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觀後感 >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篇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萬曆十五年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10篇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1

很早就聽説過《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得到了很多人的推薦,但一直沒有機會閲讀,畢竟是歷史方面的書,和日常生活和工作交集不大。暑假期間偶然機會借到這本書,用了1周多的閒散時間閲讀完。

本書是美籍華人黃仁宇所著,1976年就已經出版了英文版本,本書不單單是一本歷史書,書中通過歷史文獻的研究從財政、人事、軍事、政治、哲學、階級等多個解讀來解讀明朝歷史上“無關緊要”的一年。

在書中黃仁宇先生提供了研究歷史的新角度和方法,提倡用大歷史觀來研究歷史(大歷史觀提倡“將歷史的基點退後三五百年才能攝入大歷史的輪廓”),在這本書中就是通過研究萬曆年間6個主要人物作為橫截面來研究整個明朝,甚至整個封建社會。

閲讀時感受比較深的有以下幾點:

1、封建制度越來越登峯造極,皇帝越來越淪為一個符號或者“牌位”。這和之前上學時學歷史和平時看書看到的結論不同,之前的觀點是明清兩朝中央集權達到頂點,明朝廢除了丞相,清朝設立了軍機處,只是作為皇帝的顧問和行政祕書,皇帝的權威得到了無上加強。

在本書中提出的觀點確是皇權在封建社會後期更多作為一個象徵出現,真正起到統治作用的是一大批文官集團,這些文官集團用儒家經典對皇帝的任何行為舉止和言行都做出了規定,皇帝在公開場合翹個二郎腿也會受到文官集團的勸諫。文官集團不要求皇帝有多麼文治武功,也不需要鋭意進取,只需要作為一個表徵在那裏就可以。

2、認識到了更豐滿的歷史人物。中學時的歷史教科書在描寫或評判歷史人物時往往一筆帶過,如果我們只通過歷史教科書來了解歷史人物那就真的是管中窺豹了。中學以後通過網絡、圖書也瞭解了一些歷史人物,但這些瞭解都很片面,缺乏專業性。

在書中的6個人物中,比較感興趣的'是張居正,戚繼光,這兩個人物耳熟能詳,在看本書之前也在別的地方聽説過兩位的大名,但是還比較淺顯,印象中他們都是為當時朝代做出了巨大貢獻的人物。尤其是戚繼光抗倭勝利還有一種民族自豪感在裏面,理所當然認為戚繼光是大英雄,大豪傑。

看了本書之後才對兩位名人有了更豐滿的認識,他們不僅有光輝偉岸的一面,也有在當時環境和自身條件約束下“陰”的一面。張居正作為萬曆朝的首輔,

萬曆皇帝的老師,深得皇帝信任,大權在握,為改革財政制度,支持軍事改革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同時也存在生活奢華、任人唯親、不擇手段等為當世文官集團所不齒的劣跡。

戚繼光作為明朝中後期最為重要的軍事將領,創立新軍,創新軍事技術、整肅軍紀,清剿了東南沿海的倭寇,但同時他的專橫跋扈,對首輔張居正的密切接觸也廣受詬病。但是戚繼光仍然作為最重要的軍事將領,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書中對戚繼光的描寫有一句話很中肯,“戚繼光的才能不是説徹底變革當時社會制度,而是在當時的社會制度和環境下盡了自己最大努力做到局部改善。”

在閲讀時發現另外一點,書中幾乎所有的數字、對話和任務關係都有相應的文獻支持,書後長長的參考文獻列表足以證明著作的專業性。

當然了,由於自己沒有受過專業的歷史學訓練,提出以上感想只是一家之言,也不能對本書提出更專業的解讀。書中一些説法和結論還需要多次閲讀、思考和推敲。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2

《萬曆十五年》是對明代衰亡原因的概括,選取的人物分別反映了不同方面衰亡的原因,而這些原因又可以歸結到社會制度的某個問題上去,讓人明白明代衰亡的表面與內在之間的必然性。

從“表”上看,分為幾個方面:

第一,皇帝制度本身是君主專制,而皇帝決策常常有誤。並且在與羣臣的較量中,羣臣佔優,皇帝便報復性地消極怠政。一方面皇帝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皇權正在被變相地攻擊而受限。前朝的集權化導致了萬曆年的皇帝即便不謀其政也不讓大臣出頭,結果拖累了社會發展。

