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無聲告白讀後感18篇

無聲告白讀後感18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無聲告白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無聲告白讀後感18篇

無聲告白讀後感1

書不錯。很多細節真實可靠,邏輯嚴謹,讀起來絲毫沒有跳脱之感,從文字來説也是值得一讀的。

這部小説總結起來其實就是一個悲劇的誤會。首先它是一個悲劇。因為這個女孩死了。但其實整場都是一個誤會。每個人都需要在別人的期望和掌控之中活出真實的自己,莉迪亞的一生就是這樣的過程。悲劇就在於,我們都以為她死於父母的壓迫和別人的排擠,並由此而對他的`父母以及周圍的環境產生很大的懷疑和不滿,直到最後,發現莉迪亞的夜晚出走,其實是為了與生活和解的宣告,為了自我力量的復甦,為了內心的安寧,這時候我才放下了對他人的仇恨和不滿。生活中這樣的自以為難道還少見嗎?人們不都是在一個悲劇面前自以為是,又在自以為是中製造另一個悲劇嗎?

莉迪亞的死亡又給了我們一些力量。那就是:生活固然我們很多的打擊、壓迫、折磨,但是每個人由內而外自然而然的生命力量,足以使我們扛住那些磨難,活出真正的光芒。

同時,作品也真實地揭示了人的成長過程。在艱難困苦中,我們真的會一再遭遇自己的軟弱無力,從而陷入痛苦迷茫。只要給自己和他人時間與空間,我們都會重新看見出路,燃起希望,就像經歷暗夜太陽照常會升起一樣。

無聲告白讀後感2

活在自己構造的世界裏的父母,“沒有你覺得,只有我覺得的”。父母對莉迪亞的偏愛與過度關注,這部分傾斜的愛,並不是她想要的,她也承受不來,哥哥是他唯一的傾聽者,但他不完全懂她,他想着逃避面對這個家,就想離開,恐懼包裹着她。缺少關注又渴望關注的,想逃離這個讓他窒息家的內斯。被全家人忽視,弱小無助的漢娜,她仔細的觀察着所有人,她像一個透明人,小心翼翼生活着,收藏着別人可有可無的小玩意。

帶着童年創傷的父母,內心不願觸及的回憶,用自以為是的'方式,將自己未能做到或者未完成的心願,強加於他人。才造下這樣的悲劇。瑪麗琳和詹姆斯應直面過去,莉迪亞勇敢的説出自己的想法,內斯,漢娜站出來,告知他們的存在。一個家庭不是隻靠犧牲莉迪亞就能緊緊連在一起,這種畸形的關係,最終都會土崩瓦解,導致無法挽回的悲劇。

無聲告白讀後感3

讀完這本書後發現,書名的無聲告白原來不是我想的告白而是莉迪亞的內心獨白,我把莉迪亞的死歸結與她的父母和哥哥詹姆斯,母親瑪麗琳將自己的夢想強加到女兒身上,她不會告訴女兒當初為了和詹姆斯結婚而放棄當醫生的目標是自己一直以來的一份不甘,從來從來她與女兒溝通的話題只有成績;父親詹姆斯也想在女兒的身上彌補自己年輕時的不足,他會不停的鼓勵女兒去結交朋友,他從未向妻兒透露自己童年受過的傷害,最後這位父親居然一直認為女兒一直在學校有很多朋友很受歡迎。

就像書裏説的`,莉迪亞一直是家裏人的中心,可是這壓得她透不過氣來。我記得莉迪亞對自己的妹妹説過一句話“如果不想笑就不要去假笑”她不希望妹妹和她一樣被父母牢牢地禁錮。其實文中最懂她的人是哥哥內斯和看起來放蕩不羈的鄰居傑克,可是發現哥哥深深的嫉妒和傑克的祕密後她便沒有了精神依靠,人活在世上總要盼着點什麼,可是莉迪亞沒什麼期望都沒有,親人和朋友感情的缺失將她帶到了最最討厭的湖畔,很心酸很心酸。

無聲告白讀後感4

“家庭,有時候會是一個以愛的名義設置的牢籠,其恐怖在於,門上無鎖,你卻不敢推門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愛的安排,直到最後溺亡其中,或是被時間所離散。”

