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致教師》讀後感9篇

《致教師》讀後感9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致教師》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致教師》讀後感9篇

《致教師》讀後感1

很有幸拜讀了朱永新先生的《致教師》一書,其中的每一句話都發人深省,在他眼裏,教師不是春蠶,不是蠟燭;不是一個隱喻與一個標本,更不是靈魂工程師,教師就是教師,每天都在平凡與神聖中穿行,一味將教師歸結為平凡或者神聖,都是片面的。作為教師,我們要視教育為天命,認為最驕傲的身份就是教師。

教師是一個能夠把人的創造力、想象力等全部能量與智慧發揮到極限的、永遠沒有止境的職業。教師面對的是最深的世界——人的心靈。他們存在着無限的可能性。説“信仰”:信仰造就的樂觀,是生命中的太陽,任何境況下的'人生都會因此温暖明亮,並指引着生命中的明亮那方。説“理想”:當理想遭遇現實,總會有碰撞,總會有較量,否則,理想如何能夠稱之為理想?教育與理想是一對孿生兄弟。教育,是必要的烏托邦。説“教師的專業成長”,將以閲讀為基礎的“專業引領模式”,以寫作為基礎的“研究反思模式”與“以同伴互動為基礎的教育生態模式”喻之為教師成長之“吉祥三寶”。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個生命的敍事,在時光中創造那個更好的自己。教師是教室的國王,教師的胸懷決定着一間教室的大小。因為,凡能發光的人,必定在內心燃燒了自己。讀書是尋求心靈的自由,備課就是精神的體操,交友就是與“未來的自己為伍”;打開《致教師》,隨處都是這種美妙的文字,迴應着每一個平凡而碎細的教育命題。

希望這些人生教育哲理伴我同行,支持我成長進步。

《致教師》讀後感2

《致語文教師》封底有一段話:作為年輕的中學語文教師,如果能有一段相當長的時間積累資料、提煉經驗,可能於一生的教學研究都有好處。這句話對我深有感觸,我想對於國小語文教師同樣適用。

翻開餘老師的《致語文教師》,很多設計創新,很多方法總結,這些都是他作為一位語文教師在長期教研、教學工作中獲得的積累。餘老師的這本書有兩個優點,一來有一線的教學經驗談,而且這些經驗還被分門別類,比如介紹教學手法的創新就列了學法手法、創編手法等九條,二來有自己總結的創新案例,這些案例的面還相當廣泛,誇張的説,想教好語文課文,最好先把這本書翻一翻。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餘老師更多的是把智慧融進了這本書。其實,餘老師的教學智慧背後有一個大前提,那就是教語文是“充分地、有效地運用課文文本,對學生進行積累教育和能力訓練”。確實,現在我看語文教學,真切地體會到不能只教“課文”,一個學期十幾二十篇課文,學生記住了也沒有大用處。一個學期一百多個課時,我認為是提供給學生表達的空間,積累的`機會,讓學生鍛鍊和積累。書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根據課文內容口頭創編“門庭若市”的成語故事,從課文中找到10個左右的句子並重新排列,全面地解釋什麼是神奇的極光……這些事例典型創新,而且始終帶着一種理念、一種實踐、一種思索……在教育教學中,這些方法都值得我去試試,我想一定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

《致教師》讀後感3

教育者的胸襟,是學生的天地。教師的胸襟有多寬,學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師之心境,如海洋一般遼闊,如長空一般高遠。教師心胸博大,學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學科,就可能成為樂園;他的學生,才會開墾自己的心靈,建造精神家園。人生能遇上胸襟遼闊的教師,學生自然“大氣”,自然能頂天立地。

一般而言,有成就的教師,他當初的勞動和心血必定超過常人,他的努力,在於他肯吃常人不願吃的苦,和他們的辛勤付出,只盯着他們獲得的名利,人就有可能變得偏狹,焦急暴躁,心理陰暗,乃至妒火中燒。如果教師有這樣的心態,他的工作情緒會大受影響,非但不會有什麼成就,其庸俗作風還可能傳染學生。

一位教師在專業方面能走多遠。兩位退休的理科名師説,從學科而言,語文教師的個人發展空間比理科教師大得多;因為他的思想情感體驗遠多於其他學科,他的.想象力更豐富,創造的機會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達能力,他其的作用更大,特別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影響。

進德修業是個人的事,是自覺的追求,對一個勞動者來説,專業素養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對一名現代教師而言,持續的學習將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撐自己作為一個文明人的操守。

