁給社會或他人,我們的責任也將隨着藉口煙消雲散。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我們不把藉口放在我們的面前,就能夠做好一切,就能完全地盡職盡責。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機會的來之不易,我們必須帶着滿腔的熱情去對待每一份工作,我們要時常懷抱一顆感恩的心去迎接每一份工作,而工作就意味着責任,我們必須全力以赴地努力工作,對學校負責,對領導負責,對同事負責,對自己負責,對學生負責,認真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忠實履行“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的人才培養宗旨,為學校、為社會付出自己的智慧、熱情、責任、想象和創造力,秉承“沒有任何藉口”的理念,把尋找藉口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努力工作中來,因為工作中沒有藉口,人生中沒有藉口,失敗沒有藉口,成功也不屬於那些尋找藉口的人。不要用任何藉口來為自己開脱或搪塞,完美的執行是不需要任何藉口的。正像書中所説“任何藉口都是推卸責任,在責任和藉口之間,選擇責任還是藉口,體現了一個人的工作態度。”所以當我們有了問題,特別是難以解決的問題的時候,有一個基本原則可用,而且永遠適用,就是永遠不放棄,永遠不要尋找藉口為自己開脱。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最有效的工作原則。

藉口是一種不好的習慣,一旦養成了找藉口的習慣,就會讓我們的工作變得拖沓而沒有效率,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消極而最終一事無成。所有的工作都是由一件件的小事組成,一個對小事不負責的人,也承擔不起大事業。我們應該從現在做起,從每一件小事做起,杜絕任何一次尋找藉口的行為。相信如果我們的每一名中層領導及至管理者都能做到“沒有任何藉口”,我們的學校將會蒸蒸日上,我們的明天將會無比輝煌,我們將會在“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方面更有所建樹!

高中讀後感 篇7

一羣淳樸而純實的人們,為了活着而在奔波,為了活着而在努力奮鬥。在夾縫“煉獄”中生存,本道生活太過不易,經歷太多生生死死,經歷太多喜悦苦痛,大喜大悲之下,最終縈繞在心頭的是看清一切的淡然。合上書,撫平自己心中微微泛起的叫做“苦鬱不平”的漣漪,認真思考起來。“活着”這個詞的本身其實就是對於《活着》這本書最好的詮釋吧。

活着,那到底什麼才是活着呢?是一生璀璨輝煌,名利雙收,就此走向人生巔峯?還是吃喝不愁,放飛自我,肆意揮霍?還是窮苦一生,茫然無助,默然忍受坎坷一生?不,都不是!活着,是繁華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是以活着為基本目的而產生對生命本身的一種要求。

福貴想活着,於是他就去做了,努力的活着!翻看《活着》一書的評論,是微微有點詫異的。我並不喜歡去反駁別人的想法,但我真的不太認同“富貴的後半生是一種麻木的苟活”的這一類的想法。福貴只是芸芸眾生的一員,他有着去補償他過去所犯下的錯誤的權利,同樣,他也可以有着過一個平凡的生活的權利。前半生,福貴欺民霸市,目無尊上;後半生,他戾氣全無,只想為自己的後半生而打拼。福貴想活着,於是他在經歷了一次次傷心苦痛後選擇了堅強去忍受。曼德拉曾經説過:“生命中最偉大的光輝不在於永不墜落,而是墜落後總能再度升起。我欣賞這種有彈性的生命狀態,快樂地經歷風雨,笑對人生。”所以,像福貴這種有彈性的承受生活的所有苦難,能接受自己從高處跌落下來的落差,還不足以證明他的努力,他的奮起嗎?難道就因為福貴在後半生並沒有活出我們期待中的樣子,就因為他的沉默忍受,而把他的行為看成是一種“麻木的苟活”嗎?不,他能度過生命中的所有不幸,這是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一種始終不會出現“絕望”的態度。曼德拉不就這麼説的嗎?“你若不屈服,這世界又能把你怎樣”?

《活着》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閲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而餘華,就像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殘酷的本質從一層層的假象裏剝離出來。記得餘華在他《活着》一書中寫到: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就是對感動深刻的理解。真正在苦難的拷打下刻畫出的輪廓是堅硬與無奈的,更是無聲的。因為習慣苦難,習慣到自己都不覺得它是苦難。福貴經歷了太多的坎坷,習慣到最終把自己都當成了一位人生的看客。

福貴生活的時代背景可能就帶有點灰色低沉色彩。從國民黨統治後期到解放戰爭、土改運動,再到大鍊鋼鐵運動,自然災害時期……雖小説有意淡化了社會政治背景,但是這樣反而更容易讓我們看清楚福貴想掙扎卻愈發掙脱不開的無力,看清苦難下一種最原始的生存狀態,也因此,讓我們更近一層地去感受福貴的忍耐之路的心酸歷程。也許,一個人前半生的'罪過要拿他整個後半生來贖還,也許一個人不能選擇生活的因,一個人生活的果卻可以去選擇。所以活着的人本身就是偉大的,他戰勝了太多的存在和不存在、發生和沒有發生的意外。

