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經典]《三國演義》讀後感

[經典]《三國演義》讀後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三國演義》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經典]《三國演義》讀後感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

最近,我讀了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書中內容講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分崩臨析,戰爭紛起,曹操、劉備、孫權三方勢力逐漸崛起。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勢,三國逐鹿,造就了許多獨具特色的人物: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謀的諸葛亮,忠厚義氣,驍勇善戰的關羽,勇猛過人,粗中有細的張飛,才華橫溢,心胸狹窄的周瑜,胸懷大志、知才善任的孫權,文韜武略、為人奸詐的梟雄曹操……

我非常敬佩諸葛亮,因為他末卜先知,料事如神、用兵勝神、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善於用人、善於治國,他是智慧的化身。他之所以這樣,是由於他對具體情況善於進行調查、分析的結果。如在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兩大戰鬥中,諸葛亮事先實地觀察地形,調查對方兵力的部署,根據地形和客觀實際情況,制定了有利的作戰方案,才“輕鬆”擊敗了敵人。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用“空城”,就是因為他對敵方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諸葛亮知道司馬懿對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從這些地方可以看到,諸葛亮的正確判斷,是在他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當我讀到這裏,我不禁為諸葛亮提心吊膽,如果司馬懿打進來怎麼辦呢?當看完之後我村不住為諸葛亮捏了一把汗,我對他的膽識和自信非常佩服。

初次讀這本《三國演義》時,看到劉關張結為異姓兄弟,並且討伐黃巾軍時,那場面,彷彿身臨其境,浴血奮殺的情境讓我義憤填膺,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這種“讀書之樂”這種誘惑讓我不得不往下看,看得讓我被這些英雄豪氣深深渲染,看到趙雲救阿斗的時候,那威武雄壯的身姿無可匹敵,一人抵擋千軍萬馬,那舞着槍,揮着劍的形象,深刻在我的腦海裏,直至做夢也能夢見他。

英雄當然也不只他一個,還有眾人皆知的傳奇人物——關羽。

水淹七軍,刮骨療傷等等事蹟,都能體現了他的勇猛,斬殺華雄時,曹操本來想給關羽一杯壯膽酒,但關羽説等他回來時再喝,他打開城門,揮舞着青龍偃月刀,不幾回合,就將華雄斬殺,等到拿酒時,酒竟然還是温的!看的我又驚訝佩服,又高興地手舞足蹈,每當別人説起這故事是,我總是自豪的搶着説,好像是自己親身經歷。

至於“奸雄”曹操嗎,我並不怎麼喜歡他,但他的一件事卻讓我記得很清楚,就是——割須棄袍。平時高傲的不可一世的曹操,今天怎麼割須棄袍了?原來他是為了保命而割須棄袍的。當時曹操自己單槍匹馬被馬超追殺,馬超對士兵們喊:“前面有鬍鬚的是曹操,殺了他,賞金萬兩!”話音未落,曹操便割了自己心愛的鬍鬚。馬超見了,又大喊到:“前面穿黃袍的是曹操,殺了他,賞金萬兩!”曹操接着又棄了自己心愛的袍子。看這段是看的我“咯咯”直笑。

讀了這本名著,我得到了很大的啟示,受到了很大的啟迪。我要學習諸葛亮的“機智冷靜”學習劉備的“謙虛”學習魯肅的“忠厚”我今後一定會做得更好。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2

我用一個寒假的時間讀完了《三國演義》。這本書是羅貫中根據《三國志》改編的,主要講了劉備、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故事。在以前讀少兒版的《三國演義》的時候,我只覺得曹操很奸詐,很不喜歡他。但是讀完原著以後,我對他的認識有了“180°的大轉彎”,覺得他身上也許多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曹操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樂觀對待。在曹操打敗仗後走華容道時,他在每一個險要的關卡都笑諸葛亮沒有想周全。但是在他每一次笑完之後,都會出現一員大將,將他打的落花流水。雖然自己在最後因為關羽的忠義而放了他,但只能説算他走運。在華容道上,曹操差點喪命,也折了很多兵馬,但是他並沒有灰心喪氣,認為敗兵乃兵家常事,非常樂觀。正是因為這份樂觀,才使得他在每一次失敗後都東山再起,贏得一分天下。

