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5篇)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5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5篇)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

要説卷壹的主角,那就是朱元璋了:他生於窮苦家庭,父母兄弟都先後因旱災而引發的饑荒餓死,可那些原本可以保住他們性命的救濟糧卻被貪腐官員所佔,米商也變成了奸商,這使朱元璋恨透了貪腐官員和商人,也是他後來頒佈一些聳人聽聞規定的原因。總結朱元璋的一生來説,他是一個大公無私、善用人才、為了後代不惜屠殺功臣的人;從剛開始的皇覺寺中孤燈一盞,濠州城中奮發圖強,鄱陽湖上火光沖天!茫茫大漠劍舞黃沙!開創帝國,光耀後代!在朱元璋的身上,我感受到了那沖天的豪氣,也看到了一個朝着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毫無疑問,他的大公無私以及那驚人的判斷力值得我們學習,同時,他也告訴我們,人堅強的意志和決心可以戰勝一切困難!

再來説説朱允文,他是一個皇孫,後來當了皇帝,可他一生都生活在別人的陰影中,直到他死去。給朱允文一個評價吧:他是一個可憐的人,一個善良的有些傻的人,一個不會知人善用的人,一個判斷力極低的人。人是要温柔善良些,這沒錯,但,不要忘了,有些東西過了頭,就會壞大事,就像朱允文,放虎歸山,終毀大事。

最後來説説明朝的永樂大帝——朱棣。他出生在戰火中,從小就與戰爭為伍,並近乎狂熱的愛上了這種殘酷的美感,,最終還用戰爭坐上了皇位。我們可以説他殘暴不仁、冷酷至極,但我們也不得不説他確實是一位明君,一位英明非常的君主。結合他登上皇位後的種種,你會發現,他擁有長遠的遇見,會從各方面考慮問題,即使漏了哪一點,他的黑衣宰相也會及時的給予他提示,使他最終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我們也給朱棣一個公平公正的評價吧:他是一個無賴,是一個雙面人(對於敵人,他殘暴,對於百姓,他愛民如子),但他的好學、不恥下問(雖然只存於戰爭方面)、做事不拖泥帶水,還有他頑強的品格,這幾個方面,值得我們學習。

元末明初,一個戰火不斷的年代,不過由朱元璋等人的事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童年可以決定一個人的未來,古人所説的“三歲看長,七歲看老”是有道理的。你看那些偉人,哪個不是在童年就立下了自己遠大的志向,長大後一步步實現的?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2

有沒有一本書,曾經讓你情不自禁地淪陷,為文中的人,為他哭、為他笑,亦對作者的用意會心一笑呢?雖然我不知道你有沒有過,但我的確就有那麼一套書,讓我一部接一部地看它,它叫做《明朝那些事兒》。

這套系列叢書從朱元璋的身世談起,到崇禎自縊身亡結束,共有七本。而真正吸引我的,是作者詼諧、幽默的筆法及其深刻的內涵。

“正義和公道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曠課。”乍看之下,這句話淺顯易懂,而只有完整地讀了這一段,才能知道它的寓意。徐階等人就代表了正義,而醒悟的嘉靖則代表了公道,或許他們應該更早去除嚴黨,那些義士也就不會為此犧牲了。儘管太遲了,但好在他們並沒有坐視不管。即便他們沒能代表正義和公道,那千年後的歷史學家也可為他們申冤。所以,正義和公道就如一對好兄弟、一對好朋友,當一方出現時,另一個總會出現,就算遲到太久,也一定會到來。

“雖然神仙和咱們不住在一個小區,也不通電話,不能在網上聊天,但經過我國人民的長期科研,終於找到了和神仙聯繫的方法,比如跳大神、上身之類的高科技手段,並作為著名的糟粕垃圾,一直流傳至今。”剛讀到這句話,便會笑出聲來,因為作者的幽默。他通過加入現代元素,告訴大家關於聯繫神仙的事情,也引出了嘉靖的請仙方法:“扶乩”。