活着又何必多言。餘華在自序中説道:“‘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當我們學着去忍受,當我們學着去用樂觀承受生命之重,當我們把活着當成一種責任,那麼苦難和悲痛也就不再有剛提起苦難和悲痛的那般苦澀,自然生活中也就不再存在絕望。“千鈞一髮”大概就是在説這樣一種對苦難的巨大承受力吧。活着,責任,樂觀,堅持,所有的詞彙合起來讓我有了一層新的領悟。

淡然!是晚年福貴給我最大的感觸。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淨。遊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享靜美。恬靜的年華里,不再問花開幾許,只問是否淺笑安然。一人一牛,樂的安然自在。

整個故事已經讀完,人物的結局也已經瞭解,心中的澀然久久未平,但晚年福貴心中的淡然也算是給我們讀者的一絲絲欣慰了吧!

説到這裏,我開始感激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比起福貴的不容易,我實在幸福太多。就讓我載着樂觀的心態,且歌且徐行,去尋找活着的意義吧!

高中讀後感 篇8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女作家簡·奧斯丁的代表作,這部作品以日常生活為素材,一反當時社會上流行的感傷小説的內容和矯揉造作的寫作方法,作品描寫傲慢的單身青年達西與偏見的二小姐伊麗莎白、富裕的單身貴族,彬格萊與賢淑的大小姐吉英之間的感情糾葛。其實這本書,在七年級時已經接觸過了,但當時對於劇情的繁雜很沒有耐心,看了幾章就沒有了興致,便一直擱在一旁,直至今日才重新拾起。不過再看開頭幾章時還是覺得很無趣,到後來明白才這裏是在為以後的情景埋伏筆。一眨眼,三十幾章已經過去了,人物的性格也很明顯地被作者刻畫出來了。

這本書中似乎只有兩種人:聰明的和愚蠢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騙子韋翰也許除外。他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為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可笑他的話裏充滿破綻,而聰明過人的伊麗莎白雖能與彬格萊小姐辯駁,與咖苔琳夫人頂撞,卻還是被韋翰牽着鼻子走。説實話,我並不認為伊麗莎白被騙説明她是一個”愚人”,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還怎麼對他產生好感?對於旁人的點評又怎能輕易的置若罔聞?對達西產生偏見是很正常的。我説的旁人自然就是指相貌堂堂的韋翰了。不可否認,韋翰長着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

文中的所謂「傲慢」就是指出身富貴、教養頗高、眼光鋭利的青年達西的個性弱點;而所謂「偏見」是指出身中產階級、教養頗好、機智聰明的小姐—伊麗莎白的精神弱點。一個眼光鋭利,一個機智聰明,都屬人中傑,但卻都難免人性的.弱點的糾纏。他們在一次的家庭舞會上初次見面,卻因對彼此的印象不佳,一個態度傲慢,另一個心懷偏見。第一個印象先入為主,以後又加上女人們在旁閒言碎語,而造成了兩人之間的愛恨情仇。

伊麗莎白曾對達西説過:“我們的性情非常相似,我們都不愛交際,沉默寡言,不願開口,除非我們會説出話來語驚四座,像格言一樣具有光彩,流傳千古。”就是因為這思想上的一致,才在婚姻中百般受到阻礙,同時也是因為這才最後促成美滿的婚姻。伊麗莎白:如果放到現實社會,可能是個女權主義者。但關心自己的姐妹。直接,偶爾不懂禮節,調皮一點。卻是這樣迷住了達西。最重要的是善於和敢於像比自己身份高的人説“不”。從小説看,伊麗莎白聰敏機智,有膽識,有遠見,有很強的自尊心,並善於思考問題。就當時一個待嫁閨中的小姐來講,這是難能可貴的。正是由於這種品質,才使她在愛情問題上有獨立的主見,並導致她與達西組成美滿的家庭。

這部小説中通過班耐特五個女兒對待終身大事的不同處理,表現出鄉鎮中產階級家庭出身的少女對婚姻愛情問題的不同態度,從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觀:為了財產、金錢和地位而結婚是錯誤的;而結婚不考慮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她既反對為金錢而結婚,也反對把婚姻當兒戲。她強調理想婚姻的重要性,並把男女雙方感情作為締結理想婚姻的基石。書中的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出身於小地主家庭,為富豪子弟達西所熱愛。

達西不顧門第和財富的差距,向她求婚,卻遭到拒絕。伊麗莎白對他的誤會和偏見是一個原因,但主要的是她討厭他的傲慢。因為達西的這種傲慢實際上是地位差異的反映,只要存在這種傲慢,他與伊麗莎白之間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後伊麗莎白親眼觀察了達西的為人處世和一系列所作所為,特別是看到他改變了過去那種驕傲自負的神態,消除了對他的誤會和偏見,從而與他締結了美滿姻緣。伊麗莎白對達西先後幾次求婚的不同態度,實際上反映了女性對人格獨立和平等權利的追求。這是伊麗莎白這一人物形象的進步意義。

