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關於教育讀後感15篇

關於教育讀後感15篇

當閲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教育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關於教育讀後感15篇

關於教育讀後感1

從李龍教授關於教育技術定位問題的研究所得到的成果,他認為教育技術學是教育學門類中技術學層次的、具有方法論性質的綜合學科,是教育科學(教育學和心理學)與教育、教學實踐之間的連接橋樑,李龍關於教育技術定位的讀後感。教育技術學根據它的邏輯起點的雙重性,學科自身也具有雙重特徵(雙重定位):既有教育定位,又有技術定位。正是這種雙重定位,為教育技術學科的發展提供了更大的機遇和可能,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問題和擔憂。

當我們深入去探討教育技術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時,卻發現人們對教育技術的認識大相徑庭,我們能認識到,各種看法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對教育技術學科的性質和定位的認識不同。這就告訴了我們學科定位的重要性——它能決定學科當前的地位和作用的發揮,也影響到將來的健康發展。

從《教育技術領域的定義體系——一論教育技術學科的理論與實踐》(以下簡稱《一論》)中提出的教育技術本質的概念:“教育技術是人類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所採用的手段與方法的總稱,可以看出,教育技術的核心是“手段與方法”,即包括物化形態的技術(手段)和智能形態的技術(方法)兩部分。換句話説,教育技術的定位是“技術”。這裏所説的“技術”是廣義上的技術,是包括物化形態的技術(手段)和智能形態的技術(方法)兩部分、並在正確教育技術哲學指導下的技術。

“技術(手段)”指狹義的技術,即物化形態的技術;“方法”指智能形態的技術。從圖中可以看出,當只有物化形態的技術(手段)而沒有智能形態的技術(方法)時,教育與技術的結合,只能稱為“教育中的技術”,而不能稱為“教育技術”;只有當物化形態的技術(手段)和智能形態的技術(方法)同時存在,它們與教育的結合,才能稱為“教育技術”。

另外,“信息技術”是“技術”中的一部分,它和“教育”、“方法”相交的部分稱為“教育信息技術”。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信息技術”是“教育技術”中的一部分,而不是“教育技術”的全部。也就是説,“教育信息技術”不等於“教育技術”,它的內涵與外延均比“教育技術”要小。對照《一論》中現代教育技術的定義可以看出,“教育信息技術”與現代教育技術基本上是等同的。

關於教育讀後感2

《幼兒教育》雖然是一本雜誌,但其中的內容與形式卻是豐富多彩的,在寒假裏看完一期《幼兒教育》,感觸甚深,因為這本書不僅是針對幼兒教育,對家庭、社會、幼兒園教育都有很好的認識。一本薄薄的雜誌有精彩的“教育研究專輯”、真誠的“教育經驗”、甜蜜的“教師書房”、良好的“家園互動”和優秀的“點題徵文”等等,每種內容形式都寫得很深動,也能給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帶來一些靈感和啟示。

在我們開展每個活動時都應提升每次活動教學價值,讓幼兒在活動中不知不覺接受教育,並適時激發或引導幼兒合作、分享、探討甚至爭論。例如有這麼一篇文章大致講述的是老師在教室的圖書角上擺了很多新的圖書,可是總是發現有書被破壞的現象,為此老師利用了晨間談話對孩子進行了愛護圖書的教育。可是沒過幾天還是有這樣的現象,老師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孩子們為了摺紙飛機玩,於是,老師為孩子們準備了一些作業紙好方便孩子們摺紙飛機。可過了幾天,圖書封面還是被撕壞了不少,老師再次找出了原因。原來孩子們有了紙飛機的需要後,看上去老師已經給予支持但是這種支持還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們初步的需要得到滿足後,他們會產生進一步探索的願望,而且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瞭解和更細緻的思考,發現幼兒感興趣的“折飛機”活動中隱含的教育價值,及時提供不同質地、不同大小的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想想自己班的孩子,在看圖書的環節中有很多跟這裏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們老師處理的方式卻不一樣,我們有時候由於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這些需求,看了這篇教育筆記後確實讓我們感觸很多,也學到了很多。