曹操一生非常愛人才。曹操在長阪坡之戰中不讓手下傷害趙雲,只擒住他,是因為他想收服趙雲,讓他為自己效力。曹操為了讓徐庶成為自己的謀士,也費了不少心思。曹操知道徐庶是一個孝子,父親自幼去世,便處處都聽母親的。曹操便先把徐庶的母親請來,然後每天給她送禮,徐母便寫信答謝,然後曹操再讓手下模仿徐母的字跡,給徐庶寫信,叫他來為曹操效力。這兩件事説明了曹操非常喜歡有才華的人,即使以前曾是敵人也無所謂,所以很多能人都聚集到了曹操的帳下,使得自己的隊伍漸漸壯大了起來。

曹操身上雖然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是他也有很多缺點。

曹操非常多疑,不聽取別人的勸告。曹操在晚年腦袋裏長了一個瘤子,經常頭疼,並且疼起來就生不如死,很多名醫都束手無策。這時曹操請神醫華佗為自己醫治,華佗説要用鋒利的斧頭把腦殼撬開,然後去除腦瘤。這也就是開顱手術,現在説來很平常,但是在古代沒有這樣的醫治方法,也只有神醫華佗可以做。但是曹操認為華佗要害他,就放到監獄裏嚴刑拷打,華佗年邁,便死在了獄中,不久曹操也死了。雖然曹操的多疑讓他打了許多勝仗,但是也誤殺了許多能人,還把自己的命搭上了。

曹操特別的奸詐。曹操在刺殺董卓失敗的情況下,與陳宮一起逃難到了父親的好友呂伯奢家裏。晚上呂伯奢到遠處去打酒,家裏人則準備殺豬招待他們,正當他們磨刀商量怎麼殺豬的時候,被曹操聽見了,以為要殺他,然後殺了呂伯奢一家老小。再後來,他到廚房裏看見了綁在門上了豬和一鍋開水,才恍然大悟,是主人要殺豬款待他。這時他逃出呂伯奢家中,正與打酒回來的呂伯奢相遇,也將他殺死。與曹操同行的陳宮憤怒不已,棄他而去,而曹操卻説:“寧教天下人負我,休叫我負天下人”。

曹操的性格是複雜的,他的性格決定了他的成敗,使他與劉備、孫權、三分天下。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3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的長河中湧現出大批的文學著作。而我最鍾愛的一本文學作品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

這是羅貫中根據陳壽的《三國志》而編寫的七十三需的三國故事。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裏面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振奮人心。起初我最喜愛的人物是關羽關雲長,相信大家對此人並不陌生,他就是五虎上將之首,義絕關羽。書中有關他的故事情節描繪的也是有聲有色,就拿温酒斬華雄來説。十八路諸侯無一人敢戰華雄,這時關羽挺身而出要求出戰,曹操為其壯酒送行,關於説:“回來再喝也不遲!”不一會兒就提着華雄的頭進了帳。一摸酒壺還是温熱的,曹操大讚關羽的武藝高強。

還有一件家喻户曉的事件,那就是過五關斬六將,關羽得知兄長還在人世,義無反顧地帶着嫂夫人離曹。一路上遇到曹軍將領的百般阻撓,然而關羽越 戰越勇殺將了過去。最後曹操下令讓關羽與其兄相聚,這才免了傷亡與其兄弟相會。從這可以很明顯的看出關羽義絕沖天。然而在小説的後半部分關羽變得自傲自大以至於失了荊州,身首異處,一代武聖如此下場,讓人不勝唏噓。

隨着故事情節的發展另一位傳奇人物的出場讓我逐漸的喜愛上了他,他就是諸葛亮。劉備三兄弟三次恭請諸葛亮於草廬之中,諸葛亮被其誠意所打動,從此為劉氏江山奔走效勞。與他有關的故事情節實在太多了,咱們先拿草船借箭一事説起,那是赤壁之戰的一個相關情節。周瑜對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孫劉聯軍的箭支快用完之際,故意擠兑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時間內交出20萬隻箭,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諸葛亮胸有成竹,並且告訴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諸葛亮其實早已暗觀天象 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霧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計, 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霧 諸葛亮問周瑜借來幾十艘船隻和百餘兵丁,鑼鼓齊備 並且在船上遍扎草人 開到曹營面前擂鼓吶喊明知曹兵在大霧天定不會出戰 ,只會射箭退敵,果不其然 曹操並不出戰,直命曹兵亂箭拒敵 在曹兵亂箭之下 幾十萬只箭全紮在草人之上 遍佈船隻倆邊,諸葛亮估計箭支早已20萬足夠有餘 命眾軍士高喊謝曹丞相賜箭,待曹兵知道上當來追時,早已返回江東大營了。從此事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諸葛亮對於蜀國的建立功不可沒。劉備死後,諸葛亮盡力輔佐後主劉禪,後又出師北伐,對內又頒佈了一系列的法令。使蜀漢出現了興旺之象,然而不幸的是諸葛亮在北伐途中因疾而去客死五丈原。諸葛亮的離世使蜀國元氣大傷,蜀主無能,使蜀國走上了下坡路。