作品生動的反映了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處於保守和閉塞狀態下的英國鄉鎮生活和世態人情。其社會風情畫似的小説不僅在當時吸引着廣大的讀者,實至今日,仍給讀者以獨特的藝術享受。她是第一個現實地描繪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恩的小説家,在英國小説史上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奧斯丁的小説盡管題材比較狹窄,故事相當平淡,但是她善於在日常平凡事物中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不論是伊麗莎白、達西那種作者認為值得肯定的人物,還是魏克翰、柯林斯這類遭到諷刺挖苦的對象,都寫得真實動人。同時,奧斯丁的語言是經過錘鍊的,她在對話藝術上講究幽默、諷刺,常以風趣詼諧的語言烘托人物的性格特徵。這種藝術創新使她的作品具有自己的特色。傲慢與偏見正是文字魔力結合感情昇華的最佳表現。

若説《紅樓夢》是東方的貴婦人,《傲慢與偏見》則是西方的清秀佳人。

高中讀後感 篇9

一隻交織着親情、愛情、友情的風箏永遠在兩個阿富汗男孩心中揮之不去。這是一個關於愛、恐懼、愧疚、救贖的故事。

《追風箏的人》是美國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第一本小説。起初不能明白為什麼要以一隻風箏作為標題,直到讀完整本書後才漸漸明白過來,這一個以風箏為引子展開的故事是那樣的令人感動與惋惜。在主人公阿米爾眼裏,那個追風箏的人,那個有着兔脣的人,那個説“為你,千千萬萬遍”的人是那樣的老實,忠厚而又那樣的單純。那是把他視做好朋友的人,可是卻因為他的懦弱無能,他背叛了他的好朋友——哈桑。

書中描寫了阿富汗一項古老的傳統——“風箏比賽”,這是一種流行於廣大阿富汗兒童的童年的遊戲,風箏飛得最高,並且堅持到最後,就會在所有人眼中有着至高無上的榮譽。這個象徵着尊嚴與成就的“風箏比賽”卻給哈桑和阿米爾的友誼帶來了一生都難以彌補的裂痕。那條充滿罪惡,陰暗的小巷中發生的一切永永遠遠地傷害了哈桑以及阿米爾,使阿米爾在往後的生活中充滿了自責與愧疚。

哈桑是這本書中最讓我動容的人。他的一生太過於多舛了,混亂的家庭關係,被摯友背叛,這些常人無法原諒的事情在他的身上卻得到了諒解。他視阿米爾為他一生追隨的人,他將自己的姿態放得那樣低,他甚至可以為阿米爾付出所有,因為他是那樣的愛阿米爾。哈桑對阿米爾少爺的感情,是無謂回報的付出,是不辭辛勞的堅守,是無所畏懼的袒護。阿米爾因為嫉妒父親對哈桑的愛護而誣陷哈桑偷手錶以達到將哈桑趕走的目的,哈桑不但沒有記恨他,反而為了保護阿米爾而被阿瑟夫侮辱,更是在阿米爾走後為了保護阿米爾的房子而被殺害。從開始到結束,哈桑都沒有一絲怨恨阿米爾。每一次想起哈桑對阿米爾説到“為你,千千萬萬遍。”我的心中那種無以言表的心酸和感動令我眼眶泛紅,喉嚨梗塞。“為你,千千萬萬遍”是哈桑善良純潔的寫照,是他對阿米爾鄭重的情感表達,也是他對阿米爾矢志不渝的承諾。在他為阿米爾站出來時説的那一句“阿米爾是我的朋友”時,我不禁為這個善良的孩子感到心疼。

也許是這句話那忠貞不渝情感太過濃厚,讓阿米爾對自己的背叛以及懦弱無能感到深深地自責和痛苦,所以阿米爾選擇了疏遠哈桑,因為他沒有勇氣面對哈桑。最後哈桑和父親離開,兩人一別,走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二十年後,阿米爾在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弟弟後,帶着自己與父親的罪行開始了贖罪之路。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於找到了哈桑的兒子並且完成了一個男人的`成長。

阿米爾,在經過二十年的精神折磨後,終於找回了二十多年前未能擁有的勇氣。當他看到那張神似兒時玩伴的臉時,他明白,他無法再次逃避了。為了解救哈桑的兒子,他想盡各種辦法,歷盡千重苦難萬種障礙,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來得到心靈的救贖。他以自己的勇氣和贖罪般的努力戰勝了二十多年前的敵人阿瑟夫。他贏了,他戰勝了他與哈桑及哈桑兒子的敵人,也戰勝了自己心中的執念!

