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故鄉魯迅讀後感

故鄉魯迅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故鄉魯迅讀後感,歡迎閲讀與收藏。

故鄉魯迅讀後感

故鄉魯迅讀後感1

這篇小説寫於五四運動時期。讀懂這篇小説,先要了解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辛亥革命,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但是一方面,由於領導這場革命的資產階級向封建舊勢力和帝國主義妥協,造成了革命成果的不穩固;另一方面,由於辛亥革命脱離了廣大人民羣眾,最終導致了革命的不徹底性。

這篇小説就是通過革命者的鮮血被愚昧、無知的老百姓當成藥來治病,深刻地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深入羣眾、未能驚醒底層人民的事實。

魯迅先生自己説,描寫了羣眾的愚昧??革命者為愚昧的羣眾奮鬥而犧牲了,他們卻不知道這犧牲是為了誰,甚至利用了這種犧牲。

小説結尾,革命者夏瑜的墳頭被人放上了花圈,暗示了他的同志會繼續革命事業,是革命者堅強的象徵。試着體會文章中類似這樣的多處細節設置和前後呼應的寫作手法。

故鄉魯迅讀後感2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現在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可是,到了現在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故鄉魯迅讀後感3

《故鄉》是魯迅一生悲劇命運的先聲。它講了魯迅先生在回到久別的故鄉時與閏土見面的情景,向我們展示了年代由盛轉向衰敗的過程。

本文中魯迅的命運由此和整個近代中國人聯在了一起,而且,他不準備從一個“文化優先”者的角度出發來展示自己思考到的一切。因之,這部故鄉就使悲劇更加悲劇化了。為什麼呢?因為閏土這個人物。魯迅最先發現

,無可救藥的“國民”原來就是他一直以為活得會更鮮活也和自己最密切的人。故鄉一下子成了故鄉。

魯迅童年正是中國傳統的鄉土文化走向末路的時期,百草園、三味書屋都不可能阻止帝制中國末代所遭遇的衝擊。在中國這次最深刻的轉型過程中,民眾的麻木性卻並沒有改善,他們更加委頓在搖搖欲墜的“優先”階層

之下,並沒有藉此而覺悟,實在令人遺憾。

故鄉魯迅讀後感4

魯迅的文筆就是這樣。如一把利器,刺破了社會的黑暗,筆筆流露出自己對當時社會的不滿,跟隨着這力道的文字,我們走進了那個時代……

第一天,楊老師剛講過《少年閏土》,我便對這文章起了興趣,一定要看個究竟,回家後,就找老爸,拿出那本《魯迅全集》細細品讀起來……霎時,那個紫色圓臉、項帶銀圈的陽光少年浮現在我眼前,他帶領着魯迅去享受童年……每一次的拾貝,每一次的捕鳥,每一次的看瓜,都那麼鮮活,有趣……

三十多年,轉瞬即逝,當魯迅再次回鄉時已是物是人非,那曾經親熱喊他“迅哥兒”的閏土改呼“老爺”,兒時的那些友情彷彿遙不可及,正如他所説的,兩人之間隔了一展厚障壁,心,涼了……哎!——本以為會有“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的感人重逢,誰知,這結果竟是如此不堪。

不過水生與宏兒不是一樣無話不談嗎?!不是還有這純真的友誼嗎?但願,他們永遠這樣,不要重蹈覆轍……

故鄉魯迅讀後感5

歸鄉了,又回到了故鄉。

故鄉變了,那陰晦的氣氛瀰漫在了黃昏的天空,風掃湖面,蕩起一道道波紋,而氣氛卻壓抑得令人窒息。好一派荒涼的景色

“到鄉翻似爛柯人”

讀了魯迅先生的《故鄉》,回想起舊時代的荒涼,眼前便不由得浮現出這麼一幅景象,若近若遠,若即若離。恍惚間,把我帶回了那封建社會的黑暗——“叫,老爺”。閏土的一席話,不僅讓作者,也讓讀者深感悲哀;

朋友們都被時間隱去了,被僕人取代了,那兒時純真的友誼,再難尋覓。

正如文中所説: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路是靠人們的感覺、信仰、精神走出來的。然而,走上這條路,就再也不能回頭。看見昔日的故鄉變得如此荒涼、昔日的親人、朋友們已變得如此冷漠、昔日的景

色早已被人忘卻……不變的只有那一輪皎潔的明月和那璀璨的羣星。

故鄉魯迅讀後感6

人活在世上就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人沒有了思想就相當於一個植物人,他的思想會慢慢禁錮麻木,所以人貴在精神!另外,我們應該對我們的生活有所希望,有所目標。但我們又不可把目標定在“月亮”上太不切實際,俗話説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所以我們要訂製合理的目標,在完成目標之後再繼續定製目標,這樣我們才可以挑戰自我,突破自我,讓自己儘可能的做得更好!

