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觀後感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觀後感

01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觀後感

當病痛突如其來

當絕望悄悄逼近

有這樣一羣人

每天工作十二小時

行駛里程一百二十公里

他們與時間賽跑

爭分奪秒

他們與死神搏鬥

拼盡全力

他們一次次把絕望變成希望

他們是黑夜中的白衣精靈

他們是黎明前的噴薄朝陽

他們在流動的急救車裏

一次次地創造奇蹟

關懷着人間世

有時治癒

常常幫助

總是安慰

悲歡有時

聚散無期

唯愛與生命不可辜負

02

前兩天,朋友跟我聊天説起碰到一個做過120急救的快車司機,我激動地問她有沒有聽到一些有意思的故事,因為那時我正巧看完一個在上海拍攝的、講述120救護人員工作狀況的紀實系列片。

生活中的講述或許比紀錄片來得更加真實,是的,她聽到的確實很真實,真實的有些“哈絲絲”(上海話“害怕”):

前方高能,請注意避讓!!

“半夜出車是家常便飯,經常看到斷手斷腳的,人被壓扁的,因為要上前,很多事情不能不做,比如,如果手斷掉了,要把手臂放到冷凍箱裏凍起來,如果是人被壓扁的話,還是要走過去,測一下心跳確定死亡......”

這幾句話的殺傷力,絕對比看紀錄片受到驚嚇的總和還要多,要經歷多少,才能讓他如此平淡、不驚波瀾地講述這些畫面需要打馬賽克的種種經歷?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是國內首部聚焦一線救護人員的紀實片,一輛車,一名駕駛員,一名急救員,一名急救醫師,構成一支院前急救小組,在醫務人員到來之前擔負現場救護的任務,自然災害現場、各類事故現場、重大活動現場等,幾乎都有120急救或待命,紀錄片精挑細選出上海市三組急救隊伍,進行了一個夏天的跟蹤拍攝,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120對市民的救護,以及急救人員們的日常。

上海擁有急救車800多輛,是目前全國配備數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但也要承擔近2400萬人的日常急救,平均每4萬人擁有一輛急救車,全年急救業務總量約76.3萬車次,上海一共有急救分站157個,換算一下,大約每個分站1天就有13.3次!!也就是説,每2小時不到就要出車1次!!

當病痛突然襲來,當絕望悄悄逼近

這羣人將臨危受命,爭分奪秒,與生命賽跑

在市北醫院除顫8次,需要馬上轉院到十院的一名病患,在救護車上忽然又室顫發作。

一邊翻看病例一邊用餘光盯着監護儀的吳昕醫生,立刻抄起機器除顫,心肌梗死化險為夷。

面對如此緊急的患者,120所能做的就是保證病人在轉院路上的安全,以及儘快的送達目的`醫院救治。

同時,急救車已向呼叫中心通報了患者的情況,呼叫中心立即聯絡十院準備好除顫儀。

救護車在深夜的上海街頭飛馳,車速表顯示最高時速已達到了130,五公里的路程,僅用時3分40秒安全到達。

十院開通了綠色通道,患者被推入了導管室,立即進行了心臟介入手術,從而得到了最快速的治療。

這是一場完美的配合,120的緊急救護和各個醫療機構之間的環環相扣,贏得了更長的黃金救治時間。

要達到如此高效率的運作,就需要急救醫生有高超的技術,以及團隊的默契配合。

吳昕10秒插管成功

張星抬抱病人,抱起就走

三人輪番進行心肺復甦

B組堪稱黃金組合,從技術上來講,吳昕的能力+張星的體力+陸堅宗的速度,能力值MAX;從性格角度來説,急性子的張星,碰上總是很淡定的吳昕,再配上反差萌強烈的陸堅宗,好比一碗搭配得當的皮蛋瘦肉粥......各有互補,非常河蟹,他們也笑稱自己為“鐵三角”。

就是這樣的鐵三角,曾將心跳停止的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這背後是他們的耐心救助,和不計辛勞地全力付出。

在上海7月份的桑拿天,手套裏的汗可以倒出水來。

除了這些,有時候還需要在惡劣的環境下進行急救、處理子女不肯前來的窘境......

到生活在垃圾堆裏的病患

打了30多次電話,患者兒子卻始終沒有露面

“辛苦”是急救從業人員的關鍵詞,然而在長期供需矛盾的情況下,急救中心常年超負荷運作,雖然能夠理解患者的恐懼心理,但現實是,有很多非緊急患者,把救護車當出租車,把急救人員當抬抱工具,不但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更是一種自私的行為。

普通發熱,但家屬執意要從寶山送到中山醫院

小姑娘脖子扭了也打120....