作者似乎並不想這麼簡單的放過阿米爾。哈桑兒子的一次又一次自殺和對生活充滿絕望的態度使得這個救贖之路愈發坎坷。在醫院裏,哈桑兒子命懸一線,他在病房外跪地禱告的情節將整個小説推向了高潮。“只有那些失去真主的人才能找到真主,真主真的存在,他必須存在。”這一句更是為整本小説灌入了靈魂。阿米爾的人格由此發生了蜕變。

故事的結局迴歸平淡,哈桑的兒子跟阿米爾回到了美國生活,但是他與阿米爾的心結依舊沒有解開。當阿米爾在海邊重新拿起風箏線的時候,他終於找回了自己。

我從這本書不只是看到了阿富汗的宗教問題以及政治問題,還看到了人性的弱點與本質。哈桑那種深入靈魂的全心全意為一人的態度在現在的社會中屈指可數,那種赤子之心能夠熾熱所有人。可是阿米爾在面對現實以及自己的罪行時表現出的懦弱不就是社會大部分人的縮影嗎?我們缺乏的勇氣使我們錯過了許多本該擁有的東西。勇氣也許並不能所向披靡,但是膽怯終究會碌碌無為。做人做事,最重要的不就是負責任嗎?學會做人,首先就要學會擔當,對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負責;也要勇往直前,對自己愛的人忠誠勇敢。不要讓自己的懦弱傷害到你身邊愛你的人,那樣你將會在自責與懊悔中度過餘生。

做一個追風箏的人,在奔跑中懷揣夢想與勇氣,一路高歌,一生無悔。

高中讀後感 篇10

《傲慢與偏見》是一直想讀的一本書,由於自己總是不能安穩下來,所以直拖到現在,這本書主要講述了男女主人公,由互相的偏見到誤會解除,最後到二人戀愛。故事的描述也像是王子與灰姑娘的愛情故事。讀起來津津有味。

班納特家有5個女兒均未出嫁,而班納特太太是一個神經質虛榮心十足的女人,將每個女兒嫁出去是她這一生唯一的大事卻從不費心管教女兒的舉止,也從來不曾讓女兒接受教育,而班納特先生是個顧家的老紳士,卻放任妻子和女兒的不得體行為,寧願躲進圖書室尋求平靜。簡·班納特是班納特家的大女兒,容貌美麗、性情温柔、沉靜;伊莉沙白·班納特是班納特家的二女兒,個性活潑大方、聰慧與美貌並俱;三女兒瑪麗容貌不若其它姊妹出色,因此便在品德及知識上用功,但也造成她的自大態度;排行第四的凱蒂個性浮華,與小妹麗迪雅最熱忠跳舞,舉止常失禮而不自知;小女兒愛慕虛榮、注重享樂、跳舞和與軍官鬥鬧取樂是她生活的唯一目的。有一天他們家附近的搬來了一個有錢的單身男子彬格萊·查爾斯,他是一個個性温和、做人真誠不拘泥小節的富家青年,在一個宴會彬格萊卻戀上了班納特家的大女兒簡,與簡·班納特相互愛慕;而彬格萊的好朋友達西·費茨威廉個性拘謹嚴肅,不善言詞常給人自大傲慢的印象,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班納特家的二女兒伊莉沙白,但是因為班納特一家本身並不是得體的家族令這兩段戀情受到障礙,伊莉沙白一開始就對傲慢的達西存有偏見,兩人的感情變化引起了故事的發展,主要就是描述他們這段關係的轉變過程。