潤土的思想可以説是已經完全的麻木和呆滯,在他的眼中更多的是等級封建制度的約束。對於一些我們不可以改變的外界因素,我們只有接受但我們可以改變可以控制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要在逆境當中找到希望,並有頑強的毅力,決不可隨波逐流。

故鄉魯迅讀後感7

“月是故鄉明”

在那裏我看到了人生的物是人非,世態炎涼——不正如現在的我們麼?唯一的的區別就是,我們的面前早已有了前人踏好的足跡——踏好的路。甚至,還有一些血淋淋的足跡,在那坑窪不平的路上,或少或多,或遠或近

前,徘徊着,彷徨着,迷茫着……

而如今,我認為這句話應該更合適:世上本有路,人走的多了,反倒沒路了。想當前,一篇《赤兔之死》轟動文壇,確是篇佳作,而此後跟風之作如雨後春筍之勢,人人都走上了返古的老路,五千年曆史都不夠後人習作

用例了。

路,要靠自己走,每個人都應該靠自己走出一條路;

以前的人沒有路,靠自己走出一條條路;

現在的人有路,便不費心思去找路了;

作為我們,更應在這個世界中走出自己的路。在舊社會的黑暗之後,走出自己的奕奕光輝。

故鄉魯迅讀後感8

《故鄉》是魯迅先生的一篇《魯迅》名作。

看完《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劇中主人公從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老爺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勢力壓迫和打擊下的情形,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很多,魯迅寫這些文章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看了以後能夠清醒過來,激勵半夢半醒的國人,用還有指責和批評的語言説明當時社會的黑暗,急切希望沉睡的國人早日甦醒,重整我中華雄威!

做為一名中學生,我應學習他做事一絲不苟,他的每字每句時刻在啟示我:大千世界有着深刻的道理,豐富的知識,高尚的道德。在現在如此優越的條件下,我應該抓住機遇,不斷學習總結虛心向同學請教,從一點一滴做起,克服一切困難,敢於面對一切挑戰,早日挑起大梁。

他寫作的目的`是喚醒我們封建社會裏的那些知識分子。

故鄉魯迅讀後感9

文中的楊二嫂又是個怎樣的人呢?從全篇來看,二十年以前的她,曾經是一個擁有“豆腐西施”美名的女子,也是一個擁有很高修養的女子。但二十年後呢?她的樣子簡直讓魯迅都認不出來。而對於她的樣子,魯迅也只

找到一個形容詞——“圓規”。不僅如此,她也不再像以前那樣有美麗的姿態,但是唯獨她那對美的追求還保留着。她有着當時社會中代表的特徵形象——自私、尖刻、貪婪、勢力、愛搬弄是非的小市民。

而水生和宏兒這兩個孩子,大概就是這個社會中唯一的希望。相比較而言,魯迅的希望似乎非常遙不可及——為讓人民從這種麻木不仁的社會中走出來。的確,這種願望對於魯迅一個人來説,實在是力不從心,很難實現。

所以,讀了《故鄉》之後,我要更加珍惜如今優越的社會生存條件。讓自己不懦弱,與任何人都是平等相處,也要努力學習,讓我們整個國家和社會更向前邁進一步。

故鄉魯迅讀後感10

從魯迅的《故鄉》中,我們可以看到魯迅的童年是一座被塵封的大院。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必須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可以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看完《故鄉》中那個見什麼人説什麼話的豆腐西施還有劇中主人公從小一起玩到大的西瓜地上銀項圈的小英雄閏土見到魯迅時歡喜而又淒涼的神情,從而體現了當時人民的麻木,

魯迅先生曾經説過:時間就是生命。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於謀財害命的。瞧,這就是魯迅先生的名言。讓我們把它作為座右銘吧!

標籤: 讀後感 魯迅 故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y0wg4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