《三國演義》揭示了當時的社會風氣和當時軍閥混戰下的人民的疾苦,人物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這也是我鍾愛《三國演義》的原因。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4

在這個假期裏,我讀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書中內容豐富,語言通俗易懂。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山西幷州太原人,漢族,元末明初著名小説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説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説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

《三國演義》的歷史背景是在東漢末年,漢靈帝寵信宦官,貪圖享樂,導致朝廷日益腐敗,再加上天災不斷。百姓們衣食無着,紛紛起兵造反。之後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打下來了江山,和曹操,孫權成三足鼎立之勢,最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打敗了蜀國和吳國,並且建立了西晉王朝,告訴了我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

在整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三個故事是:周瑜火燒赤壁、諸葛亮草船借箭、羣英會蔣幹中計。

羣英會蔣幹中計主要講的是:曹操率兵東指。東吳都督周瑜在接到曹操的挑戰信後 ,即毀書斬使,以表白抵抗的決心。於是引發了曹操與東吳在三江口的`一番交戰。周瑜打了勝仗,但他仍能謹慎從事,進行調查研究,連夜暗窺曹營。周瑜發現曹操水軍的指揮官是從劉表手下歸降曹操的蔡瑁、張允,這兩人"深得水軍之妙",是東吳破曹的主要障礙,周瑜就產生了"必設計先除此二人"的打算。曹操正在為破東吳無策發愁時,忽有曹營中的幕僚蔣出來自薦,説願意去東吳説服周瑜前來歸降,而且表示保證能完成任務。周瑜聽説老同學蔣幹來訪,就決定利用施行借刀殺人之計。周瑜先在大會羣英的宴席上,定下了"但敍朋友交情",不提"軍旅之事"的規矩,封住蔣幹的口。進而周瑜又向蔣幹顯示江東英傑雲集,"兵精糧足"的實力,炫耀自己"遇知己之主",受到信任重用的地位,斷絕蔣幹説降的念頭。在夜間,周瑜與蔣幹"抵足而眠",佯裝酒醉酣睡,誘使蔣幹偷走一封偽造蔡瑁、張允投降東吳的書信,還安排了"江北有人到此"來暗聯絡的情節給蔣幹看,讓蔣幹對書信確信無疑。蔣幹原為沒有完成説降周瑜的使命發愁,於是二更天,便起牀藉着燭光來偷看周瑜的書信,看見有一封寫着“蔡瑁、張允上”幸虧得了這份重要"情報",就連夜溜回曹營去報功。曹操看了這封信大怒,喝令殺了蔡、張二將,過了一會兒,曹操才反應過來,懊悔不已。周瑜的借刀殺人之計終於獲得成功。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5

《三國演義》是一部十分經典的古代名著,為四大名著之一。裏面的內容令人流連忘返:戰爭的場景讓人彷彿聽到了兵器相擊的鳴響;人與人的對話充滿了無限的情意……就是在這樣的一部令人古今中外的人稱讚的經典名著,我尋找到了許多……

割須代首

曹操有次帶兵路過麥田,讓兵管好馬,不能踩踏麥田,違者砍頭。可是,曹操自己的馬在走的時候,一隻斑鳩飛過,收了驚嚇,踩到了麥田。曹操立即要人用軍法處置自己的踩踏之罪。眾人大驚:沒有這個將領以後怎麼打天下?於是曹操就用頭髮代替自己的頭割了下來。

其實,曹操用頭髮代替頭的方法是一種象徵而已。因為頭髮會長出來,可是頭只能砍一次。所以看起來是以身作則,實質是逍遙法外。就像現在某些犯罪的人,他們自首,交出贓款,去除權利,甚至消除黨籍,就可以減輕很多罪行了,難道不是和“割須代首”同種性質的嗎?所以我們要學會辨別那些總是“割須代首”的人,那種人不能讓人信服。

身在曹營心在漢

徐庶在劉備身邊當謀士,曹操想拉攏徐庶,知道他是一個孝子,找到了他的母親,仿冒徐母的字跡寫了信,讓徐庶離開劉備。徐庶臨走之前給劉備推薦了更好的謀士。徐母知道了這件事,自殺了。徐庶在曹操這裏一生都沒有為曹操做什麼。

