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佛國記——法顯西行》觀後感

《佛國記——法顯西行》觀後感

最近,觀看了一部關於佛教歷史的紀錄片《佛國記——法顯西行》,該片講述了東晉高僧法顯,在六十二歲花甲之年,為了幫助中土僧眾尋找佛陀完整的戒律,途中穿越三十餘國,歷經千辛萬苦,整整十三年前往天竺艱難的求法之旅,最終讓他尋找到了整個佛教世界裏最為完整的戒律經典。據史料記載,法顯帶回的經書,有十二部,六十餘卷,上百萬言之多。包括珍貴的《摩訶僧只律》、《薩婆多眾律》,《彌沙塞律藏本》、《長阿含經》等典籍,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到海外求經的僧人。

《佛國記——法顯西行》觀後感

這部紀錄片只有一百零五分鐘,卻將一個僧人不畏艱難險阻,九死一生求取真經的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讓我非常感動。法顯六十二歲西行取經,六十二歲的高齡,已是花甲之年,是我們在家人退休養老、安享天倫之樂的年齡,到底是什麼樣的動機讓他鼓足勇氣,毅然決然地向着不知終點的遠方前行?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對佛法的信心、希求心及忘我精神。

反觀自我深感慚愧,我16年加入深圳菩提學會,開始學習《入行論》,以前的我認為自己能堅持共修,圓滿傳承,就是對佛法有信心,其實這遠遠不夠,佛法深如大海,信心是一切的根本。《入行論》中説:“佛説一切善,根本為信解。”信心也是有程度之分的,由淺至深可以分為清淨信、欲樂信、勝解信,我希望通過一定的聞思修,讓自己的內心深處早日生起勝解信。

法顯西行古印度取經時,當時那裏還沒有造紙和印刷術,經卷是寫在貝多羅樹葉上的,因此稱為貝葉經,這些帶回中土的十二部、六十餘卷、上百萬言之多的經書,是法顯用纖細的`鐵筆一筆一畫地刻在樹葉上帶回來的,如此抄寫經書不僅是對體力和耐力的極大考驗,也是一項長期工程,可是年逾古稀的法顯並未感到絲毫的辛苦和疲倦,這就是對佛法的希求心。

希求心非常重要,上師在講記中説:“希求佛法,可謂是一切功德的基礎。如果你對佛法有上等希求心,你會成為上等修行人;有中等希求心,會變成中等修行人;有下等希求心,就會變成下等修行人;一點希求心都沒有,得不得佛法無所謂,那你什麼境界也得不到,不可能成為修行人。”

現代科技手段越來越發達,我們不僅隨時能請到字體工整的印刷版經書,而且上師的網絡弘法,給我們這些身處漢地的在家人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讓我們足不出户就能品嚐到佛法的甘露妙藥,真是太幸福了,可是我卻經常缺席上師的網絡開示,想想真的非常慚愧,自己對法的希求心在哪裏?記得有一次上師在網絡開示中説,有些道友即使平時沒有時間來聽課,偶爾來聽聽也是很好的,頓時被上師的慈悲和智慧所折服,上師太瞭解我這種凡夫的心理了,無始劫以來流轉在輪迴中,好不容易遇到大恩上師將我從茫茫人海中撈上來,我還以種種理由不好好聽聞佛法,這種心態何時能才出離輪迴啊?

法顯三歲剃度,二十歲成為比丘,五十歲去長安求法,六十二歲西行取經,法顯的一生都奉獻給了自己的信仰—佛法。這樣的忘我精神,才是無偽的菩提心。還記得自己當初也是發了菩提心要利益眾生的,但精進也是一小段時間而已,後來隨着小女兒的出生,我在發心上所投入的時間越來越少,照顧小孩子也許只是一個藉口,但歸根結底就是自私自利的心特別重,從早到晚都是為了工作、生活、孩子而忙碌,利益眾生的心少之又少。《入行論》中説:“若汝欲自喜,不應自愛執,若汝欲自護,則當常護他。”上師如意寶也説過:“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乃竅決。”我是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佛子,願上師三寶加持,讓我的自相續早日生起真正的出離心和珍寶般的菩提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rk6jv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