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學問谷 >

校園範例 >教育 >

論教育讀後感【優】

論教育讀後感【優】

讀完某一作品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論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論教育讀後感【優】

論教育讀後感1

從教以來,我心中常常思考這樣的一個問題“到底怎樣才能把孩子培養好,教師如何才能成為成功的教師?”打開《論對孩子的教育》,細細的品讀,慢慢地體會,彷彿找到了我尋找多年的答案。真正的教育應該是觸動人的心靈的,是用自己的青春、責任、愛心澆灌而成的,那換來的將是精神的愉悦,滿臉的幸福。

有素質,大大重要於文化知識

教師好比一個領路人,將學生從無知的彼岸引渡到知識的彼岸,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也,要想使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成為一個個知書達禮者。教師必須自己有較高的素質,只有較高的素質,才能讓學生心服、信服。

《論對孩子的教育》的作者蒙田認為,教育孩子是人類重要而又困難的的學問。孩子一旦出世,就要培養和養育他們,給與無微不至的光懷,為他們鞍前馬後,忙忙碌碌,擔驚受怕。作為家長,他建議要給給孩子物色一位素質高於知識的老師,最好能兩者兼得,以便帶領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

讀完他的建議之後我深有感觸:要想做成功的教師,最好需有橫溢的才華,滿腹的經綸,一定要有高尚的師德。作為教師他身上應具有一種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精益求精的精神意外,更要有與時俱進的優良品質,在每個學生的心目中老師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榜樣。所以,每一個教學的追尋者,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意外,更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素質。

有責任,就有教育的光明前途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的一句教育名言,表達了一種對教育事業高度負責的高尚精神!社會的每一份子都需要盡職盡責:作為兒子,我們就一定要孝順父母;作為家長,我們就要負責起培養養育子女的責任;作為醫生,我們就要負責起救死扶傷的義務。當我們選擇了老師這一職業時,愛生就成了我們的責任,讓每個學生成才,就是我們的使命。

蒙田認為,老師在教育孩子時,“不光錘鍊他們的心靈,還要鍛鍊他們的肌肉,要在在方方面面對孩子負責,對孩子負責就是第一要務”。

“教師是什麼?教師就是一種責任。”這是一位當了22年代課教師——謝毓新教給我們的響亮回答。謝毓新靠每月40元的工資維持着他的家,春節前,靠借錢來維持自己兒子的學業。但他牢記自己作為教師的責任,即使在為兒子借錢期間,他仍然惦記着孩子們的學業。

從教的這些年來,我從來沒有耽誤過一個孩子,沒有遲到、更是沒有曠過課。但是跟大教育家蒙田的要求任然還有很大距離,我一定要教學實際上行動。我相信沒有教不好的學生,當然前提是老師高度的責任感。

“師德,是教師素質的靈魂;師愛,又是師德的靈魂。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的愛,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這個境界。”這是從乳臭未乾的高中生走到北大附中講台,再到榮獲多種榮譽稱號的張思明對自己的要求,也是他整整30年教齡的真正寫照。作為教師,幾年前,每次端午節,學校給我們教師發幾個粽子,為了關愛寄宿生,我至今沒有嚐到這些粽子的味道。每當放學時下雨,有帶雨傘去學校的我,總是淋着雨回家。我總覺得對孩子已經付出很多了,但是離教育家蒙田的要求距離甚遠。

一片深情,一顆愛心,一份信念,學生會給你意外的驚喜和回報,這我已經在現實教學生涯中深深地感受到了。2012年會考結束的那天,學生認為那天是我的生日,毫無收入的他們,為我舉辦了我認為非常隆重而今生難忘的生日party。“愛”是師德之魂,促使我們堅持完成每一天、每一件平凡的工作。教師用愛與責任,就可以培養出具有愛心和責任感的下一代,並以此鑄就自己人生的光輝,鑄就教育事業的光輝,鑄就祖國的光輝。教師的愛是博大的,應該是“潤物細無聲”式,也許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一個關注的目光、一個細微的動作,一次小小的鼓勵都會改變一個學生的態度,甚至是他的一生。師愛是師生間心靈交流的紐帶,是師生溝通的橋樑。愛與被愛,只在一念之間,只有付出了愛,才能體會到被學生的愛包容的感覺。只有付出了愛,才有了“我是教師”的豪言。

每個人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舞台,相信我們能在自己的舞台上跳出最動人的舞蹈。只有我們用我們的素質,愛心和責任去澆灌我們生命中的每一朵小花,我們的教學生涯就會洋溢着幸福,像花兒那樣幸福。讀了《論對孩子的教育》,我沉思,我有收穫,我更要有行動。我享受作為教師付出的點點滴滴,也享受學生給我帶來的無限快樂。願我們都能履行一個教師的神聖使命,永遠快樂!

