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未來學校讀書心得,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1

剛拿到這本書,書的題目就吸引了我,未來學校將是怎樣的學校?今天的學校將有着什麼樣的未來呢?未來學習中心將重新定義教育,歸根結底不是描繪一幅藍圖,一定為了梳理一條行動的路徑。我們當下的行動,才是真正的未來。

慢慢的,我翻閲它….

今天以及未來的.我們,的確會因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在潤物無聲的改變中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們作為教育者,應認清並順應大時代的發展形勢,不斷學習,去探索新的教育世界。

我最喜歡這本書的序言,真實的讓人連聲讚歎,表示一萬個“嗯,是。”這確實是我們平凡的教育生活:坐在教室裏,一節又一節,循規蹈矩,新生入校畢業生離校,翻來覆去的書本以及師生都喜歡的寒暑假,這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生活!

幸運的是,教育一直在革新,學校給我們許多學習和成長的機會,我們必須推陳出新,認清形勢,做能動者和創造者,以學生的發展和人格能力等塑造和提升為中心,不斷逼迫自己,快,跟上!

未來學校一定是能者為師,誰能教誰教,不僅要教會,還要會教,學科融合,思想先進,獨立,清晰,明確目標…

總之有三,第一是要活到老學到老,老了也得學,第二是學到的要落實,才能創造美好,才能有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及未來,第三要時刻牢記未來照亮現實這一使命,創新加行動!

真的是“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要學習,才不會被淘汰。希望老了以後,公園裏我將是那個最潮的老太太,不是打扮新潮,而是見識廣,修養好,那種骨子裏散發着的教師的韻味。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2

這個週末,我兩天內讀完了這本書,心中的迷霧大有散去之勢。讀書時停不下來,一如年輕時熬夜追劇的痴迷。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難以用語言具體描述。互聯網、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讓教育的改變有了肥沃的土壤與養分。

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傳統的學校不知什麼時候就會被學習中心所取代。那時,學生和老師,教育工作者和非教育工作者之間的關係都會發生顛覆性改變。

這個改變與社會革命不同,不會一夜之間風雲突變,而是潤物無聲,以肉眼難以覺察的速度發生改變。我們應該有主動迎接改變的勇氣,更應該修煉自己應對這種改變的能力。有生之年雖不能至,但心嚮往之。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3

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整體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充分調動教師們讀書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履行未來學校創新引領職責,經過一個多月的時間,各個科組的教師們都認真拜讀朱永新老師的《未來學校》,教師們都有不同的收穫和感悟,20xx年10月12日,梅沙未來學校全體教師在一起開展了《未來學校》讀書分享會。

語文科組代表李湘林老師借傑克·凱魯亞克《達摩流浪者》中的“永遠年輕,永遠在路上,永遠熱淚盈眶”來總括她的讀書感悟。李湘林老師對朱永新先生的這個觀點感悟最深,“教育應該讓人變得更幸福,更幸福的前提應該是更有學習的自信。”她結合自己日常教學中所遇到的具體案例來佐證,例如鼓勵書寫着一筆“活字印刷體”的自閉症患兒朝着書法家的目標努力,給抗拒寫作業的“怪才”專門設立班主任助理崗位,激勵他認真聽課。或許以未來照亮現實,正是我們這一代教育人的使命,讓教育因為愛而擁有生命的温度。

隨後,數學組代表樑海紅老師分享了自己的觀點,她認為隨着“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教育領域發生着深刻變化,“無處不在的學習”“沒有教室的學校”“一人一張課程表”等創新實踐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傳統教育的運行規則。那麼我們的教育,在這個科技化浪潮的影響下,要怎麼走,要走向何方,要怎樣才能免“穿新鞋、走老路”的尷尬境地,這些都是需要去深入思考的。

“一個人的.力量終歸有限,但是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就能看得更高更遠。”樑海紅科組長提到教師只有不斷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才能對教育有更深刻的認識。當我們談論教有的時侯,不再拘泥於自己的“一前三分地",有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眼光之後,才會真正地瞭解教育、理解教育。再回頭審視那個三尺講台的自己,才會在那些閃光的眼晴裏發現星星,發現美,發現祖國的未來。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4

近段時間,我有幸讀了朱永新老師《未來學校》一書,受益良多!