“所謂歷史,就是過去的事,它的殘酷之處在於:無論你哀嚎、悲傷、痛苦、流淚、落寞、追悔,它都無法改變。”這段話不但回答了讀者為什麼他越寫越不幽默,也告訴了我們歷史的殘酷。很多人都認為他寫不幽默了,而他在這話裏隱藏的回覆是:不是我不幽默,而是歷史的殘酷壓過了幽默。歷史便是如此,無法改變。而這一整段裏,也都在回覆他們的疑問。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當年明月”通過網絡,不借助任何學歷與名號便能取得成功,也正説明了《明朝那些事兒》是多麼精彩,多麼引人入勝。

讀讀《明朝那些事兒》吧,我想你一定會迷上的。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3

最近明朝那些事兒在我們班很火,媽媽給我借了1~5冊,我一氣呵成,都看完了。這套書使用了全新的寫史方法,講述了明朝300年的興衰風雲。這是一本權術之爭,天道哲理,計謀兵法合為一體的百科全書,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個農民世家,缺衣少食,於是他就去討飯吃,做和尚,但到後來,元朝把朱元璋列為造反成員,以此為藉口來殺朱元璋的一家。平靜的湖面,練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朱元璋就是在這樣的險惡環境下成為一代偉人的。

他不得不戰鬥,而在戰鬥中,他學會了冷靜、堅持與果斷。冷靜讓他能夠準確判斷局勢,甚至在失敗後能夠正確總結經驗;而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果斷,讓他能夠從現在的局勢中正確而快速地判斷。這三件“寶物”結合起來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線,而朱元璋利用這道防線取得了成功。

做一件事,必須要學會冷靜、堅持與果斷。它們讓你準確地判斷局勢;讓你在失敗後能重新勇敢地站起來,而不至於崩潰;讓你從困境中發現機會。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靜、堅持與果斷,那麼所有的困難都能迎刃而解,最終到達成功的彼岸。好,講完了優點就該講缺點了,在洪武年間的幾個月裏,朱元璋在忙着幹一件事。什麼事?殺人!殺誰?戰友!殺戰友幹嘛?

好不讓他們搗亂(奪權)!要知道朱元璋把權利看的是多麼重要,甭管戰友親戚,別人的命和自己的權利相比,哪個重要?朱元璋的回答是,自己的權利重要。這就是他的缺點——自私。朱元璋在歷史上的評價是:他是個好皇帝,但不是個好人,是個自私的人。關於明朝的事兒我就講到這兒了,這本書的任何一處都值得大家去閲讀,大家有時間請多看看這本書,你會感受到,歷史是那麼的精彩。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4

石灰吟

千錘百煉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于謙一生的寫照。不但是明朝有名的棟樑大臣,還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支柱。

于謙小時候,出身清苦,他從小滿懷以身許國的志向,經歷數十年的磨礪和考驗,從一個孤燈下苦讀的學子成長為國家的棟樑。在明朝皇帝朱祁鎮做了俘虜後,他和羣臣極力保衞國家,免招外族的欺凌。是北京保衞戰的主要指揮着。當時的情景緊迫,在他的主張下下擁立朱祁鎮的弟弟朱祁鈺為皇帝,粉粹了北方少數民族以皇帝為人知而要挾國家的陰謀,但是這也為他八年後被人陷害的證據。

于謙的可貴品質,體現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他身居高位,卻清廉正直,在他幾十年的官場生涯中沒有貪過污、受過賄,雖然生活並不寬裕,卻從未濫用手中的權力,在貧寒中始終堅持着自己的操守。他不畏懼困難和風險,在國家最為危難之時挺身而出,承擔天下興亡。他是光明磊落地走完自己一生的。

在這個污濁的世界上,能夠乾乾淨淨度過自己一生的人,是值得欽佩的。在富貴時,雖然大權在握,但仍然能,一身清廉。在最後入獄後,也是不卑不吭,凜然正氣。抄家是,于謙家裏一貧如洗,最真貴的是皇上贈於的蟒袍和寶劍。這讓抄家的大臣也佩服不已。