第二,官僚政治嚴重。書中有一句話説“官只擔心民眾吃不飽,不擔心民眾吃不好。”官們更關心的是“合法與非法的收入”,地位,名利。私心人皆有之,但放到國家層面,缺乏法律規定,便一發不可收拾起來。這其中重要的一環是張居正。《明朝那些事兒》這樣評價他:“最奸的奸臣都被他趕跑了,你説誰最奸。”他對皇帝來説是父親一樣的存在,而張居正本身是官僚階層的頂點,是剝削階層的主力。儘管他本人渴望更好地治理國家,重視民生,但他所在的陣營卻因他的力量壯大甚至與他本人、與皇帝對抗。

第三,是崗位待遇問題嚴重。明代官俸之低眾所周知,而正是這一問題導致監察部門對腐敗視而不見,從而使人民生活水平與生產力長期低下,轉而又威脅到崗位待遇與税收的規範性。

第四是部門管理上的不科學。其嚴重後果從倭寇攻入內地環南京城搶掠後全身而退可見一斑。曾經發展水平世界第一的明朝被日本這樣一個彈丸小國來的流寇惡民如此狂虐,其部門管理確實存在極其嚴重的漏洞。説到底,還是中央機構、文官集團沒有一種有效的制度來管理軍事機構,使其能高效運作又不至威脅中央集權。而文官集團在日本人的長刀架到脖子上之前並不想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這些人更在意的是壓制武官以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主導社會風氣,攫取更多物質利益。因此,若無張居正這樣的人力挽狂瀾,事情還不知會發展到什麼地步。

然而這四個方面,以及其他未提到的方面,在書中被歸結到一點上:道德統治社會。以四書五經作為不成文的治國方針,讓人的利益、慾望缺乏可見的管制,而使行為與準則漸相背馳,而形成的了“陰”與“陽”。明代是一個充斥着“偽物”的朝代。哲學家李贄也因研究這種現象而名聲鵲起,最後卻觸犯了士紳階級利益而在當時身敗名裂;張居正生前勵精圖治,死後也被大清算;二輔門生參奏大輔,三輔門人蔘奏二輔;戚繼光因自己用士兵武器戰鬥而得以留職,他的同僚卻因支持技術創新發配邊疆,只因技術發展要重新洗牌各個衙門和官職。文官集團曾為這個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來卻成為了社會毒瘤。這不是什麼人性的悲哀,人為利益來去本無可厚非,説到底還是治國之本出了差錯。

由此觀之,要整頓的是執法制度和力度、社會生產製度、軍隊編制,而最重要的還是限制這些“偽物”,着眼人的生活水平,儘可能利用當時的剝削關係促進技術發展,再促進社會革新,這樣以來就可能為我們的明朝續上個幾十上百年的壽命了,直到工農社會真正的主人再次為自己代言。

可是歷史是不能假設的,萬曆十五年一去不復返。我們只有在它的教訓之上盡全力把未來的事情做到最好了。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3

週末,天氣蒼白,發黴的心情,覺得該出去曬曬太陽了,和好友一起到書店,買了本中華書局出版的《萬曆十五年》,一口氣看了半本。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在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

萬曆十五年,沒有人能拯救朝政的腐敗。高拱,張居正,海瑞,申時行,直到最後的自以為明君的崇禎皇帝,在整體制度體制的腐敗下,中華民族也迎來的自己的文化危機。資本主義的萌芽很難興起,傳統的力量依舊強大。在全球化城市化的今天,中國人如何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繼續保持以德治國的傳統,如何保持以孝道為核心的中國式價值觀呢?這是《萬曆十五年》一書中思考的問題,也在現實中不斷激盪着無數中華赤子的心胸。