《幼兒教育》中還有好多吸引我的欄目及文章,有些文章雖簡短,內涵卻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觀點都是非常值得我們細加品味學習的。

關於教育讀後感3

“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是啊,愛在我們之間無所不在:父母親對你的愛;親朋好友對你的關懷......可當我讀了《愛的教育》後,對它又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愛的教育》這本書一共有100多篇文章。它雖然語句平淡、事例普通,但是每一件事都扣人心絃、激盪人心,因為有一種無形的力量激勵着我,那就是人世間最偉大的——愛。其中“意外的事件”最令我感動。勇敢的羅貝蒂他為了一個陌生的孩子,不被馬車撞倒,他毅然地衝向了馬車,救出了孩子,而他則被馬車撞傷了腿。

他這一出乎人之意料的舉動不僅僅使在場的人驚呆了,也令我震撼,他自己也是個孩子啊!他這勇敢的舉動,不正是愛的體現嗎?

的確,社會上無時無刻不充滿着愛,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等。

曾記得在湖南、四川盆地等地區發生了洪災氾濫,幾百名都奮力相助,為了百姓的安全,官兵們三天三夜住在大壩邊。又記得去年非典的非常時刻,為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有多少醫務工作者忘我工作,才打贏了這場特殊的戰爭。

是什麼使得他們能夠如此地奉獻自己?是“愛”,是這個如空氣般不可缺少的東西。

但是,如今的社會上,也有些人則非常勢利,他(她)們的行為準則是看是否對自己有利,即使在道義面前也不放棄討價還價。我曾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面對兇狠的歹徒搶擊行兇,部分人為了自身的安全,竟無動於衷。今天我終於明白了,這種人是非常渺小的`,他們的處事哲學必然會遭到人們的鄙棄。

讀了這本書,我懂得了,世間的“愛”是永恆的,是不變的,是永存於世的。所有的驚人舉動,都有愛的力量,都是愛創造出的,沒有愛,就沒有一切。一個人心裏有別人,總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着想,並有愛的奉獻,那麼得到的將是內心的充實,高尚的人格,愛心的照耀。甘願給社會付出真情和愛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為幸福總是偏愛那些熱愛生活而樂於奉獻的善良的人。

因此,愛,使我們心靈相通;愛,使世界不再孤單。讓你我伸出温暖之手,讓世界充滿愛,讓生活中處處開滿真、善、美的鮮花。

關於教育讀後感4

我很喜歡李躍兒,一個很有温暖、有智慧的幼教工作者,她把自己十幾年的幼兒園教育理念和經典課程通過《孩子是腳,教育是鞋》進行了呈現,作為幼教人需要讀這本書,它打開了我們看待幼教和孩子更加細膩、寬廣、深邃的視角。

感受力:感受力是人感受世界的能力。作為幼兒園的老師要提高感受力,去感受孩子的情緒情感的變化,感受孩子看待世界的視角。要提高家長的感受力,很多活動讓家長參與,如戲劇表演,各種節日,各種儀式活動等,都在讓家長感受每一個當下。很多時候我們不瞭解孩子,是因為成人的感受力太低了,不能和孩子同頻感受。

尊重:尊重自然,尊重每一個有生命力的物品,為孩子提供有生命力的物質環境,提供像家一樣人文的環境。尊重孩子,每一個活動的設計,每一個課程的開展都尊重孩子的發展和需要。雖然每個園辦園方式不同,但尊重孩子這一點一定是一樣的。

芭學園對我們老師來説是一片神祕的樂園,我對他們活動的開展充滿了興趣,也有許多疑惑,希望在以後的實踐中,可以為孩子和老師開展更多有趣有意義的.活動。在芭學園裏看到老師的角度更多的從引導者出發,去真正的瞭解孩子每個行為背後的心理。在他們的環境和課程中我們借鑑到了許多自身可以改進的地方,在讀書過程中也發現平時所忽略的,讓孩子更多地主動感受生活,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成長。

