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課堂教育反思

課堂教育反思

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中,我們需要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是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怎樣寫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課堂教育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課堂教育反思

課堂教育反思1

參加了z區國小數學“利用課堂觀察技術,提高校本研究質效的行動研究”z國小現場研討會。我們在聽課中認真觀察,在討論中交流看法,在聽z國小老師的彙報中得到啟發,在領導的指導中得到提升,在活動後我們對所看所思所悟進行反思。

以前我們只是在賽課中,作為對上課老師的課堂評價的一部分,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觀察一節課,還沒有將這種方式運用在我們的校本教研中,作為提高自己教學能力的一種辦法。參加了z國小的現場會,真是有了不一樣的感受。

首先是他們的課堂觀察表很有特色。不是單一的一表走天下,而是從不同的方面,多角度,全方位的對老師的教學進行觀察,既關注信息交流的流向,也關注設問後學生的反應,還關注教師的理答。這些關注點,既有邏輯聯繫,又獨立反應教師的教學能力。為上課教師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材料,供反思和改進。

在第一張表:課堂信息流向觀察表在試講與現場會的前後記錄中,明顯的看到了課堂上信息流向的變化情況,最開始的師——生信息流向過於集中於某一區域,也許老師自己在上課時並沒有有意將信息集中向某一區域,但事實上這樣的信息流向不均衡客觀存在,上課老師當局者迷,通過課堂信息流向觀察並作記錄,馬上發現了信息流向方面存在的問題。林莉老師在現場會的課堂中,在流向均衡方面進行了調整和控制,整堂課的信息流向均衡,面向全體學生。真的是成功就在一紙之隔,課堂信息流向觀察表的運用,在不經意間提升了老師的教學能力,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這對我深有啟發,自己在課堂中雖然經常有意識的要將信息流向面全體學生,但一定存在自己沒意識到的信息流向盲點,如果在自己的課堂中,能得到別的老師對信息流向方面的觀察,及時發現自己的`信息流向“盲點”,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會是很大的幫助。

其次是z國小的老師對課堂觀察技術的鑽研很到位。他們不是流於形式作一個課堂觀察表,記錄幾個符號。而是深入的鑽研,學習理論上的知識,並結合學校校本教研來落實課堂觀察技術。結合這節課的課型等具體內容,設計了很有針對性的課堂觀察表。並在對林莉老師每次的試講中認真作好記錄,分析各項記錄數據反應的問題,並及時與老師溝通。從z國小三位老師的彙報中,我們真切感受到了他們的這種踏實認真的態度,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通過參加這次現場會,我對課堂觀察技術在校本教研中提高研究質效有了更進一步認識,明確了課堂觀察的目標,理解了課堂觀察的作用,知道了課堂觀察的步驟以及利用課堂觀察提升自己教學能力的重要性。我將在以後的教學中,認真鑽研課堂觀察技術,積極利用課堂技術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使自己的業力素質更上一個新台階。

課堂教育反思2

當前,教育改革大潮席捲神洲,做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已經越來越成為人們討論的話題。縱觀古今中外發展歷史,歷代偉人、教育家們對德育問題均有其獨道的建樹:

——孔子認為: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英國教育家洛克説:我認為一個人或一個紳士的各種品格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如果沒有德行,我覺得他今生來世都得不到幸福……。學問是應該有的,但是它應該居於第二位。

——愛因斯坦説:在我們的教育中,往往只是為着實用和實際的目的,過份強調智育的態度,已經直接導致對倫理價值的損害。

——蘇霍姆林斯基説: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荀子説: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毛澤東説: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等幾方面都等到發展……

——俄國馬電斯基説:道德的影響是教育的主要任務,這種任務比一般的發展兒童的智力和用知識充實他們的頭腦重要得多。

——陶行之説:道德是做人根本……。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

——黑格爾説:一個人做了這樣或那樣一件合乎倫理的事,還不能説他是有德的。只有當這種行為方式成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素,他才可以説是有德的。這些經典的論述,有的闡述了德育的地位,有的闡述了德育的作用,有的闡述了德育與教學的內在聯繫。看了這些經典論述,讓我們不僅反思起過去我們學校的德育工作,頗有感觸。

反思一:

過去我們的學校,德育和教學似乎是兩回事,就象是在學校同時發出兩台車,一台運載的是德育,一台運載的是教學。德育和教學由不同的兩夥人去做。現在看來,這種把德育與教學割裂開來的想法和作法是錯誤的,是不符合學校教育原則的。把德育和教學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主渠道的育人作用,才符合學校教育規律。正象赫爾巴特所説:“教育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反思二:

過去我們在學校實施德育,判斷評價學校德育工作優劣,往往看他的活動搞了多少,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導致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仍在於把學校的德育人為地與教學相分離,對德育的根本屬性認識錯誤。認為德育是獨立存在的,與學校的教學和其它工作沒有關係。現在看,正確評價學校的德育工作,首先要看其育人觀念如何。一個人如果在從事教育教學過程中始終不忘育人這個宗旨,那他的德育一定是成功的。其次看其是否充分利用課堂這個實施德育的主渠道。最後是用實踐的手段檢驗學生的道德素質,看其育人的效果。

反思三:

過去我們對“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這句話理解得不好,甚至是歪曲。我們誤認為德育為首,就是學校無論做什麼事,進行什麼活動,都要首先進行德育教育。現在看,這種理解是不正確的。我認為,這種認識首先説是偏激的。德育為首強調的是德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和實施教育中德育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在實施教育過程中,只要想到或自覺地意識到教育工作中無時不隱含着德育內容,這就足夠了。這樣就會自覺地將德育融入一切教育過程之中,也就會自然地、自覺地把德育放在首位。而那種無論從事什麼教育活動都要首先進行德育教育的想法、説法,可以説是對德育的誤導或歪曲,是極左的、是不可取的。

反思四:

在當前的學校改革中,我們曾認為,德育的改革在於育人方式和方法的改革。這一觀點現在看來也是不夠正確的。德育的方式或方法固然重要,但根本的改革應在於德育觀念的改革與更新。現在看來,育人觀念的更新是學校德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觀念不更新,一切改革之詞均可謂無源之水。所以説,一切改革應是觀念更新在先,方法、手段在後。比如説,學校要實施新課程標準,改革陳舊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然而,廣大教師的思想觀念卻十分滯後,認為只要把學生教會,考試得了高分,教學就是成功的,別的什麼都沒用,什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呀、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呀均無關緊要。如果是這樣,學校的改革能進行嗎?新課程標準能落到實處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只有全體教師的思想認識到位,思想統一到新課改上來,新課程標準才能得到全面落實。學校的德育改革才能落到實處。

課堂教育反思3

這是一首讚美農村風光的兒歌,重點是識字、寫字和朗讀。

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第一課時:一、遊一遊,誇一誇;二、讀通課文,讀對生字;三、朗讀課文,理解內容;四、編一編;五、背誦全文。第二課時:一、齊讀課文;二、識記字形;三、擴展活動;四、書寫生字。

下面是我對這堂課的自我反思:

一、抓重點字詞,感悟朗讀。

在引導學生朗讀第一句時,先請學生自己讀一讀,想想第一句寫了農村房子的什麼?

