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國學心得體會(優秀)

國學心得體會(優秀)

當我們受到啟發,對學習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不如來好好地做個總結,寫一篇心得體會,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國學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心得體會(優秀)

國學心得體會 篇1

人生是一種幸運,生命是一種奇蹟。生命在茫茫宇宙中顯得那麼微不足道,但卻是我們父母贈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我們父母從孩子的生命誕生起,就期盼着他一生的精彩,為他忙碌,為他操勞。那是一種樂意的奉獻,那是一種偉大的自覺,那是千萬條愛河匯成的恩情之海。

“可憐天下我們父母心。”有誰能感受到,胎兒躁動時父親倖福的撫摸?有誰能感受到,一朝分娩時母親忍受的痛苦?當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的時候,我們父母是滿懷激動的歡笑;當襁褓中的嬰兒不停地啼哭,我們父母表現最多的是耐心;當我們咿呀學語,叫出第一聲“爸爸”、“媽媽”的時候,我們父母回贈我們的是無數的親吻;當我們受到挫折或充滿委屈時,我們父母的寬慰會及時撫平我們心靈的.創傷,賦予我們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可以説,我們父母的關懷帶給我們無盡的快樂,我們父母的慈愛伴隨我們健康成長,我們父母是庇佑我們一生的“神”。

“百善孝為先。”我們父母無私的愛並不希圖什麼回報,但做子女的卻不能忘本,失去了一顆感恩的心,缺乏了孝敬我們父母的意願和行動。當我們父母步入中年、逐漸衰老時,他們需要我們的幫助和支持。當你把第一次親手煎的雞蛋端給我們父母品嚐的時候,我們父母感覺是很香很香的;當你把一杯熱茶端給下班歸來疲憊不堪的我們父母時,我們父母喝起來是很甜很甜的;當你學會洗衣服、起牀疊被、整理屋子時,我們父母會感覺到你長大了。孝敬我們父母是一種親情,是一種愛,是一種美德,是家庭和諧、社會和諧的音符,是天下所有子女應遵循的道德規範。

“孝為德之本。”由孝敬我們父母衍生開去,就是博愛,就是學會愛他人,愛人民,愛祖國,愛人類。每個人出生在家鄉故土,在祖國這個大家庭中成長,他都應該飲水思源、知恩圖報,都應具有桑梓之情、赤子之心,長大後要報效家鄉、報效祖國和人民。由孝道推衍開去,一個正直的人,還應該明白自己肩負的社會責任:扶貧濟困,除惡揚善,讓世界充滿愛,讓社會充滿真誠、善良和美好,讓人們都生活在温馨和諧的環境之中。這就是大忠大孝,這就是孝行天下,這就是“天下為公”。

國學心得體會 篇2

經過學習國學經典,心得體會是感覺良多,使我感覺到我學習幾十年的知識還不如古人幾葉書,古人的幾葉書寫盡了統治國家的方略和治國之道,從修身到治國平天下。一辦學校與治國

認真地興辦學校,反覆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開導學生,頭髮斑白的人也就不會在路上負重行走了。老年人有絲綿衣服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沒有過的。限制人民不必用國家的疆界,保護國家不必靠山川的險阻,威行天下不必憑兵器的鋭利。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的人都會順從。.人之所以為人,吃飽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沒有教育,就和禽獸差不多。

聖人又為此而擔憂,派契做司徒主管教育,用人與人之間應有的倫常關係和行為準則來教育百姓——父子之間有骨肉之親,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夫妻之間有內外之別,老少之間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孟子曰:“人有恆言,皆曰,‘天下國家。’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二《論語》治教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用四項內容教授學生:文獻,實踐,忠誠、信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説:“幾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師。發現好的向他看齊,發現不好的就對照改正嘛。”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子説:“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説出來卻説不出的時候,不去啟發他。

教他知道一個角,他不能以此推知其它三個角,也不再教他了。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孔子説:“智力中等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講高深的學問;智力中等以下的人,就不能和他講高深的學問了。”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説:“學過了又定時温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同學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君子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説:“温習舊知識又不斷吸取新知識,這樣的人就能做老師了。”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説:“只讀書而不思考,就會迷茫而不明事理;只是冥思苦想而不讀書,就會陷於虛妄而危害身心。”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説:“我曾經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冥思苦想,但沒有益處,不如去學習哩。”孔子主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士”,而“士”的標準就是“君子”或“君子儒”。

“君子”原是奴隸主貴族統治者的專稱,即奴隸主貴族老爺的意思。孔子把它發展成為具有一定道德標準的精神貴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當作教育的培養目標。他明確提出作為一個“君子”,一要能“修養自己,保持恭敬謙遜的態度”,即要有“德”。二要有“使親族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樂”的治國安民之術,即要有“才”。君子德才兼備,以德為主。教師要儘自己的社會職責,應重視自身的學習修養,掌握廣博的知識,具有高尚的品德,這是教人的前提條件。三《學記》治教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成為完美的玉器;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雖然有佳美的菜餚,不經過品嚐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最好的道理,不經過學習不知道它的奧妙。因此,通過學習然後才知道自己的不足;通過教學實踐,然後才知道自己的困惑。

