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讀《國學經典》有感彙編15篇

讀《國學經典》有感彙編1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國學經典》有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讀《國學經典》有感彙編15篇

讀《國學經典》有感1

小時候經常聽爸爸講三國的故事,什麼桃園三結義忠肝義膽,關雲長過五關嶄六將,趙雲趙子龍長阪坡單騎救主等等。所以從小我就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我國的經典名著。我讀過《西遊記》《水滸傳》《封神演義》《岳飛傳》……其中《三國演義》是我的最愛。中國有五千多年悠久的歷史,《三國演義》代表着古代歷史小説的最高成就。我喜歡書中塑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像曹操的老謀神算,劉備的仁慈愛民,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孫權的雄才大略,關羽的忠肝義膽,許褚的忠君愛主,馬超的'英勇善戰,張飛的粗獷豪放,同樣還有張鬆的賣主求榮,呂布的匹夫之勇,袁紹的外寬內忌,袁術的橫徵暴斂……。他們在歷史長河中演義着傳奇,又在傳奇的故事中訴説着歷史。

在《三國演義》之中我喜歡很多的人物是呂布。最開始認識呂布是在遊戲卡片上,他頭戴束髮金冠,身披百花戰袍,手持方天畫戟,騎着赤兔寶馬,英姿颯爽,威武神氣,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後來在電腦遊戲《三國志》中我更是目睹了他的神勇無比,天下無敵,真不愧為“飛將軍”的美譽。假期裏我讀了《三國演義》,對呂布有了重新的認識。呂布除了英勇善戰外,還有他的另一面就是背信棄義。一匹赤兔馬,千兩黃金,他就動搖投奔了董卓,並忘恩負義地殺了自己的義父丁原。他的背信棄義致使他中了王允的連環計,為了美女貂蟬,又殺死了義父董卓。呂布縱有千般能耐,武功蓋世,但他的品性卻讓世人及他的部下鄙視。最後在沛城戰鬥中,失去民心的呂布被部下所綁,繳降於曹操。死亡在即,呂布卻又大喊饒命,並説願意跟隨曹操,幫助他奪取天下。最後曹操聽取劉備的意見,鑑於丁原、董卓的前車之鑑把呂布處死在白門樓上。

其次我喜歡的就是曹操了。曹操也可謂是一代梟雄,他胸襟博大,樂觀宏達,且多在危難之中見精神。征戰拼殺中無論勝敗如何,曹操始終不為表象所動。勝不驕,敗不餒是他勇武氣質的又一大特色。徵烏桓迷走沙漠生死攸關,唯曹操能想出使將士“望梅止渴”而戰勝自我脱離險境的妙策。赤壁大戰,曹氏慘敗,狼奔豕突之中仍能不失帥風範,笑指江山,暢言地利,可見曹操的鴻鵠之志。至於濮陽之戰即死在前,曹操仍能不怯不亂想出辦法脱險而去,這其中也不僅僅只是樂觀宏達,更可見其足智多謀。

可曹操致命的弱點就是生性多疑。當年曹操刺殺董卓未遂,逃出京城。曹操和救他脱險的陳宮逃到曹操父親的老友呂伯奢家。只因多疑而錯殺了真誠待客全家為後人唾泣。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成功還是因為曹操的多疑,十萬支箭諸葛亮不費吹灰之力滿載而歸,讓後來的赤壁之戰有了成功的基礎。後來曹操多疑到連身邊的僕人和參謀楊修都不能受到信任遭其殺害,故有了“寧可我負天下人,莫叫天下人負我”之談。

談經典讓我回味無窮,瞭解了許多的歷史故事,豐富了我的精神世界,更讓我從故事中學會了辨別事非,對待歷史人物一分為二地去評價。“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與缺點,歷史人物尚可如此,何況我們這些還未成年的國小生呢。因此我們同學間應該多發現他人的的優點、多包容他人的缺點,讓自已生活的開心點,讓他人也生活的開心點,讓我們的生活充滿更多的關愛與歡笑!