對於于謙的評價,明朝的後來黃帝,給與了極高的讚美,又是封號,又是對其後代的撫卹。人們不會忘記,這個人在危難之際挺身而出,力挽狂瀾,保衞京城和大明的半壁江山,拯救了無數平民百姓的生命。

所以,中國的文化魅力,每首詩文的後面都用各種各樣的故事。而這首詩,瞭解其經歷後更是讓人升起敬仰之心。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5

這個暑假,我看了許多的書:《司馬懿吃三國》《上下五千年》《三個火槍手》《水滸傳》等。但最讓我記憶深刻的便是《明朝的那些事兒》。

在此之前,在我的腦子裏總是認為歷史是很枯燥無味的,沒有一點意思,頂多就是xxx年,xxx揭竿起義,殺入都城,x朝代從此滅亡等等,真是無聊透頂。可是自從看了《明朝那些事兒》後,我便改變了我的看法。這套書如同一塊磁鐵,自從我一翻開它來,便將我深深地吸引住了。

這套書從元末的那場農民起義開始寫到大明王朝的興盛,再寫到明朝的覆滅。在這裏,我認識了許多偉大的歷史人物,如:在戰場上勇猛無敵的常遇春、張萬邊,一世英名的好皇帝朱棣,聰明絕頂,讓人稱讚不已的劉基、姚廣孝……還有許多令人髮指的反派人物陳友諒等。這些人物的種種事蹟猶如在我的腦海裏上映了一場場精彩的電影,令我沉醉其中。

作者當年明月在寫這本書時,還恰當地加入了許多自己的看法和許多搞笑的語言,這也是讓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的理由之一。瞧這一段“原本想砍囚犯的士兵這才發現上了當,反正叛軍也是人,打誰不是打,反正有錢拿就行”。這令還以為要看到什麼血腥場面的我不禁鬆了一口氣,同時也在心中感歎在那個朝代錢對百姓的重要。

一段段顛簸周折的情節,讓我不禁感歎世間事物的喜怒無常;一段段背叛的場景,讓我不由驚歎人性的醜惡和人有時的不由自主;一段段戰火也燒不斷的友情親情,常常讓我感動不已。歷史,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歷史,也可以是精彩的。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6

解縉,這是一個傳奇的名字,但可惜的是,提起解縉,有多少人知道他的貢獻呢?有多少人知道他曾經站在歷史的最高峯鳥瞰着浩蕩江山呢?是的,這個名字終究是無法得到“明代第一才子”應有的榮譽的。因為在浩浩歷史無數次無聲的沉澱中,他原本的光芒還是被《永樂大典》這部驚天地泣鬼神的著作掩蓋了,最終消散成無邊煙雲……

但為什麼會這樣呢?人們都知道,《永樂大典》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光鮮亮麗的一頁,它代表着我們實現了本質上的突破,是一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歷史的里程碑。而作為當時千千萬萬“知識分子”的領導者,作為《永樂大典》的主編輯,解縉的一生有足夠的資本被當下的我們永遠傳唱,銘記在心。

但什麼原因導致他從原本朱棣的“第一寵臣”成為了死在雪地裏的一名囚犯?為什麼他在到達人生的頂點之後突然就落寞了呢?落寞到以至於後人都無法去緬懷他的光輝事蹟了呢?

原因很簡單,明月先生已經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對此事做了詳細的解答。一系列的“歷史遺留問題”已經充分闡述清楚了足以導致解縉“失寵”的根本原因——政治

“很不幸的是,他跳入的還不是一般的政治漩渦,而是關係到帝國根本的最大漩渦——繼承人問題。”

是的,解縉以為自己有足夠的政治根本(因為他曾經果斷地投降朱棣並得到了許多好處)於是毅然決然的涉足了這個危險的“未知水域”。他認為,朱棣是不會背叛諸如:“朕與你義如君臣,恩猶父子。”這樣類似於“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的話,他同樣自負的認為自己作為“明朝第一學子”,不僅學習好,也同樣不會在政治上吃虧的。

可他不知道,這片“未知水域”裏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歷來各種政治高手面對這樣的問題都必須要臨深履薄,而儘管如此,他們也隨時隨地都有可能成為眾矢之的。那更何況此時此刻大意囂張的解縉呢?