論教育讀後感2

已經很久沒有靜下心來,認真的品讀一本好書,這段忙碌的時間罅隙裏錯過了很多生命的精彩。

翻開《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第一感覺就是,這麼多的文字敍述,怎麼讀下去啊?可是慢慢地,他精彩的文思,幽默的言談,豐富的閲歷,不知不覺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無法自拔,深深地融入其中。

周教授的思想中,有四點深深地打動着我,讓我那麼直接地感受,生命與生命直接的觸動。

一,“應該靜下心來,聽一聽你生命的聲音,聽一聽它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當這樣一句話直躍眼簾時,只有我自己知道,內心的觸動有多深。捫心自問,我的生命真正需要什麼?這一刻,我茫然了,在很久以前,我的理想是老師,因為真正喜歡,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為這個偉大的理想一直努力的拼搏,努力的豐富自己。終於經過披荊斬棘,我進入了教師這個偉大的隊伍裏。可是,當理想與現實不斷地產生衝擊時,我又該如何地調試自己?

生命需要什麼?一直以來,我就是過着這樣的生活,上學,讀書,找工作,工作,從沒有想過這是不是我要的。顯然的,這些都是我要的,但是我覺得周教授的話很對,幸福的生活,“一是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並使他感到幸福”,

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用它來養活自己”。撇開第一點不講,我覺得第二點我已經做到了,可是我並沒有如想象中的那樣幸福,為什麼呢?

未工作之前,讀了很多偉大的教育理論,也知道這個世界上不是隻有優生,很多東西是因為有了比較才有了差距。可是,當生活中,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用自己獨特地方式在自己眼前展示屬於自己的與眾不同時,我赫然發現,以前所學的理論,以前淡然的心態,在他們面前全然崩潰瓦解。我還沒有找到驗證真理的方式。或者説,“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都需要一個獨立的教育理論,他們之間有相同之處,但是大部分是不同的,這需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一個孩子,用心去問問他們需要什麼,想要什麼。而這,幾乎透支了我所有的`體力與精力,讓我幾乎忽略了,我正在做的事是我所愛的,而不是工作。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只把我所愛的事業當成了工作,機械地完成每一個教學環節,才一年的時間,是什麼讓我失去了當如的熱情?

我想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讓我還沒有調整好自己,讓我忘記了教育是一件“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事業,我太心急了。

生命需要什麼,無疑的,需要滿滿的愛,需要和愛的人在一起,做自己愛做的是事,並通過它來養活自己,我覺得,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三、“不要擋住我的陽光”

當讀到這句話時,我就想到了一個孩子曾給我的美好。

那是去年得冬天,我們正在做課間操,二樓辦公室空調的外機正在滴水,我們班的小朋友指着天空,告訴我“老師,你看,天上有個水龍頭!”多麼美妙的童趣,多麼純潔的心思,至今想起來都會開心的笑。

小孩子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是非常豐富的,我不要也不願意做“阻擋他的陽光”。

記得上國中時,我的老師曾和我們説過,“你們的國小老師把你們送到我的手中,你們都是半成品,是誰扼殺了你們的想象力?”至今這句話我還記憶猶新。

現在我也是國小老師,還是一年級的老師,對於純潔如白紙的他們,我真心不想給他們抹上任何顏色,我想讓他們像一顆小樹一樣,按照他們的方向,找到屬於自己的陽光,自由地生長。於是,我就遇到了一個問題,我該以一個什麼樣的規矩去圈住他們,才不至於阻擋他們的陽光。我想,這大概需要用盡我畢生的年華去慢慢考證。

