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國學 >

國學的經典

國學的經典

國學的經典1

1)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國學的經典

2)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後漢書宋弘傳)

3) 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後漢書)

4)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劉備)

5)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東晉陶淵明雜詩)

6)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唐王昌齡從軍行)

7)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唐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

8)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9)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二十二韻)

10) 新鬆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唐杜甫)

11)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唐杜甫戲為六絕句)

12)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

13)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14)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唐韓愈調張籍)

15)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唐韓愈進學解)

16)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唐劉禹錫陋室銘)

17)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唐白居易放言)

18)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唐王翰涼州詞)

19)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顏真卿)

國學的經典2

狄仁傑是武則天當政時的名宰相。他在當豫州刺史時,辦事公正,執法嚴明,受到當地人民的稱讚。於是,武則天把他調回京城,任為宰相。

有一天,武則天對狄仁傑説:“聽説你在豫州的時候,名聲很好,政績突出,但也有人揭你的短,你想知道是誰嗎?”

狄仁傑説:“人家説我的'不好,如果確是我的過錯,我願意改正。如果陛下已經弄清楚不是我的過錯,這是我的幸運。至於是誰在背後説我的不是,我不想知道,這樣大家可以相處得更好些。”

武則天聽了,覺得狄仁傑氣量大,胸襟寬,很有政治家風度,更加賞識他,敬重他,尊稱他為“國老”,還贈給他紫袍色帶,並親自在袍上繡了12個金字,以表彰他的功績。

後來,狄仁傑因病去世,武則天流着淚説:“上天過早地奪去了我的國老,使我朝堂裏沒有像他那樣的人才了。”

智慧小語:氣量與胸襟都是人格賢善的基石。學會公正地看待流言,往往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國學的經典3

一、教學目標:

1、誦讀《弟子規》----入則孝,達到熟讀成誦。

2、通過講解及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的孝心。

3、通過課上學習,回家後向家長傾吐自己的心聲,昇華主題。

二、教學準備:

1、收集《弟子規》錄音。

2、課前組織家長與學生共同觀看教育短片《洞穴之光》之後請家長錄音留言。

3、配樂《春江花月夜》並製作教學課件。

三、教學模式:

1、故事導入、情境激趣。

2、配樂誦讀、品讀解意。

3、聯繫實際、感悟昇華。

教學過程:

一、課前活動(配樂兒歌《三字經》)

今天,我們將共同走進國學課堂,在重温那些經典的國學篇章的同時,也讓我們的情感再度昇華!

二、聽故事,悟主題

《黃香温席的故事》

冬天温衾暖,炎天扇枕涼。兒童知子職,千古一黃香。

對於“孝”我們知道,任何人都不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來自於我們的父母。不僅如此,就在我們成長過的程中,每時每刻都得到父母的呵護,沐浴着雙親的恩澤。

國學的經典4

接觸國學應該是兩三歲的時候,父母會叫我背誦《三字經》,那個時候還不懂得國學的意義,但現在學的越多就越能看明白其中的一些道理。

《論語》教我們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視仁德;《弟子規》教導我們為人處事的規範;《孔記》告訴我們修身做人的準則;而《大學》教導我們要格物致和……

説實在的,我覺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時候就有這麼一套叫你怎沒做人的書,使自己不斷改善。“德”是《弟子規》主要講的內容,他教會你如何尊重長輩,愛護小輩,孝敬父母老師,關心兄弟姐妹,時時刻刻都要以“德”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為重,真正的`做到尊師重道、尊老愛幼。

學習《弟子規》之後,我感觸特別深刻,因為自己平日裏的一些舉動,使自己對《弟子規》有了更深刻的瞭解。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自己,腦子裏浮現出了一幅畫面:現在學習的太少太少了!時間抓得不緊;在處事做人上還有很大差距。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會神、津津有味的看着電視,忽然聽到奶奶叫我:“吃飯了!”而我對着電視機跟奶奶説:“知道了,一會就來。”接着又埋頭看電視,奶奶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來吃飯,這是多麼不應該啊!