就這樣,解縉最終壞在了自己越來越露骨的表現下,説得文雅一點就是“不知進退”,説得通俗一點就是“過於囂張”,説得難聽一點就是“抓鼻子上臉。”

可悲,可歎,他原本可以光耀後世的一生,與其説是斷送在朱棣和朱高煦的雙手上,不如説是斷送在這位“明代第一才子”一時間的糊塗和自大上。

那在感慨之餘,從這位一聲跌宕起伏的明代第一才子解縉身上,又能深刻的領悟到些什麼呢?

當下的我們,常常會為了某些已經做過但做錯的事情惋惜不已,雖然説作為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這種生活中小小的惋惜頂多帶給我們的是精神和心理上的過不去,伴隨的也只是自己對自己的幾聲埋怨而已。但遲早有一天,這種惋惜會釀成大禍。因為當你面對真正的決策時,你的機會往往也只有一次,所謂“成者王侯敗者寇”,並不單單指得是戰場上你死我活的鬥爭,同樣是在代指面對抉擇時自己心裏的拼搏。

而做事不三思更是導致解縉失敗的原因之一,歷史上孔孟都曾多次強調過“三思而後行”的重要性,“第一才子”的悲慘人生也迫使我們再一次明白了古人言的準確性。事實是殘酷的,當我們面對它們時,難免會慌亂,難免會自負。但千萬不要像解縉一樣,不經過認真的思考,就立刻參與到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中去渾水摸魚。此時,儘量去做一個觀棋不語的人,盡情地看着這些“跳樑小醜”表演罷了。

沒錯,歷史就是這麼殘酷,他既然能將一個人從悲劇的深淵抬舉到萬人之上的最高點,那麼他也同樣能做到將一個人從幸福的港灣扔向無邊的苦海。

第一才子解縉,你的故事終將落幕,而我自傾懷,君且隨意。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7

“內閣不相信眼淚”,聽到這個題目就知道,這是一個大臣十分活躍的時期。明朝嘉靖年間,皇帝只修道不幹活,宦官又被壓制,於是大臣們進入了“黃金時代”,忠臣奸臣明爭暗鬥,文人武將各顯神通,官場的得意失意,邊疆的鬥智鬥勇,文壇的百花爭豔,在當年明月先生的筆下妙趣橫生,絲毫不宂雜。

嚴嵩二十七歲即成為庶吉士,進了翰林院。本是前途光明,卻因不堪與在朝奸臣為伍,喪母回家守孝之後便堅決不入朝為官。

此時的嚴嵩年輕氣盛,也想為朝廷出力,為百姓造福。他韜光養晦,等待時機。

十年後小人們下台,報效國家的時機已到,可嚴嵩一進京便被冷落了。“這一年嚴嵩已經四十一歲,前輩上級退休了,同輩的都升了官,晚輩又不買他的賬,他成了個沒人理也沒人管的累贅。”幸虧他被掌權的好友提拔,而正是這一提,讓嚴嵩嚐到了權力的甜頭,他心中正直的大樹開始動搖,貪婪的種子已然萌發。時間不等人啊,過了不惑之年卻還一事無成,為了在官場生存下去,那就扔掉點骨氣,忘記什麼正直,去拍拍馬屁,反正我的原則仍然在,至於實在過分的,我還是要直言不諱,照彈無誤。