看起來,徐庶想做到忠孝兩全,但是其實是誤人誤己。他的初衷是救母,可是最後母親自殺。曹操手下除了徐庶還有其他謀士,徐庶的一言不發卻使他的才華被自己埋沒了。就像現在的工作者,有些不滿足自己的`工作,就以為自己不可能在這方面有所作為,於是埋沒了自己,工作也做不好。所以我們要樂業,要積極實現自我價值。

攜民渡江

新野之戰後,劉備逃到樊城,曹操打到樊城。劉備在棄城逃跑之際,説:“現在這城已經撐不住了,願意追隨我的和我一起過江。”全城人都帶着老老小小來了。劉備奔向江陵,眾將叫劉備棄下百姓,因為百姓耽誤了時間,劉備不肯。在當陽,曹操追到,劉備抵敵不住,獨自逃走。

這段故事後人覺得體現了劉備“愛民如子”。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劉備在真正的危機襲來的時候,獨自逃跑。那麼“攜民渡江”應為“挾民渡江”,愛民實為害民。現在,一些官員要處理城市污水,讓市民捐款,市民覺得合情合理就捐了,他們拿錢去揮霍,正事從不做。這也是“攜民渡江”。所以,我們遇事不要意氣行事,要用理性來看到事情的本質。

總而言之,《三國演義》是古代的經典名著,我們可以在裏面學到很多。無論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都能在我們以後的生活中,得到很大的幫助。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6

這個假期,我一直在看《三國演義》,雖然到現在只看完了第一本,卻也是百感交集。

《三國演義》講的是漢末時期軍閥割據,朝廷也很昏庸,賣官職、收賄賂更令很多心懷大志的英雄們奮起反抗,最後經過戰爭,只剩下魏蜀吳三國鼎立,爭奪天下。

令我感觸最大、印象最深的就屬官渡之戰了。曹操退兵至官渡,死守不出。然而他們的軍糧太少,不過幾日糧草已盡。袁紹固執己見,不肯聽從謀士許攸的話取糧草,反而懷疑其與曹操暗中勾結,一怒之下,許攸乾脆直接投奔曹操,告訴他軍草均積於鳥巢,讓他假扮袁軍去劫糧,曹從。隨後,在袁紹帳中,“見北方火光滿天,知鳥巢有失。”聽起來很爽對不對?後來袁軍“大敗”。你可能覺得是袁紹自作自受,但是再深入想想,前幾年大荒,現在又要出征,軍糧究竟從何而來?自然不是從天上降下來,那些普通的農民,好不容易緩過來,種出了點麥子、水稻,轉眼連碗熱騰騰的米飯還沒吃上就要送去做軍糧了。在這樣的情況下,必然會發生很多“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的情況。想幾年都吃不上幾口飯,不知屯在鳥巢的這堆“重糧”,究竟有多少具屍體堆積,是用多少生命換來的。然而,在這戰火紛飛的年代,只要一位將軍、一個謀士振臂一揮,一顆小小的火星飛過,一切糧草化為灰燼,一切付出的生命都已湮滅。更可笑的是,他們都是打着正義旗號的“使者”,都自稱是英雄、豪傑。

很多人美其名曰——自己是為了老百姓,曹操是奸臣,是反賊,是下一個董卓,要代表月亮消滅他。可是曹操不過只是在皇帝面前狂了一下,用了皇帝的箭沒還而已,當時多少人還吃不上飯,穿不上衣服,垂死掙扎着,那些人明明就在眼前,普天之下難道只有皇帝一人是人嗎?又有很多人説當時局面太混亂,自己以正義的力量要為老百姓統一天下,那為什麼你不踏踏實實的找一個主人為他服務,幫助他治理國家?為什麼三個人不能一起推選一個更有能力的丞相,共同定規矩?為什麼幾天不上馬就覺得虛度了光陰?難道普天之下只有你家掌控了皇位才叫統一天下?這些不過都只是個幌子罷了,掰開了揉碎了,還是想滿足自己的野心和慾望,實現自己的'皇帝夢。為什麼一定要找個冠冕堂皇的藉口呢?

這不禁讓我想到一千多年後的海灣戰爭,美國以伊拉克“疑似”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出兵挑起戰爭,但直到戰爭結束卻還是沒有明確指出究竟是什麼殺傷性武器。歷史為什麼這樣反覆無常,為什麼千年過去了人類還是這樣沒有絲毫的變化,擴大版圖的野心一直是人類的本能,沒它世界就不是現在的世界,人類也不是現在的人類了。但我們什麼時候才能直視它?