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傳承國家有利於提高民族文化素質,使人們共享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們一定要抓緊時間學習這經典的國學,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實感,學會出事,學會做人。

國學的經典5

一、十三經

1、《周易》——領袖羣經,神龍見首

2、《尚書》——堯舜禹湯,昭如日月

3、《詩經》——所謂天籟,在此一方

4、《周禮》——天地四時,百官居位

5、《儀禮》——尊卑有序,親疏有別

6、《禮記》——六藝之教,中庸之道

7、《春秋左傳》——跌宕不羣,縱橫自得

8、《春秋公羊傳》——三科九旨,一統大同

9、《春秋穀樑傳》——魯魚亥豕,是非難辨

10、《孝經》——百善之首,立國之基

11、《爾雅》——聚類釋名,經緯百科

12、《論語》——半部治天下,布衣成聖賢

13、《孟子》——民貴君輕,王道蕩蕩

二、其他

1、《韓詩外傳》漢、韓嬰——詩在言外,意在詩外

2、《尚書大傳》漢、伏勝——劫後餘生,似偽似真

3、《春秋繁露》漢、董仲舒——天人感應,儒術獨尊

4、《大戴禮記》漢、戴德——禮外別傳,今文嫡派

5、《白虎通義》漢、班固——古今論戰,繼往開來

6、《四書章句集註》宋、朱熹集註——一朝編定,千載不移

7、《經學歷史》清、皮錫瑞——六經致用,孔教救國

三、史部

(一)二十六史

1、《史記》漢、司馬遷——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2、《漢書》漢、班固——斷代為限,一朝國史

3、《後漢書》南朝宋、范曄——簡甚至周,疏而不漏

4、《三國志》晉、陳壽——分述三國史,合為一部書

5、《晉書》唐、房玄齡等——競為綺豔,不求篤實

6、《宋書》南朝梁、沈約——煌煌三十志,幾佔一半書

7、《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事常偽造,辭尚溢美

8、《梁書》唐、姚思廉——一洗六朝蕪宂之習

9、《陳書》唐、姚思廉——短命王朝短章書

10、《魏書》北齊、魏收——魏收作色,穢史揚名

11、《北齊書》唐、李百藥——廿載六帝,牆內相鬩

12、《周書》唐、令狐德棻——旁徵簡牘,意在摭實

13、《隋書》唐、魏徵等——不為親者隱,不為尊者諱

14、《南史》唐、李延壽——杏花春雨江南

15、《北史》唐、李延壽——駿馬秋風塞北

16、《舊唐書》後晉、劉昫等——志與表,不如新

17、《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等——紀與傳,不如舊

18、《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五代分敍,十國合述

19、《新五代史》宋、歐陽修——五代合敍,十國分述

20、《宋史》元、脱脱等——史如其朝,尾大不掉

21、《遼史》元、脱脱等——怎一個“亂”字了得

國學的`經典6

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國學經典誦讀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誦讀國學經典,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涵養民族修為,承繼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華氣韻和民族氣質的現代中國人,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的神聖使命。《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認識中華民族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同時還要注重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國小生學國學、讀經典近年來漸成風潮。作為一線的國小語文教師,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國學教育呢?筆者談談看法。

一、巧記漢字。

漢字是中華文明古國的重要標誌,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塊文字。領略漢字之美,可以説是國學基礎。作為語文教師,特別是國小啟蒙教師,更有責任和義務引領學生走近中國漢字,讓他們體會漢字的神奇與美麗。