這一段時間,國學興起,伴隨着百家講壇的推波助瀾,傳統文化復興的勢頭似乎一浪高過一浪。國學、歷史類圖書開始盛行街面。易中天品三國,于丹説論語,王立羣講史記,漢武大帝,明朝那些事兒,講座,電視劇,小説,歷史以各種形式體裁不斷出現。國學興旺,歷史重温,文化復興,這是好事。我們小時候,四書五經,史記漢書,都是稀鬆荒疏的很。這些書對我來説都是近幾年開始惡補的,感覺也只是走馬觀花,粗略瀏覽,很難記住了。為什麼小時候沒有早早把它們看過呢?追究其中原因,除了七八十年代的消費問題外,更多的是教育界的不重視,我輩只是從語文書的'枝節中記住了星星點點的古籍名句。中國的古籍、歷史是我們民族的財富,是我們文化的載體。經史子集,諸子百家,裏面名言哲理多多,但是,這些財富卻在很長時間內不受重視,甚至發生斷層。有時候閲讀古籍,真的有種韓愈《石鼓歌》中的痛苦。看了些古籍,我個人覺得,五千年的文化積累,既有精華智慧,也有糟粕垃圾。不能丟棄自己民族的根本,也絕對不能一窩蜂的去全部接受。學習的原則,根本的方法,還是毛主席的話,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比方説,孝順,古代人講究孝順,今天也要講究孝順。對於老人的孝順,什麼時候能過時呢?區別只是裏面的度而已。但三綱五常放在今天就過時了。這就要整理。像今天做媳婦的很少能孝敬公婆的,好媳婦越來越少的情況下,是不是也要進行一下傳統文化的教育培養呢,必須的。四書五經中很多言論,像一些禮節的規定,到今天已是陳規陋習,肯定要廢除,但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學而時習之,士不能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到今天還是不過時的。

今天的社會,國家依然存在很多的問題,體制問題,醫療教育問題,貪污問題,很多人麻木,很多人按部就班,很多人在扯淡。繼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學習國外先進的科技,求真務實,不説大話,虛心進取,勵志創新,在中西文化的交匯下,產生我們新的文化。它即不同於傳統,又不是西方照搬,而是一個自信自強開放創新的新的文化。這文化,產生於對體制的不斷改革中,產生於對問題的不斷解決中,或許,這是中國文化未來發展的方向。

《萬曆十五年》是一本好書,它讓我思考如此之多,我們學習西方的不只是槍炮,還有思想,但我們傳統的思想又如何放置呢?還在思考中~~~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4

《萬曆十五年》經過記錄在16世紀中國的歷史背景下,萬曆年間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亂,反映了當時社會,高級官員的悲慘人生。

本書用作者自我的話來説,能夠算是“大失敗的總記錄”,萬曆皇帝、元輔張居正、首輔申時行、清官海瑞、名將戚繼光、哲學家李贄,這六個人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即便是書中側面提及的人物,也通通沒有好結果。這種情形並非個人原因能夠解釋,而是“中國兩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這種以傳統道德治理國家的制度已經山窮水盡,導致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時代的犧牲品。

明朝税重民窮,水深火熱是眾所周知的。《萬曆十五年》之前的很多作品有的認為税收過多是百姓貧困的首要原因。而黃仁宇先生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民窮的根本在於律制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國家税率低,受惠者並非農民,只是鼓勵了小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里額外加徵,自肥腰包。明朝採取極其嚴格的中央集權,施政方針並不着眼於提倡輔助先進的經濟以增加全國財富,而是保護落後的經濟以均衡的姿態維持王朝的安全。

歷史就是這樣的神奇,透過歷史能讀懂未來。歷史總是在創造匪夷所思的故事,相同的歷史,由不一樣的人去描述,就會有不一樣的歷史觀。歷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細節之中,不一樣的'人發現的細節不一樣,所得到的感悟就迥然不一樣。《萬曆十五年》所表達的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的縮影:絕對大多數的人都穿了件絢麗的外衣,那就是滿口仁義道德,背地裏卻幹着傷天害理的勾當,來滿足自我的私慾。

還有兩個人的比較很有意思,就是海瑞和戚繼光,雖然他們是一文一武毫無關聯。我想比較的其實是海瑞的不合實際和戚繼光的實事求是。海瑞和社會政治現實格格不入,我們能夠敬服海瑞的高潔,但我仍質疑海瑞的做法對社會有什麼進取作用。而戚繼光呢,在明朝軍制如何落後的情景下,充分的利用一切能夠利用的現實,從不做不可能做成事情,不空想做實事。明朝有此名將,軍事上卻難有進取,不得不説,中華歷來被外地入侵都是內部不團結的時候。武將有好下場的比例比文臣少啊,看來還是得讀書啊。