引導説出青青的.瓦、白白的牆是寫農村房子的顏色。寬寬的門、大大的窗説明農村房子很大,很寬敞。接着老師讀這一句,讀的時候改成青的瓦,白的牆,寬的門,大的窗。讓學生對比聽一聽,感受疊詞的重要作用。並舉例説説其它疊詞。最後以愉快的心情有感情地讀一讀。我想這樣讓學生在感悟詞語,既培養聽的能力,比較的能力,更重要使一年學生體會到字詞表達的重要。

二、從讀到認學習生字

在學習生字時讓學生先讀會本課生字,接着認讀帶有生字的詞語。在交流識字方法後在新的語境中認識生字。從易而難讓學生自主識字。

三、不足與缺陷

在指導識字時,沒有組織好課堂紀律,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對寫字沒有興趣。寫字速度慢而且不夠端正,清楚。

課堂教育反思4

摘 要:在新課程實施中,什麼樣的課算是一節真正的好課,是廣大教師們共同關注和努力解決的問題,儘管這些問題有不同的答案,但筆者認為:在教學實踐中要多向自己發問,不斷進行教學反思,並在反思中提高。

關鍵詞:科學課堂;教學反思

一:科學課上提出探究的是“真實問題”嗎?提出問題是科學探究的起點。要使學生產生“真實問題”,不管問題由教師提出還是學生提出,重要的在於提出問題的環節能不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能不能產生探究的慾望。如果能,對於學生們來説,就是“真實問題”。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一、“語言導入法”,就是教師針對自己所瞭解的學生特點,結合教材內容,採用學生喜聞樂見的語言表達形式,設置懸念,擊中學生的興奮點而導入新課。二“、實驗導入法”,教師通過演示實驗,使學生感受到一定的刺激,同時提出若干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導入新課。三“、多媒體導入法”,在教學《水滴裏的生物》一課之前,我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了幾幅被顯微鏡放大的細胞的照片,再問學生認識它們嗎?學生有的説是甘薯,有説是珍珠的。我説“:這是取自人體內的一個細胞的照片,它的大小比一粒灰塵還小!”“哇,是這樣的。”大家都感到很驚奇,我説“這麼小的東西,是怎樣拍得這麼清楚的呢?用的是顯微鏡”。接着順理成章拿出顯微鏡,以驚奇導入新課,以創造生動的愉快的情境,活躍課堂氣氛,從而使學生帶着濃厚的興趣去思考,進入主動探索的階段。

反思二:在科學課上教師真的`關注學生了嗎?新課程實施中,我們經常發現,儘管教師們的教學設計很新穎,但學生的學習方式並沒有改變,仍然是在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有的教師對學生有創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對於學生有勝過教師的獨到見解也不予以鼓勵。因為教師在潛意識裏總希望學生沿着自己事先設定的思路回答問題,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間開展“自主”活動。最後圓滿地實現預定目標,這種教學恰恰把學生的學習引入死衚衕,限制了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的發揮。因此,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給學生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讓課堂成為充滿創造和神奇的過程。成為充分展示學生獨特個性的過程。在課堂探究過程中,學生的一個疑問、一種見解、一點發現、一些不同尋常的舉動或錯誤的表現,都可能是極其有價值的、生成性的教學資源。如果及時捕捉並放大它,隨時調整教學過程,就能使教學充滿靈性並不斷地閃現出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光輝,使科學探究更加精彩,使科學課堂更加鮮活。

一次科學課上,研究“磁鐵的性質”,學生實驗後,我問他們發現了磁鐵有哪些性質?同學彙報“:磁鐵有磁性、能指南北、能吸鐵、同極相斥,異極相吸……”我正在聽取一名同學彙報時,有一個學生興奮地站起來説:“老師,我發現磁鐵吸過的鐵釘也能吸鐵。”我白了他一眼,不料,這學生堅持説“:是真的!”我沒好氣地説“:這是我們要研究的問題嗎?”學生不服氣地坐了下來。

課後,我越想越慚愧:學生有了“新”發現,我沒有去關注他,反而粗暴地對待他,這算得上是一個稱職的教師嗎?在後來的教學中,我非常重視學生獨到的見解,並適時與學生共同探究。在參與研討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圍着學生轉,關注學生,不但不影響上課的進程,有時越探究,學生對事物的現象及本質瞭解得越透徹,甚至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三:科學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嗎?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但是,不少老師僵化地理解合作學習,片面地追求所謂的小組學習的形式,而沒有重視小組活動的效果。如有的小組沒有明確分工,學生並未全員參與,只是個別學生唱主角,其他學生遊離於小組學習之外;有的小組提出的問題太簡單,無須合作就能解決;有的討論過於頻繁,失去應該有的獨立思考的機會;有的老師僅僅滿足於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彙報交流的一般程序,而沒有注意研究如何提高每一個環節的實效性;還有的老師對於形式的回答只是一個被動的聽眾,不論正確與否照單全收,既不善於捕捉其中的閃光點,又不能敏鋭地發現和糾正其中的錯誤。

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並把它作為轉變學生學習行為的重要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選擇有利於產生爭論的、有價值的,而且是個人難以完成的內容,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交換意見,教師還必須選擇恰當的時機進行指導。

但合作互動不能理解為一問一答,而是要關注互動後質的發展。有位教師在上科學公開課五年級上學期《電磁鐵》這課的教學中,是這樣問學生的“:關於電磁鐵磁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我們將怎樣研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是不是與導線的粗細有關?是不是與導線繞的匝數有關?是不是與鐵釘粗細、長短有關等等。然後就以預設好的四人小組合作討論研究。於是課堂氣氛異常火爆,學生可謂是交頭接耳,高談闊論。這時有我走進一小組細聽:結果出乎意料,學生有的談放學後去幹什麼?有的談電腦裏的遊戲;有位學生一直在那裏做小動作。當老師巡視到那裏時,這位學生做出一副認真討論的樣子,我忍不住問同學“:你們沒有聽清楚老師的意思嗎?你們討論的問題與這節課無關呀?”學生説:我們老師説過“:上公開課時不管討論什麼只要把嘴巴張開就行。”小組合作是科學探究的好方法,這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它需要長期的培養學生良好的探究習慣,教師的組織、引導工作必然不能缺少,我們要始終堅定不移地以提高科學探究的實效為目的,引領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一方面要避免過於簡單,全部放手於學生;另一方面不能要求過高,更不能拔苗助長,否則就失去了小組合作學習的真正的意義。

課堂教育反思5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都是生活的主體。在如今這個多元分工的社會裏,我們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同時也擔負着不同的責任。正是因為有各行各業的人在辛勤勞動,我們的生活才會如此多姿多彩!引導學生感知各行各業的重要性,體會他們的辛勞,從而激發感恩的情感就是這節課教學目標。

為了很好地落實這個教學目標,我就怎樣開展課堂活動進行反覆推敲,還根據課的需要收集了大量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和音像資料。課堂上,我利用身邊有效的資源,採用知識搶答、情景模擬等形式開展了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活動,引導學生通過看看、説説、做做、演演等形式全方位地認識了各行各業的工作內容以及各行業間的差異,讓他們瞭解各行各業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係以及各行業互相合作的重要性。在學生們瞭解了勞動者為社會作出的`貢獻後,便情不自禁地對各種行業的勞動者表現出了崇敬和感激之情。在這個基礎上,我又組織學生通過“説一句感謝的話、詩朗誦和合唱”等方式感謝在各行各業工作的人,讓他們感恩“服務我們的人”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昇華,把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由於我採用了“彎下腰與花兒對話”教學態度,注重表揚和鼓勵,為學生們創設一個歡鬆、愉悦的課堂,讓學生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因此他們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去,表現出對知識的強烈渴求,思考回答問題的深度超出我的想象。這節課教學過程流暢完整,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育反思6

摘要:職業院校擔任語文教師已經有四年了,四年來在老教師的幫助與指導、同事們的鼓勵與肯定下,讓我在教學方面有所進步,從一個戰戰兢兢初出校門不自信的大學生,成長為一個稍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幾次“優質課”的競賽,讓我在教學中找到自身的不足。為了有效進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探索職業教育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使自己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真正領會新課改精神,因此我根據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學經驗和職業學校學生的素質,來對職業教育語文課堂教學進行了幾點反思。