《未來學校》一書中介紹到:現有教育體系固化思維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未來學習將會變成終身化的學習,以課程為主,與不同年齡段的人一起學習;能者為師,各個領域的專家引領學習;父母會成為教育的參與者和陪伴者;國家調控,自主預約學習時間,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好的書;學習力將比學歷更重要;學校將是彙集美好的中心!結合朱老師的觀點,我有幾點體會:

一、學校的辦學模式將發生改變

未來進入追求個性的時代,必然要求學校向更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只有更加具備個性的學校,才能夠滿足人們對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術應用會更加廣泛

教育資源從單一的專業教育機構提供,將擴展到互聯網企業和社會教育機構。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學生同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學校和互聯網企業合作,對接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讓技術和教師的教學要求能無縫對接。

三、教師角色和作用將發生變化

現在,我們的教師在教室裏帶着一班年齡一樣的孩子,學習同樣的知識內容,還要進行測試和期中期末的集體測試。這樣的教學有點單一化,落後的孩子拖累着聰明的孩子,不能讓好的`孩子有更進一步的發展。未來學校將會變教師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着,針對學生的需要進行指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未來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將分化和遷移。

四、學生的培養將更個性化。

未來的學校學習時間更有彈性,學習將是全天性的。沒有了寒暑假期。學習週期也是是彈性化的。10歲的孩子可以和70歲的老人一起學習,學校不再是學習的唯一場所。人工智能也更加發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同時將出現許多新職業。教育應更注重培養人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以及人機合作的能力。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5

近段時間,我有幸讀了朱永新老師《未來學校》一書,受益良多!

現有教育體系固化思維限制了孩子的發展;未來學習將會變成終身化的學習,以課程為王,與不同年齡段的人一起學習;能者為師,各個領域的專家引領學習;父母會成為教育的參與者和陪伴者;國家調控,自主預約學習時間,用有限的時間讀最好的書;學習力將比學歷更重要;學校將是彙集美好的中心!結合朱老師的觀點,我有幾點體會:

一、學校的辦學模式將發生改變

未來進入追求個性的時代,必然要求學校向更個性化的方向發展,只有更加具備個性的學校,才能夠滿足人們對更好教育的要求。

二、信息技術應用會更加廣泛

教育資源從單一的專業教育機構提供,將擴展到互聯網企業和社會教育機構。擴大優質教育覆蓋面,促進教育公平,讓更多學生同時共享優質教育資源。學校和互聯網企業合作,對接線上、線下的教學資源,讓技術和教師的教學要求能無縫對接。

三、教師角色和作用將發生變化

教師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着,針對學生的需要進行指導,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未來教師的`角色和作用將分化和遷移。

四、學生的培養將更個性化

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很多工作可能被機器人所取代,同時將出現許多新職業。教育應更注重培養人的思考能力,創造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業精神,以及人機合作的能力。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未來教育將打破傳統,更大的解放人的學習力。未來學校的暢想,非常有可能會實現。在未來,我們有機會選擇成為一個善於學習的人!

孔子説過:“君子不器。”也就是説,君子不願意成為一個只為謀生的小用之器,而追求晚成大用之器。

而我們今天的教育就是“成器”。能夠學有所用,是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就是為了混口飯吃,體面地混口飯吃。今天的教育,距離孔子的“成人、立人、達人、愛人”的教育目標很遠。我們現在的'教育資源不知道比孔子時候要好多少倍,但是質量卻不可同日而語。不是現在大家不好學,不會學,相反,現代人的學習效率不知比古代人要高多少倍。主要是教育目標的問題,夫子的教育目標是“君子不器”。

君子不器,用成長性思維終身學習,並且學而時習知,這樣才可能慢慢的温故而知新,避免能力陷阱!讀書點亮生活!

這種模式如果推行,會出現嚴重的斷層現象:

第一,如果從小由父母培養孩子,這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孩子天性愛玩,父母為了家庭,為了生計不得不選擇工作,對孩子只有放任自由,從古至今嚴教出才人,對知識的研究是立足於有知識的基礎上的,因此不可行!

第二,貧富差距是國內,乃至整個世界存在的問題,如果推行教育中心,廢除學校制度,將會出現學識淵博者孩子學識淵博,文盲者孩子文盲,因此走向兩端極化。

第三,選擇學。這是站在二代的基礎上的,父母沒有資源,相比二代,孩子會有選擇的權利?只能隨着社會發展,放任自流。

第四,人工智能,雲,區塊鏈,只能輔助社會發展,提高教育能力,不是取代人的觀點。從王者榮耀遊戲可以知道,如果放任自流,利大於弊,科技的帶動有利有弊,如果一個孩子天天抱着手機玩遊戲,或者隨着5G發展,有更佳的方式來替代,孩子自由誠可貴的觀點依然值得考究。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6