書中的時代背景會造就許多不同的愛情觀:"彬格萊先生儀表堂堂,大有紳士風度,而且和顏悦色,沒有拘泥做作的氣習。但是達西卻立刻引起全場的注意,因為大家都紛紛傳説他每年有一萬磅的收入。男賓們都稱讚他的一表人才,女賓們都説他比彬格萊先生漂亮得多。"人們就是以財富來衡量一個人的。在達西與伊莉沙白的年代是趨於保守的,也會有貴族與平民的上的障礙;相較於現代這樣的情形就會比較少發生。在我看法裏我認為愛情是很美好的,兩顆心的距離並不一定會因為形體的接近或分開而有所改變,青春和愛情,都是天底下最容易消逝的東西;一個女人在一生中能夠被一個男人深深愛過,是一種怎樣的幸福呢?或者説,一個女人在一生中錯過一個深深愛她的男人,是一種怎樣的遺憾?傲慢和偏見,就屬於人類弱點中最常見的兩種。而人性又太容易被扭曲、被異化,一不小心,或一旦陷入盲目,失去公正和理智,被感情所操縱,就會出毛病,伊莉沙白和達西也只是一個代表而已。而出身、財產、地位、教養、一旦沾上上流的邊,就容易染上傲慢的毛病,對貧窮、低下、粗俗的人瞧不上眼;而地位低、財產少的人,出於人類的一種自尊心,則以偏見對抗驕傲的優越者,這自然是另一種被扭曲的傲慢。小説人物全然融入其社會現實,依循社會規則,譜出故事情節。由於明白婚姻關係可提供階級提升與經濟改善的機會,財力與社會地位為決定結婚對象的相關條件。一般人喜歡以貌取人,總是先入為主,達西先生傲慢、無禮的樣子早已進入伊麗莎白的頭腦,再加上騙子韋翰利用了自己巧妙的奉承能力以及一付"討人喜歡"的儀表,迷住了伊麗莎白,不停地為自己洗刷冤情,中傷達西。不可否認,韋翰長着一張英俊的臉,表面上也裝得非常"紳士"。使得伊麗莎白完全相信了韋翰的花言巧語,可能於伊麗莎白的年紀有很大的關聯,即使她是家中最居理智的女兒,畢竟年輕,對於一個人是好是壞,還只是看淺表的。她非常不希望在別人眼裏看來她是一個無知而虛榮,又沒有教養的女人,可她也只是一個處在那種時代的而不甘於做一個配件的女人而已,她希望的伴侶能在心靈上與之共鳴,對於這個人的`品格的要求超過了財富的要求,這一點是值得讚賞的,畢竟是在有一個愛錢的母親的教育下長大的。不過對於這樣一個母親,她還是感到了自卑,才會在面對韋翰的謊言時,盲目的相信那個"高高在上"的達西是個卑鄙的人,從而使自己在他面前時的自卑心得到解脱。不過幸運的是伊麗莎白沒有被這些真正的矇住雙眼。

傲慢與偏見,在書中是男女主角愛情上的障礙,但在現實社會中也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的障礙,更是在正確對待自己,對待事物上的絆腳石。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靈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一番事業,無論是知識、教養、還是愛情、事業,都需要同自己心靈的種種淺浮的陷阱或陰影做鬥爭,經過各種誤解和長時間的反覆的認識過程,慢慢由心靈克服各自弱點和毛病,而走向開放、灑脱、自由的必然結果。人和人之間的相處總會有一些小小的摩擦,而這些摩擦,往往就是自己內心中所潛藏的弱點或毛病,要和別人能夠更愉快的生活,就必須先了解到自己的缺點,並磨去他,其次是瞭解別人的內心,最後再互相深入彼此,如此一來,你會發現到社會上每一件人、事、物都是如此美好、光明,更進一步激發出你內心深處的感動,發揮出自己的專長去替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世界服務,畢竟我門是萬物之長,如果人們不再用心去關懷身邊的人,不再去付出自己的一臂之力,那麼還有誰要去完成這個任務呢?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將自己原先所存有的毛病給除去,換上一個全新的自我,為嶄新的未來打拚吧!

高中讀後感 篇11

越長大越孤單讀後感房慧 我始終都學不會用華麗的語言去包裝自己的文字,我始終都是用瑣碎的文字來表達我的情感,越長大越孤單讀後感 房慧。 -------題記 從小就羨慕那些朋友多得是,有那麼多的玩伴,隨手便地抓的人。而對於我這個EQ智商不高的人來説,何談容易。他們總是有説不完的話,數不盡的傾聽者,打不完的招呼,雖然我也有幾個私交,不過無非就是那幾個玩的要好的,曾經一度認為自己有自閉症,朋友也有時這樣問我。不過總結來説就是有點孤僻,不喜歡太熱鬧的地方,喜歡呆在自己的世界裏,靜靜地,不想內心的那片淨土受到外界的干擾,可表面安靜,害羞的我,可又有誰知在寢室盡情釋放自我,所以我被蓋上了雙面人的稱號。只是心中永遠有這那樣一塊兒禁地是屬於我自己的,我曾試着想慢慢打開它,卻發現好難。就像樹上最高枝頭的那顆蘋果,不曾嘗過,卻擔心它的苦澀。 小時候,總是自己呆在家中,把所有的燈都打開,因為害怕黑暗,那個時候是在上幼兒園,個子小抅不到開關,摸着黑小心翼翼的踩着凳子,有時會哭着從晚上等到白天媽媽下班。

把電視聲音開得很大,因為那樣才不覺得害怕,總是羨慕那些一回到家就能見到父母的孩子,就是那麼一個小小的願望我都無法去實現,在別人眼裏卻只是輕而易舉的事情。那個時候認為自己好孤單,然而隨着長大那種孤單一也淡去了,本以為這樣我就可以變的堅強,不會再去那樣的依賴父母,然而心理上的孤單與日俱增,真的好孤單好無奈,以前的孤單比起來實在算不上什麼。 在大人的眼中我們還是未經歷長大的孩子,童真,稚氣。根本不會去關心哎呀學費怎麼又要交了?菜價怎麼又漲了?......