關鍵詞:職業教育;語文課堂;課堂教學;思考

20xx年至今,擔任職業學院的語文教師已有四年多的時間了,在這四年當中,組裏的老教師對我的教學能力的提高給予了幫助與鼓勵,我更充分地認識到所取得的成績已成為過去,它不是我從事教育教學生涯的終點,而是我向更高領域進軍的起點,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我努力探索,積極向其他有經驗的老教師學習,現將職業教育中語文課堂教學的幾點反思總結如下:

一、做好情感投資,得到學生的認可:

師生之間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先決條件。師生建立融洽的情感,關鍵是教師要愛自己的學生,由愛產生的積極情感能轉換成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推動學生有效的學習。一位循循善誘和藹可親的教師必定為學生所尊敬,而尊敬教師的學生也會順應教師的期望,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學習。

職業學校的學生素質普遍不是太高,孩子們是因為無知而顯得世故,因為幼稚而常常出現空虛無聊的言行舉止,因為常常被稱為“差生”而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悦,缺乏自信。所以上第一節課時,就要做好情感投資,要把愛灑向每一個學生,尤其要偏愛後進或處於困境中的學生,偏愛有缺陷的孩子,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樹立自信,鼓勵學生,要讓這些孩子知道學語文的重要性,對學好語文充滿信心,讓他們認為語文課是非常通俗易懂的課,學生們只有認可你,語文課才會好上。

二、教學要有激情:

贊科夫曾經指出:“教師本身先要具備這種品質——能夠領會和體驗生活中和藝術中的美,才能在學生身上培養出這種品質。如果按照教學法指示辦事,做得冷冰冰、乾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熱情,那是未必會有什麼效果的。”所以説,教學激情絕不是一種激動而短促的情緒狀態,也絕不是做作的虛情假意;唯有真知、真理方能震撼學生的心靈,唯有真情、真意才能讓學生動心、入神。有了教師的教學激情,才會有學生們的接收熱情,才會有課堂上師生雙方如痴如醉、物我兩忘的教學氣氛。

每次,遇到語文教材中的好文章時,要把自己作為一塊煤,投入爐火,燃燒得通紅,率先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再將放射出來的火光與熱量傳遞給學生。這樣,才會覺得上課本身即為一種享受,而學生在這種感染力下,自然也會學得興趣盎然。

當然,有激情並不等於音量大、音調高。在這方面,我也曾經忽略過。一次,有個坐在第一排的同學給我提了個意見,説:“老師你講課的聲音太響了,你累不累呀?”起初我還沒引起重視,只是以後排的同學不一定聽得清為由敷衍了過去。後來我發現,整堂課都用這麼高的音量和音調講課,會使教師和學生都容易疲勞。這時,我恍然大悟,以後上課雖然音量未改,但卻儘量調低音調,使自己的聲音更富於感染力、更能引起學生的共鳴。

三、重點難點要突出:

剛當老師時,講課常常是把所有的知識點講遍,面面俱到,沒有重難點,講得口乾舌燥、汗流浹背,講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講得學生茫茫然不知所云,講得學生如墮五里霧中手足無措……在第一次講公開課時同樣也犯這個錯誤,怕四十五分鐘講不滿,把內容準備得很多,所以講課時就只能不停地説,語速較快,與學生互動交流的時間就少,學生思考的時間更少;經過老教師的指導明白了講課不必面面具到,但要突出本節課的重難點,問題要有代表性,這樣課堂上就可以慢慢地講透你所準備的問題,與學生互動的時間、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就會充裕了。

四、讓課堂活起來:

要想活化語文課堂,讓學生學得活,教師靈活引導是關鍵。教師的教學活,帶動的必然結果是學生學法活。教師教的不只是把結論告訴學生,而是要引導學生探究結論,給學生多點撥、多直觀、多啟發、多鼓勵;讓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動口;老師在課堂中應少廢話、少替代、少包攬、少埋怨,引導學生創新學習,鼓勵他們的批判精神,允許他們標新立異,這樣才能逐漸培養學生們的自信心,如文言文略顯枯燥,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不濃,在上課的時候就想辦法怎樣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教活、學活、課堂氣氛才能活。

五、把精彩留給學生:

聽、説、讀、寫是語文教學的四大支柱。把精彩留給學生意味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自由的説、勇敢的問、積極的想、大膽的做。我們總是習慣於告訴學生“是什麼”、“怎麼樣”,很少甚至從沒想過學生是怎麼理解的,於是一堂課下來,抱怨口乾舌燥者遠甚心情舒暢者。課堂興趣沒了,教學張力沒了,學生興致沒了,為何不讓學生自己説説呢,如學習《項鍊》,讓他們談談對人物的`看法,讓他們設想一下項鍊沒丟會怎樣;讀《故都的秋》讓他們説説景物特徵,説説作品意境,説説作者情感……

六、要懂得知識的遷移:

語文課要上得活,從教學內容看,還要注重知識的遷移。

而自己上課時,往往在教知識時只侷限於一篇課文,不善於把新舊知識聯繫起來,以致學生不能舉一反三,這是課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有一次,在聽我們組長林紅衞老師的課時,林老師講的是《琵琶行》,她在講此課前複習了一下詩歌的發展史,在複習到現代詩時,提到了上冊語文書中的課文《爐中煤》,這首詩選自詩集《女神》,而此詩集是古體詩和現代詩的分水嶺,是一個里程碑式的詩集。林老師在教學中,儘量發揮了語文教材內容豐富的優勢,前後聯繫,新舊對照,使豐富的內容條理化。聽完林老師的課,我明白了講授新課時,應該引導學生把已掌握的知識運用到新課中去,重視知識遷移,以此開拓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很好地發揮出來。這樣的語文課堂也必然是生氣勃勃的。

七、寓教於美,展現人文:

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不是憑藉簡單直白的道德説教文字承載的,而是藉助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等於一爐的有血有肉的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如果離開了美,語文教學,特別是語文課堂教學就將是一張失血的臉,顯得蒼白無力。因此,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去體驗美、發現美、頌揚美、創造美,讓整個語文課堂煥發美的風采。

總之,我們職業學院的語文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從學生的學情出發,不斷探索職業學院語文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才能使學生在掌握語文工具的過程中,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薰陶,從而體驗到語文真正是一個施展才華和體驗人生的大舞台。

語文課堂已經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學習的過程,它是促進學生髮展的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天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努力營造輕鬆、民主、和諧、高效的教學氛圍,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各種手段,恰當的教學評價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讓智慧的靈光在互動中閃爍,真誠尊重學生的發現,巧妙啟迪學生的思維,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生機盎然的舞台,讓和諧的音符奏響語文課堂,進而構建和諧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顧明遠、齊欣著《名師的人格教育力》,九州出版社,20xx年。