捧着這本書細細品讀,就好像看到了我們自己跟孩子們的點點滴滴。所有巴學園的課程、活動、環境都是從他們的教育理念出發,教育者是小樹的土壤和肥料,而不是修剪樹枝的人。我們要為孩子做一雙適合他們自己的鞋子,而這個做鞋的過程是漫長的,它需要我們教育者不斷的去解讀孩子不同的人生。記得一位專家曾説過:教育是什麼?就是我們讓孩子如何做好一個社會人,更好的與社會同行,與自然相融,讓孩子做更好的自己!毫不謙虛的説,我園的教育理念與之基本吻合,讓更多的實踐活動和親身體驗代替無意義的説教,我們一直走在做鞋的路上,遠處有更好的風景,寶貝,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關於教育讀後感5

《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介紹了周國平的教育理念,讀後感觸很深,在這本書中總結了周國平的七條諫言,下面我就從這七條箴言來談談我的一些想法:

1、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

2、兒童不是尚未長成的大人,兒童期有其自身的內在價值。

3、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脱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

4、最重要的教育原則是不要愛惜時間,要浪費時間。

5、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6、大學應是大師雲集之地,讓青年在大師的薰陶下生長。

7、教師應該把學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這七條教育箴言是老生常談了,對教育工作者來説,這應該是從教的思想基礎,但身邊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似乎都在違背這些真理。整個社會的功利心很重,孩子也成為大人追名逐利的工具,説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説是為孩子,可事實卻是種種原因使得我們的孩子變得越來越世故,情感也越來越缺乏,浮躁也成了我們常掛在嘴邊的詞語,寧靜的心態離我們遠去。教育是慢的藝術,可是怎麼就慢不下來呢?我們的孩子到底會成為什麼樣?這不禁讓即是父母又是教師的我們心裏惶恐不安。

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把閲讀看得很重。周國平寫到"把受教育者引領到經典著作的.寶庫裏,讓他們瞭解、熟悉、領悟存在於其中的傳統,受其浸染,加入到人類精神探索的偉大進程中去,在我看來,不可能有比這更名副其實也更有效的素質教育了。"電視和網絡充斥着我們的視野,這似乎也是人們變得浮躁的一個原因,沒有了思考,沒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純享受的機器人。閲讀是一劑良藥,但其中也混雜着無用甚至有毒的東西。周國平給了我們忠告"千萬不要追隨媒體的宣傳只讀一些暢銷書和時尚書,倘若那樣,你絕對成不了真正的讀者,永遠只是文化市場上的消費大眾而已。"

關於教育讀後感6

上教育類網站時,第一次看到《愛心與教育》,沒看內容時,我想這一定是本人文性很強的教育類書籍。處於喜好,於是我利用空餘時間上網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

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在這份長達幾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羞愧無比!於漪老師説:“對孩子的愛,能夠使一個老師變得聰明起來。”李老師就屬於這樣的人。李老師每帶一個班,便把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最為他思考、研究、傾聽、感受和欣賞的對象。這樣的老師能不讓人敬佩嗎?

李老師是一個心靈自由的.人,擁有自由飛翔的心靈。教育與文學,思想與激情齊飛,青春與童心為半,生命與使命同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為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帶着自己的心去讀《愛心與教育》,帶着自己的夢去讀《愛心與教育》,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愛心與教育》,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愛心與教育》。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讓我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工作中需要的那一份愛心與耐心。

關於教育讀後感7

每每問自己,我要做一個怎樣的老師呢?我想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之後,我心中已經有了答案,那就是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做一個愛學生的老師,做一個富有童心,心中充滿愛的老師。

李老師説:“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其實現在的社會何嘗不需要有愛心的老師呢?每次和家長交流,已不多是以前家長所要求的嚴厲與管束,更多的家長現在會説,希望這位老師是我孩子喜歡的老師,是教育有方,態度和藹可親,能正確引導孩子的老師,是能夠讓孩子愉快學習,經常能搞些活動來豐富孩子生活的老師,或是能讓孩子有一些鍛鍊的機會,提高能力的老師。總之是一位擁有愛心和童心的好老師,讓孩子能在他的教育下快樂成長的老師。聽聽要求還真不少,而且還很高。不過這話一點也不假,作為每個孩子的家長,都是這麼想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遇到一位好老師,讓孩子在他的引領下健康快樂的學習和成長。

