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國學經典誦讀感悟合集5篇

國學經典誦讀感悟合集5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我們常常會因經歷的人和事不同而產生新的感悟,這個時候,文字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記憶這些感悟。你看過感悟的文章嗎?知道要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學經典誦讀感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學經典誦讀感悟合集5篇

國學經典誦讀感悟1

諾大的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些優秀的文化是我們的老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它們流傳了成百上千年,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自這學期以來,學校裏掀起了一場國學經典誦讀的熱潮,每天一到午間會時期必定是此起彼伏的朗朗讀書聲。常是《弟子規》讀完後緊隨着《三字經》就來了,從不間斷。從“弟子規,聖人訓。”到“勿自暴,勿自棄。”再從“人之初,性本善。”到“勤有功,戲無益。”讓我們走進了一個妙不可言的世界,感受其中的儒家風範——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完美人生理想;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處世修身原則。在這裏,我們可以學到更多的傳統美德;在這裏,我們可以瞭解更多能人志士努力的詳細過程;在這裏,我們可以獲得更多平常不曾有過的領悟。例如,什麼才是真正的孝心?我們平日裏外出時有沒有什麼做得不妥當的地方?我們要怎樣做才不會讓父母擔心?

我們可以從經典中學會做人處事的人生哲理,也可以從中品味人間百態。或許你現在讀不出,理解不到,但,晉朝的陳壽在《三國志·魏志·王肅傳》説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現在不理解,現在或許差的是時間的洗禮和社會的閲歷,但,這不代表着以後的我們也不能理解。

經典的力量是十分強大的,把誦讀國學經典堅持下去,能使我們提高自身修養,道德品範,還可以使我們的氣質更高貴。經典能使我們內心平靜,淡泊明志。這是修養,是氣質,是境界,也是我們獲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因為,只有這樣,不論處在何種境界,不論面對何種情況,也能以最冷靜的頭腦,最優雅的姿態完美解決。理想,志氣和勇氣固然重要,但,如果總是毛躁的處理事情,也成不了大事。這時則需要閲讀國學經典時的平靜,靜下心來把事情一件一件的仔仔細細的做好。

國學經典是我華夏民族最珍貴的文化,鑄就了許多偉人,成就了許多輝煌,締造了許多盛世,它們是我們的民族魂。讓我們一起習讀國學經典,傳承中國文化,實現民族復興。

國學經典誦讀感悟2

我參加了慶陽電大學校組織的《國學經典誦讀》的在線學習,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知道而已,平時教學中雖有涉及,但受國小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約的給國小生講解,並未更深地從中國文化的歷史傳承,從《國學》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上,對中國人的影響上過多考慮。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深刻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裏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

國學經典自有一方天地,讓思想自由馳騁;國學思想使人美麗,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國學精髓運用到工作、生活實際,指導其人生觀、價值觀,發揮修身養性之功效。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着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着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今天,是一個經濟飛速發展、個性空前張揚的時代,更是一個競爭激烈、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面對着來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壓力,競爭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調整心態,調適與他人的關係。《論語》中娓娓道來,輕輕拂去你心靈的塵土,教會你做人的道理。畢竟,這不是一個人的世界,不管多聰明能幹的.人,離開他人的幫助,是難有建樹作為的。一個人只是一葉舟,而眾人才是既能載舟亦能覆舟的水!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學習國學,讓我更進一步的瞭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學説。

(一)修身養性,德行人生。

細讀《論語》,頗有感觸。《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座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論語》中關於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於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益者三友,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孔子認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於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鬥: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

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遊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瞭,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説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並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於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着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着學生的現在,一頭挑着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併成為國家的棟樑。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因此,教師必須修身養性,經得起各種不良現象的誘惑。

(二)學習《國學》,讓我懂得如何學習和如何教育學生。

《明儒學案》曰:古人之於學者,其不輕授如此,蓋欲其自得之也。即釋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師不輕易的傳授知識就是想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即便佛教傳經也最忌諱完全説破,因為那樣學生就會輕鬆獲得而把學習當成玩樂。現在的教學,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鴨式的方法了,寓教於樂才是教師的首選。師者,善於傳道,授業解惑也;道之未聞,業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則非師也矣。老師要善於傳授道理教授學業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學業不精湛,學生有疑惑卻不能解答,這算不上老師。所以,老師要與時俱進,不斷接受新知識,新技能,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參加學習和培訓。要想給學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滿斛水。