2、王榮生、張孔儀《語文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語文學習》20xx年第3期。

3、葉存興、徐書生著《怎樣做一名好教師》,江西人民出版社,20xx年。

4、黃秀蘭。國中語文閲讀教學現狀及對策[J]。語文教學與研究,20xx年13期。

課堂教育反思7

以往的語文教學,把學生禁錮在小小教室裏,與世隔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教科書”。這樣做肯定不對,要破“課堂為中心”。自然、社會、沸騰的現實生活,也是學習語文的課堂。這次課程改革,要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其中重要一點,就是樹立大語文教育觀,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用語文。我們至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不應僅限於讀書、寫字、答問,而應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小課堂連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寬語文教學的途徑、形式。教學內容、形式、途徑要向自然、社會、現實生活開放,也就是説,必要時語文教學要走出去。還要重視課外閲讀、課外習作的指導,使學生把課內學習所得遷移到課外學習中去。課內閲讀教學中決定了語文課文的經典性、基礎性和示範性。課文應當是精品,文質兼美,在思想內容上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精神,在用詞、造句、佈局、謀篇、文風等方面有一定的典範性。因而課文也就成了知識、能力、思想教育和審美情趣的載體,為重要的是課文能夠使學生掌握帶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使學生學會從特殊到一般,舉一反三,更好地在課外進行其它類似文章的學習閲讀。閲讀教學離不開課外閲讀,二者必須相互結合,互補互助。課文閲讀教學是基礎,對課外閲讀起着指導作用;課外閲讀是課內的延續和補充,反過來豐富並深化課文的閲讀學習。真正做到 “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

當前應當重視的是,課堂上,特別是低年級課堂上,過於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樂樂、熱熱鬧鬧,用大量的非語文活動擠佔了學語文的時間,結果快樂有餘,收效不大,沒能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學習的基礎,這是與課程改革的`目標背道而馳的。至於課外語文活動,有的目的不明,組織不利,時間花了不少,學生在學語文、用語文上收穫不大。這就需要加強目的性,減少盲目性;加強計劃性,減少隨意性;要切實可行,講求實效。

語文課程改革,要致力於每個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的核心是什麼?是語文能力。因此,我們必須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包括必要的語文知識,較強的識字寫字、閲讀、口語交際、習作等能力,基本的學習方法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的基礎不僅是紮實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是以往的語文教學比較忽視的。培養創新能力,核心是獨立思考能力,還有豐富的想象力。怎樣培養呢?比如,在識字教學中培養獨立分析、識記字形的能力;在閲讀教學中培養讀文章想畫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勵學生髮表獨特感受和個人見解,説真實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學中引導觀察,鼓勵發現,提倡寫個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練習。

當前我們教師應當警惕的是,在閲讀和作文教學中存在盲目追求新異的現象。特別是在閲讀教學中,要處理好培養求異思維與培養求同思維的關係。不是想法、説法越新越好,越與眾不同越好。關鍵是要説真話,説自己的話,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推進國中語文課程改革的和諧發展。 新課程語文教學標準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起主導作用,而學生則處於教學的主體地位。於是,教師在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運用點撥教學,優化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 通過兩年多的課改教學實踐,我總結出點撥教學的三個方面。

一、適量點撥

課堂上緊扣教學目標篩選有價值的,又容易被忽視的詞句、重點語段進行點撥。

因為這些詞句“不僅有顯隱題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約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學生搞懂了這些詞句,對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説《孔乙己》,我就從課文中找出可以把學生引到深處的東西,選擇“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個句子進行點撥,立片言以居要,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孔乙己是一個可憐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舊時代的小知識分子。 另外,我會在每一課選擇一個重點段進行點撥教學,引導學生反覆閲讀、多方訓練綜合分析。這樣做意義很多,抓住了重點段落,就抓住了主題,就突出了重點,就突破了難點,也就能帶來牽一髮動全身,以少勝多的效果。

二、適度點撥

課堂點撥力求點撥出語文味來,即真正使學生嚼出一點味道來或者把學生引向語文審美閲讀的軌道,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師推敲那句“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來:春天來了,春日融融,春水渙渙,山也變得明朗潤澤了。還有的老師緊扣“太陽的臉紅起來了”一句設疑點析:春天來了,太陽給人什麼感覺?“紅”字變動詞有何含義?這句話的弦外之音是什麼?由生活經驗入手,啟動學生的審美想象,比較自如地把學聯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賞了桃杏豔紅、百花爭妍的美,產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種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適時點撥

課堂點撥關鍵是教師能明察學生思維的火花,及時加一把火。適時點撥一方面是在學生遇到疑難時,採用藝術化的點撥,及時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另一方面是學生在遇到疑難、把握不準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上的關卡,撥繁為簡,化難為易,使學生的研討活動得以繼續進行。適時點撥還包括在學生思維誤入歧途時,教師迅速捕捉,作為新的教學內容,憑機智的點撥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

總之,實施點撥教學的經驗告訴我:點撥是一把火,促使學生的思維放出火花。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藝術化點撥,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造,從而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課堂教育反思8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動,喜歡玩耍。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玩藴含着很多想法,藴含着創造,藴含着獨特的認知過程。許多著名教育家也提出: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如果要是孩子能在玩耍中學習,那效果可就不一般了。

李志軍老師就是一位善於發揮學生玩心的老師。他一直走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帶領的班級在18年沒有家庭作業的情況下依然保持領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如果我能恰當的引導孩子們,把最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因素與語文學科的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獨特的情感和思維方式有機的結合起來,就可以把這種純粹的“玩”轉化為對語文學習的追求。

由此,我想到了課堂上學生的説話現象。好多孩子喜歡無意識的和別人説話,甚至在課堂上抓住機會和周圍的人説的興高采烈,覺得很好玩。如果語文老師充分利用了孩子愛玩的天性,很好的調動了孩子們思考的'積極性,發揮了思維活躍的優勢,就可形成自己的課堂模式。

我從他的彙報課中得到啟發,爭取使自己的課堂形式多樣化,靈活多變,使得學生得到應有的發展。我覺得在玩中學,李老師的這種模式有法可依,但要恰到好處,教師要細心呵護學生與生俱來的無目的的“玩”,更要誘導學生由無目的的“玩”逐步進入有意義的“玩”,否則就會適得其反,讓課堂失控。

課堂教育反思9

《認識害怕》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放日的一個展示課,通過課堂教學,我對本節課有了更深的理解,以下是對這節課的幾點反思:

一、心理健康教育課的選題應以生為本:

《認識害怕》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開放日的一個展示課,這是一次對全體學生家長及中山市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展示的活動,作為學校專職心理老師的我理所當然承擔這一次的任務。心理教育課與其他學科的區別是無需受到教材的限制,可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設計,因此在選題上我有較高的自由度,但同時也讓我感覺無從入手,不知道該選擇哪個主題較好。於是我翻開我的諮詢記錄,發現有好幾次,學生因為看到了電視、電影的一些恐怖的鏡頭,覺得非常害怕,於是來找我諮詢,也有幾次是家長因有親人離世了,擔心孩子會害怕,或者孩子在某段時間突然與家長討論死亡,讓家長覺得擔心,因而來諮詢室找我。其實每個小孩子心中都有很多的恐懼,當他們感到害怕的時候,大人可以如何幫助他們消除恐懼,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因此我把這次展示課的主題確定為——與低年級的學生談恐懼。

心理健康教育應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出發,從他們的實際問題出發,因此在構思教學設計前,對三(1)班的學生進行了調查,瞭解他們最害怕是什麼。同學們紛紛寫下自己害怕的事物,有害怕老鼠、蛇及兇猛的動物的,也有害怕上台表演、黑夜、一個人在家。但讓我感到為難的是,更多的同學填寫了害怕“鬼、木乃伊、殭屍”等。怎樣與三年級的學生説清楚這鬼魂等東西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首先這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如果引導不好,同學們會否更害怕了呢?而且當天有很多的家長和老師聽課,如果處理不好,家長又會有怎樣的反映呢?於是,我在考慮這一內容是否應該回避?可是,再細想一下,這不是學生最需要引導、最需要幫助的部分嗎?只要把握住原則,對學生來説還是受益匪淺的,而且也趁開放日這一機會指導家長和老師怎麼跟學生討論這個問題。因此,我也把這一內容作為這節課的突破點,也是對自己的一次挑戰吧。為了處理好這個問題,學校心理科組的老師絞盡腦汁,上網查閲了許多關於如何引導孩子認識鬼魂等資料,並多次試教,反覆討論,反覆修改教案,最後把握一個原則,讓孩子知道有時之所以害怕是因為對事物不瞭解,當我們進一步瞭解後也許害怕就好有所減輕。並通過一個活動巧妙地讓學生體驗這一理念。課上下來,感覺效果好是很不錯的。而且,課上也對三(1)班同學主要害怕的事物通過活動進行了梳理,希望能對解決他們的實際問題有更多的幫助。