其實到現在,嚴嵩還有救。只有掌權了才能基本保證自己性命無虞,也只能哄得皇帝、內閣高興了才能升官,而只要為民做事,心繫天下,還是算得上良臣的。可惜,嚴嵩徹底扔掉了原則。他形成了“厚顏無恥,不擇手段,為利益寧負天下人”的官場價值觀。這也難怪。嚴嵩年少才高之時奸臣當道,不得志;不惑之年復出被冷落,不得志;好友成功上位提拔他,這才得志。而這些所謂失敗、成功和金錢、權力都分不開,他已經快至花甲,實在是怕了,天下蒼生與我何干?得到自己的利益才是正道。於是一貪不復返,後來他倒台,抄家都抄了一個多月。

嚴嵩向制度、權力、慾望、人性妥協了,他把原先一心報國的自己忘得一乾二淨,只知賣官鬻爵,最後內閣首輔淪落個沿街乞討、死於荒野的下場,也只能説一句該。

《明朝那些事兒》通俗易懂接地氣,一改正史的枯燥平淡,整個歷史過程通過有趣的語言表達顯得格外跌宕起伏,如同小説一般引人入勝。它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大明的門,我們可以帶着批判性的思維去看那些活生生的人物與具體事件,形成自己的見解與體會,對整個朝代的評價也就會更加全面。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8

這一週,我讀完了“當年明月”寫的《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這套書主要講了:明朝兩百六十餘年的時間裏,所發生的大事。作者用幽默風趣的語言,向我們講述着一個又一個故事。裏面講述的故事有很多,如知名的土木堡之戰,鄱陽湖之戰,靖難之亂等等。在不知不覺中,你就會迷上歷史這門學科。

這套書中,我最討厭的人物是王振。它學歷有限,道德敗壞,能力不足,卻因淨身入宮當宦官,成為了當時社會人的領導,上至皇帝明英宗,下至平民百姓都得聽他的話。他貪污受賄,殺害反對他的正直大臣,十分可惡!在土木堡之戰中,幾十萬大軍在他的領導下喪命,皇帝被捕了,自己被殺了,大明王朝幾十年的努力全白費了,導致明朝由盛到衰。

這套書中,我最佩服的人物是于謙。在土木堡之戰後,明朝實力大大衰減,許多人都主張南遷,是他大喊一聲:“建議南遷者,該殺!”頓時,所有人都怔住了。終於,在於謙和王直等人的努力下,主戰派壓倒了南遷派。于謙文武雙全,從小以文天祥為偶像,想成為他那樣的人。在北京保衞戰中,他使用了軍戰連坐法,在與石亨的努力下,保護了明朝。

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要成為他那樣的人,一個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而不是王振,和珅那樣貪污受賄的小人。為了國家,人人應當竭盡全力。

《明朝那些事兒》是我讀過的最好的書。它以文字的魅力,深深吸引着我。它做工嚴謹而又不乏幽默,是居家旅行,學習閲讀之首選。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9

我不是一個喜歡讀書的人,常常讀着讀着就合上了那疲憊不堪的雙眼。但《明朝那些事兒》卻不同於其他的書,它用有趣的言語便可將讀者帶入那個充滿傳奇的年代。

我向來喜歡聽別人講歷史故事,卻從來沒有遇到過這樣一個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並加入小説筆法的這樣一部有趣的書。這一系列的事件和人物都精彩無比,令人目不暇接、欲罷不能。

這部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朱棣。也許,他不是一個好人,但他的的確確是一個好皇帝。自古以來,皇帝這個位置就被無數的人垂涎,更何況這個出身於皇室,卻又被侄子奪取皇位的人。雖然他造反謀得的這個皇位,把自己的侄子趕了下去,但他卻不負眾望,富了國強了兵。

《永樂大典》這部光耀後世的書,要想修好並不是一件易事。但他卻修得如此完美,沒有強盛的國力是不能完成的。然而,朱棣有這個能力。也正是因為他的支持,我們如今才會看到這不朽的鉅著。