書中指出道德並非萬能,不能代替技術,尤不可代替法律,但從沒有説道德能夠全部不要,只是道德觀點應當遠大。凡能先用法律和技術解決的問題,不要先扯上一個道德的問題,因為道德是一切意義的根源,不能分割,也不能妥協。所以,在現代應加強法制建設,同時重視道德作用。只可是不要把道德技術化,要優先研究法律的作用,這樣便不會重走以前的老路。

在家國同構的社會,講究尊上敬祖。尊上為忠,敬祖為孝。自古以來,忠孝佔據着封建王朝的最高地位,也是最高的道德準則。儒家常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中的禮能夠用於治國,孝能夠上升為忠。觀其《萬曆十五年》一書,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等,哪個不是先強調家,再來治國的呢?

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當我們觀察身邊周遭組織裏的這些人,從他們日常的做法、想法、看法當中,能夠看到企業未來的興衰,從而培養出一種對未來的洞察力。所以很值得我們去品讀。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5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看似在講5個典型人物(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戚繼光和李贄)的故事,實則是通過五個人生活中的習慣揭露明代的社會問題,從而犀利地指出明代滅亡的原因,並以此為戒,批判不良的社會習慣,而警醒當下的一本傳世經典。黃仁宇老先生真是力透紙背,所謂"夫子有言,言之必中"拿來形容這本書是再恰當不過了,書中深刻的揭露了現代社會可能存在的種種弊端,對學習馬克思主義原理有很大的幫助。

首先,書中介紹了萬曆這個看似軟弱無能,優柔寡斷的,在朝中幾乎像個傀儡似的任由着他的大伴馮寶和內閣首輔張居正擺弄的皇帝。從一出生,萬曆的命運就寄在了皇位上,而皇帝卻不是個成熟的職業,中國千年延續的封建歷史無法讓它是,它也永遠不會是。每一個皇帝都是那個時代最孤獨的創業者,有的“敢叫日月換新天”,有的止了步伐將過去歌頌,更多的是萬曆這樣背鼎的龜,被鞭抽的陀螺。作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曆皇帝曾幾何時也想勵精圖治,甚至願意努力去實踐"禮"來建立人們對道德的信心,當他看穿了所有人的陰陽兩面之後,首先對道德喪失了信心。他的消極怠工並不是針對某個官員而是對這整套道德禮治體系。明朝後期道德和"禮"的確發展到畸形。這一整套道德和禮治體系一旦被建立起來就不再受人們所控制而是處處限制人們的行為。而皇帝不過是整套制度系統當中的一個角色,而且最受整套系統的壓抑和控制,所以萬曆的一生,過的很悲催,最根本的.在於中國古代遵從的完整的一套老祖宗的"規定"(也就是道德和禮制體系)。

其次,就是首輔張居正了,張居正一生勵精圖治,但卻沒有得到生前身後名,原因也就在於這萬惡的封建制度,也就是道德代替法律的祖宗制度。書中有一句話我特別欣賞,"一項政策能否付諸實施,實施後或成或敗,全靠看它與所有的文官的共同習慣是否相安無憂,否則理論上的完美,仍不過是空中樓閣"。這句話完美的揭示了張居正如此下場的原因,他想要改變的,本質上講,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制度。而這種制度,在所有文官的腦海裏,早已深入人心,道德代替法律的判斷標準,也早已根深蒂固,所以,他雖然基本是開創了"萬曆盛世",實則直到將死才看到這個社會的弊病,所以是他的失敗,也是老祖先的悲哀。

最後,再説説抗倭名將戚繼光和海瑞,兩名勇士,一名在為中國法制社會的建成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而另一名則為祖國的邊防犧牲了自己的生命,就其根本,都是所謂孔孟的儒家之道發揮到了極致的後果,所謂物極必反,陰陽相衡,都讓我們深深的明白了封建制度的缺陷。

只有真正明白了這些道理,才能將我國的法制與德治雙管齊下的治理方針貫徹落實到底,才能讓我們的老祖宗,不再悲傷!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6