二、《圖畫書》在本節課中的運用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整理女兒的書籍時,翻到了一套之前給她買的但還沒有看過的書,這是美國知名兒童心理諮商師康娜莉雅?史貝蔓所創作的兒童情感教育繪本《我的感覺》,她用彩圖和易懂的故事展現出各種情緒的表現寺徵和相應的處理方式,裏面的理念非常的好,而且小孩子容易理解,特別是其中的一本《我很害怕》給我的啟發很大。它通過主人翁小熊的故事告訴我們害怕的時候該做些什麼?這本書是寫給孩子看的,它的語言學生非常容易理解,很切合孩子的實際,學生讀起來也感到很親切和有興趣,因此可把這故事在課堂上引用,作為這節課的總結歸納。除此之外,我還把書中的一些理念成為這一節課的主線,根據這些理念去設計活動,從而讓學生了解、體驗。如通過活動讓學生知道“害怕是一種冷冷的、緊緊的感覺”,“每個人都有害怕的時候,就算是大人也有。”,“有時候,害怕也能保護我。”等。這樣的設計也得到了同行們的讚賞。

三、心理健康教育課要注重學生的體驗

我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中讓學生去體驗非常重要,如果沒有讓學生體驗的過程,學生對這節課的感悟、思考也就不多,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比如,在第一次的試教,我通過讓學生看各種情緒的圖片,從而引入課題,當問學生害怕是怎樣的感覺時,學生不大能説清楚。在對教案作出修改後,在第二次試教時,設置了一個情景,以抽籤的形式請同學上來表演,每個人都有機會被抽中,這時每個學生心裏都感到很緊張,害怕被抽中,也就是體驗了一回輕度的害怕。當讓學生談談剛才害怕的感覺時,學生能從自己的體驗出發,就能表達出自己害怕時的感受,能説出“心蹦蹦地跳”、“發抖”、“心繃得很緊”等詞語。還有在處理如何看待害怕鬼魂問題時,如果只是告訴學生當我們對鬼魂有更多的.瞭解,害怕就會有所減輕,可能並不能讓學生有深刻的體會,但如果通過一些活動,讓學生有所體驗,效果應該是事半功倍的。在這節課中,我們也設計了一個巧妙的環節:拿着一個箱子,對裏面的物品進行了較恐怖的描述:“它是從草叢裏捉到的,長得滿身疙瘩,摸起來冰涼冰涼的,聞起來有一股奇怪的味道,還會跳得很高。”然後請同學猜猜裏面是什麼,同學們都紛紛地猜測“它”也許是青蛙、蛤蟆、跳蚤,接着老師請同學把“它”給“捉”出來,這時很多同學都不敢去捉,感到很害怕。老師請一位自告奮勇的同學把“它”拿出來,發現是一個玩具——彈彈球。這時同學們都笑了,有的還吁了一口氣。老師再問剛才覺得害怕的同學現在的心情,很多同學都説一點都不害怕了,老師從而引導:有時候,我們之所以害怕是因為我們不瞭解這個事物,或聽別人説他很恐怖,只要我們嘗試去了解他,就會發現他並不那麼可怕。好像很多同學聽了鬼、外星人的故事會害怕,這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它,聽別人描述得很恐怖,或者看了些虛構的書、電影,從而會害怕,我當我們用科學的態度嘗試瞭解它,或者隨着年紀的增長,對它們的認識多了,就沒有那麼害怕了。這巧妙的設計,能給學生深刻的印象,當他以後遇到覺得恐怖的事情時,也許能記得這節課的內容,從而能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四、對本節課的思考

本課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希望達到讓學生了解“每個人由於對事物的看法不一樣、經歷不一樣,害怕的事物也不一樣,要學會尊重他人的感受,當同學害怕時,給予支持和安慰。”可是這一部分處理得還不夠好,我只引導學生説當同學害怕時可以怎麼做,但忽視了一種“同理心”的引導與培養,也就是讓學生知道我們要設身處地地為他人着想,感他人所感。因此學生還不是很懂得當同學害怕時如何給予他支持和安慰。此外,本節課家長也在聽課,如果能調動起家長的資源,讓學生與家長多些互動,比如説學生把害怕的事情告訴家長,家長現場安慰他,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學生的感受可能會更深刻。同時對家長來説,通過這一節課能把握正確對待孩子恐懼的方式方法,家長也受到了教育,並與孩子真情互動,相信效果將會更好。

課堂教育反思10

1.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嗎?

我認為,這種提法不符合事實和邏輯。我的觀點是:學生不是課堂的主人。為什麼這麼説?

(1)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是課堂學習的主人。而課堂學習不完全等同於課堂,它僅僅是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

(2)如果説學生是課堂的主人,那麼課堂中的另一類人——教師,是什麼?僕人嗎?難道以前的課堂是以教師為中心,是師尊生卑,教師壓抑學生,現在的課堂非要以學生為中心,來個生尊師卑,讓學生來壓抑老師?很顯然這是一種二元思維對立的怪論。主人嗎?學生是主人,教師也是主人,大家都是主人了,也就無所謂主人不主人了。有主人,就有僕人;有主人,就有客人。那麼,我問一句:課堂的僕人是誰?課堂的客人又是誰?既然課堂的僕人、客人不存在,課堂的主人也就不存在!

(3)我覺得,本身爭論“課堂中誰是主人”的問題就是錯誤。因為問題的提出仍然停留在非此即彼、不是黑就是白的二元對立思維的淺層次上。我覺得,用多元思維去觀照課堂,多側面、全方位、動態的認識師生關係,可能更接近事實和本質。即他們是課堂構建的兩大基本元素,課堂行為的共同實施者。

2.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是要求教師不講或少講嗎?

我認為,教師必須要講,不能不講,更不能一般的提倡少講。講不講,少講還是多講,要根據學生課堂學習的實際情況。

A.為什麼教師必須要講?

(1)教師的講是教師的正當權利,更是社會交付與他的義務。教師授課,並不僅僅是個體在授課,而是社會、人類、民族、真理、良知在授課。教師的講,並不僅僅是某個人在發言,而是整個社會在通過某個人發言。教師不講,是對社會不負責任,對人類不負責任。

(2)學生是生命,但他是未成熟、沒有完全社會化的生命。從來成熟的生命到成熟的生命,由一個“自然人”過渡到“社會人”,需要經驗和方法。而有些經驗和方法是大部分學生依靠自身無法悟得的,所以教師必須要“給”,要“講”。

(3)學生需要從小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能力。但創新不是空穴來風,更不是無本之木。它需要廣博深厚的'知識來作為基礎。低知識水平不可能有高質量的創新。我們要尊重學生,鼓勵學生,欣賞學生,善待學生,這些無疑都是正確的,但學生知識水平低,知識攝入量少,知識視野窄,獲取、篩選、加工、重組知識的方法稚嫩,這是不爭的事實。要改變學生在知識方面不足、欠缺的狀態,教師的講是極其重要的手段。

B.什麼情況下少講?什麼情況下多講?