當然,他做的事不止這一個,還有很多。其中對我們影響深遠的便是遷都。這無疑是一件很耗費人力、財力以及精力的事。當時,大臣們都是持反對意見的,但朱棣下定了主意,是不會輕易改變的。如果當時他沒有這個決心,也許現在的北方,放眼望去,盡是荒涼,黃沙滿天飛的景象。也正是因為遷都,才有了故宮等著名建築物,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我們每個中國人的驕傲。無可否認,這是朱棣的功績。

我想,如果就這樣讓我説下去是説不完的。朱棣是一個在征途中出生的皇帝,他喜愛戰爭和打仗,這也註定了他要在征途中結束他的一生。終於,在遠征途中,那個經歷了無數風波的傳奇帝王找到了自己的歸宿,獲得了永久的安寧。我不會判斷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因為,在不同的人眼裏,他的形象各不相同,或好或壞,但我可以肯定,他絕對是一個好皇帝。

以歷史為鑑,我們的國家更繁榮;以人物為鑑,我們自己會收穫頗豐。所以,讀一讀《明朝那些事兒》吧,和明朝的每一位皇帝,每一個傳奇人物對話(當然,要和朱棣聊聊),豐富自己的知識。也不枉歷史從我身邊走過,我不曾辜負。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0

我從小就愛聽歷史故事,最愛讀《三國》《水滸》……它們陪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春秋。如今,在眾多的史書中,我最喜愛的就是《明朝那些事兒》。

它就像一個良師益友,當我因月考成功而高興時,它用朱元璋的驕傲敗兵為我敲響了警鐘;當我因一些小事煩惱時,它用蕃陽湖之戰激勵我;當我屢屢失敗,信心驟減時,它用朱棣的靖難之戰鼓舞我。我喜歡這本書,不單單喜歡其中那曲折的故事,它的文采也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作者把深奧的歷史變成了充滿活力和生機的札記,並以現代的觀點寫出很有意思而又恰當的例子,貼近生活,讓人產生遐想,使讀者迫切地想一遍一遍地品讀。

從朱元璋打定遠到擊敗陳友諒,從朱棣出生到靖難之役,作者當年明月以輕鬆幽默的筆法,把呆板的歷史刻畫得栩栩如生,將歷史還原得清晰深刻,讓我們一目瞭然。我不禁感歎:歷史原來可以如此精彩!

讀史可明理,這句話真是千錘百煉的真理。唐太宗李世民曾説過:“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反映的是昨天,而能成為今天和明天的借鑑。所以我們需要用歷史激勵、警醒並昇華自己,為美好的明天做準備,這樣才能成為真正成功的人!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1

我曾經覺得,歷史就是一些殘壁斷瓦,古廟荒冢以及那些發黃的書本,簡直無聊透頂。當我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之後,我才發現,歷史原來這麼精彩啊!

當年明月的筆法幽默,時不時蹦出一句搞笑的話語,引得我們哈哈大笑。《明朝那些事兒》裏,開國皇帝朱元璋,永樂大帝朱棣,文武奇才王守仁,一代名相張居正——輪番登場,向我們展現了一部引人入勝的明朝歷史。

最讓我佩服的是朱元璋,小名叫朱重八,他竟然從一個一無所有的放牛娃,成為至高無上的帝王。雖然他是在湯和、李善長、徐達等兄弟們的幫助下才能統一中國,但是他的軍事直覺真是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就好像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能打開那扇門。在進行決策時,會有很多人在朱元璋耳邊提出他們的意見,將他們手中的鑰匙交給朱元璋,讓朱元璋去選擇,但戰爭最殘酷的地方在於:朱元璋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如果失敗了,朱元璋將失去一切。朱元璋在那紛繁複雜的環境中,在無數建議中,他結合形式,冷靜分析,堅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開啟勝利之門的鑰匙。他的成功不是僥倖的,他當之無愧。

朱元璋攻打張士誠一戰是關鍵一戰。在討論作戰計劃時,發生了爭執。常遇春認為應該直接攻取東吳的老巢平江,徐達也贊成他的這一意見,他們都認為,只要取得了平江,張士誠的所有地盤都將不戰而降。聽上去,他們分析得很有道理。

而朱元璋堅持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如果直接攻擊平江,張士誠在杭州的兵力一定來救,那麼平江就會極難攻克,而先攻擊杭州和其他地區,就能夠剪除張士誠的羽翼,平江自然也會成為囊中之物。而且朱元璋反覆強調,不可隨便殺人。事實證明,朱元璋的決策非常英明。他的軍事才能真讓我驚歎!