知道不足,然後才能反省自己;知道困惑,然後才能加強自己。所以説,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liè超越)等也。教師時時觀察學生的學習而不輕易開口解説,使學生的疑問存在心裏(激勵他獨立思考);年幼的學生只聽而自己不發問,這是因為學習(應當循序漸進)而不能超越越等級。

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息焉,遊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因此君子對於學習,心懷學習之志,不斷地進修學業,休息時,遊觀時(也不忘學習),能夠這樣,才能鞏固學習而又親愛教師,喜歡學友而篤信所學的道理,因此即使離開師友也不違反師道。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大學的教育方法:在學生不良行為尚未萌發就注意防禁叫做預防;在學生可以教育的時候及時進行教育叫做適時;不超越階段而循序漸進地施行教育叫做順序;互相觀察學習而提高叫做觀摩。這四點,就是使教育興盛的方法。四師德

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做國君的要處於仁的境界;做人臣子的,要處於敬的.境界;做子女的要處於孝的境界;做父親的要處於慈的境界;與國人交往,要處於信的境界。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

因此君子自己具備的,而後才要求他人做到;自己不沾染的,而後才能禁止他人。,倫理道德既是政治的核心,又是教育的根本。從教育過程來説,倫理道德教育既是教育的起點,又是教育的歸宿;既是教育的依據,又是教育的內容和途徑;既是教育的過程,又是教育的目的。從“格物”的實際教育着手,到理想境界的“天下平”的實現的過程,在前後連接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環節(即“八條目”)裏,實際存在着教育認識過程的三個階段:五教育方法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靠他來傳授儒道,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凌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

國學心得體會 篇3

《論語》是一份彌足珍貴的教育遺產,使我們的心靈有所啟迪,有所收益。只有用心去讀,認真品味,才能洗淨內心的污垢,淨化我們的心靈,提升我們的道德水準,做一個實實在在的好人。

子曰:學而不思那麼罔,思而不學那麼殆。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學習就要掌握技巧,也不是死學要與世界上的萬物聯繫在一起,古人説的好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無止境的。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學識是不斷深化人的精神。三經裏説到: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我國在很久前就十分注意教育,人在失敗中長大,每個名人背後都有不為人知的.故事,《陳平忍辱苦讀書》、《陸羽棄佛從文》、《少年包拯學斷案》、《萬斯同閉門苦讀》這些偉大人物都經歷了艱辛、寒窗苦讀聖賢書、辛勤學習才得到這番作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説,廣泛地熟讀典籍,複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識以求融會貫穿。是呀,也許我們買來的書,有些人只看一遍,就把它丟棄在一旁了。其實,書中的奧祕之處不是一遍就能看出來的,你得看五遍、六遍,甚至一百遍,每一邊吸收的知識都是不同的,個人簡歷俗話説的好: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誠信是一個道德範疇,以誠待人,以信取人,是我們中華民族最為優秀的傳統之一。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一種人人必備的優良品格,一個人講信用,就代表他講文明,講誠信,處處受歡送;不講信用的人,人們會把他當成空氣,忽略他的存在。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講誠信。如果人不講信用,在這社會上就不會有他的任何一處立足之地,什麼事都做不成。講誠信,不是説説這麼簡單,很多人都是説得容易做起來難,如果講誠信,在商場上的競爭也就都不會存在了。在生活中,我們並不缺什麼,就缺了人心、誠信。我們要講誠信,因為這是做人的最根本的道理。

學了《國學》,我懂得了許多,體會到了無窮的知識。人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知識與誠信。古人為我們創造了無止境的知識,我們應該繼承併發揚下去,讓這筆財富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國學》是世界的瑰寶,他教會了我們一切,它是歷史的領袖,是中國歷史上的驕傲。

國學心得體會 篇4

9月20日至22日,我有幸參加了第x屆xx全國國小國學經典教學觀摩培訓,時間雖短,但受益匪淺。國學文化可謂博大精深,簡短精悍的文字,藴含着無盡的智慧,深深震撼着我的心靈。學校作為傳承與發展文化的載體,在引導和弘揚先進文化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學校文化建設是我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經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每一個人成長為德行高尚、知識廣博、行為優雅的現代中國人。為此,我們也積極響應,廣泛開展“讀經典”活動。讀經典能更好植根於民族傳統,掌握優雅、精緻的祖國語言,感知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從而引導學生修身立人,明禮誠信,厚仁篤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積極營造“誦讀國學經典,積澱文化底藴”的書香校園、書香家庭、書香社會。