讀《國學經典》有感2

今年寒假,我讀了《復興中華,從我做起》這本令我深有感觸的書,這本書主要講了那些熱愛祖國的名人的英雄事蹟,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為祖國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貢獻。

而其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篇更是令我受益匪淺,這一課以許多事蹟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才能有所成就,如果硬是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反而會越做越糟。而現在有些父母硬是逼孩子上許多孩子不願意上的課外補習班,孩子會對學習徹底失去興趣,應按照孩子的.愛好,適當選擇補習班,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我們生活在這個美好的時代,正是科技日新月異,祖國蒸蒸日上,而我們就是剛從東方冉冉升起的太陽,肩負着建設祖國的重任,祖國未來的希望就在我們身上,所以,我們現在要好好學習,如果我們現在誤學貪玩,那何談“復興中華”?到那時,祖國就會像清朝政府一樣,無能,遇到強國只能惟命是從,委屈求生,就沒有了中國人民英勇的氣概。所謂“少年強則國強”,我們要“長江後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趕舊人”,使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讀《國學經典》有感3

《三字經》是大家都熟悉的一本書,這本書,雖然字數不多,但它教給了我們許許多多做人的道理。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戰國時,孟子的母親為了能使孟子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曾三次搬家。一次,孟子逃學,孟母為了教育孟子,做什麼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否則之前所付出的所有努力全部都是徒勞,便剪斷了正在織着的一匹布,要知道,在那個時代,織出一匹布要用多少的時間和精力啊。

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什麼事情,一定要堅持到底,一定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然後,就是不斷地努力,向着自己心中的目標不斷前行。“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小孩子貪玩,不好好學習,是非常錯誤的,一個人小的時候,是應該學習吸納各種知識的時候,這樣才能為以後打下更堅實的基礎,如果我們小時候不好好學習,等到年齡大的時候,還是對任何事情都一無所知,那就真的是白白浪費了大好時光,變成一個一事無成的人了。

正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年青的時候不付出努力,後果是不堪設想的,只有年幼時的汗水,才能換來以後豐收的果實。“香九齡,能温席,孝於親,所當執。”

東漢人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孝敬父親,他怕父親晚上睡覺的時候冷,於是,每天都在父親上牀睡覺之前先鑽進父親的被窩,用自己的身體把父親的被子暖熱,然後再讓父親睡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孝為先的民族,古語説得好,百善孝為先,如果一個人小時候就能做到孝敬父母,尊重長輩,那長大以後,他必定也是一個善良的,有所作為的`人。

“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東漢人孔融在四歲的時候,就知道把最大的梨子讓給年長的哥哥吃,這種尊敬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三字經》中告訴我們全部都是做人的道理,我們不僅要看懂,琢磨會,還要在實際生活中運用書中的道理體會人生。

讀《國學經典》有感4

我們偉大的祖國有着五千年悠久的歷史,中國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新學期以來,我們開設了國學經典課,主要是學習有關《弟子規》的內容,而這本書傳承着歷史文化。

書中的名言警句、名人故事給了我很多啟示,我學會了很多處事的道理,也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弟子規》中的`孝道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感觸頗多。

俗話説得好:百善孝為先。讀了《弟子規》中的孝道的故事。原以為為父母做幾件家務事就是“孝”了,現在才發現其實什麼是“孝”我一點都不懂。父母對我百依百順,照顧無微不至,我想要的東西想方設法的滿足我,我反倒覺得父母為自己做的是理所當然,甚至有時候他們對自己過於擔心還覺得他們很煩,討厭他們。我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記得有一次,吃飯的時間到了,媽媽喊我吃飯,而不聽話的我卻始終沉迷於精彩的電視節目中不肯離去,媽媽一遍一遍的叫我,我都只是嗯嗯啊啊的應付,等到爸爸媽媽都吃完了,我也沒有去。等到節目結束了,我有感覺肚子餓了,走出房間一看,桌上已沒有飯菜了。我氣憤極了大喊:“媽媽,我要吃飯,怎麼沒有了呢?”媽媽急急忙忙的從房間走出來,温和而又關切地説“沒有了!你要吃飯?我給你去做。”於是媽媽急匆匆的為我去做飯,而我還在埋怨着。現在回想起來我真是太不應該了

父母為我們做得太多太多,當我們蹣跚學步時,是他們用他們温暖的大手緊握你的小手;當我們生病時,是他們將我們擁入他們暖和的懷抱;當我們學習遇到困難時,是他們為我們耐心的講解。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們對我們無私的付出。他們頭上已悄悄爬上歲月的痕跡——因我們而生的那一絲絲銀髮……

讓我們用心去體悟親情,感恩父母吧,願天下的所有父母都能健康長壽,平安快樂的生活吧!