一個漢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漢字,有形可識,有音可讀,有義可尋。在識字教學中,可通過多媒體演繹漢字演變過程,從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隸書,再到現今的宋體。如“門”字的甲骨文“”很像兩扇門的樣子,指的是建築物的出入口,又指安裝在出入口能開關的裝置。這樣不僅從形體的變化,而且到文字意義的認識,都給學生一個具體生動的意象,寓教於樂。漢字教學還要抓會意字、形聲字,從造字的意義着手,解釋字義,這樣教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學”字金文為“”,上面兩邊是兩隻手,表示合力辦學;中間是金“爻”,表示讀音;下邊是個房子,房子裏有個“子”,表示教孩子讀書。所以,“學”本來意思是學習,引申為學校。另外,還可以科學地安排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進入語文課堂教學。特別是針對現在電腦、手機流行,讓學生寫好字,書寫端正、工整,教師面臨着重大的責任。寫字教學中可融入書法教學,因為漢字藴含着深厚的'中國傳統美,日常教學中可每週安排一兩個課時進行寫字教學,要求學生寫字的筆順、筆畫、間架結構、偏旁部首等規範。

二、誦讀經典詩詞。

俗話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可見,誦讀詩詞的重要作用。在誦讀經典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的閲讀能力、文學修養和寫作水平在逐漸提高。國小是一個人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啟蒙時期,在語文教學中充分利用國學詩詞進行啟蒙教育,講授傳統美德,讓學生用傳統文化做生命的底色。 國學和古詩詞,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都是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知識的結晶,可以説一首好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從漢樂府《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中,讓學生懂得惜時;從《弟子規》“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中,讓學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從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學生懂得了怎樣愛國;從屈原《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中,學生明白了為了崇高的理想,堅持不懈的追求態度;從梁啟超《少年中國説》中“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更讓學生樹立了要珍惜時間,努力學習,將來為國家奉獻的遠大抱負。可見,在聲情並茂的經典誦讀中,讓學生輕鬆記住一生受用的禮義廉恥,懂得謙卑,懂得真誠,懂得仁孝。

三、故事薰陶。

國小生都喜歡聽故事,這是孩子的共性。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粒明珠,正確地使用它,往往能起到言簡意賅、畫龍點睛的作用。很多成語本身就是一個故事。故事給學生以知識、以夢想、以信任、以效仿、以思索、以警覺,給學生講故事,可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和人際交往能力。

國小語文教材中有許多經典的國學故事,如成語故事《刻舟求劍》《守株待兔》《三顧茅廬》《聞雞起舞》等,在課堂中開展以成語故事為主要內容的聽、説、讀、寫、記、演等形式的綜合性語文訓練活動,能有效提高國小生的語文素質和文化素養。如“任重道遠”成語解釋:擔子很重,路程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教師在課堂中可這樣説這個成語故事:曾子的學生問曾子:“讀書人應該怎樣做人?”曾子回答:“必須剛強而且有毅力!因為讀書人要勵志治理天下,這任務非常重大,道路非常遙遠。我們要為實現這個目標奮鬥終生――正可謂任重道遠!”每天利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由教師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故事,目的是讓學生感到國學故事的無限精彩,對成語產生濃厚的興趣。然後,讓學生説一説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從而為學生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打下基礎。最後,由學生合作表演成語故事,他們積極性很高,表演慾望強烈。表演的過程正是對成語的理解過程,這樣不但展示了學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鍛鍊了其合作能力。

四、引導感悟,滲透精神。

國學經典藴含着豐富的人生智慧,如今國學經典越來越被中國和世界重視起來。而留守兒童多,隔代監護的過分溺愛讓很多學生養成了一些不良行為習慣。因此,我們在組織學生誦讀的基礎上適當地引導學生的言行也是必要的,但由於國學經典內容理解起來相對困難,因此我們必須結合教學實際相機引導,絕不可生搬硬套。同時針對國學中一些晦澀難懂的部分,語文教師可以側重宣講一些通俗易懂的傳統美德的故事,如“香九齡,能温席”、“融四歲,能讓梨”、“匡衡鑿壁借光”、“車胤囊螢苦學”等等,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基本道德素質和行為習慣,使學生了解這些源遠流長的國學經典所藴含的豐富內容。