少講:(1)學生本來就會的,少講;

(2)學生通過自學教材,完全有能力獲取並掌握的,少講;

(3)與本課學習目標無關的,或關係不大的,少講;

(4)與當前社會意識形態主流和科學原理不符,對學生成長不利的,少講;

多講:(1)學生感到依靠自身力量無法解決時,多講;

(2)學生感興趣,又與本課學習目標緊密相關時,多講;

(3)學生的思維發生偏離和混亂,思想不正確,有悖於道理法律和科學原理及人類正常心理時,多講;

(4)學生缺少解決學習問題和思想考問題的方法時,多講;

(5)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固時,多講。

C.怎樣講?

(1)準。抓住重點,切入要害,既準確挖掘知識內質,又準確深入學生內心。

(2)實。貼近學生的學習實際和生活經驗。

(3)活。形象,直觀,通俗,淺顯。

(4)細。準確,細緻,體系感,結構化。

3.指責教師“教案意識”太強,對嗎?

我認為:不對!為什麼?

(1)“教案意識”不等於“執行教案意識”。“教案意識”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心中有“教案”,“執行教案意識”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光想着“教案”不想着“學生”,不是着眼於學生的主動發展,靈活機智的根據學生的學習實際積極調整、補充、完善教案,而是被“教案”束縛住手腳,把學生看成是完成“教案”的道具。一個是“心中有數”,一個是“死搬硬套”。

(2)教師必須具有很強的“教案意識”,預先考慮的課堂學習目標和學習過程必須要保質保量的完成。否則,課堂學習就成了“意識流”和“無主題變奏”,師生的學習就會失去目標和方向感,學生一節課下來就會一無所得。

(2)強化教師的“教案意識”,但同時應該淡化“執行教案意識”。即教師教案要注意“彈性化”設計,要留有師生釋放生命激情,互相激發創造思維火花的時間和空間,在執行時要靈活變通,根據學生的反應來加以合理、適度的調整。但大目標、大方向、大框架不需要任意改變,否則就離題萬里,師生一塊放起風箏來了。

4.讓學生“動”起來,就是好課嗎?

我認為,並不是所有“動”起來的課,都是好課。為什麼?

(1)無目的“動”是盲動、亂動、為動而動。

小組討論的形式很好,學生的發言能力、創造能力和合作意識可得以很好的培養。但有些問題缺乏創意,學生完全可以根據書本和生活經驗直接解答,完全沒必要進行課堂小組討論。稀裏糊塗看上去,課堂氣氛活潑熱烈,生生互動,但實則是演戲,純粹無效勞動。

(2)無價值,無效果的“動”是瞎動,胡動。

現在的研討課上的自由發言,自由辯論和小組討論,往往只重“形”不重“神”,只重“外”不重“內”,只重“動口”,不重動“手”,更不重讓學生動“腦”,動“心”、動“情”。一節課下來,學生倒是充分活動了,積極主動了,但學習效果差,學習質量水平低,把課堂當成了“座談會”、“辯論會”、“討論會”。

應該怎麼動?

(1)圍繞學習目標動。

(2)圍繞核心問題,特別是圍繞學生感興趣,易發散,能激發學生創造性的問題,動。

(3)集體動、小組動的次數不要多。一至二次即可。

(4)動、靜結合。要有讓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判斷、獨立練習的時間和機會,不要動輒就討論,就辯論。

(5)既要讓學生動口,又要讓學生動手。説一説,劃一劃,自己個體的操作要有。

(6)既要互動又要單動。教師個體的講述、點拔、啟發;學生個體的揣摩,練習也要有。

5.一堂課不歸納總結,嘎然而止,就是“動態生成”嗎?

我認為,不但不是“動態生成”,而且連完整的“動態”都算不上。為什麼?

一.“動態生成”中,“動”是手段和外在表現;“生成”才是目的和內在本質。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動”應該以“生成”為追求目標。生生互動也好,師生互動也罷,“動”起來不是重要的,能生成創造性思維成果,才是關鍵。

二.學生“動”起來了,教師“動”起來了,思維共振了,思維互激了,生成出富有靈性和智慧的問題、解答、觀點、方案了,這就算大功告成,任務圓滿了嗎?不!生成了還需要鞏固積累,還需要反饋和課下再創造、再實踐。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課課有收穫,課課的創造力不斷提升,如果不這樣,師生共同創造的,富有價值的思維成果就往往靈光一閃瞬間消失,往往曇花一現旋即飛逝,往往一堂課下來,無實實在在的所得。

三.教師在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中,要不斷的提醒學生把自己的新穎見解,他人的獨到見解迅速、簡要的記錄下來,以避免資源的流失和浪費,也為下一次“動態生成”奠定經驗基礎;每堂課結束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梳理、歸納、總結、品評本節課的學習收穫,要儘量要點化,體系化,結構化的把本課中動態生成的思維成果和資源整合起來,進行有效反饋和深刻反思。只有這樣,課才有意義,否則,課就成了走過場,瞎胡攏。

綜上所述,是我在聽新基礎教育研討課時的一些零星感想和表層反思。我再三申明,我只是提出一些問題,以引起同行們的注意,引發同行們對新基礎教育理念下課堂教學的深度思考,決無“腦後有反骨”,你説上東我非要上西之意。其實,對於新基礎教育的原則和宏觀理念,我是完全贊同並努力在實踐中嘗試的。但贊同不等於盲從,支持不等於迎合,我以為,結合自身和學生的實際,個性化的改造重組新基礎教育理論,批判的吸收其精華,應該是,也必須是新基礎教育實驗教師努力追求的方向。我想,這也是葉瀾教授一貫提倡並一直期望的。

課堂教育反思11

成功教育的政治課堂教學探索摘要 成功教育就是幫助學生獲得成功感,讓學生自我激勵,挖掘潛能,最終形成學生自己爭取成功的內部動力機制,提高教育和學習的效率。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需施於積極的期望、講求正確的方法、給予學生於充分的展示機會,當然,教師首先得有實施成功教育的理念。關鍵詞 成功教育 政治課堂教學 期望 方法 機會隨着“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教師的定義已不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應該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全面的和諧的發展。這當然包括對學生進行當今社會和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健康樂觀、積極進取的良好心態的培養,包括對努力爭取成功、善於獲取成功所必須具備的自信力、意志力、創造力的培養。成功教育的實質就是幫助學生獲得成功感,讓學生形成一種自我激勵,從而挖掘出自己的潛能,提高自信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形成學生自己爭取成功的內部動力機制,事半功倍,提高教育和學習的效率。

一、 觀念是實施成功教育的先導:法國著名作家貝爾納,一生寫過大量的小説、劇本。電視台有一期有獎徵答節目是這樣的:如果盧浮宮發生火災,在其收藏的眾多世界名畫中,你將搶救哪一幅?要知道,盧浮宮是世界最有名的藝術博物館,價值連城的世界名畫不可計數。題目本身是刁鑽的,但貝爾納的答案卻極為簡單:我將救出離門口最近的那一幅。貝爾納的答案被評為最佳答案並獲得一筆數目可觀的獎金。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最有可能獲得成功的目標是離自己最近的那個目標。但在教育過程中,急功近利的例子比比皆是。所謂“急功近利”的“功”,就是一種過高的期望和目標。要知道,在教育過程中,是不可能出現“跨越式”發展的,這就需要我們更新觀念,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對象。蘇霍姆林斯基有這樣一個信條:“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稱職的教師。”我們也許很難達到教育家的境界,但卻能夠力戒“朽木不可雕,孺子不可教”的習慣思維。既然把學生當着“朽木”,自然就不去“雕”了。就是説,教師不能對學生充滿信心,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首先就被自己扼殺了。站在學生的角度看,不被老師信任,自尊心得不到滿足,遠比考試成績不理想更難於忍受。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興趣、潛能、積極性、良好心態都只能是一句空話。因此,在政治教學過程中,我們必須對每一個學生大聲的説:你能行,你會做得很棒!