今年我有幸讀了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的《未來學校》,通過讀這本書,我也學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就是學習中心這個詞。朱教授所謂的學習中心,可以允許學生選擇,他去哪裏學什麼內容。這就打破了傳統的一個人學習,也就是説只能在指定的學校,去學習指定的內容,這和人的個性發展是相違背的。

未來學習中心的基礎課程體系是:生命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拓展生命的長寬高”。知識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真”。包括大科學與人文課程。公民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善”。社會公德、責任感等。藝術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美”。還有超過50%的針對學生個性選擇的“特色課程”。

學習中心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個人與團隊相結合,時間和空間被打破。未來的學習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學習。泛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用任何方式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學習方式。也有人將之稱為無縫學習、普適學習和無處不在的學習等。

每個兒童對這個世界的認知是不一樣的,現在我們從最初就給孩子設計了一個充斥了他的時間和空間的一個完整的課程,其實是不能夠滿足孩子對世界的這種好奇心的。他自己喜歡的東西,他會樂此不疲,他不覺得是負擔。所以所謂的負擔就是他不喜歡才成為負擔;喜歡的東西,他半夜也會起來偷偷地去看書,偷偷地去學習。這就是説人的知識,應該是自己建構起來的知識,才能真的成為自己的知識,他會很清晰地納入到他的一個知識儲備結構裏面。所以人的大腦實際上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所以未來的學校一定要減少再減少我們現在的教學內容,留出足夠的空間給學生自己去建構。

就愛因斯坦和牛頓這倆人看,大部分的學習都是自己學的,就是一部分人願意鑽研,願意成為高精尖的人才,他會冒出來。然後剩下大量的人,有的人成為了藝術家,有的人成為了律師,有的人成為了別的工作。

一個班級的學生,學習同一首詩歌,每一首詩歌都是我們精選的。在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詩歌,在不同的年級有不同的主題。那麼這樣一個學生連續國小六年,兩千多首詩歌浸潤他,很多學生國小二三年級就開始出詩集了。那麼,他讀了那麼多的詩歌,就有感覺了。學校應該是個匯聚美好事物的中心。也就是説,你應該把人類各種美好的知識,美好的藝術、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匯聚到學校這個地方,然後讓學生和它相遇。

所以在未來學習更多的是一個終身化的學習。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説,是沒有必要進行連續性的學習。只有對那些從事研究者,專門的技能訓練者,他可能是需要一個連續性的線性的學習過程。絕大部分未來的人,在20歲左右就應該走向社會,就應該去工作,就應該去創造,利用好他人生最精華、精力最充沛的那段時光,不應該用來機械性地學習。我們人類把所有的學習都留給了童年,把所有的工作都留給了中年,把所有的休息都留給了老年,這是非常糟糕的設計。

很多父母親、很多老師,根本不知道給孩子看什麼書,閲讀的高度決定了精神的高度。費爾巴哈説,人是他自己食物的產物。那也就是説你讀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所以把有限的時間,用來讀最好的書,毫無疑問是最值得的,跟課程資源也是一樣。國家資源平台就是經過選擇,請中國最好的老師,取其教育資源在上面,未來會冒出比他更好的,那再替換。所以它永遠是最精,最好的課程。

我在這個書裏面讀到未來就是國家規定的課程,是給你50%的空間。至少給每個人留50%的時間和空間。因為現學生根本沒有時間和空間,做作業都要做很久,他根本就沒有屬於他自己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去做他自己喜歡的事。那麼在未來學校留出50%的時間給孩子們,做他們喜歡的事,研究他們喜歡的問題,讀他們想讀的書。

在這本書裏面提出來“未來是一個能者為師的時代”。因為未來絕大部分的知識性的傳遞,通過人工智能教師就可以解決了。那麼未來教師會不會失業呢?我們必須做到兩條,首先教師要會做智能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會與智能機器人共處,讓它為我所用。未來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因此教師也要不斷地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們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發現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這是未來教師的重要特點。

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事情,與每個家庭、每位父母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因為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而家庭不僅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也是兒童最初的學校。兒童成長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行為習慣、認知風格、個性品質,大多數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優秀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將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重要特徵,在一個學習中心,或者學習同一種課程的父母,彼此之間都是天然的最佳學習夥伴。父母成為學習者,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狀態,更是未來教育最顯著的特徵。

通過學習《未來學校》這本書,也讓我們看到當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變化都是時代進步,大勢所趨,必然結果。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必將在未來的教學與學習中佔據重要的部分,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起好帶頭作用,不斷學習各種知識來開闊眼界,提高自己。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7