國學經典中有大量的名句,他們藴含深刻的哲理和傳統美德,學生容易記憶、理解。我們可以給學生講解,要求背誦並體驗、效仿,從而起到啟迪孩子人生理想、弘揚傳統美德的作用。

總之,在國小語文教學中繼承中華民族優良的歷史文化,滲透國學教育,把學生培養成具有良好道德修養,行為規範的“四有”接班人,任重而道遠。誦讀國學經典,傳承中華文化,這是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肩負的歷史重任,也是我們國小語文教育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經典一路隨行,伴孩子們健康成長。

國學的經典7

國學是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與學術;是從古至今無數代人智慧與汗水的結晶;是受無數世人所矚目與敬仰的高尚學術;是經受歷史的錘鍊打磨與自然的甄選淘汰所匯聚而成的文化瑰寶。大到治國安邦,小到智慧啟迪。讓我們一起來學國學,品國學,用國學,讀有所悟,學有所得。讓我們一起來領悟國學的魅力吧!

——題記

阿柴折箭教子這一典故讓我感悟頗多。吐谷渾的國王阿柴身染重病時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召集在一起,他拿起一支箭給自己的大兒子讓他將其折斷,大兒子不費吹灰之力輕鬆的將箭折斷了,接着他又讓大兒子將剩下的箭全部折斷,大兒子這次卻無論如何也折不斷。兒子們終是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在阿柴去世後,他們團結一心,致使吐谷渾王國日漸強大起來。

即使自己是一顆星星,也應明白一星獨亮不算壯觀,浩瀚星海才最耀眼;即使自己是一塊石頭,也應明白一石之大不算雄偉,高聳入雲才最巍峨;即使自己是一艘遊船,也應明白一船入畫不算風景,千帆競發才最壯麗。一滴水微不足道,滲入泥土便會消失不見,可匯聚成河卻是川流不息;一粒沙卑微渺小,散落風中便會吹落遠方,可匯聚成沙漠卻綿延萬里;一個人的力量微乎其微,很難有大作為,可當我們團結起來卻可以創造無數奇蹟。阿柴折箭教子這一典故正是要告訴我們這個道理:團結一致,同心同德,任何強大的敵人,任何困難的環境,都會向我們投降。

曾有人問哲學家:“一滴水怎樣才不會幹?”哲學家回答説:“把它放進海里。”這句話同樣簡短的揭示了一個道理:個人離不開集體,只有團結互助的集體才會有無窮的.力量,反之如果沒有團結,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會枯竭。

團結是什麼?我認為團結就是一人拾柴火不旺,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同心協力;團結就是一人難挑千斤擔,眾人能移萬座山的眾志成城;團結就是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同甘共苦。團結是五指緊握的拳頭,是細線擰成的一股麻繩,是最美的音符彈奏出最動人的旋律。這就是這則典故所帶給我的啟發。

團結,有的時候不需要長期的合作,但它一定要有瞬間的默契;團結,有的時候沒有完美的結局,但它一定需要辛勤的汗水;團結有的時候不需要精湛的技藝,但它一定需要堅定的信念。這就是我通過這則典故所延伸得來的心得。

國學如海,團結作舟,泛舟於海,方知海之深邃。國學如山,團結為徑,循徑登山,方知山之高大。國學如歌,團結是曲,和曲而歌,方知歌之動聽。學國學,品國學,悟國學,悟其深理,學有所得。

點評:正如小作者筆下的描述,國學深邃如海,值得我們細細品讀,悟其深理,作者由折箭這件典故談到團結的重要性,論點清晰深刻,結尾處集中點題,既照應開頭又總結全文。首尾連貫,一氣呵成。是一篇難得的議論散文佳作。