——凡事不能看表面

首先介紹作者,黃仁宇,美籍華人作家。《萬曆十五年》主要講的是明朝的一些制度與官僚集團中的一些事,就如書中所言,在萬曆十五年,對中國本土而言,沒有發生格外顯眼的事情,但就在這一年,中國步入衰亡。但這不是今天演講的重點,下面我舉幾個例子説明為什麼凡事不能看表面。

先説皇帝,在平常人眼裏,皇帝是天之子,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皇土,天下之人,莫非皇臣”,但事實並非如此,明朝越往後期,皇帝的自由是越來越少,皇帝立儲、提拔人才甚至出遊統統要受到文官集團的管制,以至於萬曆皇帝立儲之事就拖了十幾年。

萬曆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朱常洛,一個叫朱常洵,常洛為長子,常洵為幼子,萬曆比較喜歡的是常洵,表面看來,立儲之爭完全是萬曆亂來,常洛既為長子,就理應為太子,若廢常洛立常洵,謂之曰廢長立幼,有悖倫常,亦易生亂。但凡事不能看表面,細想一下,常洛是否真的天生就有繼位的權利呢?不一定。第一,明朝裏皇帝兒子在受封之前均沒有名義,第二,立長不立幼,只是習慣,不是法規,當年的永樂皇帝就是逾越了他的兩位哥哥登極的,第三,朱元璋規定,嫡子有繼位的優先權,由此引申,子憑母貴,常洵的母親的頭銜是比常洛的母親的頭銜要高的,從這個看來,似乎常洵更有資格繼位,第四,萬曆大可廢后重立,立常洵的母親為後,那麼常洵繼位也就理所當然了,但萬曆沒有這樣做,究竟是他不想這樣做還是不能這樣做,尚是未知之數,如此看來,立儲問題已經不是簡單的選誰的問題,而是最高統治者與官僚之間的矛盾了。

再説首輔張居正。張居正我們不陌生,他是從萬曆小時候就作為首輔輔助皇帝的.,至於首輔這個職位的權力來源,可參照本書或者《張居正傳》。張居正在職期間可以説是大刀闊斧改革,其中有一個是大家很熟悉的——一條鞭法,還有土地丈量、官僚“年審”制度等。這些措施都牽涉到全國上下,但同時也觸犯了文官集團,冒犯了明朝所推崇的“中庸”思想,從而導致了日後清算張居正運動。張居正究竟是好官還是壞官,怕且不好説,他的措施是適合當時還是違反潮流,也很難講。古人對張居正褒貶不一,而現在的人對他也是眾説紛紜。

最後,説説海瑞。海瑞是一個清得不能再清的官僚,但他到哪裏也不受歡迎,我想,他犯了一個與張居正相似的錯誤:從表面看王朝。其實明朝從朱元璋開國到萬曆皇帝繼位,已經210多年了,很多問題是從以前、從帝國的底層盤纏而起的,眾多問題不是一兩個人的努力就能改變。海瑞之所以不受歡迎,是因為他不和諧,他不知道怎麼處理與其他官僚的關係。所以説,世界上最值錢的還是和諧兩字。

未知事實,不能下判斷;既知事實,也不能輕易下判斷,不是局中人,無法看見局中關鍵,但若是局中人,就難免當局者迷。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7

在之前九天的讀書過程中,我體會了過萬曆為人君主卻身不由己的無奈;嘲諷過名譽投機的文官;尋求過偉人和政治家能否兼得的方法;慨歎過最勤勞的機構卻間接導致王朝覆滅的悲哀。跟着黃先生一起,探究了機構制度的軟肋,討論了特定的年代對於人們個性的壓抑,重新認識了那位遠近聞名的清官,理性看待明朝思想的發展,也為孤獨的英雄而流淚。

最後一天,我想談一個簡單的詞,直面。明王朝是委婉而含蓄的,它的文化中有太多太多的避諱。避諱死亡,避諱情感,避諱在文辭中過於激烈,避諱在待人接物中袒露真誠的一面。他們遵守着千年承襲的禮制,他們在程朱理學的.框架下思考,他們的一切井然有序,卻不堪一擊。