一、教師悟領經典修身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教師真切感悟經典之美,品味與書為友的樂趣,激發熱愛祖國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通過學習經典讓教師體會以德明志、博學多才的內涵,使教師們多一些文化積澱,寫起文章來如行雲流水,説起話來字字珠璣。教師們只有深刻認識到容納下縱橫千年的文化的國學,才會在無論什麼樣的環境下淡定從容、高雅脱俗。國學,是最質樸的.人生指南,是對世界的精闢認識,對為人處事的精準總結,日常行事的準則;學習國學,可以陶冶教師的情操,提升教師文化底藴,實現教師的昇華。

二、學生誦讀經典促成長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孔子説:"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儲蓄銀行,誦讀就是最好的貨幣,在學生時期將最好的貨幣存在他們心中,長大後定會受益終身。學生通過背誦和練字潛移默化地將歷史地理,道德禮儀,生活知識和識字閲讀能力結合在一起學習語文,使學生在讀誦的過程中語言能力、想象能力、思維能力從根基上自然生長獲得語感語境。經典美文誦讀可以解當今學生“讀書苦,苦讀書”的現狀,走出一條快樂閲讀之路。為他們今後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脱。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心得體會 篇5

聆聽專家指導,激發研究信心

4月12日至4月15日,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十二五”規劃教育學重點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研究”子課題實驗學校國學教育研修課程在珠海舉行,莊嚴老師國學課題“誦讀國學經典,弘揚傳統文化,推進教育和諧”組全體成員,有幸聆聽了來自於全國各地優秀名師的教導,大家紛紛表示獲益匪淺。

在為期四天的培訓中,中國著名教育史學家、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郭齊家專家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小國學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指導專家,著名吟誦專家、中華吟誦學會祕書長徐健順,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小國學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指導專家、江蘇省徐州市經典國學教育研究會理事朱玉昆帶我們理論指導,更有來自一線的老師珠海容閎學校國學研修中心主任李曉輝和廣州市明德廣地實驗學校優秀國學老師謝敏的實踐經驗的傳授,所有與會者都經受了一次深入淺出,卻又耳目一新的研修。

其中,郭齊家專家在做報告《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與傳承》時,指出我們要用好中國傳統教育思想的精華。他説,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源遠流長、豐富深厚,培養薰陶了無數仁人志士。例如,重視道德教育和道德培養,注重氣節與操守,強調人的道德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倡導不計成敗利鈍、不問安危榮辱而以天下為己任的寬廣胸懷;等等。中國傳統教育思想不僅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也對世界教育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應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教育思想,探尋其時代意義,使其精華在現代教育科學理論的觀照下實現新的發展、發揮更大作用。郭齊家老教授還給我們講了《文化傳承與立德樹人——青少兒讀經的思考與建議》,郭教授強調對於青少兒讀經這件事應該由父母和孩子一起完成,在孩子青少兒時期,父母和孩子一起吟誦經典是最好的事,不要礙於情面,要每天和孩子一起讀,讓孩子受到薰陶。要多讀古詩文,紮好中國根。紮好中國根,學做現代人。

而來自江蘇的教授朱玉昆老師重點講了作為中國小老師,如何更快地瞭解國學經典,怎樣運用經典來迅速有效地提升自己。朱老師推薦了四部經典:《大學》、《心經》、《道德經》、《弟子規》。朱老師告訴我們,一切經典的學習最終都要落實到自己的行動中去。學習國學經典的方法技巧主要有“讀、感、悟”。來自於中華吟誦學會的吟誦專家徐建順主要給我們介紹了古代讀書法的意義、今天吟誦讀書法的由來以及意義。他經過各種方式的展示“讀”,向我們指出,吟誦是每個地方,每個人的旋律都不一樣的,特別他通過詳細地分享《靜夜思》的各種讀法,向我們展示了吟誦之美。接着,他給我們傳授了吟誦的九大規矩,其中,有“依字行腔”、“依義行調”、“入短韻長”。最後,徐建順教授響應大家的'要求,為我們展示了幾首文體不一樣的詩文吟誦,讓我們接受了一堂吟誦盛宴!

徐教授講座完畢,是來自於廣州番禺明德廣地實驗學校的一線國學老師謝敏給我們帶來一場《師者——點亮人生》的講座。謝老師以自己的曲折的教育生涯告訴我們,吟誦是對自己、對學生、對社會的最恰當的抉擇,因為這份抉擇成就了自己、學生、學生的家庭。她生動闡釋了自己“用中國文化精神做教育”的觀念,並與我們分享具體的實踐與收穫過程。讓我們這些一線老師深受啟發!