本文三大成功之處:首先形散而神不散,其次用詞準確,第三文章結構緊湊。是一篇不錯的議論散文。

國學的經典8

在中國近現代文化史上有一個突出的現象:那些被後世譽為大師的學者大都學貫中西,既具備現代學術視野和知識背景,又具備深厚的'民族文化素養。這一特點不僅僅表現在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就是在科學界也很突出,比如楊振寧、丘成桐、陳省身等大科學家對中國傳統哲學文化的瞭解遠超一般學人,體現出廣博深湛的學術情懷。培育博雅之士是全世界教育工作者的目標,西方學校至今仍高度重視傳統經典的教學,荷馬史詩、莎士比亞戲劇等都是必讀書目。我國近來也越來越重視傳統國學的教育,《論語》等經典著作銷量大增。特別是在當今留學年齡日趨低齡化的背景下,有針對性地加強國學教育,讓小留學生們多瞭解一點中華民族歷史,多掌握一些中華傳統文化常識,對於他們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大有益處。而且,只有在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基礎上對彼此的優劣才有更準確的認知,這是學習國學的另一層深意。

國學的經典9

國學禮儀知識

【伯仲叔季】兄弟行輩中長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貴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後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構成男子字的全稱,如伯禽父、仲尼父、叔興父等。

【十二生肖】又稱屬相。古代術數家拿十二種動物來配十二地支,子為鼠,醜為牛,寅為虎,卯為兔,辰為龍,巳為蛇,午為馬,未為羊,申為猴,酉為雞,戌為狗,亥為豬。後以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豬,稱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塗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慼禍福,往往牽扯起來,特別是在婚配中男女屬相很有講究,有所謂“雞狗斷頭婚”、“龍虎不相容”等説法。

【生辰八字】一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項兩個字,四項共八個字。根據這八個字,可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舊俗訂婚時,男女雙方互換庚帖,上有生辰八字。雙方各自卜問對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陰陽,以確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孝悌】孝,指對父母要孝順、服從;悌,指對兄長要敬重、順從。孔子非常重視孝悌,把孝悌作為實行“仁”的根本,提出“三年無改於父道”、“父母在,不遠遊”等一系列孝悌主張。孟子也把孝悌視為基本的道德規範。秦漢時的《孝經》則進一步提出:“孝為百行之首。”儒家提倡孝悌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宗法等級秩序。

【犧牲】古代祭祀用的牲畜,色純為“犧”,體全為“牲”。《左傳?曹劌論戰》中有這樣的話:“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三牲】一指古代用於祭祀的牛、羊、豬,後來也稱雞、魚、豬為三牲。一指夏、商、週三代所用犧牲的總稱。

【太牢、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時,牛、羊、豕(shǐ,豬)三牲全備為“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犧牲,行祭前需先飼養於牢,故這類犧牲稱為牢;又根據犧牲搭配的種類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沒有牛。由於祭祀者和祭祀對象不同,所用犧牲的規格也有所區別: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諸侯祭祀用少牢。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麼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兩膝着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着地,臀部貼於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儘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儘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冠禮】古代男子成年時(二十歲)加冠的禮節。冠禮在宗廟中進行,由父親主持,並由指定的貴賓給行冠禮的'青年加冠三次,先後加緇布冠、皮弁、爵弁,分別表示有治人、為國出力、參加祭祀的權力。加冠後,由貴賓向冠者宣讀祝辭,並給起一個與俊士德行相當的美“字”,使他成為受人尊敬的貴族成員。因為男子二十歲行冠禮,所以後世將二十歲稱作“弱冠”。

【齋戒】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獨居,戒其嗜慾,以示心地誠敬,這些活動叫“齋戒”。“齋”又稱“致齋”,致齋三日,宿於內室,要求“五思”(思其居處、笑語、志意、所樂、所嗜),這主要是為了使思想集中、統一。“戒”又稱“散齋”,散齋七日,宿於外室,停止參加一切娛樂活動,也不參加哀弔喪禮,以防“失正”、“散思”。古人齋戒時忌葷,但並非忌食魚肉葷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氣的食物如葱、蒜等,這主要是為了防止祭祀時口中發出的臭氣,對神靈、祖先有所褻瀆。