我想,這個民族最缺少的,就是直面的精神。因為不能直麪人性陰暗的一面,他們主張“存天理,滅人慾”,走上了自認為最正確的聖人的道路,卻走的雙腳鮮血淋漓。然而,人的慾望不會消失,只會在拼命的掩飾下愈加膨脹。最終人們只是有了更為精巧的掩飾的方法。因為不能忍受陰暗,所以對人加以束縛。鞠躬盡瘁的朝臣不得善終,主張個性自由的思想家遭到迫害,為國捐軀的戰士得不到應有的尊重,人們受到這種社會文化的傷害,然後利用這種文化傷害別人。才華橫溢一定要清心寡慾,性格處事無可指摘,處處約束自己,得不到應得的犒賞,是這個朝代的人們,親手貫穿了一顆顆本能成為英雄的心。

因為不能直面錯誤,他們依然在過去的事情上束手束腳,間接導致了帝國的消亡。不能直面祖先留下的規定中的缺憾,是因為人們早已經學會了從中漁利。他們形成集團,倒逼皇帝,將改革者掐死在搖籃中。因為他們知道,在厚古薄今的人們面前,只要搬出祖制,其他人便唯恐被定下大逆不道的罪名而退讓。一兩個人認識到這些錯誤是遠遠不夠的。而可怕的是,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明王朝便在一羣勤勞的小蜜蜂中不斷消亡,有人思想陳腐,認為過去的東西都是對的;有人認清了一切卻從中漁利;有人明察卻畏縮不言。

因為不能直面,夾雜了情感和道德的法律和規定往往在實際應用中效率極低;因為想要調和,一項改革一項政令必須兼顧各方利益,最終不了了之;因為必須含蓄,人們小心藏起自己的本性,卑躬屈膝的外表下卻藏着陰狠的心。他們不是不聰明,他們只是缺少直面的勇氣。他們也許不缺少直面的勇氣,但是,沒有最夠多的他們並肩作戰。

敢於直面死亡的人,清醒的頭腦往往會激發出巨大的行動力,去用力地生活,去勇敢追尋自己想要的。因為害怕改革的傷筋動骨而拒絕了所有的開始,活在這個朝代是張居正的悲哀,是戚繼光的悲哀,是李贄的悲哀,有了這些人卻不去珍惜,是這個王朝的悲哀。

然而,我們的民族向來不缺少反思的精神,因而能夠將文明傳承千年直到今天。這也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而不是“古中國”的原因。

我們依然年輕。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8

學歷史,論一個王朝的覆滅,原因無外乎是封建制度的腐朽、皇帝的昏庸無能、不順應時代的發展、嚴重的剝削云云,一切都成了格式化的模板,可以被套用並且冷冰冰的對每一個走向末路的王朝指手畫腳。直到有幸閲讀了《萬曆十五年》,才深刻的意識到,歷史書上一句簡單的甚至是不起眼的話,對當時的人來説,卻是歷經了漫長的,真實鮮活的一段崢嶸歲月。

萬曆十五年,一個看似毫不起眼的年份,卻在許多人看不到的地方湧動着暗流,大明王朝這一封建帝國看似與往常一樣的在運行着,卻悄然走到了崩離的邊緣。構成這個龐大帝國的零件,皇帝、首輔、文臣武將、思想家及至每一個子民都各司其職,維持王朝這一大機器的運轉,殊不知這個龐大的機器即將走向末路。

究其原因,不得不提到道德、法律、文官治國的政治結構以及政治體系的落後。《四書》《五經》在長期的歷史長河中成了規束人們道德行為的模板,從無數文人那裏不斷傳揚、延續,甚至成為治理社會的基礎,它要求人們"仁義禮智",朱熹之後,理學更是被髮揚光大,上至天子下至萬民無不按此來約束自己,一個民族有良好的道德素養固然是好,可政府怎能僅僅把道德作為行政的準則呢?