最後,珠海華髮教育集團副董事長、容閎學校校長王韋華先生給我們講了:《導讀——君子之道、儒學之本》。王校長給我們講了“四書”的學習次第和“四書”讀法概要,王校長給我們介紹了四種學習方法:精解字詞、初識文意、融通文藴、神交古人。同時,珠海容閎學校國學研修中心主任李曉輝老師給我們介紹了珠海容閎學校的創辦過程和辦學理念,同時還重點介紹了容閎學校在傳統文化教育的實踐探索過程。

為期四天的培訓,讓我們課題組成員們收穫良多,大家都更加明確了吟誦的意義,感受到了吟誦的音韻之美吟誦之樂,收到了極大的鼓舞!相信,我們的國學經典課題會開展得更加紮實、有效!

國學心得體會 篇6

中華民族有着在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歷史,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傳承兩千多年。古代思想家諸如孔子、孟子、荀子等,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創造出滋養後人的思想成果。在教育方面,他們有自己獨特方法。時代發展到今天,在這個電子化信息化的時代,他們的思想過時了嗎?這裏,我們得信奉魯迅的“拿來主義”,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通過《國學經典與教育讀本》的學習,我瞭解了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習了先哲們許多的教育方法。在我看來,其中的很多東西,到今天仍然不過時。

以孔子為代表的古代精神和文化正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把它稱之為“國學”。以國學啟蒙的範本“三百千弟”為例。《三字經》最重要的特點是條理清楚、文理明暢、概括精闢地傳授歷史文化知識,倫理道德知識,團結友愛的重要性,以及學習應當刻苦等等,被譽為“袖裏通鑑”。且反覆勸勉學童勤學,敦促家長、老師認真對待對子弟、學生的教育。誦《百家姓》使我瞭解了中華民族姓氏的淵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遠,使用人數最多的兒童國學啟蒙讀本,在中國教育史、文化史上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文化的小百科全書。《弟子規》是關於品德修養、行為規範的國學啟蒙讀本,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語言,淺近的歷史典故講述清楚。

孔子更是我國傑出的教育家。從《論語》中可以看出孔子很多關於教育的思想。孔子認為治國治民,政治、軍事、法律都不可缺少,但最根本的還是教育,他把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他認為教育可以把社會的政治思想、倫理道德,傳播到民眾之中,從而對政治產生重大影響。《論語?為政》載“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這就是説,通過教育把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的風氣傳播開來,就會影響政治。

孔子認為教育是立國治國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業的發展要建立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論語?子路》中“子適衞,冉有僕。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通過冉有之問,孔子扼要地闡明瞭他的庶—富—教的施政大綱。“先富後教”的觀點表明,須先發展經濟,教育才能更好地發展,教育要受經濟的.制約。

孔子對教育在人的發展過程中起關鍵作用持肯定態度。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指出人的天賦素質相近,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天賦比平民高貴、優越的思想。孔子的“舉賢才”及整個教育思想都放在這種天賦平等的人性論基礎上,他盡力將教育推向平民,為其“有教無類”主張提供理論根據。同時,孔子指出人的個性差異是後天作用的結果,充分肯定了教育的影響力,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現在我們提倡與時俱進,但優秀的傳統文化不能丟。特別是教師,除了橫向的擁有國際視野之外,還得縱向的博採古代思想文化之長。多方面學習,以教育教學的工作需要為根本出發點,全面地提高自己的素質。

國學心得體會 篇7

國學課程試驗將近一年時間,對於國學課程的課堂教學怎麼教,有什麼教學原則,怎樣精確把握好試驗目標和教學策略?帶着問題和困惑,3月9日參與了是學校教研室組織的“《中華頌,國學經典誦讀》老師培訓活動。”通過聽課,專家與培訓者的互動等活動,受益匪淺,感受頗深。

文城中心學校許小麗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上的《敕勒歌》,課上許老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利用多媒體創設真實有效的教學情景,畫面精緻,調動同學的視覺、聽覺感官,提交同學的學習樂觀性。是一節國學課堂教學的示範課。

印象最深的是王琴玉老師的課。教學目標同學自主選擇,“能學多少學多少”“讀好,能背誦”。同學沒有壓力,沒有負擔,輕輕鬆鬆進入課堂。課上,老師面帶微笑,態度親切,語氣温柔,一下子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通過帶讀、個別讀、齊讀、接讀、變換角色讀、師生同讀、生生互讀,以讀為主線的教學形式。整節課,老師充分調動同學的學習愛好,呵護同學熱忱,教學容量大,教學效率高,是一節常態下的國學課堂教學的樣板課。