在正義的披風下掩蓋殺戮,在微笑的面具裏痛哭流涕,這樣真的不累嗎?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7

《三國演義》人物紛繁,戰役不斷,引人入勝。官渡之戰,赤壁之戰,諸葛亮六出祁山更是家喻户曉,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七擒孟獲。

建新三年孟獲率數十萬軍隊侵略蜀軍。諸葛亮親率五十五萬大軍迎敵,將敵方主帥七擒七縱,讓對方主帥輸得心服口服。俗話説:“擒賊先擒王!”擒了王,卻不殺王,反而將他放了,豈非徒耗國力。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孟獲很得當地人心,因此,收服孟獲也就相當於收服了那塊地的民心。文中説:“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這也就解釋了諸葛亮為什麼説:“南蠻之地,離國甚遠,人多不習王化,收服堪難,吾當親去徵之。可剛可柔,別有斟酌,非可容易託人。”而且,孟獲之所以如此重要,不僅是因為他雄踞邊境,更是因為如果南方不安定,以後怎麼北伐謀取天下。

可是,在地形勝於蜀軍,軍隊總人數不少於蜀軍,軍隊戰鬥力不亞於蜀軍的情況下,孟獲為何又屢屢兵敗,被諸葛亮玩弄於鼓掌之中呢?

我想,也許是因為這幾點原因:

一輕敵自負。在書中,我們不乏看到這樣的記載:“人每説諸葛亮善能用兵;今觀此陣,旌旗雜亂,隊伍交錯;刀槍器械,無一可能勝吾者……”還未開始正式交鋒,便如此輕敵,諸葛亮名聲遠揚,如此佈陣,孟獲也不思考是否有詐,而是直截了當做出了錯誤判斷。此時孟獲在寨中,終日飲酒取樂,不理軍務,謂眾酋長曰:“吾若與諸葛亮對敵,必中奸計。今靠此瀘水之險,深溝高壘以待之……”剛剛被諸葛亮放出來,就放此豪言,而讓他自信的理由僅僅是一條河流。不僅如此,孟獲在被活捉時總是會説一些類似:“此非汝之能也……”,又或是:“此乃弟貪口腹之故……”等等話語,來表明他的被俘只是運氣不佳,如此輕敵,怎能不敗?

二無識人之才,乏精細之謀。在第三次與諸葛亮的較量中,他試圖派弟弟孟優詐降,以達到裏應外合的效果,打敗諸葛亮。但是,這計謀實在是乏善可陳。一直頑強的孟獲突然投降,諸葛亮根本不會相信,況且還不是本人親自來,而是派弟弟來。光是這誠意就令人懷疑。不僅如此,孟優還是一個貪吃的人,被諸葛亮灌得大醉,別説裏應外合了,就連睜開眼都是件難事。最後,偷雞不成反蝕把米,被諸葛亮活捉。

三冒失挺進,不吸取教訓。在第一次,第六次,第七次的.較量中,都被諸葛亮用誘敵深入的戰術擊敗。尤其是第七次,依靠着藤甲軍,讓蜀軍難以抵抗。雖不是勝券在握,但也有不少的優勢,卻還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讓藤甲軍衝入了峽谷,使藤甲軍全軍覆沒。

四喪失信心,部下騷動。在不斷的失敗中,孟獲的部下漸漸地對勝利不抱有希望,反而被諸葛亮的睿智、包容和自信所折服,認為孟獲必輸無疑,連自己也人頭不保。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他們將孟獲拱手交給了諸葛亮。

也許,諸葛亮正是看透了孟獲的這些缺點,才使得他如此自信,將孟獲七擒七縱。

從諸葛亮身上,我懂得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道理;從孟獲身上,我學到了不能在同一個地方跌倒第二次的道理。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8

歷史是死的,沒有多少人會對枯燥無味的歷史感興趣,惟有在歷史中注入民俗文化情感,使歷史變為廣大人民羣眾所喜聞樂見的故事,那麼它才會生動形象惹人喜愛,《三國演義》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三國是一段紛爭的歷史,一百多年的腥風血雨在中國歷史中,可它卻成廣大民眾茶餘飯後喜愛談論的話題,這主要歸功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傾注的民俗文化情感。

羅貫中曾雲遊四海,網羅天下對三國的民族記憶,這種記憶其實受到人們對歷史的改編,融合人們的愛狠情仇,包含人們的真是理想,下面我們來共同探討《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情感。

