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加繆局外人的讀後感

加繆局外人的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加繆局外人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加繆局外人的讀後感

加繆局外人的讀後感1

主人公默爾索是一個普通職工,故事以他母親的死亡開始,本來應該是一個悲傷的序幕,默爾索卻沒有絲毫難過的意思,反而因為喪假多了兩天假期有點高興,他拒絕看母親的遺容,葬禮上也沒有任何悲楚的表現,像是一個事不關己的陌生人。

面對老闆派他去巴黎工作的美差,也是一口拒絕,“人們永遠無法改變生活,什麼樣的生活都差不多”,他會交那些看起來並不體面的朋友,對待婚姻或者戀愛都是無所謂的態度,一副世界與我無關我只做自己的樣子。

直到在海灘意外錯殺了一個阿拉伯人,他的生活徹底改變了,他以為自己並非出於故意,不至於要他萬劫不復。

故事的後半部分只有兩個場景,監獄和審判庭,檢察官和律師不斷對默爾索的人格進行你來我往的辯論,因為被告不關心母親,不熱愛生活,不信仰上帝,所以他被認定是一個殺人犯,所有案件的參與者、公眾、陪審團、庭長、檢察官、律師,都不需要被告自己為此做出什麼解釋和辯駁。

於是,他成了一個旁觀者,靜靜地等待世人對自己靈魂的審判,至於他為什麼開槍,是不是有預謀,已經不重要了。

不需要證據,不需要討論案情,不需要探究因果關係,只需要證明你這個人道德觀念沉淪,一個漠視母親的人無限等同於一個殺人犯。我想起《義不容情》裏的藍潔瑛,檢察官也是一臉正義的指控藍潔瑛,一個小偷因為盜竊被發現而殺人是完全天經地義的啊,有什麼理由拒絕一個飢餓邊緣的人為了錢而殺人的完美推論呢。

是啊,一個道德情操低下的人是絕對有理由作出任何歹事的,輿論的偏見已經讓案件無需審理結論自現,在程序正義的幌子下,根本不需要法理論證,不需要充分的因果關係,已經可以做出最“合法”的判決。一個對母親的死如此冷漠,對工作生活沒有追求,對交朋友沒有篩選,對殺人毫無悔意的人,必定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必須要被送上斷頭台,以示“法律的神聖公允”。

“凡人立身行事,務使每一行為堪成萬人楷模”我們總是做對自己有利的.事,內心真實的想法如果不符合道德標準,就至死不能宣之於眾,特立獨行只會給你招來無盡的指摘和謾罵,如果故事裏立於危地的是我們,出於本能,我們一定會採取對自己最有利的行動:無信仰的人立刻投入上帝懷抱,竭盡全力講述自己對母親的愛,不全是葬禮全程的冷漠臉,聲淚俱下地對自己無意的槍擊表示悔恨和自責。因為我們知道犯不上為了自己的原則對抗多數人形成的道德強權,而默爾索卻選擇堅持自我,寧靜地等待最後一天的黎明,行刑前,他一次又一次拒絕神甫的佈道,默爾索説:“我現在已經沒有時間對我沒有興趣的東西產生興趣。”

“人生在世,永遠也不該演戲作假。”默爾索始終如一的堅守自己的靈魂,他沒有否認送母親去養老院,沒有否認在葬禮上沒有哭,沒有否認自己拒絕看母親的遺容,對自己做過的任何事都坦誠以告,並毫無悔意,庭審最後庭長問他為什麼開槍,他也説是因為當天的太陽,這種坦誠顯然對他沒有任何好處。他也知道這樣的誠實只會加重自己的罪孽,但是又有什麼區別呢,羣情激憤已經對他這個局外人做了最後的審判。

這一切毫無意義,我沒有任何補充。

身為一箇中國人,最大的痛苦是忍受別人“推己及人”的次數,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BY王小波),可能法國人也一樣。你不能接受別人的不同,也不要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比別人高貴。

加繆局外人的讀後感2

“是的,我控告這人懷着一顆殺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親。”這一聲宣判,顯然,顯然對全體聽眾起了很大的影響。默爾索因為沒有在母親的葬禮上哭泣等原因,最終導致他在最後的審判中被判處了死刑。

在葬禮上默爾索只覺得困、累、太陽曬,在問及默爾索需要看母親最後一面時,默爾索因為太累了就回答了不需要。看起來默爾索似乎只在乎葬禮的麻煩,和自己不舒服的感受,但其實原文中有一段描寫‘見到如此景象,我對媽媽有了理解。在這片景色中,傍晚時分那該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時刻。’這其實能看出默爾索對母親去世的悲傷,但只因為沒有在葬禮上哭泣,便成為了他自己的絞索。