“一本課本,一張嘴,就能上好國學課”王老師做到了。“不求甚解,”熟讀成誦,這是國學課堂教學的最基本原則。“素讀”是經典誦讀的基本方法。

通過聽課及專家的講評活動,心結以解開,明確了目標,把握好策略,更堅決了自己上好國學課的決心與自信念。

第一屆經典誦讀時,我和教研室的幾位同志深化各所學校驗收節目。但對我來説,只是偏愛文學,喜愛朗誦,前來只想踏踏實實有所收穫。觀看完全部的節目不免心生懷疑:為什麼有些學校把誦讀經典變成了藝術表演?有所不解,但也不便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我的意識裏,經典朗誦應以“誦”為主,在古典音樂的伴奏下,如同在傾聽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智者敍述生活的閲歷、生命的真諦、生存的,讓人們彷彿徜徉於學問的黃金海岸。這是第一次經典誦讀給我的印象。

時值一年,其次屆國學經典誦讀又拉開了帷幕。這次的.學校組在市二小進行。那天原本想早點去,由於伴隨王宜振老師去得太晚了。急匆忙來到二小,早已燈火輝煌,霓虹閃耀,人羣攢動。舞台兩邊大屏幕上的字滾動着。找了一個位置站在那裏仔細觀看起來。

朗誦、着裝無可挑剔,比去年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許多。家長也來得不少。這樣的陣勢足以讓聽眾從國學經典中找回中國人曾經珍惜過而現代卻缺失了的國魂。通過這種渠道對中國典籍的宣揚,喚起了人們對傳統的親近感,激起了人們瞭解傳統的愛好。我邊看邊想:假如把這項活動堅持下去,孩子們從文化素養到精神氣質確定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家裏,孩子們的語言肯定變得豐富靈動,也肯定會妙語連珠,出口成章;寫作文也會引經據典,信手拈來。

國學心得體會 篇8

10月16日—17日,在徐校長的帶着下,我有幸參加了為期兩天的國學培訓。通過短短兩天時間的學習,讓我受益匪淺,感受很多。這次學習不僅開拓了我的視野,我的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更新。

在這兩天的緊張的學習中,我聆聽了xx實驗學校和武大附小的'幾節國學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xx實驗學校的王茜老師教授的漢啟蒙課。因為我是一名低年級的語文老師,識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學的難點,因此我對王茜老師的課非常感興趣,與傳統識教學不同的是,他們的識是以部件來認識生,這種方法非常有效,我們的教學就應該教給他們識方法,培養識能力。

由於漢具有“拼形〞和“表意〞的特徵,很多漢形是可以拆開,加以拼組的。學生在掌握了一些根本筆畫和部首之後,就可以較快掌握其它形狀相近的漢。拿王老師的課來説,王老師教授“木〞這個部首時,引出以木作為偏旁的“林、沐〞等,通過義的講解,學生很容易把舊知識與新內容聯繫起來,“讀、寫、義〞也就很容易掌握了。大多數漢是形聲,其形符表意,聲符表音。從形、音、義三者的統一上進行教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通過引導學生多組詞,以強化記憶。

識是閲讀和表達的根底,我想王茜老師教授的識方式能讓學生準確而牢固地識記的音,形,義,形成一定識能力的最正確途徑。

雖然這次學習時間很倉促,但我感觸良多,我想在接下來的識教學中,我會借鑑這種利用部件來教授漢的方法。這種識方法一定能使國小語文識教學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

國學心得體會 篇9

在這個炎炎夏日裏,我參加了為期十天的國學教育培訓,在這十天培訓中,我們聆聽了許多優秀教師的講座,他們精彩的講述、睿智的思維、精湛的技術、精湛的`語言,無不讓我們歎服。在他們身上,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這十多天的培訓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國學、經典誦讀、文化課堂教學展示、班主任工作、國學課堂教學展示、國學經典的教學展示、教師的語言藝術表演、教師的語言藝術表達等等,讓我們在學習中受益匪淺。國學教育,我們要與國學同行、與國學同行,讓我們共同成長。

通過這十天的國學教育培訓,在思想上得到了洗禮,精神上得到了昇華!通過聆聽了許多優秀教育者的經典講座,讓我學到很多知識,真是受益匪淺。通過觀摩了優秀教師與國學教師的互動交流,讓我們明確了國學經典的內涵,知道了經典的價值,明確了教育的方向。通過聆聽許多優秀教師的講座,我們深深的感到自己在國學經典中還有很多要學習、要領還需努力,比如,要把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教學實踐中去,還要向其他學員學習,不斷提升自己。通過培訓,我們要更新教學觀念,樹立新課程觀念。

國學經典是中華優秀文化的精髓。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認知、學會和傳承中華優秀文化,要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國學心得體會 篇10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國學文化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