《明朝那些事兒》真精彩,讓人讀了還想讀!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2

《明朝那些事兒》是一套著名的歷史散文著作,作者是當年明月,原名石悦。這是一套暢銷書,短短几年發行了幾億冊,這麼吸引人的原因,大概是他用通俗幽默的話語來敍述枯燥乏味的歷史吧!當年明月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也拉近了古人與今人的距離。

這是《明朝那些事兒》的第壹部,這本書寫了朱元璋從和尚到皇帝的各種歷經。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他童年的悲慘,父親、母親,長兄以及侄子全部餓死,而他為了吃飽飯到皇覺寺做僧。25歲時,朱元璋投靠到郭子興部隊,稱自己為吳王,最後才在四十一歲時稱帝,立朱標為太子。在這期間,他不斷的為大明立下規矩,可還是有許多案子發生,比如説著名的空印案、胡惟庸案和郭恆案等,終於,他忍不住了,廢丞相制度,大殺許多功臣,封建專制達到頂峯。最後在71歲時病逝。

從這本書中,讓我看到了元朝的腐朽統治,民不聊生,引起許多農民起義,最終推翻了元朝腐朽的政府,本書主角朱重八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之一。也許,你們會認為朱重八是一個只懂打仗或是隻會殺人的魔鬼,但在我的心目中,他絕對是一個開創先河的好皇帝,也是個勤奮的人,他的子孫遠遠不及他。

我又在這本書中看到了許多戰爭,許多偉大的將領。如徐達、常遇春、藍玉等。朱元璋與陳友諒、張士誠想盡一切辦法,爾虞我詐,爭奪權力。其中鄱陽湖大戰使我印象深刻,朱元璋以少勝多,採用了赤壁之戰裏一樣的戰術——火攻,大敗陳友諒,獲得了勝利。

朱元璋晚年為什麼會這麼殘暴專制呢?一是因為馬皇后病逝了,二是因為朱元璋的童年是暗無天日的。他幼小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創傷,一旦掌握最高權力,便要變本加厲地報復社會。

童話大王鄭淵潔説過:“一本好書,無論翻到哪一頁,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我想,《明朝那些事兒》就是這樣的一本好書。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3

帶着對明朝歷史的好奇,翻開了這部本書。七本書,七段故事,凝聚了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和小人物的命運。書一頁頁向我娓娓道出明朝三百多年的歷史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歷史中陌生、模糊的歷史人物在書中一個個變得鮮活起來。

猶記得於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衞的城池前,得到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我的心疼,和諷刺。猶記得讀楊漣赴死的時疼哭,被東林黨人最後的骨氣震撼到。猶記得對於明朝最後皇帝的氣憤與無奈。猶記得對於明英宗–朱祁鈺與他皇后愛情的感動。

當時明月真的很厲害,他用他那幽默的筆風,從客觀的角度,剖析人物的心理,帶着我去品明朝。我特別喜歡她那幽默的筆風,犀利的筆格。她的文筆總能讓我意猶未盡。

一個王朝的興起,在於前一個王朝的腐敗,一個王朝的滅亡,在於這個王朝的無能。每一個王朝都是一個階段,在這個階段裏,人們打打殺殺,從大人物被打倒,到小人物趕上去。一個王朝滅亡,另一個王朝誕生,這像是在輪迴,但其實是在進步。這樣的輪迴,這樣的想法讓我感歎。