【再拜】先後拜兩次,表示禮節之隆重。舊時書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膜拜】古代的拜禮。行禮時,兩手放在額上,長時間下跪叩頭。原專指禮拜神佛時的一種敬禮,後泛指表示極端恭敬或畏服的行禮方式。今人多用“頂禮膜拜”形容對某人崇拜得五體投地。

【折腰】即拜揖。鞠躬下拜,表示屈辱之意。《晉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曾為彭澤縣令,州郡派督郵巡視至縣,縣吏勸陶束帶迎見,他感歎地説:“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後來引申為傾倒、崇拜,如毛澤東《沁園春雪》:“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國君幾代都互相通婚,後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

【舉案齊眉】古代妻子為丈夫捧膳食時要舉案於眉,表示相敬。

【以文會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

國學做人禮儀大忌

做人之大忌——貶人

子女之大忌——啃老

夫妻之大忌——輕視

家庭之大忌——缺規

父母之大忌——溺愛

教師之大忌——敷衍

學生之大忌——網癮

官吏之大忌——弄權

法官之大忌——偏袒

商人之大忌——售假

藝人之大忌——色情

演戲之大忌——低俗

股民之大忌——硬拼

醫生之大忌——貪財

司機之大忌——鬥氣

朋友之大忌——猜疑

事業之大忌——放棄

做事之大忌——輕浮

錯誤之大忌——固執

學習之大忌——粗心

待人之大忌——傲慢

吃飯之大忌——暴食

説話之大忌——吹牛

國學的經典10

寒假裏,老師佈置了一個特殊的作業――學習國學,要求每天背誦《論語》、《詩經》、《大學》、《中庸》各一篇,並參加杭州網上的中國小生國學網絡知識大賽。

一放寒假,我便開始背誦國學,不到10天,我就把老師佈置的背誦任務完成了,但背誦的內容只佔了四本書的一點點。於是後面幾天,我仍然努力地堅持背誦,又過了一個星期,我又背了不少文章。心想:背誦了這麼多,應該可以參加網絡比賽了吧。

於是,我迫不及待地登錄杭州網,開始第一次比賽,剛看到跳出的題目,我頓時傻了眼:這些題目怎麼這麼難,只有一小部分是背誦方面的題目,其他都是要理解文章意思的,唉,都怪我只顧着背誦,沒有去注意詩句的註釋和譯文。沒辦法,不會做的題目只好翻書,結果題目都沒做完,考試時間便結束了,第一次只考了39.5分。有了這次的教訓,我又開始重新學習國學四本書,不光是背誦內容,還增加了對字詞意思的註解和文章內容的理解,在接下來的比賽中,我的成績也不斷提高,46.5分、66分、第四次考了88.5分,已經排名第二了。成績的提高讓我很開心,也放鬆了對國學的學習,看到杭州網國學網絡競賽排行榜上,不斷有人考出好成績,我的排名也漸漸地很下滑,我很着急,便突擊了二天國學,又開始了第五次考試,但還是有一些題目我做不出,結果只考了84.5分。爸爸媽媽看到我失落的神情,鼓勵我不要泄氣,要堅持下來,繼續努力。並告訴我一個辦法,就是考試時把題目抄下來,幫我一起分析題目,看看哪些題目做錯了,對那些不會做的題目一起翻書,上網查,把那些難題攻下來。又通過一個星期的.強化學習,我基本上能把題目都做對了,我便信心十足的再次參加競賽。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第8次考試中,我考出了滿分的成績。

由於決賽並不是那預賽那樣有多次機會,也不可能會有時間給你去查答案,因此,我要更加努力的去背誦、理解國學,爭取在決賽會考出好成績。通過這次國學比賽,讓我懂得了有付出就會的回報的道理,不光是比賽成績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讓我學習了國學,學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將使我受益終生。