心無雜念,未成熟未長大的孩子,沒有壓力,沒有煩惱,沒有社會上的競爭。。。。。。安心過着豐衣足食的日子,可只有我們知道,自己已經長大,自己在變,或者怎樣慢慢成長,因為無論是誰在父母眼中終究是個孩子。但在別人眼中未必是這樣的。 我就是這其中的一員,從小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温室裏的花朵。童真的孩子,總是把所有的事情看的太簡單美好,一直生活在自己的童話世界裏,那裏只有快樂和美好。即使是看電視和小説,都會選擇美好快樂的結局來看,無非就是想看到圓滿的結局。 這是一個男孩悲傷流浪的故事,也是一羣倔強的女孩子追求真相的故事。 李可以揹負着血緣之痛,四處躲避。他不允許任何人靠近,他越這麼孤傲就越吸引周圍的人的好奇。

他做了一個旅人,踏上未知的旅程,無法停靠,無法安心,沒有朋友,沒有目標,放逐,流浪。他的.冷漠,目中無人,不接受任何人的關心,活在自己的世界裏,冰冷的像南極的冰島。 越長大越孤單好像成為孩子的代名詞,張大中感受到孤單的滋味,是自己與周圍的一切更加生疏,與熟悉的人如同路人甲路人乙,身上長滿難以靠近的刺,把自己包裹起來,用堅硬的一面去防備他人更多的時候,把一些事一些話埋在心裏,正是這種的心理上的變化使自己變得麻木孤單,不願與他人交流。孤單越來越鮮明,越來越可怕,沒有兒童時代的天真活潑,我也想過簡單的共同追求,也許隨着長大,看大的世界越來越大,懂得的越來越多,接觸的越來越深明白一些道理,對這個而世界上的規則瞭解的越來越透徹,才發現自己變了許多,變得有私心變得計較,變得有防備,使我們明吧夢想很難去實現,明白未來的路很長路很坎坷,自然變的孤單迷茫,天空很大卻看不清楚,好孤獨。

我們不得不承認,儘管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還是嚮往着童真,但並不可能像從前一樣快樂,因為我們每個人的志向不同,經歷不同,所談論的事情也不一樣。好想再回到那無憂無慮的童年,因為那樣才不覺得累,才可以輕易被滿足,才不覺得孤獨。 好像再躺在外婆的懷裏聽唱着那首幾百遍的歌,就是那首歌陪伴我到長,那首歌好像這樣唱的“天黑黑,欲落雨,天黑黑,黑黑”真想回到那個犯了錯躲到大人懷裏的小女孩,長大後,一切好像都變了,變得好陌生,變得好孤單。總是想起童年的時光,卻在,念念不忘中淡去了。

是否成人的世界背後總有殘缺,我走在每天必須面對的分岔路,我懷念過去單純美好的小幸福。。。。。。 年輕的一代,在成長路上,終究是寂寞的,但記得長大孤單了,千萬不要抱怨,這畢竟對每個人來説都是人生的一個“坎”,只要勇敢去面對,一切都會好的。

高中讀後感 篇12

那一夏的繁花開敗了青春中無數悲喜,你的淺笑曾照亮我多少踽踽獨行的回憶。煙蒙水迢山寂,沿歲月的紋路尋找期許的自己。

躲在文字的屋檐下看過去瀝瀝滴雨,每份青春都有似曾相識的快樂與痛楚。青春錯落的糾葛,百轉千回。與書中的文字初遇,卻似與過去的自己重逢。每個人的青春,都有一個男孩教會我們成長,一個女孩教會我們去愛。

一公里海風外夾雜着裸露沙台的潮氣,摩挲着薄霧遮掩下的夜空。這片星空也許温存着鄭微操場邊與阿正熟悉的呢喃,也或許是阮莞一個人的思念。對於我記憶裏的操場,教室,街道,在心裏已翻雲覆雨。

記得有個叫北島的人默契的寫出了我的心事,他説,世界小的像一條街的佈景,我們相遇了,你點點頭,省略了所有的往事,省略了問候。

那時我像鄭微一樣“願用逝去的青春,賭一次永恆。”但時間讓我們明白,青春和美麗一樣,都脆弱的如干枯的紙。也就只有阮莞用生命的靜止,讓青春不朽。

青春就像轉瞬的煙火,而時間卻如漫長的打坐。有些人在青春中教會了我們如何去愛便匆匆離開,每個的人的內心只能耕種一次,凋零後便任其荒蕪。就像我們的一顆心,曾經火熱的揣在胸膛裏,滾燙的無處安放,亟不可待地找人分享這温度,從沒想過它有一天會冷卻,冷到我們只得自己環緊自己,小心翼翼。青春我們只能猜中開頭,卻永遠猜不中結尾。當鄭微遇到陳孝正時轟轟烈烈的奔赴,她曾説“林靜給了我最懵懂的愛情的夢想,陳孝正才是真正給了我愛的啟蒙的那個人。”最終卻也只是路遙馬亡。青春本來就是疼痛的,在小寫的牧歌裏充盈着笑容與歡愉,再大寫的牧歌裏卻只有思念與別離。