現在的我已經是一位家長同時是一位老師,捫心自問,我是一位好老師嗎?這個問題總是引起我的思考,工作認真負責,鑽研教材,備課一絲不苟,上課認真投入,批改作業認真及時,這樣充其量是個合格的老師。而在大家心中一致的好老師,我想做到這些肯定是不夠的。就如上面所説的,做一個有愛心和有童心的老師,是多麼難能可貴,也是所有孩子和所有家長都期盼的.,也正是老師最難做的。

“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為了一切全面發展的教育!”“素質教育是“民主,科學、個性”的教育。”李老師的這些話不正是詮釋了素質教育的真諦嗎?不正是告訴我們童心和愛心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兩把金鑰匙嗎?

一位被孩子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個富有愛心和童心的人。只有具備了童心,才會理解學生看似幼稚的言行,珍惜學生的奇思妙想;知道了具備一顆愛心,才能寬容學生在學習中的失誤,耐心對待學生千百次的發問。“老師的尊嚴都是學生給的。” 細細發現,其實每個孩子都很可愛,都值得用我們的心去愛。

關於教育讀後感8

愛像陽光,照亮了我們的心房;愛像雨露,滋潤了美麗的花苞;愛像空氣,我們處處都能感受得到……是因為愛,我們人世間才變得温暖。讀了《愛的教育》,我更感受到愛的重要。

《愛的教育》這本書是通過一個國小生的日記,塑造了一個個貌似渺小、但實際上卻很不平凡的人物:老鐵匠、賣菜的婦女、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父親的老師”、“帶病上課的教員”等等。小説通過他們一個個充滿愛心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了:人與人之間是多麼需要相互關心、相互理解、相互幫助啊!而這種關心、理解和幫助,都離不開一個最基本的東西——愛。

小馬爾可為了尋找自己的母親,用雙腳走出了萬里長路;馬利奧為了讓同伴活下去,把唯一求生的希望留給了同伴,而自己卻隨船沉入海底;小小少年跳入湍急的河流中,不畏懼自己被沖走,救上落水孩子;還有一位小鼓手,為了拯救自己的國家,拖着滿是子彈的腿,爬到友軍基地,報告情況,打退奧軍……這難道不是愛的`力量嗎?

由馬爾可,我想到了自己,爸爸媽媽、家人和老師對我的愛是無微不至的。爸爸媽媽為了我能掌握一門樂器,放棄休息,風裏來、雨裏去,揹着沉重的樂器,和我一起學習;下雨天,年邁的奶奶為了不讓我淋雨,不顧體弱多病,到學校給我送傘;我每一點成績的取得,都離不開平時老師對我的關心和教誨。點點滴滴都體現出他們對我無私的愛!由馬利奧,我想到了“生命的壯歌”中的老羚羊們,它們把生的希望讓給了年輕羚羊,把死的痛苦留給了自己。由見義勇為的小少年,我想到了無數的革命先烈,他們為了我們能過上幸福生活,不怕犧牲……

我們不能只是接受,我們也要給予。我們要儘自己所能,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我們要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有用的人。

世間最美好的就是愛。愛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樑,是生命中美好的篇章。讓我們珍惜愛這個無價之寶吧!

關於教育讀後感9

《愛的教育》原名是《cuore 》在意大利語中是“心”的意思,作者在書中借用一個國小生的日記來表達了自己給予讀者的希望:“學會用心去對待身邊的一切,用心去感受愛,用心的去愛別人”。

書中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建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以及許多真摯的愛。有像姐姐通宵為“我”抄寫《洛馬格那的白》親人間的愛,有像洛佩諦為救一年級學生自己腳骨被車軋碎陌生人間的愛,也有像先生把我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般地愛我們的師生間的愛,也藉着每月例話中的愛國少年的故事表達了對於祖國的熱愛……書中似乎每個故事無不圍繞一個字—“愛”。