説來也巧,上個月看了《終身幼兒園》,這次剛好有幾個朋友在社交媒體上推薦,果斷翻開了。

且不説內容,光這字裏行間透露出的範兒,就能感受到老師作為教育者的氣度和胸懷。整本書條理清晰、內容翔實,沒有華麗辭藻的堆砌,樸素的語言所傳遞觀念和信息量令人稱道。好的書就是這樣,有一説一,擺事實、講道理,同時基於現在對未來提出設想。對於剛進入教育行業五六年的年輕教師來説,有種隔着書頁聆聽前輩教誨的幸福感。

書中所闡述的未來學校概念,可能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得到了加速實現。至少幾個月來,各種公辦、民辦、機構的線上課層出不窮。因為無法離開家中,靠網絡實現了學習的連貫性實在是一種幸運。前幾天還在看一篇文章,説真正開學後,就能看得出孩子的差距。的確是這樣,一個星期、一個月不覺得,現在我們線上指導都已經第六個星期了,而且不確定還會繼續多久。作為老師,我已經開始發現了自己的不同。過去四年養成的早起、自律的生活習慣讓我在疫情期間依然有着很好的'狀態。每天常規的學習內容完成之後,還參加了一些線上課程和講座,健身房不開放就改成了跑步,並且因為在家辦公有了大量時間閲讀、思考,以及自己下廚。不能説感謝疫情,但的的確確因為這場災難發現了自律的價值。

扯遠了,説回最近在開展的線上教學。一開始手忙腳亂,還會以以往面對面的教育方式來思考,所以效果差強人意。後來主動給自己減壓,也逐漸瞭解到家庭變成教育主體的重要性,開始專注在提供資源、統籌兩個班級日常工作以及和家長單線溝通上。效果很明顯,自己也輕鬆許多。

看這本書,感覺像開了一扇窗。以前很期待努力向前,看看未來的模樣。現在突然發現,原來未來已來,就是我們生活着的現在。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8

當我看完《未來學校》好像一切都有了答案!

書中指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希望通過本書能夠引起更多人對未來學校,未來學習的重新認識。“行時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互聯網對未來學校的改變,進而引起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是自主學習的指導者、陪伴者。

現代學校制度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強調效率優先,用工廠化的生產方式“生產”人才。而以慕課為代表的互聯網教育的興起,已經為解決傳統學校模式的各種缺陷提供了可能性,因為它既可以完成現代學校教育制度要求的大規模教育的效率問題,也可以滿足不同學習者對教育選擇的基本要求。

今天的每個學校在一定意義上講師孤島,封閉性內循環,未來的學習中心是網絡型或者實體型,成為彼此連接的環島。學習中心全天候開放,沒有周末、寒暑假,也沒有上學,放學的時間。也沒有固定學習時間,上下課時間,沒有固定的班級和教室;沒有學制,可以8歲入學,也可以12歲入學;沒有學習者年齡的限定,10歲的孩子可以跟70歲的老人在同一個課堂上課,一切都根據學習者的需求進行選擇。未來學校解決了教育公平問題:機會公平、過程公平、結果公平。

那麼書中也回答了未來教室會不會失業的問題。必須做到兩條,意識學會做智能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與智能機器人共處,讓它為我所用。未來教室,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他們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於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既是發現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注重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讓學生更有獲得感,這是未來教室的重要特點。未來學習中心的基礎課程體系是:生命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拓展生命的長寬高”。讓每個人成為最好的自己。智識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真”。包括大科學與人文課程。公民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善”。社會公德、責任感等。藝術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美”。還有超過50%的針對學生個性選擇的“特色課程”。

學習中心其實無非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個人與團隊相結合,時間和空間被打破。未來的學習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學習。泛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用任何方式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學習方式。也有人將之稱為無縫學習、普適學習和無處不在的'學習等。學習遊戲化,遊戲是人類的天性,正確認識遊戲的意義,讓它為學習所用。用虛擬現實技術,實現沉浸式學習。項目學習,項目學習和問題式學習相對,老師帶動學生尋找真實的、有意義的、連貫的項目中的問題,讓學生圍繞項目,深入瞭解相關知識內容,涉及熟悉而的問題,用數學知識去解決,涉及化學的問題,用化學知識去思考。項目學習需要合作探究學習來實現,混合學習(人機結合)也將成為未來學習中心的主要學習方式。

學習永遠離不開評價,未來學習中心,可以建議學分銀行制度,給每個學生建立學分賬户,以此評價學習結果的好壞。

那麼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事情,與每個家庭、每位父母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因為父母本身就是兒童最初的世界,他們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而家庭不僅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也是兒童最初的學校。兒童成長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行為習慣、認知風格、個性品質,大多數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更重要的是家庭本身就有可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的學習中心。對於家庭教育的過去:從“中心”走向邊緣。王者歸來:家庭再次稱為“學習中心”。對於未來的學習中心,父母是發現者、創造者、管理者、參與者、施教者、學習者。