這本書看的挺壓抑的,特別是為了滿足父母而失去自我的莉迪亞,每次看到對她的描寫,都為她感到心疼。

這個家庭裏每一個人都是悲傷的,父母之間的相互不瞭解總是不明白對方話裏真正的含義,被忽略的內斯和漢娜,這是非常有問題的家庭。但這正是能讓我們思考的地方,包括對婚姻:他們是彼此相愛,只是缺乏溝通。包括對孩子:如果平衡對孩子之間的愛,當父母的目光過多的集中到一個孩子身上時,其他孩子會是怎樣的感受。當父母把自己的期許寄託在孩子身上時,是否成了孩子沉重的愛的負擔。

雖然傑克出現的次數不多,但他真的是一個温柔的'人,最開始想要以自身的經歷開導內斯,又在游泳池替內斯解圍,為他帶來哈佛的錄取通知書…即使這一切都是出於喜歡,但傑克是個明亮的孩子。

無聲告白,每個人的心裏都在進行着無聲的告白吧。

無聲告白讀後感5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全文還是比較壓抑的[大兵],讀完整本書,我似乎都沒有理解書名的含義。莉迪亞的自殺,是偶然也是必然,一生活在父母的期待中,為了他們的夢想去不斷努力。

她父母的結合,與其説是一個家庭的悲劇,不如説是那個時代,種族歧視的悲劇。華裔父親努力想要和其他白種人一樣,融入人羣,活得普普通通,不再被人瞧不起。而美國母親又希望活得與眾不同,不想成為像她媽一樣的家庭主婦,想嫁給哈佛教授。或許他們在彼此身上找到了對方想要的東西,才決定結合,又或許只是對年少所遭受的委屈的交待。

於莉迪亞而言,自殺是一種解脱,一直託着她的哥哥也要離開這個家去哈佛了,她唯一的.寄託也就沒了。她到死也沒有説出自己內心的渴望,漢娜也是個可憐的娃,從一出生就不被重視,只能默默地看着父母將所有的愛給了莉迪亞

不知道這本書是不是用的意識流的寫法,和《孤兒列車》的寫作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終此一生,都要學會好好去愛自己,愛別人,無聲告白或許比不上有聲的溝通交流來得有效。沒人會懂你經歷過什麼,但是不説出來別人更加不會理解。

無聲告白讀後感6

想到紀伯倫的《論孩子》摘抄: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們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卻不能蔭庇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們在夢中也不能想見的。

你們可以努力去模仿他們,卻不能使他們來像你們,

因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你們是弓,你們的孩子是從弦上發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無窮之中看定了目標,也用神力將你們引滿,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遙遠地射了出去。

讓你們在射者手中的“彎曲”成為喜樂吧;

因為他愛那飛出的箭,也愛了那靜止的弓。

我們都是從孩子過來的,也終將自己有生命的延續,但那個延續是重複還是新異,我們都該有自己的選擇。我學着你的樣子活成我自己。

無聲告白讀後感7

《無聲告白》是美國的香港第二代移民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説,文字很細膩,寫作也很清新自然流暢。

對於我來説,我讀這本書,讀到了很多,有很多共鳴,描述詹姆斯心境時所説,雖然詹姆斯生在美國長在美國,但他卻沒有一刻覺得有家的感覺,我覺得這是中國人在國外生活的羣像,出國後,我們能發現自己與我們的國家緊密相連,我們努力學習,努力工作,努力打扮自己,不敢放鬆。別人覺得我們宅,我們自閉,我們只會讀書。那就要更努力去社交,保持好成績,出門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這樣的緊張也是在提醒着我們,這一方水土,是戰場,不是家。

而對於這裏面的.感情描寫我也覺得非常的細膩,作者在描寫詹姆斯和瑪麗琳初見時在詹姆斯的辦公室裏,瑪麗琳觀察到對面人五官的細節,動作的細節,那種小鹿亂撞的緊張,看着伍綺詩的文字,似乎眼前有了畫面,似乎心跳也隨着加速了。

總之,這本書有着神奇的魅力,看着看着就會深陷其中,並不是為了知道後面的結局,而是這樣的文字就是一種舒服的感受,不知不覺就想一直看下去。

無聲告白讀後感8

“你們把虛妄的愛擺在眼前,並以此來説愛我。”