這部書讓我懂了很多道理,如當讀到“能改的,叫做缺點,不能改的,叫做弱點”這句話的感歎,當讀到“成功只有一個——按照自己選擇的方式,去度過人生。”的驚歎很感謝當時明月讓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歷史,讓我可以試着用不同的方式看世界。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4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着許許多多的朝代,明朝就是其中一顆耀眼的明星。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從一個名叫朱重八的貧困牧童成長成了一位功名顯赫的一代明君。朱元璋幼年只是一户窮人家的孩子,一家人靠給地主幹活為生,日子過得十分清貧。後來,因為鬧饑荒,元政府下發了少得可憐的救濟金,但這些微薄的救濟金也被元政府裏的官員們給貪污了。朱元璋的家人全餓死了,就剩下了他。

朱元璋只好當了和尚。但是心中對元的仇恨使他站了起來,參加了對抗元的起義軍。在軍隊中,他立下了赫赫戰功,逐漸的佔領了江蘇、浙江一帶,這裏成了他的大本營。他與老奸巨滑的陳友諒開戰,並最終在朱元璋最不擅長的水上打敗了陳友諒。接着又擊破了頑強的張士誠。朱元璋完全可以與元朝對立了,但他卻低調應對,直打得元朝節節敗退。建國後,朱元璋制定新法。他十分厭惡貪污,就制定了一套法律:凡貪污者必斬。

僅僅一個多月,全國竟斬了數十萬人。雖然裏面大部分罪證確鑿,但也有不少是被誣陷的,由此可見朱元璋是一個“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人。讀了這本書,它令我記憶猶新的並不是它的文采,而是它的格式。全書使用白話,給人一種平易近人的感覺,語言平實,敍事生動,讓我不知不覺地一口氣就看完了它。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15

其他缺點也是一樣。原來愛情是因為得不到而變得更加悽美。初次相識的喜悦,讓你覺得似乎找到了知音!參加別人的婚禮,不再激動。畢業典禮時,我在手機上發現了一封簡訊,這是十天前,我掩面大哭時傳來的,只是我一直沒有去開過機。愛情雖美,卻不是生活的全部:天長地久,海枯石爛的愛情微乎其微;

這本書開頭首要報告的是自幼是農夫身世的朱元璋由於忍受不了元朝的統治,先是出家做了僧人,後被人誣陷説他要叛逆,被迫投靠了其時的叛逆步隊。逐步的,他在軍事方面的才氣徐徐顯示了出來,他先是打敗了其餘比他強的叛逆步隊,後又顛末與元的數十年的交戰。最後趕走了,元朝的天子,同一了中國。

中間又報告了朱元璋的改良和明朝的政法。箇中,朱元璋成立明朝後便操作胡淮庸這個“導火索”,清掃了丞相制度。又締造了內閣。當初朱元璋只是想把權利歸於君主,然則他錯了,後頭的朝代中,任何一個內閣都比丞相還會奪權。

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一個個嘴臉貌寢的小人,一個個專制奪權的閹人,一個個財迷心竅的奸臣,雖然,更看到了捨生取義的將領,尚有獨守正道的孤膽好漢。讀完了這本書,回過甚來想想,才發明本身從書中看到了許多幾何的改變,人的改變,物的改變,情形的改變......而這些改變都是因“好處”起:兄弟相互殘殺、父子反目成仇、將好好的一代王朝攪和的烏煙瘴氣,不都是因“好處”而起的嗎?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服氣的人就是鐵鉉。他不外是一個詩人,然則在面臨朱棣的叛逆下,唯有他沒有退縮,他前去了前列,找到了那些傷兵,逃兵,並教育着他們與朱棣睜開了抗衡,正是這麼一位普平凡通的詩人,讓朱棣吃了不少苦頭。看到這裏,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就是這麼平凡的詩人,就可以在國度危難時自告奮勇,這聲名他懷有多大的愛國情懷啊!

在我們擁有信心做好的前提下,我們將尋找更便捷的路走下去,使我們的人生越來越順暢。

標籤: 有感 明朝 事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7nmgv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