跟隨《未來學校》的作者泰德。丁特史密斯一起來了解了現代的美國教育、及對教育的啟示。在《未來學校》中,我隨作者走進了美國現代教育,體會感受教育困惑及變革,在教育長征中,教師打破傳統教育、為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努力變革,雖然道路艱辛的,但最後結局的是完美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師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激發學生興趣,開發自身的能動性,快樂學習。印象最深刻的是《警察變身幼兒園教師》章節內容。Jared knipper曾經是一名警察,他覺得自己要是成為一名老師,一定會帶出不一樣的學生。他不願意接受呆板的教育規定和管理,他想到自己班級以動手為主,作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他有幸獲得了園長的支持,開始與孩子們一起動手做事情。他讓孩子們一起設計機器,在看説明書、設計造型、編程中,開發孩子們的動手、動腦、閲讀能力。

抵擋家長、同事的猜測中,幼兒園孩子一個個驚豔的作品中粉碎了質疑。這突然點醒了我“主題教育”的真實含義,設定一個活動主題,讓孩子們自由發散想出各種玩法,或者相關想知道內容,教師通過遊戲、共同參與活動,幫助、引導幼兒自主探索,激發幼兒求知慾、思維能力、鍛鍊孩子的動手能力等。讓孩子參與教學設計,讓孩子成為課堂的主體。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9

“我一直堅信,之所以會有未來,恰恰是因為我們現在行動上的創造。未來學校與其説是在未來存在的學校,不如説是我們現在要去努力築造的學校。”

“凡是不能自我發展、自我培養和自我完善的人,同樣也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

這本書描繪的“學習中心”可能只是人們對“未來學校長什麼樣”的設想之一,但朱教授對教育這件事的分析、他舉出的世界各地已經做了或正在做的新教育實驗例子,都可以啟發我們對“未來學校”去做自己的設想。雖然我們普通人去想一想這些,對現有的教育制度不會產生什麼影響,目前還是很多無奈,但至少我們知道孩子的教育不只是學校和制度來做,而是父母甚至他們周圍的人們都要參與、且作用可以更大。如果更多的人開始相信並踐行“終身學習和成長”,教育這件事本身就會被我們改變了。與其抱怨和等待教育制度的變革,不如大家都從自己做起。所以這本書值得看。

對我啟發最大的點在於人工智能對教育和學習會帶來的改變。現在人類的知識都是爆炸式增長,信息量太大了,沒有一個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識、甚至哪怕是一兩個方面的知識。但是現在成長起來的孩子是屬於現在和未來的時代的,他們對知識的.認知和訴求,很有可能是做老師的人(他們的上一代人)沒法滿足的。但機器人可以掌握所有的知識和信息,並且可以快速搜索和整理。如果將來的老師依然是教知識的,學生見到身邊的現象然後提出的問題可能是很多老師在一起都沒法解答的,但一個機器人就能解答。機器人訓練學生的另一個優勢是基於人腦認知科學來做類似於認知水平測試、實時匹配和調整個人學習方案,這真的也許可以做到每個人都因材施教,比真人老師教學的效率高太多,因為“分析能力”一定是計算機做的比人做的好。如果是這樣的話,未來的老師可能只能教授知識以外的東西了,也就是價值觀、審美、素養這類的,機器人沒法教的東西。這麼看來,素質教育可能不是我們現在想做卻做不到的,而是人來做教育的唯一出路。

【筆記】

1課程應該不限於學校教育的範疇,而是以家庭教育為根基、學校教育為主幹、社會教育為輔助、自我教育為根本的全方位、全過程體系。關鍵字“自我教育為根本”“全過程”。外界對一個人的影響和改變是有限的,最重要是教會孩子“會學習”,因為他一生的絕大部分時間要靠自我教育和自我探索。

2對於科學教育: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科學思維遠遠比科學知識本身更重要。現代的人去教未來的人,是教不了知識的。未來的人抱着計算機和機器人,就是抱着全人類已有的知識。所以現代人的教育思路應該是教會未來人繼續去探索,人類的探索精神不能斷。

3中國大學MOOC(慕課):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1]英文直譯“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新近湧現出來的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