我們總是希望世界上能夠有一個機會重新來過,就像瑪麗琳多年之後想拾起被她拋棄許久的夢想之時,才發現並非所有的事都能繼續。漢娜的到來無疑熄滅了她夢想的最後一絲火焰。

所以她將自己未完成的理想全盤寄託在莉迪婭身上,希望她能代替自己成為一個醫生。這也就是本書的悲劇之所在。

瑪麗琳的母親希望瑪麗琳和一個“跟自己很像”的人在一起……瑪麗琳希望莉迪婭成為一個醫生……詹姆斯希望莉迪婭能夠融入人羣……

他們都被寄予了不同的期望,像是千斤頂,讓每一個人沒有喘息的`機會,只能默默承受。

這悲劇的另一個緣由。他們都很容易“忽略”一些事,認為似乎只要默默忍受,就會有柳暗花明的一天。這也照應了書名“無聲”兩個字。

詹姆斯有意忽略了瑪麗琳母親的話,漢斯忽略了最後一晚莉迪婭的異樣,漢娜忽略了詹姆斯和她助教的私情……在這個家庭裏,似乎所有人都有錯,又似乎所有人都有不得已的苦衷。

正如書中所寫——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讀後感9

莉迪亞承載着母親想要成為醫生的期望,承載着父親想得到朋友的期望,她做的一切事,都是為了讓母親不再離開,順從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內斯想要逃離這個可怕的家庭,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家庭中,莉迪亞是可憐的,內斯喜歡天文學,他自己學,他想去別的大學,可他知道父親只會讓他去哈佛。漢娜是家裏被忽視的孩子,但她是家裏最瞭解莉迪亞的,她半懂莉迪亞的內心,知道她在掙扎,知道她的情緒變化,可她阻止不了事情的發生,改變不了什麼。

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不管你承不承認,也許這一生,我們都逃離不了家庭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個漩渦中,不是你想走出來就走的,千絲萬縷,處處相連。

書中,莉迪亞是不理智的`無奈,她知道自己做任何反抗都無用,因為她的軟肋是母親壓制她的武器,一直到她死亡,母親才覺悟,原來,她給的並不是孩子喜歡的,一直以來都是她想要的,可幸的是她終於知道了。莉迪亞把所有的事都放在心裏,只有在內斯面前,才鬆一口氣,壓倒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內斯九月要離開家,去上學。

漢娜無聲的陪伴,無人知曉。這個家庭中,所有人都會記得莉迪亞,記得她的反抗。

沉默不是不知,而是不想説,沉默不是軟弱,只是不想説。

無聲告白讀後感10

所有我做的一切,都是無聲告白。

所有我沒説出口的,都是我愛你。

莉迪亞對母親的順從,她儘可能的做到母親所期望的,是因為她愛母親,不想失去她。

瑪麗琳當然也愛莉迪亞,只是她認為這樣做,是對莉迪亞好,她被自己的`經驗、私利矇住了雙眼,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想法。

傑克愛內斯,他一直都那麼桀驁不馴,有時他表達的方式會讓敏感的內斯誤會,而敏感只會讓內斯越來越遠離傑克。沒辦法,這就是愛,愛讓傑克小心翼翼守候在內斯身邊。

漢娜是個缺愛的孩子,她一直都渴望得到關注,但她能做的,是是安靜的守候在家人身邊,理解關懷所有人。

有的愛,求而不得,有的愛,分配不均。敏感慾望脆弱有時候會讓愛變扭曲。

如何好好的愛人?這個命題太廣大了。

但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的是

Everything I never told you is? ?I love you.

無聲告白讀後感11

弗洛伊德對手足關係完全持悲觀態度。

他相信正是這場自兒童時期便開始的競爭會有許多問題伴隨人們直至成年,得不到關注的兒童會過分渴望情感,得到關注卻沒有足夠安全感的兒童會形成焦慮性依戀。

我記得曾經有位小倫敦姐姐在Girl’s night聊天,她有一個天才哥哥,在帝國理工攻讀物理,但她只喜歡從事與運動相關的工作。

她説每次從諾丁漢回倫敦探望父母,她總會一上巴士就把自己灌醉,下車再裝作若無其事的出現在父母的門前。

她企圖叛逆,但叛逆需要對方的關注,就像演員需要觀眾。

這些都是中國一胎政策下出生的一代無法想象的,我們已經非常習慣於整個家庭的重心完全傾注在自己身上,失去關注才是不正常的。

我們理所應當的自私,甚至完全意識不到自己如何自私,並在自私的過程中享有了多少。

我們遵循着中國家庭觀避過了存在手足競爭的情況擁有着比較完美的.童年,邁入成年之後還可以用西方的價值觀口號來鋪平一切道路,自由、民主、follow your heart,我們的人生就是個人主義巨大的舞台。