《三國演義》中,神化兩位關鍵人物,一位是武聖關羽,另一位是諸葛亮。

關羽有着“面如重棗,脣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的'健朗體魄,又有將義氣看成是比生命比戰爭勝負更重要的事。這儼然是一個人民心中的理想形象,人民十分渴望有這樣一位英雄人物出現。關羽“温酒斬華雄”估計是人們最喜愛的篇目,位居弓馬手,武藝擎天地,温酒未涼而取強敵首級,轉瞬之間,數行之言而關羽武藝,氣質,威嚴全顯,怎能不讓人驚歎。後來關羽被孫權,呂蒙等人設計殺害,其靈魂附身呂蒙痛罵孫權:“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認我否!我來漢壽亭侯關雲長也”讓孫權魂不附體。呂蒙七竅流血而死。這樣的死後復仇怎不讓人驚歎,讓人大呼痛快!因此,關羽正在小説中並非人的形象,而是神,是世人推崇嚮往的神。

諸葛亮又是一個典型,草船借箭,借東風。七擒孟獲,錦囊殺魏延等早已成為婦孺皆知的故事,這些故事或許不是都發生過,有些可能是人民添加上去體現諸葛亮智的,當他們都體現當時人們希望當朝統治者任用像諸葛亮這樣的賢能之人的願望。其中最精彩的我認為就是智激周瑜的故事,赤壁之戰前夕,周瑜原本不希望江東發生戰爭,希望請和於曹魏,諸葛亮在於他一次交談中,不經意間默誦曹操的兒子曹植所賦的《銅雀台賦》,其中有這樣的句子:“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與之共”。大喬可是孫權的妻子啊,小喬又嫁給周瑜,怎能不讓周瑜憤怒!“周瑜聽罷,勃然大怒,離座指北而罵“老賊欺我太甚。””。可見諸葛亮不僅讓周瑜改編觀念,又讓他與曹氏集團結下不共戴天之仇。我想各位讀過後都會對諸葛亮的只會感到敬佩。

《三國演義》中的民俗文化不僅為整部小説增添別樣的風味,有恰如其分地展現出人民羣眾的理想,有君主,就會有文臣武將,《三國演義》是以劉備為正統的,劉備旗下五虎上將,劉備龐統的是當時不可多得的人才,表現當時人們渴望社會安定,渴望生活幸福美滿的願望。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9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的小説,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生動地記錄了那時蜀、魏、吳三個大國之間的鬥爭。

這本書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四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等人物形象更是膾炙人口。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於字裏行間,真是很妙。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歷史演義小説大多是批古判今。《三國演義》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曆史,又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給予我們一些啟發,讓我們增長見識。它不但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曆史的真實面貌,還反映了許多明朝社會內容。讓我們大開眼界,更好的'瞭解歷史。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軍事鬥爭以及社會矛盾。書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着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魯迅在《中國小説的歷史變遷》稱:“因為三國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説。而且三國時代的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説底材料。”

書中刻畫了近四百個人物形象,而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人物就是諸葛亮。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等,並改造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死於寶雞岐山五丈原。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他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的機智,勇敢,忠誠。他幫助劉備解決了大大小小的問題,諸葛亮也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而當中的戰爭,手法多樣,往往使人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也是波瀾起伏,使人讀來驚心動魄,將史書上所沒有的情節描寫得十分細緻。不過,前3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寫了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27年,而以後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場。可見作者多麼“偏心”於諸葛亮。

讀完《三國演義》,讓人感覺驚心動魄、熱血沸騰。它讓我瞭解了三國時期的歷史,也讓我觀摩了各種大戰。不愧為四大名著之一!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0

《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這本書我已經讀了多遍,每次感受頗深。我認為身為中國人,必須讀中國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中有太多陰謀詭計,水滸中有太多過份豪氣的情節,相比之下西遊記及三國演義比較適合青少年看,不過除了文學價值外,三國演義更有助我們瞭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極力推薦三國演義這一本好書。

《三國演義》中刻畫了200多個人物,印象最深的,要數諸葛亮。

説起諸葛亮,大家都是比較熟悉的。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羣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瘁、死而後以,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大業。算得上模範軍師、模範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任務,我想應該數曹操了,雖然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是不可抹殺的。曹操最值得欣賞的就是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他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準,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在令中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真才實學買就委以重任。

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幹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陳琳歸降後,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不對他治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最後結束了三國三足鼎立的局面,統一了中國。他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着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着説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數的樂趣,生活在新時代的我們,沐浴在春風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更要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踏踏實實,仔仔細細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我們雖然是新世紀的少年,是祖國的花朵,但是如果沒有《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那樣淵博的知識,橫溢的才華;沒有趙雲那渾身是膽的氣魄,試問,我們能有膽有識嗎?