讀《國學經典》有感5

最近,我在國學堂學習了《大學。》這本書。讀了《大學》後,我雖然不太懂其中的奧祕,但也從中學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

我喜歡《大學》中的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我理解這三綱領就是去惡從善、改正缺點,弘揚光明的德行,使自己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那麼,怎樣才能達到止於至善的目標呢?諸葛亮告訴我們要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只有恬靜才能修身,只有儉樸才能涵養品德,只有看輕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確自己的志向,只有內心寧靜才能高瞻遠矚。

《大學》這本書總結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道理,指出,修身是做人的根本。要做到修身就必須從小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在我國曆史上就有這樣一個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清代的劉蓉少年時在屋子裏讀書,遇到不懂地方就仰頭思索,在屋子裏走來走去。這屋有一處窪坑,每次經過,他總要被絆一下。剛開始,感到很彆扭,走着走着也就習慣了。有一天,父親看到他被絆一下也沒感覺,就很生氣,大聲説:“你連一間屋子都不能治理,怎能治理國家呢?”是啊,如果一個人沒有學會做人,連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麼,他就沒有資格去做官,去治理國家。否則,將給他人、給社會造成損害。這就是《大學》這本書教給我們的道理,只有先修身,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

一個人要想做出一番事業,就必須從修身開始。比如,你將來想做什麼工作,而現在卻不努力、不學習,天天只求想象,而不面對現實,到最後還是一事無成。只有一直向着一個目標出發,不斷努力,才會有好的結果。

我們從一開始就一定要有美好的目標!要在家孝敬長輩,在學校尊敬老師,在社會不為外界干擾和誘惑,不為名利所困,對朋友要守信。我學《大學》,感到很有收穫,今後,我要從一點一滴做起,努力學習,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讀《國學經典》有感6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孔子,孔子的因材施教,啟發與誘導式教學以及他的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並在課本中都學到的知識。

自認為自己對這些詞語的理解已經很透徹了,只要在工作中實行就行。説説容易,做做難。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可是我卻對自己滿懷信心,覺得自己努力這些都不是問題。一定會碰到難以“馴服”的學生,以及會遇到叛逆的學生。對教師的教育會視而不見,完全忽視。對待不同的叛逆期學生能夠因材施教。可真正遇見的時候自己就開始茫然失措。

當現在的我翻開這本書時,讓我對孔子的觀點有了新的認識。因材施教,並不是説根據學生的缺點或不足進行解決學生的問題,而是發現學生的各種品格優點。儘管要根據學生的專長來培養放在現代是不可能的,現代社會要的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可是並不是所有科目只有規定的'範圍,所有科目之間都有所聯繫。本冊書中的説明文就與科學息息相關,如果科學好,或對科學興趣濃厚的學生就可以抓他本單元的學習,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對啟發與誘導式教學也存在一系列認識的偏差。曾經的我以為啟發與誘導式是一種教學的方法,其實並非只是如此。反而想告訴人們不要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的叛逆無非只是不願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覺得作業太難。然而大部分問題都是上課時已經分析完成的問題,由此可見孩子們的聽課效率並不高,對學習的內容沒有興趣,也因此失去了積極性。因此作為一名教師,要做好導入新課的任務,帶動學生的積極性,更好的學習課文。

温故而知新,古人的話能流傳至今自然有他的道理。一開始學課文的時候並沒有很好的理解這些話,看完這本書後不僅學到了更多的東西,還掌握了教育學生的小技巧。

讀《國學經典》有感7

從二年級開始,我和媽媽一起每天快樂誦讀國學經典《論語》。

《論語》你們想不想知道是它寫什麼的?是誰寫的呢?我猜你們都想知道吧!其實它是一本語錄。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師孔子,他對學生非常有耐性,對人非常的謙遜,所以很受人尊重。這本語錄主要是他的學生把孔子上課説的話和生活中做的事記錄下來。

《論語》記錄了很多孔子説的.話,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都有很大幫助。其中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長第五》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句話是孔子通過稱讚伯夷叔齊倆兄弟不記仇,因此別人就就不記得他們的舊怨這樣一個故事講述了為人處世應有的態度。

平時在班裏,我與同學之間相處難免會有吵架,鬧意見的時候,這時我就應該學會“不念舊惡,怨是用希”這樣我們才能夠友好相處,互相幫助!

其實,悄悄告訴你,這本語錄還有很多寶貝,雖然我只會誦讀,還沒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語句,但古人説過,讀書千遍,其義自現!所以,我已經約好媽媽每天繼續誦讀《論語》,多學學裏面為人處世的道理。你呢,要不一起來吧!