二、 期望是構建成功教育的基石眾所周知的羅森塔爾效應證明,積極的期望要求對成長中的青少年學生有不可估量的導向和促進作用。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願望,都有成功的潛能,都能在多方面成功。學生的成功離不開積極的期望要求。魏書生先生在每期外出開會、講學時間超過二分之一的情況下,其任教班級仍然取得優異成績。原因也許不是單一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他成套的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的期望要求。(首先是堅信學生能實現自我管理的信任;其次是對學生自我管理的範圍、自學內容的佈置、學習策略的指導;再次是各階段應完成的各類作業的具體要求;最後還有老師檢查、學生自查、互查的規定和補救措施。)在大部分學生心中枯燥的政治課堂就是我們的陣地。在教學過程實施前,瞭解實際,制定由低到高的期望要求;在教學過程實施中,精心設疑、巧妙點撥,由淺如深、循序漸進,激活思維、變“一言堂”為“羣言堂”、鼓勵創新,滿足學生的自尊心,讓學生體驗成功;在教學過程實施後,着重落實課後作業,蒐集相關信息,讓學生體驗成功。一個個期望的實現就是一次次潛能的激發,我們的政治課還會枯燥嗎?

三、 機會是構建成功教育的磚石在教學過程中,成功教育不是神祕和高不可攀的,對學生來説,它其實就是一個一個的機會。這些機會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包括對學生的信任、寬容、諒解;給學生在課堂上、在課堂外表現的機會等。著名特級教師錢夢龍先生,國小時是一個調皮搗蛋且成績極差的學生,曾經留過三次級。慶幸的是上國中後,遇到了一位姓吳的語文老師。吳老師對他的毛病總是“視而不見”,倒是常常讚揚他的字寫得好,並多次把他那字寫得好而文章本身寫得並不好的習作貼在教室裏,讓全班同學觀摩。錢夢龍在接受了吳老師贈予的“成功”桂冠後,不得不開始琢磨怎麼樣才能把文章寫好,才不致於有朝一日被同學笑話。有了這種渴望新成功的內部需求,加上吳老師的鼓勵、指導,錢夢龍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把寫作水平提高到了老師要求的標準,甚至超過了這個水平。可以説,沒有吳老師的成功教育,就沒有錢夢龍這樣一位特級教師。筆者曾接任高二年級一個班的班主任和政治課,該班有一個全校出名的'“犯錯大王”姜某。前任政治教師對我説:姜某曾公開在班上宣稱他厭惡政治,因此政治課也就常被他攪得一塌糊塗。筆者接任後,一方面並未對姜某原來的錯誤“窮追猛打”,只告訴他在我面前,每個同學都是一張白紙;另一方面針對姜某口才好的特點,有意識的安排他擔任“政治課前新聞播報員”(有多人),在課堂上多次由他宣讀摘選的優秀政治小論文。兩個月不到,姜某猶如變了一個人。進入高三,情況愈發良好,市診斷考試,其政治成績是芝麻開花,大學聯考更是達到119分。成功教育的基本理念應該是:受教育者人人都能成功,處處都有成功,時時都可成功。一個課堂答問、一次課前新聞播報、一次學習提綱的宣讀、一次演講、一篇小論文的宣讀,可以説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任何環節都藴含着成功的機會,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獲得成功的機會,當然這種成功在於激起其內部驅動力。

四、 方法是成功教育的構建模式:急功近利,不是成功教育;“跨越式”發展,更與成功教育的要旨格格不入。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進行成功教育,起點要低、要求要嚴、步子要小、節奏要快、活動要多、反饋要勤。這樣,學生才有可能獲得儘可能多的成功機會,享受盡可能多的成功樂趣,增強成功的信心,從而使成功的願望轉化為自己的內在需要。當學生淺層次的需要更為強烈、充實時,就會不斷向深層次擴展,學生也就不斷的向預期目標逼近。如面對不善概括歸納的學生,可以首先提出最低的要求:歸納出一段最簡單的文字的中心意思,只要歸納了,都應給予充分的肯定;第二步,文字相對複雜,進行了歸納的,也應給予充分的肯定;第三步,教材範例,對一框內容進行歸納,寫學習提綱,仍應進行充分的肯定。如此,綜合歸納這一能力對學生而言也就不再是諱莫如深了,學生也會從被動迎合老師的要求變為主動去琢磨教材乃至於宏觀把握教材,老師的願望就轉化成了學生的內在需要,能力培養也就不再棘手。成功教育的另一重要途徑,是不失時機地進行鼓勵。在筆者的課堂上,即使你政治成績很差,你同樣可以因為一個問題的解答而獲得掌聲。學生在課堂上的言行也許並不盡如人意,但讚揚往往能促發學生的有益行為,因為讚揚無形中傳達了老師正確的是非觀、價值觀和審美觀,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了這些觀點的內涵,便會遵循這些觀點去指導自己的行為。

總之,我們只有一步一個腳印地在教學中實施成功教育,我們的政治教學才會獲得最佳效果。我們應堅信:處處是成功之地,天天是成功之時,人人是成功之人。

課堂教育反思12

本次數學活動的選材是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水平而進行的,日曆對於我們班孩子來説是一個還沒有接觸過的新知識,為了能讓幼兒學的開心有趣於是我在第一個環節中我以今年是什麼年的問題引出主題。果然孩子們的積極性一下了高起來了。

在第二個環節中,我在黑板上掛了一個大年曆,請他們觀察一個月有多少天,是不是每個月的天數都是一樣的。以"年媽媽"贈禮物的方式,出示數學卡:12、28、30、31、365,猜猜與"房子"有什麼聯繫。調動了孩子們的積極性,孩子們在學中樂,玩中學,真正做到了"寓教於樂"。在尋找日曆祕密的過程中,孩子們的.發現遠遠超過了我的預期。有的孩子説:"老師,我發現了日曆上的數字顏色。""為什麼不一樣呢?",我把這個球又拋給了孩子,有的孩子就説:"紅色是休息天,我們可以不上課。"有的孩子説:"不對,有的紅色不是休息天,是節日,你看!"還用自己發現的事實給你證明。

活動的第三個環節是通過故事的形式,利用故事便於幼兒理解的特點,使幼兒喜歡、理解日曆。果然,這種方式大大的激發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幼兒很容易就理解一年有365天,分別住在12個月裏,其中有的月是29天、30天、和31天。

最後一個環節我設計讓幼兒在年曆中找到自己的生日和節日(五一、十一、六一)等,幼兒表現地很積極很認真,在此環節中得到了提升。

課堂教育反思13

我們班孩子在剛開始,感知圖形的顏色時候,他們還是區分的比較好的,但是在接下來感知形狀的活動中,有許多小朋友把形狀和顏色混在一齊了,對於圖形的形狀搞不清了。

我們班的小朋友他們能夠分辨清楚圓形和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難一區分,之後我一一給他們講解,他們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許由於小班幼兒入園才兩個多月,一些行為習慣的訓練還沒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潛力較差,注意力容易轉移等特點,所以對於進行遊戲活動的材料產生了強烈

的好奇心,以至於有小朋友拿着操作材料在參加活動,影響了活動的效果,過後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思考不周,而至於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氣氛還是比較活躍的,只是活動的設計上還得動一番腦筋,有待改善。