只有公平公正的法律才是一個國家應有的治理社會的根本,嚴刑峻法的重要性可參看戰國時期的秦國,本是被東方各國視為蠻夷的西方偏遠小國,卻能在商鞅變法之後並不算漫長的歲月裏"奮六世而御宇列",一躍成為最強的國,明王朝沒能走的更加長遠,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於對法律的漠視甚至於一部分人的肆意踐踏。

這部分人則包含於萬曆時期兩萬文官這一龐大的官僚集團之中,這一集團分散而又凝聚,衝突而又團結,在這一特殊集團治理之下的中後期王朝,看似歌舞昇平繁花似錦,其實不過強行堆砌華麗空有其表。萬曆時代,皇帝是一尊被人擺放在天神位置的活着的祖宗,他是一種信仰,一種代表這個帝國的高級符號,他的一言一行無不被文官集團制約,致使他一旦做出集團的人認為出格的`事,就會招來無數參諫的奏本,有的人甚至不惜放棄自己的生命進行"死諫"在這種情況下,萬曆皇帝逐漸心灰意冷站在了他們的對立面,除非是出席重大的禮儀慶典,否則鮮少露面。

文官集團不僅制約着皇帝,還制約了政治體系的發展,首輔張居正生前想要推進賦税的變革以適應時勢的變化,卻因觸動了文官集團的利益於死後遭到清算,這場轟轟烈烈歷時持久的清算運動之後,改革被迫流產;高級將領想淘汰落後的軍隊"短板",建立有效的機制以適應邊境防禦需要的努力,也在文官墨守成規的情況下付之東流。只有戚繼光依靠張居正的蔭庇組建了戰功赫赫的戚家軍,()編制了一整套完善且強大的治軍方略,但這一成功的個例也在張居正死後的清算運動中逐漸消亡。

久而久之,大明王朝在積弊已久的情況下脱離軌道也是不難預見的事了。一但偏離軌道卻不能採取有效的措施,那麼無論是活着的祖宗萬曆皇帝、以首輔為代表的朝廷臣子、有抱負的愛國將領、標新立異的思想家,還是每一個兢兢業業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普通民眾,都無法阻擋一個王朝的謝幕了。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9

週末,天氣蒼白,發黴的心情,覺得該出去曬曬太陽了,和好友一起到書店,買了本中華書局出版的《萬曆十五年》,一口氣看了半本。萬曆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徵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在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事件。

萬曆十五年,沒有人能拯救朝政的腐敗。高拱,張居正,海瑞,申時行,直到最後的自以為明君的崇禎皇帝,在整體制度體制的腐敗下,中華民族也迎來的自己的文化危機。資本主義的萌芽很難興起,傳統的力量依舊強大。在全球化城市化的今天,中國人如何在沒有皇帝的情況下,繼續保持以德治國的傳統,如何保持以孝道為核心的中國式價值觀呢?這是《萬曆十五年》一書中思考的問題,也在現實中不斷激盪着無數中華赤子的心胸。

這一段時間,國學興起,伴隨着百家講壇的推波助瀾,傳統文化復興的勢頭似乎一浪高過一浪。國學、歷史類圖書開始盛行街面。易中天品三國,于丹説論語,王立羣講史記,漢武大帝,明朝那些事兒,講座,電視劇,小説,歷史以各種形式體裁不斷出現。國學興旺,歷史重温,文化復興,這是好事。我們小時候,四書五經,史記漢書,都是稀鬆荒疏的很。這些書對我來説都是近幾年開始惡補的,感覺也只是走馬觀花,粗略瀏覽,很難記住了。為什麼小時候沒有早早把它們看過呢?追究其中原因,除了七八十年代的消費問題外,更多的是教育界的不重視,我輩只是從語文書的枝節中記住了星星點點的古籍名句。中國的古籍、歷史是我們民族的財富,是我們文化的載體。經史子集,諸子百家,裏面名言哲理多多,但是,這些財富卻在很長時間內不受重視,甚至發生斷層。有時候閲讀古籍,真的有種韓愈《石鼓歌》中的痛苦。看了些古籍,我個人覺得,五千年的文化積累,既有精華智慧,也有糟粕垃圾。不能丟棄自己民族的根本,也絕對不能一窩蜂的去全部接受。學習的原則,根本的方法,還是毛主席的話,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萬曆十五年》很有名,我也已經讀過好幾遍了。近來再重讀一遍,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