我學習《論語》的收穫是很大的。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鑽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於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説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在教學中,我們更要鼓勵學生樹立遠大志向,但學生樹立志向後,又為這個志向做出了什麼呢?我們是否只是鼓勵學生憑空説出的一種空想呢?這個恐怕有人很少考慮。遠大的志向誰都能説出很多,也能説得很大、很遠,但關鍵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諸實際行動!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卻對“遠大”的理想大加讚揚,對現實的理想“哂之”又“哂之”,認為這是學生胸無大志的表現,沒有出息的表現。好象他做的都是小事,沒有什麼捨己為人的大理想。但是他的內心是充盈的,他的理想是現實的,可行的,不是空洞的,不着邊際的。比如:我們教育學生愛國,怎樣做才是愛國?什麼樣的行為是不愛國?學生心目中有沒有一個完整的定位?有的教育專家提出:學生能主動撿起一片紙,這就是愛國!所以我們教育學生勵志,不妨把眼光收回來,放在眼下能付諸行動的,哪怕為了理想只邁出一小步。“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的年代已經過去,勵志要切合我們的實際,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__。

學習《國學》有以下感悟:

  一、學習國學可以提高自己的素養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麼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二、《國學》讓我學會感恩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孔子説:“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後,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脱。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以此為傲,也希望大家能繼承併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國學經典教育心得體會篇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國學經典中藴藏着中國五千年曆史中的智慧精髓。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通過這一段時間的學習,感覺國學不僅在廟堂上生輝,在民間照樣閃光。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文化綿延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也是因為國學文化一直貫穿於每一箇中國人的成長曆程。

兩千多年來,中國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聖賢的經典為基準,就是在元朝與清朝時,外族入主中原時,這種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變。這種以國學為基礎的教育,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與治國能臣。然而現代的教育,只是對人的智力與技能方面的開發加大重視,對於人的德育與做人做事方面卻不管不顧。其實一個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沒有德行,也會在社會上處處碰壁,不會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國學經典的叢林中漫步,可以在經典國學的長河裏凌波;可以在國學經典的寶庫裏採擷如花的詞語,構築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詩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畫筆描繪一幅幅山青水綠歡聲笑語的畫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優美的教育讚歌—— “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國學心得體會 篇11

近日參加了中心組關於國學知識的學習,感覺受益匪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國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證明,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現根據個人學習情況談點體會:

一、國學使人提高素養

傳統精神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啟迪思想,開闊文化視野。國學是關於道德的學問。學習就是要把自己修煉成一個奉公守法、恪守信用、遵循規則、奉獻社會的人。《論語》把人生的追求分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人要有“為萬世開太平”的恢弘志向,要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博大情懷。其進取意識和向上精神值得我們汲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自己知道自身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作為黨員幹部應注重自己的表率作用,帶頭學習國學,加深傳統文化的薰陶,更加明理和睿智,拓寬看問題的視野和知識面,提高對道德修養認知的水平,使自己懂得更多為人處事的道理。

二、國學為人指明方向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説:孔子説:“學生,在家裏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後有剩餘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通過學習《國學》,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如對自己的父母應該以感恩的心去對待;對有困難的人應該從樂於助人的心去對待;對犯錯的人應該以寬容的心去對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語行為中要小心謹慎,要講信用。孩子從小就被教育要講禮貌,尊敬長輩等。它在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善良的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做一個有禮貌的人。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

三、國學教人學會做人做事

中共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國方略、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重論和決策,都可以從博大精深的國學中找到傳承基因和歷史淵源。儒家學説倡導“禮義廉恥”、“忠孝仁愛”等等,構成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而傳承至今。我們在學習國學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它對當前工作的重要借鑑意義。比如對於“禮義廉恥”,“治國就是治吏,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將不國”。我們要深刻理解其廣博的內含,融會貫通於當前的廉政建設之中。又如“忠孝仁愛”,“忠”,就是要忠於國家、忠於黨;“孝”,就是要孝敬長輩,試想,如果連自己父母都不孝敬的幹部,怎麼可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仁”,就是要廣施仁政,以人為本;“愛”就是要愛國、愛黨、愛人民、愛家庭。尤其對國學中以孔子思想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學習,要努力發掘其中的人文智慧,領悟其中做人做事的原則、為人處世的哲理、生產生活的奧祕,以求得人與人關係的和諧、人與自然關係的和諧、人與社會關係的和諧。

古為今用,是我們學習國學的唯一目的。學習國學讓我們瞭解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豐富了知識,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養。

國學心得體會 篇12

20xx年學年度,重慶市教委組織全市教師開展了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這門繼續教育公共課,它分為四個教學視頻。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深層次的知道了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國學作為中華文明的主要載體,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形形色色的中華文明之珠串連在一起,展現着中華民族的精神。其優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時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現代文明之中,成為了傳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類共有的文明與智慧的結晶,使我受益匪淺。