“城市裏的孩子沒有童年”,他們每天都奔赴在各個補習班之間,很辛苦,幾乎享受不到童年的樂趣。有時候,我就想,他們還很小,儘管升學壓力很大,但是,我們不應該過早的把這種屬於成人之間的競爭壓倒他們身上,他們該花更多的時間走出房門,更好的玩,更用心的感受這個時間的美好。“無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我的童年就是玩過來的,沒有書本,沒有壓力,有的是一片綠油油的麥田,清澈見底的小溪,樹影婆娑的倒影以及我們摸蝦捕魚的身影。很快樂,很美好,以至於在那之後的求學道路上,甚至是人生中,都是我一筆很大的財富,是我靈感的源泉。

每每看到有家長送孩子去各種各樣的興趣班時,我都很惋惜,現在的孩子恐怕再也享受不到我那時的青葱歲月了吧。

四、“做一名真正地讀者”

在讀書節期間,學校門口掛上了“讀書,是對孩子最智慧的撫養”。每次見到,我都感慨萬千。這句話很美麗,在於它的“智慧”。讀書,可以讓人心靈寧靜,可以讓人精神充沛,對於孩子來説,可以提高閲讀能力,增強語言表達能力,學到很多我們大人教不會的東西。不知道這些,家長有沒有想過。我想想到的,應該只是一小部分吧。

我現在的遺憾就是我以一個數學老師的身份帶六班的班主任,我總覺得我在班級的時間太少,孩子們的語文素養太低,孩子們背得古詩太少。我正在慢慢改變這個現象,一有時間,我會帶着他們和我一起讀書,可是往往我讀到入迷處時,會被他們吵鬧的聲音吵醒。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世界誘惑太多,以至於他們手中的《寓言故事》,《木偶奇遇跡》吸引不了他們。可是這些書本,幾乎伴我走過了我所有的童年。也是在那個時候,養成了讀書的好習慣,所有我覺得一本好的啟蒙書很重要。

如果我一位孩子的母親,我會在他識字之初,每天都手捧書本,讓他在耳濡目染中養成讀書的好習慣。

論教育讀後感3

讀了《周國平論教育》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周國平老師是位哲學家,書中的文字素樸、真誠,令人有説不出的親切感,我被他的思想所深深吸引,這本書裏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時期有關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隨筆、雜談的形式呈現,語言簡明而不深奧,生動不乏幽默,所以讀起來很輕鬆、很親切,但回味無窮。

周國平老師在哲學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人生問題和教育問題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也就是教育上最應該讓學生得到的東西。這個信念,構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問題的基本立足點。他在“教育的七條箴言”中説道:“關於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話往往出自哲學家之口。專門的教育家和教育學家,倘若不同時擁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説出的話便容易侷限於經驗,或拘泥於心理學的細節,顯得膚淺、瑣細和平庸。”對這種觀點我是非常贊同的。“人”是教育的原點,“人的充分發展”是教育的根本,一個教師,如果拘泥於教育的“技術”,而沒有對人、對人性的一種整體洞察和思考,教育就會有侷限和偏差。那麼,作為一個哲學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周國平老師認為:教育的真正靈魂,在於“守護人性”。守護人性,並由此贏得人生的幸福與優秀,這就是周國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貫穿本書每個章節的主線。“守護人性”四個字,宛如一條發光的河流,平靜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滿生命氣息的智慧水花激盪着我的胸膛。何為教育?教育究竟何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麼?古今中外的優秀頭腦對此進行了許多思考,發表了許多言論。周國平發現,關於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話往往出自哲學家之口。專門的教育家和教育學家,倘若不同時擁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説出的話便容易侷限於經驗,或拘泥於心理學的細節,顯得膚淺、瑣細和平庸。現在他把他最欣賞的教育理念列舉出來,它們的確具有箴言的'特徵:直指事物的本質,既簡明如神諭,又樸素如常識。可歎的是,人們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寧願相信各種艱深複雜的謬誤,忘掉了簡單的常識。然而,依然樸實的心靈一定會感到,這些箴言多麼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們的教育多麼需要回到常識,回到教育之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周國平老師還告訴我們,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要努力做一個真正的讀者。什麼是真正的讀者呢?書中論到真正的讀者要具備以下特徵:第一,要有較高的讀書品味。你要有一個信仰,不是最好的書不讀,要給自己確立一個標準,每讀一本書,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所收穫,能進一步啟迪你的心志。那時候你就不會看那些淺薄是書了。就這一點而言人文經典書目是一個很好的選擇;第二,形成自己的閲讀趣味。世上的書如汪洋大海,你我終其一生只能品嚐其中一瓢,不要跟着大眾走,那樣會浪費自己的寶貴時間,讓自己和好書失之交臂。只有找大到書中知己,才會欲罷不能,鍥而不捨。因為人就是她吃的東西。讀書也是如此,度什麼樣的書籍,就決定你的精神領域變成什麼。第三,養成讀書的癖好。也就是説讀書成了生活的必須,不可缺少,就如作者在書中所言:攀登大自然的高峯,我們才能俯視大千,一覽眾山小。閲讀好書的效果與此相似,偉大的靈魂引領我們登上精神的高峯,超越凡俗生活,領略人生天地的遼闊。