4深泉學院Deep Springs College,加利福尼亞州深泉谷,一所兩年制學院。學院每年向SAT考試中排名靠前的男生髮放邀請,最終只錄取10至15名新生,錄取率通常只有10%。目前該學院大約有26人在校就讀。學院有3位管理者,8至9名教授以及5名校工。教授的任期可以長達數年。 深泉學院的校訓是:學習(academics)、勞動(labor)、自我管理(self governance)。 深泉學院是一所邊工作邊學習的學校。不需要被神化,只是一種模式,很多國家都有這樣的學校。

5斯坦福在線高中(Stanford Online High School),平時世界各地在線上課,暑期聚集在一起交流。

6河南人機教育大賽:3名17年教齡國家高級教師輸給了1名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碾壓真人教學。

7瑞典的“獨立學校”和“知識學校”:在瑞典,學生除了公立學校,還可以選擇上獨立學校(independent schools)。獨立學校採用和公立學校一樣的國家課程,參加同樣的國家考試,但與公立學校不同的是,獨立學校能夠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進行教學。瑞典的知識學校便屬於獨立學校。“知識學校”圍繞學生,特定的學生有自己的目標和自己的學習策略,這是核心所在。圍繞着學生的是老師,老師的作用是教學與輔導。圍繞着學生和教師的,是各種輔助元素,包括教學設施、管理、學習門户網站、技術。定製教育。

【思考】

“未來學習中心”裏,人們會主動去學習,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學習,“想學的就來學”。這一點太理想了,對於整個社會的認知和素質要求真的很高,所以它的實現肯定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和他的新教育實驗:

朱永新,現任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祕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

教育提案:“高鐵閲讀”

新教育實驗:民間教育改革行動,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新教育認為:一個人的成長髮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閲讀水平。閲讀是教育的最重要的活動。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10

假期我看了李開復先生的《做最好的自己》。李開復博士認為:成功就是不斷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對此我的理解就是每個人都有成功的機會,形式不同,成功的意義也不同,不要去在乎世俗的模式,只要自己努力去實現理想,並且每天都在向理想靠近,就是成功。成功的標準並不是單一的,社會給每個人提供了不同的舞台,只要在自己的舞台上將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極限,無論是令人矚目還是平凡普通,都是成功。當然,在現實社會中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無法實現的夢想,我們的理想和現實永遠存在着差距。而許多事情是我們無法改變的,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改變心態,調節情緒,改變思考方式,不斷超越自己,努力讓自己的生命充分燃燒,做最好的自己。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工作經常陷入一種疲勞的狀態,經常會被學生的問題搞得自己覺得很累,我知道這不應該是年輕老師應有的心態,但是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總是會被學生不如意的`表現所影響,開始經常抱怨這,抱怨那,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到底適不適合教師這個職業,剛參加工作時的熱情減少了,這種心情影響到我的生活和工作,受李老師的影響,“既然只能當老師,那麼悲悲慼慼是當,高高興興也是當,我當然選擇後者!”李老師還啟發我:開心是一天,不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天天開心呢?工作中出現的讓人頭疼的事情,讓人頭疼的學生,怎麼能高興得起來呢?我經常想:多想孩子們可愛的地方,儘量把課上好,儘量和他們一起玩兒,這樣孩子們就會越來越愛自己,每天生活在一個充滿愛的環境中,又怎麼能不高興呢?多麼樸素的道理,為什麼我當初就沒想到呢,想想我們在工作學習中難免會與人產生摩擦,如果我們只盯着別人的錯誤,那麼只能讓矛盾越來越激化,但是我們如果想別人的優點,就會使我們很快的冰釋前嫌,問什麼同樣的問題發生在學生與老師的身上就這麼不可調和呢?其實還是緣於“愛”,如果我們給學生多點,再多點的愛,對於他們的錯誤我們都用理解之心,包容之心,責任之心看待,而不去苛求他們像成年人那麼懂事,師生關係會不會更和諧一點呢?在眾多的壓力與競爭下,要保持積極的心態,不論遇上什麼困難都不要氣餒,積極心態戰勝一切困難,一樣可以做到優秀。

證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一個最好的自己,都可以做到優秀。我們更不必為自己趕不上別人而太過自責,也不必因為境遇不好而太過感傷,怨天憂人。我們所需要做的,是追隨自己心靈的選擇,不求其他,但求做最好的自己。我們就會變成一個更美好、更大度、更成功的人!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11

今年我有幸讀了《未來學校》這本書,通過讀這本書,我也學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就是學習中心這個詞。

未來學習中心的基礎課程體系是:生命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拓展生命的長寬高”。智識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真”。包括大科學與人文課程。公民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善”。社會公德、責任感等。藝術教育課程,落腳點在於“美”。還有超過50%的針對學生個性選擇的“特色課程”。