無聲告白讀後感12

《無聲告白》故事年代和電影《綠皮書》同是1960年代,大背景浸透了可怕的種族歧視。

這是一本看着會揪心的好書。很多細節描寫同樣折射大家生活的影子:逼着子承父志、害怕被無聲遺棄、害怕過度關注、害怕被忽略、害怕夢想被嘲笑…

因愛而結合的家庭應該保持隨時温和、尊重彼此的溝通,多一點耐心、寬容和愛可以避免很多障礙和矛盾,這樣對自己、愛人、孩子都負責也安心。否則如果想逃避,當初就不該生養那麼多孩子,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生而不養就是在作惡。有些缺失和陰影一旦形成需要一輩子來救贖,比如自卑、愛無能、討好型的性格。

女性面對愛(家庭)和夢想做本能選擇後,必須要有獨當一面的勇氣去承擔和堅持自己的選擇,不能遲疑糾結自我。否則永遠在深淵。

男性很多時候會為了所謂的面子,逼迫愛的`人(愛人、孩子)做自己也做不到的事。書中詹姆斯出軌是女兒死後為逃避現實、無能、尋求刺激安慰而做出悔恨莫及的事,莉迪亞生前觀察到父親和路易莎的曖昧加速了她的絕望......父母傳遞了沒有愛的氛圍同時極其希望女兒被歡迎、合羣、當上媽媽期待已久的醫生,孩子只會厭世…

無聲告白讀後感13

讀完了還久久沉浸在故事裏,在讀完前一直很壓抑,為莉迪亞感到惋惜!雖然作者每一章節都在不同的時間段跳動,但是讀的很流暢,很有感。

故事雖然發生在美國,但父母對我們的期望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總想着給我們最好的,為我們提前鋪好路,讓我們成為她們理想中的樣子。仔細想想一切都是規劃好的,一眼就可以看到底的人生還是很可怕的!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自己父母還是比較尊重我的看法的。

書的封面寫着“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這就是這本書想帶給我們最主要的問題吧。

現在的我其實並不完全確定自己是否會特別熱愛那個大學聯考前一直想實現夢想,只有真正的到達下一個結點我才能決定是否繼續或是向其他方向繼續前進。我想“找到自己”應該是一個不斷髮現不斷前行的`過程,不探討是否擺脱期待至少每一個選擇都是自己願意的,不會後悔的,能為自己活着就是件幸福的事!

這又讓我想到了道家的“無為而治”,無論是治國,管理,還有教育都有很大用處。以後對子女教育也很受啟發,哈哈哈!

無聲告白讀後感14

昨天看完了同事推薦的《無聲告白》這本書,這本書描述了一個悲傷的故事,遺憾的是這樣的故事還在不斷的重演,可能會永遠存在,更可怕的是我們都身在其中。

故事描述的是一個第二代移民美國的華人和一個美國女孩結婚之後,移居到美國一個小鎮,生了三個孩子,這裏小鎮只有他們一家混血家庭,其他都是白人。一家人在這個環境中格格不入,父母的成長環境和心裏,嚴重的影響了孩子的成長,孩子又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中,父母把自己的所有期望壓其中的一個孩子身上,孩子不堪重負,最後走向......

書中大量的細節和心理描寫,使讀者身臨其境,如芒在背。

"你們要住在哪裏,你們在哪裏都不合羣。你會後悔一輩子的"這是結婚的時候女孩的母親給她説的.説,像個詛咒一樣。

對於他們的小孩來説,她的母親最希望與眾不同,她的父親最想要融入人羣,而這兩件事都是不可能的。

他們到最後沒有別的去處,只能向前!

無聲告白讀後感15

讀完這本書,讓人最大的感觸就是一個母親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在小説中,每個人都有心中的夢想,在現實中卻都舉步維艱。當成人的夢想遭到現實困境,當成人解決不了自己內心的痛苦,這種憤憤不滿,這種失魂落魄,就會轉嫁到幼小而柔弱的孩子身上。

痛苦像瘟疫一樣,不但互相傳染,還會感染給所有的家人。

當內心的痛苦深藏成祕密,這些祕密就會讓家庭產生裂痕。我想,每個人都難免心意難酬,難免傷痕累累。但是,這些決不能成為勒索他人的藉口,尤其不能轉化成催逼孩子的重壓。每個人,每個時代,都有不可避免的困境,都有繞不開的難題,那麼,這些都就應由每個時代裏的每個人去求索,去抗爭。轉嫁痛苦是一種怯懦,自己消化不了,扛不下來,也只好自己認,至少不要讓它再去毒害孩子的心靈。“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封皮上的這行字像針一樣刺進你的.心裏,告誡你:要有勇氣活出自己,否則,你不但成為不了他人期盼的樣貌,還會因此自我毀滅,帶給他人更大的打擊。因為,每個人的問題只能自己解決,在別人哪怕是最親近的人身上也得不到徹底的代償。