國學的經典11

今天,我到青少年活動中心的中心劇場聽了一個關於育靈國學的專題報告會。這個報告會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教授為我們講述國學對孩子的重要性。

一開始由清華大學的一位女教授,為我們講述國學有哪些經典,還為我們列舉了幾個了名人的'例子,這些名人的小時候都讀過一些國學經典,比如千字文、弟子規、三字經、唐詩……。所以他們現在都成了的棟樑之才。教授還着重向我們提起學習語文和學習國學的重要性和關聯性。

那位女教授還很鄭重地向各位家長提醒道,要想讓孩子學好國學的話最好是在0—13歲期間為創造條件,因為0—13歲是孩子記憶力最旺盛的時候。到了13歲以後快速發展的就是理解能力了,所以學習國學最佳年齡段是0—13歲期間。

聽了這次的專家報告會,我們明白了國學對我們今後發展的重要性,所以我一定要學好國學。

國學的經典12

觀數十年大學聯考在中國的發展,重理輕文已成了學子們的普遍思想,俗話有説,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於是乎,在中國傳統主流教育中的文科與國學偏被遺忘,甚至成了理科生中沒用的學科。

對於現狀,作為一名傾向於文科的文科生,心中自有感慨萬分,卻也倍感無奈啊。當今世界發展之潮流並非學術研究,並非什麼大思想,並非是古時百家爭鳴的時代,現在國家倡導的是經濟,是民族復興與發展,要大力發展,必重視科技,想科技興國,必重視理科。但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我們卻丟落了一些重要卻容易被忽視的問題,思想的發展。因為國家的發展重視科學,所以後面直接面對社會的就是理科專業,國家得任意部門都需要一名理專的人來提高科技含量,並且,社會的企業注重實際效益,能帶來效益的人才就是好人才,科技常常注重創新,然而現在的.科技卻被格式化,新中國的重理教育像科舉制重文那樣失去新意與活力。

所以回到高中,有多少學生忍着外界與社會所帶來的壓力從而艱難的選擇了文科,而且不僅數量極少,質量也實在不能恭維。因為教育重心的移,文科不可避免的失去主線,與社會脱軌,無論是就業還是一個人的成長,文科似乎只是被看作輔助性的東西,而不能作為人生的方向主流。儘管是一些文科生,也不明白自己的清晰方向與未來,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文科的失衡導致國家文化的殘缺,傳統文化的斷代,直至近幾年,中國又提出了弘揚傳統文化,注重提高文化實力。

這種亡羊補牢的方法,在短時間內可能對文科生產生積極影響,但究竟是把文化放在輔助方面。然而國家要發展和復興,卻只能把理科放在主要位置,因為它關係着國家的現實利益。但重理也絕不可輕文,特別是國學與古哲學等方面,原本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絕不應該在近代被丟棄。雖然我們倡導取之精華,棄其糟粕,但精華的部分一定要繼承下來,這便是文科發展民族文化而要完成的任務,這便是文科的意義。

現代文科切不可學文而不知文,文科應有文科的風範,文科有文科的重要與任務。若説理科為歷史的締造者,那麼文科便是歷史的承載者,文科不可不自重,不可不被重,中華民族的振興,中華文化的傳承,文科生必不可少,國學與文科必然會被歷史所留下來。

國學的經典13

標題是講一個大學聯考生的真實故事,就是用了進步本的方法之後,20天的時間,他從16名提升到了第1名。

我相信霸老師説的是真實的案例,因為有些不可能,只是因為我們沒有去實踐過。

就像是夏蟲不可語冰,我們是因為它沒有見過冬天所以沒和它討論冰雪,但並不是冬天不存在。

就像我們沒有做到極致的努力,所以才沒有達到那樣的提升,而並不能否認人家可以通過短短20天的努力達到了超越與逆襲。

這位第16名的學生,他的根基本來就是穩的,更有一顆想上進的心,所以只要他尋着方法,並努力去踐行,像這樣的進步,早就是情理之中。

最近在某視頻平台刷了不少關於學習方面的,結果被推送了很多學霸的.學習分享。

讓我印象比較深的就是一段話,當你覺得自己努力學習了三小時有點自我感動時,人家學霸一天學習十個小時;當你覺得六點起來背單詞很勵志的時候,別人已經在六點前背了單詞和古文;當你覺得考個120還不錯的時候,考了140的學霸正在為丟掉的10分在拼命刷題。