我們看到默爾索是一個真誠的人,他感到什麼就是什麼,似乎所謂的倫理道德的“標準”在他身上都無法起效。他是一種更加貼近自然的純真狀態,感受沒有好壞之分,在他眼中一切的事物價值都是等價的,因為反正都要死,那麼三十歲死,和七十歲死沒有區別。所以默爾索在面對外物是所採用的姿態就是“都一樣”、“無所謂”。這不是一種放棄的姿態,而是以一種過於勇敢的姿態面對世界和自己的荒謬——人一生下來就是註定要死的。

正是這種姿態,使默爾索不再評價事物,萬事萬物在他的存在之中被還原為原來的樣子。所以默爾索喜歡的是前社會化的價值,如:自然,愛慾……我們不得不承認默爾索這種面對世界的姿態,使他能夠更加真實地感受到自己的感覺,並且幫助他真實地表現這種感受。

而當我們跳躍到默爾索的反面來看社會,似乎在母親葬禮上哭泣成為社會不成文的規定,似乎只有在母親葬禮上哭泣才能證明你是孝順的。這種情況是一種因果倒置,最開始在母親葬禮上哭泣的人,大家理解為是悲傷的、是孝順的,但慢慢地就成了在葬禮上哭泣的人是孝順的。於是我們就發現一種形式主義誕生:在親人的葬禮上你得哭。所以我們也可以假設有哪些不感到悲傷卻哭以讓別人覺得自己很孝順。

或者我們換句話説,既然你可以允許別人真實的'悲傷,為什麼不能允許別人真實的不悲傷,甚至是悲傷不被你看見?

這也是我們平時會遇見的情況:明明不想參加公司的團建,但為了不想被別人認為不合羣,所以只能參加,還得裝得自己很開心,回到家又不爽好久。你可以問問自己為什麼?

也許你會説:和公司同事保持良好的關係很重要。所以這本質上是一種你對於公司同事的需要,你不能忍受他們拋棄你,這就是你將權利交到了他們手上。權力可以簡單得理解為被需要,誰被需要,誰就有權力。所以你的同事的要求你很難拒絕,你無法展現真實的自己,因為掌握你自己的權利不在你自己手上,是你自己將它交出去的。所以我們再來理順一邊思路,你的同事比你擁有更多的權力,因為你需要他們。將這條骨架提出來後,難道不荒謬嗎?

當你無法真誠的對待自己時,你會感到自己處在一種虛假的“真實”中,即知道這不是正常的,但又希望把它變成真實的,於是衝突產生了。而當我們真實的對待自己時,感受到的則是一種疲憊的真實,因為你將對自己做出的一切選擇負責。

現在我面對着這個充滿星光與默示的夜,第一次向這個冷漠而未温情盡失的世界敞開了我的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融洽,覺得自己過去是幸福的,現在仍然是幸福的。

加繆局外人的讀後感3

這本書有個著名的開頭:“今天,媽媽死了。也可能是昨天,我不知道。”短短几個字,凸顯了主人公默爾索是一個“冷漠“、”無情”的人。故事圍繞媽媽的葬禮而展開。

面對親情,母親生前就被默爾索送到養老院,期間也很少探望,每次去都覺得路途遙遠很疲憊。他對於母親具體是哪一天去世的也不在意,在葬禮上他沒有流露出一絲悲傷的情緒,並不想看母親最後一眼。送葬的時候只是覺得很累,只想結束之後快點回去休息。母親葬禮後的第二天,他就馬上去約會、看電影、游泳、做愛。

面對愛情,女友瑪麗問他愛不愛自己,他覺得這種問題毫無意義。女友向他求婚,他又説:“我怎麼都行,如果你想,我們可以這麼做。”女友問,如果是另一個女人向你求婚,你和那個女人的關係就像你和我一樣,你會不會接受。他的回答是“當然”。女友説,婚姻是一件嚴肅的事,他反駁説:“不是”。

面對工作,老闆想提拔他到巴黎工作,問他有沒有興趣換一種生活方式,他説:“我們從來不能改變生活,無論如何,生活都是一樣的,我在這兒的生活也不會令我不高興。”老闆覺得他沒有野心抱負,可是他覺得“我看不出有什麼理由要改變我的生活”。

面對法官對他的死亡宣判,他覺得:人生是不值得一過的。三十歲死或者七十歲死,並沒有什麼區別。

默爾索對於至親的死亡沒有流露出一絲悲痛,在世人看來他就是一個不孝子;對婚姻和愛情采取那樣隨便的態度,是大家眼中的渣男;在事業面前也沒有野心和抱負,就是不思進取,爛泥扶不上牆。但是他採取這樣的處世態度,並不是因為他冷酷、無情、自私,而是因為他認為一切都沒有意義,他是一個堅定的虛無主義者。用李誕的話來説,就是“人間不值得”。