學習中心就是線上線下相結合,個人與團隊相結合,時間和空間被打破。未來的學習方式: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學習。泛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指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用任何方式獲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學習方式。也有人將之稱為無縫學習、普適學習和無處不在的學習等。

書中也提到了未來教師會不會失業的問題。必須做到兩條,首先教師要學會做智能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二是學會與智能機器人共處,讓它為我所用。未來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因此教師也要不斷的學習來提升自己的能力,他們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於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既是發現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這是未來教師的重要特點。

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學生與教師的事情,與每個家庭、每位父母的關係也非常密切。因為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實際上也是孩子終身的老師、最長久的老師。而家庭不僅是人生最重要的場所,也是兒童最初的學校。兒童成長最關鍵、最迅速的時期,是在家庭中度過的。兒童的行為習慣、認知風格、個性品質,大多數也是在家庭中形成的。

孩子的成長也會促進父母的成長,優秀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優秀的孩子。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將是未來學習中心的重要特徵,在一個學習中心,或者學習同一種課程的'父母,彼此之間都是天然的最佳學習夥伴。父母成為學習者,與孩子一起成長,才是教育最美好的人生狀態,更是未來教育最顯著的特徵。

通過學習《未來學校》這本書,也讓我們看到當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變化都是時代進步,大勢所趨,必然結果。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必將在未來的教學與學習中佔據重要的部分,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必須起好帶頭作用,不斷的學習各種知識來開闊眼界,提高自己。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12

朱永新老師説,未來學校的模式要被學習中心所取代,學習中心的學生有教無類,誰來教呢?人工智能的時代告訴我們:智能機器人將取代一部分教師的職能,那麼,一部分教師將會被智能機器人所取代,意味着一部分教師將面臨着失業,什麼樣的教師才能成為未來學校的教師呢?

教師作為一個古老的職業,在未來是不可能被智能機器人完全取代。教師要想不被未來社會所淘汰,朱老師告訴我們要做到兩條:一是學會做智能機器人做不到的事情。蘇霍姆林斯基説過:“教學不是冷冰冰地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進另一個腦袋裏,而是師生間無時不在的情感交流。”所以未來教師應該具備親和力,努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成為學生的成長夥伴,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其次是未來教師要學會與智能機器人和平共處,讓智能機器人為我所用。美國教育界廣泛流傳一句話:谷歌上能夠搜到的東西不需要在課堂上教。同理,在百度上可以撿索到的知識也不需要在課堂上教了。智能機器人也可以讓教師從重複性的、簡單性的、煩瑣性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不必要用大量的時間批改作業,不需要在課堂上喋喋不休地進行傳授知識等等。教師可以利用智能機器人提高教學效率。

隨着新的工業革命的興起和信息化社會的到來,隨着新的學校形態的出現,隨着教育的個性化、差異化、定製化的需求的增長,完全從學校教育體系中的教師那裏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時代也將終結,新的“能者為師”的時代即將到來。

因此,未來學校的教師,應該既是學生的指導者,也是學生的陪伴者,既是教練,也是陪練;不以學生的導師自居,而是與學生一起成長;注重與學生的情感溝通,注重及時發現和幫助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注重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讓學生更有獲得感。未來教師就這麼幹!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13

我們常常説,“鐵打的校園,流水的學生”,但你可曾想過,“鐵打的校園”有一天也會變成流水的校園?你可曾想過,我們今天的學校生活是天經地義的嗎?學校的形態永遠是今天這個樣子嗎?人類的教育一開始就是今天這樣的面貌嗎?

現在的學校制度規定,學生一定要滿6週歲或者7週歲,以每年9月1日為準入學,每天早上8點上課。這其實是延續工業革命之後的學校模式,存在不過百年。它曾為我們帶來豐碩的果實,但100多年後,這個果實已經不像當初那麼甜美。越來越多的聲音,在探討學校與教育的其他可能。

教育學者朱永新就是這些聲音當中最響亮的一個。近期,他出版了新書《未來學校》,認為在未來傳統的學校將會消失,被學習中心所取代,我們也將不再需要文憑。他的很多設想或許會被視作“烏托邦”,但不管你同意與否,這些觀點與討論都能帶來諸多啟發,幫助我們想象與重構未來的教育。

現代學校制度積弊甚深,自上個世紀60年代“去學校化運動”以來,不斷湧現各種批評與反思之聲。最根本的問題是:它強調效率優先,用工廠化的生產方式生產人才,用整齊劃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統一的入學時間,統一的上課時間,統一的教學大綱,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學進度,統一的考試評價體系,以此來培養年齡相同但個性迥異、能力水平不一的人。