《致教師》讀後感4

最近讀了吳非老師的《致青年教師》。裏面的很多觀點是我贊同並且需要學習的:教育是為明天的社會培養合格的人,所以教師必須要有理想;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未來的社會超越今天的文明,這就是理想。教育本身就是美麗的事業,她呼喚人的理性追求,她呼喚建立美麗的人格,她當然需要理想。學生的學習過程,實質應當是儘可能有效擺脱教師的過程。

我喜歡有理想的人、純粹的人。其實讀罷這本書,我的感觸最深的就是老師給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很多,可能是老師不能想象到的或者是不察覺的。老師培養的是未來的人,在明確這一觀點後,我們再來研究我們的教學。研究如果想培養未來的祖國的`建設者們,我們需要從哪方面下手。

我認為首要需要解決的是老師的教育觀。老師們需要不斷地汲取知識、營養。多讀書,讀好書。老師只有不斷地汲取知識,才能面對如今知識面如此廣的學生。其次,我覺得老師需要做到的就是明確自己要培養的是什麼樣的學生。在授予孩子知識、培養孩子能力之前先要讓孩子有一個正確的道德觀、價值觀。現在的00後們,都是父母眼中的小公主小阿哥,在家裏是集“萬千寵愛為一身”,但是,老師們需要明確,再怎麼集大家的寵愛,他到了社會,還是要融入集體,融入社會,必須讓孩子明確自己的道德觀並養成良好的習慣,其次才是課堂知識的吸收。

做一個純粹的人,愛自己,愛學生。

《致教師》讀後感5

今天我讀了吳非老師所寫的《致青年教師》第一輯,做個有胸襟的教師。

就讓你的眼淚流出來:書上有這樣一些話“班會上沒能忍住內心的悲傷,你哭了。因為看到學生的冷漠,因為看到一些學生缺乏羞恥感,你感到痛心,那我們教育孩子成為人,我們必須自己首先使情感正常的人哭泣落淚,未必是軟弱,因為你的悲天憫人,因為你的正義衝動,因為你的人愛和幸福。”

我相信所有的老師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在開班會的時候,或者在課上的時候,有些孩子不聽話或者一些社會現象而讓你流淚悲傷,那就讓我們的眼淚流出來,不要阻止它流下來,這是你情感的表現,哭泣也落淚,未必是軟弱,作為指引者的教師,我們應當引導學生去關注,並與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有閲讀的經歷,他的閲讀在於他閲讀量的多少與是否有效。如果是有效的,就會產生人文情懷,他的情感就能被喚醒,也一定會有所感動。如果在他人生中缺少了閲讀,那缺少的不僅僅是語文教育的需要,更是人成長的需要,一個人閲讀積累,代表他的發現就會越多,對自己的人生價值觀也會有所提高。

學生的閲讀很重要,而老師的閲讀更重要,教師的閲讀經驗往往是學生的`金精神資源,教師的情感體驗。教師應該是真善美的傳播者。

所以不要在意,學生面前掩飾自己的情感,大哭大笑,讓孩子們體驗到你情感散發,把你的愛,你的悲傷失望,你的恨,都真實地袒露在學生的面前吧!!

《致教師》讀後感6

作為一線教師,我們總會説,做一名智慧的老師。

那麼,怎樣做才能成為智慧的老師,什麼才是智慧的教師呢?當我一遍又一遍地品讀餘映潮的《致語文教師》,突然有一種感動甚至一種寫的衝動。

餘映潮説:我希望每一位語文教師在生活中、工作中都充滿智慧。教師的智慧,初步的詮釋是成長智慧、教學智慧、治學智慧。當我讀到這兒時,不禁感慨成長也有智慧。

耐力是一種成長智慧。餘映潮用自己的`耐力塑造着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堅持着自己的堅持,潛心研究與思考,他總有那麼多的事情做。他説,當你面對書桌几個小時寫不出一個字的時候,當你翻閲大量資料而精疲力竭的時候,你都得平靜地堅持,將生命、時間化為工作中、研究中無數優美的細節。

發展自己是我們每個人真正的大事。我們發展自己了嗎?我們訓練自己了嗎?我們可以自己訓練自己,磨練的嘗試與廣度決定着我們的高度,在業務上追求高度的人,就是奮鬥方向正確的人。