可能有人會覺得書中這個到處充滿的濃濃愛的世界就彷彿像“世外桃源”那樣只是個理想世界而已,可是這本書卻確實能帶給我許多的思考與回味。我作為一個孩子作為一名的學生,其實無時無刻不在接受着愛,有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與關懷,有老師孜孜不倦的教導與指引,有朋友平淡真誠的相待與陪伴……但是作為即將成為一名高中生的`我,不能再是一味的被愛,而是要學會去愛別人。

英國小説家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説過“比起被愛,更重要的是,學會去愛。”有多少次,我因些許原因而心煩意亂的時候頂撞了父母,儘管我很向父母道歉,可是當他們想向我問清楚緣由時,我又嫌他們嘮叨,所以他們只好偷偷跑回自己的房間趴在牀上睡不着想自己的孩子怎麼了;又有多少次,當我看到老師操勞的眼神和那些與她們年齡不符的白頭髮時,我多麼想對她們表達自己的謝意,可是卻一次次錯過機會直至畢業也沒説……

其實愛很簡單,一句“對不起”亦或是“謝謝”都是一份樸實而深厚的愛。我想如果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別人付出的愛,都能對別人獻出愛,那麼就能感受到這個世界對他的愛,就能感悟到生活的美好,那麼他人生必定是充實而無憾的。

關於教育讀後感10

《愛心與教育》終於讀完了,我想,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不是“感動”,而是“震撼”!每一頁都寫着這樣的字眼:“愛心”、“良知”、“思考”、“責任”、“憂患”……《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為,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鎮西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為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閲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為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當整個教育體制並不特別有利於人的發展的時候,一個普通教師如何能夠與整個制度對抗,從而一步步地落實自己的理想?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鎮西師的偉大,反襯出了鎮西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裏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閲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裏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為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羣體的出發點。是的,所有讀過這本書的同行,讓我們攜起手來,從李鎮西老師出發,傳送這份珍貴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滿愛心、民主、真誠、人性的教育!

關於教育讀後感11

上學期來,借過一本書,書名幾乎忘了,但我還記得是關於幼兒教育的。從小我就很喜歡小孩子。人們都説三歲看老,可見幼兒教育是多麼重要。本書的作者是一個留學美國的中國人,她所提倡的正是美國的傳統教育理念——自然發展。就是説一切的幼兒教育活動都應該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符合心理髮展規律,讓孩子在不同的階段做不同的事,從而使孩子能夠真正地健康茁壯地發展。在這本書中,作者總是會提到一所幼兒園,這就是北京的蒙特梭利幼兒園。在這所幼兒園中,學生與老師永遠是平等的,老師永遠都是蹲着和孩子講話的,家長和老師完全可以共同探討對孩子的教育問題。

在這所學校裏,孩子們還可以享受到盧梭的從做中學的教育方法,很多孩子在這所幼兒園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對自己感到很自信。這所幼兒園的教育模式與我們的傳統教育模式是大相徑庭的。本書的作者也一直對中國的傳統教育持否定態度。認為中國的傳統教育過早地讓孩子承擔了一些其不應該承擔的東西。無論是從技能還是理論知識上來説我們的教育模式還是灌輸,不停地灌輸從而讓孩子達到成人的目標,這顯然施加給孩子一種無形的壓力,忽視了孩子身心發展的規律,忽視了其自身的發展,使得孩子在失去父母之後全線崩潰。然而今天我們卻又發現,西方的教育家們在向東方尋求答案。西方的教育學者開始認識到我們傳統教育的優點,認為我們的教育能更好得促進孩子的發展。作為我個人來説,我不僅從書中學到了很多教育方面的知識,比如要給孩子適當的鼓勵,告訴他“你能行,你一定可以的!!”幼兒(0-6歲)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父母對孩子的言教與身教,外界環境對孩子早期教育的影響等等。同時我開始清醒得認識到,並不是西方的教育不好就是東方的教育好,或者是東方的教育不好西方的教育好。教育有很大的包容性。西方的和東方都有很多優點,可以令人借鑑。同樣,西方和東方的教育也還有很多不足,需要我們共同討論研究,或許某一天,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套中西結合的良好教育模式,讓我們的下一代能更好地成長。我希望在未來的幼兒教育中,教育者可以在充分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的基礎上,用更好的方法教育我們的下一代,讓他們變得更強!!