人生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在思考這個問題的答案的時候就決定了我們會如何度過這一生。對於大多數普通人,包括我自己,對於人生有什麼意義也沒有確定的答案。我們選擇了按照“讀書工作買房買車結婚生子回報父母”這個最常見、最標準的、流水線式的人生模板來生活。讀書時比成績,努力考名校成為鄰居家的小孩;工作時比業績,加班熬夜,賺更多的錢,買更好的房子、車子,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成為更成功的人;然後找更優秀的人結婚,創造條件培養更優秀的後代。如此循環往復,一代又一代。

這一切真的有意義嗎?這一切是不是根本就沒有意義?

葬禮有什麼意義?生者的哀悼對死者有任何意義嗎?沒有流淚就是無情嗎?真的需要一個儀式來表演悲傷嗎?真的需要當眾悲傷,才能證明對母親的愛嗎?

婚姻有什麼意義?説“我愛你”有什麼意義?説忠貞不渝就真的忠貞不渝嗎?承諾就真的海枯石爛嗎?

事業成功有什麼意義?可以獲得更多的`尊重,可以買更好的東西嗎?可是更多的尊重又有什麼意義?買更好的東西有什麼意義?

人最終都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熱熱鬧鬧的一生,總要歸於虛空,那麼努力地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默爾索就是看透了世界的荒誕,看透了人生的荒誕,對於人生有什麼意義這個問題,我們只是偶爾喪失意義感,而他的回答是清醒而自知、肯定而堅定的“沒有意義”。

所以他對大部分事情的態度都是:我怎麼樣都可以,有時候他甚至很願意成人之美。普通人認為很重要的那些東西,在他眼裏一點都不重要。所以他冷漠、不合羣。但其實我所看到的是一個極度理智,絕對忠於自己內心感受的形象。

也許人間確實不值得,但依舊希望大家都能夠在看清生活的本質之後依舊熱愛生活吧。

加繆局外人的讀後感4

糾纏與解脱,幻滅與真實,拘禁與自由,愛與救贖。於他,沒有什麼悲傷逆流成河,更沒有什麼思之如狂,因為已經做好覺悟的人,早已失去了人性的自由和廣闊。深以為終有一日將會塵埃落定,卻忘了思考自己是否還有時間去等待。

人生的荒誕和虛無,總以那般優雅而高貴的姿態,隔斷了,他的望眼欲穿。於是變成了一個局外之人。

我甚至可以想象得到,莫爾索在最終的法庭上等待着判決的樣子,沒有彷徨,也沒有畏懼,就那樣淡然地環顧着四周,靜靜地聽着律師和檢察官激烈的言辭。曾相信自己的刑罰將被減至最低,但判決卻是死亡,而其中心原因竟是在母親遺體前未哭,抽煙,第二天陪女友等。確實,這是事實,但也早已脱離了原始的案件,唯一牽扯上的不過是説此為能證明他的殘忍無情,因而能預謀好去殺人。

這就是法律,判決一個罪犯,一個只能稱為局外人的罪犯?這就是現實,讓一個真實的正直的人面對社會的譏諷?這就是一個人該有的權力,連死亡之前,還要受到神甫的精神壓制?我尚記得莫爾索每一句“媽媽”,語氣的親暱,尚記得他從開始的正常不過,到最後承認自己是異類的無奈。但當他面對所有的痛苦時,卻仍舊期望着,“我期待處決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來看熱鬧,他們都向我發出仇恨的叫喊聲。”

這時已然只剩下了對社會的諷刺。

社會現實扭曲着一個原本完整的人,直到殘缺不全,血肉模糊,卻仍不放過,必須毀滅。正如書末説,生命接近死亡所感到的是解脱。只有死亡才能洗刷罪惡。問題是他到底有沒有這般重的罪。罪惡至死刑,罪惡到一切的罪惡都只是強加上去的.罪惡,罪惡到連想想都是罪惡。直到整個生命都只剩下了罪惡。唯有虛無與無盡的荒誕將隨無辜生命的逝去得以永存,卻死的毫無價值可言。哦!對報社也許能產生點微小的利益。

不論是女友瑪麗,還是損友雷蒙,在檢察官犀利的言辭面前所有的語言都只是蒼白而無力的證詞。他們是不同的人,卻都在最後變成了同樣的角色。比如説雷蒙惹到別人卻把無關的好友主人翁莫爾索也拖下了水,瑪麗深愛着莫爾索卻在最後説着可以指認莫爾索殘忍無情,道德敗壞的言辭。他們都是無意的,但可以説是無辜嗎?那莫爾索呢,同樣的無辜,卻因為糊塗而成了罪犯,且被判決以死刑。還有鄰居沙拉瑪諾老頭與他那生了病的西班牙獵犬,老頭在狗還跟着他的時候只懂打罵,丟了時,終於傷心。而事實是,在這樣一個社會階層中不論誰犯了錯都是錯並且是永遠無法挽回的。