中國古代政治的最鮮明特點是觀念治國。

早在國人歷史早期,古人便憑藉想象將世界和自身進行描述和理解。這倒也不稀奇,幾乎所有文明的.早期都有這個特點。但將想象充分賦予到政治中的,中國卻是為數不多的。最好的例子是周公旦分封諸侯國。周公同幾乎所有的古人一樣,不能科學地理解天下的構成;他同時認為周王貴為天子,萬民理應萬世順從,但後來的事實表明,並非如此。周朝人力圖使政治體制順應自然,但由於知識的侷限,實際是讓自然順應了他們的意志,這便造成了政府行為自上而下的慣例,而中國人的性格在周朝初年最終形成,後世之人自覺不自覺地接受了這一觀念,改都改不了。

萬曆十五年讀後感 篇10

公元1587年,我國明代朝廷上發生了許多末節小事,殊不知,此後的王朝覆滅竟因此而起,可以説興衰取一步。黃仁宇先生以一種有別於其他史學文獻的寫法,從中折射中國16世紀的社會全貌。

黃仁宇先生將歷史編排成一部紀錄片,把當時的一位皇帝五位大臣的羣像刻畫,從各種細節中,究出表面一派太平的大明朝,為何一步步走向滅亡。皇帝自然是萬曆皇帝,五位大臣是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御史海瑞,薊州總兵戚繼光,前雲南姚安知府李贄。他們或是失敗,或是名裂,沒有一個能功德圓滿,他們體現了隱藏在歷史深處的癥結。

自古以來,許多人的夢想便是回到古代,當一個皇帝,做一個至高無上的統治者,自然擁有着無邊無際的權力,享盡榮華富貴。但我們可以從萬曆身上看到事實並非如此,如若想成為一個好皇帝,不僅要勤於朝政,更有無盡的束縛與管制。

許多皇帝年輕時都滿腔熱血,希望幹出一番大事業,在史書上名垂,萬曆也不例外,至少在他年幼時代,他是希望成為一代明君的,可越到年紀大了,就越感到無力,意識到手中的權力並不是萬能的,還會帶來無數的煩惱。

明朝的皇帝自由就會受到嚴格的教育,萬曆皇帝的老師就有五個講經史的,兩個講書法的,和一個助教。從萬曆身上我們知道了,無論如何,只要一個人處在社會中,就會有各種束縛面對,這隻束縛我們只能去接受,若想不束縛,只能生活在深山老林中才做得到。

再看看餘下的五個大臣,也無一例外的被社會所束縛。張居正,作為萬曆皇帝的老師,對待皇帝也十分嚴格,不僅僅因為他位高權重,更是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定中的規矩,在他教導萬曆皇帝這十年,國家是富極一時的。

不幸的是,這位做事雷厲風行、教導有方的首輔,因為胃病僅享年57歲,更加可惜的是因為張居正的手段強硬,曾在其手下利益遭損的官員,便開始彈劾這位前首輔,在一柱柱石錘之下,還沉浸在巨大悲痛下的萬曆皇帝,想不信也難,最終還抄了張居正的家。申時行,作為張居正的.繼任者,也作為萬曆從小的老師,相信這孩子應該會有所作為,做出一番事業。但與此同時,他也深刻認識到文官集團的重要性,一項政策是否能順利實施,極大的取決於是否影響到龐大文官集團的利益。吸取了張居正的教訓,申時行便充當起了和事佬。

然而,這和事佬也並不是這麼好當的,由於立場不定,也並沒有什麼功績,文官集團開始批評他是一個賣友誤君的小人。最終申時行也只落得辭職回鄉的下場。

這個國家的主要矛盾,便是皇權與文官集團的鬥爭。文官集團的利益糾紛,而在另外三人:海瑞,戚繼光,李贄身上則恰恰反應了這些毛病。海瑞,一個清正廉潔,事事奉公,是當之無愧的良臣。但即使這樣,試圖以一己之力證明法律價值的海瑞,最終還是觸到了文官集團的利益,百官對他無可奈何,但也處處施壓,海瑞心想太平,卻只能鬱鬱而終。

戚繼光,可謂一代明將,他壓制了海外倭寇,但他卻動搖了明朝文壓武之局,也難逃被罷免後病死家鄉的命運。李贄,這最後一位也好不到哪裏去,他意識到某些道德的危害,但又與傳統難以割捨,只能目送王朝的滅亡。

社會的束縛,我們猶如在夾縫中生存,但做一個明眼人,更為重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anhougan/ydd5l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