很多次,我都不敢走的太近,怕正好遇上你,但是,又怕看不到你窗口的燈光。多少人的愛像老張一樣,每份深愛都是祕密,可我們仍相信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沒有人的青春是一張白紙。現在你閉上眼,在那段時光裏想到的不是仇恨不是離別不是傷悲,是愛和對愛的渴望。即使緘默和守望鑄成了最為厚重的城牆,但我們明白那段薄情相待的日子終究會被原諒。村上曾説,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片森林,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會再相逢。

最初的狂歡,最後的離散。那些記憶中鮮活的人像飄零的花,散落在天涯。那時我們有夢,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們在深夜裏飲酒,杯子碰在一起,都是夢碎的聲音。過去的自己與歲月的歌都遺落在成長的路上,浸滿日出前的露水。是否有一天我們也會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不管時間多麼蒼老,在陌生的街角遇到,我還是能一眼認出曾經的那羣人,憶起當時彼此歡暢的時辰。青春,以你為名。當一個人合上讀完書,跌宕的思緒久久不能平息。()耳畔王菲空靈的聲音“漫長的告別是青春盛宴”。是呀,多麼痛的離別,曲終人散。可能再曲折的故事都已經遺忘,但是自己寫的楔子和結局卻歷歷在目。沒有人催着,走一段又一段的路,過一座又一座的橋,賞一朵又一朵的雲,每個陌生的風景卻都似曾相識,那段曾經,與他們一起走過。人已陌路,心卻思念着。青春的確是本太倉促的書。

我們一生有可能遇到很多人,有時正好同路,就會在一起走一段,直到我們遇到了真正想要共度一生的`那個人,才會把餘下的旅途全部交給這個人,結伴一起到終點。辛夷塢在書中的這個句子讓我想起了熟悉的那句話,遇一人白首,擇一城終老。可是那段歲月裏,錯誤的每個瞬間當成了永恆,最終在時間的渡口,一直有人在走,那些曾以為天長地久的人也只是生命中匆匆的過客,遠去的人和離岸的船,只留在自己荒蕪空洞的眼中。記得在哪裏看過這麼一句感傷的話,其實你我擁有的都是這樣的淡青春,沒有兵荒馬亂,沒有動盪不安,沒有生離死別 不外乎遇到這些人,經歷這些事,走過同樣的年月,錯過該錯過的人。

正如故鄉是用來懷念的,青春就是用來追憶的,當你懷揣着它時,它一文不值,只有將它耗盡後,再回過頭來看,一切才有了意義--愛過我們的人和傷害過我們的人,都是我們青春存在的意義。只有走過才能記起當時路旁的櫻花開得有多麼爛漫,當時的笑像燃燒的火焰,想起當時風一般的少年,想起那時明媚的自己。只是那時像自己道聽途説的一個傳説,嚮往卻飄渺。説實話,我感謝這本書,感謝我重逢了那時的自己,那些過往,只是眼角有些濕潤。並沒有人免我驚,免我苦,免我四下流離,免我無枝可依。在眼下弄壞了的時光裏,安放了太多妄想。沒有人永遠青春,卻永遠有人青春,那些人還在,在自己的回憶裏,在青春的眼眸裏。

致我們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致我們我們縫縫補補的感情,致我們一再錯過的愛人,致我們永不褪色的回憶。

青春,那一霎的煙火,曾給予我黯淡裏最明媚的光亮,讓我獨涉蒼涼的光陰。只是綻放後只留一地的冰涼。明天,每個人回不去的青春。

高中讀後感 篇13

去年暑假,九寨溝旅行回來的路上遇見了長江,黃黃的混濁的江水超出我對黃河的想象,一如這世風狂泄,泥沙俱下的世道。因此,我漸漸地更喜歡文字的世界,可以讓人海闊天空地想象,比現實世界美得多。

比如那清新剔透、天馬行空的《小王子》,像九寨溝透徹清涼的水,卻隨手可觀,不必千里迢迢趕去欣賞。

讀它,是一種很簡單的幸福。

第一次看《小王子》是在兩年前,雜誌上的一篇序言——《我是那隻等愛的狐狸》,註明選自《小王子》。與眾不同的味道把我迷住了。

很快地我在網上訂了書。送來後,打開第一頁,我就愛不釋手了,令我驚喜的不僅有奇妙的文字,還有聖埃克蘇佩裏的那些畫兒。看到小王子裏面一樣的畫面,我才知道,原來那些小人和花花草草曾經並且一直在這樣憂傷的童話裏生長着。

我摘錄了《小王子》的一些文字,和朋友們分享:

那些人們,他們往快車裏擁擠,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要尋找什麼。於是,他們就忙忙碌碌,來回轉圈子…

我的生活很單調。我捕捉雞,而人又捕捉我。所有的雞全都一樣,所有的人也全都一樣。因此,我感到有些厭煩了。但是,如果你要是馴服了我,我的生活就一定會是歡快的。我會辨認出一種與眾不同的腳步聲。其他的腳步聲會使我躲到地下去,而你的腳步聲就會象音樂一樣讓我從洞裏走出來。(小狐狸的話)

比如説,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但是,如果你隨便什麼時候來,我就不知道在什麼時候該準備好我的心情…應當有一定的儀式。(小狐狸對小王子説)

我如果有五十三分鐘可支配,我就悠哉遊哉地向水泉走去…(小王子對忙碌的商人説)

喏,這就是我的祕密。很簡單: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小狐狸對小王子説)

我到過一個星球,上面住着一個紅臉紳士。他從來沒聞過一朵花。他從來沒有看過一顆星星。他什麼人也沒有喜歡過。除了算帳以外,他什麼也沒有做過。他整天嘮叨的就是你剛才所説的那句話:‘我正忙着要緊的事呢!’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不過,這還能算個人嗎!不,他不能算人,他只是個蘑菇!

這顆行星真奇怪!什麼都是乾燥、堅硬的,人們一點想象力都沒有。他們只是重複別人對他們説的話……在我的家鄉,我有一朵花。她總是自己先説話……

“你們一點也不象我的那朵玫瑰,你們還什麼都不是呢!”小王子對玫瑰們説。“沒有人馴服你們,你們也沒有馴服過任何人。你們就象我的狐狸過去那樣,它那時只是和千萬只別的狐狸一樣的一隻狐狸。但是,我現在已經把它當成了我的朋友,於是它現在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了。”

我的那朵玫瑰花,一個普通的過路人以為她和你們一樣。可是,她單獨一朵就比你們全體更重要,因為她是我澆灌的。因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為她是我用屏風保護起來的。因為她身上的毛蟲是我除滅的。因為我傾聽過她的怨艾和自詡,甚至有時我聆聽着她的沉默。因為她是我的玫瑰。

我那時什麼也不懂!我應該根據她的行為,而不是根據她的'話來判斷她。她使我的生活芬芳多彩,我真不該離開她跑出來。我本應該猜出在她那令人愛憐的花招後面所隱藏的温情。花是多麼自相矛盾!我當時太年青,還不懂得愛她。”

那麼美的文字讓我謙卑,自慚形愧。我只能用一段一段的原文來表達我對《小王子》的喜愛。

一直沉睡的天性被他美麗的憂傷喚醒了,我試着去憐惜一花一木,去同情小人小物,試着培養自己豐富的情感世界,試着搭建自己宏偉的精神殿堂,抵抗這個瘋狂世界裏肆虐的物慾,拯救我那日益物質化的堅硬的心靈。

小王子有那麼純真的思想,那麼美麗的想象力。看到小王子,讓我想起正在從我們身上曾經有過,但已經流失的一些東西……成長帶來了什麼?越來越像書中的大人們麼?

小王子樂觀地成長,流浪世界。流浪中,小王子看到了世間百態,形形色色的人在物慾橫流的社會裏迷茫着:

國王,坐在只有禮服大小的星球上支配着他的權利……

愛虛榮的人,“在那些愛虛榮的人眼裏,別人都成了他們的崇拜者。”

酒鬼,為了忘卻羞愧而喝酒,因為喝酒而羞愧……

實業家,只愛計算着天文數目,喜愛擁有卻不知如何去管理……

點燈人,“小王子瞅着他,他喜歡這個點燈人如此忠守命令。”

……

他們唯一的共通點:玩着大人們的數字遊戲、心中充滿慾望、虛榮、熱衷名利、有着自甘墮落的自圓其説邏輯,缺乏對真實世界的愛和興趣。“這些大人們真是奇怪極了。”

“人們一點想象力都沒有。他們只是重複別人對他們説的話…”,“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實質性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

“人們是從來也不會滿意自己所在的地方的。”

“你這裏的人在同一個花園中種植着五千朵玫瑰。可是,他們卻不能從中找到自己所要尋找的東西……”

“然而,他們所尋找的東西卻是可以從一朵玫瑰花或一點兒水中找到的…”

而我們只喜歡有許多數字的成績,卻不願去同情、憐愛活活潑潑的小孩子……或許我們以為幸福在那裏?

我們是不是也在苦苦追求着幸福,但卻常常粗暴地把幸福從身邊趕走?

我們是不是總在為了明天的幸福,而寧願忍受今天的痛苦?但明天的幸福值得用今天的幸福交換?誰又能把握明天的幸福?

人生沒有目的地,人生僅僅是一個過程,值得我們把握每一天的幸福。

標籤: 讀後感 高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0ll9q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