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把閲讀看得很重。周國平老師寫到“把受教育者引領到經典著作的寶庫裏,讓他們瞭解、熟悉、領悟存在於其中的傳統,受其浸染,加入到人類精神探索的偉大進程中去,在我看來,不可能有比這更名副其實也更有效的素質教育了。”電視和網絡充斥着我們的視野,這似乎也是人們變得浮躁的一個原因,沒有了思考,沒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純享受的機器人。閲讀是一劑良藥,但其中也混雜着無用甚至有毒的東西。周國平給了我們忠告“千萬不要追隨媒體的宣傳只讀一些暢銷書和時尚書,倘若那樣,你絕對成不了真正的讀者,永遠只是文化市場上的消費大眾而已。”

書中還有關於“生命教育”、“靈魂教育”的精彩論述,以及一些教育講演錄,讓我深受啟示,回味久久。《周國平論教育》不是一本工具書,也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教育專業書,較少針對具體的教育現場問題進行分析,沒有告訴你面對具體的教育問題該怎麼做,也許操作性和實用性不是很強,但它又的確是一本值得教育工作者讀一讀的好書。正因為不是教育家出生,所以作者論起教育少了一些框框,多了一份灑脱;因為是哲學家出生,所以文中少了錮於經驗的膚淺,多了基於深刻的思辨,處處閃耀着思想的火花。

總之,這本書給了我很大的啟迪。

論教育讀後感4

一、用事實説話,讓學生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

事實勝於雄辯。通過具體的事例讓學生明白這種斤斤計較的性格要不得的,它不但影響彼此的情緒、感情,甚至還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1)教師講述事例,幫助學生明辨是非。教師可能通過正反兩方面事例,引導學生明白在遇到令自己憤怒的事情時,如果頭腦發熱,一定要“理論”個高低,往往會引發一些魯莽的舉動,常常會有得不償失的後果。相反,如果能冷靜處理,“主宰”自己的情緒,則可能獲得轉機。如我經常向學生説起這麼一個故事:一天,一位法師正要開門外出,卻被一個身材魁梧的大漢撞得人仰馬翻,眼鏡撞碎了,眼皮也戳青了。但那位撞人的大漢卻毫無羞愧之色,理直氣壯地説:“誰叫你戴眼鏡呢?”法師笑了笑沒有説話。大漢驚訝地問:“喂!和尚,為何不生氣呀?”法師説:“為什麼一定要生氣呢?生氣既不能使眼鏡復原,又不能讓臉上的淤青消失,苦痛解除。再説,生氣只會擴大事端,若對你破口大罵或打鬥動粗,必定會造成更多的業障及惡緣,也不能把事情化解。若我早一分鐘或遲一分鐘開門,都會避免相撞,或許這一撞也化解了一段惡緣,還要感謝你幫我消除業障呢?”大漢聽後十分感動,他問了許多佛的問題及法師的稱號,然後若有所悟地離開了。事情過了很久之後,一天法師接到一封報值掛號信,信內附有五千元錢,正是那位大漢寄的。原來大漢年輕時不知勤奮努力,畢業之後,在事業上高不成低不就,十分苦惱,婚後也不知善待妻子。一天他上班時忘了拿公事包,中途又返回家去取,卻發現妻子與一名男子在家中談笑,他衝動地跑進廚房,拿了把菜刀,想先殺了他們,然後自殺,以求了斷。不料,那男子驚慌地回頭時,臉上的眼鏡掉了下來,瞬間,他想起了師傅的教誨,使自己冷靜了下來,反思了自己過錯。現在他的生活很幸福,工作也得心應手了。特寄來五千元錢,一方面為了感謝師父的恩情;另一方面也請求師父為他們祈福消業。法師的寬容帶給了大漢覺悟,教會他用一顆寬容的心去對待別人。