對於這次開展的教學活動,雖然有不經人意之處,但是經過這次活動前前後後摸索學習,讓自己有了必須的提高,多多鍛鍊才會更好的成長。

小班音樂活動“小老鼠上燈台”課後反思

小班幼兒生活經驗還不豐富,參與活動時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遊戲是他們最感興趣的一種活動形式,貼合小班幼兒好奇、好模仿、好動的特點;兒歌、歌曲《小老鼠上燈台》篇幅短小,精煉,容易被幼兒所理解,針對這些特點,我設計了這一音樂遊戲活動。透過幼兒自身的參與、表演,感受與同伴、老師一齊玩的快樂。

小班幼兒意志還比較薄弱,如果活動過程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並使他們產生用心的情感體驗,很難説服和強制他們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去。因此,我採用遊戲化的方法創設教學情景,貫穿活動的整個過程。

本次活動的目標有三:一能用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二隨音樂節奏做小老鼠爬上燈台、滾下來和躲進洞的動作。三體驗與同伴一齊遊戲的快樂。能夠説本次活動目標的定位貼合了《綱要》藝術領域的基本思想和原則。同時也貼合小班幼兒的實際水平。從活動狀況來看,孩子們都能到達目標要求。

“小老鼠上燈台”這個活動中,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活動環節。A:激發興趣。透過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來引出主題,激發幼兒的興趣。孩子們的注意力很快的被我吸引過來了。B:學念兒歌、學唱歌曲。透過播放flash讓孩子更加形象的感受兒歌、歌曲的節奏。動畫的出現使孩子們的興趣更濃了,他們很自然的跟着flash有節奏地學念兒歌,學唱歌曲,他們快樂的學着。當我要求孩子們跟着鋼琴學唱歌曲時,有幾個孩子大膽地提出讓我再打開flash,他們更加喜歡跟着動畫來學唱。從那裏我們能夠看出孩子們對動畫的喜歡程度。彈了一遍鋼琴後,我滿足他們的要求,再學習次播放flash。在這過程中孩子們都能用自然的聲音來演唱這首歌曲。C:引導幼兒學做動作。在這一過程中我激發了孩子們參與活動的'熱情,一下子拉近了孩子與老師的距離,教師一句親切的呼喚:“鼠寶寶們!我們一齊來學做動作吧……”把幼兒帶入了寬鬆和諧的氣氛中去,幼兒很快進入主角。這一環節的展開,幼兒和老師都起到了熱身的效果。為發展幼兒的創造性思維,我引導幼兒討論用怎樣的動作來表現“小老鼠爬上燈台偷油吃、當聽到小貓叫聲嚇壞了和趕快躲到洞裏”的情形。我採用了讓個別幼兒上來做一做,羣眾跟着學一學,來完成目標。孩子們想出了各種肢體動作來表

現歌曲資料。他們想到了把身邊的小椅子當作燈台,爬上去做偷油吃的動作,聽到貓叫做滾的動作,在這時候孩子們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現。D:幼兒大膽跟老師一齊遊戲。在遊戲中讓幼兒扮演小老鼠,在邊唱邊做中,反覆的感受音樂旋律和歌詞,充分體驗着音樂遊戲帶給他們的快樂。遊戲中有的孩子躲到椅子背後、椅子旁,有的孩子則想到了躲進後面小桌子的底下,還有一個孩子躲到了鋼琴背後。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帶着孩子們進行表演,充分體現了活動的遊戲化、趣味化、生活化的特點,孩子們始終持續活潑、愉快的用心情緒,在簡單、自由的遊戲中自娛自樂,透過他們自己的“玩”、“動”、“學”,自然的跟着老師學習兒歌資料,並體驗與同伴一齊遊戲的快樂。使他們真正做到玩中樂,玩中學。

活動結束後,我總結了一下覺得flash的安排使用不是最恰當,有很多時候覺得flash使用反而所播了我的手腳,當孩子們遊戲的時候不就應使用flash,就應讓孩子們自己邊清唱邊做動作,讓孩子們的注意力轉移到遊戲當中,這就是我的引導不到位,沒掌握到關鍵的部分。但總的來説孩子們的用心性是十分高的,興趣都很濃厚,我自己也在這個活動中有了很大的收穫。

課堂教育反思14

在中學裏,課堂教學是教師向學生進行教育,傳授知識,培養技能,技巧的主要形式。但通過怎樣的方法才能有效地利用課堂教學的每一分鐘,大面積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筆者就這一問題採用課堂分組教育法進行了長達五年四個年級的實驗,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效果。現就這一問題談談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分組教育的目的.

中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中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對學生進行聽、説、讀、寫的基本訓練,培養學生在口頭上書面上初步運用英語的能力......”。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裏要發揮主導作用,狠抓“雙基”,採用多種方法和手段,使學生牢固掌握中學階段所傳授的全部詞彙、句型和習慣用法,還要加強運用語言能力的訓練,想方設法根治學生成績的兩極分化現象,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基於這些方面的考慮,我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採用分組教育的方法,運用小組競賽的形式,彌補了國中課堂“滿堂灌”的缺陷,提高了學生興趣,轉變教學思路,把住了質量關。

二、分組教育的方法

進行分組教育,首先要分組。國中學生每班30--50人不等,3--8組不等,這就要求教師根據班中的實際情況,摸底排隊,將全班學生分成“優、中、差”三類。每組按優、中、差進行組合,儘可能各組實力相差不多。這樣做的目的易於競爭、管理。然後教師可讓每組學生推薦一名英語小組長(也可由老師指定)。三、分組教育的好處這種教學法,能較好地突破班級授課制難以照顧學生個別差異的侷限性,使因人施教能使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來的基礎上學有所得,思有所進,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同步發展。

課堂教育反思15

“同樣的一節課在兩個班上起來效果怎麼就不一樣?我真搞不懂!”從同事的牢騷聲中我們不禁會思考到這樣的問題:教師的情緒會不會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我覺得答案是肯定的。

不少教師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有時為講好一堂課煞費苦心地做了準備,但臨堂時卻莫名其妙地感到彆扭,似乎有一種無形的東西抑制着思維,腦子裏一片迷惘,思路狹窄,語言乏味,使課堂似一潭死水,激不起活躍的浪花。而有時又覺得自己的才思異乎尋常的敏捷,豐富生動的詞語、妙趣橫生的幽默,信手拈來無不得心應手。這些都是情緒對課堂教學效果產生影響的表現。情緒是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需要而產生的心理體驗。現代心理學的研究已證明:愉快、歡樂、適度平穩的情緒能使中樞神經活動處於最佳狀態,保證體內各系統的協調一致,充分發揮機體的潛能。

課堂教學不是簡單機械地知識灌輸,而是一項富於靈活性、創造性和藝術性的.複雜活動,不僅需要認真仔細地做好課前準備,也要求教師在臨堂時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充沛的精力,只有這樣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為了上一堂好課,教師的心情必然是良好的,教師精神狀態很重要,從走進教室的一刻開始就要進入角色,組織學生課前準備,美術學科的語言藝術也重要,以精煉簡潔的語言、生動形象的比喻、大方美觀的示範、工整適量的板書講授課堂內,學生則能聚精會神地聆聽教師講課,開動腦筋認真思考、踴躍發言表達感想。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教師保持最佳的情緒狀態,才能使教師與學生在心理上達到協調一致,師生雙方產生活潑、愉快的情感交流,教師在一種積極向上的心理氣氛包圍下成功地進行教學,學生在心理穩定,信心十足的心態下不斷嚐到學習成功的喜悦,教學效果自然會事半功倍;也才能保持良好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發揮自己的教學水平,達到教學的高效率、高質量。

標籤: 課堂 反思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2nneq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