關於教育讀後感12

《愛的教育》全文采用了日記的形似,講述一個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記錄了他十個月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和他家人的信和老師講的動人的每月故事。

愛就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這些孩子雖然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

對親友的真摯之情,在《愛的教育》一書中處處都有這種氣息,特別是每月故事中的《萬里尋母記》,讓我不經為裏面的'主人公馬爾可心生一股敬意。他的母親在他13歲時為了擺清債務,獨自一人去了阿根廷共和國的首都一個富有的人家去當了女傭,後來斷絕了聯繫。13歲的主人公馬爾可,不顧去美洲的危險毅然向他爸提出了一人去美洲找母親的請求;這件事一開始雖沒成功,可兩天後他父親的一個船長朋友聽説了這件事後,便去找到了他父親告訴他可以免費帶馬爾可去美洲。馬爾可在去美洲找母親遇到了許多人,有好也有壞,像慈祥的倫巴底老人,善良的西班牙婦女,熱心的小夥計和無惡不作的小偷,當然還有許多樂於助人的好人等等。在這些人的幫助下馬爾可終於找到了母親。

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深深的愛,在《愛的教育》一書中不時有出現震撼人心的愛國故事;像愛國少年他為了國家的尊嚴連錢也不要,把它全扔到了辱罵他國家的人臉上和頭上。年輕的少年鼓手為不讓自己的國家失敗,冒着猶如暴雨般的子彈去求救,雖然最後他們勝利了,可他卻永遠失去了一條腿。我們做為炎黃子孫更應該要有一顆熱愛祖國真摯的心,仁以為己任的想法,將我們中華五千年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讓我們用愛國的熱情洋溢全世界,感染全世界。

《愛的教育》中我想“愛會是什麼呢?”這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有小有大,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為國獻身……

關於教育讀後感13

《追尋無痕教育》整本書主要從四個方面來闡述:1、無痕教育的基本內涵。2、數學教學中實施無痕教育的可能。3、 數學教學中實施無痕教育的價值。4、數學教學中實施無痕教育的策略。看了整本書後讓我感觸最深的是第四大點,每個章節他都是通過事例,來説明有的教師教三年後就不是新手教師了,而有的教師教二十年後還是新手教師,區別在於教什麼?勉勵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退,敢於進。退是退到學生的生活現實、已有舊知、思維起點;進是進到認知結構、數學本質、思維深處;勉勵我們在春風化雨中提升教學藝術。最後徐斌老師用他的教育哲學與我們共勉:為學生數學學習服務;做學生們喜愛的老師;創造學生喜歡的課堂;享受教育成長的快樂。

對於無痕教育我的理解是:在不知不覺中開始學習,不露痕跡中理解,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在春風化雨中提升。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如果老師們都能把教學意圖隱蔽起來,達到對無痕教育這種教育本源的追尋,我想,您的課堂對學生來説,將是集智慧和藝術於一體的知識旅程。

教學其實就是教師對教材的一種演繹,都説要深挖教材,那深挖教材該怎麼挖?要把握一個怎樣的度呢?其實,這個度就體現在“進”與“退”的智慧中,進退之間體現的是一種行雲流水般的從容節奏。善於退,要退到學生的生活經驗,激起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願望;退到學生的思維起點,激發學生思維的過渡性特點。敢於進,要進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使學生的點點知識連成串兒;進到學生的思維深處,使學生的多種思維形式形成“思維合力”;進到學生的實際應用,使得學生能夠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課堂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課堂是充滿無限魅力的地方,課堂是學生充分發展的天空。理想的課堂是真實自然的師生互動過程。無痕教育理念指導下的數學課堂,是學生享受教師服務的過程,學生學習經歷是充實快樂的,學習結果是充分有效地,學習過程是充滿智慧的。理想的課堂教學過程無聲無息,無縫無形,卻有聲有色,有滋有味。無痕,是教育的自然和諧。