(三)學習《國學》讓我學會感恩,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一切為了國家。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孔子説: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同時,也為學生做好榜樣,教育學生尊老,愛老,愛護弱小,讓中華的優良傳統得以傳揚。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脱,也為我的教育事業添光加彩。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學習《國學》,不是我們這一代的事,也不是這幾代的事,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千秋萬代的偉業,《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傳承的基石。讓我們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裏凌波,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們心中最美好的詩篇,用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國學經典誦讀感悟3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由於它以獨特的無與倫比的方式觸及、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的基本問題,其深度和廣度為後世難以超越,對人類具有永久的魅力。它能經受時間的考驗而歷久彌新。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説,經典是沒有時間性的,它永遠不會過時。

誦讀國學經典,傳承華夏文化,再造民族精神。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縱覽歷史,橫觀現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先進科技,就會落後,受人宰割;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傳統優秀文化,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就會虛無,就會異化,甘願為人奴隸。

國學經典的誦讀則是喚起孩子民族自豪感的有利的武器,因為作為中國的經典文學,現在已經被外國人當作研究的對象了,他們的那種崇拜超乎了我們的想象,所以作為炎黃子孫學習經典名著更是責無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由於它以獨特的無與倫比的方式觸及、思考和表達了人類生存的基本問題,其深度和廣度為後世難以超越,對人類具有永久的魅力。它能經受時間的考驗而歷久彌新。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説,經典是沒有時間性的,它永遠不會過時。

誦讀國學經典,傳承華夏文化,再造民族精神。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對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認同程度。縱覽歷史,橫觀現實,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先進科技,就會落後,受人宰割;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沒有傳統優秀文化,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就會虛無,就會異化,甘願為人奴隸。

國學經典的誦讀則是喚起孩子民族自豪感的有利的武器,因為作為中國的經典文學,現在已經被外國人當作研究的對象了,他們的那種崇拜超乎了我們的想象,所以作為炎黃子孫學習經典名著更是責無旁貸。

但是現在的小朋友對於經典的誦讀沒有一個好的`意識,因此要給小朋友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小朋友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學習國學經典。教育學研究表明,0—13歲的孩子在無意識的輕鬆狀態,可以同時接受5—10種信息,只要重複的聽,就能無意識的背大量知識,就像不知不覺能背電視裏的廣告語一樣。

蒙特梭利經過大量實驗表明,孩子運用“潛教育”記憶驚人,一篇課文,孩子聽5—10遍就有印象,聽20—30遍很熟悉,聽50遍95%的孩子可以背誦,聽100遍孩子終身不忘。蒙特梭利把這稱為“潛教育”,弗洛伊德把它稱作“潛意識教育”。而善仁國學早教機就是運用潛教育原理,讓我們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中學習,成長。善仁國學早教機,修國學文化,德聖賢智慧;善仁國學早教機,輕鬆學習國學經典。

中華古詩文歷史源遠流長,名篇佳作美不勝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範,是人類對自然界和社會人生的一種特殊感悟和認知,是真、善、美的藝術結晶。讓小朋友從小誦讀古詩詞,不僅能拓展他們的知識面,培養對文學的興趣愛好,打下紮實的文學功底,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還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陶冶他們的情操和審美情趣,全面提高整體素質。作為“引路人”的教師,無論是從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考慮,還是基於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和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教育的迫切需求,都責無旁貸地要重視起經典作品、古詩詞的教學和“學生學習經典作品、古詩詞方法和途徑”的研究和探討,要積極參與其中,和學生共同背誦經典作品、古詩文,共同發展成長。

“經典”是一個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結晶,所載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價值歷久而彌新,任何一個文化系統皆有其永恆不朽的經典作為源頭。羅曼?羅蘭曾説過:“一個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為了探索它內在的生命——它的各種行動的源泉——我們必須通過它的文學、哲學和藝術而深入它的靈魂,因為這裏反映了它人民的種種思想、熱情和理想。”

最後我要説的是:讓我們運用善仁國學早教機誦讀國學經典,感悟古典魅力吧!