一、深層次的領悟了古代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指人們對人類特有的教育活動現象的一種理解和認識,這種理解和認識常常以某種方式加以組織並表達出來,其主旨是對教育實踐產生影響。一個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這個民族對世界和生命的歷史認知和現實感受,也往往積澱着這個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和行為準則。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國學從教育作用、教育對象、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育原則等多方面給我們認述的地十分精闢。如我國大教育家孔子在《論語》中很多篇章都中對師德修養的相關論述,帶給後世為師者莫大的啟示:立志有恆,加強修養;自省自克,改過遷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愛護學生,無私無隱;相信學生,鼓勵學生;不斷學習,努力創新。作為一名新時期的國小教師,就應該吸取國學之精華,結合今天的先進教育理念,不繼充實自己,以適應飛速發展的當今教育趨勢。

二,深層次的揣摩了古代的教學藝術。

教學藝術指教師培養人才,傳播知識、技能的富有創造性的方式、方法。又指學校教師在課堂上遵照教學法則和美學尺度的要求,傳授知識和技能給學生,而施行的一套獨具風格的.創造性活動。通過此次學習,教授為我們講授了中國古代教學藝術的五個原則:因材施教,長善救失的教學原則、“問對”(問答對話)啟發式的教學原則、相機而授,適時而教的教學原則、寓理於事,寓義於趣的形象化教學原則、師生相諧,美善相悦的教學原則。讓我明白了啟發式是教學的核心,因材施教是啟發的前提,問對是啟發的主要形式,相機而授是把握啟發的最佳時機,形象化是使啟發取得良好效果的手段,師生相諧是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易接受啟發的一種和睦協調的師生關係。要求我們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應做到學與思辯證統一,學與行緊密結合,學與教相通相長。教師在教學中,起到是一個引路人的作用。引路人就要善於引導,善於鼓舞,善於啟發學生沿着正確的道路走去,而不是要拖着學生,壓抑學生走路,更不是要代替學生學習,一定要學生保有積極上進的情緒。教學不應拘於單一的形式,而應形象生動,有張有弛;教學的生動性並不影響教學內容的思想性。今天重温中國古代的教學藝術,也不禁讓我心潮澎湃,用今天的眼光看,我們甚至可以認為,中國古代大師們的視角是極富現代意識的。所以,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應繼承中國古代教育家的教學藝術,去認真研究,認真揣摩,作為今天指引我們教育教學的財富。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着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是華夏沃土燦若晨星的瑰寶。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裏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的吟誦中成長。通過此次學習,我明白了許多人生道理,可以説,國學知識裏面對人生道理彷彿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個指南針,在你看不清前方時,為你撥開眼前的迷霧,為你指出正確的方向。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輕鬆而灑脱。正確的運用國學中的教育思想與教學藝術,結合當今社會的先進教學經驗與教學方法,努力工作,為農村教育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國學心得體會 篇13

學習我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後深有感觸,下面淺談幾點心得體會:

1、“素質”與“素養”的區別:林崇德在“序”有一段文字作了闡述,要點是:“素質”的主體是“教育”,主要是指“身心特徵和基本品質結構”;而“素養”的主體則是“人”或“學生”,主要是指“教育過程中形成的知識、能力、態度等方面的綜合表現”。由此,是否可以這樣考慮:提出“素養”,主要是要回答“培養出來的人究竟是什麼樣”,而“素質”則側重於“學校提供什麼來塑造人”,兩者的立足點、出發點不一樣。這裏藴含的深層意思,可以用“哥白尼式的革命”來描繪。受教育後的“人”的表現,成為關鍵所在。應該關注的是:“受教育後學生能表現什麼”,而不再是“我能給他們什麼”,這裏面的細微但深刻的差別,需要引起關注。

2、“核心素養”的演變:作者介紹了比較典型的“德性論”(代表傳統的理論)、“能力論”(以四個學會為核心的工業時代的認識)、“素養論”(90年代後,世界各國關注和研究,代表後工業時代的認識),結論是:核心素養“受到當代世界的普遍重視”、“對它的界定總體上一致但也略有差異,體現了民族特色”、“這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在實際生活中可以發揮多方面的作用”、“其形成是個人與社會協同作用下的漸進過程”、“是全體社會成員共有的素養”、“核心素養的架構應兼顧個體與符號(工具)使用、自我發展,基於社會之間的關係”。