二年級:荷葉上的露珠(陳思彤)

讀《國學經典》有感8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一陣清脆的朗讀聲,在王家衝國小裏傳來,他們朗誦的是什麼呢?仔細一聽,原來是老子的《國學》呀。

國學是我們中國五千年來的一種傳統文化。我喜歡國學。因為他能告訴我們許多受益匪淺的知識。我更愛國學,因為他能使我們從蠻力小子變成一個儒雅少年。在國學中,每一個單元都告訴我們一種為人處事的道理。道,使我們懂得不破壞自然規律才是真正的道,不亂使用兵器才是真正的道。

國學這一個多麼好聽的名字,在華夏各地傳播這,不被中華兒女們朗誦着。我喜歡國學,喜歡它那令人反思的語句。我愛國學,愛它那藴含着深刻含義的句子。學國學,使我懂得禮讓,學國學使我明白道是什麼。老師們説的好,我們是踩這巨人的'肩膀向上爬的。我們是踩着國學這個寬闊而高大的肩膀向上爬的。因此,我發自內心的感歎:學國學,我快樂!

讀《國學經典》有感9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共二十篇,成書時間大約在春秋戰國時期。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為後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資料。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子貢問他的老師説:“有什麼話是可以終身奉行的嗎?”孔子回答説:“那應該是“寬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孔子主張“以寬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成了千百年來流傳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學説的一個方面,也是談思想品德修養,強調“修己”。

同學們,要知道有一顆感恩的心,一顆懂得去“寬恕”的心是多麼重要,這樣博大的胸懷,自然也會給其本身帶來幸福。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設身處地為對方想想,易地而處之,自己想想,看看對方對待自己,自己又不怎麼對待別人的,總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處,而這些不足之處還必須改正。很多事,看開了,自然就不會去怨天尤人了。

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説。它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孔子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他的精神時刻都在激勵着我和我們要不斷的進步,做一個不同於平凡的人,為實現這一目的,發奮圖強,自強不息。

讀《國學經典》有感10

最近,我們讀了一本書—《國學經典》,從中我感悟良多。

孝—”百善孝為先“

在中國儒家文化中,特別提倡孝道,”出則孝,入則悌。”孔子認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那麼要怎樣去孝順自己的父母呢?孔子曾強調孝的關鍵,在於和顏悦色。“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乎。”這句話告訴我們,在父母面前要和顏悦色,有好東西要先給父母品嚐。身為人子“父母在,不遠遊。”孝順父母的思想在《弟子規》及其他國學中均有體現,古人也有很多孝順父母的典範,如:為父温席的黃香,“卧冰求鯉”的王祥。身為二十一世紀的少年,與古人相比,我倍感自愧不如,但我會以先人為楷模,不斷改進自己。

誠—“言而無信,不知其可。”

”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意思是,世界萬物都以誠為信,為本,不誠者就失去了萬物。這是我想起了我爸爸。我的爸爸是個生意人,一直堅守”以誠為本“的`信念。有一次做生意,爸爸如果以次充好,就能牟暴取利,可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語重心長得説:”我們不能因為一時的好處,眼前的利益,而失去了真正的財富—誠信。“正因為他的誠信,生意才會做得風生水起,可見誠信於人是多麼的重要了!

《國學經典》這本書教會了我許多為人為子的道理。我覺得:當今社會經濟越來越快,可人們的人文素質卻每況愈下,讓人擔憂。而正掀起的《國學經典》學習熱潮用又讓國人看到了希望,我相信,中華民族一定會擁有嶄新的明天!

讀《國學經典》有感11

今天,我看過《經典朗讀大賽》後,發現,好多的國學,在我的眼裏,都是一片模糊、朦朧,即使我學過的國學,他的廬山真面目,由於我身在此山中,所以依然看不全,看不透。

《“國學小名士”經典朗誦大賽》裏的人主要包含中學生,他們的國學積累出乎了我的意料。我熟悉的,我不熟的,甚至還有生僻的居然都會。真可謂是無事不知啊。這讓我體會到了他們積累國學的多少,他們不只是會背古文,還理解國學。

國學,是一個在漸漸消亡的一門知識,從過去的家喻户曉,到現在的沒人知道多少。國學中的意義也被人更改,就比如説,有的人看《孫子兵法》,卻利用《孫子兵法》想怎麼讓自己升職。國學現在就像天邊的彩霞,看上去美好,可是卻轉瞬即逝;又像地上的花朵,聞着香氣撲鼻,可有怎麼樣?依然隨時會凋謝、枯萎。但是如果想挽救國學,傳承國學,那只有讓陽光不再溜走,讓花兒分撒種子,這樣,重拾遺棄的`明珠,才能挽救國學,讓國學繼續傳承下去。