國學經典誦讀感悟4

文化乃民族之本,國學乃文化之基。國學可以開啟一個人的智慧,培養一個人的性格,給予一個人通往知識殿堂的階梯。

我近期讀的國學是《唐宋八大家》。翻開這本厚厚的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韓愈的《馬説》。看着這字字珠璣,我面前彷彿出現了一個手拿馬鞭,洋洋自得的人。而在他身邊被抽打的一匹馬,卻在不停地哀鳴。這可是一匹千里馬啊!可是,它為何看起來卻顯得瘦弱無比呢?原來是馬伕沒有給它充足的食料,千里馬吃不飽,力氣不足,越發被當作了普通的馬來對待。“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但是千里馬何時能等來伯樂?又何時才能盼來脱穎而出的機會呢?假如世上已無伯樂,已無擅於洞察的慧眼,那麼世上的千里馬也會隨之“消失”。

我領悟到了,韓愈所講的'千里馬,是暗喻世上的人才。而伯樂,是暗喻發現和挖掘人才的眼睛。名家的古文,並不是高深得讓人難以企及,直到今天,也仍然與我們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

再看下面這篇《師説》。“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看到這句話,我不禁想起了老師們經常囑咐的:“如果課上有不懂的地方,下課再問老師”。可是在現實中,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做。大家都弄明白了嗎?不一定。甚至有些人以主動請教他人為恥!被動接受和主動請教,都是獲得知識的途徑,對於我們來説,兩者是缺一不可的。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多麼一語中的的文字!真理在誰那裏,誰就有資格成為老師,而不論他的地位和名氣。如果有人對此不以為然,他就會“惑”到永遠而一事無成。韓愈的《馬説》讓我明白了伯樂是多麼的重要,那麼他的《師説》則讓我懂得了學習求知的態度和解疑釋惑的方法。國學總是能使我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使我洗滌了心靈,讓我明白了許許多多,讓我在成長的過程中豁然開朗。

國學經典誦讀感悟5

在人生的這個階段,讀過的書是可以跟人一輩子的。笛卡兒説:“讀傑出書籍,有如和過去最傑出的人促膝交談。”閲讀經典名言《論語》瞭解古人的教育方法,傾聽老子與孔子對人生的理論,感悟成長。認真閲讀經典有時對一個情節乃至細節,可以樂至沉醉,又轉生悲涼;有時一個故事及結局,可以憂鬱入深,又反為曠達。每一次與經典相遇共實都是與人性照面,與自己交談成為日後一再提及的永恆記憶。

人生就像一盤棋而學下棋的人,不是在學規格而是在學佈局,不一定真正有本事的人就能堅強的走向成功,而支配人行動的是一顆心,“神於天,聖與地”心是大於天與地之間距離,人心有大小之分它在不停成長。習道家經典把道作為一個自然的航標更加永恆,讓心靈澄澈看清人心,讓心靈飛揚,心中有一片天空才能建立一個天高地闊的空間。人不能決定生命的長度,但能決定寬度。人生的寬度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裏。世界有多大,心就有多大,目標就有多麼高遠。

中國社會是一個理論社會,中國人的人生是理論人生。心中要想回報社會的心就要先有一顆“孝心”只有先孝敬父母才會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回報社會,所謂百敬孝為先,古代都以孝為衡量一位君子道德高尚的根本。

假如你問我我的生日是幾號,我會毫不猶豫的告訴你,可我卻不知道我父母的生日。哪怕每天都會見面,每天生活在一起父母每天你穿什麼樣的衣服?有什麼樣的特徵?他們每天上班在幹什麼?我一概不知甚至從來都沒有留心觀察過。當他們下班後拖着疲憊的身子回到家後從來都沒有給他們捶過背遞上一杯温熱的.茶,送上一句温馨的慰問的話語。當小時侯父母用那雙柔軟的雙手拉着我過馬路時,那雙手是那麼柔軟、温暖。現在它變得粗糙了時,我都還沒有誠心去撫摸過它,是這雙手為拉着我們走過風風雨雨,是這雙手為我們撐起了一片湛藍的天空讓我們放飛了夢想。從現在開始為父母捶捶背、洗洗腳、遞上一杯熱茶、送上一句慰問的温馨話語,不要等失去這次機會後在去後悔。

孔子説過:“入則孝,出則遞。謹而信,範愛眾而親人。行有餘力則可學問。”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傳遞愛心做值得別人信賴的人,面對別人要付出對家人一樣的關愛,這樣再去學習更多知識,當你對着三句話真正覺悟時心靈就會有很大的提升。真正的看見自己的心在去涵養這顆心,在社會上以忠誠和寬容的心去體諒別人考慮別人的感受將心比心這才是正的覺悟。

標籤: 感悟 誦讀 國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1wodr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