少年朋友們,讓我們攜起手來,乘風破浪,繼往開來,做一個有“膽”有“識”的世紀少年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1

我們生活在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文明國度,華夏子孫用他們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多少令人折腰的勝景與鉅作。輝煌燦爛的敦煌壁畫,巧壓天工的蘇洲園林;凝聚着人類高度智慧的古長長城使我們流連忘返;然而這只是美麗的大中國的一部分,它也造就了文學史上的“奇葩”,其中三國演義是我最鍾愛的一朵。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明代四川人楊慎的詞作,清人毛宗崗將它加進小説《三國演義》,作為卷頭詞。電視劇《三國演義》又以此作為片頭曲的歌詞,使之家喻户曉。

剛開始讀《三國演義》時,只是囫圇吞棗,只瞭解三個國家的.興衰歷。小説以魏、蜀、吳三國鬥爭為中心,曹、劉矛盾為主線,出色描繪了三國時期大規模的政治、軍事鬥爭,勾畫出東漢末年到西晉統一的時代風雲,寄託着希望國家從分裂走向統一的理想。再一次細緻地閲讀《三國演義》,進一步瞭解人物和情景。

通過這本書,很多人認為曹操是奸詐之人,但我卻不以為然。這或許有點作者的情感,也或許是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是三位君主中最有才華的人,他愛惜人才,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在幾十年的征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面積土地,使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是他使晉國成為三國中最強盛的國家,為後來晉統一天下奠定基礎。

很多人也對曹操的我“寧教天下人負,勿讓天下人負我”這句慷慨激昂的話心存厭惡。但拿破崙不是有一句“不想當將軍的兵不是好兵”的嘛!人要有理想才有前進的動力。他很重視人才,對人才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自古以來的君王都是靠賢臣幫忙治理天下的,但人才難覓,所以曹操“唯才是舉”不考慮出身只要是有才能的都重用,即使身上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他也不在乎。經過一番努力,曹操身邊的謀臣不勝枚舉,曾經得罪過他的,他也不計前嫌。

還有曹操的樂觀、豁達,這正是我所需要的。赤壁戰敗後,他並沒有愁眉苦臉,而是笑着説“今北方仍有我掌控”,他並沒因此一蹶不振。我們也學過他的好幾首詩,我都很喜歡。

再説另外一個人,此人身長八尺,頭戴綸巾,面如冠玉,手執鵝毛羽扇,被劉備“三顧茅廬”請下山之人——諸葛亮。有多少人敬佩他,是他令周瑜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歎。但劉備死後,為了輔佐扶不起的阿斗——劉袢,他因過度勞累而死。

諸葛亮也是人,他也有擔驚受怕的時候,人們似乎忽略了空城計裏的細節。在城牆上,木案上清煙縈繞,香燭靜靜的燃着,輕輕搖羽扇顯得自信從容,殊不知也遮掩着孔明流着虛汗的臉,額頭的隱隱汗珠,城門口揮舞着掃帚軍士的荒亂,他司馬懿也沒注意到,如果換作曹操,諸葛亮這次就難光一劫。

因為諸葛亮幫助劉備橫插一手,中原大地才會征戰多年,民不聊生,他們可否顧及百姓感受,最後也落了個不好的下場。如果他幫助有實力的一方統一天下,那就會國泰民安。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2

歌德曾經説過:“讀一本好書,就是同一位高尚的人説話。”古今中外,無數的作品因其深刻的思想與藝術而被永久的流傳了下來。它們經過歲月的淘洗,成為了全人類的財富。説到名著,就不得不説羅貫中所寫的小説《三國演義》了。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説家、戲曲家,是我國章回小説的鼻祖、演義小説的先驅。他所寫的《三國演義》是我國第一部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説,也是我國古代成就最高的歷史演義類長篇小説,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小説語言優美,簡潔明瞭,生動形象,雅俗共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三國演義》全書卷首詞,揭示了《三國演義》的主題——“一曲亂世英雄的悲歌”。

《三國演義》寫的是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的建立、發展、壯大直到被晉統一的'全過程。始於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主要描寫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主的魏、蜀、吳三國之間的矛盾與鬥爭。

《三國演義》成功的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他們形神各異,栩栩如生,堪稱典範。

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受大家的稱讚。他終於漢室,一生小心謹慎,是智慧與忠義的化身。清人毛宗崗稱他為“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號為“智絕”。

曹操,字孟德。他胸懷寬廣,膽識非凡,善於用人,唯才是舉,堪稱裊雄;他又謀機善變,奸詐詭異,殘忍多疑,囂張跋扈,十足奸雄。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道出了他的奸雄本性。毛宗崗評價他為“古今來奸雄中第一奇人”,號為“奸絕”。