現在的國學,只有往下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才能發展下去,可是光背是沒有用的,國學,是靠做到的,國學是什麼,是中華民族的道德品行。

但是,如今,人們為什麼學國學呢,我猜,可能是為了傳承國學、為了完善自己的品行而學國學,但是真正這樣想的人又會有多少呢?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少年,就只能擔任起傳承國學的事,讓國學不再像小花、彩霞,而讓他像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竹子一樣,紮根在我們炎黃子孫的心中。

讀《國學經典》有感12

今天下午我讀了《國學經典》這本書裏的一篇文章叫《包拯辭官事雙親》。

講的是包拯是個孝子,包拯考中進士,被授予大理評事,出任建康縣知縣。但是因為父母老了,走不動了,包拯想時時待在父母身邊,便推辭不去。後來又得到監督和州賦税的職務,父母還是不想和他去赴任,於是包拯辭官回去奉養雙親。過了幾年父母去世了,包拯在家鄉守孝了三年。三年後,還猶豫不忍離去,鄉里的人多次勸他,又過了好久他才去做官。

讓我感受最深的是:父母在不遠游,包拯為了侍奉在父母身邊連續兩年次拒絕做官,直到父母去世以後他還守孝了三年。

讀了這篇文章使我想起了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原來我們全家生活在深圳,由於爺爺奶奶年齡大了,想落葉歸根,所以回到了老家。媽媽擔心我們便向老闆提出辭職,老闆三翻五次的`挽留,並加工資希望媽媽能留下來,媽媽想到我們依然決定辭掉不錯的工作回家。這不正是孝敬父母的表現嗎?

通過這兩個故事便我明白了我們從小就要幫父母減少負擔,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自己穿衣服、幫父母掃地、洗腳等這些小事做起,做個孝敬父母的孩子。

我以後一定要做一個幫父母做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讀《國學經典》有感13

有一本書,如林間清風般拂醒人的善念;有一本書,似山澗泉水般不斷滋潤着我們的心田。它,告訴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它,對我們詮釋無數做人的道理。這本書便是國文經典——《論語》。

品讀《論語》是一種精神境界的提升,那小小書上的每一個字都是孔子以及他的弟子用心去篆刻上去的,裏面凝結了他們一生的心血,帶給人一種心靈上的寧靜。

《論語》一共短短二十篇,寥寥數萬字,卻出現了一百多遍“君子”。孔子不也正是這樣的.人麼?他對學生們以身作則,不由半點虛假,遊説列國。《論語》中還特別利用季氏之類的小人來襯托出“君子”的高大。於是,“君子”成了《論語》中的主角。到底怎樣才算“君子”,這是《論語》中主要探究的問題。古人將“梅、蘭、竹、菊”代表君子,這表示“君子”需要有堅韌不屈的精神以及傲視萬物的氣魄,這也是《論語》中主要推揚的精神。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士”也可以理解為君子。正如上面所説,“君子要有堅韌不屈的精神。”君子不能不堅強剛毅,要有遠大的抱負和理想,不能只對眼前的小小成功沾沾自喜,人生的道路還很遠,責任還很重。但是將“仁義”作為自己的責任,會感到無比快樂。“君子”正是如此,往往將仁義作為自己的原則,一直向前,不論路途多麼艱難,絲毫不退縮。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就説明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就是他們所選擇的路不同。“君子”為了道義而奮鬥,小人卻只貪圖個人利益,甚至不惜私下用一些陰謀詭計來奪取自己想要的,根本不在乎別人;而君子則為天下眾生着想,用正義服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也有這一些“小人行徑”,在“不知不覺”的財富中塞滿了自己的腰包,卻還説自己“為官清廉”,這是精神上的不道德。

子曰:“君子先行起言而後從之。”君子在沒有做成事情前,不會誇誇其談,而在做了之後也不一定會向世人説是自己做的,“君子”不會向大家誇耀自己的成功,而想着繼續努力,這不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精神嗎?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君子不是從光鮮的外表和花言巧語來分辨的,而是應該看他的行動。他認為:“君子應吶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把自己所想所説付諸行動,用行動來證實。語言不重要,畢竟行動才是語言的火花!

“君子”是《論語》中的主角,而我們應該立志成為君子,將這個主角在我們生活中延續下去!