急救人員無法拒絕患者提出的要求,但救護車畢竟還是屬於公共資源,怎樣才能合理使用每個人4萬分之一的急救資源,給真正需要的患者留出急救通道,成為機構甚至每個市民都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針對大量非急救病人撥打120擠佔急救資源的問題,上海在4月19日開通了一條“962120”康復出院熱線,在醫院獲得救治後仍有行動不便的患者,要從醫院回到家或前往養老院、敬老機構的,可以撥打該熱線獲取接送服務,目前開通電話預約的7個區為:楊浦、虹口、靜安、黃埔、徐匯、長寧、普陀。其他區域出發也可以撥打該熱線,只是還沒有預約服務,只能當天撥打。此舉只能稍稍緩解一些120的負擔,更重要的是減少亂打急救電話的發生,而這個只能靠大家自覺。

然而另一方面,各家醫院接收病患的範圍不一,經常會發生120送到醫院後,醫院不接收的情況......

沒有系安全帶的小男孩撞到了眼睛,導致鞏膜出血,120送到最近的瀘定路兒童醫院,醫院判定是眼睛問題,拒收......

然鵝,九院只看眼睛,如果有其他問題,不收......

所以就演變成了在兒童醫院做其他檢查,確認沒有其他外傷後,再轉送到九院看眼睛。

這是陸堅宗他們經常會碰到的麻煩,在醫院與醫院之間來回折騰好幾次,既耽誤病人的救治時間,又給急救人員加重了不必要的體力負擔。其實也是一種急救資源的極大浪費。

有時候讓人覺得無奈,有時候卻又讓人哭笑不得......

獨居老人每天打好幾次120,早上剛把他送到醫院,下午又再打,當老人回到家2小時後,姚明醫生組又接到一個預報電話,結果到現場一看,換了個地方,還是他......

急救小組的內心也很絕望啊,可又拿他沒有辦法......

喜感的還有這一段:

患者阿婆居住在老式公房,木樓梯非常陡滑,抬抱的時候,急救小組幾乎是坐着樓梯一步步挪下去,可能是害怕,阿婆的手緊緊抓住張亮的褲子......

危險的是你好麼?

眼看褲子就要被扒掉了......張亮央求阿婆求放過

這場面充滿了喜感,我嘎嘎地笑了很久......

在紀錄片中,有很多素不相識的熱心路人出手相助,他們用愛心讓這座城市變得更有温度,滿滿的人情味道。

他們可能是擦肩而過的上海阿姨

可能是認識不久,但一直跑前跑後的鄰居大叔

也可能是來自遠方的小夥

更或者是迅速讓出生命通道的駕駛員們

可能我們早已習慣了對發生在身邊的事情不聞不問,習慣了漠視,習慣了走開,習慣了叫不出對門鄰居的名字,習慣了戴着有色眼鏡去看待很多人......

但,有時候生活還是會提醒你,那些最重要的東西,一直都在,默默温暖着你我。也許正因為如此,才會常常有奇蹟發生。

在我短暫且貧乏的人生經歷當中,打120叫救護車是我一直不會忘記的一段經歷,患者家屬需要在電話中説清楚患者病因與現狀,安撫患者情緒,之後就是強迫自己冷靜下來,等待救護車的到來。

其實,等120的那段時間是最讓家屬感到害怕的,因為你除了等,什麼也做不了,一分一秒都顯得格外漫長,而這段彷彿真空了似的時間,會前所未有的恐懼死神的到來。

我至今仍會記得,當120趕到的時候那種稍稍鬆了口氣的感覺。

吳昕醫生總説:救人是我的一份工作,救好了也是我應該做的,既然是院前急救的醫生,就要把碰到的病人救好,只要做到自己問心無愧了,做到一個急救醫生應該做的事情,那你就應該感到開心,感到幸福。

不管這人叫什麼,多大年齡,來自哪裏,救護你,把你平安送到醫院的這個信念從一而終,始終沒有改變過。

無論何時何地,只要你們需要,我們都在。

導演組希望通過此片,給予觀眾更多的關於120的認識,除了生與死之外,還有一些人世間的温暖,他們的情緒能通過每一個拍攝的故事而被大家看到,那些很温暖的東西、有愛的畫面,會很深的留在你的腦子裏。

很喜歡其中一位導演説的一段話:我們現在生活的每一天,哪怕是現在這個時刻,都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最年輕的時刻,有時候生命很脆弱,有時候其實並不脆弱,希望觀眾能感受到生命的一種“堅韌”。

03

急救醫生簡直醫生中的戰鬥機,一人擔三角,是醫生要指揮協調、判斷病情、插管按壓,是護士要配液給藥、監測病情、穿刺安撫,還要當擔架員,十二小時值班無休,這就是中國醫生的現狀,幹着賣命的活兒,拿着賣白菜的錢,最最讓人心寒的是,社會對醫護人員普遍不信任、不尊重的態度;其二,國人的醫療急救知識實在是匱乏,彈幕裏那個止血要扎遠心端的給我站住,腿還想不想要了,還有高熱還非得捂着的,是想把病人燒死過去嗎?!最後,嚴厲譴責隨意佔用醫療資源的人,小病小痛能走的,自己打車去醫院可以嗎,急救通道不是給你停車的請讓開好不?!最最後,社會上還是好人多,路遇危急,伸手相助,因為這是在救未來也難免會需要援助的自己!!

補充:中國老齡化的現狀越來越嚴重,看片子就可以知道,救助的大部分是老年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kmejl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