無聲告白讀後感16

中國有句話叫“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父母不知道龍是如何飛騰鳳是如何翱翔,所以成績名列前茅就是成龍成鳳的必要條件,父母眼裏的好就是你奮鬥的方向,於是很多父母的理想都被轉移到了孩子身上。“你必須這樣做,這都是為你好,我走過的路比你吃過的鹽還多,聽我的你可以少走很多彎路...”這些話語頻頻出現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殊不知孩子的思考能力漸漸變強,反叛心理愈加嚴重,反而適得其反。

但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於是溝通和相互理解成了最重要的緩和方式,父母與孩子間相互學習,互相成長。在生活中父母的言行舉止細無鉅細都影響着孩子,都成了孩子最初的判斷標準所以説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師,就如文中的母親離家出走一事對家中三個孩子的影響都非常大,大女兒從此將母親的`話當諾言,無條件的順從着母親的任何要求包括母親將自己的夢想當醫生強加在她身上時,也只回答着“是的,好的”,上着自己並不擅長的高二生物,收着自己不喜歡的醫學書作禮物,掛着不喜歡的聽診器...直到發現一切都錯了

父母和孩子是一道無解題,有無數種解題方式也有無數種答案,但答題時間卻是一生,從孩子到父母,會有很多經驗教訓但要記住都要相互尊重。

無聲告白讀後感17

我們生活在一個脆弱的世界,而有一句話説,時間是抹平一切的良藥,沒錯,我們又生活在一個不得不向前看的世界。

一個表面上和樂融融的家庭,實則是脆弱的。圍繞着一個人為中心轉,而當那個人消失的時候,所有人卻沒有察覺,整個家庭分崩離析。

一場黃種人和白種人的婚姻,也是脆弱的。丈夫在妻子的懷裏終究找不到融入這個社會的方法,而愛情摧毀了妻子標新立異的道路。

一個在男權社會中虛無的夢想,終究敵不過家庭的牽絆。一個夢想,堅持了九個星期,然後一切付諸流水,最後只能將自己的夢想安在女兒頭上。

為什麼是莉迪亞?是因為那藍色的`眼睛?還是因為在母親消失後的莉迪亞已逐漸拋棄了自我,消失了?強行安裝的夢想沒有真正的落腳點,而是在某一個時間點爆發了,就是那天晚上,那個莉迪亞想要重新迴歸自我的那個晚上。

哥哥和妹妹,爸爸和女兒,傑克和莉迪亞之間的情感,建立在嫉妒、互相欺騙的根基上,也逐漸腐朽,造成嚴重的後果。

但是,當每個人從一個個虛無的夢想,從逃避現實的心理中解放出來,時間給了他們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推動他們向更遠的未來走去。一切破碎的終將恢復,卻不是以前的樣子。人類,是多麼堅強的生物啊!

無聲告白讀後感18

從這本書的開始,莉迪亞的死,就充滿了説不出的壓抑,書中的矛盾太多了,種族歧視、婚內出軌、父母給予孩子期望過大、父母與孩子沒有溝通等等,都造就了莉迪亞的死,一個活生生的'生命,是如何被父母被自己給逼死的。她其實並不是真的想死,她只是想逃離。她想變壞,可是沒有成功。她想學開車,可是連第一場筆試都沒有過關。她想破處,可那個男人愛的竟然是她的哥哥。最後,她想到了那片湖水,她想在水中找到那種自由和安寧,結果葬身。真是悲哀。

讀着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想到了原生家庭這個詞,父母,家庭,甚至是整個生活環境,對你的影響都是潛移默化的、內斯想當宇航員,想從事航天方面的工作,但是爸爸詹姆斯覺得這沒出息,甚至給了內斯一巴掌讓他立刻停止這種想法。莉迪亞被迫接受母親的夢想,原生家庭讓他們每一個人的性格都產生了不好的影響。

就像我之前説過,我大學裏學習的鋼琴,總感覺有點晚,那時候竟然萌生出結婚生子後想讓自己的孩子去學習鋼琴的想法,看完這本書,想了想,還是不要強迫孩子為好,學他喜歡的,這樣他的人生才更完整。

願你一生自由,不為他人而活。

標籤: 讀後感 告白 無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dr9e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