我們可以隨時把思想所得變成文字,漸行漸遠,漸行漸深。原來,身為老師有這麼多地方需要成長,這麼多地方需要發展。

《致教師》讀後感7

《致青年教師》這本書, 不僅適合青年老師閲讀,而且適合所以擁有教育夢想的教師閲讀。作為班主任的張萬祥老師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一個既勤奮、踏實,又與時俱進的班主任形象浮現在腦海。他讓積累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同時又是一個愛遨遊網絡的班主任,很多像張老師一般年紀的老教師接觸網絡較遲,大部分對網絡的不甚瞭解,更別提應用。而張老師網上收徒,幫助青年班主任的成長、網上著書立説等,讓網絡為他所用,跟上了時代步伐,做了一個新潮的班主任。

我反覆看了好幾遍《做一個講求藝術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是科學,也是藝術。講求工作藝術,可以事半功倍,迎難而上,甚至化腐朽為神奇,可以走出教育的低谷,開闢教育的新天地。教育藝術就是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交流,變圍追堵截為巧妙疏導,變疾風暴雨為和風細雨,變操之過急為循序漸進,弦外之音代替逆耳的訓斥。”

讀着這段文字,讓我看到班主任工作雖然艱鉅,但是充滿情趣與挑戰。做一個班主任本來要學習地方就很多,如果事無鉅細都要從生活中去總結,那麼要做一個合格的班主任就太漫長了。有這樣有種説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遠;之所以看得那麼遠,是我站在巨人肩膀上。有張老師這樣的毫不保留地把經驗介紹給晚輩的班主任存在,我們何懼當班主任呢?

閲讀這本書,讓我更深地領會到:班主任就是個萬精油,往往需要多才多藝,要想當個合格的班主任,還得學習、學習、再學習。

《致教師》讀後感8

熟諳課堂教學藝術是一種教學智慧。有人以為,教師不就是教好書,考好試嗎?餘映潮説,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有效、高效。在課堂學習中,有豐富的積累。在語言儲存、能力培養、方法養成、情感薰陶、思維培養等方面對學生進行科學而切實的訓練,豐厚學生的語文素養,把教材讀厚,把教材教薄。是啊,讓學生會讀課文,老師首先要會讀,讀出含義,哪怕是一個詞,一句話。

現在的孩子往往喜歡那些《查理九世》等快餐書。在書店,如此之書總是擺在最顯眼的地方,那裏的書也最吸引孩子們,這樣的'書我們該用怎樣的態度對待呢?我們如何引導孩子閲讀課外書呢?餘映潮説:教材研討是語文老師的第一基本功。讀好教材,細讀、精讀、深讀、活讀、美讀,在研讀教材上達到讀得細膩、讀得深刻、讀得奇美,才能在教學中深入淺出、進退自如、遊刃有餘,我們才能如創造性地處理教材。

書中有這樣一例,以我讀出了小説的味道為標題,寫一段100字以內的文字,融閲讀、寫作、思維訓練於一體。這設計得是多麼靈動啊,似乎讓我們看到了語文教學的魂。

堅持治學,謀求進步,是一種智慧。對教師來説,研究為了治學,研究能讓我們做得更好,為了做得更好,我們應該有優秀的治學方法。

《致教師》讀後感9

期末教職工會議時,學校給每一位教師發了4本書,對於喜歡閲讀的我,這是一個大大的福利。

其中一本是朱永新老師的《致教師》,朱永新老師因閲讀李鎮西老師的博文和著作中多次提起,李鎮西老師的博導,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文中李老師的尊敬之情溢於言表。

文中經典:

1、教師職業大致有四種境界:第一,是讓學生瞧得起的老師;第二,是讓自己心安的老師;第三,是讓學校驕傲的老師;第四,是讓歷史銘記的老師。

2、真正可怕的是,作為老師,我們失去了學習的激情,失去了學習的習慣。

3、在同樣的環境下,別人往前走,你也往前走,你只能看見和大家同樣的風景,取得與大家一樣的成績。當別人停下來時,你仍然在走,你才可能超越別人,取得別人無法企及的成功。

4、教師的.使命,就是伴隨學生走過一段人生。

5、教育工作中,你越是相信他,他越是能夠給你展示他的美好的一面,如果你懷疑他,對他沒有信心,他給你展示的就是陰暗消極的一面,就是你最不希望結出的教育之果。

撲實真誠的言語,受用的教育教學道理,很快就讀完了本書。

書中提到的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示良多,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多讀多總結成文,用十年磨一劍的堅持,一定會產生量變到質變的飛躍。

劉麗萍校長曾講所教一個學生,開始作文提不起筆,每日一篇,日積月累,最終語文學科取得優異的成績。

近年來我們組撰寫博文,認真反思,所以大家寫論文課題研究能迅速而得。

標籤: 讀後感 教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0q9d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