(2)請學生“以身説法”,因為發生衝動、心胸狹窄帶來的情緒上的不快,或“冤冤相報何時了”的痛苦,或“冷處理”後所獲得的驚喜,讓他們明白矛盾是可以化解的,寬恕是快樂的源泉。因為孩子與孩子之間的這種平等交流更能讓他們接受並受到啟發。

(3)榜樣的力量,偉人的效應。結合實際情況,適時地給學生講講“負荊請罪”、“郭子儀不記私仇”一類故事的深刻哲理,讓學生明白擁有寬闊的胸懷是一種必備的修養。

二、創設良好的環境,改進教育方式

(1)建議家長創設一個良好的家庭環境。建議家長既要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家庭環境,又要提倡嚴而適當的教育方法,並通過正確的言行,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個性。

(2)教師要以身作則,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教師在平時的言行中要顯示出大方、有氣度,避免斤斤計較的傾向,以坦蕩的胸襟、“宰相肚裏能撐船”般的肚量感染學生,使學生飽受人格魅力的薰陶。

三、傳授方法,讓學生學會寬容

(1)教會學生主動化解矛盾的方法,為學生學會寬容搭建橋樑。很多學生臉皮較薄,即使意識到自己的錯,但為了所謂的“自尊”和“面子”往往不肯當面認錯,從而造成彼此的關係緊張。教師一方面可以告訴學生,勇於承認錯誤是一種勇敢的.行為;另一方面還可以教給學生一些委婉道歉的方法,如寫紙條、請別的同學幫忙説聲對不起,做件小禮物賠禮等。這樣,通過過錯方主動認錯,為學生學會寬容創設機會。

(2)提議學生進行換位思考,學會包容。許多矛盾都是因為學生太在意自我感覺引起的,他們往往在頭腦中預設了一些“規定”,認為別人應該怎麼做,不應該怎麼做,如果對方違反了規定,就會引起心中的不滿,甚至敵視對方。通過換位思考,可以讓學生明白:在特定的環境之下,他們頭腦中的這些規定可能並不十分合理;對方的一些所作所為可能是一時頭腦發熱產生的;如果你做錯了事,別人一直懷恨在心,你也會很痛苦等等。使學生學會寬以待人,在接納別人的同時,也學會包容別人的不足。

(3)教給學生調節情緒的方法,避免衝動。國小生的情緒來得很快,平息也快,常常如疾風暴雨,當與同學或同伴發生了摩擦,心中有了委屈,往往就會採取一些過激的言行。所以,非常有必要教給他們一些調節情緒的方法,讓他們能主宰自己的情緒,別太沖動。如:聽音樂緩解情緒;離開現場,轉移注意力;寫日記、長朋友傾訴;找個偏僻處大喊,宣泄自己的情緒等。

四、創設情境,增強學生的容忍能力

“挫折”往往能鍛鍊一個人的意志,教師可以創設引起學生不滿、委屈的情境,以增強學生的容忍能力。如小組活動時,每人輪流充當被嘲笑者,其他人可以用各種方法戲弄他,使被嘲笑者生氣。如三分鐘內嘲笑者不動聲色,就算成功,再換人當被嘲笑者,以此類推。該活動可以使學生練習在被嘲笑的氣氛中,仍能保持自己放鬆的心情。若能具有這種容忍力,與同學爭得面紅耳赤甚至大打出手之類的事就不容易發生了。應該注意的是,在活動中要求學生嘲弄他人時,應讓其尊重對方的價格,避免弄假成真。

總之,培養學生具有比天空更寬闊的胸懷,就如魏書生所説的那樣:“站在數萬年人類悠長的歷史與數萬光年星系的空間角度來看地球,看人類,看社會,看人生,就能看清自己所處位置,既能順其自然,又積極進取。” 著名民主人士馬弘毅先生也曾在《新課程實踐》一書中提到要加強學生胸懷眼界的培養並把列入教育方針。可見培養學生的寬闊胸懷是何等的重要。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xuewengu.com/flxy/jiaoyu/dgd21m.html