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黃石的孩子》的觀後感

《黃石的孩子》的觀後感

剛剛看完了《黃石的孩子》,有一些小感動。

 《黃石的孩子》的觀後感

雖然影片的敍事手法和人物對白都比較好萊塢化,但那一份平淡中不經意流露出的感動,依然讓我回味良久。

沒有瀰漫的硝煙,沒有橫飛的戰火,沒有蕩氣迴腸的愛情,甚至都沒有絲毫的煽情,導演僅僅用最平實的鏡頭,卻展現了一段不平凡的歷史,一個偉大的英雄。

喬治何克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物,相信大多數中國人都從來沒有聽過這個名字,但正如托爾金所説,小人物成就歷史,何克為我們書寫了一段關於愛和堅強的歷史。何克從戰火瀰漫的中國拯救了六十多個孩子,他做的並不多;他為這六十多個孩子獻出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這就足夠感到我們。

我實在無法想象何克是怎樣在當時那種艱難的.情況下帶着六十多個孩子徒步穿行了五百英里的距離,導演甚至也沒有用過多的篇幅來描寫他們的“長征”,但當何克和李到達山丹,看到那樣一座破廟時的喜悦表情時,我們也許就可以明白這一路上的艱辛。

影片的結尾,是幾位今天仍然在世的“黃石的孩子”講述何克的故事,“我們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生日,我們都説我們的生日時7月22日,那是何克去世的日子”,這一刻,我真的感動了。

在這樣一個愛國主義情緒過於火熱的時候看到一部平凡的講述抗日戰爭的影片,確實多了幾分思考。

《黃石的孩子》主要講述一個外國人(英國記者喬治-何克)在中國經歷二戰幫助孤兒的感人故事。影片開場就是廢墟中的南京城,為了力求恢復1937年時南京城的舊貌,導演羅傑-斯波蒂伍德在開拍前就多次到南京實地考察,但是由於當年倖存下來的老建築都已經被保護起來,幾乎無法進行電影拍攝。“劇組中從演員到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有一個強烈的情緒,就是認為我們有再現真相的特殊使命。”於是,影片美術組花了近半年時間蒐集舊膠片和幾千張歷史照片,還專門拜訪大屠殺紀念館的館長,才最終設計建造起一片被日本人炸燬的南京城場景,並真實地還原了在南京城發生的屠殺慘案。

重在人性光輝。

雖然由好萊塢班底打造出的《黃石》屠殺場面十分真實震撼,但該片並未用大量篇幅展現南京大屠殺的殘酷與血腥,而是更關注在這場戰爭中所綻放的人性光輝,一種跨越國度的國際主義人道關懷。導演羅傑-斯波蒂伍德在十幾年前就看到過一些由當年參與南京屠殺的日本兵拍攝的膠片資料,才知道世界上曾經發生過這樣殘忍的悲劇。而這些都是大多數西方人不知道的,從那時起他就期待能拍攝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電影。最終是喬治??何克富於傳奇色彩的人生促使他拍攝了《黃石》。因為“這是一個有關個人的旅行,關於一個年輕英國男人成長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堅韌的,令人恐懼的,然而又是熱情奔放而充滿神祕的世界。這將是一個吸引人的電影,因為它為我們展現了不同的文化,但同樣也講述了我們應該共同分享的基本人道主義。”

標籤: 觀後感 黃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4m66w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