所以,有時候,我們不能以自己的認知去評判別人,大家站的位置與高度不同,努力的程度不同,就不能隨便去置疑。

國學的經典14

相信同學們對“國學”這個字眼兒都很熟悉吧。我們從國小習的唐詩、宋詞、《三字經》《弟子規》……這些都是國學。

説到國學的作用,其實很簡單,就是告訴人們為人處事的方法、人生的哲理、做人要遵守的禮儀。

我也與國學有着一段不解之緣……上學期,學校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其中也包括趣味叢生、緊張激烈的國學知識競賽。我和其他兩名同學代表我們班參加了高年級組的比賽,並以絕對的優勢奪得了第一名。之後,我和其他幾名同學一起組成代表隊,代表學校參加豐台區國小生國學知識競賽。

本次比賽可謂高手如雲。來自全區的8支代表隊展開了一番龍爭虎鬥。比賽開始後,賽場氣氛緊張而凝重。選手們一個個摩拳擦掌、全神貫注、躍躍欲試。憑藉着紮實的基本功和一點點的'運氣,我們在比賽前半段一直保持領先,同學們的臉上都開始出現了笑意。

不料,賽場上風雲突變。隨着幾道風險題的失利,我們的領先優勢化為烏有,還被其他隊拉開了一段距離。我和同學們的心裏有些焦急,但大家都在互相鼓勵:彆着急,彆着急。沉住氣

最後一道決勝題!我們和另外一隊積分相同,鹿死誰手馬上就要見分曉了!負責按搶答器的我,心跳驟然加快,手心裏濕漉漉的,眼睛緊盯着主持人的口型。隨着主持人一聲“開始”,我以閃電般的速度按下了搶答器!可出乎我意料的是,指示燈卻在對手的台上亮起……

雖然我們與冠軍失之交臂,但這也讓我對韓愈的“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有了更深的理解。“學而時習之”應該是我們堅持不懈的學習態度。國學知識是華夏五千年流傳下來的文化瑰寶,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凝結着人們世世代代總結出的道理與規律。我們所熟知的國學知識還只是滄海一粟而已。

國學的經典15

很小很小的時候,我就知道了中華民族是一個有着十分悠久的文化的民族,正是因為着燦爛的文化,在漫漫的文化歷史長河中,許多國家消失了,可中國依然生生不息。作為歷史的接班人,我應該努力學好國學,傳承併發揚優秀的民族文化。

這不,今天我學習到誠實守信篇,其中有個名段講的是一個叫元方的小孩,他父親的朋友不遵守諾言,遲到後還責罵元方的父親,這讓元方十分生氣,他據理力爭,批評了父親的朋友,這讓朋友感到很慚愧。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誠信是一種寶貴的財富,它為世人所津津樂道,它是我們立身處世的根本。另外,我們也要像元方一樣,面對世界上的不平,勇敢地説“不”。

孔子講“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在人際交往中,只有真誠待人,才能與人建立和保持友好的關係;只有誠信,才能贏得別人的信任。所以,我們應該從小樹立“言而有信,無信不立”的觀念,養成誠實守信的好習慣。同學們,請記住:誠信無價!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每件小事做起,在家裏做一個誠信的好孩子,在學校做一個誠信的好學生,在社會做一個誠信的好公民,讓誠信紮根於我們的心靈,讓誠信遍佈我們每個角落!我堅信:只要人人都講誠信,祖國的明天將變得更加美好、更加燦爛、更加輝煌!

標籤: 國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guoxue/v7jl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