劉備,字玄德。他仁厚、忠義、老實卻有點虛偽魯迅先生説:“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我認為這個評價是十分中肯的。

關羽,字雲長。他是“忠義”的化身,集忠、義、信、智、仁、勇於一身。他那“剛而自矜、性頗自負”的性格是他失敗的關鍵因素。毛宗崗評價他為“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號為“義絕”。

周瑜,字公明。書中周瑜可以説是為諸葛亮而“生”,也為諸葛亮而“死”。他謀智過人、治軍有方,有“東吳第一謀士”之稱。臨死前的一句“既生瑜,何生亮”被世人所恥笑,成了氣量狹小的代名詞。

司馬懿,字仲達。他沉着冷靜,老成持重,在與諸葛亮的鬥爭中,他以守為攻,彼此各有勝負。最後,司馬懿把諸葛亮給“熬”死了,成為“笑到最後的人”。

老實忠厚的魯肅,英武果斷的孫權,忠義神勇的趙雲,魯莽衝動的張飛……

從《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我體會到了做人的真理,《三國演義》本身就是真理。讀歷史,讓人明智,讀國學,讓人明理。從這些經典中,我們就可以與英雄對話,與歷史交談。讀三國,讓我身處這個充滿魔力的三國世界,讓我們繼續在這個世界探索吧!

《三國演義》讀後感 篇1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淨英雄”,有那一個個人物在歷史的竹簡中飄香,他們遭後世談笑,後人景仰。三國是一個説不完道不盡故事,引伶人起舞,騷客放歌。其中,我們可以看見呂布的英勇,人中呂布,馬中赤兔;我們可以看見劉備的仁義,實則假仁假義;我們可以看見關羽的忠義,華容道縱曹操;我們可以看見貂蟬的傾世美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

鐵馬冰河入夢來,我們彷彿看見刀光劍影下的橫屍遍野,炮火強弩中的折戟沉沙。那一幕幕如膠捲般放映。

《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有着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學價值,它可以作為一面鏡子,看見那個時代的`面貌;它也可以作為一杯香茗,香飄萬里惹遊人。我讀《三國演義》,情感激盪,有時悲,有時喜,有時驚,有時諳。那説不完的歷史,聊不盡的文化,讓我在夢裏與曹植詩文唱和,與曹操煮酒論英雄;與趙子龍一決高下。

我讀《三國演義》有幾個體會:

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漢朝至漢高祖打下江山已有幾百年,那時是“分久必合”,民生安泰,國富兵強,一片欣欣向榮。談不上極盛,但也沒有什麼戰亂,人民過着平平淡淡的日子,好不痛快。這是國家之幸,人民之幸。考生熟讀詩書,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為求功名勤努力,思人生四大快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武將練兵磨馬,有了很好的國防事務。

但是到漢獻帝時,漢朝氣數已盡,經十常侍之亂,更是雪上加霜。漢獻帝被人玩弄於股掌之中,董卓稱自己為尚父;曹操竊國不留賊名;曹丕捅破了窗户紙,進而自稱為王,改朝換代;最後漢獻帝自殺,泱泱大國“合久必分”。

二《三國演義》是智力的比拼

兵不厭詐。各國鬥智鬥勇,那天馬行空的計謀讓人蕩氣迴腸。

曹軍挑戰孫劉聯盟,要越過茫茫海域,可是曹軍只擅長陸戰,不熟悉水戰,更不幸的是,曹操中離間計錯斬水師統領蔡瑁,接受了部下想當然的計謀:把船隻連起來,如同陸地般寬闊,這樣豈不是成了陸地?這個消息傳到孫劉聯盟那裏,周瑜與諸葛亮喜上眉梢,兩人同時猜中它的要害:火。結果,藉着東風,讓那片領域成為了一片火海,啼哭聲,慘叫聲,聲聲入耳,風中飄散着焚木的味道。“火燒赤壁”讓智者指點江山,寫激揚文字。

《三國演義》中計謀很多,“空城計”嚇退浩浩司馬大軍;陸遜火攻,挫敗在山上紮營的劉備士兵;死諸葛亮嚇退活司馬懿......

三明主難求

軍師們足智多謀,但是難求明主。袁紹錯怪許攸,至許攸投曹,許攸告知袁軍糧草所在,這是交戰中的轉折點;呂布不愛惜將士,致將士叛亂,陳宮被俘。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三國演義》給予後人無盡的財富。

讓我們翻開手中書卷,品三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wwqpl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