關於教育讀後感14

為了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利用假期時間,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三個專業發展方面的目標:1、使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的有效性。2、在課堂上為學生留出思考的時間。3、熱愛、賞識每個學生,發現他們的智能結構特點,進行適當、有針對性的指導和訓練。在這三個目標的指導下,我有選擇的讀了相關書籍,使我受益匪淺,現在簡單地談談我讀這些書後的感受。

《有效教學方法》中有關促成有效教學的幾種關鍵行為讓我深有感觸。

1、清晰授課:能使要點易於理解;清晰地解釋概念,使學生能按邏輯的順序逐步理解;口齒清楚不含糊。在看清晰授課這部分內容前,我想當然的認為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清晰授課自己還有差距。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靈活掌握程度還存在欠缺,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的區別,講解的還不夠充分,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不夠豐富,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深入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有時使得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做的不夠好

2、多樣化教學:豐富教學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提問題。老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區分出問題的類型。包括課堂里老師安排的活動和提供的材料要力求多樣化,力爭達到該節課的教學目的。

3、任務導向:有研究表明,老師用於教授待定課題的時間越多,學生的學習機會就越多。如果課堂上師生的互動集中於思維內容,使學生獲得學習機會,那麼這個課堂上的學生的成功率可能更高。我覺得以任務為導向的教師的引導作用主要表現在開始上課時,教師三言兩語,簡潔而準確地揭示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更好地指導教學。如看書,獨立圍繞思考題看,尋求答案,還是邊看書,邊討論,邊解疑等,都有待於我們的自主運用。

4、確保學生成功率。學生學習的成功率,是指學生理解和準確完成練習的比率。

關於教育讀後感15

今年暑假,我讀了一本書,書名叫《愛的教育》。這本書的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這部書主要講了一個名叫安立科的國小生在家裏和學校裏的所見所聞所感,讓我看到了愛的教育力量是強大的。這本書記敍了許多小故事,我都喜歡。其中,讓我感受最深刻的是《我的朋友卡隆》和《開除弗蘭第》這兩個故事。

《我的朋友卡隆》寫了在我們班上,我的朋友卡隆是年齡最大的孩子,他十分善良。雖然他身強體壯,但他從不以大欺小,相反,常常幫助弱者。看到有人被欺負了,他就大喊一聲"卡隆",那些欺負人的孩子聽到他的名字都趕緊逃開。不僅如此,他隨時都願意把學習用品借給那些有需要的同學。有一次,有一個同學弄丟了買筆記本的錢,站在路邊哭,被卡隆看見了。卡隆二話不説就把自己的錢借給了他。多麼好的.卡隆啊!他讓我看到了真正的強者是不欺負弱小的。不過,卡隆總是不注意自己的衣着打扮,一副邋里邋遢的樣子。但是,我還是十分喜歡他。

《開除弗蘭第》這個故事講的是:在背誦紀念詞時,全班同學都顯得十分莊嚴,可是弗蘭第卻在那裏偷笑。還有一次,老師正在講故事,弗蘭第卻偷偷點燃一個鞭炮扔到了班級的地面上,使全班同學都受到了驚嚇。老師批評了弗蘭第,可是弗蘭第從不聽從老師的教導。如果説,這本書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卡隆,那麼我最不喜歡的人物就是弗蘭第了。因為我覺得弗蘭第是一個不懂得尊重人的人,擾亂課堂秩序,這既不尊重老師,也不尊重同學。其實,他最不尊重的是自己。因為在他搗蛋時,人人都討厭他。使別人討厭自己的人是愛自己的嗎?是尊重自己的嗎?有句話説的好"要想別人尊重你,你就要尊重別人"。所以,我勸和弗蘭第一樣的同學都學會自尊吧。

這個暑假我還讀了許多書,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明白了書籍確實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尤其是《愛的教育》這部書,讓我的心靈成長起來,讓我懂得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是愛,愛能讓弱者變成強者,能讓惡者變成善者。以後,我要多讀這樣的書。

標籤: 讀後感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y9252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