3、“核心素養”的概念:作者給出的“核心素養概念的定義”是:“核心素養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生髮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它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結合體;它指向過程,關注學生在其培養過程中的體悟,而非結果導向;同時,核心素養兼具穩定性與開放性、發展性,是一個伴隨終身可持續發展、與時俱進動態優化過程,是個體能夠適應未來社會、促進終身學習、實現全面發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養不僅能夠促進個體發展,同時也有助於形成良好的社會。”在這個基礎上,作者從“目標”(培養什麼人)、“性質”(共同的最基本素養)、“內容”(知識技能態度等等的綜合表現)、“功能”(超越升學與就業)、“培養”(先天遺傳基礎上的後天環境影響)、“評估”(定性與定量、顯性與隱性的結合)、“架構”(涵蓋文化學習、自我發展、社會參與三大領域)、“發展”(終生髮展與階段目標的結合)、“作用發揮”(整合各個方面)等九個方面對“核心素養”的定義作了解釋。作者又從宏觀(國家教育目標和方針政策)、微觀(指導課程建設和教學考試等)。從作者引述的國際組織的'有關文件看,一般把這個“核心素養”分為“能互動的使用工具”“能在異質社羣中進行互動”“能自律自主地行動”三個方面。4、從傳統文化中發掘核心素養:作者將“傳統文化”的核心素養用“修身成德”概括,包括“仁民愛物”“孝親愛國”“重義輕利”“誠信自律”“禮敬謙和”五個方面概括。為了比較,作者用從“倫理道德”“求學治學方法”“生活禮儀與日常行為習慣”“人文歷史知識”“文字表達能力”“自然科學技術”“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按朝代的重視程度作了分析。整體來講,按照第一章“演變”的討論,不管怎麼美化,中國傳統文化,在“核心素養演化”的視角,屬於“美德論”,至多是“美德論”的最高表現,僅此而已。

5、從現實需求中歸納核心素養:這一部分最有參考意義的是它的研究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整合型——這三種方法的綜合運用所獲得的“現實需求”對“核心素養”的影響。儘管新意不多,但是所使用的方法很有參考意義。

6、從現行課程標準中反思核心素養:這一章篇幅達55頁,在本書中僅次於“國際視野下的核心素養”。不過,在我看來,這一章真正有意義的,不是它提出了什麼新的觀點,有什麼新的補充。而是一份對“課程標準”的利弊得失,以及由此對我們現

在的課程和教學存在問題的進行深入剖析找出路,是很有參考意義的。很少見到這樣運用“大數據”分析的文本。

對核心素養推進的實踐探索:算是收關之章,談了幾個問題:從質量評估入手推進核心素養(這並無特別);從核心素養着手進行教學改革(前一章已經詳談,這裏提到的“直接指導型”“互補融通型”值得一提);從核心素養出發進行教師專業發展(這一部分提到了“教師的核心素養”,有點新意)。

國學心得體會 篇14

中華經典傳承幾千年,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人類文明最珍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的魂與根。寒假期間,我觀看了山東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國學小名士》節目,讓我真正領略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的心靈也受到了莫大的震撼與洗禮。

山東省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如同讓我們品嚐了一道古代經典文化大餐,演繹出了國學經典的獨特魅力,有代代傳誦的唐詩宋詞,有琅琅上口的傳統蒙學讀物《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有千年流韻的名篇雅言……。通過觀看比賽,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一等獎獲得者張曉萍同學的《孝滿天下,讓愛回家》的朗誦,它讓我們認識了以孝德感人的.黃香、朱壽昌、朱德等,號召我們從小做起,從現在做起,做一個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人,不要給自己留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而那些身着古裝的國學小名士,他們扮演的小李白、小杜甫、小白居易、小李清照、小蔡文姬、小蘇軾更是讓我忍俊不禁,發自內心的喜歡;那一個個膾炙人口的詩句,聲聲入耳,滌盪着我的心靈;那出自聖賢孔子之口的“三人行必有我師焉”的語句,讓我懂得了應該以能者為師,學會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虛心向別人請教。要海納百川,虛懷假設谷,方能擁有高山般的情懷大海般淵博的知識。

人生猶如一條漫漫長路,有許多岔道,當我們迷茫不知如何選擇的時候,需要一個智者的指引,那個人就是經典詩文;我們少年兒童猶如一顆顆茁壯成長的幼苗,那麼經典詩文就是我們所需要的陽光、雨露……

“誦讀經典,與聖賢對話;傳承美德,讓心靈成長。”讓我們開啟心靈的大門,去吟誦去領悟,為傳承祖國的文化傳統美德而共同努力吧!

對於經典,我起初並不瞭解,後來在信息孫老師的指導下,我才對經典有了一些認識。我現在正在讀《論語》。《論語》是我踏入經典世界的第一步,説實話,我對經典並沒有多大的興趣,並不覺得讀經典有多麼的好。

不過,孫老師每逢信息課就向我們推薦。我想:孫老師這麼積極,也許經典真的對我們幫助。接着,在孫老師的要求下,我們班很多人都買了《論語》。在經典的世界探索起來。我記得以前孫老師對我們説:“我女兒也讀經典,如果我要害了你們,那我也已經把我的孩子給害了。”我知道孫老師的女兒俞典典讀經典讀得很棒,要是我也能這麼厲害就好了!我要努力了!俗話説: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反正也沒什麼害處,多讀點書也好啊!我覺得經典中藴含着中國文化的精華。現在很多外國人都在讀中國的經典,我們這些實在的怎麼能不如外國人呢?所以説,我們就要更瞭解經典,做些有意義的事情。我要讓自己更深地體會經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3gno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