讀《國學經典》有感14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為國學,中國文化海納百川而成經典。《國學經典誦讀》、《朝讀經典》、《三字經》……這些都是國學,這些都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國學是先人用盡一生總結的道理,那是對人生的品讀,那裏有人生的滄桑,有歷史的痕跡,有生命的真諦,那些都是中國的驕傲,這些沉積着一個偉大的民族而不變的精魂,國學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修身養性,教會我們如何做真人,教會我們分清美醜,明辨是非。國學教我們從聖人和智者的叮嚀中品味人生的真諦,從一件小事,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事物中,我們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懷。國學經典總是引領我們不斷領悟到生命的意義,端正青少年正確的人生態度。國學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國學是要讀的,讀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每天我們定時翻開這本好書,裏面有許多為人處事的大道理,它們給了我許多啟示。比如:“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使我明白了六種極好的品德在不好學的人身上,就會變成六種極壞的弊病,使我感受到了勤奮好學的重要。《國學經典誦讀》,它教會我如何做一個好學生,而“子曰:誨女之知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體現我們上課時,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才是明智;而更要學會愛國,而“人則無法自拂土,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禪導我們要居安思危,要常備憂患意識防護……

而我印象最深的還是《朝讀經典》,它讓我們領悟了一條偉大志向的路,而立了志就等於了成功。“夫學,莫先於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育灌溉,勞苦無成矣。”這句話更是體現立志是多麼重要了;而不自強也不行自強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説明君子更應該要發奮圖強;並且還要有恆心,有了堅持不懈的'努力,什麼事都能成功。而“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曝十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更是闡明我們要堅持才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人類幾千年的文化並非簡單的能夠被精華和璀璨來形容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進步。忘記歷史就是忘記未來。讀書好似爬山,爬的越高,望的越遠;讀書好似耕耘,汗水流的多,收穫越滿。讓我們多讀這些書,讓國學和我們一起長大吧!

讀《國學經典》有感15

儒家文化融合百家而為國學,中國文化海納百川而成經典。《唐詩》,《宋詞》,《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論語》,《菜根潭》……這些都是國學,這些都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國學就像一杯茶,淡雅幽香,茶是要品的,國學是要讀的,讀懂了,自然就理解了。

國學是先人用盡一生而總結的道理,那是對人生的品讀,那裏有人世的滄桑,有歷史的痕跡,有生命的真諦,那些都是中國的驕傲,那些沉積着一個偉大的民族不變的精魂,國學把我們帶到一個新的境界,使我們修身養性,教會我們如何做真人,教會我們分清美醜,明辨是非。國學使我們從聖人和智者的叮嚀中品位人生的真諦,從一件小事,從一句話,從一個動作,從一個事物中,我們都能感悟到崇高的境界和高尚的情懷。國學經典總是引領我們不斷領悟到生命的意義,端正青少年正確的人生態度。

國學,需要我們用一輩子去體會,而國學中的精華,一生也學不完。

《論語》使我們修身養性,德行人生。《論語》花了相當篇幅直截了當的闡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點,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都主張“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教會我們如何做仁人。《論語》的真諦,就是要告訴大家,怎樣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峯,怎樣才能體會到人生的意義,怎樣才是真正地對人有“仁愛”之心,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

“《菜根譚》囊括了5000年中國處世智慧的奇書。”這是世人對它的評價。“雲中世界,靜裏乾坤;冷靜觀人,理智處世;水滴石穿,瓜熟蒂落。”人生就是這樣,要能夠在普通的生活中找尋到快樂的因子,要能夠在榮譽面前保持警醒,在挫折面前學會堅持。《菜根譚》,它充滿了哲理的味道,充滿了富於通變的處世哲學,充滿了無窮趣味。我覺得《菜根譚》它真的.看懂了這複雜的社會,教會了我怎樣面對生活,面對人生。

《道德經》是我體會最深的,它總能用一句短小而精闢的話把我們領到另一種美妙的境界,那裏都是真善美。這就是國學的力量,在國學中一旦看懂人生,便會使生活昇華到另一個水平線——不計較得失,無論世事沉浮,每次都以一種平常的心態去看待,以一顆平靜的心去面對。看輕人生的權勢名利,看穿世間的繁華昌盛,看透人生的真諦,超然物外,你就會別有一番滋味。“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這句話,就是真善美的最高境界,這句話也是老子一生的堅守。權勢名利都看輕了,世間就安靜了。

標籤: 有感 國學 彙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oqw2n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