這就像古希臘神話中的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之牀。據説惡魔普洛克路斯忒斯有一張鐵牀,他熱情邀請人們到家中過夜,但只有身體高度和牀一樣長的人才被允許睡覺,比牀長的人要被砍掉腿腳,比牀短的人則要被強行拉到和牀一樣長。

教育學者朱永新説,這張牀,就類似於現代學校制度的標準。用這個標準要求學生,所以學生學習得很累、很苦,每個人的個性得不到張揚,潛能得不到發揮。這正是現代學校制度的'內在缺陷。

積弊如此之深,該如何改變?20年前,朱永新曾感慨於著述與實踐之間的脱節,發起“新教育實驗”,倡導新人文教育,力圖改變知識灌輸、分數至上的應試窠臼。今年,研究中國教育多年的朱永新又結合自己的觀察與實踐,出版了一本《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從學校形態到教師隊伍,從教育內容到教育方法,從評價體系到教育制度,全部進行了反思與重構。

朱永新認為,在未來,傳統的學校將會消失,並被學習中心所取代。突破時空限制的“泛在學習”將逐步取代傳統的有固定時間、固定地點的學校學習。所謂的學習中心,可以是網絡型,也可以是實體型,實體型的學習中心,有的是從現在的學校轉型而來,有的是從現在的各種培訓機構、社會教育機構轉型而來。未來的學生,不像現在只在一所學校學習,而是在不同的學習中心學習。未來的學習內容會改變,轉向更加綜合性、個人化的學習,班級、年級、教室等概念會進一步重構,包括大學聯考在內的考試與評價體系也會發生變化。

很多人覺得,這些想法是空想,是烏托邦,但其實這些構想都能在現實世界裏找到原型。朱永新一直在書裏舉例子,各種各樣現實生活的例子,通過這些講述,我們或許會意識到,未來學習中心不僅是一個“應當如此”的理想,還是一個“肯定如此”的預判。不過,也許大家更關注的問題是:這樣的未來有多遠?

有多遠呢?誰也不知道。就像朱永新説的:我們看不見它在變,但突然之間它可能就變了。更重要的是,與其追問未來到底還有多遠,不如關注可能影響未來的每一個小小的趨勢性變化。朱永新覺得:“之所以會有未來,恰恰是因為我們現在行動上的創造。從這個意義而言,未來學校與其説是在未來存在的學校,不如説是我們現在要去努力築造的學校。”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14

未來學校究竟是什麼樣子?未來的教育會朝向什麼方向發展?朱永新先生在這本書中試圖給我們一個答案。朱老師在這本書中提出的一個觀點很令人深思,那就是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學校和所經歷的教育過程其實並不是從來就是這個樣子的,其實現代學校的形式從出現到今天也不過300年的歷程,而且現代學校的出現也是伴隨着社會工業化進程而發展出現的。

現代學校在普及全民教育方面功不可沒,但因為其是工業化社會的產品,因此也就不可避免的`會帶着工業化發展帶來的標準化、同質化。標準化、同質化對工業生產是很好的一面,而對於教育卻未必是優點,甚至某種意義上説是弊端,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而非物,而人有差異,有各自的特點、特長,以標準化、同質化去約束,往往不利於人的天性的發展,孔老夫子也早就説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朱老師在這本書中指出了現代學校教育的不足,同時也將目光轉向了當今的互聯網社會,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很有可能會像當年的工業化一樣,對未來學校的形式和教育的方式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其實我們已經可以看了一些發展的苗頭,無論是早些時候出現的mook學堂、可汗學院,還是近年來發展勢頭強勁的得到大學、混沌研習社、萬門大學,以及這兩年發展迅速的知識付費,這些都讓我們看到了未來學校的可能形態。

當然,真正學校的發展、教育的革新不可能是一個瞬間變換事情,一定是一個長期過程,但是我們可以相信,隨着技術的發展和社會觀念、文化的更新,未來學校終會到來。

未來學校讀書心得15

這週五全市教研活動時,李焱老師給大家推薦了三本書,其中一本是朱永新教授的《未來學校》。

我自己經歷了12年的基礎教育和4 年的高等教育,然後從事基礎教育工作近18年。在這34年中,時常也會覺得中國現有的教育體制是有問題的`,但是卻不知如何表達,那種如鯁在喉的感覺經常讓我倍感壓抑。

近20年來,一直在課改的浪潮之中起伏,雖然有各種指引,卻始終沒能真正明確方向。“要改變”、“要突破”的吶喊始終沒有呼出,都在脣邊泯滅。也付出過N多努力,雖不能説“無用”,卻總是空洞。因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標籤: 讀書 學校 未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per4w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