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精)李煜《相見歡》教學有感

(精)李煜《相見歡》教學有感

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就特別希望學生能夠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將理解的內容、理解的情感、理解的詩味讀出來,表現出來。我覺得朗誦就是學生將自己的理解“徵於色,發於聲”的過程。也是學生主動或有意識的沉浸的過程,學生將沉浸在詞人所勾畫的悽清的氛圍裏;將沉浸到詞人無盡的愁緒中;將沉浸於與詞人交流的過程;沉浸於詞章悽美的韻味;也將沉浸於逐步走進詞人、走近詞章內涵的愉悦裏。

(精)李煜《相見歡》教學有感

詩詞學習,讀是經,思是緯。

在教授這篇詞的時候設計有這樣幾個過程:學生在回家預習的時候做了幾件事情:

先是自讀。不借助任何的工具書自讀,感悟一下作者的詩味。在自讀中,如果遇到一些疑難問題,可以查閲工具書,或者是看網絡的資料。網絡搜索已經是學生比較慣用的一些方法了,他們能夠搜索到許許多多對於詩的評價。然而這些信息是大量的,這大量的信息哪些可以為我所用,哪些能夠引起我的共鳴,這是我們需要把握的,也是學生比較難取捨的一個問題。為此,我們就設計了一個學生的公用信箱,這個公用信箱是給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的一個平台。我們學生在公用信箱裏面放了搜索到的資料,也有一些同學提出了一些問題,當然還有一些同學將他們的感悟,他們的一些最初始的感受放到裏面。

在看完信箱中的來信之後,我們就可以發現學生有一些這樣的問題:

比如説,對於意象的解讀。這些解讀他們全都是來源於一些外邊的解讀資料,但是他們自己對意象的解讀,一般來説是流於淺表。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生活閲歷還比較淺,不能夠深入到詞人的內心世界,另一方面,他們閲讀的詩詞還是有限的,因此,在浩如煙海古代詩詞中,他們不能夠藉助其它的積累的一些內容,來引發他的內心情感。

還有一個問題,是對詩情的體味。對於這首《相見歡》詞來説,學生只能夠感受到這種離愁,但至於是什麼樣的愁,愁什麼,怎麼表現出來,許多同學都沒有談到。因此我們在設計課的時候,就針對這樣兩個問題展開。我們在課堂上希望學生能夠有更多的瞭解,更多的理解和更多的提高。那我們設計的板塊當中,就有這樣的一個內容:比如説我們穿插了其它的詩,它們運用了和這首詞同樣的意象,讓學生在閲讀當中一下子就能夠感受到,這一意象對於他詞的情、詩的意是如何浸潤的。另外還設計了一些名家的賞評來提煉學生的觀點,使他們的理解更加深、更加遠一些,也更加能切中要害。

我們覺得古詩文學習中“積累”比較是很重要的,就象在“文心雕龍”中也提到“聞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對此,我特別贊同。你沒有積累,你沒有辦法去評論,簡簡單單地就評這幾個詞,恐怕學生也無法深入,也沒有辦法真正地體味到這詞中的妙意。我們就特別希望學生能夠通過這堂課,感知到這一點。那就是,我們需要積累,才能夠更深地去解讀這詩詞。我們只有在積累的基礎上,才能夠準確把握詞情。之後才能夠把我們解讀的,把我們內心的感受,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我們在上課的時候,給大家機會,讓大家一起通過不斷地解讀,不斷地賞評讓學生不斷地進入到詩味當中去。邊理解邊朗讀,大家都會發現,慢慢地越讀越好。

標籤: 有感 李煜 教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m7oom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