當然,我們不能説主角太笨,也同樣不能抨擊社會是有多麼的虛假,因為沒有了掩飾就不是一個完全的社會。只不過真正不幸的卻是成為一個被社會所排斥的局外人。因為在那時,如同莫爾索,一個內向的人,因為內向的性格變成了冷酷無情,一個沒有野心的人,因為隨意的態度變成了殘忍兇惡。設想,就算是法律不給他死亡的制裁,在不斷承受雙重精神暴力後也終將走上死亡的路途,一切不過是殊途同歸。這個社會永遠也容納不下這樣一個獨特的,淡然的,對生活報以不在乎態度的人。世人所認可的不過是大眾眼裏的正常與自然。包括人本應有的慾望及自私。然後這樣一批人組成了競爭的社會,而他們只認可和他們一類的人。

當他在逼仄的鐵牢裏看向黑暗的卻無比廣闊天際時,也許只剩下了被塵埃遮住了的唯一的眼,其實生命,早已一無所有。到最後的最後塵埃依舊以那般優雅而高貴的姿態,隔斷了,他的望眼欲穿。這是社會的現實,也是現實的人生。

人何以無跡,眼前滿是塵埃。局內的事實卻尚未落定。

加繆局外人的讀後感5

《局外人》是法國著名作家阿爾貝·加繆所寫的小説,描述一個叫默而索的年輕人安葬母親之後,一直到因為防衞過當致人死亡而被判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説語言冷靜又幹脆,稍嫌單調的敍述揭示了默而索複雜的內心世界。

小説開頭一句即是:“今天,媽媽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樣的口氣,大凡成人提到該類事,會尊稱母親,可是默而索卻不是。接着又是一轉:“也許是昨天……”,不經意間,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經心和恍惚。接下來,讓人有點憤然,他從頭到尾沒有哭,還在母親遺體前抽煙。第二天,他就遊玩的不亦樂乎,帶女友回家過夜。還幫一個名聲狼藉的鄰居懲罰他的情婦,因為“沒有理由不讓他滿意”。女友要和他結婚,他覺得“怎麼樣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愛她,他竟然説“大概是不愛她”。最後迷迷糊糊殺了人,對於法庭上的辯論也不關心,好像與他無關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與其説是因為殺了人,不如説因為被指控“懷着殺人犯的心埋葬了母親”。在臨刑前夜,他拒絕神甫,卻想起媽媽。小説最後一句:“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許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讓讀者不由震驚!

小説的開頭和結尾,都是那麼不凡,使得中間的有點枯寂有點冷淡的述説,頓時變得意味深長,平淡中現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題概括為一句話:“在我們社會裏,任何在母親下葬時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險。”這種生存的荒誕感,人和社會的剝離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説有深沉的哲理。事實,評論界把《局外人》標籤為哲學小説。

問題是,默而索到底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從上面的簡述,默而索似乎是個冷漠的人,因為在母親下葬時候竟然不哭。默而索為什麼不哭,小説最後解釋道:“媽媽已經離死亡那麼近了,該是感到解脱,準備把一切重新過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沒有權利哭她”默而索的冷漠似乎來自他的理性,但是正是這樣的“理性”使得他和整個社會道德系統脱節。

我們活在社會,必須接受傳統的價值觀,如感情,愛情,事業,金錢等等。我們不能不遵守約定的風俗習慣,譬如母親下葬時候要慟哭,娶一個女人時候要説“我愛你”,在法庭上為自己辯解。但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可以背離這一切,那麼無疑就成為社會這個“局”外面的人,最終被社會拋棄。

在社會拋棄了默而索,默而索也同時拋棄了社會。雖然生活在社會中,可是價值觀遊離在社會之外默而索的悲劇在於,他沒有明確否認永恆,但是也不為永恆做一點努力,是一種含糊的態度。當大家都這樣解釋世界的時候,默而索卻要另外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難免成為局外人。

生存的無奈,在於精神往往和肉體的分裂,人和社會的背離,生之無限渴望和死亡無限逼近的矛盾。於是生存有時候就很荒誕。

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局外人,或多或少。譬如差生在課堂上,成為局外人。乞丐在繁華都市,成為局外人。每個異類,在他的特定環境裏,都是局外人。默而索遊蕩在我們周圍,千千萬萬,每個孤獨的背影,詮釋了生存的荒誕和無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9jg3v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